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所见的北宋乘轿风俗

2018-11-05 9页 doc 24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doc】《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所见的北宋乘轿风俗【doc】《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所见的北宋乘轿风俗 《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所见的北宋乘轿风俗 《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所见的 北宋乘轿风俗 一曹家齐 摘要:《参天台五台山记》所记北宋乘轿风俗,可以纠正过去学者在论及此问题时 的片面认识.北宋 时在轿子的实际普及过程中,南北方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以京城开封为中心的北方 地区,尽管乘轿之风曰 盛,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受到朝廷禁令的严加约束,官员乘轿更受限制,而同时期的 南方地区,乘轿现象已非 常普遍,官员乘轿显得极为平常. 关键词: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北宋乘轿南北方 《参天台...
【doc】《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所见的北宋乘轿风俗
【doc】《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所见的北宋乘轿风俗 《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所见的北宋乘轿风俗 《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所见的 北宋乘轿风俗 一曹家齐 摘要:《参天台五台山记》所记北宋乘轿风俗,可以纠正过去学者在论及此问题时 的片面认识.北宋 时在轿子的实际普及过程中,南北方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以京城开封为中心的北方 地区,尽管乘轿之风曰 盛,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受到朝廷禁令的严加约束,官员乘轿更受限制,而同时期的 南方地区,乘轿现象已非 常普遍,官员乘轿显得极为平常. 关键词: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北宋乘轿南北方 《参天台五台山记》是宋神宗熙宁年间 (1O68,1O77)日本京都岩仓大云寺主成寻 (1011,1O81)撰写的人宋游历日记.该日记共 八卷,原本久佚不传,现有抄本十馀种和活字本 近十种存于日本.2O世纪下半叶以来,又有岛津 草子,平林文雄,斋藤圆真等日本学者整理的校 注本和译注本陆续问世?.日记自熙宁五年 (1072)三月至熙宁六年六月,约17个月,几乎一 天亦未问断.所记内容凡468条,涉及宋代政 治,经济,宗教,交通等多个方面,不仅是中日友 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更是研究宋代历史的 珍贵资料.日记内容,俱为成寻当时所记自己亲 眼所见及亲身经历之事,没有虚构和追忆,极具 直接和真实性.其中不少事实,是现存宋代文献 记述不详或缺载者,关于北宋人乘轿风俗事即是 如此. 众所周知,轿子是在我国起源甚早的以人力 抬行的交通工具,在不同时期因不同的形制而名 称各异.文献中,常见的名称有肩舆,腰舆,版 舆,兜子和檐子等."轿子"一词始见于宋?,而 后便成为由人力抬行的陆路交通T具的总称或 俗名.轿子在宋代是由少数人使用的交通丁具 发展成社会上普及而合法的交通T具的,但人们 对乘轿风俗在宋代逐渐普及之印象却只是根据 《宋史》,《云麓漫钞》等少数史籍中的零散记载勾 勒出来的.现将这些记载按所述内容之时间顺 序排列如下: 太平兴国七年(982),翰林学士承旨李 防奏:"工商,庶人家乘檐子,或用四人,八 人,请禁断,听乘车;兜子,舁不得过二人." 并从之?. 淳化元年(990),王禹傅代赵普作谢 云:"准枢密院札子,奉圣旨许臣过清明节选 作者简介:曹家齐,男,1966年生,江苏丰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 授. ?参见王丽萍《佚存日本的宋代文——(参天台五台山记>研究$Lig之一》, 载于《中日关系史料与研究》第一 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34157页. ?(宋)王锤《默记》卷上云:"艺祖初自陈桥推戴入城,周恭帝即白衣裥,乘轿子出居 天清寺."中华书局1981年点 校本,第3页.此为"轿子"一词见于文献最早者. ?《宋史》卷一五三《舆服志五?士庶人服》,中华书局1985年新版点校本,第3574 页. l 日辞朝,仍令乘担子于崇政殿入见者.老病 衰赢,圣慈悯恻,察其足疾,听以肩舆,实君 父之殊私,非人臣之常礼."? 大中祥符三年(1010)二月,入契丹副使 潘惟吉"入北境,疾作,即肩舆而还.(召) [诏]遣其子乘驿往迎,至雄州而卒"?. 元祜元年(1086),中书省录黄云:"L司 马光]所患已安,惟足疮有妨拜跪,不候参 假,特放正谢,仍权免赴前后殿起居,许乘轿 子三日一至都堂聚议,或门下,尚书省治 事者."? 元祜四年(1089)五月,"诏蔡确责授英 州别驾,新州安置,给递马发遣.……如蔡 确沿途或称疾病,乞住将理,即添差递铺兵 士,用兜轿抬舁前去."? 绍圣二年(1095),侍御史翟思言:"京城 士人与豪右大姓,出入率以轿自载,四人舁 之,甚者饰棕盖,彻去帘蔽,翼其左右,旁午 于通衢,甚为僭拟,乞行止绝."从之?. 政和七年(?17),臣僚上言:"今京城内 暖轿,非命官至富民,娼优,下贱,遂以为 常","有赴内禁乘以至皇城门者,奉祀乘至 宫庙者,坦然无所畏避."?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北宋前大半个时期, 乘轿之制仍然因袭唐代,多次禁令士人,工商及 一 般百姓乘轿?,对于官员,只在特殊情况下,许 个别人乘之,以示优待和恩宠.但朝廷对乘轿之 禁令总难遏止越来越盛的奢靡之风,政府禁令次 数之多便是这一事实存在的最好说明.特别是 到了北宋后期,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政府的禁 令更是如一纸空文,民间乘轿已变得肆无忌惮, 习以为常.如北宋末,开封还出现了"赁轿之 家"?.另外,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绘有多 顶轿子,也可看出当时乘轿风气之盛. 民间乘轿之盛行,使朝廷对官员的乘轿优待 也有所放宽.但朝廷诏令正式许可官员自由乘 轿则是北宋末和南宋初年事."故事,百官入朝 并乘马.政和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以雪滑,特许 暂乘车轿."?靖康元年(1126),又因"马既行根 括殆尽,不可徒行","许百官乘轿"?.建炎元年 (1127)十一月,高宗南逃至扬州,"以扬州路滑, 始听百官乘轿"?."后随不复乘马"?,官员乘轿 从此合法化. 自南宋初年官员乘轿合法化后,轿子正式列 为迎送官员的交通工具,由公库修置?,以递铺 兵荷担.此后,"人臣无乘车之制,从祀则以 马,常朝则以轿"?.连金使入境,也呼索轿子?. ?(宋)王禹偶《小畜集》卷二三《调许肩舆入内表》,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lO86册第237 页.按:该表之系年据徐规先生《王禹俑事迹着作编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版,第73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三大中祥符三年二月辛卯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第641页. ?《司马光奏议》卷三八《辞三日一至都堂札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点校本,第4l1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七元桔四年五月丁亥条,第4207-4208页. ?《宋史》卷一五三《舆服志五?士庶人服》,第3576页. ?《宋史》卷一五三《舆服志五?士庶人服》,第3577页. ?(元)脱脱《宋史》卷一五三《舆服志五?士庶人服》,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宋)丁特起《靖康纪闻》,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8页.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中华书局1996年点校本,第12o页.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七三靖康中帙四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550页.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0建炎元年十一月丁亥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 书本,第187页.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七《肩舆》,京华出版社2000年点校本,第336页. ?(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一o《职制门七?吏卒接送》,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92页. ?《永乐大典》(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卷一四五七四第26页云:"铺兵猬多,徒以资官吏荷担舆轿之役." ?《宋史》卷一五0《舆服志二?皇太子王公以下车舆》,第351O页.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六之四九,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啦一,L 萤 南宋中期,"则无人不乘轿矣."?民间乘轿更是 盛行,不仅工商,士庶之人出入皆乘轿,连寻常百 姓家迎亲嫁娶也莫不用轿.可以说,南宋时乘轿 者比比皆是. 以上是从朝廷诏令等一般文献反映出的两 宋时期乘轿由兴盛到普及的大致过程,以往学者 在论及此问题时,多是如此认识.但成寻《参天 台五台山记》对两浙地区乘轿风俗之记载,似乎 可以让我们对此认识有所修正.此处聊举数例: 记杭州情况: [熙宁五年四月]十四日癸亥,午时潮 满,人人多来,开河中门户入船……都督乘 船时屋也,官人乘舆具五六十,眷属出入大 门多多也. 十六日乙丑,雨下,巳时问官者客商官 舍,乘轿子具数多眷属来着. 廿二日辛未……都督北方从市中过行, 前后共人数百人也……糸毛轿子十馀乘,腰 舆十馀乘,男女乘之最为甚妙. 廿八日丁丑……往兴教寺斋僧八员,与 阂梨轿子一乘. 记越州情况: [熙宁五年五月]六日乙酉,天晴,卯一 点,出船过十里入河(即浙东运河,此为去台 州天台山途中)……萧山寺前,乍船遥拜了. …… 次过官市务,主市司乘轿来船谒. 十一日庚寅,天晴,小家族张九郎雇夫 九人,轿子担二人,与三贯三百文钱了. 记台州情况: [熙宁五年五月]十八日丁酉,天晴,辰 时乘轿登山. 廿六日乙巳,天睛,午时,寺(指天台山 国清寺)主禹硅,陈咏,诸共乘轿出寺,先向 天台县谒知县. [六月]二日庚戌,天晴,午时,司理秘 校,法曹秘书,主簿秘校三人,乘轿来向 烧香?. [七月]廿四日庚午,天晴,卯时出宿,未 时到着国清寺十方教院,雇州轿担二人,各 与五百文钱?. [八月]四日己卯,辰时参少卿衙,告可 归由.兵士四人轿担可送越州者,巳时出廨 院,以兵士四人担轿?. 记苏州情况: [熙宁五年九月]四日戊申,天睛,卯时 诸寺依都督命来迎船,进向清昭亭,数里诸 僧步行,苏州官内僧正广化院住持传教临坛 文照大师善颚,苏州官内副僧正报恩寺传教 慈照大师法如,件二人乘轿子,副船行. …… 行至亭,见庄严甚妙.……州兵士十 人,令持轿子三乘来.……转运,都督衙拜 谒了.……都督着赤衫,官人三人同坐,会 运使许通判并推官坐,会都督,运使共迎送. 都督前召轿子取手令乘,而固辞,令持轿出 中门了乘. 五日己酉,辰时为拜圆通大师影,向普 门院,州兵士十人州轿也,以四人为轿子持, 馀人在前后,皆如昨日有衣冠?. 以上所举仅为部分事例.从成寻《参天台五 台山记》所记杭州,越州,台州,苏州等两浙路州 县经历和见闻情况看,当时两浙地区无论官民,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二八《法制》,中华书局1994年点校本,第3067 页. ?以上均见(日)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第一,(日)墨屋书房1967年版《改定史籍 集览》第二十六册,第653,654, 658,659,663,667,669页. ?《参天台五台山记》第二,第686页. ?《参天台五台山记》第三,第688页. ?《参天台五台山记》第i,第694—695页. 馨互 乘轿皆为平常之事,连接待僧人也用轿子.这说 明北宋中期两浙地区乘轿现象已非常普遍.其 中还反映出,不仅官员乘轿显得极为平常,而且 官方还似乎有轿子,由士兵抬舁,专供接待之用; 民间也有专门以赁轿为业者;僧人乘轿居然有以 四人抬者.这与前揭《宋史》等文献中之记载显 有不尽一致之处.如宋代官员乘轿一事,在北宋 前,中期,朝廷是严加限制的,而且北宋许多士大 夫自命清高,认为乘轿"以人代畜"?,是有伤风 化的不道德之举.所以,在北宋前大半个时期, 除"宗室老疾不能骑者,出入听乘肩舆"以外,凡 朝廷命官皆不乘轿,即便是个别老弱病残者,"朝 廷赐令乘轿,犹力辞后受"?.这种情况直到北 宋末年才有所改变.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宋史》 等文献与《参天台五台山记》关于北宋乘轿风俗 记载之差异呢? 一 般说来,对同一客观事实之具体记述,若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结论,其中只能有一种正 确或都不正确.但以此论断来检验和分析诸文 献对北宋乘轿风俗之记载并否定其中任何一种 的真实性,无论从事实还是从道理上,都是找不 出理由的.《宋史》等文献与《参天台五台山记》 关于北宋乘轿风俗记载之差异,只能有一种解 释,那就是在轿子普及过程中,南北还是有一定 地区差异的,南方轿子普及比北方要早.《宋史》 等文献主要反映的应是以京城为中心的北方地 区情况,并没有涉及南方地区.这在事实上不仅 可以找到旁证,而且亦能作出合理之解释.如关 于北宋中期南方乘轿普遍之事实,除《参天台五 台山记》外,他书中亦曾得见.王安石在江宁《金 陵驿题》云:"忆昔东游未有须,扶衰重此驻肩舆. 市中年少今谁在,鲁老当街六十馀."?即是例 证.又,成寻到开封及北方其他地区时,根据其 记录,却未见乘轿,与官府和僧人间的迎来送往 及前往五台山参拜,多是乘船或骑马.这不仅说 明当时在陆路交通工具的使用上南北之差别,而 且说明轿子在推广普及过程中,南北步调之不一 致,南方轿子之普及要比北方早.从成寻之记载 看,南方乘轿情况显然与当时京师有很大不同, 与朝廷禁令也是相悖的.之所以会如此,大概有 三方面原因:其一,南方地形多山地,丘陵,而少 平原,使用轿子比使用车,马更为方便;其二,朝 廷对官民乘轿之禁令,对远离京师的南方地区, 约束力相对减弱;其三,乘轿乃奢侈风气之产物, 南方风俗本就具有好奢侈和非礼法性?,又加经 济发达,多富商巨户,对乘轿之喜好超过北方是 自然的. ?(宋)陈叔方《颍川语小》卷下,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3 册第649页. ?《朱子语类》卷一二八《法制》,第3067页. ?(宋)马光祖,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一六《铺驿?金陵驿》,中华书局1990年 影印宋元方志丛刊本,第1537 ?参见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第一章,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32页. ? ^ =I = ? ^ ,_, 屋 墨
/
本文档为【【doc】《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所见的北宋乘轿风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