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余秋雨作品——君子之道 余秋雨的作品

2017-09-21 4页 doc 14KB 66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4457

暂无简介

举报
余秋雨作品——君子之道 余秋雨的作品余秋雨作品——君子之道 余秋雨的作品 余秋雨作品——君子之道 余秋雨的作 品 话题:余秋雨的作品 中国文化 中华文化 西方文化 君子 孔子 2013-10《美文》上半月刊君子之道说明:二○○ 五年四月十二日下午,我应邀到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演讲。图书馆根据当地华文读者的要求,给我出了1个题目:《写作的脚步》。意思很明白,要我着重讲述历险数万公里边走边写的体会。我觉得那些体会都已经写在书里了,不必重复,而我当时最想在国际场合讲述的,是中华文化的集体人格。因此就与他们商量,把讲题改成了《君子的脚步》。...
余秋雨作品——君子之道 余秋雨的作品
余秋雨作品——君子之道 余秋雨的作品 余秋雨作品——君子之道 余秋雨的作 品 话题:余秋雨的作品 中国文化 中华文化 西方文化 君子 孔子 2013-10《美文》上半月刊君子之道说明:二○○ 五年四月十二日下午,我应邀到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演讲。图书馆根据当地华文读者的要求,给我出了1个题目:《写作的脚步》。意思很明白,要我着重讲述历险数万公里边走边写的体会。我觉得那些体会都已经写在书里了,不必重复,而我当时最想在国际场合讲述的,是中华文化的集体人格。因此就与他们商量,把讲题改成了《君子的脚步》。后来在哈佛、耶鲁、马里兰等大学巡回演讲,也是围绕着这个课题。在哈佛演讲后,我与该校几十位退休的华裔教授座谈了2个晚上。他们一致认为,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是1个很好的思路。波士顿森林别墅中的美好夜晚,大家一边喝茶一边畅谈着“古之君子”,真是愉快。这篇文章,就是我在那些演讲后整理的部分书面资料。回想那天 在国会图书馆演讲时,一位副馆长热情地说,我是他们历来邀请的演讲者中第一位中国大陆学者。在我之前,只有一位高官去讲过。因为是第一位,图书馆在演讲前举行了1个隆重的仪式。那就是,由图书馆的亚洲部主任和另一位官员,推着一辆金属架的运书车,绕场一星期。车上,全是他们馆藏的我的著作。运书车推过的通道两边,听众们排排起立,以目光迎送。这场面,让我有点感动。运书车最后终于推到了我的面前。我一看,立即与同去的妻子交换了1个眼色。妻子轻笑了一下,便用手指竖放在唇前。这是因为,车上有很大一部分是盗版书,但妻子希望我不要当场说破。之前在美国的很多华文书店也看到过不少我的盗版书,还有一些署着我的名字却无一字出于我手笔的书,应该叫伪版书。一看就知道,全都出自大陆。真不知道那些神通广大的盗版集团如何打通了海外的管道,居然把美国的国会图书馆也给骗了。比盗版和伪版更严重的是,多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也处于普遍的误读状态,其中包括不少学者。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误读。这就像1个人,如果无法讲清楚自己是谁,那么,不管做什么事,对人对己都会是隔阂重重。因此,古希腊神庙墙壁上刻的那句哲言,永远让人惊悚:“人啊,认识你自己~”我说过,欧洲文艺复兴千言万语,其实只是轻声问了一声:“我是谁,”此问一出,大家都从中世纪的长夜中苏醒,霞光满天。前论一、最后一 级台阶文化有很多台阶,每一级都安顿着不同的项目。那么,最后一级是什么呢,当然,最后一级不是名校,不是博士,不是教授,不是学派,不是大奖,不是国粹,不是唐诗,不是罗浮宫,不是好莱坞……很多、很多“不是”。但是,它们每一项,都有资格找到自己的文化台阶,拂衣整冠,自成气象。它们很可能把自己看成是最后目标,最高等级,但实际上都不是。而且,它们之间,也互不承认。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常常也在这么多文化项目间比轻重,说是非。意见总是吵吵嚷嚷,直到听到了1种声音,情况才发生一点变化。这种声音说,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personality)。例如,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复兴中华文化,也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这也可以看做是文化的最后一级台阶。首先以现代学理指出这个台阶的,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Jung,1875-1961)。他曾经追随过弗洛伊德有关“无意识”、潜意识的研究,但又摆脱了其中的各种局限,认为只有“集体无意识”即集体人格才有普遍意义。对此,学术界曾经有过这样1个比喻:弗洛伊德找到了大海波涛下的暗礁,而荣格,则找到了暗礁下的海床。二、有故乡的灵魂更重要的是,荣格指出,“集体人格”并不是形成于当代人们的有生之年。最早的种子,可能在“神话”中就播下了。每个古老的民族都有很多“大神话”,后面还会引发出很多“小神话”,这就是荣格所说的“梦”。神话和梦,都会 以“原型”(archetype)“原始意象”(primordialimages)的方式成为1个民族的“自画像”(self-portrait),反复出现在集体心理活动中。这一来,“集体人格”就具有了长期稳定的象征意义。照荣格的1个漂亮说法,成了“有故乡的灵魂”。顺着这个思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也是有“故乡”的。那“故乡”,首先是神话,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等。每1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都埋藏着这些遥远的“故乡”。当然,神话只是起点,“集体人格”的原型建立,是1个复杂的人类学。对于一般人来说,只需明白,文化的最后一级台阶,就是为灵魂找到故乡,或者说,找到有故乡的灵魂。这个课题,连很多等级不低的学者也不明白。我想起一件往事。二十几年前,我都还在上海戏剧学院担任院长,与一位喜欢读书的顶头上司汪道涵市长成了朋友,建立了1种“好书交换”关系,约定发现好书,签名互赠。有一次,我送给他一部北京刚刚出版的古印度哲学《五十奥义书》,他立即回送我一部台湾中正书局出版的《西方思想家论中国》。过几天我告诉他,我读了里边刘耀中先生写的《中国与荣格》一文,对其中一段记述很感兴趣。这段记述,介绍了荣格在自传中写到的接受中国学者胡适访问的情景:他们谈《易经》,胡适告诉荣格说,他不太相信《易经》,并说那该是1种魔术和符咒。荣格听到后,急问他曾经尝试过没有,胡适点头。荣格再问他,《易经》卦内的答案是不是真实的,对 他有没有帮助。这一连串的问题,使胡适很难受。荣格也开始意识到,中国当代学者已渐渐走向西方的科学境界,对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怀疑了。——《西方思想家论中国》第177页胡适认为《易经》是1种魔术和符咒,用的是西方近代科学思维。但他不知道,此刻坐在他眼前的这位西方公认的一流学者,却曾经深入研究过《易经》。我们不妨再读一段刘先生的介绍:荣格为威廉的《易经》译本写了十七页的引言。荣格说,西方古代的科学与中国《易经》原则是共通的,但是与西方现代科学的因果律有很大的差别。因果律超越不过统计学,现代人比不上古代人的主观智慧。因果律把人的主观异化了,该是西方文明很大的毛病。1/10 123456下一页
/
本文档为【余秋雨作品——君子之道 余秋雨的作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