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心理学》资料(全)

2017-09-23 7页 doc 26KB 7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心理学》资料(全)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决断、坚持) 个体心理现象包括:1、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动态特性;2、个性:分个性倾向性(内在的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表现:需要、动机和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个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从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表现出来的为气质;从人堆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行面表现出来的是性格;从直接制约工作效率方面表现出来的为能力。个性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可归纳为气质、性格和能力差异)、自我意识。 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
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心理学》资料(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决断、坚持) 个体心理现象包括:1、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动态特性;2、个性:分个性倾向性(内在的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表现:需要、动机和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个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从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表现出来的为气质;从人堆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行面表现出来的是性格;从直接制约工作效率方面表现出来的为能力。个性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可归纳为气质、性格和能力差异)、自我意识。 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既具有心理过程的暂时性、可变性,又具有个性的持久性、稳定性,介于二者之间。 三类基本变量:刺激变量:S变量。能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机体变量:O变量。个体自身特征。反应变量:R变量。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做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方法。原则:目的明确、做好;观察必须系统;必须随时如实记录;被观察者出于自然状态。2、调查法:书面调查(问卷法)、口头调查(访谈法)。3、测验法:用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及其他个性特征。4、实验法:在控制的情景下某种变量(自变量)的变化,来研究其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因变量)。分实验室试验和自然实验。 心理学的独立:1903,冯特,心理实验室。 不同学说学派:1、构建主义:冯特奠基,代表:铁钦纳。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创始,1890,《心理学原理》,代表:杜威、安吉尔。3、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维特海默创始,代表:科勒、考夫卡。4、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创始,刺激—反应公式(S—R),代表:斯金纳,新行为主义。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弗洛伊德《梦的解析》。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主张:应以正常人为观察对象,研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强调人是自由、有思想的生物,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性。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枕叶:视觉;颞叶:听觉。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注意:心理活动(意识)堆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人脑信息加工的第一步。具选择性和集中性。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功能:1、选择功能:基本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种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引起原因:客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与变化。主观:需要、兴趣、情绪情感以及过去经验。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需…。是一种高级注意形式。维持条件:要加深对活动的理解;要清楚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不断组织自己的行为;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吧智力活动和外部实际动作结合起来;排除外部干扰,创造习惯的工作条件。有意后注意:有…,不需…。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范围(广度),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分散(分心)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分散原因:无关刺激干扰;单调刺激长时间作用。3、注意的分配:条件:有一种是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建立起了联系,形成某种反应系统。4、注意的转移:影响:原来注意的强度;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感觉:提供了内外部环境的信息,保证了集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1、视觉:视觉对比:分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视觉适应:分暗适应和明适应;后像: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不立即消失,能短暂保留。2、听觉;3、皮肤感觉;4、嗅觉和味觉;5、内部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知觉:人得到的外部信息经头脑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分:据对象分社会知觉(对人)和物体知觉(对人以外的物);据事物特性分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知觉的整体性:要求: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性、共同命运性、封闭性、简单性;个体定势及经验也有影响。2、知觉的选择性:条件: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注意的选择作用;知觉者本身的主观因素。3、知觉的理解性:作用:帮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形象仍保持相对不变。其发展与个体的经验的积累有关。 绝对感觉阀限: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绝对感受性: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可用绝对感觉阀限来衡量。 差别阀限:即最小可觉差。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量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对此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韦伯定律: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增加的绝对量,而是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K=△I/I 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出现该事物的形象。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特征:直观性和概括性。 记忆:据内容分:形象、语义、情绪、运动记忆;据保持时间分瞬时、短时、长时记忆; 记忆过程包括:1、识记:人们获得经验的过程。据有无目的分:无意记忆(具很大选择性、偶然性、片面性)和有意记忆(效果比无意记忆好);据理解性分:机械识记(死记硬背)和意义识记(理解记忆)(两种方法应相互补充)。影响识记的因素:识记的目的;觉醒状态(记忆广度高峰上午10:30,晚上最低);学习态度;材料的性质、难易和数量;加工深度。2、保持。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规律:先快后慢。影响记忆因素:时间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的程度(过度学习量为50%时记忆效率最高);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记忆者的态度。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倒摄抑制):后…对先…。合理复习方法: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及时复习,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3、再认(再度呈现仍能认识)与回忆。回忆策略:联想是回忆的基础;定时和兴趣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双重提取,寻找关键点是回忆的重要策略;上下文线索的暗示;排除干扰因素。4、记忆系统:感觉记忆(鲜明的形象性。保持时间很短暂、容量大、痕迹容易衰退);短时记忆(操作记忆、工作记忆):特点:信息保持时间短、容量有限、易受到干扰、采用听觉形式编码;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容量无限、信息保存时间长久、以意义编码为主(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学习:经验或联系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化。特点:间接性;以语言为中介;主观能动性。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信息。2、知慧技能:运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3、认知策略:运用符号对内调控的能力。4、动态技能:平稳流畅、精确时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奥苏伯尔学习分类:1、据方式分接受学习(学生通过讲授接受现成结论)和发现学习(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得出结论)。2、据材料与原知识关系分机械学习(学习者没有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只能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和有意义学习(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进行新的学习。又分: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特点:材料已于原有观念建立了联系,因此有可能理解各种重要的关系;材料被原有认知结构同化了,保持较好,不易干扰;其心理机制是同化。) 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1、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2、学生集体。3、教师特征。 经典条件反射:巴浦洛夫。基本规律:1、习得律;2、消退律;3、泛化与分化;4、二级条件作用(如望梅止渴)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正强化(积极强化)、负强化(消极强化)、惩罚(消除反应)。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工具条件反射。1、效果律:满意结果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烦恼结果使逃避和放弃。2、练习律:练习使联结增大。3、准备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事前处于准备状态时,实现感到满意;反之实现感到烦恼。 观察学习:模仿学习,替代学习,间接学习。班杜拉。1、直接强化:个体按榜样行为行动导致有价值结果而受到强化。2、替代强化:观察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而间接接收到的强化。3、自我强化:个人自己控制强化刺激的强化,体现了人具有能动性的特征。 认知学习: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据性质效果分:正迁移和负迁移。据影响的方向和顺序分顺向、逆向。据层次和水平分纵向(垂直)和横向(水平)。据内容和方式分特殊和一般。影响条件: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桑代克的要素说证明某种相同点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2、已有知识、经验及其概括水平。3、学习方法的指导。4、学习的定式(先于一定活动又指向该活动的准备状态。)。5、学习者的智力水平。 思维:人脑堆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种类:据凭借物不同分:动作、形象和抽象思维。据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分:集中(求同)和发散(求异)。据结果是否经过思考分:直觉和分析。据独创性分常规性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过程:1、分析与综合。2、比较和分类。3、抽象和概括。4、具体化。 解决问题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影响因素:1、问题情境;2、知觉的特点;3、定势的影响;4、功能固着;5、情感与动机;6、个性差异。 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创造力的行为特征: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改变传统的评定学生成绩观念,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情绪:情绪情感的特点:两极性和扩散性。种类:据性质分:快乐、愤怒、恐惧、悲哀、喜爱。据发生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分:心境(微弱、平静、持续一定时间,具弥散特点)、激情(短暂而强烈。特点:爆发性和冲动性)、应激。据社会内容的性质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情感受个性倾向性的制约。稳定的情绪和情感特点也表现为个性差异。理论:1、詹姆士—兰格的机体直觉即情绪。2、坎农—博德的丘脑情绪理论。3、沙赫特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4、阿诺德—拉扎鲁斯:认识评价情绪理论。 不良情绪:1、过度的情绪反应;2、持久性的消极情绪。 情绪调节:1、认知调节;2、恰当宣泄法(倾诉、哭泣、笑口常开、剧烈运动);3、自我暗示;4、音乐疗法;5、放松训练法。 行为动力:需要的特征:1、对象性:个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2、动力性: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3、动态性。4、社会性:人会根据社会的特点调节自己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基础、最基本、最原始、最强有力);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自尊与他尊);5.认知需要(人性的基本方面之一);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需要(最高层次)。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满足高级需要,必须先满足或部分满足低级需要;高级需要满足能使人感到幸福和成就感,低级不会产生高层次的心理体验。 动机: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1、是一种内在心理历程,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内部心理进程。2、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3、总是指向一定目标。个人行为的动机总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诱因:能满足有机体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外界刺激物。正诱因:试图得到的目标或刺激情景。负诱因:逃避…。 动机的作用:1、激活功能(发动行为);2、指向功能(需要无目标的主观状态,动机受目标引导);3、维持、调整功能。 动机分类:1、生理性与社会性;2、内部与外部;3、主导性与辅助性。 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与活动效率正相关,但并非无限。一般,中等强度动机水平有利于各种活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最佳动机强度与作业难度有关,简单—较强,适中—中等,很难—较低。同时,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 社会性动机:1.交往动机:即亲和动机,强度与个人所处情境有关,焦虑、恐惧时较强。2.成就动机: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图得到好成绩的动机。(智力一定时,成就动机较高的成绩较好;是在生活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家庭特点和生活方式对其有重要作用:父母对子女要求越高,成就动机也越高;与个体成败经验有关:要提高成就动机水平,应帮助学生设置合适的志向水平,使学生积累成功经验,进而提高志向水平。)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1.方向性和顺序性;2.不平衡性;3.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4.个别差异性。关键期:发展的一定的最佳时间。 心理发展理论观点:1.格赛尔的成熟论;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3.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4.毕生发展观。 思维的发展:皮亚杰四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获得逻辑思维和理解概念能力;获得守恒的概念;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化。);4.形式运算阶段(逻辑思维能力、演绎。) 智力发展:呈负加速前进。智商IQ=MA/CA×100;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环境对智力发展的交互影响。遗传限是一个阀限。2.智力在不同种族文化中的差异。 人格:各种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等同于个性。特点: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生物性和社会性。结构:1.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2.人格心理特征:与个性同。3.自我意识:含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作用是调控。 健全人格特点:1.内部心理和谐发展;2.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3.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工作和事业上。辅导培养:1.熟悉掌握各发展阶段的正常心理和行为表现;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心理健康问题;3.注意区分心理发展的正常个体差异和心理不健康表现;4.不将某一方面或情境下的心理问题泛化为人格问题;5.家长、学校、教师和医生等方面的合作;6.尽量不给有问题的儿童贴标签;7.既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又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原则和方法。 社会认知内容:1.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2.对他人人格;3.对人际关系。 印象:人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将情境中人或事物归类,在主观上形成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形成的一般特点:1.评价的中心性(评价、力度、活动三维度);2.一致性倾向;3.注重显著性信息。基本模式:1.平均法则;2.加法法则;3.加权平均法则。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最初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陌生人);近因效应:新近比过去的影响大(熟人);晕轮效应:对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会把它推及扩展到其他特征的认知上;刻板印象:对某一类事物和人所具有的一种比较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归因: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原则:1.扩大原则:某人行为结果越不利于自己,或表现违反了社会认可的规范,人们就易把该行为归结为内在原因;2.折扣原则:行为结果同时存在几种看起来合理的原因,则某一原因的作用就要打折扣;3.非共同效果原则;4.协变性原则。归因偏差:人执行偏差(基本)、动机性偏差。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情境因素:时空距离;交往频率。2.个人特质因素:外表和容貌;才华和能力(犯错误效应);人格特征。3.相思与互补。 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过程: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 社会促进:个人在团体中由于他人在场,工作效率比独自一个人要高(简单任务);社会干扰:他人在场会降低个人的工作效率(复杂任务)。 从众:个人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影响因素:1.群体因素: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2.情境因素:信息的确定性;公众行为的公开性;权威人士的影响力。3.个人因素:人格特征;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服从:指对命令、群体规范;权威意志。 模仿: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因素:年龄与阅历;榜样行为的社会赞许性;相似性。 感染:一种情绪的传递过程。影响因组:相似性;被感染者的自我意识水平。 暗示: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表情、行为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去按某一方式进行活动。种类:直接;间接;自我;反暗示。影响因素:暗示者的特征; 受暗示者的特征;暗示刺激的特点(大、新、强、则易)。 区分常态与变态的依据:1.生理学(医学)依据。2.统计学依据。3.社会适应标准:依据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法律、风俗等来判断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依据。4.内省经验依据:以个人感受为依据。 神经症: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癔症等。 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症。 疗法:1.心理分析治疗:弗洛伊德首创,主要技术:自由联想、释梦、移情、解释。2.行为治疗:放松治疗;系统脱敏(交互抑制);厌恶疗法;代币奖励;满灌疗法。3.以自我为中心的疗法;4.认知疗法(贝克和艾利斯)。
/
本文档为【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心理学》资料(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