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浅析《菊与刀》——兼谈国民性研究

2017-11-06 6页 doc 19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浅析《菊与刀》——兼谈国民性研究浅析《菊与刀》——兼谈国民性研究 浅析《菊与刀》——兼谈国民性研究 2011年7月 第17卷第4期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 JournalofHuBeiAdultEducationInstitute Jul,2011 V01.17NO.4 浅析《菊与刀》 —— 兼谈国民性研究 王晓莉 (商丘师范学院历史学与社会学系,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1944年,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日本人的国民性之后,她利用研究成果于1946年写成并版了 《菊与刀>一书.本文试图从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作用这一观点出...
浅析《菊与刀》——兼谈国民性研究
浅析《菊与刀》——兼谈国民性研究 浅析《菊与刀》——兼谈国民性研究 2011年7月 第17卷第4期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 JournalofHuBeiAdultEducationInstitute Jul,2011 V01.17NO.4 浅析《菊与刀》 —— 兼谈国民性研究 王晓莉 (商丘师范学院历史学与社会学系,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1944年,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日本人的国民性之后,她利用研究成果于1946年写成并版了 《菊与刀>一书.本文试图从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作用这一观点出发,对该书主要内容进行深入探讨.《菊与刀>一书在众 多的国民性研究着作中可谓颇有成就的一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同样没能摆脱当时国民性研究的通痛. [关键词】国民性;文化;文化遥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878(2011)o41—02 ? ? 正式的国民性研究始于1927年,当时英国学者里弗 斯出版了第一部国民性研究着作——《文化冲突和种族 接触》之后,众多的文化人类学家纷纷致力于此项研究, 并在二战时期达到了高潮,但他们始终以原始部落作为研 究对象.然而,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并没有仅 仅停留于此,她在1946年出版的《菊与刀》一书中选择了 现代文明国家——日本作为研究对象,这使得此书成为国 民性研究的转折点. 一 ,写作背景 二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政府开始考虑如何结 束战争以及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于西方国家—— 德国,美国较为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 管制.而对于东方国家——日本,美国则不太了解.因 此.美国政府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 题,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来研究日本,寻求 对策,其中便包括了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以 下简称"本氏").她接受美国政府的委托,对日本的国民 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1946年将自己的研究报告整理 出版——定名为《菊与刀》. 二,何为日本国民性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则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但本氏以此命名本书,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她更多 地是想借"菊"和"刀"来象征日本独特的国民性.所谓国 民性是指同一个国家,同—个民族中不同个体所共同具有 的人格特征.也有学者如林顿,卡丁纳,杜波依丝等人以 "基本人格类型","基本人格结构"或"众数人格"等来表 达这一含义.但是,不管他们使用哪一个概念,他们在这 一 点上是相同的,即他们均认为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 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 三,日本国民性的形成 《菊与刀》一书写作之时恰值国民性研究的热潮,当 时众多的国民性研究学者普遍承认这样一个前提:即文化 对人格具有塑造作用.美国着名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 的心理特征随社会文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只有把人格特 征理解为个人对其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环境的反应才有意 义.师从博厄斯的玛格丽特?米德远赴南太平洋波利尼 西亚群岛研究萨摩亚人的青春期问题恰恰是为了找出决 定人格的文化因素以证明其老师的文化决定论.与米德 师出同门的本氏自然也无法摆脱博厄斯文化决定论的影 响.她认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只是如一张白纸或一台机器 一 样的生物人,他们从生下来就要接受无形的社会传统教 育.因此,人们的人格及受人格制约的社会行为的不同取 决于他们所受的文化影响不同.她在其另一部着作《文 化模式》中也曾说过:"在现实中,社会和个人并不是对抗 的两极.社会文化提供了个人赖以生存创造的原材料." 因此,"文化贫瘠,个人便会受害;如果它丰富灿烂,个人 便可以得到大大发展的机会."_】而由于同一国家或同一 民族的人们身处相似的文化环境之中,因此他们会形成一 致的人格特征及社会行为,国民性便由此产生. 在《菊与刀》一书中,本氏将等级制度视作日本文化 [收稿日期]2011—03—10 [作者简介]王晓莉(1976一),女,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教师.研究方向:性别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 91? 的基础,她认为日本是唯一真正彻底的等级国家.日本的 等级制渗透在个人,家庭,阶级以及国家等各个层面之上. 在家庭中,他们要无条件地尊重父亲以及兄长的权威;在 社会上,他们要严格地按照身份等级行事,不可有所违背. 在如此森严的等级制下生活的日本人形成了极为驯服,殷 勤有礼的人格特征.与此同时,日本人还受到了"耻感文 化"的支配."耻感文化"并不是依靠内心良知来约束人 们的道德的,它是以外部强制力为特征的.因此受其支配 的日本人形成了"谨言慎行"的性格.他们十分看重名 誉,看重别人对自己的判断,但是由于其道德约束力来源 自外部,所以当别人对他们的劣迹毫无所知时,他们十分 容易被罪恶所折服. 从根本上说,等级制度和耻感文化对日本国民性的影 响均是通过其独特的育儿方式传递的.幼儿时期,他们在 自己的小世界里就是神,过的是有特权和骄纵的生活,可 以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甚至恣意攻击别人,幼年时这种 无拘无柬的经验深深地留在他们的意识之中,培育了他们 "不知耻的自我",使得他们固执傲慢容易沉溺于享乐,安 逸.而在六,七岁之后,"谨言慎行","知耻"这类责任逐 渐地加在他们身上,而且背后有强大的压力;如果有过错, 家庭就会反对他.l-2这一时期的教养方式使他们逐步学 会了绝对服从,学会了殷勤有礼.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男性 儿童的教育存在着不连续性.这前后不一致的育儿方式也 最终培育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即其独特的国民性. 四,评论 本氏之所以能够如此准确地把握日本文化及其国民 性,一方面是赖于文化遥研方法的成功运用,另一方面则 是由于她较好地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她运用了以文化相对性为基础的比较文化的方 法.凡是研究国民性的学者要想准确地把握一个民族,一 个国家的共同人格特征,不能只是调查统计搞民意测验, 也不能只是象旅游者或侨居者那样描述见闻,而必须作比 较文化的研究,即对民族差异,国家差异进行系统研究. 本氏认为,尽管一个部族可以有百分之九十的行为和邻居 各族相同,但总有一点根本不同.这一点也许很小,但它 对这个部族的本身独特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有重要作用,使 这一族成为这一族而不是其他族.在《菊与刀》一书中, 本氏使用了比较文化的方法,她不仅将日本与其所生活的 美国社会相比较,还将之与太平洋岛屿上的原始部落以及 与日本同属亚洲文化圈的中国相比较.在比较过程中,本 氏始终坚持以文化相对性为基础,始终尊重日本文化和日 本人的观点,看法.她强调硬心肠的客观和软心肠的宽容 是系统研究民族差异所必需的.作为一名学者,本氏在战 争年代能以如此宽容,客观的精神对待交战对手实在难能 可贵.而也正是由于她以文化相对性为基础将日本文化 置于比较文化的框架之内,才使得她能够相当确切地把握 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 第二,注重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分析.在大多数学术研 究中,人们往往愿意从宏观着手,而对于日常生活琐事却 不予注意.但是,本氏认为,任何原始部落或任何最先进 的文明民族中,人类的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学来的. ? 92? 因此,要对国民性进行研究必须注意日常细节.在《菊与 刀》一书中本氏以她敏锐的眼光捕捉日常生活琐事,"小 题大做"地发掘其背后的意义并努力找出看似毫不相干 的事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可否认,《菊与刀》一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它 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第一,缺乏实地调查资料是本书的一大缺憾.虽然本 氏极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但是作为国民性研究着 作,实地调查的缺少使它难免存在偏颇之处.由于本氏在 撰写此书时只能以日籍美国人以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 本人作为研究对象,而他们仅仅是日本人中的一部分,因 此本书的一些观点并不一定适合日本的各个群体,它实际 上由于缺乏实地调查资料而忽视了日本社会中的分化现 象,将整个It本民族作为了一个抽象的存在. 第二,本氏未能摆脱弗洛伊德童年决定论的影响.弗 洛伊德认为,童年早期的经验对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 响.同当时众多的国民性研究学者一样,本氏在这一点上 也深受他的影响.在《菊与刀》一书中,本氏单独列了一 章描述排泄,饮食习惯的训练等儿童教养方式对日本国民 性的决定作用.她认为,日本人早期严格的排泄训练培养 了他们性格中的强迫性倾向,而其前后不一致的育儿方式 最终培育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对童年期经验的过分强 调使得本氏忽视了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社会集团的构成 方式以及成年经验等对国民性的影响. 第三,《菊与刀》一书忽视了社会历史的变迁.虽然 国民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它并非一成不变的.因为 文化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变迁,所以受文化制约的国 民性格也必定会随之发生变化.本氏此书主要是以明治 时代移居美国的日本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她基本忽视 了自明治时代以来日本社会历史的变迁.也正是由于这 一 点的限制,所以我们在通过此书了解日本人的国民性 时.必须注意社会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国民性的微妙变化. 事实上.这些局限性并不仅仅存在于《菊与刀》一书 中,它们同样限制了当时其他学者的国民性研究.同时, 由于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部落社会逐渐消失,现代文 明国家的异质性日益增强,因此,以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 共性作为研究对象的国民性研究在经历了二战后期的热 潮之后逐渐归于平淡.但是,正如着名华裔美国人类学家 许娘光所指出的一样,现在存在研究国民性的迫切要求. 因为如果没有这些研究,我们就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其他国 家和民族,永远无法消除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误会 和冲突,实现真正的和平共处.因此,国民性研究不但不 会从此沉寂,反而会迎来又一次的高潮. 参考文献: [1儿美]鲁思?本尼迪克特着.张燕,伏锉译.文化模式 [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38. [2][3][芙]鲁思?本尼迪克特着.吕万和,熊达云,王智 新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M].商务印书馆, 2003.198.8. (责任编辑:胡炼)
/
本文档为【浅析《菊与刀》——兼谈国民性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