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婴儿早期良性肌阵挛的临床特征分析

2017-12-09 6页 doc 19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3143

暂无简介

举报
婴儿早期良性肌阵挛的临床特征分析婴儿早期良性肌阵挛的临床特征分析 婴儿早期良性肌阵挛的临床特征分析 ?国匿堂堡塞堕生旦蔓!查笙!塑^NDPIT~CTICE0FCHIN~LSEMEDICINEJoJlua2005,Vo115.No1. 参考文献 l许植之.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4 2吴中淇.医用高压氧临床手册.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1997.16 3韩玉昆,虞人杰,定方.中华儿科杂志,1990,(7):31 (收稿日期:2004—12—12) (本文编辑:王燕) 复方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佐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5例 疗效观察 ...
婴儿早期良性肌阵挛的临床特征分析
婴儿早期良性肌阵挛的临床特征 婴儿早期良性肌阵挛的临床特征分析 ?国匿堂堡塞堕生旦蔓!查笙!塑^NDPIT~CTICE0FCHIN~LSEMEDICINEJoJlua2005,Vo115.No1. 参考文献 l许植之.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4 2吴中淇.医用高压氧临床手册.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1997.16 3韩玉昆,虞人杰,定方.中华儿科杂志,1990,(7):31 (收稿日期:2004—12—12) (本文编辑:王燕) 复方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佐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5例 疗效观察 陈倩(湖南衡山县人民医院儿科421300)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佐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除一般常规治疗外, 治疗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6ml/次,1次/d,加入10%葡萄糖50ml内静滴;胞二磷胆碱125mg/次,1次/d,加入10%葡萄糖 3o内静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61.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 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可改善大脑代谢和脑血管张力,增加脑血流量,阻断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对减轻脑损伤和脑 水肿有明显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复方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 我院儿科2001年l2月至2004年6月对35例新生儿缺 氧缺血性脑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胞二 磷胆碱,疗效比常规组明显提高,现如下. 1临床资料 1.1对象我院1998年6月一2004年6月收治新生儿缺氧 缺血性脑病74例,患儿均有明显的围产期缺氧窒息史,先后 出现异常神经症状,包括意识障碍,过度兴奋,嗜睡,昏迷,惊 厥,肌张力改变及原始反射消失等,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 其中轻度l4例,中度l7例,重度4例;对照组39例,其中轻 度l6例,中度l6例,重度7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损伤程 度之间的差别无显着意义(P>0.05),显示两组具有可 比性. 1.2方法1998年6月一2001年6月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 性脑病39例作为对照组,2001年6月以后收治35例为治疗 组,两组均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胞二磷 胆碱(哈药集团三精制药有限公司,每安瓿含胞二磷胆碱 0.25g)125mg/次,1次/d;复方丹参注射液(华西医大药厂生 产)6ml/次,1次/d;分别加入10%葡萄糖内静滴. 1.3疗效标准显效:治疗1周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者; 有效:治疗2周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者;无效:治疗2 周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者. 1.4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61.5%,两 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症状改善方面明显 优于对照组,见1.两组结果经卡方验证,.)f=5.4,P< 0.o5,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 表1两组病人临床疗效 2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围产期窒息后引起的最常见 和严重的并发症,目前研究证实,继发损伤,氧自由基的释放 是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 复方丹参注射液的有效成分可直接消除体内大量氧自 由基,并通过微循环的调节改善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使氧 自由基生成减少,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能量消 耗J,提高脑血流速度,改善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减少局部 继发性脑缺血,减轻脑损害【. 胞二磷胆碱能提高氧的利用,改善脑血管张力,增加脑 血流量,减轻脑血管麻痹和脑水肿,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并在 此基础上促进苏醒反应,改善意识障碍….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 用药期间未见毒副反应,证明二药联用是治疗缺氧缺血性脑 病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韩玉昆,等主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第一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1.105,196,209 2陈惠金.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9,4(14):233 3王晓蕾,余世禄,等.临床儿科杂志,1996,1(14):9 (收稿日期:2034—12—16)? (本文编辑:王燕) 婴儿早期良性肌阵挛的临床特征分析 王俊英张宝辉孙丽(河北省固安县医院儿科065500) 1995年1月一2003年3月我科共诊治婴儿早期良性肌阵挛30例,现报告如下. ? 112?空匡芏堡堕生!旦笙鲞笙!塑堡Q!!』!::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0例均为我院儿科门诊或病房住院患儿. 男13例,女17例;全部对象年龄2,9个月,平均4.5个月. 发作起始月龄为1,6个月,平均4个月;均除外癫痫和其他 各种躯体疾病. 1.2临床表现30例均在清醒期出现发作,夜间睡眠无发 作,出现不同部位的肌阵挛.头,躯干部的强直,肌阵挛样发 作21例(70%),双肩似抖动样肌阵挛4例(13%),一侧或双 侧上肢肌阵挛3例(10%),一侧或双侧下肢肌阵挛2例 (7%).发作时无意识障碍,面色正常或微微潮红,无口周, 口唇青紫.眼球活动灵活,有的可凝视,瞬间消失.发作次 数不等,一日数次或数日1次.每次发作一般为2,3次,最 多为56次.安抚后可使发作停止,哭闹或兴奋时易诱发. 1.3脑电图检查全部病例均行发作间期,发作期脑电图 检查.就诊时作1次脑电图,以后每7天1次,连续3次,如 一 个月内仍有发作者,每半个月再做脑电图,连续3次,结果 发作间期,发作期脑电图均正常.发作频繁者行头颅CT检 查(10例),个别患者行头颅MRI检查(2例),均无异常发现. 1.4远期随访每2周随访1次,并行脑电图检查,随访时 间6个月,2年.1例(3%)在1个月内发作消失,5例 (17%)在1,2个月内发作消失,19例(63%)在2,3个月内 发作消失,3例(10%),在3—6个月内发作消失,2例(7%) 在612个月发作消失,所有病例均进行神经系统发育,体 格发育评价,结果均正常. 1.5治疗情况11例在外院按婴儿痉挛症治疗,服用氯硝 基安定,丙戊酸钠,鲁米那等抗癫痫治疗,治疗时间<3个月 者5例,3,6个月者4例,>6个月者2例.经详细询问病 史,观察临床症状发作特征,并进行多次脑电图检查皆正常, 神经生长发育正常,劝其停药或自行停药.停药后随访追踪 未见发作.其余19例未服药. 2讨论 婴儿早期良性肌阵挛是一种非癫痫性发作现象.其临 床表现与婴儿痉挛症的癫痫发作表现类似,易误诊为婴儿痉 挛症而使用有毒副作用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因其病因,治 疗,预后与癫痫有显着不同,故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30例患儿中60%的患儿在起病后1个月内频繁发作. 最多每日6次,每2个月内不减少或轻度减少,第3个月骤 然减少或消失,80%患儿在起病后3个月内发作消失.30例 患儿均多次行发作期,发作问期脑电图检查均正常.故在患 儿出现发作后,随访时间间隔应较短(一般1,2周随访1 次),并仔细观察发作次数和发作时情况,多次复查脑电图, 与婴儿痉挛症相鉴别,避免误诊或漏诊而延误治疗. 30例患儿全部进行随访,部分患儿坚持随访2—3年,神 经系统发育,体格发育评价均正常. 11例曾误诊为婴儿痉挛症而服用抗癫痫药物,最长达1 年半.因此,我们对婴儿早期良性肌阵挛的诊断一定要慎 重,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反复脑电图检查,本病诊断并不 困难. 我们认为婴儿早期良性肌阵挛的临床特征为:?起病 年龄在2,6个月,最多不超过1岁.?频繁累及头,躯干的 强直,肌阵挛样痉挛,也可出现眨眼,短暂肢体痉挛,肌阵挛 呈簇样发作.?发作时眼球活动灵活,有的可凝视,但安抚 后可制止发作,哭闹或兴奋时易诱发,无意识障碍.?多在 发作后3个月自然停止.?发作间期,发作期脑电图正常. ?神经生长发育正常. 婴儿早期良性肌阵挛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好,无需 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及早认识该病有助于解除家长顾虑, 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应用. (收稿日期:2004一ll一27) (本文编辑:王燕) 过敏性紫癜并发肠套叠7例误诊临床分析 张志高受新霞胡翠爱(甘肃省静宁县人民医院743400) 我院1982—2004年6月共收治过敏性紫癜689例,其中 并发肠套叠7例被误诊.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7例,年龄4—11岁,其中4岁2例,5 岁2例,6岁1例,9岁1例,11岁1例;男5例,女2例;单纯 性肠套叠3例,肠套叠并发肠坏死4例. 1.2病史及临床表现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5例,有 不规则发热4例,头痛1例,关节痛2例,皮疹7例,腹痛,便 血7例 1.3辅助检查血液常规白细胞10,20.0×lO9几,中性粒 细胞0.5,0.7,有核左移,血沉增快,血小板略升高,1例尿 检红细胞+++,x线,B超检查正常. 1.4治疗及转归发病3,7天后住院,治疗3,6天后出 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加剧,下腹部有压痛,未发现包块,x 线,B超检查均无特殊,仍继续治疗1,3天,上述症状体征 渐进行性加重,经会诊及x线,B超反复检查均诊断为肠套 叠.转外科行手术,折线后又转儿科治疗,其中1例11岁患 儿出现'肾功能衰竭并肠瘘转省级医院治疗. 2讨论 误诊原因及吸取的教训:(1)儿科医生缺乏对肠套叠等 外科急腹症的观察,检查,诊断的技能和经验,考虑疾病单 一 ,仅考虑儿科疾病而忽视了合并外科疾病.(2)本组7例 均为低年资住院医师负责诊治,于与经验不足,观察不细,物 理诊断基本功不过硬有关.应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 会诊制度,上级医师把好关.(3)不能单纯依赖辅助检查或 仅依赖做一次x线,B超结果,要视病情变化结合临床症状
/
本文档为【婴儿早期良性肌阵挛的临床特征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