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视阈反思与时代价值

2018-08-29 11页 doc 27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doc】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视阈反思与时代价值【doc】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视阈反思与时代价值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视阈反思与时 代价值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Sci.2010,38(17):9345—9347责任编辑马卫鹏责任 校对况玲玲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视阈反思与时代价值 吕甜甜(宿迁学院基础部,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从伦理视阈解读了乡村建设理论的历史局限,并阐述其对现阶段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以期为政府制定 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建设理论;伦理反思;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K262...
【doc】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视阈反思与时代价值
【doc】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视阈反思与时代价值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视阈反思与时 代价值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Sci.2010,38(17):9345—9347责任编辑马卫鹏责任 校对况玲玲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视阈反思与时代价值 吕甜甜(宿迁学院基础部,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从伦理视阈解读了乡村建设理论的历史局限,并阐述其对现阶段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以期为政府制定 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建设理论;伦理反思;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K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0)17—09345—03 TheEthicalReflectionandTimeValueofLiangshumingRuralConstructionTheory LUTian-tian(BasisDepartmentofsuqiancollege,SuqianJiangsu23800) AbstractThehistoricallimitationofruralconstructiontheorywasdiscussedfromtheperspec tiveofethic,andtheenlightenmentsoncurrent newruralconstructionweresummarized,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governmentmakingr elativepolicy. KeywordsRuralconstructiontheory;Ethicalreflection;Timevalue 中国社会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典型的"乡土社会",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中国的大部分土地和人口都在农 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乡村问题的重要性和紧 迫性不言而喻,"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顺利全面实现 现代化的关键.在漫长的小农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积淀 的伦理思想,对于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无形中发挥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所有的新儒家学者中,梁漱溟是一个典型的知行合一 的实践者,在力行儒家文化精神的意义上,他被视为"最后的 儒家".他的代表作《乡村建设理论》建立在身体力行的基础 上,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并举,其间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味. 在梁漱溟看来,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基 本特征在近代西方思想传人后遭受极大破坏.由于乡村是 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形成和孕育的基本单位,因此,建设新社 会组织需要建立"新礼俗",即从乡村伦理人手,开展自救式 的乡村建设运动.笔者将从乡村建设理论的历史局限与伦 理评判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借鉴2个方面进行阐释,挖 "问题解决过程中伦理道德的特殊重要意义. 掘"三农 1乡村建设理论的历史局限与伦理批判 毋庸置疑,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有其显见的局限性. 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救国之路的一种探索,梁漱溟乡村 建设的失败已是不争的事实,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我诚 然错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梁氏的乡村建设理论可谓"成也 伦理,败也伦理".他既看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础作用及 其中伦理文化的重要作用,却又过度倚重传统道德的力量而 忽视其在经济社会变迁中应有的现代转换.正因为如此,梁 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就曾遭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评. 例如,1935年4月,千家驹撰文指出:"那么中国出路是什么 呢?日:只有彻底消灭帝国主义者及封建残余之势力.这工 作由何处着手呢?日:自组织民众教育民众入手.不过这种 民众组织不是梁漱溟先生的乡农学校,这种教育民众不是定 县平教会之平民教育".目前,仍然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伦 理学关于经济发展与道德之间关系的分析中,获得正确认识 作者简介吕甜甜(1984一),女,江苏宿迁人,硕士,助教,从事马克思 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0~3—15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局限性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之间关系 的分析,是以唯物史观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马克思明确指 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 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 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 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又有 一 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 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 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 们的意识".恩格斯也指出:"人们自觉地不自觉地,归根 结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 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正因为如此,道德总是历史地发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没有 "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原则,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 根结底都是对当时的经济生活状况的产物". 从上面的论述中发现,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 中,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应当遵循的基本逻辑思 路是:道德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是由"人们的社 会存在"决定的,而这种"社会存在"主要表现为包括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在这里,生产力集中 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核心是作为基本经 济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因此,道德受一定社会的经济发 展水平和经济制度的制约.道德的产生,内容及其作用的范 围,由社会的经济关系和作为经济关系表现的利益关系决 定.因此,必须从经济关系,特别是从利益关系的变动中寻 找道德变化发展的规律.由此,不难看出梁漱溟乡村建设 理论显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经济发展和伦理道德作用的 关系上产生了偏差.从伦理视角上看,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理 论与实践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 1.1道德的本位主义诉求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的新礼 俗是中国人理性精神与西方人团体生活的融合.在他看来, 中国文化的最大弊端是中国人一盘散沙,缺乏公共意识,因 此他强调要吸收西方的团体精神.他认为西方文化内蕴的 是"争",与中国的理性精神不合.因此对西方的自由,权利 和义务,梁漱溟做了中国伦理化的解释.他认为,乡村运动 建立的团体组织是"人治的多数政治",既是人治的,又是民 9346安徽农业科学2010芷 治的.对于权利和自由应调转过来理解:权利和自由是团体 给与个人的,不是个人要求的,义务则是个人认识的,而非团 体强加.因此,在梁漱溟的视闽中,中闰传统伦理精神似乎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与两的融合过度中化.他所 构想的新社会是建立在乡土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依靠家庭 乡党邻里为纽带连接,伦理是其发挥作用的基础.但是,仍 应看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 使得传统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受到限制.如梁漱溟自 己所说,中国社会伦理结构造成中国社会停滞不动,盘旋不 进,既然如此,新社会问题的解决何以又诉诸传统伦理. 再者,按照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经典阐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之, 作为上层建筑的伦理思想,最终将由经济基础决定.存列强入 侵,兵荒马乱,军阀混战的时期,全国经济停滞,呈现一片萧条 破败的景象.在经济状况尚未发生巨大进步的情况下,期望伦 理道德可以脱离经济基础大幅度提高,显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 律.离开经济基础的道德建设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 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不攻自破的片面之词. 1.2道德的理想主义信仰梁漱溟的伦理思路存在自相矛 盾之处,加之他对中国传统道德力量的过度自信,使得乡村 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陷入困境.在《我们的两大难处——二 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在研究院讲演》中,梁漱溟分析了乡村 建设中存在的两大难处:一是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政权;二 是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梁漱溟希望通过乡村建设运 动建立一个政府之外的社会团体,但是财源的缺乏和政府权 力的控制,使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无法真正得以实施.梁 漱溟原本认为,通过启发农民自觉,可以在乡村逐渐形成以 农民为主的力量.但是,正如梁氏自己所言,"农民偏乎静, 我们偏乎动;农民偏乎旧,我们偏乎新",在乡村建设中知 识分子处于一厢情愿的主动地位,始终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 性,其结果是,知识分子仍是知识分子,农民仍是农民.同 时,梁漱溟从一个贤人视角,过高地估计了人类向上的善良 本质,过分地相信干部和农民的道德潜力.在时代背景下, 梁漱溟唤醒全体民众对道德的追求和责任,以理想化模式构 建他的"道德王国",只能是一个儒者强烈但近乎不现实的 理想. 1.3依靠封建伦理实现新社会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伦理 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因此,他反对以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 的手段建立新社会.但是,他自己也承认,中国当时社会存 在剥削,半殖民地半封建对农民的双重压迫是中国农村经济 破败的根源.他试图在推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沟通中西文 化,也曾汲取了一些近代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的理念.但 是,从根本上说,梁氏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要使中国 文化回归孔家生活,回归传统文化.由此,不难看出,梁漱溟 显然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时代特征.中国传统文明 实际是以农为本的农业文明,相对于西方的工业文明落后了 一 个层次.时代要求中国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改造农业文 明,改造传统文化,向工业文明,现代化方向过渡.然而,梁 漱溟此时倡导的新礼俗,实质上却是封建伦理道德的翻版. 因此,忽视中国农村社会现实,反对暴力革命,仅仅依系封建 伦理组织社会,认识彼此关系并增进彼此关系,以礼俗代替 法律,终究无法形成他构想中的社会. 1.4"新礼俗"不同于社会组织构造梁漱溟指出,中国的 出路是建立一套"新礼俗":"所谓建设,不是建设旁的,是建 设一个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即建设新的礼俗.为什么? 因为我们过去的社会组织构造,是形着于社会礼俗,不形着 于国家的法律,中国的一切一切,都是由一种由社会演成的 礼俗,靠此习俗作为大家所走之路(就是秩序)".在梁漱 溟眼里,社会秩序等同于礼俗,这种理解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伴随着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和"政治"得到越来越 多的关注.社会和政治,虽都是"众人之事",却有着相当不 同的意义.它们是看上去有汉语本身源流的舶来词,因此在 理解上容易产生模糊和歧义.一方面,人们希望在中国发生 社会革命,使中国进入真正的现代文明;另一方面,人们却并 不熟悉西方思想史上"社会"一词背后的含义.五四时期, "社会"逐渐被演化为一种风俗,这也是梁漱溟试图从习俗建 设社会的时代背景.但是,梁氏没有意识到的是,乡农学校 政教合一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必然冲突,自己的努力与政治完 成的任务完全不同.社会与政治的分离是现代性的首要特 征,而梁氏不符合西方传统的中国式理解无法意识到这一 点,也就注定了其努力的失败.现代社会的发展,无论在社 会组织机构,还是生产技术化领域,都呈现分_T愈细,专业化 愈强的趋势,与社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构想终究无法逃脱 被历史淘汰的宿命. 2乡村建设理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借鉴价值 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透彻分析了 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建立初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论证了伦 理精神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不可估量的影响. 韩国从1970年开始的"新村运动"以倡导"勤劳,自助,合作" 精神为核心,通过参加建设村庄项目,开发农民的生活伦理 精神,从而加速其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通过新村运动,农民 伦理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宿命的"我们不能做"转变为 "我们能够做",自信心大大增强.良好的生活伦理的形成, 弥补了当时韩国科学技术水平上的不足,提高了韩国整体的 人力资本质量,为韩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此可见,伦理精神不仅是经济发展初期的重要支撑,更可 为经济的持续繁荣提高强有力的不竭动力. 反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尽管他始终试图通过伦理 的解决伦理社会存在的问题,再建立一个仍然伦理本位 的新社会,这一构想有其历史局限性,在实践中也无法逃脱 最终失败的命运.从伦理的视角解决乡村问题的思路,展示 了他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另一种思考.同时,在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尽管乡村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 诸多变化,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思想仍然在乡村有着 更加深远的影响,乡村也仍然是伦理风气较为浓郁的地方. 同时,"乡风文明"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梁漱溟的乡村伦理思想将对其有十分显着的借鉴 意义. 2.1发挥传统伦理资源优势,加强农村道德建设梁漱溟 针对中国的国情和中西社会所存在的差异,试图充分认识中 38卷17期吕甜甜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视阂反思与时代价值9347 国传统社会的伦理特性,重视并依系这种伦理关系,展开他 在乡村的建设运动.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中 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人际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 念——差序格局.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在血缘和地缘的人际 关系基础上,形成了以'差序格局'为基本特征的乡土社会基 层机构.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 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 成的网络,因之,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是在私人 联系中发生意义".这种"以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的"人 际关系小圈子在社会广泛存在,它们的环环相扣增加了"熟 人社会"的信任感. 如梁漱溟所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地保留在乡村.随 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的一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以农 业的工业化,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市民化为特征的进程, 在这一过程中,权利,利益等关系逐渐渗透入传统差序格局 中,转型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等政治 诟病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乡村.因此,农村需要在与时俱进 的同时,大力发挥自身优秀的传统伦理资源优势,强调伦理 化政治,充分汲取注重道德修养,高度敬业,见利思义的传统 伦理内核.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这是不可忽视的 宝贵资源财富,要充分利用它,发掘它的潜力.应当始终认 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滋润农村 大地,熏陶农民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显得尤为重要. 2.2启发农民自觉,强化地方自治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 论中指出救济乡村的关键要"农民自觉",依靠自身力量,培 育自主治理,乡村才能有生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改革的核心也需要给予农民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的自觉 性,不断深化农民对农村的自主治理意识.目前,我国农村 广泛实行了村民自治,农民自己投票选举管理本村的领导, 有利于村民因地制宜地处理本村的各项事务,其中启发农民 自觉也成为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 但是,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这已成为 ,农村发展中通过劳动力输 制约村民自治的关键因素.同时 出解决农村劳动力富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转移了农村的青 壮年尤其是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也在一定程度是制约了农 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需要结合各地农 村的自身特点,改革现有教育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提 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尤其应当重视加强知识分子与农村的 互动,坚持不懈开展知识分子下乡活动,宣传科技思想,引导 科技兴村,科技致富,形成农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经济不断 增强的良胜循环. 2.3倡导"合作"意识.增强农业竞争力梁漱溟认为,农 民只要联合起来.就能克服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局限,就能 改良品种,扩大影响,开拓市场,在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 由分散而合作,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农"问题的 解决同样需要发挥"合作"意识.我国农村目前实行的是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千家万户的农户基本上处于分散的状 态,规模较小,经营分散,根本无法与国外众多大型农业公司 在同一空间进行竞争.加入WTO之后,中国农村经济面临 的挑战大于机遇.合作化一方面能使小农形成团体来抗御 欺诈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能使生产更多获得 高新产品的咨询和技术支持,提高产品质量. 当前我国农民难于合作并不是我国农民不知道合作的 益处,不想合作,而是因为我国农村缺少一种力量和条件来 引导农民参与合作.因此,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下, 通过实行地方自治促使农民自发形成经济"合作意识",是增 强我国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4起而践行.理论与实践的真实结合梁漱溟不仅是个 "坐而论道"的理论家,更是一个"起而践行"的实践家.他 不满足于对中国乡村建设的纯学理探讨,而是身体力行地将 这种探讨引向社会实践.梁漱溟深知,道德是一种习惯,它 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并非一朝一夕可以促就.但是,凭着 对道德的理想主义信念和对社会,国家的强烈责任,梁漱溟 毅然决然迈出了走进社会的第一步.他在山东邹平进行为 期7年乡村建设实验,在农业生产,教育培训,乡村自治方面 都有相当成就.通过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 难相恤"为内容的乡村建设,邹平地区匪乱不进,盗贼不兴, 形成了良好的乡村秩序和社会风气.据艾恺考证,到1937 年,邹平实验县已接近实现普及教育,在禁止贩毒,吸毒以及 对赌博,缠足等社会陋俗的改造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虽然事过境迁,世易时移,但梁漱溟将传统道德投入社会实 践这一道德建设形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有十分重要 的借鉴意义.新农村的道德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说教, 关键是将这些道德规范切实付诸行动,形成真正"乡风文明" 的新风尚.在这方面,知识分子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伦理学 研究者显然责任重大. 3结语 美国学者列文森提出"历史一价值"二分观点分析中国 近代思想史,即"每个人都在情感上忠实于历史而在信念上 则信守价值并欲使之结合".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可以 感受到国内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与西方 近代价值间的徘徊与挣扎.梁漱溟满怀着对中国社会和人 民的强烈使命,积极拥护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并将其作为建 立新社会的关键.事实证明,他过度倚重传统道德力量,不 可能建成梁漱溟理想的社会.但是,历史仍在将继续.公正分 析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并发掘对后人有益的思想火 花,是这位儒者思想的真正意义所在.他的乡村伦理意蕴,为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理论资源 和实践例证.站在全面现代化的全球视角阐发新农村建设的 同时,强调伦理道德教化的特殊重要性,并形成种种有实践操 作性的有效路径,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精神推动. 参考文献 [1]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一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 路论争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王露璐.乡土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O07. [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OO6. [5]粱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OO7. [6]吴飞.歉溟的"新礼俗"[J].社会学研究,2005(5):228—233. [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石培玲.歉溟的公德观与"乡村自治"构想的伦理困境[J].道德与文 明,2O07(6):37—41.
/
本文档为【【doc】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视阈反思与时代价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