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_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

2017-11-01 19页 doc 95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_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_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 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 ——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 李志刚 吴缚龙 卢汉龙 tion of socio-spatial resources in urban planning. 【摘要】全球化下西方后福特主义城市转型的主要 特征是社会空间极化。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伴随 KEYWORDS: 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Shanghai; 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空间的重构,城市特别 neighborhood 是大城市空间转型的主要特征表...
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_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
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_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 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 ——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 李志刚 吴缚龙 卢汉龙 tion of socio-spatial resources in urban planning. 【摘要】全球化下西方后福特主义城市转型的主要 特征是社会空间极化。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伴随 KEYWORDS: 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Shanghai; 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空间的重构,城市特别 neighborhood 是大城市空间转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社会空间异 质性的增加。这一新变化反映了全球化下城市转 60 1社会空间分异是当代城市转型的普遍型的普遍规律。本文以上海为考察对象,选取三 2004 年 第 28 卷 第 6 期 特征个典型社区进行实证,探讨了上海社会空间 VOL.2 8 NO.6 JUN.2004 分异在微观空间层次上的现状和特征,对其主要 机制进行了分析。我们的研究表明,社区建设的 1970年代以前,基于高效的泰勒式管理和福 特制生产模式,西方尤其是北美经济水平飙升, 历史时段对其社会空间构成具有重要影响;社区 中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体出现 (Knox and Pinch, 内部的均质化与社区之间的异质化两种趋向正同 时发生;市场因素正逐步成为影响社会空间重构 2000)。同时,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这些国家对 的主要因子。由此,本文强调分异中的社会空间 贫困失业家庭提供福利资助和公房,保证了社会 形态对城市规划的新要求,市场转型迫切需要规 的相对公平。但是,近20年来,经济全球化下的 “时空压缩(”time-space compression)(Harvey , 划师拓展视野,关注空间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 1991) 促成了全球生产活动的分散化重组,西方 【关键词】社会空间分异; 上海; 社区 国家普遍出现产业转型。萨森 (Sassen ,1991) 的研究表明了全球化对大城市尤其是所谓“全球 城市(”the global city)纽约、伦敦、东京的巨 大影响:一方面是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精英在这 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INCHINA:A 些城市集聚,金融、贸易等产业得以大规模发展; CASE STUDY OF THREE NEIGHBOURHOODS 一方面是随之出现的为这些精英提供各类服务的 IN SHANGHAI 产业,日益增加的国际移民成为低技术、低工资 【文章编号】1002-1329LI Zhigang;WU Fulong;LU Hanlong 服务业的劳动力。非生产型的保险、金融和不动 (2004)06-0060-08 ABSTRACT: Post-fordist cit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产业以及创新型产业如广告媒体、音乐制造等成 为新的经济主体,国际性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 socio-spatial polarization. In urban China, increas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而制造业大幅紧缩。在她看来,这种职业结构转 【文献标识码】B so 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ech oes the process. It 型造成了新的社会极化:处于经济收入水平两端 presen ts the gen eral dy nam ics of urban tran sition 的人群出现膨胀而中等收入的人群减少,构成所 【作者简介】under globalization. With reference to Shanghai, this 李志刚 (1976-),男,英国南安 谓“沙漏型”的社会结构。作为空间结果,城市 paper sheds light on three neighborhoods to show the 吴普敦大学地理系博士生。 变得更加“分化”“、碎化”和“双城”化(Fainstein, process, features and dyn amics on small areas con- 缚龙 (1963-),男,英国南 et al.,1992):一极是精英阶层在舒适豪华的典 cerning differentiation in urban China. The co-exist- 安普敦大学地理系博士。 卢雅社区居住,这些社区通过围墙、保安等杜绝外 ence of inter-neighborhood homogenization and in- 人的自由接触,形成所谓防卫型社区(gated 汉龙(1946-),男,上海 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 tra-neighborhood heterogenization shows the increas- 研究员。ing impacts of market factor vis-à-vis institutional factor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it suggests that more 【修改日期】2004-05-24 色种族在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密集居住,其边缘化住区的规划建设采取最小化通勤距离的策略,将地位甚至导致了一个“下层阶级(”underclass)的 工作单位和居住空间揉合成一体。单位制的建立 出现 (Wilson,1987)。当代西方城市社会空间发 使不同身份地位人群混居的异质型社区成为空间 展的主要趋向是不断增加的社会空间极化 的主体。在这一条件下,城市社会空间的特征表 (MollenkopfandCastells,1991;Fainstein,etal., 现为单位大院之间的分异,居住空间的质量取决 1992),城市因此也被称为“双城”、“碎城”“多、 于单位在计划资源分配链上的地位 (Logan, et 极城市”等。这一新城市现象的影响深远,马库 al.,1999)。总体上,这一阶段中国大城市的社 斯和范?凯普甚至怀疑新的城市空间极化是否预 会空间分布表现为簇状单位大院之间的异质,单 位居住区内成员混杂,社会构成表现为异质 (Wu 示了一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全面出现,尽管他们的 and Yeh,1997)。 基本结论是否定的。他们的研究表明社会空间极 改革开放给城市社会空间带来新的变化趋 化的趋势无一例外地出现在各类城市中:加尔哥 向。住房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开始对城市空间发挥 达、新加坡、东京、纽约、布鲁塞尔、悉尼等等 巨大影响 (Wang and Murie,1996)。以上海为 (Marcuse and Van Kempen,2000)。 例,城市社会空间的发展体现在大规模的住宅建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为中国城市发展提 设,规模化的旧城改造和随之出现的居民搬迁三 供了巨大机遇,也将其置于全球化和市场转型的 方面,通过住房消费,空间分异的趋向表现出来: 特殊背景之下,随着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生,各种 海外、港台人士和城市最高收入者普遍分布在市 分异现象正在中国的城市中出现,例如跨国公司 区中心的新建豪华社区及城市边缘的别墅区内; 职员和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收入、住房上极化 中高收入者主要集中在城市交通干线附近的商品 地位的凸现 (Gu and Shen,2003),高级地产项 房社区;一般中等收入者多分布在早期以单位分 目、郊区别墅区的出现 (Hu and Kaplan,2001), 配方式获得的公房社区;低收入阶层主要集中在 浙江村、河南村、新疆村等外来人口聚居地的出 61 城市的旧城区;外来民工这一新的社会群体则于 现 (Gu, et al.,1999), 以及新城市贫困现象在 李志刚 吴缚龙 卢汉龙城乡结合部租借廉价私房或搭建棚户聚居,且以 城市某些地域的显现等等,社会空间的分化似乎 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籍贯相同的地缘和职业相近的业缘为特征(中国 已经成为今天城市居民的日常体验。 建设报,2003)。居住区之间的异质性加强了,不 同社区在物质设施、社区管理服务、社区文化、住 房价格和空间布局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同时, 居住区内部的均质性则相对增加。 新的社会分层和住房市场的多样化正重塑城 2 历史与现实市社会空间 (Wu,2002)。这也与东欧转型经济 国家具有相似性 (Sykora,1999)。这表明,尽管 空间分异现象在中国由来已久,且为传统礼存在政治经济和历史背景的差异,全球化下城市 教所提倡。总体上,封建时代我国城市社会以 空间的变化是具有共通性的。 “官”和“民”划分,王公贵族的住区多接近宫城, 与平民住房分区。大城市社会空间依照礼制(《周 礼》)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生产活动多和居住相 结 合,且居住空间一度被人为分割。 近代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出现了尖锐 的社会极化。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大连、青岛、 上海、广州等被割裂为“外国”和“本土”两部 3 研究与实证 分(Logan,2001)。在上海,社会空间的分异形 成了所谓 “上只角”和“下只角”,”上只角”为 就方法而言,目前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多外国人或外侨的高级住宅,而“下只角”居住的 依赖于国家统计和人口普查数据。这样的研究的 多是乡村农民和难民(Lu,1999)。同时,近代工 确可以很好地揭示空间结构的总体格局,但由于 业、交通等的发展使生产和居住场所在空间上发 统计和人口普查本身的针对性和局限性,这些数 生了分离。总体上,城市社会空间依据其形成背 据往往无法充分揭示具体的空间过程,无法将社 景的不同,大体可划分为老城区、租界区、自发 会空间演化的机制展现出来。我们的研究则采用 形成的工业居住混合区和有一定规划的新市区四 对城市居民的问卷和个案调查方法,通过对具体 大区块(庄林德、张京祥,2002)。 城市地域,特别是微观地域的分析来解释城市社 新中国的建立使城市空间的发展进入了新阶 会空间整体演化的一般规律。 2 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建设重视住房分配的 1991-2000 年,上海拆迁了近 2600 万 m的 公平和居住空间的控制。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居 旧房,安置了 600 多万居民 (上海统计年鉴, 2002)。上海城市空间的发展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当 S p a t i a l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代中国城市变化的短时、大规模和高效率。有鉴户原居民被拆迁。番瓜弄是闸北区历史上有名的于此,2002年9-10月,我们在上海选择了新福 贫困居民区,属典型的“下只角”地带。1949年 康里、番瓜弄和新泾镇三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 以前,该住区由3800多间被称为”滚地龙’的棚 户组成,居住条件恶劣。1965年上海市政府投资 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们对三个社区的 住户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了304份问卷,平 500万元将该区建成为上海第一个全由5层楼房 62 均每个社区发放了100份问卷。问卷以家庭为调 组成的工人新村。此后除了1990年代“平改坡” 2004 年 第 28 卷 第 6 期 查对象,涉及住户的社会经济条件、住房、生活 和局部绿化的改善,该社区基本保持了当时的格 VOL.2 8 NO.6 JUN.2004 消费以及社区现状评价等多方面。 局。 值得一提的是,与西方一样,社区概念在我 国并没有划一的空间界定。一般而言,它可以指 代居民委员会,人口规模在300-2000人,上海的 3.1 三个社区的社会空间现状居委会规模较大,一般达到3000人左右。上海市 三个社区的人口和社会经济结构特征如表2、 政府对社区的界定则是街道层次,其规模要达到 表3所示。三个社区50,左右的户主是50岁以上, 5万-15万人。本文我们所指的社区主要是指大 新福康里的户主相对其他两个社区来说年龄更大 城市内部具体既存的住宅区,主体是住宅小区。 些。这体现了上海当前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 但考虑到上海市政府对社区的界定,我们也选取 在收入上,新福康里的居民相对其他两个社区富 了街道层次的社区。 裕一些,番瓜弄居民的收入最低。三个社区的年 三个社区的基本情况如下(图1、表1)。新泾 平均收入水平均是1万-3万元。但三个社区居民 镇是上海西部长宁区的一个镇,其规模是街道层 在受教育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对比新福 2次,居民总数达到12.9万人,镇区面积11.89km。 康里和番瓜弄,前者要远超过后者。同样的趋势 该区跨越上海外环线,西接虹桥机场,北濒苏州 体现在职业结构上,新福康里的户主多在层次较 河。镇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西部(外环线外)是 高的行业工作,而番瓜弄户主的职业主要是相对 22.8km的虹康高技术工业园区,东部是主要的居 较低级别的职业(图2)。 民区、商业区等。我们调查的重点是东部的居住 对于住房而言,我们主要考察了房屋类型、 社区。该镇居住空间构成包含有老城区、农民房 住房来源和住房设备。如图3所示,只有新泾存 区、外来民工聚居区、高档别墅区、外国人住区 在简屋类型,这为外来人口在此聚居提供了条件 等多重要素,因此这里甚至被称为“新上海”,因 (Fan and Taubmann,2001)。但作为正在逐步扩 为它“包含了新上海发展舞台上的所有角色(”卢 展的近郊社区,新泾的主体住房是商品房,新福 汉龙,2002)。新福康里小区位于静安区的东北 康里也以商品房为主,番瓜弄以老工房为多。相 2部,占地面积 3.7 万 m,人口 3600 人。历史上, 对而言,新福康里住区已经全面更新,而番瓜弄 这一地段属于国际租界区,该社区曾是典型的石 总体上的住房质量相对落后。就住房来源而言, 库门建筑风格。自1998年启动,历时三年,这里 主要存在五种类型:购买商品房、购买经济适用 作为静安区第一个”成片整街坊旧住房成套改造 房、购买公房、租用公房和租用私房 (图4)。商 项目”进行了改造重建,总投资约5亿元,1800 品房在新泾和新福康里占有相当的比重,而番瓜 弄的大量住房属于租用私人业主的住房。就住房 李志刚 吴缚龙 卢汉龙 63 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 S p a t i a l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不同社会经济特征的居民在不同社区居住的可能 性,以此确定对择居影响最大的社会经济因素。 首先,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cycle)一般被 认为是居住分异主要的影响因子之一 (Clark and Onaka,1983),我们选取了“户主年龄”和“是 否有小孩”作为变量。同时,社会经济地位相关 的因子不可缺少,我们选取了“收入”“工作合、 同类型”“工作单位,”等因子。住房因子也被用 来指代这些影响因子的空间结果,我们使用了 “是否商品房”等因子。随后我们主要进行了两组 比较:新福康里对比番瓜弄,新福康里对比新泾 (表5,表6)。 回归分析表明,首先,家庭是否有小孩对两 组回归均有明显影响,都对居住在新福康里的可 能性有负影响。这是由于番瓜弄和新泾有分别高 达 35% 和 19% 的外来人员,他们一般都正处生 育子女的阶段,而在新福康里这样的居民仅占3 ,的比例。相应的,虚拟变量“退休”对于居住 在新福康里的可能性有正态的影响。这和西方城 市特别是欧洲的情况基本一致,老年人多会集中 居住在中心城区 (Knox and Pinch,2000)。值得 注64 意的是,户主“年龄”因子却并不如“退休”因 子 2004 年 第 28 卷 第 6 期 的影响明显。根据上海市统计局2000年所做的 VOL.2 8 NO.6 JUN.2004 “万户调查”,以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上海市区人 口迁居的一般特征为:25岁以下的居民,由于没 有 结婚,靠近市中心的趋向比较大,不愿到外环 线 外居住;25,35岁的居民处于结婚生育阶段, 多 数需购房,开始向外环线外迁移,但多不愿远 离 外环线;35,50岁,有了积蓄,身体条件允许, 更 多的开始选择到远郊居住;到50, 60岁,身 体 条件下降,通勤不愿过远,更希望在内外环之 间 设施而言,三个社区都具有基本的生活设施,如居住;60岁以上的居民多已离开工作岗位,到 外环厨房、厕所等,差异主要表现在辅助生活设施的 线外择居的趋势又开始增加。 配备上,如起居室和卫生间,而对这些设施的拥 回归分析的结果同时表明,对仍在工作的居 有往往表明了住房的舒适度。从这一点上看,新 民而言,“长期合同”、“工作单位”和“党员”等 福康里的住房条件要较新泾和番瓜弄舒适(图5)。 都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社 区重构涉及的人群广泛,因此新居民所处的社会 经济地位面很广;另一方面,1998年以来单位不 3.2 社会空间重构再分配住房,早期对住区空间有较大影响的组织 我们进一步比较原居民与新居民的差异,以 因素的影响正在减少 (Logan, et al.,1999),相 考察社区居民群体构成的变化趋势(表4)。新旧 对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就表现出突出的影 居民类型是根据居住长久程度人为划分的,新泾 响,明显对于居住在新福康里有正向的影响。这 和番瓜弄的新旧居民划分以是否于五年前搬入该 表明,市场功能对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正在增 社区为准,而新福康里的居民则根据是否回迁户 强。而且,外来人口身份也表现出一定的重要性, 进行划分。尽管这样的划分标准值得商榷,但新 它增加了居住在番瓜弄的可能性。就住房而言, 旧居民的对比无疑是展现社会空间变化的最佳捷 大的住房空间对居住在番瓜弄的可能性有负面的 径。表4的分析说明新泾和新福康里的新居民均 影响。对比三个社区的平均住房面积,可以直接 相对原居民具有较高的收入,而番瓜弄新居民比 解释这样的回归分析结论,番瓜弄的平均住房面 原居民的收入低。同时,就教育水平而言,新福 康里的新居民具有最高的教育水平,而番瓜弄的 新居民则使该区整体受教育水平下降,可能的解 释是番瓜弄新居民多数是外来人口。 我们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具有 65 李志刚 吴缚龙 卢汉龙 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 22 积是27.5m,而新泾的多达70m。同时,是否商 为异质性增强的态势。品房对居住在新福康里和番瓜弄具有影响。 总 体上,我们的实证分析说明新的社会空间 4 讨论:同质与混合变化与社区建设的时段、历史条件紧密相关;三 个社区住房景观和住房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社 上述的实证研究表明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重区之间居民的经济地位正逐步分化;社区内同质 构存在社区的同质化和社区间异质性加强两个趋 的趋势明显:新福康里本身处于升级的态势,居 势。当前社区结构的转变与城市改造更新紧密相 民表现为提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等;而 关,城市居民处于城市改造带来的迁居过程之 番瓜弄外来人口集聚,社会经济特征处于下降状 中。原居民、拆迁户、回迁户和购买商品房的新 态中;新泾由于其空间单元相对较大,基本表现 住户构成了社会空间重组的新元素。 S p a t i a l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就居住在旧的待更新改造居住区的原居民而照顾到弱势群体的利益,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公言,例如番瓜弄的原居民,他们的住房主要建造 平的配置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刘冰、张晋 庆,2002)。在社会空间构成上,微观城市空间发 于1960年代,43,的住户仅为一室户。但是,由 于其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居住密度大,开发成本 展的同质性虽不可避免,但在一定的城市空间尺 度上实现居住人口的异质和基础设施的公平调配 高昂,因而少有开发商问津。因此在当前城市整 体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有能力的居民选 则是可行且必须的。事实上,随着城市管理权的 择搬迁出去,原有居民总量因此减少了近37,。 下放,城市政府本身也在寻求在新的空间边界内 对拆迁户而言,他们一般能够得到住房质量的升 (如街道层次)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城市规划师 级,但中心区商品房高昂的价格往往迫使他们向 应在这其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城市外围迁居。这类居民数量巨大,2001年一年 (感谢UCRN(UrbanChinaResearchNetwork)对作 上海总共拆迁的居民达72728户,其中97,的居 者问卷调查工作的资助。感谢英国ORS奖学金对 民被迁离原社区,因而原地段的社会空间特征被 第一作者的研究资助。) 彻底改变。而对租房居住的居民而言,他们大都 是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在近郊区,或聚居于城市 中心租金较低的地段,例如番瓜弄。这样,在新 参考文献(References)的调配机制下,不同居民依据在住房市场中所处 1Beckhoven.Socialeffectsofurbanrestructuring[J]. 的位置重新集聚分化,构成当代中国大都市新的 Housing Studies, 2003, 18(6): 853-875. 城市社会空间。 2 Belsky,R.TheurbanecologyoflateimperialBeijing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进程的背后是政府的巨 reconsidered[J].JournalofUrbanHistory,2000,27 大影响。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城市开发 (1): 54-74. 和建设承担着拉动消费内需的重任,政府不得不 66 3 Bian, Y. and J. R. Logan. Market transition and 推动城市空间的重构。由此,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2004 年 第 28 卷 第 6 期thepersistenceofpower:thechangingstratification 在历史因素影响下成为市场和政府合力的结果。 VOL.2 8 NO.6 JUN.2004 systeminChina[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 为缓解弱势群体同质聚居引发的严重问题, 1996, 61: 739-758. 当代西方城市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两类:一 4 Clark,W.A.V.andOnaka,J.L.Lifecycleandhousing 方面是在政府强有力的介入下发展地产业,避免 adjustmentasexplanationsofresidentialmobility[J]. 住房极端的商品化,典型的例子是在中低收入人 Urban Studies, 1983, 20:47-57. 群支付不起的社区建设适量的经济房屋,打破地 5Fainstein,S.S.,I.Gordon,etal.,eds.Dividedcities: 产商的逐利性;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有效的规划手 NewYorkandLondoninthecontemporaryworld[M]. 段实现混和用地,提升居住群体的异质性,避免 Oxford:Blackwell,1992. 弱势群体被过度排斥 (Madanipour, et al.,1998)。 例如荷兰在1995年开始施行所谓“大城政策(”Big CitiesPolicies),通过对住房市场的介入改变社区 人口构成 (Kempen and Primus,1999; Uitermark, 6Fan, J. and W. Taubmann. Migrant enclaves in Chineselargecities[A].J.R.Logan.ThenewChinese 2003)。1995-1998年,荷兰政府对阿姆斯特丹北 city:globalizationandmarketreform[C].Oxford: 部一个衰败的、名为斯塔斯聂登(Staatslieden)的 BlackwellPublishers,2001. 工人聚居区进行改造,其建筑类型主要是多户型 冯建, 周一星.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 的中高层住宅,同时还提供一些平房和经济便宜 7演化(1982-2000)[J]. 地理研究, 2003, 22 (4): 住房,并在住房上尽量鼓励居民的公共交 465,483. 往;在住房配售上,当地居民优先考虑入住,而 外来的居民则控制性地入住 (Beckhoven,2003)。 冯建, 周一星. 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这些规划手段在保持社区人口的异质性方面,取 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3). 8 得了一定效果。 “全球城市”极化说明了社会空间分异与全 9 Gu,C.L.,J.M.Cai,etal.Astudyonthepatternsof球化趋势的紧密联系,随着中国的“入世”,中国 migrationinChineselargeandmediumcities[J].Aat 的城市将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程,社会分化和空 GeographiaSinica,1999(3):204-212. 间分异的趋势会明显加强。在住房的福利分配制 10 Gu, C. L. and J. F. Shen.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度取消后,在开发商为主导的社区开发中,如何 social-spatialstructureinsocialistmarketeconomies: thecaseofBeijing[J].HabitatInternational,2003 (27): 107-122. 11 顾朝林, C?克斯特洛德. 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 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5):385,393. 12 顾朝林,王法辉.北京城市社会区分析[J]. 地 理学报, 2003,58(6).16 ,18 接51. 13Harvey,D.Theconditionofpostmodernity[M].Oxford: 32Sykora,L.Processesofsocio-spatialdifferentiation BlackwellPublishers,1991. inpost-communistPrague[J].HousingStudies,1999, 14 Hu, X. H. and D. Kaplan. The emergence of 14(5): 679-701. affluenceinBeijing:residentialsocialstratificationin 33Uitermark,J.Socialmixingandthemanagementof China'scapitalcity[J].UrbanGeography,2001 disadvantagedneighbourhoods:theDutchpolicyof (22): 54-77. urbanrestructuringrevisited[J].UrbanStudies,2003, 15Huang,Y.andW.A.V.Clark.Housingtenurechoice 40(3): 531-549. intransitionalurbanChina:amultilevelanalysis[J]. 34 Wang, Y. P. and A. Murie. The process of Urban Studies, 2002, 39(1): 7-32. commercialisationofurbanhousinginChina[J].Urban 16 Knox,P.andS.Pinch.Urbansocialgeography:an Studies,1996,33(6):971-989. introduction[M].London:PrenticeHall,2000. 35 王颖. 上海城市社区实证研究——社区类型, 17HenriLefebvre.Theproductionofspace[M].Oxford: 区位结构及变化趋势[J].城市规划汇刊,2002 Blackwell,1991. (6):33,40. 18 刘冰,张晋庆.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对策 36 Wilson, W. J. The truly disadvantaged: the inner 研究[J].城市规划, 2002,26(12):82-85. city,theunderclass,andpublicpolicy[M].Chicago: 19 Logan,J.R.,Y.J.Bian,etal.Housinginequality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inthe1990s[J].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 37Wu,F.andA.G.O.Yeh.Changingspatialdistribution anddeterminantsoflanddevelopmentinChina'stran- RegionalResearch,1999,23(1):7-25. sitiontoamarketeconomy:thecaseofGuangzhou[J]. 20 Logan,J.R.,ed.ThenewChinesecity:globalization UrbanStudies,1997,34:1851-1879. andmarketreform[M].Oxford:BlackwellPublishers, 67 1999. 38Wu,F.SociospatialdifferentiationinurbanChina: 李志刚 吴缚龙 卢汉龙 evidencefromShanghai'srealestatemarkets[J].En- 21 Lu,H.Beyondtheneonlights:everydayShanghaiinthe 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2, 34: 1591-1615. earlytwentiethcentury[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 forniaPress,1999. 39Wu,F.The(post-)socialistentrepreneurialcityasa stateproject:Shanghai’sreglobalisationinquestion[J]. 22 Madanipour,A.,G.Cars,etal.Socialexclusionin Urban Studies, 2003, 40(9): 1673-1698. Europeancities:processes,experiences,andresponses[Z]. 40 吴启焰. 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 1998. 实践[M]. 科学出版社,2001. 23 Marcuse,P.Theenclave,thecitadel,andtheghetto: 41 许学强,等. 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 whathaschangedinthepost-FordistU.S.city[J]. 分析[J]. 地理学报, 1989, 44(4): 386,395. Urban Affairs Review, 1997, 33(2): 228-264. 24 Marcuse, P. and R. Van Kempen, eds. Globalizing 42 徐晓军. 论我国城市社区的阶层化趋势(J). 社 cities:anewspatialorder?[M].Oxford:Blackwell, 会科学, 2000(2). 2000. 43 Yeh, A. G. O., X. Q. Xu, et al. The social space 25 Mollenkopf,J.andM.Castells.Dualcity:restructuring ofGuangzhoucity,China[J].UrbanGeography,1995, NewYork[Z].NewYork:RussellSageFoundation,1991. 16(7): 595-621.26 Nee, V. 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from 44 易峥,阎小培,周春山.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 redistributiontomarketsinstatesocialism[J].Ameri- 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城市规划汇刊, canSociologicalReview,1989,54:663-681. 2003(1):21,24. 27 Sassen, S. The global city[M]. Princeton, NJ.: 45 虞蔚. 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J]. 城市 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1. 规划, 1986,10(6): 25,28. 28Sit,V.F.S.SocialareasinBeijing[J].Geografiska 46 郑静,等. 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再 Annaler 81, 1999, B(4): 203-221. 分析[J]. 地理研究, 1995, 14(2): 15,26. 29 上海统计年鉴[Z]. 上海:上海统计出版社, 47 庄林德,张京祥.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 2002.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0 上海房地产年鉴[Z]. 上海:新华出版社. 31 孙施文,邓永成.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规 48都市郊区住宅的新趋向——北京郊区居住空间 划——以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1(6): 分化与居住模式变革[N].中国建设报,2003, 07,28.
/
本文档为【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_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