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材]新10岁之前教会孩子若何做人

2017-10-21 43页 doc 78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教材]新10岁之前教会孩子若何做人[教材]新10岁之前教会孩子若何做人 新10岁之前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10岁之前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作者简介:为文龙鳞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符合21世纪要求的人才,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姿态,现在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教会孩子做人所必需的道德和价值观是什么,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来帮助各位家长解答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教育孩子。 10岁之前教会孩子 如何做人 道德智能低下的孩子将无法适应10年后的社会 为什么要输给不听话的孩子们 培养孩子抵御诱惑的能力 真正幸福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10岁之前教会孩...
[教材]新10岁之前教会孩子若何做人
[教材]新10岁之前教会孩子若何做人 新10岁之前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10岁之前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作者简介:为文龙鳞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符合21世纪要求的人才,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姿态,现在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教会孩子做人所必需的道德和价值观是什么,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来帮助各位家长解答这些问,从而更好地教育孩子。 10岁之前教会孩子 如何做人 道德智能低下的孩子将无法适应10年后的社会 为什么要输给不听话的孩子们 培养孩子抵御诱惑的能力 真正幸福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10岁之前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道德智能低下的孩子 将无法适应 10年后的社会 最近我经常被邀请做一些关于教育的讲演。学龄期儿童的父母百分之百关注的都是孩子的学习,所以讲演中有很多人会提出与孩子学习相关的问题。 “教授,您是怎么教学生的,” 我既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又以教育为专业,但并不是因为这样,就有什么教育秘诀。我也和其他的父母一样,出现过很多错误行为。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太大了,为此我曾有过很强烈的挫败感。 我认为,强迫孩子学习是没有用的,只有在孩子喜欢学习的时候让他学,才会非常有效果。所以,我对孩子的学习是听之任之。为此,周围的人经常批评我,说我对孩子疏于管教。但是,我觉得若在学习问题上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孩子们就会知道,若自己不好好学习,将来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因此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能够自发地学习。我始终认为,学习本身不会影响孩子的人生。 决定大学以后人生的不是实力而是道德 父母总是希望子女学习成绩好,但这种想法会在孩子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一瞬间消失。这说明一个人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之旅 后,左右他生活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道德”。向父母尽孝、与兄弟团结友爱、结交亲密的朋友、在职场中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以及遇到好的配偶组建幸福的家庭,能够实现这些人生规划,不是因为学习成绩如何优秀,而是因为具有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也就是“道德智能”。 “道德智能”就是判断是非的能力,进一步说,就是在自己的伦理信念的支配下,拒绝不正当或不良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同情并关心别人痛苦的能力、调节自己情绪和抑制欲求的能力、接受和理解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能力等。这种能力会让你拥有高尚的品格。有了这种能力,还能让你成长为一个头脑清醒、胸中充满激情的人。 多数的父母都认为孩子学习好就会成功,他们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并不关心。事实上,至于学习,只要本人有心,什么时候都可以学,学习不好并不能说明不能正常生活。“道德智能”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决定因素。 前几年某银行举行一场招聘考试,考试内容不是坐在那里解答英文题目,而是应聘者不分学历,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体宿舍生活,从而评价他们与人相处的方式和区分是非善恶的。最终发现,在被聘用的人中,普通学校毕业的人要比一流大学毕业的人多,这就表明了现在与过去的不同。与学习成绩相比,企业把员工的道德品质看得更重。有一些调查材料也体现了这种意识的转换,比如对过去60年间哈佛大学毕业生的调查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与学习成绩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从社会各个层面观察成功人士,会发现他们是富含幽默、为别人考虑、和蔼可亲、明辨是非的人。也就是说,成功人士都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如果希望10年后你的孩子获得成功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世界急速变化,每个人一生都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进行自我提高。照这样下去,10年后,一个人单纯依靠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无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到那时,不只是你的孩子,他的竞争者们也会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就现在看来,你的孩子英语成绩好,别人家的孩子也会学得好,甚至还有的孩子不只是学习好,还会演奏几样乐器,具有超凡的运动能力,现在有的孩子还接受过整形手术??所以,别说孩子能够超前于别人,只要不落后,有些父母就很满足了。 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在10年后的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我们到底应该教给他们什么呢,每次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时,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只要培养孩子们的道德修养就可以了。” 现在这样急速变化的世界里,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有“柔软”的思考方式,准确把握世界的需求,然后努力去满足世界的需求。在这方面,“仆人式领导”最近备受关注。 “仆人式领导”是指领导者具有仆人的风格与特质,服务于同仁的领导理念。具有仆人式领导风格的人,不是向下属下达命令,而是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那么,下属就会有一种主人公意识和责任感,自发地献身于工作,从而积极地完成任务。这样,为了别人的成功付诸努力,最终自己也获得了成功。 人的一生都在与别人相处,为别人的成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的发展,跟随时代的步伐。满足别人的需求就是满足世界的需求,具有仆人式领导风格的人一定会成功的。 想培养你的孩子具有仆人式领导风格吗,想让他们同时拥有成功和幸福吗,那就先培养他们的道德智能吧~我们通过道德教育,可 以让孩子学到做人应该遵守的道理和规范,以及正确的价值观。“道德”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相处时,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规范和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道德智能可以指导我们将自己的才能用在合适的地方,帮助我们把握人生的方向。 “别人好了,我才会好”,也就是说不能只是为了自己幸福,而是要为所有人都幸福而努力。为了自己能够生活好,就要和别人一起生活。 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计其数,但是同时拥有良好“道德智能”的人并不多,这就是现实。“道德智能”低下的人将无法适应10年后的社会,这该如何是好啊, 很多家长会教育孩子们“要想成功就要走在别人的前面,为了超越别人要努力学习”,这样的家长们,如果你们真的为孩子着想,就应该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如果孩子将来要成为像比尔?盖茨那样的人,就更要告诉他道德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输给 不听话的孩子们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被称为“国家之父”,深受美国人的爱戴。父母过世后,他就和比自己大4岁的哥哥一起生活。有一天,邻居邀请他吃饭,因为父母过世得早,他没有机会从家庭中学习到正确的礼节。在邻居家吃饭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礼节,令他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人们在吃饭前,首先要做一个祷告,还要端坐着用餐,并且照顾其他吃饭的人,互相倾听对方的谈话。而他自己从来不分什么地点与场合,根本不注意用餐习惯,与其他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乔治回去以后把在邻居家的所见所闻仔细地下来,包括使用餐具的方法、用餐过程中怎样倾听别人说话并做出回应,等等。从那时起,他总是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道德规范记录下来,并在现实生活中严格实践。 乔治?华盛顿去世后,别人在整理他的遗物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小记事本,里面记满了他在生活中的道德标准,言行举止,处理事情的方式,当然还包括善良、信用、友爱、责任、礼节等的重要性及现实中实施的方法。 乔治?华盛顿作为第一任总统,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当被民众拥戴为第三任总统时,他却没有被权力所迷惑,推辞继续担任这一职位。正是因为他在日常生活中有严格的道德原则,才有可能做到这一 点。至今,他还是美国人的典范。 越是名家越重视道德教育 无论历史上的伟人,还是当今时代卓越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持有一项坚实的道德原则,身边都有一个为他们树立原则的人,比如爱迪生的母亲、莫扎特的父亲、海伦?凯勒的老师沙利文。 朝鲜时代,书香门第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时,都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当子女们读完千字文后,紧接着就会让他们学习《启蒙篇》中的“九容”。 “九容”就是指一个人拥有健康身心应该具备的九种行为,其内容是“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意思是脚步稳重,不轻举妄动,毕恭毕敬,目不斜视,不乱说话,不大声喧哗,不出怪声怪音,昂首挺胸,不东倚西靠,头脑清醒,从身心上严于律己,不卑躬屈膝、猥琐,注意健康,神色庄重。这些看似非常简单,但里面却包含了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态和高雅姿态的原则,还有对人的态度及自我价值。 朝鲜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儒生所尊崇的“九容”是“上天”制定的基本道理,这种礼节是避免人生忧患的“堡垒”。 粟谷先生在《启蒙要诀》里强调“九思”和“九容”,认为在学习文化之前,首先要明白人生道理。 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去读《小学》或《近思录》等讲解人生道理的书,那这个人将来就没有好的品质,不能成为大人物。要想成为引领社会的人,就要从小重视道德教育,懂得应世之道。 朝鲜时代的人都是这样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道德和价值观上。所以我认为,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成为受人尊重的领导者,最重要的是有良好的品德。 不听话的孩子和手足无措的母亲 我的一个学生结婚后,带着她的孩子来看我。看着已为人母的她,我特别高兴,所以想请她们吃饭。但是学生一听说我要请她们吃饭,脸上就露出一副为难的表情,因为孩子非常偏食,不随便吃东西,于是学生就推托说下次再请。当我问及孩子喜欢吃什么时,她说孩子不 喜欢吃韩国菜,只喜欢家庭式的西餐。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这一点还是可以理解的。于是,我们就去了年轻人经常去的学校附近的餐厅,学生向餐厅服务员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从做法到调料一一列出,并且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按她说的做。 “孩子对味道特别敏感,如果和平时吃的有一丁点儿不一样,他马上就会发现。每次吃饭就像打仗一样。唉,老师,我就是这么活着的~” 我在想,这样的孩子以后怎么上学,怎么交朋友啊,因为担心,我小心翼翼地征求她的意见:“从现在起训练他的饮食习惯,你看怎么样,”就在这时,孩子突然使起小性来,因为他喜欢看的动画片就要开始了,喊着要马上回家。孩子的叫声越来越大,周围的人都在看我们。学生哄了孩子一两次,孩子还是不听话,弄得她满头大汗。我因为实在看不过去,借口去厕所暂时离开了。过了一会儿,我回来发现孩子安静了下来。 “明天一定要给我买那个机器人啊。” “好,好,明天一定给你买。” 但是孩子的吵闹并没有就此停止。定好的餐送来后,孩子扫了一眼,还没吃就使劲摇头。虽然学生不停地哄他,但是孩子还是连碰都不碰一下刀叉。孩子突然将餐具扔到桌子上,然后在地上打起滚来。 “哎哟,教授,实在对不起。别管他,您吃您的,孩子回家再给他吃就行了。” 但是,孩子在桌子之间跑来跑去,大声喊叫,我根本就没有办法好好吃饭。学生却显得非常坦然。 “与其哄他,还不如随他的便,一会儿自己就好了。”她说。 做妈妈的都不管,我就更没有什么办法了。最后我们稀里糊涂地吃完饭,走出饭店的时候,学生说道:“这个年龄的孩子都这样吧,能安静地坐下来吃饭的有几个啊,” 父母们最大的误区 最近,年轻父母们经常会说“孩子们都这样”,我认为这是最严重的问题。 孩子开始能够听懂大人说话时,父母们就有一个要完成的“作业”,那就是要教会孩子规范和礼仪,即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能为别人着想,有分辨对错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使孩子能够与别人相处融洽,离开父母的怀抱也能很好地生活。 这样的道德教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父母们会试图用言语教训和哄劝孩子,但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话去做。最后,父母们就输给不听话的孩子们,就像我的学生自我安慰那样,以“孩子们都这样”、“长大了就会好了”等借口进行自我安慰。明明知道孩子们做的不对,但是多数人认为没有必要为了一些小问题苛刻地对待孩子,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现今社会的子女教育主要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即尊重孩子的意识,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能力,这是21世纪的教育方向。但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并不是一切都顺着孩子的意愿。比如,我们可以理解孩子因为和朋友吵架而产生讨厌朋友的情绪,但是不能放任 孩子去打或骂自己的朋友。母亲一定要理解孩子的心情,使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同时一定要教导孩子“完全随着自己的情绪做事是不对的”。 只要是孩子想做的,就无条件让孩子去做,这也是非常危险的。当孩子们说“这个不好弄,我想再试试别的”时,父母应该对孩子说:“虽然感觉烦,你再稍微忍耐一下,试试看好吗,”要让孩子们知道,做好任何事都需要不断地努力。 年轻的父母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孩子的好朋友,所以他们不会树立权威,强求孩子们无条件听从他们的话。其实,树立权威与道德教育完全不是一回事,很多年轻的父母会把它们混为一谈,害怕拉开与孩子的距离,所以不能严格地遵守原则和标准。如果您也是那样的父母,请您认真想想,成功人士为什么会有不同于别人的道德原则,古代名家为什么会那么重视道德教育, 所有的孩子生来就是违反世间规则的,因为他们极其忠实于本能,不可能知道大人们制定的规则。过去也好,现在也好,特别“听话”的孩子反而令人担忧。但是成功人士或名家们的父母并没有屈服于不听话的孩子,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一味地顺着孩子的意愿去做,就是毁了孩子,所以对孩子会坚决地严格要求。如果您真的爱您的孩子,您也要这么做,那才是称职的父母应该做的。 培养孩子 抵御诱惑的能力 “享受人生吧~” 这是唯一留在我记忆中的广告词。人生只有一次,尽情地做自己 想做的事情,这是我们的权利和幸福,因此,父母会对孩子们说:“你就做你想做的事情吧,尽情享受你的人生。”但是,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与满足瞬间的欲求是不同的。在消费主义和万能主义蔓延的现今时代,有太多刺激人欲求的诱惑。预言家们曾预言,2020年左右,人类将进入超自由时代。越自由,欲望就会越多,刺激欲望的诱惑也会更多。越是这样,我们就越要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为这个目标果敢地放弃不适合的欲望,抵制住不良诱惑。 如果有人这样不停地诱惑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有什么意思啊,不要自找苦吃了,走走捷径吧~良心有什么大不了的,别人也都是那样。你别那么死心眼,好像就你自己超然脱俗一样。”但是,等到了60岁你会发现,如果不能抵御暂时的诱惑,变得卑怯懦弱,最终痛苦的还是你自己。不要把你的梦想和希望都交给诱惑,否则你将 一无所有,可能连生活的本身都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我每每都告诉年轻的父母们,如果想好好地发挥孩子的才能,首先要培养孩子坚决地抵御诱惑的能力。 抵御诱惑的孩子VS沉迷于诱惑的孩子 美国斯坦福大学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做了一个试验:给每个孩子一个棉花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坚持15分钟不吃,就会再给他们一个棉花糖。一部分孩子没有忍耐住,15分钟前就把棉花糖吃掉了,而另一部分孩子又各自拿到了一个棉花糖。 大概过了10年后,专家对参与试验的孩子做了跟踪调查,发现当年能够忍耐15分钟的孩子要比提前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朋友关系良好,并且能够有效地缓解压力。在短短的15分钟内,能够抵御想要吃掉棉花糖的诱惑,这样的孩子就更优秀。 孩子一旦度过了母亲的绝对保护时期,就开始有自由意识,产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满足欲望的心理。 等待15分钟,又得到一个棉花糖的孩子能够有效地支配自己的自由意识,能够为了更大的目标抵制暂时的诱惑。这不是本能,而是教育的结果。他们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当然是在生活上时时给予孩子教育的父母们。 有一年春天,一位来自美国名校的教授对我说的话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说:“我们学校里被发现作弊的学生中,韩国人最多,韩国学生提交的材料可信度很差。”我无言以对。现在经常会有留学生作弊问题的见诸报端,甚至,在留学服务中心的主页上有“在讲英语的国家,作弊将被勒令退学”的警告语。可见,韩国学生作弊问题已经成了国际关注的问题。 这样的学生为了比别人超前,不能抵御暂时的诱惑,做出了不当行为,他们抵御诱惑的能力极差。这主要是因为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们,为了与别人竞争,只能赢,不能输,而忽略了教会孩子怎样抵御诱惑。 教会孩子“曲则全” 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到了“曲则全”,它的意思就是委曲求全。 也就是说,道路或江河不是直的,而是弯弯曲曲地最终到达目的地。 当地形环境只适合开通弯弯曲曲的路时,却非要逢山开路,毁坏地形,最后只能是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开路也变得毫无意义了。 如果按照自然法则,不破坏现有的环境,绕一点点,我们的收获反而会更多:高高的青山教会我们庄严和毅然,环绕青山不停流淌的江水启示我们要谦虚柔和地生活。 孩子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生活中,我也曾因为很多考验和不可避免的选择而矛盾过。如果当时我不能抱有轻松的心态,不能抵御暂时的诱惑,那又会如何呢,当时可能会很满足,但最终我的 生活不会像现在这样充实。 江河虽然弯弯曲曲地流淌,但它的主方向是不变的。人生也是如此,有时可能会走弯路,但最终还是不会迷失方向。 人生不会像数学问题一样,有准确的答案或公式。世界越复杂,需要正确判断和选择的时候越多。很多父母非常愿意在孩子身边,不辞辛苦地替孩子做选择。但是,父母根本没有那么多精力为孩子做所有的选择,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最终还是要孩子自己来做。这时,父母就应该训练孩子抵御诱惑的能力。 如果只是做现在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就不会懂得为实现最终目标而忍耐和等待,做出错误决定的几率会很高。连15分钟都无法等待,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和为了眼前的成绩,做出不正当行为的学生,他们成功的希望都不大。 如果希望孩子能够靠自身创造出精彩人生的话,作为父母,首先要克制自己,不要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孩子使小性子,提出无理的要求,就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他提出的要求是无理的,从而激发孩子抵御诱惑的决心。 有很多母亲因为看见孩子哭就心软,怕在公共场所引起周围人的抱怨,性急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这样是绝对不可取的。总是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孩子抵御诱惑的能力只会降低,为了“吃眼前的棉花糖”,不知道会做出什么事。 培养孩子走自己该走的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这事只能由父母来做,它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家长们,偶尔要掩藏 疼惜之心 家长们,偶尔要掩藏疼惜之心 做好事也是需要锻炼的 让孩子们早早地走出家门 教会他们礼仪,不要教他们撒谎 学会平和地教育孩子的方法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因为孩子而争吵 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 听孩子把话说完 和孩子一起制订“道德” 家长们, 偶尔要掩藏疼惜之心 “上帝因为看顾不过来,所以才创造了妈妈。” 这是《塔木德》(犹太教口传律法的汇编,仅次于《圣经》的典籍)里出现的句子。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为了孩子,就是面对地狱也能毫不犹豫地跳下去。因为父母的存在,孩子经过20多年漫长的成长过程,才能够健康地成长起来。从南方古猿开始至今,人类延续了300多万年,难道不是因为父母精心呵护的结果吗, 一个自闭儿在妈妈严酷的斥责和爱心下,克服了自身的障碍,挑战人类的极限,完成了马拉松过程,这是电影《马拉松》中讲述的故事。 初原喜欢斑马和巧克力派。表面上看起来,他与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但有一天,他被诊断为患了自闭症。他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整天带着天真烂漫的笑容。妈妈看着这样的初原,几近崩溃。她带着自闭症的儿子去动物园,在那里她松开了儿子的手,想抛弃儿子,虽然只是一瞬间的想法,却让她痛苦不已。她很快清醒过来,在斑马笼子前找到了哭泣的儿子。这时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儿子能够与这个 世界沟通。她发现儿子在长跑方面有天赋,于是对儿子进行了“魔鬼训练”,同时,自己也开始了辛酸的“教练”历程。原来只是为了巧克力派而奔跑的孩子,从现在起,为了让世界上唯一的妈妈高兴,他开始了马拉松跑步。 时光飞逝,初原已经20多岁了,但他在任何人面前都会若无其事地放屁;只要一有音乐,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会手舞足蹈。这样的他却擅长一件事,那就是——跑步。有一天,著名的马拉松选手正旭来初原所在的学校献爱心,初原的妈妈苦苦哀求他收下儿子做学生。正常人都无法完成的马拉松,妈妈却让初原去完成。正旭冰冷地对初原的妈妈说:“你知道跑马拉松有多累吗,你跑过吗,你要区分固执和爱,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让儿子能够与世界沟通,是她唯一的愿望。对她来讲,正旭的话就像锋利的匕首一样刺痛了她的心,为儿子所做的一切努力,难道是出于自私,想到这里,她深深地自责,再次陷入绝望的境地,就像二十几年前在动物园里一样。 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她知道,能够使初原与这个世界沟通的人,就只有她了。她从绝望中站起来。当别人问她“你的愿望到底是什么”时,她回答说:“希望初原能比我早死一天~”世界上有哪个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早死呢,事实上,这种想法源自她对于把孩子独自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恐惧。 最终,初原在妈妈严酷的训练和辛苦的照料下,完成了训练。通过跑马拉松,通过自己的力量,他找到了与世界沟通的方法。跑完42.195公里的漫长全程,他向世界大喊:“我的心在跳~” 有人曾说过,一个女人从生孩子的瞬间开始,就开始了第二次人生。孩子就是这样能够左右父母的人生,他的存在和成长对父母来说 是至关重要的。父母忙碌了一整天,在看到孩子阳光般的笑容时,所有的痛苦都会瞬间消失。孩子带给我们无穷的快乐和幸福。有时我们甚至会想:没有孩子的生活是怎么过的, 为了孩子,只要是自己能做的,父母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做,因为孩子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但是,谁也不能保证,父母为孩子付出一切,孩子就一定会幸福。现在你为孩子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有有效期的,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你的怀抱。从那时起,你就不能再为孩子做什么事情了,你所能做的就只有退后一步,守护孩子,不妨碍孩子。 父母偶尔要残酷的理由 电影《马拉松》中的母亲是所有养育孩子的父母的缩影。“希望孩子比自己死得早”,这种愿望的背后隐藏着对孩子深切的爱。为了让孩子再多跑一点而对孩子施以鞭打的这种母亲,可能是现代年轻父母们无法接受的吧, 孩子蹦蹦跳跳地玩耍,不小心膝盖擦破皮了,现在的父母们都会心疼不已。他们是无法苛刻地训练孩子的。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好好地生活下去,就不要对孩子的要求始终回答“是”。不论世界多么凶险,孩子都要学会独自生存的能力。如果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不能学会道德规矩,这样的孩子将来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吗, 许多父母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还总是辩解说,这是一种可以让孩子增强自信心、提高勇气、培养创造力的方法。但这也许只是 父母的私心,毕竟,这样教育孩子,会过得稍微轻松一点、心里舒服一点。这是一种懦弱的父母之心。想想看,跟孩子较劲和放任孩子随心所欲,哪一个比较累, 当然,孩子应该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这是必要的,这种爱对孩子成长有帮助。但是父母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为孩子好吗,真的有必要仔细思考一下。 在树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为它修剪枝杈,如果顺其自然生长,树木就会枝杈丛生,没有应有的形状;即便是长成了,也不会美观。人也如此,在孩子的生长期,父母正确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第一次修剪枝杈的人,使用剪子会不太熟练,害怕对树木造成伤害。初原的母亲应该也有过这种心情吧,她肯定也很困惑:她所做的是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还是让她与孩子的关系更加恶化,但她隐藏了这种矛盾的心理,成为了更加“残酷”的母亲。即使有人说她“不能区分爱与固执”,她仍坚持让孩子跑下去。就是因为这样的妈妈,使初原最终战胜了马拉松。 妈妈即使看着孩子受累,也还是认为自己的选择是为了孩子好,正是这种信念,使她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有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不行”这句话的意义 严厉的父母并不是要忽略孩子所有的感情和欲求。能够体谅孩子的感情,慈爱地对待孩子,严格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才是严格的父母真正该有的姿态。也就是说,父母不要被孩子的眼泪、哀求和 周围人的目光所动摇,勇于对孩子说“不”。父母对孩子说“不”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埋怨父母。但是为了孩子,父母要隐藏疼痛的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孩子说“不”比对他们说“我爱你”是更疼爱孩子的表现。 所以,有时候我们要做严格的父母,对孩子说“不”,隐藏疼痛的心。 做好事 也是需要锻炼的 不久前听一个小学教师讲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他给班里的学生留了一个作业,给每个学生一元钱,要求他们用这一元钱去做一件好事。这可能是他们出生以来见过的最新鲜的事。他们究竟会怎么做呢,到了第二天,其中只有20%的学生把钱用在了做好事上,剩下的人原封不动地把钱拿了回来。当问做好事的学生怎么用的钱时,多数孩子都说把钱直接给了乞丐。当问那些把钱拿回来的孩子为什么没做好事时,他们回答说:“因为没有机会做。”也有几个孩子回答说:“看见了可怜的人,但要把钱扔到乞丐的碗里感到很不好意思,所以就装作没看见。” 我认为,只要有心,到处都有好事可做,但是孩子们居然说“没有机会”、“因为不好意思没有做好事”。把钱给了乞丐的那些孩子,如果之前没有看到那些乞丐,恐怕第二天也会把钱拿回来吧, 如果孩子做过很多好事,他们又将怎样呢,可能会找到另外做好事的方法:给弟弟买饼干,与朋友们一起凑钱募捐,与父母或其他大人商量怎样用那一元钱。 做好事也需要锻炼的理由 吃过肉的人才知道肉的味道,做好事也是经常做的人才会找到方法,不是有心就一定能做得成。您作为大人是不是也这样,你决定每周末去养老院或孤儿院献爱心,但真到了周末,你很疲惫时,往往会推到下一周;在地铁或公交车上,有老人站在面前时,你可能也曾经转移过视线或闭上眼睛;在路上看见哭泣无助的孩子,你也可能 以忙为借口擦肩而过。 做好事也是需要锻炼,从而成为一种习惯的,习惯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好事。请你回想一下教孩子与别人打招呼时的情景,是不是教孩子无论遇到什么人都得打招呼,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乐意与人打招呼,只是因为父母那么教才去做吧,但这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之后,大人们不用再教,孩子也会很自然地打招呼。所以不要只是要求孩子做好事,而是要锻炼他做好事。孩子从一出生并没有好坏之分,主要是看父母是否进行过有意识的训练。 从日常小事做起 在前面的例子中,有很多孩子都说没有做好事的机会,其意思就 是不知道什么是好事。这时,父母首先要教会孩子什么是好事,即什么是正确的言行,什么是正确的态度。但这些不能像学校课程一样进行填充式教育,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实践。 “知道在爸爸下班后给他打招呼了,我们的真是有礼貌又懂事。”当孩子听到这样的称赞时,就会有自信,他就会记住打招呼是一个正确的行为。父母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不断地诱导、称赞、鼓励孩子做好事。 父母还要让孩子像做游戏一样做善事。每周给他一点时间用来做善事,一周后,让他说明在什么善事上花了多少钱,通过称赞和鼓励提高孩子的荣誉感。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无功而返,但是经过几次锻炼,孩子自己会找到做好事的方法。 父母如果利用存钱罐来教育孩子应该也不错。在存钱罐的外面贴上标签,比如“帮助非洲畸形儿的存款”,然后将积攒的零钱捐给慈善机构或救援机构,从而培养孩子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世界。如果能够把捐款的使用情况具体地告诉给孩子,其价值就会更加鲜明。 善良和智慧都来源于日常琐事。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做好事,时间一长,孩子自然就会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行为了。 让孩子们 早早地走出家门 父母要想让孩子学好数学和英语,可以对孩子进行课外补习;要想让孩子学好音乐和舞蹈,可以送孩子去艺术辅导班进行练习。但是道德却不能像学习一样训练,也不能送学校之类的地方,只有亲身体验是最好的。 孩子的能力超出你的想象 不久前,在济州岛,有一名男子诱奸了一名幼女,导致孩子死亡。发现尸体的地方离孩子的家不过70米远。 看到这个消息,如果您有已经上学的小孩子,可能会马上想到,从明天开始每天要接送孩子上下学。不只是这样,甚至孩子在家门口的娱乐场玩,你也可能会很担心;晚上送孩子上辅导班补课也会害怕。 但父母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些。 有一位妈妈曾经这样对我说过:“韩国除了教育热,没有适合培养孩子的环境。为了孩子,我们正在想办法移民。”我非常理解这类父母的心情。但我想告诉他们,虽然父母总是担心,但孩子们的能力超乎父母的想象,甚至会让父母吃惊:“我们的孩子还有这种能力啊,” 想想孩子第一次去幼儿园时,他哭得非常伤心,使小性不想离开家。但是过了一两天后,就好像没事一样,高兴地走出家门去幼儿园。到后来,又变成更喜欢朋友多的幼儿园了。父母们总是担心孩子与朋友们相处不好,但孩子们却做得很好。他们会一起玩玩具或吃零食,偶尔也会打打架,但最终他们自己能把关系处理得很好。 有时要故意把孩子置于矛盾的境地 我总是对家长们说:“只要有可能,就尽早让孩子走出家门。” 我经常建议家长们送孩子去集体露营或体验学校等地方。十几个孩子离开家,在一起集体生活,就是吃苦的开始。孩子离开家就已经很苦了,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走很多路,身体上也会很疲惫,最重要的是在与陌生人相处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矛盾。在那里,孩子不再有特别的待遇,不像在家里那样有父母帮助解决问题,也没有怜爱他们的爷爷奶奶给予呵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们还要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却没有父母在身边为他们仲裁矛盾和出谋划策。孩子们要自己面对所有的状况,这种辛苦可想而知。 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孩子们绝对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们打架的时候,如果交给他们自己处理,你会惊讶地发现,孩子们在很多时候都会有非常合理的解决办法。他们自己化解争执和冲突,有错的一方要付出“代价”,这样反而比大人介入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矛盾会使孩子们变得成熟,所以,父母有必要故意把孩子置于矛盾的境地。 培养孩子成为领导者的方法 在集体生活中,孩子们在矛盾状况下各自担任不同的角色,可能是矛盾的“当事人”,也可能是“仲裁者”,也可能是普通的“受害 者”。其中,“仲裁者”可能是孩子不曾接触过的新鲜角色。在家里,爸爸妈妈起到仲裁者的作用,而只有孩子们在一起时,孩子当中就免不了有人要担任这个角色。通过这个过程,孩子能够学会正确思考和判断的方法。当成功演绎了仲裁者的角色后,还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在社会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意见或分歧,不可能没有争论或争吵,能够消除和处理好这些矛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总是制造矛盾,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的人是无法成功的。一个人有了和平地解决矛盾的能力,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因此说,父母要让孩子早早地走出家门,经历各种矛盾。孩子通过解决小矛盾,长大后经历大矛盾,也能够自然地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教育和体验教育。 孩子这样时你该 怎样做 当孩子反复撒谎时 在公共场合使小性让你为难时 不能与朋友们好好相处时 不喜欢做作业时 以“别人都这样”为借口时 习惯性说脏话时 无端地折磨弟弟妹妹时 没有礼貌地打大人时 在街上捡到钱包时 不知道礼让别人时 过分折磨动物时 倔犟得不肯在人前发言时 偷别人东西时 因为生气扔东西时 只要是妈妈说的话他都要对着干时 总是被朋友欺负时 孩子对性过分感兴趣时 与不良小孩混在一起时 孩子在两个约定中只能选择一个时 当孩子反复撒谎时 最近,7岁的志远总是撒谎,妈妈为此非常伤心。当妈妈说:“洗 完手再看电视。”孩子坐在电视前动都没动就说:“已经洗过了。” 这是明显的谎言。如果妈妈说:“昨天没洗头,所以今天得洗。”孩子就会大哭着说自己“洗过头了”。每每这时,志远就好像真的被冤枉了一样,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昨天也是这样,幼儿园让孩子带给家长的通知单,志远根本就没有给过妈妈,他却非说让妈妈看过了。当妈妈气得大声质问他“你什么时候给我看了,你不是根本就没拿出来吗,”这时撒谎的他却大哭起来。可能是为了不让妈妈教训他,才说了谎话,还大哭一场。妈妈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件事。 妈妈对孩子新出现的问题,感到很为难。孩子说谎是肯定的,但是孩子不承认,教训他也没有意义,置之不理又担心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幼儿期的孩子容易将真话和假话混同,现实和想象也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孩子经常把在童话书、电视、电影里看到的事情与现实混同,把强烈的愿望也当成现实。所以,孩子会没有意图地撒谎。 上面的故事也与此相同,孩子想要看电视的心情过于强烈,所以他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是洗过手的;因为特别讨厌洗头,他可能就相信自己已经洗过头了;通知单的事情也是一样,通知单上有很多自己不想做的作业,因为非常不想做,所以认为自己已经给妈妈看过通知单了。 从孩子的立场来看,认为事实就是如此,但是妈妈却说他撒谎,所以会觉得气愤和委屈。这种情况下,妈妈不能大声责骂孩子,那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他自己承认撒谎是不对的时候,才能够有效地纠正错误。 这时,父母要告诉孩子,孩子所相信的“事实”,并不是真正的事实。父母有必要认真地关注孩子当时的内心想法。所以,让孩子放 心地说出真心话的氛围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弄清孩子的立场,无条件地批评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害怕,再编出另一个谎言。 当然,孩子说谎不都是这种原因。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知道,根据自己的行为不同,会得到称赞或惩罚。因此,孩子有时也会因为不想受罚而撒谎,如果是这种情况,以下的方法应该可以给你帮助。 奖励诚实,教育孩子对自己诚实 孩子诚实的时候,父母要大力赞扬孩子。想让孩子知道诚实的可贵,那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首先要通过称赞来让孩子养成诚实的习惯。通过这个过程,孩子们会明白诚实的正面性。另外,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孩子们也会努力做一个诚实的人。 同时,父母还要对孩子说明,做了错事后,坦白错误要比撒谎好在哪里,而且有必要告诉孩子,想要隐瞒错误的态度要比错误本身更不好。 就算孩子很诚实,父母也有要注意的问题。孩子不但会为了不受惩罚而撒谎,也会为了不受惩罚而诚实。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对自己诚实,有必要引导孩子因为诚实而自豪,因为撒谎而感到可耻。 幼儿期的孩子容易将真话和假话混同,现实和想象也没有明显的 界限。因此,孩子经常把在童话书、电视、电影里看到的事情与现实混同,把强烈的愿望也当成现实。所以,孩子会没有意图地撒谎。 上面的故事也与此相同,孩子想要看电视的心情过于强烈,所以他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是洗过手的;因为特别讨厌洗头,他可能就相信自己已经洗过头了;通知单的事情也是一样,通知单上有很多自己不想做的作业,因为非常不想做,所以认为自己已经给妈妈看过通知单了。 从孩子的立场来看,认为事实就是如此,但是妈妈却说他撒谎,所以会觉得气愤和委屈。这种情况下,妈妈不能大声责骂孩子,那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他自己承认撒谎是不对的时候,才能够有效地纠正错误。 这时,父母要告诉孩子,孩子所相信的“事实”,并不是真正的事实。父母有必要认真地关注孩子当时的内心想法。所以,让孩子放心地说出真心话的氛围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弄清孩子的立场,无条件地批评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害怕,再编出另一个谎言。 当然,孩子说谎不都是这种原因。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知道,根据自己的行为不同,会得到称赞或惩罚。因此,孩子有时也会因为不想受罚而撒谎,如果是这种情况,以下的方法应该可以给你帮助。 奖励诚实,教育孩子对自己诚实 孩子诚实的时候,父母要大力赞扬孩子。想让孩子知道诚实的可贵,那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首先要通过称赞来让孩子养成诚实的习惯。通过这个过程,孩子们会明白诚实的正面性。另外,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孩子们也会努力做一个诚实的人。 同时,父母还要对孩子说明,做了错事后,坦白错误要比撒谎好在哪里,而且有必要告诉孩子,想要隐瞒错误的态度要比错误本身更不好。 就算孩子很诚实,父母也有要注意的问题。孩子不但会为了不受惩罚而撒谎,也会为了不受惩罚而诚实。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对自己诚实,有必要引导孩子因为诚实而自豪,因为撒谎而感到可耻。 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找到解决的方法 如前所述,7岁的孩子撒谎没有任何恶意。孩子撒谎的理由之一就是不知道怎么解决眼前的问题。举个例子,孩子偷拿了朋友的铅笔,想要还给朋友,可是又不知道朋友会怎么看他,不敢还回去。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说,最后就会硬说是自己的铅笔。这时,父母在指出孩子的谎言之前,要弄清孩子战战兢兢的心理,找到把铅笔还给朋友的方法。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说实话,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给孩子创造自然的环境。在孩子诚实地坦白之后,要表扬孩子的勇气。由此,孩子会感受到诚实所带来的快乐。 要提前告诉孩子撒谎可能导致的结果 “你偷偷地把朋友的铅笔拿来,不还给朋友,那朋友用什么来学习呢,他把铅笔弄丢了,可能会被他妈妈骂的。如果以后朋友知道是你拿了他的铅笔,他会讨厌你,不和你玩儿的。” 父母在问清楚孩子撒谎的动机和过程之后,要把这种行为导致的结果告诉给孩子,这远比直接说“撒谎是错误的”有效得多。我们利用《狼来了》的童话故事教给孩子诚实的重要性,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提示 当孩子反复撒谎时,父母斥责或体罚孩子只会带来相反的效果,恐惧会让孩子不断地撒谎;反复体罚后,孩子对实施体罚的大人产生反抗心理,为了避免体罚,孩子会说更大的谎言;孩子因为害怕斥责,会变本加厉地撒谎。孩子在明明没有做作业的时候却总是撒谎说自己写完了,这时,父母不能大声斥责孩子“你明明没有写作业,为什么总是撒谎,”而是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心情,比如对孩子说:“因为朋友找你,你想和他一起玩才这么做的,是吗,”等。 在公共场合 使小性让你为难时 9岁的珍珠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就必须拿到手,否则就会不停地耍脾气。因为珍珠的父母都上班,他们很早就送珍珠去托儿所了,为此,父母觉得非常对不起她。于是,对孩子一般的要求,父母都会满足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她开始使小性,想要的东西如果不能得到,就会不分日夜地死缠烂打。每每周末去大型超市,一不注意,她就跑去玩具柜台,拿来自己喜欢的玩具,缠着妈妈,让妈妈给她买。 就在几天前,在超市里发生了一件事。 “不行,家里不是有很多娃娃吗,快走吧~”妈妈说着,可珍珠根本就听不进去。 “我不,和家里的不一样,我就要这个~” 她抓着妈妈的衣角,软磨硬泡,妈妈还是不答应买娃娃。她干脆就坐在地上,哭闹起来。以前她也总是这样,但这回妈妈的态度很坚决。 “你敢躺下,” “你给我买嘛~” 情急之下,妈妈恐吓说:“你想挨了打再回去,还是想直接回家,” 听了这话,珍珠干脆躺到地上大哭起来,根本不打算起来。 “这里是卖场,您这样让我们很为难啊~” 最后,在卖场职员的指责下,一场风波平息了。她们走出超市的时候,珍珠手里拿着新娃娃。 看着美滋滋的珍珠,妈妈真的很担心,让别人看着很难为情不说,她担心珍珠知道这样使性子就可以达到目的后,以后会总是这么做。 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克制想要、想吃、想摸的欲望,耐心地等待的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耐心是人在一生中克服困难所必需的基本能力。通过锻炼耐心,孩子将认识到,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并付出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管孩子多么小,都要让孩子知道这一点,不论自己想要得到什么,都必须要做出相应的努力,使小性是不可能得到的。就算这样,孩子可能也不会听话,这时,以下的方法可能会奏效。 改掉孩子使小性的习惯,第一次非常重要 大人们因为孩子可爱,往往对孩子没有礼貌的撒娇行为很宽容。但是,孩子做出错误行为时,特别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使小性时,父母就有必要严厉地对待孩子。除非是特别情绪化的问题,没有孩子会在父母强硬的态度下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 在孩子使小性的时候,不论周围什么情况,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坚决。不要事前就认为不管用,而要让孩子看到你坚决的态度。在去购物前,就告诉孩子今天都要买什么东西,并警告孩子,如果中途他使小性,你就会直接回家。就算这样孩子还是使小性的话,马上停止购物,回家就可以了。 不想给别人带来麻烦,不想听孩子的吵闹声,看着孩子哭得脸通红,父母会感到心疼,这些是所有父母的心情。但不管怎样,都不能答应孩子的无理要求,否则经过一两次后,孩子使小性就会变得更严重。通过父母坚决的态度,孩子会明白使小性也没有用。 要始终立一个“天线” 谁也不愿意听难听的话,特别是关于自己孩子的。有些爱使小性的孩子的父母,如果别人说他们孩子难听的话,他们就会听不进去,甚至非常情绪化地反驳说:“你的孩子能好到哪儿去啊,”事实上,越是这样的时候,越应该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别人眼里的形象。 爱使小性的孩子,多数在外面都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也就是说,在外面沮丧的孩子回到家就会有情绪,做出具有攻击性的、没礼貌的行为。为此,家长要非常关注,孩子是不是因为在外面的生活中存在问题,所以回到家喜欢使小性。 和孩子一起订立原则 在父母强制下,孩子不会理解正确的行为,而是产生逆反心理。根据孩子可能会使小性的状况,父母可以在和孩子讨论后订立一个原则,确定孩子应该如何做。这样,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就会容易得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能学会遵守原则和约定的规范。 提示 不能因为孩子使小性或没礼貌就对孩子进行体罚。只有体罚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强,才能有点效果。这种方法非但不能改掉孩子的习惯,反而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不能与朋友们好好相处时 润宇今年5岁,是家里的独生子。他和小朋友们相处得不好,虽然他上幼儿园比别的孩子晚,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润宇的行为也有很多过激的地方。这段时间,润宇正沉浸于玩滑梯,这是他在儿童节收到的礼物。一天,比润宇小一岁的表弟来家里玩。当表弟刚刚踩上滑板,润宇就不干了,他把表弟推到滑梯外面,连碰都不让他碰。表 弟在旁边看,他都不乐意,他很快就把表弟轰了出去。在妈妈的劝说下,他勉强让表弟玩了一次,也不知道有什么不满的,干脆连话都不跟表弟说了。 如果只是对物品这样也就算了,可是,润宇和朋友一起做游戏,也是笨手笨脚的。前段时间的一次运动会上,有一个两人一组一起滚球比赛,他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同伴嘟嘟囔囔的,最终和同伴吵架了。在整场运动会期间,润宇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看着这样的润宇,妈妈伤心极了。 学龄前儿童的妈妈们总是喜欢单纯地通过孩子的行为和语言来判断,总以为自己知道孩子的全部,能通过孩子的表面来推断孩子的心理状态。其实,这只是父母的自以为是。 就算孩子是独生子女,如果过分使性子,不能和朋友一起玩儿,就不只是表面行为问题了,父母有必要检验孩子的成长环境是否有问题。 不会与别人协调合作的孩子,多数都是因为父母过度的期待。特别是独生子女,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会很高,孩子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对任何事都很敏感。这种敏感度过高时,孩子就会有压力,就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对物质的强烈占有欲等。所以,不要只是看表面,首先要了解孩子是不是承受着过大的压力。 和孩子一起做游戏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协作的乐趣。协作就是为了所 有人的利益,大家齐心协力,并且能够互相谦让的意思。孩子们的头脑中,谦让被认为是“别人抢了自己的东西”,而且孩子们都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共同利益。这时,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做有趣的事情,让他明白协作所带来的快乐。这样要比直接对他说“对别人谦让,与别人合作有多好”更有效。 最好让孩子做一些只有合作才能完成的事情。拔河是教会孩子协同合作的最具代表性的运动项目。此外,也可以玩堆沙子游戏,大家一起堆成一个巨大的城堡。也可以做一些分组对抗的运动,只要是大家一起做才会有意思的游戏就好。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协作的必要性及方法,还有协作的乐趣,和朋友们在一起就会觉得更快乐。为了和朋友们一起玩儿,学会谦让,对于不会交朋友的孩子来讲,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让孩子感受谦让的快乐和助人为乐的喜悦 对自己的物品有强烈占有欲的孩子,他们的字典里没有“谦让”这个词。对于这样的孩子,首先要给他创造良好的谦让的环境,让他明白谦让的重要性及所带来的快乐。让孩子把自己平时不常用的物品分给兄弟姐妹和朋友,然后,对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说明,并对孩子加以表扬。 “你把玩具给了弟弟,你看他多高兴啊,这都是你的功劳。”经过这样的表扬,孩子得到朋友和父母的双重肯定,体会到分享物品的快乐,谦让就会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如果想让孩子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喜悦,诱导孩子帮妈妈干家务是最好的方法了。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妈妈所做的任何行为都比较关注,并且愿意向妈妈学习。所以,不论什么事,只要妈妈说要一起做,孩子就会非常高兴。当然,干完活之后,不要忘记表扬孩子。 “你帮妈妈摆筷子,妈妈就觉得轻松了很多。你干得真好!” 让孩子多经历几次谦让和助人为乐所带来的心动的感觉后,就算你没有让孩子谦让或帮助人,孩子也会非常愿意去做,从而培养成为一种习惯。这时候他开始一点点学会与别人相处的方法了,总有一天孩子会有很多朋友的。 提示 父母要明白孩子有不想与别人分享,只想自己独占的物品。在家里来客人之前,父母要提前告诉孩子,把这样的物品收起来,然后,让孩子自己确定哪些玩具是想与别人分享的。这样,就会减少为了独占玩具而争吵的现象。 10年后,孩子必须具备的 5种基本能力 共鸣能力——孩子的共鸣能力,完全在于妈妈 调节情绪的能力——失去自制能力,就会变得不幸 分辨能力——不行的事情就要确切地说不行 爱——对自私的孩子,要这样教导他 责任感——千万要把孩子的事情交给孩子处理 共鸣能力 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被称为是“铁娘子”。她非常强硬地贯彻执行自己的政策,甚至不惜发起牵涉国家命运的战争。她就是这样强硬,具有非凡的领导力。1982年,她为了收复福克兰群岛向阿根廷宣战,战争胜利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452名英国军人牺牲了。当全国上下为国家的胜利欢呼时,她为哀悼牺牲的军人们留下了泪水,连假期都取消了,还亲自给他们的家属一一写信,内容是这样的: “作为引领国家的首相,向失去儿子的母亲、失去丈夫的妻子致敬~” 撒切尔的领导方式不只是强硬和稳健,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首相,她懂得掌握别人的心理,有共鸣能力,对别人的伤心或快乐有一种相同或相似的感情。能够理解别人所处的状况,了解最需要的是什么,这就是有共鸣能力。在托尔斯泰的《皇帝的三个问题》中有 这样一段话: “世界上最重要的时间是‘现在’;最重要的人是和你在一起的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为自己身边的人所做的好事。” 共鸣能力就是这样,它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幸福生活的动力,也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理由。如果我们不能和别人一起共同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没有意义。道德的最高价值体现在与别人的共同生活之中,共鸣能力是实现道德价值的基础。 对于10岁前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东西 对于10岁之前的孩子,我主张教给他们掌握别人感情的方法。读懂别人的情绪、痛苦、伤心等能力,这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比这种能力更重要的了。 道德是在与别人一起生活时,处理发生的各种状况的标准。能够读懂别人感情的能力比什么都重要,这种能力高的人,其道德智能也是很高的。我每每见到熟人,都会打招呼。只有我理解了对方的感受,才会明白打招呼的重要性。 这是在我女儿10岁左右发生的事情。在一个清闲的周末,我和孩子一起看电视。这时,电视里正在播放索马里贫穷孩子的故事。女儿看着那里的孩子饿得瘦骨嶙峋,她的眼睛湿润了。当我问她为什么哭时,她带着哭腔说道:“多可怜啊,苍蝇趴在身上,好像都没有力气赶。” 才不到10岁的女儿就能对别人的痛苦产生共鸣,为之伤心。看着这样的女儿,我知道我没有教坏孩子。 每每孩子吃饭或要睡觉的时候,我都会对孩子们强调,要成为能够和别人好好相处的人,就算不能帮助别人,起码不要伤害别人;要像珍惜自己的幸福一样珍惜别人的幸福。这不只是为了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为别人痛苦而伤心,这会成为在世界上生活的最大动力。 共鸣能力差的孩子不懂得为别人考虑,因为对别人的感情不敏感,会很轻易地伤害别人,给别人带来痛苦。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与别人产生隔阂,很难适应社会。作为父母,要明白共鸣能力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父母真要为孩子考虑,就要尽全力培养孩子的共鸣能力。 孩子共鸣能力的培养主要在母亲身上 孩子在出生6个月后,通过与妈妈的眼神交流和肌肤接触,有了共鸣能力的基础。到了两岁左右,就开始对妈妈或其他人的痛苦做出反应。在给孩子读童话书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会因为主人公的苦难和经历而伤感。有时,孩子比大人更敏感,更能看出别人的痛苦。这种能力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全在母亲身上。 如果妈妈变得情绪不安或表现出抑郁症状,那么,孩子十有八九会在情绪上出问题。孩子与情绪不安的妈妈交流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共鸣能力也不例外,随着妈妈养育态度的不同,孩子的共鸣能力有很大差异。 首先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为了培养孩子的共鸣能力,父母应该做点什么呢,父母应该让孩子忠实于自己的感情。父母还要刺激孩子,让孩子对别人的感情敏感,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总是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通过练习使孩子的换位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如果孩子抓着猫的尾巴折磨猫,这时父母可以问孩子:“如果你是猫,你会感觉怎样,”让孩子站在猫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如果孩子折磨弟弟就可以问他:“弟弟要是挨打,你会觉得怎么样,”给孩子一定的思考空间。父母要以这种方式,有意识地让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从而培养孩子的共鸣能力。 调节情绪的能力 研究行为论的学者,给人们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问题一:已经花钱预订了电影票,到了电影院却发现票不见了,你会重新买票吗, 问题二:在电影院门口要买票时,发现钱包里早上还在的钱不见了,你还要看电影吗, 从经济角度来讲,问题一和问题二都是损失了电影票钱。但是随着问题的不同,人们的答案也会不同。对于第一个问题,不想再看的答案更多;对于第二个问题,多数人还想看电影。虽然两个问题是相同的条件,但随着人的感情不同,行为也不同。 我们的想法就是这样,受到感情的影响很大。感情本身并不坏,但是,由于人们容易被感情所累,很多情况下都不能做出合理的决定。 失去自制能力,就会变得不幸 能够忍耐感情冲动,坚持把事情做完;就算没有人强求,也能够控制自己的言行;就算不想做的事情也能集中精力做好,有时可能还要默默做出牺牲,这些都依赖于自制力。自制力是指对情绪、欲求、本能、冲动等感情的调节能力。就算平时礼仪规范遵守得很好,没有自制力还是不行的,因为可能会在决定性的瞬间出现很大的失误,或给别人带来很大的伤害。 没有自制力的人肯定会变得不幸。有些人做出暴行或盗窃、杀人等犯罪行为,最终自己也要经受牢狱之灾或被处以极刑,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制力。只要他们稍微忍耐,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 你应该还记得轰动世界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杀事件吧,在这次事件中,案犯赵承辉致使32人死亡,29人重伤。假如他有自制力将会怎样,就算他作为移民者有难言的苦衷,就算在学校内受到种族歧视,但如果他有坚定的自制力,就不会残忍地向自己的同学开枪扫射。 培养孩子自制力的第一个秘诀 要想让孩子能够调节好气愤或冲动等感情,父母该怎么做呢,父母一定要有耐心。 在孩子3岁之前,父母与孩子用语言进行正常的交流是不可能的,母亲和孩子很多时候无法相互理解,感情交流很难。这时,孩子通常会通过哭泣、使小性等试图进行交流,摔东西是为了表达“不愿意”的想法。有的孩子会打妈妈或咬妈妈,甚至还有的孩子用头撞墙,做出一些自虐行为。面对孩子这样冲动性的反应,父母一定要有耐心,每时每刻都做好准备,迅速应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如果向孩子大喊或者打孩子,那么,别说不能与孩子交流,就连维持与孩子的正常感情都会成问题。 孩子使小性是因为调节情绪的能力还没有成熟,他们在通过这种方式释放情绪。孩子还不能够认识和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如果妈妈生气,这不是孩子预料的反应,那么孩子就会害怕。孩子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又会发脾气,于是会感到不安。父母应该教给孩子自制能力,但是父母自己却发脾气,那么,孩子又怎么可能跟着父母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呢,请父母反省一下,在教训孩子之前,自己是不是缺乏耐心。 利用规则的力量 没有人能够完美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大人也会因为必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而气恼,更别说孩子了,尤其是对世界万物都感到好奇的10岁之前的孩子。这时强求孩子去忍耐是毫无意义的。 要想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更实际一点的帮助是必要的,那就是“规则”。制定规则,按照规则行事,那就会减少很多孩子的欲求。越是调节情绪能力差的孩子,规则就越有效。因此,父母应当适时制订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规则,但是这种规则必须征得孩子的同意。 在任何方面,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样。自制力也是如此,对孩子自制力的培养,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如果父母不能够忍住坏脾气,或者施行暴力,那么,孩子的自制力也会很差。父母生气时,对某件事情不满意时或失败、受挫时,是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的,孩子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去做。这一点各位家长要谨记~ 分辨能力 如果神问你:“你最想教给子女什么,我可以满足你。”这时你该如何回答,赚钱的方法,获得名利的方法,学习取得好成绩的方法,决定子女人生的选择真是太难了。根据孩子们在学校里的状况来看,可能很多父母最想知道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 父母们期待孩子学习好,是因为他们坚信孩子好好学习会对他有一个成功幸福的将来有帮助。与此相比,金钱、权力和名誉只要成功都会随之而来,所以他们本身没有什么大的意义。那么,是不是让神 传授获得成功和幸福的方法呢, 也许神会反问你:“那么,你认为什么是幸福和成功呢,说出来我就满足你。”这时你该怎么办,你认为你的孩子怎样才算是成功和幸福呢,成为富有的人,有权势的人,两袖清风的学者,还是拥有真实人生的平凡人, 你的选择决定孩子的人生,这时候你的分辨能力最重要。所以,你最应该教会孩子的能力就是分辨力,因为,你所期待的孩子的成功和幸福事实上是无数选择和判断的结果。由此来看,能够做出正确判断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拥有分辨能力最重要。 几年前,在密阳市曾经发生过一件可怕的事情,简直令人难以置信:40多名男高中生对3名女高中学生和两名女初中学生进行长达一年的性暴行事件。这种性暴行之所以能够持续一年,是因为男同学威胁女同学,如果告发他们,他们就要将性暴行可怕场面的录像公布到网络上。 过了一段时间,一家媒体公布了之后的事情,更是令人惊讶:施暴者没有一人受到刑事处罚。施暴者的父母居然给一名女同学酒精中毒的爸爸钱,私下了结。法院没有进行翔实的现场调查就对施暴者作了过于宽大的判决。 而被媒体公布的那个女孩子却被周围人指指点点。不只是这样,她为了躲避周围的人,去了首尔,但是很多学校都因为她是“性暴行的受害者”而拒绝接受她,她没有办法正常上学了。 判官和警察可以左右人的命运,但他们却不能够深入地了解被害者的立场和痛苦。施暴者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痛 苦。施暴者的父母们只想着保护自己的孩子,居然对别人的痛苦漠不关心,他们对少女所作的行为显然是“恶行”。 回想起这件事,我就想,如果施暴者有一点点判断是非的能力,就不会发生这么可怕的事情。施暴者都是正在成长的平凡的年轻人,他们做出这样的事,究竟是谁的错,谁能保证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会再犯错误, 判断是非的能力,即分辨力,就是培养内在良心的能力,这是做人必要的基本价值观。只有能够判断是非,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 培养分辨能力的方法是非常简单的:正确的事情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不行的事情就是“不行”,传达明确的信息。由此,孩子会知道世界上有该做和不该做的事。 父母不太喜欢说“不行”,怕影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如果平时父母与孩子之间能够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即使父母对孩子说“不行”,孩子也会理解这是父母关心和爱他们的表现。培养孩子的分辨能力,就会在孩子白纸般的心灵里记录下人生经历中学来的道德行为标准。 “绿灯行是正确的行为,红灯行是错误的行为。” “帮助贫穷的孩子是正确的行为,笑话贫穷的朋友是错误的行为。” 通过这种点点滴滴的经验累积起来的道德行为标准,在孩子成人后,会成为他们做人的基本观念。 培养孩子成为世界领导人的 各年龄段的 道德开发方法 父母一定要知道的道德发展阶段 0?1岁 培养道德只需要无条件的爱 2?4岁 就算孩子听不懂,也要向他们说“不” 5?7岁 这个阶段,父母的话就是“宪法” 8?10岁 制作一个适合孩子的“道德教材” 10岁以后 应该始终尊重孩子 父母一定要 知道的道德发展阶段 假设某个孩子一出生就被狼叼走了,与狼一起生活,那个孩子以后就会像狼一样用嗥叫的方式进行交流,不可能学会人的正常语言。如果不能在适当的时期,用适合的语言来刺激,那么,天生的学习语言的能力就没有发展的机会。 道德发展也是如此,孩子不能在合适的时期得到教育和体验,那么他的道德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分阶段地教育孩子,让他能够得到发展。道德也需要在一定的时期,通过父母的悉心教育而得到发展。在生长期父母进行的道德教育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克服一切困难,把握人生正确的方向。 道德发展也是有阶段性的 受美国教育影响很大的科尔伯格将人类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这里的习俗是指一个社会的法律和规则。 “前习俗水平”换句话说就是前道德性水平。第一阶段中判别善恶的标准就是是否受惩罚。在这个阶段,孩子认为,只要是不受惩罚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如果你问这个时期的孩子:“朋友做错了事,你会告诉别人吗,”孩子肯定会回答:“我会告诉,不然会挨打。”第二阶段中判别善恶的标准是自己的欲求,也就是“既然你得到了一个,我也要得到一个”,以这种利益的公平作为标准。在这个水平的孩子,如果问他和第一阶段相同的问题,他会回答:“那样会被其他的孩子孤立,所以我不会那样做。” 比“前习俗水平”高一级的是“习俗水平”,这是遵守别人规律的时期。这时孩子会按照自己所在集体的标准行事。具体地说,第三阶段是“好孩子”取向,认为不受别人非难的行为是正确的。第四阶段是以社会秩序为取向,遵守法律和规则。 “后习俗水平”顾名思义就是超越“习俗水平”状态。从这时开始,就是自律性道德占主导地位。第五阶段的人会认为法律是为人而定的;反过来,为了人也可以修改法律。举个例子,为了救一个人的命去偷药,处在这个阶段的人就会认为这种行为是可以宽恕的。第六阶段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换句话说,不是以法律和习俗为主,而是将重点放在人类生命的尊严上,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行事。 按照科尔伯格的理论,10岁之前的孩子表现的道德发展属于“前习俗水平”的第一到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没有受到父母和老师的限制,没有人教会他们分辨是非,那么他们什么行为都做得出来,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意横穿马路,喜欢朋友的东西就会去抢等,不受处罚他们就不知道那是错误的行为。 当孩子再大一点,进入第二阶段时,就会经常说“为什么姐姐可以,我却不行”,或“为什么只给哥哥”之类的话,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无休止地要求公平。他们把道德当作满足自己欲求的手段。 如果这时,父母不理会别人的目光,放任孩子,满足他想要的一切,那会怎样,我在前面提到过,道德也和语言一样,没有接受一定的刺激和锻炼是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的。特别是处于第一、二阶段的孩子,如果没有经过适当的训练,就会无视基本的法律秩序,长大后就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没有人性的行为。 我们比较熟悉的《伊索语言》中“小偷和他的母亲”,讲述的就是这种事实。孩子偷了东西,妈妈却对他说:“干得好,干得好~”孩子只是觉得有意思,就偷了一两次东西。妈妈非但没有责骂他,反而称赞他。于是孩子就不停地偷,最后被抓进了监狱。这时,妈妈才痛哭流涕,孩子非常气愤地对妈妈说:“第一次偷东西的时候,要是你教训我一顿,我就不会到今天这种地步了~”于是撕咬妈妈的耳朵。 虽然是非常简单的童话,却真实地反映了父母在培养孩子道德方面具有多么大的作用。父母要不断地教育孩子分辨是非,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自己分辨是非,成长为按照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信念来行事的人。 假如我的孩子没有道德智能 威廉戈汀的小说《蝇王》就描述了没有道德智能的孩子的残忍行为。故事是从25名英国少年为了躲避核战争,乘飞机离开但中途坠毁,在无人岛上着陆开始的。少年们为了求得援助,点火并制定规则。他们以其中最大的12岁的拉尔夫为领袖,在无人岛上等待救援。开始的时候秩序还很好,但是后来25个人就分成了两派,一个是以拉尔夫为首的代表理智和文明的一派,另一个是以杰克为首的代表野性与原始的一派。拉尔夫想要继续维持秩序,并想尽一切办法离开小岛。而以杰克为首的反对势力开始攻击拉尔夫,杰克也开始杀人。所有的秩序都被破坏,人类的野蛮性暴露无遗,小岛瞬间变成了地狱,所幸这时孩子们被赶来的海军救出。 小说的最后,孩子们挥枪向拉尔夫冲来,试图将拉尔夫抓住给野兽做祭品。拉尔夫害怕了,向沙坝跑去。这时身着白色军服的海军军官出现在他的面前,拉尔夫和追赶他的孩子们都流下了眼泪。回到社会的安全网中,孩子们才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大哭了起来。 这部小说讲述了5?12岁的青少年在无人岛上漂流的故事,自出版以来,给所有读者很大的震撼:天真的孩子们居然表现出可怕的权力欲与野蛮的暴力性。没有道德的孩子处于危急状况时,就会为了自己舍弃社会的规范,失去人性。 所以我强调,对于孩子来说,道德是最重要的。因此,父母要致力于培养孩子的道德智能,自己也要做好榜样。 那么,孩子的道德智能该如何开发呢,下面我就具体为大家说明,针对各年龄段的孩子,父母应该做哪些事。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因为道德智能是无法用年龄作为比例的。孩子的道德智能与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以及父母的影响有关,随着这些后天因素的不同会产生很大差异;而且道德智能只有在前一阶段得到发展后,才可能进入下一阶段。 0?1岁 培养道德 只需要无条件的爱 对刚出生的婴儿进行道德教育是不可能的。这时的孩子不仅没有判断善恶的能力,他们想要的也只是与生存相关的事情,婴儿因为肚子饿会哭,困了会哭,而不是在使小性子。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为道德智能播种的时期,以便将来更好地开发智能。这时需要的只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没有什么特别的,及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平时用积极的语言表达妈妈的爱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与父母建立起坚实的感情纽带。父母的这种爱会让孩子感到安全,会让孩子积极地感受世界。孩子只有在接受了父母无条件的爱时,情绪上得到稳定,才能够积极地面对世界。因此,父母给这个时期的孩子培养道德智能只需要无条件的爱。 孩子一哭,马上放下所有事情跑过去 曾经听一个幼儿园园长讲述了这样一条规律,虽然每个孩子性格都不同,但是频繁打架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凡是这样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妈妈不在身边,或与家人分开生活的孩子。因为妈妈要上班,很少能和孩子在一起的,也属于这一类。 在一岁以内,不能够与父母,特别是与妈妈在一起的孩子,他们 在情绪上没有安全感,与人的相处就比较难。因为不得已,妈妈不能与孩子在一起时,必须有另外一个看护人。然而,和孩子在一起不等于是单纯地留在孩子身边,而是细心地对孩子的所有行为及时做出反应。 这个时期的孩子所有的交流都是通过哭来完成的。孩子哭的时候,父母就要放下手中的所有事情去哄孩子。孩子不论怎么哭,妈妈都不在,孩子就会感到不安,消极地看待世界。因为内心充满“愤怒”,将来可能无法抑制自身的攻击性。 绝对不要对孩子喊 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不满周岁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认识自己错误的道德思考能力。孩子总想用手去抓热的东西或玩弄尖锐的物品,这是父母将危险物品随意放置的错误,与孩子无关。这时父母如果生气,对孩子大喊大叫,孩子就会因为害怕而感到不安。父母该做的就是提前把危险的物品拿走或消除危险的状况。 慢慢培养孩子的耐心 孩子在出生6个月后才开始相信,不论发生什么事,父母都不会离开他。在这之前,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耐心,只会妨碍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感情。6个月后,才可以在生活中慢慢地培养孩子的耐心。 比如,在给孩子更换纸尿裤或冲奶粉时,可以对孩子说“是不是很难受啊,再稍微等一会儿”,“妈妈正在给你冲奶粉,等着啊”之类的话,孩子就慢慢地学会忍耐。 妈妈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偶尔会很烦躁,甚至发脾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不能完全听懂母亲的话,但是他会通过母亲的行为或语调明白妈妈的情绪。 等待孩子做出反应 妈妈们经常会不安地说“孩子到这时候应该能认识妈妈了”,“孩子怎么不笑啊”之类的话。孩子在各年龄段都会有普遍规律,但是随着个体的不同,孩子的反应千差万别,一周岁之前的孩子也不例外。有的孩子对妈妈的所有行为及时地做出反应,而有的孩子却没有特别的反应。不要预测孩子的反应,即便孩子没有反应,或者不是你所期待的反应,那也只是孩子本身的特征。等待是一种美德,父母也要耐心地等待孩子做出反应。 尽可能地表达你对孩子的爱 尽量多抱这个时期的孩子,用温柔的声音传达你的爱,没有比这再好的教育方法了。虽然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孩子会通过妈妈温暖的怀抱和爱的表达感受被爱。细细想来,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最值得让你表达爱的。再大一点,你就会担心养成不良习惯;更大一点,你就会不好意思,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爱。这个时期孩子得到的爱,对于将来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尽情地向孩子表达你的爱吧~ 2?4岁 就算孩子听不懂, 也要向他们说“不” 2?4岁是学习说话的时候。过一周岁后,孩子开始说“爸爸”、“妈妈”,渐渐地还会“妈妈,妈妈”地连着说话,还能够大致听懂父母说的话。一般2岁的时候就可以说300多个单词,3岁的时候能说1000多个单词,4岁的时候能说1500个以上的单词。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孩子学习说话的速度有多快。 在孩子的人生中,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是具有革命性的。因为,孩子能够听懂说话,说明他开始能够理解语言规则。如果你对他说 “不要碰”,他就知道那就真的“不应该碰”。 如果不让孩子做,但孩子却想做,那并不是孩子没有听懂你的话,而是他很想试一次,这是孩子开始有自己意愿的重要标志。不要因为孩子过于倔犟而担心,那表明孩子要自立,父母要为此很高兴,因为这时正是培养孩子道德智能的好时机。 要坚决地对孩子说“不行” 这个时期的孩子对所有的事情都非常关心,他们通过父母的话和表情来判断是否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孩子最先学会的语言是什么,是“不愿意”、“不行”、“嗯”等表达积极和消极的词汇。孩子想把塑料咬在嘴里时,如果你说“不行,脏”,孩子就会停下来。就算孩子不知道不行的理由,也会理解自己不应该那么做,也就是说,就算孩子不能判断行为的对错,他还是能够区分父母的意思是允许还是阻止。因此,当孩子做出错误行为时,父母要坚决地说“不行”。通过这些,孩子会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 这个时期的孩子,恐怕你整天跟在他的后面都是照顾不过来的,甚至会让你有一种想把他捆起来的想法。就连与孩子说话都会让你很疲惫。我可以理解父母疲惫的感受。但是,这个时期非常重要,不要错过任何状况,及时地对孩子说“不”。 这与逐一地学习单词是一样的,会说“香蕉”不等于会说“西瓜”,父母培养孩子的道德智能时,要把不应该做的事情一一告诉给孩子。还想再嘱咐您,说过一次“不行”的事,以后也要一直坚持。当孩子想要玩遥控器的时候,如果第一次不让他玩,后来却因为嫌麻烦就听之任之,此后,孩子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去摸遥控器。 给孩子说明不行的理由 休息日的时候,我经常在家附近散步,有时在游乐场可以看见母亲们吵架的场面。孩子到了三四岁的时候,经常会发生孩子打架变成大人打架的情况。孩子们互相争着玩娱乐器材,哪个孩子受了伤,哪个孩子的妈妈就会最伤心。明知道孩子们之间打架是正常的,但情感总是战胜理智,失去给孩子说明错误的机会。 三四岁的孩子不知道礼让,共鸣能力还没有得到发展,因此都是自私的,只是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虽然父母一再告诉孩子要按顺序排队玩滑梯,但孩子还是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父母要给孩子说明这么做的理由可能会很难,但就算孩子听不明白,父母仍有必要详细地给孩子说明。 “想玩滑梯对吗,别的小朋友也和你一样想玩儿,所以你应该再忍耐一会儿。” 这样,孩子就算不太理解妈妈的话,他还是会明白自己争抢的行为是错误的。思考也是一种训练,因此父母要耐心地对待孩子,训练孩子思考行为的对与错。 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 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模仿父母。仔细观察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我们发现,孩子们会模仿父母平时的言行举止。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现在看来,前面所提到的父母在游 乐场为了孩子而吵架,这无疑会对孩子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道德榜样,这种榜样作用会一直影响着孩子,直到孩子人生终结的那一刻。 经常打架、动用暴力的父母,不论他们如何认真教育孩子,对孩子都会有不良影响。不只是打架,就连饮食习惯、对待感情的态度,孩子都会向父母学习。因此,父母正确的言行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父母要明白,自己的生活本身就是孩子的“道德教材”,孩子正在关注你的一举一动。模仿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因此父母要认真履行自己的榜样义务。
/
本文档为【[教材]新10岁之前教会孩子若何做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