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6号染色体杂合性丢失和肿瘤

2017-12-01 10页 doc 28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doc】6号染色体杂合性丢失和肿瘤【doc】6号染色体杂合性丢失和肿瘤 6号染色体杂合性丢失和肿瘤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2年第25卷第5期?273? HPV感染状态亦无相关性.由此作者认为,在宫颈 腺癌中DCC表达与粘膜组织类型密切相关. 作为目前发现的最长的人类肿瘤抑制基因, DCC基因在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已 引起广大研究者的注意.然而,DCC基因在女性生 殖系统肿瘤中作用的研究在国内尚未开展,以求明 确其结构,功能,表达异常与失活机制还需更深入 的研究.DCC基因与妇科肿瘤的诊断,治疗,转移及 预后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的证实,不仅可以从分...
【doc】6号染色体杂合性丢失和肿瘤
【doc】6号染色体杂合性丢失和肿瘤 6号染色体杂合性丢失和肿瘤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2年第25卷第5期?273? HPV感染状态亦无相关性.由此作者认为,在宫颈 腺癌中DCC达与粘膜组织类型密切相关. 作为目前发现的最长的人类肿瘤抑制基因, DCC基因在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已 引起广大研究者的注意.然而,DCC基因在女性生 殖系统肿瘤中作用的研究在国内尚未开展,以求明 确其结构,功能,表达异常与失活机制还需更深入 的研究.DCC基因与妇科肿瘤的诊断,治疗,转移及 预后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的证实,不仅可以从分子 生物学,作用机理上对DCC基因了解得更透彻,而 且在肿瘤的病因学及实际临床工作中也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j 参考文献 L—I一_ VogelsteinBeta1.NEnglJMed,1988,319:525—530 E2iFearonEReta1.Science.1990,247:49—56. [31ChoKReta1.Genomics.1994.19:525.531. r4,ReaseMAet"f.CancerRes,1994,54:4493—4501. [j:NarayananReta1.Oncogene.1992.7;553—561. 6:KlingelhutzAZeta1.Oncogene,1995,10:1581—1586. r7'HedrickLeta1.GenesDev.1994.8:I174—1183. [83SchmittCAeta1.BrJCancer.1998,77:588—594. [97ChuongCMeta1.DevBiol,1994.164:383—397. [1O]OokawaKeta1.IntJCancer,1993,53:382—387. [11]KatoM,hoYela1.Cancer,199677:1729—1735. [12]KongXTeta1.CancerRes,1997,57:3772—3778. [13]EkstrandBCeta1.Oncogene,1995,11:2393—2402. [14]SaegusaMeta1.Cancer,2000.82:571—578. [15]BellDA,ScullyR.Cancer.1994.73:18591864. [16]ChuongCMeta1.DevBio1.1994.164:383—397. Ll7JEnomotoTeta1.Cancer,1995,71:462—467. [18]HohneMweta1.CancerRes,1992,52:2616-2619. [19]hobFeta1.IntJCancer,1993,53:260—263. [2O:GaoXeta1.CancerRes,1993,53:2723—2727. [21]TapperJeta1.CancerRes,1998.58:2715—2719. [22]PereHeta1.CancerRes,1998,58:4274—4276. [23jLassusHeta1.AmJPathology,2001.159:35—42. [24]JenJeta1.NEnglJMed,1994.331:214-221. [25]Inoue.ra1.ClinCancerRes,1998.4:973—977. [26SatoTeta1.CancerRes.1991.5l:5l18—5122. [27]ClibyWeta1.CancerRes,1993,53:2393—2398. [283TakakuraSeta1.GeneCBromosomeCancer,1999,24:264— 271. [29]Chenevix—TrenchGeta1.Oncogene.19【)2.7:1059—1065. [3O]RonnettBMeta1.MolPathol,1997.10:38—46. [31]GimaTeta1.IntJCancer,1994.57:48O一485. [32KatoHeta1.BrjCancer.2000.82:459—466. [33]SaegusaM,OkayasuI.BrJCancer.1999.80:51—58. 6号染色体杂合性丢失和肿瘤 沈宇清综述张建琼谢维审校 (东南大学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6号染色体是肿瘤杂合性丢失好发的染色体之一,是参与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重要染色体.本文通过对几种不同 肿瘤中6号染色体杂合性丢失的分析,阐述了几个频繁丢失的"热点"区域,并探讨 了它们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6号染色体;杂合性丢失;微卫星多态分析技术 中图分类号;R7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048(2002)05—0273—04 抑癌基因与原癌基因同是一类调控细胞生长 和分化的基因,它起负调控作用,抑制细胞进入增 殖周期.促进细胞成熟,朝向终末分化和凋亡.抑癌 基因具有"隐性"特征,只有当两个等位基因同时丢 失或突变失活时,才能使细胞转化.杂合性丢失现 象(1ossofheterzygosity,LOH)是由于细胞分裂过 程出现多位点染色体事件:如染色体丢失或有丝分 裂过程中重组,或是位点限制事件如基因转化,点 收福日期:2001一lO—l5 作者简介:沈宇清(i976一).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突变或等位基因失活造成突变的癌基因处于纯合 状态.这种纯合状态是功能上的定义,在相关等位 基因位点也许是纯合,杂合或半杂合状态,但实际 上两个肿瘤抑制基因的等位片段都失活,细胞完全 失去抑癌基因的正常功能,可能导致肿瘤发生. IOH是肿瘤细胞中多条染色体,多个位点杂合性 丢失,而6号染色体在卵巢癌,乳腺癌,胃肿瘤,胰 腺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中发生高频率的杂合性丢失. 说明这条染色体在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中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用微卫星多态技术和其他技术综合分 ?274?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OO2年第25卷第5期 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这条染色体杂合性丢失的"热 点",并以此定位相应的肿瘤抑制基因. l杂合性丢失的研究 杂合性丢失的研究方法,有核型分析技术,免 疫荧光原位杂交(FISH),比较基因组杂交(CGH),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IP)分析,数目可变的 串联重复系列(VNTR)Yt析技术等等多种方法.微 卫星多态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常见的方法.微卫星 DNA(MicrosatelliteDNA)又称短串联重复序列 (STR).以(CA)/(GT)二核苷酸串联重复序列在 人类基因组中最常见.它是一种新型的DNA高度 多态性的遗传标记系统,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泛,高 度多态性,杂合性高,重组率低的特点,遵循孟德尔 共显性遗传规律,并且提供了众多有高度遗传信息 的新的多态性标记,为高分辨率遗传连锁图谱的构 建和基因分离技术奠定了基础.由于新的肿瘤抑制 基因的位点未知,因此可以选择遍布一条染色体的 多个微卫星标记,通过PCR扩增了解杂合性丢失 的高发位点,再在此位点中运用更详细,更精确的 微卫星标记将此位点的范围缩小到更窄的区域,这 样有利于该区域的连锁图谱的构建,DNA序列的 分析直至最后的肿瘤抑制基因的分离. 26号染色体在多种肿瘤中的杂合性丢失 不同肿瘤有不同的杂合性丢失,集中发生的区 域也不尽相同(见表).但6号染色体在人类各种肿 瘤中的杂合性丢失现象显然并非一个偶然或随机 的事件.由于各个实验组使用的微卫星标记不同或 由于各种肿瘤存在着特异性发病机制,不同肿瘤中 6号染色体不同位点的杂合性丢失各异.但仍能发 现几个共同的发生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可能存在的 肿瘤抑制基因也许会影响到许多肿瘤的发病. 2.16p21.3 无痛性滤泡中心淋巴瘤,卵巢癌,宫颈癌都涉 及到6p21.3的杂合性丢失(见表).由于6p21.3是 人类白细胞抗原(HI,A)基因所在位置,这个位点的 LOH与HI,A分子表达的改变以及与肿瘤有关.肿 瘤发展过程中细胞常常丢失HI,A分子,Daniel钉 等阐述了HI,A不调的五种表型,其中第二型:单体 型丢失的原因主要是染色体的不分离或有丝分裂 重组.JimenezIs]等用3个跨越HIA区域的微卫星 序列和远离该区域的一个短臂末端的微卫星标记, 一 个长臂的标记来寻找肿瘤组织中单体型丢失的 分子机制并确定丢失的长度.结果17例标本中有9 例存在所有微卫星标记的杂合性丢失,3例存在短 臂所有标记的杂合性丢失,剩余的几例丢失情况比 较复杂,并由此得出结论:染色体丢失是导致人类 肿瘤HIA单体型丢失的最主要机制.因此,6p21.3 的杂合性丢失一方面可以从这个区域存在的肿瘤 抑制基因的角度解释,另一方面,HI,A基因是多基 因位点,有复等位基因共显性表达的特征,在人群 中杂合性很高.杂合性丢失一旦影响到功能的基因 座位上两个等位基因中任何一个.就会改变肿瘤表 面的HIA分子表达和肿瘤抗原的呈递,从而影响 到细胞毒性T细胞和NK细胞的识别.介导肿瘤逃 逸机体的免疫监视得以生长.因此杂合性丢失可以 通过影响HIA分子的表达参与到肿瘤发生的机制 中.但一个肿瘤组织中往往有复杂的HIA表型,其 分子机制也多种多样.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非常复 杂.仍需大量的研究来阐明. 2.26q21 TakeuchiEg~等曾发现在NHI(非何杰金氏淋巴 瘤)和AII(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都有6q21 的杂合性丢失,认为这一位点的肿瘤抑制基因可能 与淋巴细胞的恶变有关.他们在儿童AII,的研究 中,通过25个遍布6号染色体的微卫星标记,将杂 合性丢失的频发区域定位于D6S284和D6S276两 个标记之间(6q15—6q22),接着用19个位于这两个 标记之间的更详细的微卫星标记将这个区域缩小 到两个位于D6S283一D6S302和D6S275一D6S283之 间的9cM和8cM的片段.其中第一个片段在Shet— tatt["等的研究中,通过6个人工酵母染色体探针,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定位于更小的2Mb的区域.U— tadaE等用同样的技术将原发性乳腺癌的常见杂合 性丢失片段定位于6q21D6S1040一D6s262之间的 区域.Zhangc"等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的研究中将常 见杂合性丢失片段定位于6q21一个约3cM大小的 区域.虽然没有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报道,但通过 上述实验以及表中胃癌,星型细胞肿瘤,前列腺癌 杂合性丢失的区域均包含6q21的现象,说明它的 确参与了人类许多肿瘤的发生过程,并会在不久的 将来找到相应的候选肿瘤抑制基因.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2年第25卷第5期?275? 2?36q24-q25 同样来自上表的观察,许多肿瘤存在该区域的 杂合性丢失.这一区域中含有抑癌基因得到了 Wan等的证实,他们将一段普通染色体导入HEY 和SKOV一3卵巢癌的细胞系中,抑制了这两个细胞 系的恶性表型.然后将来自两个细胞系的10个细 胞给裸鼠皮下注射,筛选出回复恶性表型的细胞加 以研究:9/14的细胞丢失了整条外源染色体,5/14 有外源染色体的杂合性丢失,正好位于6q24一q25, 并提出了HIOT1/ZAC这个候选肿瘤抑制基因.此 外,Starostik【3等在研究胃高度恶性大B细胞淋巴 瘤中.MiyaawaL~等在研究星型细胞肿瘤中均指出 6q24一q25的杂合性丢失并提出同样的候选肿瘤抑 制基因.I0T(转化抑制基因)编码的蛋白存在于正 常的卵巢表皮细胞中.这个蛋白的表达量可以被表 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诱导下调,而被表皮生 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如tyrophostin,AG1478, PD098059诱导上调,表明它参与了表皮生长因子 的信号传导途径或相关途径L1引.将它转入人,鼠卵 巢癌细胞系中可以抑制细胞增殖,介导细胞分化. ZAC(控制细胞周期和凋亡的锌指蛋白)存在于正 常的乳腺细胞中,它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使细胞 周期停止在G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__1.此外, ZAC的转录下调可以导致DNA的合成增加.这两 种基因同属一个家族,都能在正常组织中表达,定 位于6q24一q25区域,在肿瘤细胞中常常发生杂合性 丢失,结合它们的功能认为它们是一类肿瘤抑制基 因.此外,位于6q25.1和6q25.3I2的雌孕激素受体 基因也被认为是肿瘤候选抑制基因.此区域的杂合 性丢失通过影响受体的表达从而作用于激素,受 体信号传导通路,可使肿瘤失去机体正常的内分泌 调节. 2.46q27 在卵巢上皮癌的研究中,Tibiletti[243等提出 6q27的杂合性丢失是卵巢癌发病机制中的早期损 害.Cookeu钉用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技术证实了6q27 是卵巢癌杂合性丢失的热点.Minaguchi等将此 区域缩小到330kb大小,并提出了候选肿瘤抑制基 因HGC61—4和AF一6基因.HGC6编码的蛋白质功 能仍不清楚.而AF一6是与上皮组织紧密连接以及 与细胞极性有关的蛋白.Rey.等在乳腺肿瘤和卵 巢肿瘤的研究中,将杂合性丢失的高发区域6q27 中的抑癌基因定为6一磷酸甘露糖/胰岛素样生长因 子基因.并指出杂合性丢失引起的受体数目的减少 和同时相应配体的过度表达导致正常部位受体的 饱和,配体作用于其他部位而参与肿瘤的发生. 3结语 综上所述,6号染色体是肿瘤杂合性丢失好发 部位,它上面的几个频繁丢失的热点区域6p21.3, 6q21,6q24一q25,6q27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 机制.目前已经研究出部分并正在寻找其他的候选 肿瘤抑制基因.研究这些基因的结构,在肿瘤中改 变的机制,编码蛋白的功能将有利于人类更深刻地 了解肿瘤,并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开拓更美好的前 景. ? 276?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2年第25卷第5期 同时.这个领域的研究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 决:堤否上述杂合性丢失区域参与了所有肿瘤的 发生.还是只与某种特定的肿瘤或某一类型肿瘤有 关仍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明.?HIA分子与肿瘤的 免疫密切相关,研究肿瘤中HIA的表达及其分子 机制不仅有利于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并与临床肿 瘤特异性的免疫治疗效果密切相关.作为HIA分 子改变机制之一的杂合性丢失,它与HIA复杂表 型的具体关系仍在研究之中.?在无痛性滤泡中心 淋巴瘤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发现6q上的IOH 与侵袭性的肿瘤有关.在卵巢癌的研究之中6q上 的杂合性丢失在更严重的未分化的肿瘤中出现更 频繁.在黑色素瘤的研究中,有证据表明染色体的 6q和lOq的IOH预示着病人有较坏的预后.这是 否说明I()H发生于6q之上出现于肿瘤的后期阶 段?是否能用6qIOH作为病人的预后指标?仍有人 持反对意见,所以仍未有定论. 参考文献 :l:RandersonJ('f口,.BrJCancer.1996.74:942—946. 2:UtadaYeta1.JpnJCancer-2000.9l(3):293,300 f-.,~- 一 StarostikPetal,Blood,2000.95(4):l180一l187. [43MiyawaAeta1.BrJCancer.2000.82r,3):543—549. [5jJimenezPeta1.IntJCancer.1999.83(1):91—97. [6MfazurenkoNt".OncolRep.1999.6(j):859—86. [7AbeTeta1.GelleSChromosomeCancer.L999.25(1):60【4. [8WanMrta1.Oncogene.1999.18【8):1j-15一l551. r9TakeuchiSeta1.CancerRes.1998.58【l2):26182633. l0]MerupMeta1.Blood.1998.91(1):3397—3400. [1ljCarvalhoBeta1.GenesChromosomeCancer.1999.2-26(1) 29—34. [12FoulkesWeta1.BrJCancer,l993.67:5l—59. rl3SherrattTeta1.ChomosomeRes.1997.s:ll8一l24. [14]CookeIEf,fa1.GenesChromosomeCancer.1996.15【4) 223—233. [15BilangesBta1.Oncogene.1999.I8【227):3979—3988. [163BaoR.Oncogene.1999.18(47):6477—6487. [17ZhangYeta1.GenesChromosomeCancer.2000-27(1)52 58. [183ReyJMeta1.IntJCancer.2000.85(4):466—473. [19]CollottiCVeta1.Oncogeoe-l998?16(4):555—559. [2o2GraemeJWf,fa1.IntJCancer?199,1.58:203—206. [21MinaguchiFeta1.DNARes?1999-6【2):l31—136 [223HattaYeta1.Blood.1999.93(2):6l3—6l6. [23]CooneyKAeta1.CancerRes.1996-56(18):4150—4153. [243TibilettiMGeta1.CancerRes,1996.56(9):4493—4498. [25jDanielJHa1.MolMedToday.1999.51:178—186. 血液遗传病治疗基因转移方法的进展 余升红综述 (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教研室,广东广州510089) 摘要:研究人员在一系列基础和临床前研究基础上.目前临床中使用逆转录病毒载 体有效地提高了造血细胞和原始祖细 咆的转移效率.本文就血液遗传病治疗基因转移方法的进展作,综述. 关键词:血液遗传病;基因转移;基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R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048(2002)05—0276—04 将特定的遗传信息传递到真核细胞中,这种能 力不但革新了生物学和医学中许多基本问题的研 究.而且也推进了新的诊断和治疗分子技术的发 展.使得基因治疗成为可能.将基因转移入相应的 靶细胞是基因治疗的前提,外源基因是能够被转移 入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生殖细胞基因转移导致基 因型的改变,这种改变能代代相传,所以目前对此 收稿日期:2001—04一l2 作者简介:余升红(1967一).男,硕士 有很大伦理学上的问题,而体细胞基因转移仅导致 个体的遗传学改变,不涉及后裔.到目前为止,基因 治疗主要集中在体细胞上.一方面基因治疗主要集 中在人体临床治疗上,特别是关于安全问题和效率 问题,另一方面,有报道在单基因病治疗上第一次 获得了真正的成功,这个成功(早在1995Orkin和 Motulsky就预言过)是建立在数十年对载体技术和 靶细胞操作了解日益加深的基础上的.这篇Cavaz— zana—Calva等的报道并不是孤立的一个事例.在人 体基因转移其他的进展中也被证实_J].尽管人们能
/
本文档为【【doc】6号染色体杂合性丢失和肿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