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乘着飞毡的说梦人:西西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可编辑)

2017-11-13 31页 doc 63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乘着飞毡的说梦人:西西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可编辑)乘着飞毡的说梦人:西西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可编辑) 乘着飞毡的说梦人:西西小说叙事艺术研究 指导小组成员名单 刘 志荣 副教授 张新颖 教 授 梁燕丽 副教授 教 授 栾梅健 段怀清 副教授 倪 伟 副教授 楠 李 教 授目 录 ? ? ! Ab s tr a c t ? 1 弓唁 ? 2 第一章 叙事立场:倾听边缘的声音 ? 4 ? 1、JIM ? 4 ? 2、女性 ? 6 ? 3、小人物与失语者 ? 8 ? 4、流亡者 ? 8 ? 5、耕 ? 9 第二章 叙事语言:徘徊在语言边界 ? 13 ?...
乘着飞毡的说梦人:西西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可编辑)
乘着飞毡的说梦人:西西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可编辑) 乘着飞毡的说梦人:西西小说叙事艺术研究 指导小组成员名单 刘 志荣 副教授 张新颖 教 授 梁燕丽 副教授 教 授 栾梅健 段怀清 副教授 倪 伟 副教授 楠 李 教 授目 录 ? ? ! Ab s tr a c t ? 1 弓唁 ? 2 第一章 叙事立场:倾听边缘的声音 ? 4 ? 1、JIM ? 4 ? 2、女性 ? 6 ? 3、小人物与失语者 ? 8 ? 4、流亡者 ? 8 ? 5、耕 ? 9 第二章 叙事语言:徘徊在语言边界 ? 13 ? 1、颠覆 与追 问 ? 13 ? 2、简洁与繁复 ? 15 第三章 叙事策略 :认真 的游戏 ? 18 ? 1、艺文互设 ? 18 ? 2、多声部 ? 19 ? 3、长卷美学 ? 21 第 四章 叙事资源:故事新编与百科全书 ? 24 ? 1、媒介信息改写 ? 24 ? 2、老故事新讲法 ? 25 ? 3、 “业余 ”求知者 ? 26 叙事背后的心灵世界 ? 29 第五章 ? 1、手工艺人 的黄金时代 ? 29 、万物有灵 的城市生命 体 ? 31 ? 2 3、 “离乡”与 “回归” ?? 35 ? ? 41 ? ? 43 参考文献 ? 48 /g ifi ? 51【摘要 】本文从叙事立场 、叙事语言、叙事策略和叙事资源 四个方面,研究西 西小说的叙事艺术 ,并 以此观照叙事背后 的心灵世界 。西西 以边缘化的叙事立 场和 陌生化 的叙事语言,挑战主流价值和 既成观念 ;她乐于尝试新鲜的表现手 法 ,对既有 的母题和素材进行重组和新编 ,令小说具有广 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意 义空间。如 同一个说梦人乘着文字编织而成的飞毡 ,西西 以虚实交互的笔法 , 构建 出万物有灵 的城市生命体 ,呼唤对身畔事物乃至整座城市的重新理 解 ,将 封 闭挤逼 的都市森林化为生生不息的无边旷野 。 【关键词 】 西西 香港 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 】 1206 A bstract: This thesis is a study of the narrative art of X ixi's fictions,w hich exam ines the spiritual w orld behind from fou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nam ely, narrative standpoint, narrative language,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narrative resources. To challenge the m ainstream values and established ideologies, X ixi has been practising a m arginalized narrative standpoint and a narrative language that is skilled at alienation. She is keen in attem pting new expression techniques, restructuring and re- editing the existing m otifs and m aterials, w hich have brought a board vision and richness of m eaning to her fictions. Like a dream teller riding on a m agical flying carpet w oven w ith text, w ith a w riting style that interw eaves reality w ith virtuality, X ixi has brought to life an anim istic urban organism , calling forth a new understanding of our daily surroundings to the extent of the entire city and transform ing the congested urban jungle into a procreative, boundless w ilderness. K ey W ords : X ixi, H ongkong, N arrative A rt C la ssifica tio n C od e : 12 0 6 l引 言 香港作家西西是一位长期为 内地文学界所忽略的大家 。 自上世纪 70 年代 起,她独树一巾 只且不断推陈出新的小说、散文、诗歌在港台文学界颇具影响; 2005 年底,继王安忆、陈映真之后,获 “世界华文文学奖 ”。而在 内地 ,直至 2010 年 1 月才首次引进她 的文集 。 目前对于西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西的城市书写、女性书写、后现代小 说技巧、叙事策略等 。相关研究往往局限于 《我城》、 《飞链》等长篇作品或 “肥土镇 ”系列故事的分析,缺乏对西西其人其文的整体观照 。研究者往往用 西方理论对西西作品进行条分缕析的读解,流于技术层面而未发掘其情感内 核;或强调西西作品的本土意识和城市书写,局 限于香港的种种文化符号,未 能清楚阐释西西小说世界的的来源、效果与去向。 因此,本文希望通过一种更为贴近文本的解读方式,将西西的长篇、中 篇、短篇小说作为主要研究素材,辅以西西的其他文类作品如诗歌、散文 、 书 评影评等,考察西西的创作观及丰饶的小说世界:与神话、童话、民间传说、 现代小说等文学作品的互文性,百科知识、历史、新闻等素材与叙事情节的交 响,电影、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手法的化用 ,等等。理论方面,主要参考 西西所推崇的米兰昆德拉 《小说的艺术》、略萨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卡 尔维诺 《美 国讲稿》等关于小说的阐述 ,避免贴标签式的生搬硬套 。 “写小说,我希望能够提供读者一样东西:新 内容,或者新手法 。”‘西 使她始终处于华西如是说。西西在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所作的探索和创新, 文 小说写作的 “前卫”地带。但笼统的 “新”并不能说明其真正的独特之处,而 脱离传统与现实的一味 “前卫”也会走入歧途。 “当前卫的形式既不受制于外 部世界的逻辑,又不受制于内部叙述的逻辑,它就会变成一种独裁体。” 2在对 西西之 “新 ”的充分领会之 时,我们不能忽略其小说所构造的 "心灵世界 ”的 内在逻辑,以及与作家的生活经验、对现实的观察之间的相互纠葛与呼应 。换 言之,在具有颠覆性、戏塘性的游戏之中,隐隐发挥重要作用的,是一套具有 丰富可能性的 “游戏规则”。 本文前四章将从叙事立场、叙事语言、叙事策略、叙事资源四个方面探讨 西西小说的叙事艺术,考察西西是如何从关注边缘群体的叙事立场出发,以陌 生化的语言风格挑战僵化的语言和既成观念 ,尝试艺文互设、多声部小说等多 种叙事策略,并运用 “故事新编 ”、百科全书式拼贴等方式改造 已有的叙事资 2源 ,使小说文本成为一个 “生生不息的大故事 ”。第五章将在前四章叙事艺术 研究的基础上,探究西西叙事背后的心灵世界,打通创作观一小说文本一现实 世界这三个层面,观察西西如何编织文字的飞桂,以何种姿态、何种距离来观 照现实,又如何在小说写作 中寄托她 的想像与情怀 。 叙事立场 :倾听边缘的声音 3第一章 艺术作为上帝笑声的回声,创造 出了令人着迷的想像空间,在里面,没有 一个人拥有真理 ,所有人都有权被理解。 一一米 兰昆德拉 西西的小说,似乎天然就为读者的阅读设置 了一块屏障:光怪 陆离的叙事 技艺、丰富的博物学知识拼贴、大量 出现而不加说明的文学典故、质朴文字里 的言外之意……这一切让读者在进入文本之初就面临着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的 双重挑 战 。 这挑战首先来 自于西西那不 同寻常的叙事立场 :与主流保持疏离态度 ,为 ,为失语者代言,跳 出中心话语的禁锢,关注边缘的生存状态。 小人物发声 西西的笔下少有 “典型人物 ”,往往是 以某种 “声音 ”,甚至 “意念 ”, 支撑起小说的言说过程 。为西西小说中常出现的叙述者和人物形象作一梳 理 , 便可看 出她关注点的独到之处:被排除在主流话语之外的儿童 ,女子 ,残缺 者,流亡者 ……甚至一件衬衫 、一块石头 ,一张纸 ,都能发出 自己的声音 。 1、 儿童 西西 以 《我城》为代表 的 “顽童体 ”早 已成为她 的风格标签 ,她在 与何福 仁的对话中也称 自己的写法为 “童话写实”。作为小学老师,与学生相处的经 验使她摹仿孩子的口吻惟妙惟 肖,毫不牵强;而更重要的是, “还没被允许充 分参与世间活动、从而相当程度透 明的小孩 ,本来就一直是最干净的、最方便 也最专业的旁观者。” 3 旁观者之 “清”,在于不戴有色眼镜,不加上过多后 天教育习得的既定观念 ,而直接呈现 出所见所感 。由此观察到的世界 ,通过 “童言无忌 ”、毫无心机的 口吻描述 出的,往往是被忽略而又能引起深思 的幽 微之处 。貌似无心 ,其实是作者 的用心 。 《我城 》通篇是一个大孩子 的语言,文字散漫 ,思路跳跃 ,一派天真 。如 阿果述说 自己的理想 : 我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经碰见过这样的作文题 目:我的志愿。我 当时 是这样写的,我说,我将来长大了做邮差,做完了邮差做清道夫,做完了清道 4夫做 消防员,做 完 了消防员做农夫,做 完 了农夫做渔夫,做 完 了做警察。当 时,我的社会课本上刚好有这 么多种各行各类的职业。‘ 琐碎 、回环 、重复的话语形式 ,像是枕边童话的讲法 ;而其 中对未来 的 自 由想像 ,对每一种职业一视 同仁 、兴趣满满 的好奇精神 ,又多像是孩子无忧无 畏地面对着生活的无 限可能 。 自传体小说 《候鸟》以 自传忆 旧的笔调,书写抗 日战争 以及 国共 内半 战时 期,一个少女随家庭从上海迁徙到香港 ,流亡与成长的故事 。每一章都 以一则 短小的童遥开头,如 同来 自遥远 时空的咒语,将读者引入一个敏感、聪颖而颇 有些 内向的少女心中。时代的大动荡,经孩子的眼睛过滤,变作生活中可触可 感 的小事 : 一个小朋友说 :素素 ,你知道吗 ,现在外面有些地方挂 的国旗不是 以前那 样的了,不再是青天白 日满地红。有的说 ,如果图书馆再开 门,里面的图 书也许会不同,不再是以前的那些 了。另一个小朋友说:素素 ,将来的学校 , 也都不是从前的样子 ,老师也都要换过。 我不知道外面怎么样,大人的事,我们小孩子总是没有办法的,你们说上 学,我们就去上学,你们说考试,我们就读书考试,你们说停课,我们就留在 家里 ,你们说现在是新的老师,那大概我们也只好欢迎新老师 了。5 孩子不会 常怀家 国忧思 ,却能感觉到时代 高潮到来前 “日常 的一切有 点儿 不对 ,不对到恐怖?程度 ” 6。战乱中的童言童语,琐碎平淡 ,却惊心动魄。 《肥土镇 的故事》虽然通篇是第三人称 ,却并非全知视角 ,而是通过 小女 孩花艳颜和花可久 的所见来叙述肥土镇奇妙事件 。其 中更有突然转换为第一人 称的一段花可久的 自白: “我是多么忧愁啊…… ” 《肥土镇灰 阑记》中那个被 争抢的小孩子,时而只有五岁,时而又 已六百多岁,像是不诸世事的稚儿,又 的老者 。 更像是历尽沧桑 《玩具》, 《假 日》, 《镇咒》……西西的小说世界中,总是少不了那一 个天真却又仿佛有预言能力的 “童音”,或通篇出现,或拼贴交互,以好奇和 惊讶的姿态面对世界。那世界似乎是碎片化、表面化的,却因这未被陈规蒙蔽 的 “碎片”和 “表面 ”,使 自我生命与世界建立起真挚而切实的关系,从而对 生活有一种 明澈的洞见。 “孩子碰着 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 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 。他闯入进来 ,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 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 。” 不断被 “教化”的成长过程中,孩 5子总是既有秩序的挑战者 。成人若能试着通过孩童之眼观看世界,也许可 以发 觉现实的某些荒诞处 。 2、 女性 西西的女性书写,从成名作 《像我这样 的一个女子》、 《感 冒》,到 《垩 墙 》、 《阿莎》、 《玛利亚》、 《母鱼》,长篇小说 《哀悼乳房 》,以及 2000 年 以后的白发阿娥系列,始终关注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处境和 自我认知 。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一位遗体化妆师的独 白。同样是在社会边缘的 人 ,加入女性那细致幽微的体验之后更显其境遇之艰难。为世俗所禁忌的职 ,被观念捆绑的命运,清 白为人、踏实谋生,却成为不可言说的秘密 。故业 事 在她准备将真相告知男友的前一刻戛然而止,只宁静地对男友手中的鲜花作一 评价: “在我们这个行业 中,花朵,就是诀别的意思。 并不奢求获得男友 乃至世人 的理解 ,只需 自己对 自己有所交待 。 《感 冒》写一个女子在身体之病的治疗过程中反而治好 了 “心病 ”,以拼 贴的诗句指涉心情,从古典诗词 “关关雎鸿 ,在河之洲”等逐渐过渡到对现代 诗歌的戏拟 “晚报之必要 ,穿法兰线裤之必要,马票之必要 , 自证券交易所彼 端草一般飘起来的瑶言之必要 ” 9,呈现出内心由禁锢到开放的趋势,最终 “出 走 ”,作 出背 向世俗观念而忠于 自我 的选择 ,成为一个 “自由 自在 、清新愉 快 ”'"的人 。 《东城故事》中通过七个不同角色的独 白,写一个家境优涯却到海滩上过 流浪生活的女孩,虽然其选择和想法颇有存在主义的荒诞、虚无和无来 由的苦 闷,却也有萨特式的积极一面:在 自由选择 中过想要的生活。 西西 以独 白手法表现 的这一系列女性形象 ,往往 “具有一种懵懂 、平静 、 坚毅的特质。”她们的内省与思考,并不囿于情感 、婚姻、家庭关系 ,而是 “为着更宽泛更辽远的事物。寻找 自我,不仅仅只是女性性别意义上的 自我, 也是 自身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感 冒》中的女子如是说: “我不知道我 要到哪里去,但我总有地方可以去。” 12 西西式的 “女性主义 ”,追求独立却 并不激进,强调细腻的女性特质,注重过程和体验本身,以迷茫中的乐观精 神 ,勇敢地直 面生活 。 但并非所有女性都能有这样的自觉。更多的是在男权社会制造的话语期待 中迷失 自我 。 《垩墙》将小红帽的故事挪用到中国乡村 ,那童话 中 “不要相信 陌生人 ”的古训,小红帽在密林中迷惘徘徊的身影,化为重男轻女语境下乡村 年幼女性对 自我价值的畸形认知。 《阿莎》亦如此,年少的女孩早早担起照顾 弟弟的活儿,在旅游景区懵懂地做一个拍照道具 。 《母鱼》则借用金鱼怀孕 的 6隐喻 ,写未婚先孕的年轻 女子 的身体变化和心境起伏 ,虽然只是幻象 出来的 “头生 ”而非真的怀 但那隐秘的羞耻感和身为母亲的神圣 自觉,都 己悄然 萌芽。西西借这个不存在的孩子之 口,道出女性身体、欲望在世俗陈规中所受 到的压抑 ,并安慰年轻的母亲 : “诞生本来是莫大的喜悦,何必演变成悲 剧……母亲,爱是不必蒙羞的。” 13 《哀悼乳房》是西西 以 自身经历为素材 ,以类似随笔的形式 ,拼贴大量 医 学知识,书写乳癌女性的生命感悟和生活种种。癌症在现代社会,虽然是人们 关注的话题却少有人真正亲身经历。癌症病人,其实是被推 向社会话语边缘 。 而包含 了女性身体隐私意味、对婚姻关系和情感关系影响至深的乳癌 ,更是丧 失言说的空间: “乳房的病是非常隐私的,既不能让人见,也不好说,遂默默 无闻了。这彳 严如一种只有意指,而没有意符的疾病。” 罹患重症的女性身体, 作为 “少数”和 “边缘”,只能以小心翼翼甚至略带羞耻的姿态生活在城市之 中: “乳腺癌妇女的内衣专卖店,可不会开在拱廊街上,只能在不为人知的楼 上店铺 ,由少数人互相传告,悄悄地上去选购 。就像那些典当的铺子,进去 的 人总是躲躲闪闪。” 13西西在 《骨架》中亦反思当代社会人们对待癌症的态度: 以癌病为题材的书本和电影并不少,然而有些只是借疾病来表达其他的东 西, 大多采取他者的立场而并非真正进入病患者的内心。 “等而下之的是一些肥阜 剧,需要某个剧中人消失,最容易而简单的处理办法,就是让那人患上不治之 症。这种病,最好莫如癌症因为立刻就可以将角色蒸发掉。” 16癌症在这里对于 大多数人而言其实是陌生的间接经验,只是众多媒介使用的一个符号。西西借 疾病书写,以 “哀悼”来期望重生,以 “残缺”探寻生命的完整,这 已经突破 了单纯的女性性别书写,而是一份癌症患者忧伤而从容、理性而开放的的边缘 自白,面 向一个身份不分 、性别不限的假想的倾听者 。 白发阿娥系列,以母亲的 日常生活为素材 ,描绘城市独身老人的生活方 式。和 《哀悼乳房》一样,已经超出单纯的二元对立的女性书写,而是关注独 居老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白发阿娥精神生活的萎缩? ? 多病的身体,越来越 像幼儿的性格和举止;无聊? ? 以关注马经为事业,打发漫长时间;孤独? ? 与传教者的交流并非因为宗教,而是为了与友善的年轻女子聊天……一一在生 活细节中体现出来。但那从容不迫的叙述 ,似 已参透生命奥秘,死亡则如同一 个等在前方却并无恶意的老友。 “白发阿娥每次病倒,都以为 自己要变成微尘 了……事实并非如此,她并没有病,只是老 。……老天和我?玩笑。它是狡猾 的物主,把送给人的事物逐渐分期收回。” '7在 《春望》和 《玫瑰阿娥的白发时 代》的结尾,都提到白发阿娥给亲人写信,借这 “一格一格 ”的努力发声, 乎在以记忆来延缓时间流逝 ,以写作来对抗衰老和死亡 。 73、小人物与失语者 西西笔下极少出现处于社会权力中心的人物形象 , 《哨鹿》中的乾隆是个 例外,而那恰恰与小人物阿木泰的生活形成对位。现代社会中的小人物,经济 体系和文化主流之外的人群,却是西西笔下的主角,有着清晰的样貌和鲜明的 调 。 色 《海棠》中的观巴,是 “失语者”的典型。不但生理上无法言说,只能发 出意义不明的 “呀,呀”声,更重要的是身份上的 “失语”? ? 被忽略、不受 理解的社会边缘人,生活的权利和尊严随着话语权的消失而被剥夺了。现巴养 一盆海棠 ,不是为了花,而是与一条毛虫作伴。但在另一群人的眼里,他们赞 颂糊蝶的美丽,却把毛虫当作 “害虫”杀害。这里的恶毒,不在于伤害,而在 于粗暴地干涉和介入他人的生活。那些面孔模糊的、代表社会主流价值的人 物, 以自己的方式决定他人的生活选择,在不 自知的情况下毁坏了观巴仅有的 一点小希望。 “驰巴说:呀,呀。” '8这句话如同电影的主题音乐一般,在小说 中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都仿佛加强了乐音,发出控诉的震颜。 《北水》和 《龙骨》都是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封闭的空间中体验新 旧 生活的交替和冲突,在狭窄的视野中茫然于社会变迁之迅。对于在生活温饱线 上挣扎的小人物而言,生活富足才是生命的价值。北水不能了解游客们对古老 建筑的惊叹,部有田也不会知道 “龙骨”的价值,而只是在腰酸背痛的时候, “用来泡一泡水喝掉”。知识和眼界的匮乏,使他们不能懂得时代,也无法改 变 自己的命运。相对于他们眼中那些占据了大部分社会资源的 “游客”、 “城 里人 ”而言,他们也是失语者。 西西在 《我城》中描绘的一群年轻人,皆是蓝领阶层,以积极向上的信 勤劳谋生,快乐地拥抱世界。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生 念、与人为善的性格, 活并不富足,在经济、政治或文化方面皆处于边缘,却构成了这个城市里默默 生长的一股力量。西西说, 《我城》 “是献给这些无名英雄的。” '9 4、流亡者 这里的流亡者并非是狭义的 “被驱逐者”或 “难民”,而是广义上的流亡 状态:被抛入陌生的环境,接受两种以上的文化背景,既接受新环境又无法忘 怀过往,对 自我身份认同产生迷惘之感。 西西将半 自传体长篇小说起名为 《候鸟》,就有从北方迁徙至南方的意 涵。那是战乱时期迁徙流离的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她在后记中写道: 8我们这一辈,的确从小就身不由己,随着父母为了这样那样的原因迁徙, 在迁徙里艰苦地、缓慢地长大。稍微安定下来,又发觉身边的许多人,又开始 了另外的,也许更为遥远的迁徙。……迁徙看来还没有完成,至少心理上还没 有,那或者需要许多个世代。 西西 1950 年 随父母从上海迁至香港 ,在一个 陌生之地?始 了新生活 。 以 一个孩童的敏感之眼默默接受和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有外乡人的 “陌生 化”效果。与主流语境的疏离感,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 《南蛮》中, “既非鹿 ,也非驻 ”的羊驻 ,还有热爱中华文化 ,却每每在 “你是中国人吗”的询问中迷惑不 己的退休教师胡不夷 (名字颇有深意 ),两 者皆处于身份认 同的?她地带。 “南蛮 ”这一始于周朝,用于称呼南方少数 民 族,多少带有歧视意昧的标签,竟隐隐投射出 1997 前 "既非英国,也非中国” 的香港困境。胡不夷去献血,希望 自己的 0 型血可以帮到更多的人,血液 的流 通和救助并不分种族国籍,寄托 了西西希望打破疆界的愿望 。 《浮城异志》中的人们在空中漂浮 ,没有方 向也没有坐标 ;肥土镇本身也 是不知从哪儿飞来 ,莫名其妙就存在着 。 《我城》中,身在香港的年轻人 ,迷 惑于归属 问题 : “要是有人 问我 ,你喜欢做谁 的子孙呢……我 当然做黄帝 的子 孙 。问的人就说了,在这里,做黄帝的子孙有什么好处,你会没有护照的 呀。” 21当被 问及 国籍 , “你把身份证 明书看 了又看 ,原来 ,你是一个只有城籍 的人。” 22王德威称这句是 “当头棒喝”, “香港文学 自白的难忘一刻”“。 香港在政治和地理上的边缘地位 , “借来的空间,借来的时间”,像 “堂 堂大国大 门口的一块赠鞋租 ”,却也 “有它的光辉岁月。机缘巧合,它竟然还 会飞翔 。” 24人们在 多元文化交汇的宽广视野 中,领会众声喧哗的丰富交响, 在小小的家园里安居乐业。萨义德认为,流亡的乐趣在于保持惊奇,对任何事 情都不视为理所当然;有着双重视角,不以孤立的方式来看事情;不只看事物 的现状,而能看出前因? ? 从而从寻常生涯中解放出来,不断学习和享受 自我 充实的快乐,以赤子之心拥抱世界。25而香港如同 “飞龙国”边缘的一个小小 “流亡者 ”,也在漫长的变迁、成长过程 中形成 了本土意识 ,完成 了 自我确 认 。 5、物件 西西的散文 《店铺》被香港教育署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她在文 中以饱蘸情 味的笔墨,描写了沿街店铺的种种 ,每一物事皆如一生命体,有情有意有感有 言。正如马尔克斯所言: “万物皆有灵魂,只消将其唤醒。” 26 9西西在小说中如此 “唤醒” 了众多物件:短篇小说 《方格子衬衫》,叙述 者竟是一件衬衫,开篇便对 向主人表白: “你选择了我,我很高兴。” 27而后 自 扦胸怀 , 自己的种种 “个性 ”:喜欢水,喜欢阳光,细密的孔洞……其实是衬 衫保养法 ,却形成 了一种率性而为、崇尚 自然的生活态度,文字间那柔软的触 感 ,令人看后对生活亦满怀善意 。 在 《哀悼乳房》中,西西通过对患病过程的反思,提醒我们关心 自己的身 体? ? 这具被人忽略的 “皮囊 ”: “病毒竟然令我沉睡的另一半苏醒。我重新 发现 自己原来忽略了的躯壳,我开始学习聆听它的声音。”"将灵与肉的关系这 一哲学的永恒话题纳入到患病的真实生活体验之中,化抽象哲思为具体而微的 感性领悟 。 西西却在 《致西绪福斯》中以第三 “石头”向来是沉默不语的典型意象, 人称和第一人称相交错的手法,让西绪福斯推着的那块石头发出声音,与推着 它的人展开对话 : “你欺骗 了神 ,所 以被 罚,但这与我何干 呢?……我没有做 错任何事。我原是一块好端端生活在大地上的快乐石头。我和我的兄弟在这宇 宙中和平共存,与天地共荒老。” 29它将时空?无穷、宇宙的兴衰、众神的盛典 一一?娓道来,希望与西绪福斯一起停止这无意义的搬运工作,耐心倾听彼 此 。 《宇宙奇趣补遗》中,西西借卡尔维诺的小说灵感,让香港城市建设的荒 诞产物? ? 垃圾虫开 口自述身世。它在肥土镇的可笑而困窘 的境遇 ,对 自己存 ,投射 出人类社会 自我膨胀 的观念误区。 在意义的迷惑 《我城》中,也不断有顽皮的物件跳 出来,发表一下 自己的见解 :老宅子 的门窗、木床会跟人打招呼;尺子和字纸会吵架;麦快乐种的辣椒,会商量着 对麦快乐好一点;人们远足时瞧见的疲萝,会进行秘密会议,商讨疲萝界的头 等大事 。其 中描绘悠悠家 的一段 : 他们还喜欢扭开 了电视来助兴 (他们喜欢扭开电视来助兴,又不是电视 的 错 ) 不过是个三百卩 尺的大房间 (不过是个三百尺的大房间,又不是三百卩 尺的 错 ) 他们只曲尺形贴墙坐镇 了三张笨重也极的硬木床 (只曲尺形贴墙坐镇 了三 张笨重也极的硬木床,又不是硬木床的错 )3? ,仿佛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画外音 :那些不被人注意 的电视 、 括号里的内容 房间、硬木床 ,先是有样学样地说 了句 “人话 ”,再撇撇嘴表示不屑和不满 : 10“又不是我 的错 。”屋子怎么布置 ,当然都是人定的,人们不断从 自己的利益 出发对万事万物做 出评判 。然而西西不动声色地描绘所见场景的同时,又不断 以 “物件 ”的声音来质疑规划和观看 的方式 。从 “如何去看 ”质疑 “如何去 想 ”和 “如何去评价 ”。对错是非 ,皆是站在霸道 的 “人 ”的视角去得 出,这 又是谁 的错 ? 西西为无生命之物注入生命 , “让长久 以来不会说话 ,没有说话权 的东西 也? 口说话。” 3'仿若回到原始的 “万物有灵”的时期,让卡尔维诺认为 “不 断 石化 ”的世界重新鲜活起来 ,对抗人们枯竭 的想象力。 西西 以温柔和贴心之笔 ,屡屡关涉边缘群体、弱势文化 ,呼唤 “倾 听 ”, 而非 “介入 ”: “天生我们有一张嘴 巴,两只耳朵 ,我们在不断解释 自己的时 候,更应该留神地聆听,不要让嘴 巴过分膨胀,而耳朵 日渐退化。” 32关心如果 不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 ,也许反而是一种伤害 。每一个体的独立存在, 都不应 以主流话语和价值去强加干涉 。西西在 《肥土镇灰阑记》中,让那经典 包公案 中夹在两个母亲之 间的孩子 ,大声辩 白: 谁是我的亲生母亲,也 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 的还是:选择 的权利。为什 么 我没有选择 的权利,一直要任人摆布?……包侍制一生判 了许 多案子 ,也一直 继续在判,可是这次,我不要理会他的灰阐记,我要走 出这个白粉 ?儿。我站 在这里,公 堂之上,舞台之 中。各位观众,请你们倾听,我有话说。六百年 了,难道你们还不让我长大吗? 33 那个 白粉 圈儿 “灰 阑”,像 一个封 闭的边缘空间,强势文化 、社会机器将 弱势群体束缚于此。西西希望这些被压抑的声音,走出灰阑, “你去做你高兴 做的事,我去做我高兴的事。” 34 "关于快乐 ? ? 船在河里 ? ? 稻在田中” 35这样一种各得其所。 西西关注边缘而疏离主流的叙事立场,并非以简单的二元对立 (相对于 “成人 ”的儿童 ,相对于 “男权 ”的女性 ,相对于 “话语中心 ”的边缘 人…… )来抗衡社会机器 、争取边缘权益 ,而是 以一种 宽宏和温厚的态度 ,观 照现代人的身体和心灵在庞大的工业文明整体之中如何 自处 。在她的小说视野 中,人的世界之外,还有更大的世界。而这更大的世界也正在遭受人类社会前 所未有 的改造和掠夺 。 《我城》中城市膨胀对 自然环境 的破坏 , 《假 中砍 H 》 伐森林的行动, 《鸟岛》中的观察员把动物制成标本 ……在 “人定胜天 “的粗 1 1暴介入之下 , 自然界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 的 “失语者 ”,如同莱斯可夫所描 绘 的那样 , “苍天不语 ,大地无言 ,完全不管人的死活。人再也听不到那和他 说话的声音,更别提那些会听他命令行事的声音……它们和人说话的时代 ,早 己一去不返 。 西西呼唤倾听 自然 的声音,以 “皮囊 ”为连接点,揭示我们生 存的土地和我们的身体一样 ,与每一个人命运牧关: “地球是一个更大的皮 囊 ,它不是正发出许多语言符号?我们人类如果仍然不肯龄听,早晚就要失去 了。” 37 这一具安身立命的大皮囊 12第二章 叙事语言:徘徊在语言的边界 常识是一个正方形,但是生活里所有最重要的幻想和价值全都是美丽的圆 形,圆得像宇宙,或像孩子第一次看到马戏表演时峥大的眼睛。 ? 纳博科夫 1、颠覆与追问 边缘化的叙事立场 ,让西西疏离于主流价值之外。而这些来 自边缘 的声 音 , 自然需要 “非主流 ”的方式来表达 。西西 以陌生化叙事打破 日常语言的格 局,并 以追 问的方式挑战那现代社会 中无所不在,令语言和思维不断僵化的 “既成 观念 ”。 西西在小说 《胡子有脸》中,召唤 出罗大里 的童话 中的人物? 个热爱 问的小男孩 “胡子有脸 ”。他会不断地 问别人 : “为什么胡子有脸 ? ” 提 “为 什么抽屉有桌子? ” “为什么十四只眼睛有七个小矮人? ” ……后来人们发 现,原来这个男孩子从小到大一直都把袜子穿反,才会有这些颠倒的问题 。这 些天马行空式的追 问,看似荒谬,却提供 了我们观看和表达世界的另一种可 能。西西 自己的小诗 “可不可 以说 ”,同样是令人会心一笑 的语言小狂欢 : 可 不可 以说 一枚 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 一个胡椒粉 ? 可不可以说 一架飞乌 一管椰子树 一顶太阳 一 巴斗骤 雨? 可不可以说 一株杵檬 茶 一双大力水手 一顿雪糕梳打 一吉 阿华田? 可不可以说 一朵雨伞 一束雪花 一瓶银 河 一葫声宇宙? 可不可以说 一位蚂蚁 一名 ?? 一家猪贫 一窝英雄? 可不可以说 一头训导主任 一只七省巡按 一 匹 将军 一尾皇帝? 可不可以说 龙眼吉祥 龙须糖万岁万岁万万岁? 《我城》全书用的是带有鲜明风格的 “童言体 ”,文字简洁明澈 ,不用艰 深的词汇或密集的修辞,如孩子说话般的通篇大 白话,读来却并不那么好消 化? ? 因为那跳跃的思维、 “如同第一次见到那样描述事物 ”的方式 , 自有一 套孩童眼中世界运转的逻辑,这逻辑偏离 了日常语言,给人新鲜跳跃之感 。写 亲戚们 的面孔 : “有一次 ,我记得她们像荷花 ,即是说 ,灿烂 ;另外一次,我 记得她们像莲藕,灰麻泥 巴嘴脸。” 4? "写麦快乐的工作: “麦快乐每天就在他管 理的小公园里捡废纸 。他还要看看木马们有没有肚子饿 了,又去看看沙池里有 13没有忽然长出一棵仙人掌来。当然,麦快乐也要看看公园椅有没有油漆不肯 干 。 ” 41 香港的语文教育,往往遭遇 “文 ”与 “言”的分裂,日常使用粤语及英语 交流 ,写作时却要使用普通话作为书面语 ,这便是西西在 《我城》中生动描述 的港人 困境之一: “在这个城市里 ,当你的意思是指公共汽车,你说,巴士 ; 当你 的意思指 的是鲜奶油蛋糕 ,你说,鲜忌廉冻饼 。因此,在这个城市里 ,脑 子、嘴 巴和写字的手常常会吵起架来了。” "在中文教育中这样的媳她更加突 出: “我听见你流利地说着这里的方言,你在作文簿里写下饮水和行路 。我告 诉过你 了,该写喝水 ,该写走路 。你对我皱皱眉 。没想到你努力学 习的话语 , 竟是你不该书写的文字。”““我手写我口”的难以达到,让西西关注到语言的 内在张力和各种组合的可能性, “香港作家往往把语言视为一种琥拍状 的半透 明的、粘稠 的介质 ,会折射 出奇异复杂的光谱 ,不仅是言说 的工具 ,不仅是作 家与世界间的一层透 明薄膜 。” 44 与单纯把一个故事用直白的语言讲述 出来相 比,他们用语言的舞蹈和游戏 ,来达到叙述 的荒诞、分裂、悼论……演 出别样 的效果 。也正因对语言本身存在的感知,让西西对语言产生警锡? ? 警惕那些 太熟悉 的语言对人们的潜移默化 的钳制 。 昆德拉认为 “简化 的蛀虫一直以来就在啃嚼着人类的生活 ”、 萨义德亦提 出 “每个社会 中的语言社群 (language community 被 已经存在的表现习惯所 宰制 ,这些习惯 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保持现状 ,并确保事情 能够平稳 、不变 、 不受挑战地进行 。……语言具有超级市场背景音乐的效用,当语言冲洗人的意 识,诱使它被动地接受未经验证的观念和情绪时,结果便是心灵的麻木与被 动。” 46 僵化 的语言背后 ,是僵化 的思维定势 ,趋 向迟钝 的心灵 。福楼拜在 《庸见 辞典》中讽刺 的 “既成观念 ”,就像皇帝身上穿着 的并不存在的新衣 ,那绝非 我们真 正看到和体会到的,而是人们对 自身缺 陷的妥协与不可饶恕的庸俗相勾 结而造 出来束缚 自己的产物 。而西西的语言实验 ,就像那个大喊着 “皇帝没穿 衣服 ”的小孩子 ,努力还原世界的本相 。从 《候鸟》简洁跳跃 的童言体 ,到 《解体 》中密集 的意象和长句轰炸 ;从 《我城》中带有喜剧意味的 “快乐叙 事”,到 《像我这样一个女子》的苍凉决绝的暗室独 白; 《哨鹿》中华丽雅正 的书面语和琐碎平实的口语交互呼应, 《手卷》里索性大量留白,用书名号代 替文字,将阐释空间留给读者。西西不断挑战语言的边界,从既成的辞藻、既 定的催眠般的模式化思维 中挣脱 出来: “也许只有文学 ,才能帮助人们产生防 止语言瘟疫传播的抗体。” 4' 14在 《胡子有脸》中,西西续写罗大里的童话,让那个喜欢问奇怪 问题 的小 男孩长大后成为专 门为讯息时代提 出问题 的人 。那些无厘头 的问题 ,故意打破 “能指 ”与 “所指 ”之 间的关系 ,在看似荒诞的话语 中,提醒我们久 已形成 的 潜在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的脆弱之处,如同潜入计算机系统的病毒,篡改了 一行代码 ,就让整个系统骤然崩馈 。 “问题 ” (problema ?词的字面意义是 ‘ 被掷在你面前的东西 ’,它指 向哲学判断源头的 ‘ 挑战’。” 48 在西西看来,小说家将人物创造? ? “头 生 ”? ? 出来 ,就是要面对种种未解之继: ,是一个喜欢问许多问题的小孩子,昆德拉小说里 胡子有脸生出来的时候 的汤玛士头生 出来的时候 ,脑子里也?绕着犹疑不决的问题 。可以这 么说 ,大 多数的头生子都是怀抱着问题 出生的,不然的话,他们的生父生母把他们生到 世界上来干什么呢。49 这种追 问姿态 ,也许可 以追溯到屈原的 《天 问》,体现 了对万物起源 、世 界奥秘 的好奇 ,对知识 的渴求 ,也体现 了对 已知范畴 的不满足 ,以讲故事 的方 式推动着人们对 自身和对外界的不断探索 : 对于生命之链,他只能找到部分答案:每一个故事,每个答案,却同时打 开了另外的一个问题;这 么一来,讲故事的人不断失败,而这失败令他好奇, 不断讲下去。哪一个会认为 自己的故事就是生命的全部答案呢? 生命之键仍在求解 ,故事便可以继续下去 。 “问题主要是供人思考 ,并不 叫人急于盘算答案 。 西西小说 中的开放式结局 ,也如一个 问出来而 尚未获得 答案 的问题 ,如 同一支射 出去而没有射 中什么的箭 ,在虚空 中永恒 的探索姿 态,标的着不僵化、不结束的无限可能。 2、简洁与繁复 西西的小说呈现出两种似乎截然不同却又并非矛盾 的特殊风格:简洁与繁 复。如余华所言, “她的朴素显示出一往直前的勇敢 ,并且总是坠落在单调与 丰富的边缘地带 。……我们 时刻感觉到她是在简化生活 ,但现实的复杂性没有 因此而受到丝毫伤害”。52 ,是指她的干净 明快的语言,句式简单短小 ,无复杂的逻辑结构,字 简洁 面上看来浅显易懂,直接呈现对人、事、物的直观感受,一派天真志趣 。在涉 15及当下现实层面,尤其是在时空上与当下重合的题材,她往往用寓言式的、模 糊时空的童话笔法描述 ,不加修饰 的语言 、清晰的结构和符号化人物 。昆德拉 说 “小说是要发现那些只有小说才能发现 的”,那么,要用文字来呈现我们置 身其中的这个时代,无须细细描绘那些每天可见的钢筋水泥森林,快节奏的生 活,海量的信息轰炸,高速发展的科技……而是以一种 “短平快”的节奏,照 亮这一切背后的人的生存 困境 。西西的短篇小说,常以轻快别致略带超现实色 彩的形式展现 “人的异化 ”,让读者 自行领会其 中的荒谬 。如 《抽屉 》,脚样 比脚本身还重要 ,身份证明竟变得 比人本身还重要,人失去了主体性 ,没有 了 存放各种证件 、资料 的抽屉 ,就认不得 自己,唯有在外界的定义之下方得 以确 认 自我 。如 《玻璃鞋》,人如同水一般随物赋形,不断适应各种时代 的需求 , 。如 《伊喜爱高更》,那所谓 “精英人士”,喜爱高更并失去原本的坚持 非因 为其画作与 自己生命的契合,而是一种艺术投资和品位的弦耀;喜欢穿黑灰 白 色系的衣服 ,生活缺乏色彩 ,几乎要 “隐入一堵水泥墙 ”。如 《橱 窗》,工业 社会消费价值观装点的广告橱窗模特,光鲜的外表下,是 日常生活的满 目拖 痍 。还有讽刺婚姻成为物质 附庸 的 《四十八只脚 》,观察小人物悲欢 的 《陈大 文的秋天》,反思教育弊端的 《贵子弟》……这些寓言式的 “极短篇 ”,奉行 “少即是多 ”的原则,虽然简洁,却蕴含种种 “画外音 ”,截取的一个个社会 生活横截面,其丰富程度并不亚于一部长篇。其 中加入的超现实元素和童话手 法,使西西对现实的讽刺变得轻盈、柔和 ,带着理解和包容。 简洁或繁复,某种程度上与题材相关。在处理 “实”的题材时,因为离得 太近,于是作个失焦处理,模糊历史时空,让故事在朦胜中呈现 出深度韵味; 而在处理 “虚 ”的题材时,因为对象 已足够遥远 ,反而要努力拉近,使之轮廓 清晰,色彩饱满 ,方能充分表现 。 因此 ,当西西的小说想要把我们带入遥远时空,写那消失已久的 “good old days”,就反其道而行之,堆叠大量 以假乱真的场景和经验,如同 《盗梦 空间》中的梦境制造者,执着于每一个具体而微的细节,为读者搭建足 以造成 幻像的梦空间。 这便是 《哨鹿》、 《飞租》、 《图特碑记》等文中出现 的繁复 景象,以史诗的铺排,百科全书式的琐碎笔法,事无 巨细地营造 "拟真幻 觉”。而读者也 “中止怀疑”“,在阅读的过程里暂时放下对真实的要求,参与 游戏 ,接受作家制定的游戏规则 。 不论是简洁或是繁复,都是在努力 “照亮 '生活世界’,保护我们不至于 坠入 '对存在的遗忘’ ”。"文本与现实始终处于暧昧的距离 ,不是现实的附 庸,而是一个完足的整体 ,一个富于 自我成长逻辑和 自我完善能力的 “心灵空 1 6间”。西西在影评 中说 “电影不是反映,而是是 。不反映什么,而是是什 么。” 55她始终强调艺术作品本身的独立性和成长性。这在小说中也 同样适用 。 1 7第三章 叙事策略:认真的游戏 在认真的游戏里,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我以为讲故事的人 ,自有一种人世 的庄严 。 ? 西 西 西西十分看重 “讲故事的方式 ”,将 《一千零一夜》视为叙事典范: “讲 故事 的人 由漫漫长夜一路讲到天亮 ,不断思索也不停搜索,留神听客的反应 , 随时变换叙述 的策略 ,照福柯所说 ,这其 实是抗拒死亡 的方式 。” 56 ,故事的延续意味着生命的延续 。因此 ,运用各种 叙事技 巧来丰 在这里 富 作品、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延长审美过程 ,就是对抗 时间流逝和随之而来 的 死亡 的最好方式 。因此 ,西西乐于尝试新 的结构框架和表现手 法 ,在 小说技 艺 上不断 自我突破 ,挑战文学的边界 ,拒绝被现成 的理论 圈定? ? “圈定就是死 亡。所谓 '抗拒死亡 ’,也可以这样理解 。”“ 1、 艺文互涉 西西欣赏能够突破 自身局 限的艺术形式。如作为空 间艺术 的绘画 ,若能在 画 中表现 出时间,便 自有其妙 处 ;而作为 时间艺术 的小说,若 从绘画 中借鉴 “凝 固”的手法 ,让瞬间时间停滞而营造 出可 以从容仔细观看每一个 细节的 “在场感 ”,便也能让观者获得全新 的阅读体验 。她在 小说 中大量借 鉴 绘画 、 建筑和 电影等艺术的表现手段 ,使文字与 图像相互指涉 ,令小说视像化地呈现 在 读者面前 。 《我城》、 《宇宙奇趣补遗 》、 《依沙布斯 的树林 》都配有西西 亲手绘制 的简笔画,以简洁的线条描绘事物 的突 出特 点,朴拙可爱,与充满奇思妙想 的 《依沙布斯的树林》更是直接 以文字来 “作画 ” (原文字相映成趣 。 文是竖排 繁体 ): 孩子就在 空中飞飞 飞飞,发 出洛洛的笑声58 前 一声和后一声之间故意不规则地分段 ,模拟两个曼妙的音 符之 间那个 比 音符更加微妙美好的停顿。 1 8当你到达山城 ,你会看见数数 不不尽尽的的树 ,各各式式各各样样的的树 树 ,密密麻麻 的的树树 ,高高楼矮肥肥?瘦的的树树。榆树 。?树。搞树。榛 树;梯树。樟树。榉树。果树。59 故意将每个字都写两遍,用文字本身的建筑之美来描绘出密集幽深的森林 景观 。 西西的笔名亦利用 了汉字 的象形特点: “西西 ”是一个玩儿 “跳房子 ”的 女孩,两腿站在一个格子里。这个特别的笔名包含了文字的图像化,更妙的是 它还制造 了时间的流动:竖排 的两个 “西 ”,像 电影胶片的两格 ,是女孩子从 一个格子跳到另一个格子;如果是横排 , “跳飞机的女孩就只好变榜蟹 了。” 6? 这妙绝 的想像 ,是西西游戏精神 的最佳写照 。 《浮城异志》以十三幅 比利时超现实主义作家玛格丽特 的画作为题 ,以寓 言笔法书写香港的现状与未来 。每一个静止的画面中延伸出想像 的空间,奇幻 的文字与超现实主义画作形成交响。 《哨鹿》以郎世宁的木兰围猎 图为基础, 文 中描述 的围猎场面像是在还原历史现场 ,也像在描述 图画的每一个细节 。 在集 中进行小说创作之前 ,西西拍过实验 电影 ,写过大量影评 。她亦从 电 影 中借用表现手法 。中篇小说 《东城故事》是西西 “电影时期 ”的作 品,其 中 以类似剧本 的方式 ,以不 同的人 、包括西西 自己的独 白,组成一个女孩子 的生 平故事 。直接 引入 “切 ”, “移 ”, “淡 出”等 电影拍摄手法 ,将此文变 为介 于小说和剧本之间的不规则文体。短篇小说 《共时》,以白描手法呈现 了电视 换 台时不 同频道在 同一时间的内容 ,有荒诞的矛盾和微妙的呼应 。西西小说 中 不乏对话、声音、图像的快速转换或并置,也可视为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 2、多声部 西西擅长 以不同叙述者从不同角度的独 白,建构起 “罗生门”式的故事 。 这些小说中没有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每个人 皆出 自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判断,而 成 为 “不可靠 的叙述者 ”。在充满不 同声音之 交响的 “复调 ”元素 中,以罗生 门式的交错 吊诡,呈现出现实的复杂张力 。西西并非要追求事实真相 ,而是致 力于呈现每一个人眼中所见、所认为的真相? ? 即 “相对的真理 ”。现实本身 的复杂性 ,比起真相 ,更为重要 。 《家族 日志》中分别 由家庭 中阿婆、爸爸、姐姐 、弟弟等不 同人物的各 自 内心独 白? ? 每一个人都羡慕他人 的生活状态 ,每一个人都抱怨 自己付 出得太 多而收获得太少,勾勒 出家庭 困境也即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困境? ? 有着血亲 19联系,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内心却隔膜至此,仿佛共享一间套房却各 自住在小 单间里互不往来的陌生人。这复杂的 “抱怨多重唱”,其合声,正是现代社会 不同身份人群在生活夹缝中的焦虑之声。 《煎锅》以一家四口各 自的独 白,反思香港中文教育的困境。 《东城故 事》以七个人的独 白叙述一个背负着 “存在
/
本文档为【乘着飞毡的说梦人:西西小说叙事艺术研究(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