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见异”也要“思迁”

“见异”也要“思迁”

2017-11-11 4页 doc 15K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1808

暂无简介

举报
“见异”也要“思迁”“见异”也要“思迁” “见异”也要“思迁” 在我们的书本教材中,编者设置的例、习题大多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对我们的教学和学习具有某些潜在功能。同学们平时在做习题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多思考、探究、勤归纳、整理,就一定会有更多、更新的发现,学习的自主能力也会得到不断地提高。下面就初一几何教材中遇到的一道习题为例来说明: 题目: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对角线AC?BD,AD=3cm,BC=7cm,求梯形的面积。 一、探究解法 分析:因为已知梯形两底的长,故要求面积,只需求梯形的高。 这里我们介绍五种做法: 解法...
“见异”也要“思迁”
“见异”也要“思迁” “见异”也要“思迁” 在我们的书本教材中,编者设置的例、习题大多具有很高的代性,对我们的教学和学习具有某些潜在功能。同学们平时在做习题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多思考、探究、勤归纳、整理,就一定会有更多、更新的发现,学习的自主能力也会得到不断地提高。下面就初一几何教材中遇到的一道习题为例来说明: 题目: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对角线AC?BD,AD=3cm,BC=7cm,求梯形的面积。 一、探究解法 :因为已知梯形两底的长,故要求面积,只需求梯形的高。 这里我们介绍五种做法: 解法一:如图(1),过D作DE?BC于点E,过D作DF?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F,则?BDF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DE是斜边BF上的中垂线。所以,DE=BF=(AD+BC)=5,S梯形ABCD= (3+7)×5=25。 解法二:如图(2),过点O作OM?BC于M,延长MO交AD于N,则ON?AD。容易证得?ABC??DCB,则?1=?2,则OM为等腰直角?OBC斜边上的中线,所以OM= BC;同理可得ON为等腰直角?OAD斜边上的中线,所以ON=AD。由此,MN=OM+ON=(AD+BC)=5,所以,S梯形ABCD=(3+7)×5=25。 解法三:如图(3),过点A、D,分别作AE?BC于E,DF?BC于F。因为?ABC 1=?2,又因为AC?BD,则?1=?2=45?,所以AE=EC ??DCB,则? =(AD+BC)=5,所以,S梯形ABCD= (3+ 7)×5=25。 解法四:如图(4),依次连接中位线、高EG、HF的四个端点,由AC?BD,AC=BD,及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性质,可知四边形EHGF是一个正方形,从而,FH=EG= (AD+BC)=5。所以S梯形ABCD=(3+7)×5=25。 解法五:如图(5),由于?AOD、?BOC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OA=OD=AD,OB=OC= BC,所以,AC=BD=(AC+BD)=5?5,所以S梯形ABCD=S?ABC+ S?ADC= AC?BO+AC?OD= AC?BD=AC2=(5?2)2=25。 二、归纳性质 设等腰梯形的上、下底分别为a、b,腰长为c,对角线为d,高为h,中位线为m,面积为s。综观上述图形及解法,易得,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等腰梯形初具有一般等腰梯形的性质以外,还具有以下性质: (1)h=e=(a+b) (2)d=?2e= (a+b) (3)s=e2= d2=(a+b)2 (4)c= ?a2+b2 运用上述性质,可以很快解决与此有关的问题。 例1 用一块面积为800cm2的等腰梯形彩纸做风筝,为牢固起见,用竹条做梯形对角线,对角线恰好互相垂直,则需竹条 cm。 分析:本题实质上是已知对角线互相垂直等腰梯形的面积,要求对角线的长度。根据上面的性质(3),知800=d2,d=40。所以,木条的长度为:40×2=80(cm)。 例2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BC?AD,AC?BD于O,BD=10,AO:OC=2:3。求腰AB的长。 分析:如图(6),因为BD=10,AO:OC=2:3,所以AO=4,OC=6。则AD=?2AO=4?2,BC=?2OC=6?2,根据上面的性质(4)可知AB=(AD2+BC2)=2?13。 三、变式拓展拓展 1 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BC?AD,对角线AC、BD交于点O,在下列条件下试求高h与中位线m的关系,并用m表示梯形的面积s与对角线d。 (1)?BOC=120?(2)?BOC=60? 分析:作等腰梯形ABCD的高DE,则BE等于中位线m的长,在RT?BDE中,易得h与m的关系,进而可求得s、d。 (1)如图(7),当?BOC=120?时,?DBE=30?,所以,h=m。此时,s=hm=m2,d=2h=m。 (2)如图(8),当?BOC=60?时,?DBE=60?,所以,h=?3m。此时,s=hm=?3m2,d=2m。 拓展2 (1)如图(9),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C?BD,垂足为O,AC=m,BD=n,则S梯形ABCD=。 (2)如图(10),四边形ABCD中,AC?BD,垂足为O,AC=m,BD=n,则S梯形ABCD= 。 观察上面的(1)、(2),你会有什么发现呢, 分析:(1)S梯形ABCD=S?abd+ S?cbd= BD?AO+ BD?CO= 2)S四边形ABCD= mn, BD?AC= mn,同理 ( 综合(1)、(2)可发现: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两对角线的乘积的一半。 当然,在梯形中,有关图形面积的公式和结论还有,比如:在图(1)中,若S?AOD=S1,S?BOC=S2,则S?AOB=S?DOC=?S1S2;S梯形ABCD=(?S1+?S2)2,这些结论在解题中应用也非常广泛。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注意深入挖掘课本题,并能将课本题进行变式,综合、延伸课本题结论,合并课本题图形,就能教会学生应用课本题结论或推演解决更多题型。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探索解题思路,归纳、总结解题的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
本文档为【“见异”也要“思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