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广东省地质时期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变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中山大学生

2018-03-01 23页 doc 60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广东省地质时期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变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中山大学生广东省地质时期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变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中山大学生 内容 广东省地质时期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变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中山大学生 广东省地质时期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变 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摘要:广东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本区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的发展。早、中泥盆世,本区首先在一些海滨地带发育了裸蕨纲植物;晚泥盆世,广东植物区系大致反映了全球一致的拟鳞木植物群的性质;早石炭世具有前华夏植物群的色彩;二叠纪时已发展为典型的华夏...
广东省地质时期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变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中山大学生
广东省地质时期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变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中山大学生 内容 广东省地质时期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变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中山大学生 广东省地质时期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变 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摘要:广东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本区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的发展。早、中泥盆世,本区首先在一些海滨地带发育了裸蕨纲植物;晚泥盆世,广东植物区系大致反映了全球一致的拟鳞木植物群的性质;早石炭世具有前华夏植物群的色彩;二叠纪时已发展为典型的华夏植物区系的性质,是晚古生代华夏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生代,广东植物区系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裸子植物大量繁盛,但总体上是在本区晚古生代华夏植物区系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植物区系的发展为广东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第三纪开始,广东植物区系成分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被子植物大量发展,取代了裸子植物占据统治地位。到了晚第三纪广东植物区系逐渐接近于现代。 关键词:植物区系,地质时期,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Q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4083107 广东省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南褶皱系,其地质发展史一直可以追溯到8~14亿年前的元古代。根据地层发育特征,本区地质发展史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1]:元古代—志留纪地槽发展阶段,泥盆纪—中三叠世相对稳定的准地台发展阶段,以及中生代、新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在元古代—志留纪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植物界主要是藻类植物演化阶段。志留纪末期,席卷华南的加里东运动导致本区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层褶皱回返上升成山系,陆地面积随之大量增加,这为陆生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化创造了条件。早泥盆世开始,广东西部遭受来自广西的海侵,在滨海地带开始生长裸蕨类和石松类植物,从此,广东陆生植物区系形成,然后大致经历了晚古生代华夏植物区系发展阶段、中生代裸子植物发展阶段和新生代被子植物发展阶段这三个主要阶段,各个阶段植物区系的组成成分及特征分述如下: 1 晚古生代华夏植物区系发展阶段 1.1 泥盆纪植物区系 广东省泥盆纪植物化石主要发现于广州、花都、南海、新会、连州、云浮、乳源、韶关、廉江、化州、蕉岭、仁化、紫金、曲江和兴宁等地[27],计有16属39种。其中,早、中泥盆世植物化石发现较少,主要为一些比较原始的草本裸蕨纲植物,如裸蕨属Psilophyton 等。晚泥盆世开始,本区植物区系的种类已非常丰富,包括石松纲、楔叶纲、真蕨纲和种子蕨纲,其中以石松纲植物占绝对优势,而楔叶纲、真蕨纲和种子蕨纲所占比例较少。石松纲植物除了草本同孢的原始鳞木属Protolepidodendron外,其它如圆印木属Cyclostigma,薄皮木属Leptophloeum,拟鳞木属Lepidodensis,亚鳞木属Sublepidodendron和鳞木属Lepidodendron 等均为异孢木本植物,尤其是鳞木属Lepidodendron植物为高大的乔木,这些石松类植物是当时森林的主要组成类群。 从广东省晚泥盆世植物化石组成特征看,Leptophloeum rhombicum,Cyclostigma kiltkense等是世界性晚泥盆世的标准分子,而 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Lepidodensis hirmer一般被认为是世界性早石炭世植物群的标志分子,亦为当时全球一致的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sis Fla)的特征分子,但在中国,包括广东省晚泥盆世晚期地层中广泛出现。另外,本区出现的楔叶纲植物Sphenophyllum pseudotenerrimum,Sph. guangzhouensis 虽为地方性种,但其显示的宽倒卵形及每轮叶为4~6枚的叶形特征,与欧美地区常见于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的楔叶植物非常相似。上述特征说明,石松类和楔叶类植物在中国的繁衍时代较欧美地区要早,反映了广东晚泥盆世植物区系总体性质属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sis fla)的性质,并已初见前华夏植物群的雏形,具有由泥盆纪向石炭纪过渡的色彩。另外,前裸子植物古羊齿属Archaeopteris的出现,标志着本区晚泥盆世植物群已进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2 石炭纪植物区系 广东省石炭纪植物化石主要发现于广州、南海、花都、韶关、曲江等地的早石炭世地层中[14,68],计有20属39种,主要植物类群与泥盆纪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真蕨纲和种子蕨纲为主,石松纲退居次要地位,但属种仍很多,另外还有少量楔叶纲植物,裸子植物科达纲开始繁衍,而裸蕨类已经灭绝。根据植物化石的组成特征,可以划分为以下3个植物组合[4]: (1)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Rhodeopteridium cf. hsianghsiangense组合 本植物组合仍以石松纲原始鳞木目分子为主,与晚泥盆世晚期植物群比较接近,不同的是该组合中出现了Rhodeopteridium cf. hsianghsiangense。Rhodeopteridium属分布时代主要为早石炭世,未见出现于晚泥盆世的报道。 (2)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Triphyllopteris collombianaAdiantites gothanii 组合 本组合特征是石松纲开始衰退,拟鳞木属和亚鳞木属已经消失,早石炭世古羊齿类的特征分子大多出现。其中,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Triphyllopteris collombiana被视为世界性早石炭世的标志分子;Adiantites gothanii,Aneimites szei,Rhodeopteridium hsianghsiangense,Sphenopteris leei广泛分布于我国早石炭世维宪期地层中。 (3)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Paripteris gigantea 组合 本组合古羊齿类的一些特征分子继续繁盛,但同时石松纲鳞木属开始大量繁盛,其叶座和叶痕均较大,维管束痕和侧痕大小近等,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鳞木属植物已具东方型色彩。另外,具羽状脉序的Paripteris的大量出现,表明真蕨纲和种子蕨纲植物已进化到了新的阶段。科达纲Cdaites sp.的出现表明,裸子植物在这一时期也已开始繁衍。 综上所述,广东省石炭纪植物区系具明显的纵向演替,早石炭世初期仍有少量常见于晚泥盆世的原始鳞木类和楔叶类的分子延续下来,早石炭世中期真蕨纲和种子蕨纲植物开始繁盛,古羊齿类的特征分子大多出现,而石松纲则开始衰退,拟鳞木属和亚鳞木属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鳞木属的繁盛,这些鳞木类植物的结构特征已具东方型鳞木的色彩。早石炭世晚期,东方型鳞木及脉序更为进化的种子蕨类如Paripteris逐渐趋于繁盛,裸子植物也已开始繁衍,植物组合的面貌已初具华夏植物群的特征,相当于前华夏植物群(Procathaysian fla)的性质。 1.3 二叠纪植物区系 广东二叠纪植物化石主要发现于仁化、曲江、连州、花都、阳春、梅州、河源、兴宁等地的晚二叠世地层中[13,7,9],计有33属84种,主要植物类群与石炭纪植物群相比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真蕨纲和种子蕨纲植物空前繁盛,组成本期植物群的主体,其次为楔叶纲,石松纲则大大衰退,而中生代极盛的裸子植物此时已大量繁盛起来,包括本内苏铁纲、银杏纲、科达纲和松柏纲。分述如下: 石松纲植物属种已很少,除了生殖叶片化石和根部化石外,只有鳞木属的猫眼鳞木Lepidodendron oculusfelis (Abb.) Zeill.,显示石松纲植物在经历了泥盆纪和石炭纪的繁盛后,在二叠纪晚期已进一步趋于衰退。猫眼鳞木的叶痕常呈菱形至四边形,较大,缺乏下通气道痕,是典型的东方型鳞木的特征,与欧美植物区系中的鳞木类植物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猫眼鳞木通常被视为华夏植物区系的特有植物。 楔叶纲植物仍较繁盛,虽然楔叶目植物仅有中朝楔叶Sphenophyllum sinoceanum Yabe一种,但木贼目非常发育,计有古芦木科的副芦木属Paracalamites,芦木科的轮叶属Annularia,瓣轮叶属Lobatannularia以及古芦穗属Palaeostachya 等十余种。其中瓣轮叶属的多个种,以及楔叶目的中朝楔叶等都是晚二叠世华夏植物区系的特有分子。 真蕨纲和种子蕨纲在当前植物群中非常繁盛,计有似铁线蕨属Adiantites,楔叶羊齿属Sphenopteridium,楔羊齿属Sphenopteris,栉羊齿属Pecopteris,束羊齿属Fipteris,准脉羊齿属Neuropteridium,蕉羊齿属Compsopteris,华夏羊齿属Cathaysiopteris,单网羊齿属Gigantonoclea,大羽羊齿属Gigantopteris,带羊齿属Taeniopteris,斜羽叶属Plagiozamites,尖囊蕨属Acitheca,直囊蕨属thotheca,线囊蕨属Danaeites,枝脉蕨属Cladophelebis等16属50余种,是整个植物群的主要组成成分。其中以华夏羊齿属、单网羊齿属和大羽羊齿属的出现最具意义,这3个属的植物其叶脉均为网状脉甚至是重网脉,标志着蕨类植物进化到了新的阶段。另外,这3属植物均是华夏植物区系的标志性分子,尤其是大羽羊齿属更是晚古生代华夏植物区系的特有分子。还有,大羽羊齿属植物的某些结构特征已初具被子植物的一些原始特征,因此,这一类植物通常被视为前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中出现了本内苏铁纲、银杏纲、科达纲和松柏纲,其中本内苏铁纲、科达纲和松柏纲都只有一个属,分别是侧羽叶属Pterophyllum,科达属Cdaites和鳞杉属Ullmannia,但银杏纲植物相对丰富多样,计有掌叶属Psygmophyllum,扇叶属Rhipidopsis,顶缺银杏属Phylladoderma和银杏叶属Gikgophyllum 等4属8种,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时达到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本区晚二叠世地层中出现较多的代表,表明本区晚二叠世植物区系已初具中生代的色彩。 综上所述,广东二叠纪植物区系的性质为典型的华夏植物群(Cathaysian fla),其中出现了前被子植物的代表,晚期逐渐向中生代裸子植物区系的方向发展。 2 中生代裸子植物发展阶段 2.1 三叠纪植物区系广东三叠纪植物化石主要分布于乐昌、曲江、花都、广州、阳春、高明、连平、开平、河源、惠阳、五华等地晚三叠世地层中[1,7,1012],计有55属146种,植物群组成以裸子植物占绝对优势,真蕨纲和种子蕨纲植物已大大减少,退居次要地位,另有少量楔叶纲植物。 裸子植物在经过晚古生代晚期的发展后,到了中生代已取代蕨类植物占居优势地位,本区晚三叠世植物群中的裸子植物已呈多样性发展,种类非常繁多,包括本内苏铁纲、苏铁钢、银杏纲、紫杉纲和松柏纲,其中以本内苏铁纲和苏铁钢植物最为繁盛,本内苏铁纲计有篦似查米亚属Ctenozamites,网羽叶属Dictyozamites,异羽叶属Anomozamites,耳羽叶属Otozamites,侧羽叶属Pterophyllum,特尔马叶属Tyrmia,毛羽叶属Ptilophyllum,尼尔桑带羽叶属Nilssoniopteris,中国篦羽叶属Sinoctenis,苏铁鳞片属Cycadolepis和瓦德克勒果属Vardekloeftia等11属38种;苏铁纲计有蕉羽叶属Nilssonia,大网羽叶属Anthrophyopsis,篦羽叶属Ctenis,假篦羽叶属,镰羽叶属Drepanozamites,带叶属Datophyllum,楔羽叶属Sphenozamites和三角鳞叶属Deltolepis等8属22种。银杏纲有似银杏属Ginkgoites,拜拉属Baiera,楔拜拉属Sphenobaiera 和舌叶属Glossophyllum 等4属10种。紫杉纲植物相对较少,仅1属1种,为雅致穗果杉Stachyotaxus elegans Nathst。松柏纲则有准苏铁果科的准苏铁果属Cycadocarpidium,苏铁杉科的苏铁杉属Podozamites,费尔干杉属Ferganiella,松科的松型叶属Pityophyllum,裂鳞果属Schizolepis,杉科的枞型枝属Elatocladus等共计8属15种。上述裸子植物组成了广东省晚三叠世植物区系的主体。 真蕨纲和种子蕨纲植物与晚古生代时相比虽然趋于衰退,但仍占有一定比例,尤其是真蕨类植物仍有较多的类型,包括莲座蕨科、紫萁科、里白科、马通蕨科和双扇蕨科植物共10属30种。种子蕨纲包括盾形种子科、盔形种子科和开通科,计有8属16种,其中以盔形种子科最为繁盛,包括丁菲羊齿属Thinnfeldia,叉羽叶属Ptilozamites,枝羽叶属Ctenozamites,新龙羽叶属Xinlongophyllum,厚羊齿属Pachypteris,奇脉羊齿属Hyrcanopteris等6属14种,而盾形种子科和开通科都仅有1属1种。 楔叶纲在本植物群中属种很少,仅3属7种,分别为芦木科的霍尔新芦木Neocalamites hoerensis (Schimper) Halle,卡勒莱新芦木N. carrerei (Zeiller) Halle,新芦木(未定种) N. sp.,拟轮叶(未定种)Annulariopsis sp.;木贼科乐昌似木贼Equisetites lechangensis Wang,沙兰似木贼(比较种)E. cf. sarrani Zeiller,高明似木贼E. kaomingensis Tsao。 中国晚三叠世植物群可以分为“南方型”植物群 (DictyophyllumClathropteris植物群)和“北方型”植物群 (DanaeopsisBernouillia植物群)[7],当前广东省晚三叠世植物区系中,双扇蕨科的网叶蕨属Dictyophyllum和格脉蕨属Clathropteris比较发育,而Danaeopsis和Bernouillia均未见,显然应属于“南方型”植物群(DictyophyllumClathropteris植物群)的性质,代表近海的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下的植被。 2.2 侏罗纪植物区系 广东侏罗纪植物化石主要分布在阳春、惠东、曲江、乐昌、从化、梅州、开平、河源、揭西、海丰等地[1,7,1112],植物化石发现较少,计有23属36种,组成成分仍以裸子植物为主,真蕨纲和种子蕨纲植物进一步减少,尤其是种子蕨纲趋于绝灭,另外,楔叶纲仍有少量出现。 裸子植物类型与晚三叠世基本相同,仍为本内苏铁纲、苏铁纲、银杏纲和松柏纲植物,但与晚三叠世苏铁类植物占优势不同,本区侏罗纪植物群以松柏纲植物占优势,包括掌鳞杉科的柏型枝属Cupressinocladus和短叶杉属Brachyphyllum,苏铁杉科的苏铁杉属Podozamites,杉科的枞型枝属Elatocladus和坚叶杉属Pagiophyllum 等5属10种。本内苏铁纲仅有小魏兰德科的耳羽叶属Otozamites 和本内苏铁科的似查米亚属Zamites 2属2种,苏铁纲也仅有蕉羽叶科蕉羽叶属Nilssonia 3种。银杏纲有似银杏属Ginkgoites,拜拉属Baiera,楔拜拉属Sphenobaiera 3属4种。 真蕨纲和种子蕨纲植物中,种子蕨纲植物仅有盔形种子科的叉羽叶属Ptilozamites 1种,真蕨纲虽然也不如以前发育,但还保留了一定的类群,包括合囊蕨科的拟合囊蕨属Marattiopsis,紫萁科的似托蕨属Todites,海金沙科的鲁福德蕨属Ruffdia,马通蕨科的异脉蕨属Phlebopteris,蚌壳蕨科的锥叶蕨属Coniopteris,双扇蕨科的网叶蕨属Dictyophyllum 和格脉蕨属Clathropteris,水龙骨科的类金粉蕨属Onychiopsis等。 楔叶纲仍出现了少量类型,主要为芦木科的新芦木属Neocalamites和木贼科的似木贼属Equisetites等。 从上可以看出,广东侏罗纪植物化石发现虽然不多,但总体上基本延续了本区晚三叠世“南方型”植物群(DictyophyllumClathropteris植物群)的特征,仍以裸子植物占优势,双扇蕨科的网叶蕨属Dictyophyllum和格脉蕨属 Clathropteris仍有出现,反映的仍是近海的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下的植被。但与晚三叠世不同的是,侏罗纪植物区系中蕨类植物尤其是种子蕨类进一步衰退。 2.3 白垩纪植物区系 广东白垩纪植物(包括孢粉)化石主要发现于广州、三水、南海、揭阳、海丰、雷州半岛、珠江口盆地、连州、紫金、鹤山、从化、兴宁等地[1,7,1114],计有80属152种,根据植物(包括孢粉)化石的组成特征,早白垩世植物区系仍以裸子植物为主,到了晚白垩世裸子植物急剧减少,被子植物得到大量发展并逐渐取代裸子植物的地位。 裸子植物中以松柏纲占优势,包括掌鳞杉科、苏铁杉科、南洋杉科、松科、杉科等15属25种。其它裸子植物类型较少,其中本内苏铁纲只有本内苏铁科2属2种;买麻藤纲为麻黄科的麻黄粉属Ephedripites 5种;银杏纲有单槽粉属Monosulcites,拜拉属Baiera,拟刺葵属Phoenicopsis 3属5种;而苏铁纲仅有苏铁科的苏铁粉属Cycadopites 1种,紫杉纲也只有罗汉松科1属1种。 被子植物的出现是植物界演化的重大事件,白垩纪时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都已开始繁盛起来,其中双子叶植物纲种类较多,包括杨柳科的柳粉属Salixipollenites,胡桃科的亚三孔粉属Subtripopollenites,桦木科的褶皱粉属Plicapollis,山毛榉科的栗粉属Cupuliferoipollenites,山龙眼科的美丽粉属Beaupreaidites,桑寄生科的高腾粉属Gothanipollis,克氏粉属Cranwellia,木兰科的木兰粉属Magnolipollis,蓝果树科的紫树粉属Nyssapollenites,副紫树粉属Paranyssapollenites,木犀科的梣粉属Fraxinoipollenites,苦槛蓝科的苦槛蓝粉属Myopumpollenites等。单子叶植物较少,仅有百合科的百合粉属Liliacidites。 真蕨纲有海金沙科、里白科、凤尾蕨科、水龙骨科、苹科等,其中以海金沙科的希指蕨孢属和凤尾蕨科的凤尾蕨孢属分异度最高,分别达12种和10种之多。 石松纲植物只有卷柏科的弱缝膜环孢属Aequitriradites,拟套环孢属Densoispites,刺纹孢属Echinatispis,徐氏孢属Husispites 4属7种。 从上述可以看出,在经历了三叠纪和侏罗纪裸子植物大发展后,广东白垩纪植物群的组成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种子蕨纲植物已经绝迹,裸子植物开始趋于衰退,而被子植物则开始大量出现,逐渐向被子植物演化阶段发展。从组成成分看,裸子植物中出现了短叶杉属、袖套杉属、克拉梭粉属以及较多的麻黄类植物,这些植物一般生长在干旱气候环境中,反映了广东白垩纪植物群的性质基本上属于热带亚热带干热型植被。 3 新生代被子植物发展阶段 3.1 第三纪植物区系广东第三纪植物(包括孢粉)化石主要发现于广州、南海、三水、雷州半岛、珠江口盆地、海丰、茂名等地[1,7,1221],计有76科180属425种,以三水盆地、雷州半岛和珠江口盆地的孢粉含量最为丰富。与中生代以裸子植物占优势相比,此时被子植物已取代了裸子植物的地位,呈多样化发展。裸子植物中的本内苏铁纲植物以及松柏纲的苏铁杉科植物已经消失,苏铁纲和银杏纲植物进一步减少,而松柏纲的松科和杉科、紫杉纲的罗汉松科以及买麻藤纲的麻黄科植物则有所发展,成为新生代植物区系裸子植物中的主要组成成分。真蕨类植物仍有相当的比例,其它还有少量苔纲的地钱科、藓纲的水藓科、石松纲的石松科和卷柏科、以及楔叶纲的木贼科等植物。 广东第三纪植物区系的组成如下: 被子植物的花粉类型相当多样,以双子叶植物纲为主,主要类型为:木麻黄科1属1种,杨柳科1属6种,杨梅科2属3种,胡桃科6属11种,桦木科5属14种,山毛榉科5属19种,榆科3属12种,杜仲科1属1种,山龙眼科3属6种,铁青树科1属1种,檀香科2属5种,桑寄生科3属6种,藜科2属4种,木兰科2属5种,樟科2属2种,睡莲科1属1种,山茶科1属1种,金缕梅科3属5种,蔷薇科1属1种,豆科1属6种,大戟科2属4种,芸香科1属6种,漆树科1属2种,无患子科3属7种,冬青科1属5种,鼠李科1属2种,椴树科1属3种,木棉科1属1种,胡颓子科1属1种,菱科1属1种,桃金娘科1属4种,海桑科1属5种,玉蕊科1属1种,红树科2属2种,柳叶菜科1属1种,八角枫科1属1种,蓝果树科2属4种,五加科1属1种,伞形科1属1种,山榄科1属4种,山榄科1属3种,山矾科1属3种,木犀科1属2种,狸藻科1属2种,忍冬科3属9种,川续断科1属1种,菊科1属2种。单子叶植物纲花粉含量较少,主要类型为:眼子菜科1属1种,香蒲科1属1种,百合科1属1种,帚灯草科2属3种,禾本科1属2种,棕榈科4属4种。此外,还有分类位置未定的被子植物花粉,主要有:三孔类花粉2属3种,三沟类花粉5属13种,三孔沟类花粉9属39种, 多孔沟类花粉1属4种,合孢类花粉1属2种。 裸子植物以松柏纲为主,包括掌鳞杉科1属1种,南洋杉科1属1种,松科7属19种,杉科4属5种;其次为紫杉纲和买麻藤纲,其中紫杉纲有罗汉松科4属9种,买麻藤纲有麻黄科1属9种;苏铁纲和银杏纲含量很少,分别只有苏铁科1属1种和银杏科1属1种。 真蕨纲植物有:瓶尔小草科、莲座蕨科、水蕨科、紫萁科、海金沙科、里白科、乌毛蕨科、膜叶蕨科、蚌壳蕨科、凤尾蕨科、水龙骨科、苹科等类型,其中海金沙科、水龙骨科、凤尾蕨科植物的孢子十分丰富,分别达到10属36种,7属25种,5属15种。 根据孢粉组合分析[16,1920],早第三纪植被主要有温带山地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热带、亚热带常绿和落叶阔叶林,早第三纪晚期由于发生海侵,开始出现红树林,红树林的组成成分主要来自东南亚,总体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但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则发育了雪松、云杉和铁杉林。晚第三纪早期海侵进一步加大,在滨海地区红树林面积大大增加,盆地中心平原地带和沿岸低地发展为低地热带、亚热带森林群落,总体属炎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晚第三纪晚期发生了海退,热带红树林面积大大减少,植被以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气候趋于干凉。 3.2 第四纪植物区系 广东第四纪植物(包括孢粉)化石主要发现于珠江口盆地、珠江三角洲、深圳、潮汕平原、云浮、湛江和雷州半岛等地[1,7,12,2228],计有102科162属185种。此时被子植物进一步得到发展,而裸子植物则继续衰退,银杏纲植物消失,真蕨纲植物仍有一定数量,另外有少量石松纲和藓纲植物。 广东第四纪植物区系的组成如下: 藓纲:花叶藓科。 石松纲:石松科、卷柏科。 真蕨纲:莲座蕨科、水蕨科、卤蕨科、紫萁科、海金沙科、里白科、桫椤科、裸子蕨科、蕨科、乌毛蕨科、铁角蕨科、鳞始蕨科、碗蕨科、中国蕨科、膜叶蕨科、蚌壳蕨科、凤尾蕨科、蹄盖蕨科、水龙骨科。 苏铁纲:苏铁科。 松柏纲:松科、柏科、杉科。 紫杉纲:罗汉松科、三尖杉科。 双子叶植物纲:杨梅科、胡桃科、桦木科、山毛榉科、榆科、桑科、山龙眼科、蓼科、藜科、番荔枝科、木兰科、樟科、毛茛科、大血藤科、三白草科、胡椒科、猕猴桃科、龙脑香科、山茶科、藤黄科、猪笼草科、十字花科、金缕梅科、豆科、大戟科、芸香科、橄榄科、楝科、漆树科、槭树科、无患子科、冬青科、卫矛科、杜英科、锦葵科、椴树科、椴树科、梧桐科、千屈菜科、隐翼科、桃金娘科、小二仙草科、海桑科、玉蕊科、野牡丹科、红树科、使君子科、蓝果树科、五加科、山柳科、杜鹃花科、紫金牛科、山榄科、柿树科、山矾科、木犀科、夹竹桃科、茜草科、旋花科、马鞭草科、紫葳科、爵床科、苦苣苔科、忍冬科、菊科。 单子叶植物纲:泽泻科、眼子菜科、香蒲科、百合科、莎草科、禾本科、棕榈科、天南星科、露兜树科。 孢粉组合分析表明[2228],广东更新世时发生了多次海侵,海水进退较为频繁,总体气温较现代要低,植被主要为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部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针叶林等。在中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早期发生海侵时,气候变得暖热潮湿,一些滨海地带发育了红树林;而海退后陆架多次露出海面,气候也变得温凉或凉干,红树林逐渐消失。更新世末期,本区气温逐渐回升,一些滨海地带又发育了红树林群落。进入全新世(1万年以来),本区的气候和植被与现代的已非常相似,期间古气候环境经历了多次的干湿交替。全新世早期(距今7000年左右)植被主要为中亚热带南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滨红树林达到了最繁盛时期,主要有桐花树、秋茄、木榄、红树、红海榄、海莲、海漆等,反映当时气候热而潮湿,此时红树林植被中还含有少量海桑,由于海桑的生存对温度和湿度要求相对较高,我国现生的海桑只局限分布于海南岛,因此可以推测当时广东沿海地区气温和湿度较现代略高。全新世中期(距今5000年左右)以来,植被经历了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到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再到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蕨类草丛的变化,海滨红树林虽又经历了几次繁盛期,但总的趋势是逐渐减少,海桑属已完全消失,古气候由暖热潮湿逐渐趋于干凉。到了全新世晚期(距今1000年前左右),气候又经历了一次暖热湿润和暖热稍干的交替,除了气候的变化,沿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加强,农田的开垦和草地面积的扩大,致使本区的植被逐渐过渡为常绿阔叶林草地植被和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次生性草地植被,海滨红树林的数量和面积进一步减少。 4 结语 地质时期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与地球变迁和古环境变化有必然联系,张宏达认为,现代华夏植物区系与晚古生代华夏植物区系在演化上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29]。广东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本区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的发展。早、中泥盆世,广东省在经历了加里东造山运动后,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首先在一些海滨地带发育了最早的裸蕨纲植物。晚泥盆世至二叠纪,广东植物区系的发展具明显的纵向演替。晚泥盆世晚期,大致反映了全球一致的拟鳞木植物群的性质;早石炭世早期,一方面继承了晚泥盆世晚期植物群的性质,但同时已开始分异;早石炭世中期,则已初具华夏植物群的色彩。二叠纪,广东植物区系已发展为典型的华夏植物区系的性质,是晚古生代华夏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历了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的演化,广东植物区系在中生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三叠纪植物区系与晚古生代相比,区系成分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裸子植物大 量繁盛,植物群的发展进入到了裸子植物发展阶段。侏罗纪时裸子植物进一步 得到发展,达到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而真蕨类植物退居其次,种子蕨类植物更 是趋于绝灭。白垩纪开始,裸子植物开始衰退,而被子植物逐渐繁盛起来。广 东中生代植物区系总体上是在本区晚古生代华夏植物区系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植物区系的发展为广东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 对现代广东植物区系的形成有直接影响的则是本区新生代植物区系的发展。从 第三纪开始,广东植物区系成分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被子植物大量发展,取代 了裸子植物占据统治地位。到了晚第三纪广东植物区系逐渐接近于现代。参考 文献: [1] 广东省地质矿产局. 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8: 6272. Bureau of Geology Mineral Resources of Guangdong Province. Regional Geology of Guangdong Provin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88: 6272. [2] 《中国古生代植物》编写小组. 中国古生代植物[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4: 1168. 《Palaeozoic Plants of China》Writing Group. Palaeozoic plants of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74: 1277. [3]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地质局 湖北省地质局 等. 中南地区古生 物图册(二)[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77: 622674. Hube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cience Bureau of Geology of Henan Province Bureau of Geology of Hubei Province et al. Palaeontological atlas of CentralSouth China(2)[M].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77: 622674. [4] 金建华 吴起俊 廖文波. 广州地区前华夏植物群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 2000 39(4): 114118. JIN Jianhua WU Qijun LIAO Wenbo. Procathaysian Fla of Guangzhou Area[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 2000 39(4): 114118. [5] 蔡重阳 温耀光 陈培权. 粤中新会晚泥盆世古羊齿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J]. 古生物学报 1987 26(1): 5564. CAI Chongyang WEN Yaoguang CHEN Peiquan. Archaeopteris flule from Upper Devonian of Xinhui County central Guangdong its stratigraphical significance[J]. 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 1987 26(1): 5564. [6] CAI Chongyang LI Xingxue. A review of Silurian Devonian macrofles in China[J]. Palaeontologia Cathayana 1994 6: 167214. [7] LI Xingxue. Fossil flas of China through the geological ages[M]. Guangzhou: Guangdong Science Technology Press 1995: 1542. [8] 赵修祜 吴秀元. 湖南广东早石炭世植物群及含煤地层[C]. 中国科学院南 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丛刊 1982 5: 134. ZHAO Xiuhu WU Xiuyuan. Early Carboniferous fla coalbearing deposits of Hunan Guangdong[C]. Bull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Palaeont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82 5: 134. [9] 侯鸿飞 詹立培 陈炳蔚 等. 广东晚二叠世含煤地层和生物群[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79: 104139. HOU Hongfei ZHAN Lipei CHEN Bingwei et al. Late Permian coalbearing strata biota of Guangdong Province[M].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79: 104139. [10] 王士俊. 粤北晚三叠世植物化石[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3: 162. WANG Shijun. Late Triassic plants from nthe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M]. Guangzhou: Sun Yatsen University Press 1993: 162. [11] 斯行健 李星学. 中国中生代植物[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3: 1369. SZE H C LI Xingxue. Mesozoic plants of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63: 1369. [12]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地质局 湖北省地质局 等. 中南地区古生 物图册(三)[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77: 195262. Hube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cience Bureau of Geology of Henan Province Bureau of Geology of Hubei Province et al. Palaeontological atlas of CentralSouth China(3)[M].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77: 195262. [13] 宋之琛 王鑫甫 钟林. 三水盆地早白垩世白鹤洞组的被子植物花粉[J]. 古生物学报 1992 31(4): 501512. SONG Zhichen WANG Xinfu ZHONG Lin. Early Cretaceous angiospermous pollen fromBaihedong Fmation of Sanshui Basin Guangdong[J]. 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 1992 31(4): 501512. [14] 宋之琛 李曼英 钟林. 广东三水盆地白垩纪早第三纪孢粉组合[M]. 中国 古生物志 总号第171册 新甲种第10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6: 1125. SONG Zhichen LI Manying ZHONG Lin. Cretaceous Early Tertiary spopollen assemblages from the Sanshui Basin Guangdong Province[M]. Palaeontologica Sinica Whole No 171 NSA 10.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6: 1125. [15] 《中国新生代植物》编写组. 中国新生代植物[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1232. 《Cenozoic Plants of China》Writing Group. Cenozoic Plants of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78: 1232. [16] 孙湘君 李明兴 张一勇 等. 孢子花粉[C]侯祐堂. 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三 纪古生物图册.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81: 158. SUN Xiangjun LI Mingxing ZHANG Yiyong et al. Spes Pollen[C]HOU Youtang. Tertiary palaeontology of nth continental shelf of South China Sea[C]. Guangzhou: Guangdong Science Technology Press 1981: 158. [17] 李浩敏. 我国下第三系杨梅科的一些化石及其地层意义[C]中国科学院古 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华南中、新生代 地层.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232239. LI Haomin. Some fossil plants of Myricaceae from China its 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C]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Palaeoanthropology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Palaeont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esozoic Cenozoic red beds of South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79: 232239. [18] 郭双兴. 两广南部晚白垩世和早第三纪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C]中国科学 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华南中、新 生代红层.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223230. GUO Shuangxing. Late Cretaceous Early Tertiary flas from the southern Guangdong Guangxi with their 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 [C]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Palaeoanthropology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Palaeont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esozoic Cenozoic red beds of South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79: 223231. [19] 雷作淇. 珠江口盆地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其意义[J]. 植物学报 1985 27 (1): 94105. LEI Zuoqi. The Tertiary Spopollen Assemblages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ts Significance[J]. Acta Botanica Sinica 1985 27(1): 94105. [20] 雷作淇. 珠江口盆地第三系及红树林孢粉分布规律[J]. 广东地质 1998 13(2): 4954. LEI Zuoqi. The Tertiary the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Mangrove spopollen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J]. Guangdong Geology 1998 13(2): 4954. [21] 王伟铭. 中国南方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的变迁[J].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2 9(1): 8195. WANG Weiming. Palynoflistic change in Neogene of South China[J]. Acta Micropalaeontologica Sinica 1992 9(1): 8195. [22] 张玉兰 余素华. 深圳地区晚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变[J]. 海洋地 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19(2): 109113. ZHANG Yulan YU Suhua. Palynological Assemblages of Late Quaternary from the Shenzhen Region its Paleoenvironment Evolution[J]. Marine Geology ,amp Quaternary Geology 1999 19(2): 109113. [23] 沈才明 王开发 陈培虹.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晚期孢粉组合[J]. 热带海洋 1989 8(4): 6169. SHEN Caiming WANG Kaifa CHEN Peihong. Late Quaternary Palynological Assemblag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J]. Tropic Oceanology 1989 8(4): 6169. [24] 陈芳 童林芬 茅绍智. 珠江口盆地第四纪孢粉组合及沉积环境探讨[J]. 地球科学 1993 18(2): 227234. CHEN Fang TONG Linfen MAO Shaozhi. Quaternary Spopollen Assemblages th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J]. Earth Science 1993 18(2): 227234. [25] 郑卓 王建华. 珠江三角洲北部晚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古环境意义[J]. 热带海洋 1998 17(3): 19. ZHENG Zhuo WANG Jianhua. Pal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Late Quaternary pollen fla in nthern Zhujiang River Delta[J]. Tropic Oceanology 1998 17(3): 19. [26] 郑卓 周昆叔. 海桑属花粉在广东沿岸晚更新世地层的发现[J]. 中山大 学学报 1995 34(4): 8892. ZHENG Zhuo ZHOU Kunshu. Discovery of Sonneratia Pollen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Sediments along Guangdong Coasts[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 1995 34(4): 8892. . 潮汕平原全新世孢粉分析及古环境探讨[J]. 热带海洋 1990 9[27] 郑卓 (2): 3138. ZHENG Zhuo. Holocene pollen analysi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 the ChaoShan Plain[J]. Tropic Oceanology 1990 9(2): 3138. [28] 王开发 张玉兰. 雷州半岛湛江组红树孢粉组合的发现及其意义[J]. 海 洋学报 1998 20(4): 141144. WANG Kaifa ZHANG Yulan. Discovery of mangrove spopollen assemblage of the Zhanjiang fmation its significance in Leizhou Peninsula[J].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1998 20(4): 141144. [29] 张宏达 黄云晖 缪汝槐 等. 种子植物系统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1699. ZHANG Hongda HUANG Yunhui MIAO Ruhuai et al. Systematics of Spermatophyt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4: 1699. The igin evolution of Guangdong fla in geological periodJIN Jianhua LIAO Wenbo PENG Shaoli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ChinaAbstract: The fmation of Guangdong modern fla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ve late Paleozoic cathaysian fla. In Lower dle Devonian the Psilophytopsida developed in some coastal area firstly; in Upper Devonian Guangdong fla almost reflected the global acteristic of Lepidodensis fla; in Early Carboniferous it had some traits of Procathaysian Fla; in Permian it had developed fmed a typical Cathaysian fla was an imptant part of late Paleozoic Cathaysian fla. In Mesozoic Guangdong fla had a big change the gymnosperm was prosperous but it was evolved from the late Paleozoic Cathaysian fla as a whole. The development of late Paleozoic Mesozoic fla laid a foundation f Guangdong modern fla. Guangdong fla became me complex multiplex from the beginning of Tertiary. The angiosperm developed in mass dominated instead of gymnosperm. When it came to Late Tertiary Guangdong fla was similar to the modern. Key wds: fla; geologic period; Guangdong , 2012优化高考数学(文)总复习(人教B版):第9章第2课时 , 河南省两市(焦作、开封)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联考(语文) , 201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词语(包括成语) , 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 第三章 第三节 课时限时检测 , 成都七中2012届高二数学“零诊”复习讲义_1.2_简易逻辑_练习及答案 , 2.2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典例导悟】【典例导悟】【典例1】2010西安模拟 把下列 , 2011届高考英语轮复习资料 Unit 3 Travel journal 高考阅 , 湖北孝感解析版 , 2011年气候学案2 ,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理综试题及答案 ,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化学)含答案 , 湖南省衡阳八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 2010年秋期期终考试 , 吉林市普通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 2008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研究试题语文语文(三) , 武汉市江夏区部分中学20112012届高一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 阶段性测试(五) 动物代谢 , [名校联盟]四川省汉源县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 试题 , 浙江省嘉兴一中20092010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 物理:2.6《电阻定律》精品测试(新人教版选修31) , 九年级数学下册3.2.1 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湘教版 , 【物理】2011年新版3年高考2年模拟:恒定电流 ,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实验班无答案) , 2012届高考英语必考词汇90天复习案:第45天 , 2011届新课标版高考数学临考大练兵:文059 , 2011中考真题,模拟新题一元一次方程 , 2009、2010届高三语文联分类汇编:文学常识 , 第十一课 交往有艺术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期中调研地理试题 , 江苏省淮安市2011 , 《氢原子光谱》同步测试选择题选择题1关于光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单元测试题(套卷)第六单元2 , (最新最全)2011年全国各地100份中考数学分类汇编第2章实数(14页有答案) , 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 , 江苏省泰师附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 2008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研究试题语文语文 (二) , 江苏省盐城市2012届高三摸底考试(物理) , 广西南宁二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试生物试题 , 通州2011初三模拟二暨毕业 , 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同步测试试卷1(新课标选修31) ? 2011 新课标教学网
/
本文档为【广东省地质时期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变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金建华廖文波彭少麟中山大学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