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杜甫诗二首《望岳》《春望》的教学设计

2017-09-19 4页 doc 25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杜甫诗二首《望岳》《春望》的教学设计杜甫《望岳》《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诵读诗歌并会背诵和准确默写全诗。 2、能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关键词语的品味和对作者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能将诗歌思想情感分析的方法运用在课外诗歌鉴赏中。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关键词语的品味和对作者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能将诗歌思想情感分析的方法运用在课外诗歌鉴赏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
杜甫诗二首《望岳》《春望》的教学设计
杜甫《望岳》《春望》教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诵读诗歌并会背诵和准确默写全诗。 2、能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关键词语的品味和对作者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能将诗歌思想情感分析的方法运用在课外诗歌鉴赏中。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关键词语的品味和对作者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能将诗歌思想情感分析的方法运用在课外诗歌鉴赏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二、学习《望岳》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诗人望见了什么? “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一个“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3、你觉得诗人当时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 “决眦入归鸟”中“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写作背景介绍 杜甫20—35岁时曾漫游各地,饱览山川美景,结交知己好友。这首诗就是他24岁时写成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三、学习《春望》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诗人望见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3、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萧瑟凄凉景象?(介绍时代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4、你觉得诗人当时有着怎样的心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5、简介杜甫的人生历程 杜甫(712-770),2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四、诗歌情感把握之“门”(学习方法归纳) 1、景物(意象)的特点; 2、关键词的情感信息; 3、诗人经历及写作背景 五、杜甫诗歌欣赏 结合诗歌的意象特点和关键词的情感信息说说两首诗的不同思想情感。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当时他的生活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课外比较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和《武陵春》,说说两诗不同的思想情感。 板书设计:   望   东岳泰山:雄伟秀丽                抒  热爱自然和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         春日都城:萧瑟破败                      感时恨别、思家悲己                                                 意象、关键词、写作背景————情感主旨 
/
本文档为【杜甫诗二首《望岳》《春望》的教学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