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一至第三讲讲义

2020-03-08 18页 doc 35KB 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886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一至第三讲讲义民间文学概论授课大纲 第一讲导论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 二.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 三.民间文学的范围 四.民间文学的性质 第二讲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 二.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 三.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征 四.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 第三讲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其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一.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 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1.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哺养 2.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第四讲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搜集、记录与整理 一.田野作业的形式与规则 二.田野作...
第一至第三讲讲义
民间文学概论授课大纲 第一讲导论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 二.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 三.民间文学的范围 四.民间文学的性质 第二讲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 二.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 三.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征 四.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 第三讲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其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一.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 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1.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哺养 2.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第四讲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搜集、与整理 一.田野作业的形式与规则 二.田野作业中的全面搜集 三.田野作业中的忠实记录 四.田野作业资料的整理与科学写定 第五讲神话 一.神话界说与起源 二.神话分类 三.神话的基本特征 四.神话的价值及其研究 第六讲民间传说 一.民间传说概说 二.民间传说的分类 三.民间传说的特征 四.民间传说的价值及其研究 第七讲民间故事 一.民间故事的界定与分类 二.民间故事的特征与价值 1 / 11 三.故事家与民间故事的传承 四.民间故事的研究问题与故事学研究 第八讲民间歌谣 一.民间歌谣的概说 二.民间歌谣的分类 三.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与功能 四.歌俗、歌节与歌手 第九讲史诗 一.史诗的定义与意义 二.史诗的分类 三.史诗艺人与史诗传承 第十讲民间叙事诗 一.民间叙事诗的概念 二.民间叙事诗的分类 三.民间叙事诗的特征 四.民间叙事诗的研究 第十一讲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 一.谚语 二.谜语 三.歇后语 第十二讲民间说唱 一.民间说唱概说 二.评书与评话 三.快书与快板 四.相声 第十三讲民间小戏 一.民间小戏的概念、类型与源流 二.民间小戏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三.民间道具戏 一参考文献 1.《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2.《民间文学作品选》(上、下),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上海文艺出版,1980。 3.《民间文艺学原理》,张紫晨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4.《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相关各卷),苑利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陈建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商,2002年版。 7.《民间文学引论》,万建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相关网站: ①中国民俗学网: ②民间中国网站:www.folkcn.com ③中国民俗学网站:www.chinesefolklore.org.cn ④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二教学目的 1.学习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切实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独特规律,对民间文学有正确的认识,并注意学会研究民间文学的特有方法。 2.阅读和熟悉民间文学的重要作品。熟悉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代作品,掌握鉴赏、分析民间文学作品的视角和方法。 3.初步掌握进行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方法,培养深入民间采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初步进行民间文学作品的科学研究。 第一讲导论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情感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1. 首先,正确理解民间文学的“文学性”(艺术性) ⑴.作为一种单纯朴素的文学样式而存在的民间文学 ⑵.作为一种表演性的文学样式而存在的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的表演性有两个本质性的含义:一是,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二是,民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的民众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文艺现象。所以,其所展现的意义往往不限于作品本身所能展示的那些内容。 2. 民间文学创作主体是民众——民众的创作 ⑴.西方民俗学史上的“民”之演变 威廉·汤姆斯(William Thomas):“folk”+“lore”=folklore,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 ↓↓↓ 人类学家:乡民和野蛮人。 ↓↓↓ 理查德·多尔逊(Rechard M. Dorson):趋向传统的匿名群众,包括乡下人和部分城市人(流入城市的乡下人及他们的后代)。 ↓↓↓ 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 ⑵.中国民俗学史上的“民”之演变 北大时期和中山大学时期:“民”指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重点指下层平民。 ↓↓↓ 建国后:按照严格的阶级观点,指“人民”或“劳动人民”。 ↓↓↓ 目前学界:“民众”—至少指一个民族的最大多数成员。 民间文学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与传播的口头文学。 3.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集体创作、口头流传是民间文学的两个重要特征,它们决定了民间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基本面貌和特色,同时也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本质性内容。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 1.民间文学的学科范围 ⑴.应弄清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关系:是民俗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应划清民间文学和非民间文学的界限。 ①.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关系 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形式上的通俗易懂;而主要差别则表现在三个方面:A.创作者不同;B.创作流传形式不同;C.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 ②.对作家取材于民间文学的创作成果,应作具体分析。 ③.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之间的区别都是相对的。 2.民间文学作品的体裁范围 ①.散文类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②.韵文类作品,包括史诗、叙事诗,民歌、谚语、谜语等; ③.散韵相间类作品,主要是民间说唱、曲艺和民间小戏等。 三.民间文学的性质 1.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学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因此其文艺属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文学性上。 2.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 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归属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更加密切的关系,以至于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由于民间文学在性质上同时具备的双重属性,因此它在学科归属时也同样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民俗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艺学的一部分。 四.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field work) 田野调查法,也叫田野作业法,它是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共同运用的基本方法,即研究者到生活实际中去做实地调查,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供研究。 2.历史研究法,即所谓历史地理研究法 ①.共时比较法 对民间文学的而言,其共时研究是考察民间文学在特定时期的状况,可以是一个地域的状况,也可以是分布在数个地域的不同状况。 ②.历时溯源法 在历时性的研究中,历史溯源法更为常用,它或是指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全面认识。 ③.其它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法,功能学派、传播学派、人类学派等各学派的分析法等。 五.民间文学的价值 1.民间文学具有实用价值 ⑴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⑵协助劳动功能 ⑶娱乐休闲功能:自娱和他娱 ⑷传授知识、实施教育功能 ①知识、经验传授功能 ②道德塑造或规范功能:民间文学对道德的塑造是一种隐性的塑造,这项功能主要是 通过讲述者有选择地讲述来完成的。 ⑸礼俗伴生功能:民间文学成为礼俗内容的组成部分。 2.民间文学的科学价值 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民众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传承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经验,记录着民众生活的历史。这些资料往往是文献记载中索没有的,所以是值得许多学科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料。 ①.历史资料价值 民间文学作为“口传的历史”,许多历史资料特别是史前资料以及各时期的部分民众生活文化资料是文献记载所缺少的,对历史学要重要的借鉴价值。 ②.科学资料价值 民间文学反映民众世代积累的经验性知识。民间文学是一般人了解科学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研究自然科学史的重要材料。 3.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欣赏价值,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民间文学的娱乐教育作用是通过它的文学价值反映出来的。其艺术价值,除了体现在民间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外,还在于它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第二讲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特征与它的定义、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把握了它的特征,我们才能对民间文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一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 1.口头性特征的概念 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 2.口头性特征形成的原因 ⑴.历史原因:口头性是从民间文学诞生之日起就伴随左右的。 ⑵.现实原因:因为民间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众的一种日常活动, 伴随着其他活动自然而然地进行的。 3.口头性特征的表现 ⑴.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首先表现在,它的创作和传播工具是更接近于口头表达方式和习 惯的形象化语言。 ⑵.其次表现在,它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语言模式和表达方式。 ⑶.它在创作上常常具有即兴创作的特点,思维活动与语言表达同步进行。 4.口头性特征的意义 ⑴.口头性特征的意义首先在于:口头语言创作是一种有声语言表达方式,以语音为载体, 以声传意,其口头创作不仅有临场性,也有短暂性。 ⑵.口头性特征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民间文学成为一种用于表演的口头语言艺 术。民间文学所创造的既是口述耳听的艺术形象,具有听觉艺术的特点,同时还是直观的表演,具有视觉艺术的特点。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突出的特征,其他的一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引起的。但是口头性不是民间文学独具的唯一特征。故辨别民间文学还必须与作者、作品内容及艺术特点结合起来综合研究,才能划清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界限。 二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 1.集体性特征的概念 所谓集体性,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并具有集体性的思想情感和为某一集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2.集体性特征的体现: ⑴.体现在民间文学的创作和流传方式上——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集体性特征在创作 和流传方式上的体现,是可以从民间文学作品的形成情况看出来的。 第一,是在集体活动的场合,你一句我一句地完成创作的。 第二,先由个人完成作品的雏形,其后在流传过程中由众人加工和再创作。 第三,有些民间文学作品先由个人完成并有明确的传承线索,主要指民间艺人的创作情况。 从上面这几种形成方式看,对民间文学而言,创作者与传承者是一体的,其创作实践和传承活动也是一体的,即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流传过程是交融在一起的。因此,我们说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它的积累和结果。而这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民间文学作品的“匿名性”。 ⑵.表现在民间文学的内容上——反映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一般来讲, 民间文学都具有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较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因而由民间文学作品可以体察民众生活和思想的实况。 ⑶.表现在特定群体/集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⑷.不要忽略民间艺人在创作和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地位。 三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征 1.传承性特征的概念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2.传承性特征的形成原因 ⑴.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集体性特征决定的。 ⑵.由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决定的。 3.传承性特征的表现 ⑴.内容上的传承性,指一些代表着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群体性观念和意识在长期历史过程 中形成之后,往往根深蒂固,相对稳定,代代流传。 ⑵.艺术形式上的传承性,表现在民间文学长期以来惯有的艺术形式,包括结构、语言、讲 唱方式等,都有相对稳定的传统形式。 4.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 ⑴.群体传承是自然的、自发的,就是指在广大民众群体中一般的口耳相传,这是民间文学 传承的主要方式。 ⑵.个体传承是艺人传承,指一些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艺人的传承方式。 ①.个体传承者的贡献 第一,从传承途径上讲,他们是民间文学集散点。第二,他们是民间文学的活宝库,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有重要作用。第三,他们对民间文学的创新和发展意义重大,个体传承者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民间文学。 ②.个体传承者的传承途径:家传;师承;自然习得。 四.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 1.变异性特征的概念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传承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风格、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等诸方面都可能发生的变化。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经常的,而且是绝对的;隐含在传承性中的稳定性,则是相对的。 2.变异性特征的产生原因 从根本上讲,是由口头文学传播中的内在规律和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⑴.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主要是时代、地域、民族等因素的不同,会有显著的差异,造成 作品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⑵.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集体性特征决定的。 3.变异性特征的表现 ⑴.语言方面的变异,这种变异最常见,也最广泛的。 ⑵.内容、情节方面的变异。这种变异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到作品的各个方面: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时间地点等等。不过,相当多的作品在大体上是保持基本主题和主要情节的前提下的变异。这种变异表现在内容的增减、情节上的节外生枝、时间空间上的更迭等等。 ⑶.主题上的变异 民间文学的各个特征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必须要关注四个特征之间的这种联系,发展它们作整体的理解。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两个特征对民间文学的创作与流传起着主导的支配作用,它们是民间文学本质性的特征。传承性与变异性是对立统一的。这两个特征都是从口头性和集体性作用于民间文学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的存在又印证了口头性与集体性的重要意义。这四个基本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辨识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与作家书面文学区别开来。 第三讲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同处在民族文化的统一体中,既有显著的差别,又有密切的联系。民间文学先于作家文学而产生,是作家书面文学创作出现以前,具有全民性质的唯一文学样式。了解这种关系对于认识文学的发展规律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就建立在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四大基本特征上,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创作主体的差异,即作者的差异。 第二,民间文学作为口传文艺,其作品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异之中;而作家文学具有书面化的特点,其作品一经出版就会固化下来。 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而作家文学与民众用来放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仍是有一定差距的。 第四,功能的差异:民间文学是实用性很强的一种生活手段;作家文学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生活 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哺养 1 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思想内容 2 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典型形象 3 民间文学在体裁、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①各种常见体裁大都来自民间。 ②在民间文学对古代作家文学表现手法的哺育上,也可以看到民间文学的强大生命力。 ③在风格上,民间文学刚健、质朴、清新的风格,对作家也有影响。 4 民间文学语言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民间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大多活泼生动。大量的歌谣、谚语、歇后语和方言土语,常常被作家所采用。 三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1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 ①历代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辑录和保存上有很大的功绩。 明清两代民间谣谚的重要专集:《国风》、《乐府诗集》、《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古今谚》、《山歌》、《黄山谜》,《古谣谚》、《粤风》、《天籁集》,《越谚》。 古代典籍:《山海经》、《淮南子》、《风俗通义》、《述异记》,《搜神记》、《酉阳杂俎》。 ②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进行加工、提炼和再创作。 2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消极影响 作家、文人在记录、整理民间文学时,除了现在按照严格的学术进行以外,常对民间文学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动。而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上,具体表现在对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容的歪曲上。 综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诸方面的特点,我们大体上可以概括出以下三点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一、每个民族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本民族社会发展和口头文学是否丰富多样,以及邻近民族、国家文化的影响。 二、民间文学是源,作家文学是流。 三、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点,互相促进、提高,达到新的艺术高度。 11 / 11
/
本文档为【第一至第三讲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