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兰大一院神经病学重点

2017-09-26 14页 doc 33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兰大一院神经病学重点兰大一院神经病学重点 神经病学 重点整理 (兰大第一临床) 大脑半球分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额叶的主要功能区包括:1皮质运动区,支配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2运动前区与联合运动和姿势调节有关;3皮质侧视中枢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4书写中枢5运动性语言中枢管理语言运动;额叶前部与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和冲动行为 顶叶的功能分区包括:1皮质感觉区,接受对侧肢体的深浅感觉信息;2运用中枢,与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3视觉性语言中枢,理解看到的文字和符号的皮质中枢 颞叶的生理功能区包括:1感觉性语言中枢2听觉中枢3嗅觉中枢4颞叶...
兰大一院神经病学重点
兰大一院神经病学重点 神经病学 重点整理 (兰大第一临床) 大脑半球分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额叶的主要功能区包括:1皮质运动区,支配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2运动前区与联合运动和姿势调节有关;3皮质侧视中枢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4写中枢5运动性语言中枢管理语言运动;额叶前部与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和冲动行为 顶叶的功能分区包括:1皮质感觉区,接受对侧肢体的深浅感觉信息;2运用中枢,与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3视觉性语言中枢,理解看到的文字和符号的皮质中枢 颞叶的生理功能区包括:1感觉性语言中枢2听觉中枢3嗅觉中枢4颞叶前部与记忆联想和高级神经活动有关5颞叶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肢体能做抗 阻力动作,但不完全 5级正常肌力 腰椎穿刺的适应证:1留取CSF做各种检查以助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诊断;2测量颅 并发症1低颅压综合症(侧卧位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在60~80mmH2O以下)2脑疝形成3神经根痛 侧卧位的正常压力: 一般成人为 80~180mmH2O,大于200mmH2O提示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TIA可出现缺血对侧肢体的单瘫,轻偏瘫,面瘫和舌瘫,伴有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损出现失语和失用;颈治疗目的: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预防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聚集剂:减少微栓子发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抗凝药物 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 TIA的外科治疗:血管治疗原则:1超早期治疗:力争发病后今早选用最佳治疗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缺血性卒中类型病情严重程度采取最适当的治疗3整体化治疗:采取针对性治疗的同时,进行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 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 入颅3脑干出血:脑桥出血 中脑出血,延髓出血,小脑出血,脑室出血 治疗原则: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 重点:脑出血与脑梗死的鉴别(详见课本)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脑底部或脑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 种临床综合症,病因:颅2手术治疗目 的:根除病因,防止复发 1)动脉瘤的消除是防止动脉瘤性SAH再出血的最佳办法2)动静脉畸形可采用AVM整块切除术,供血动脉结扎术等 多发性硬化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起病年龄多在20~40岁,以亚急 性起病多见,空间和时间多发性,临床症状特点:肢体无力(不对称偏瘫常见)感觉异常(肢体躯干或面部针刺麻木感,异常的肢体发冷,蚁走感,瘙痒感以及尖锐烧灼样疼痛)眼部症状(急性视神经炎或球后视神经炎)共济失调,发作症状(强直痉挛,感觉异常,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癫痫和疼痛不适)精神症状(抑郁,易怒和脾气暴躁)其他症状(膀胱功能障碍) 临床分型1复发-缓解(R-R)型MS 临床最常见,85% 2继发进展(SP)型MS R-R型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可转为此型,患病25年后80%转为此型 3原发进展型MS 约占10%,起病年龄偏大(40-60),发病后轻偏瘫或轻截瘫在相当长时间 临床罕见,在原发进展型病程基础上同时伴急性复发 5良性型MS 约占10%,病程呈现自发缓解 治疗目的:抑制炎性脱髓鞘病变进展,防止急性期病变恶化及缓解期复发,晚期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减轻神经功能障碍带来的痛苦。 复发缓解型MS治疗:皮质类固醇,β-干扰素 ,大剂量免疫球 蛋白静脉输注 继发进展型MS治疗:氨甲蝶呤 环磷酰胺 环孢霉素A 对症治疗:1疲劳症状:应保证足够的卧床休息2膀胱,直肠功能障碍3严重痉挛性截瘫和大腿痛性屈肌痉挛 帕金森病PD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变性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1静止性震颤 典型表现是拇指与屈曲的示指间呈“搓丸样”2肌强直: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增加“铅管样强直”“齿轮样强直”3运动迟缓:面具脸,“写字过小征”4姿势步态障碍:平衡功能减退,姿势反射消失引起的姿势步态不稳,易跌跤 治疗原则:药物治疗为首选且主要的治疗手段,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发展,更无法治愈。用药原则从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 选药原则:老年前期不伴智力减退;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司来吉兰,复方左旋多巴合用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抗胆碱能药,复方左旋多巴;老年伴智力减退首选复方左旋多巴 治疗药物:a抗胆碱能药(苯海索)b金刚烷胺c复方左旋多巴d多巴胺受体激动剂e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f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 开,关现象:“开-关现象”是指帕金森病患者突然出现症状加重、全身僵硬、寸步难行,但未进行任何治疗,症状在数分钟后有突然消失的现象。“开-关现象”可以在患者日常生活的任何时间和状态下发生,与药物服用时间和剂量无关,处理起来比较棘手。 癫痫 临床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 性和刻板性的特点。分类:症状性癫痫,特发性癫痫,隐源性癫痫 癫痫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发作性 短暂性,重复性,刻板性 部分性发作:是指源于大脑半球局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包括单纯部分性 ,复杂部分性,部分性继发全面性发作三类,前者为局限性发放,无意识障碍,后两者放电从局部扩展到双侧脑部,出现意识障碍 Jackson发作: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大脑皮质运动区移动,临床表现抽搐自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渐发展。 Todd麻痹:严重部分运动性发作患者发作后可留下短暂性肢体瘫痪。 复杂部分性发作CPS:1)仅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模糊2)表现为意识障碍和自动症 自动症:是指在癫痫发作过程中或发作后意识模糊状态下出现的具有一定协调性和适应性的无意识活动。可表现为反复咂嘴,撅嘴,咀嚼,舔舌或反复搓手,游走,奔跑,无目的的开门,关门。 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1确定是否用药2正确选择药物3药物的用法4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5尽可能单药治疗6合理的联合治疗7增减药物,停药及换药的原则:1)增减药物:增药可适当的快,减药一定要慢,必须逐一增减,以有利于确切评估疗效和毒副作用,2)AEDs控制发作后必须坚持长期服用,3)换药,一种药物已达到最大可耐受剂量仍然不能控制发作4)停药:遵循缓慢和逐渐减量的原则 常用抗癫痫药;卡马西平-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丙戊酸-全面 性发作,苯巴比妥-小儿癫痫的首选药物 癫痫持续状态SE:或称癫痫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治疗目的:保持稳定的生命体征和进行心肺功能支持,终止呈持续状态的癫痫发作,减少癫痫发作对脑部神经元的损害,寻找并尽可能跟除病因及诱因,处理并发症。一般:1对症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做气管插管或切开2建立静脉通道3积极防治并发症 药物选择:1能静脉给药2可快速进入脑1运动障碍:急性起病,早期为脊髓休克期,出现肢体瘫痪,肌张力减低,减反射消失,2~4周进入恢复期,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活跃 总体反射:下肢任何部位的刺激或膀胱充盈,均可引起下肢屈曲反射和痉挛,伴有出汗,竖毛,尿便自动排出等症状2感觉障碍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尿潴留 治疗:1高颈段脊髓炎有呼吸困难者应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通畅,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2排尿障碍者应保留无菌导尿管3保持皮肤清洁,按时翻身,拍背,吸痰 药物治疗:1皮质类固醇激素2大剂量免疫球蛋白3维生素B族4抗生素 三叉神经痛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痛。临床表现:表现为以面颊上下颌及 舌部明显的剧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突发突止,间歇期完全正常。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严重病例可因疼痛出现面肌反射性抽搐,口角前向患侧即痛性抽搐。 药物治疗首选卡马西平。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神经炎,临床表现: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尔征;患者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和外耳道,鼓膜疱疹称Ramsay-Hunt综合症 治疗原则;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阿昔洛韦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神经病又称吉兰-巴雷综合症GBS,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临床表现: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3周有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2.首发症状为肢体对称性无力 不对称性弛缓性瘫,自远端渐向近端发展或自近端向远端加重,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3.发病时常有肢体感觉异常如烧灼感、麻木、刺痛和不适感,感觉缺失相对轻,呈手套-袜子样分布,出现kernig征和lasegue征等神经根刺激症状;4.脑神经麻痹常见双侧面神经瘫,其次是延髓麻痹;5.多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等自主神经症状明显,以及窦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暂时性尿潴留等;6.GBS多为单相病程,病程中可有短波动诊断:患者急性或亚急性,病前1~4周感染史,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末梢性感觉障 碍伴脑神经受损,脑脊液示蛋白-细胞分离,肌电图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 治疗:1血浆交换2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3皮质类固醇4抗生素5辅助呼吸6对症治疗及预防并发症 重症肌无力MG临床特征1受累骨骼肌病态疲劳2受累肌的分布和表现: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首发症状常为一侧或者双侧眼外肌麻痹3重症肌无力危象:指呼吸肌受累时出现咳嗽无力甚至呼吸困难,需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是致死的主要原因4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有效5病程特点 起病隐蔽,病程有波动,缓解与复发交替 临床:1眼肌型2A轻度全身型3B中度全身型4急性重症型5迟发重症型6肌萎缩型 辅助检查:重复神经电刺激 诊断:1疲 劳试验 嘱患者持续上视出现上睑下垂或两臂持续平举后出现上臂下垂,休息后恢复则为阳性2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 治疗:1胸腺治疗2胸腺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1胆碱酯酶抑制剂2肾上腺皮质激素3免疫抑制剂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诊断依据?口唇或生殖道疱疹史?起病急,病情重,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明显精神行为异常?CSF红白细胞数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EEG以颞额区损害为主的弥漫性高波幅慢波。?头颅CT发现颞叶局灶性出血性脑软化灶?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药物:?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免疫治疗:干扰素、转移因子?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菌治疗 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比较 神经病学测试题及答案 1、一侧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病损表现为【B】 A、同侧面部痛温,触觉均障碍 B、同侧面部呈现洋葱皮样分布的分离性痛温觉障碍 C、同侧面部呈洋葱皮样分布的痛温觉及触觉障碍 D、对侧面部呈洋葱皮样分布的痛温觉及触觉障碍 E、咀嚼无力,下颌反射消失,张口时下颌向同侧偏斜 2、下列哪项不符合延髓麻痹的诊断【D】 A、真性延髓麻痹主要系指舌咽迷走神经麻痹 B、假性延髓麻痹为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所致 C、真性及假性延髓麻痹均出现饮水反呛、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 D、假性延髓麻痹时咽反射消失 E、真性延髓麻痹时可有舌肌瘫痪舌肌萎缩肌束颤动 3、右三叉神经病损表现为【A】 A、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张口下颌偏向右侧 B、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张口下颌偏向左侧 C、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右闭目不能 D、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左闭目不能 E、左面部痛温觉障碍,张口下颌偏向右侧 4、两足并拢站立闭目,此项检查为【B】 A、Laseque征 B、Romberg征 C、Kernig征 D、Hoffmann征 E、Babinski征 5、同向性偏盲病损位于【C】 A、同侧视神经 B、视交叉 C、对侧视束 D、对侧颞叶视辐射 E、对侧顶叶视辐射 6、下列哪项不符合一侧动眼神经麻痹【D】 A、上脸下垂,眼球不能向上、下和 D、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 E、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 7、滑车神经受损时眼球出现向哪一方向的运动障碍【B】 A、向外上 B、向外下 C、向 D、向 E、以上均不是 8、霍纳综合征由下列哪种病因引起【A】 A、眼交感神经麻痹 B、眼交感神经兴奋 C、眼副交感神经麻痹 D、眼副交感神经兴奋 E、动眼神经麻痹 9、可引起眼裂变小的病征有【A】 A、Horner征 B、动眼神经麻痹 C、面神经麻痹 D、展神经麻 痹 E、滑车神经麻痹 10、Horner征表现不正确是【E】 A、瞳孔缩小 B、眼睑膜充血及面部无汗 C、眼裂狭小 D、眼球 E、瞳孔对光反应消失 11、舌咽迷走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不包括【E】 A、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B、说话声音带鼻音 C、患侧软腭活动受限 D、患侧咽反射消失 E、舌前2.3味觉消失 12、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的症状不包括【B】 A、一侧麻痹,伸舌时舌尖偏向麻痹侧 B、一侧麻痹伸舌时舌尖偏向麻痹对侧 C、两侧麻痹,伸舌时受限或不能 D、舌肌萎缩及伴有肌束震颤 E、电检查有变性的反应 13、卧位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正常值是【B】 A、50,70mmH2O(0.49,0.69kPa) B、80,180mmH2O(0.78,1.76kPa) C、190,220mmH2O(1.86,2.16kPa) D、230,250mmH2O(2.25,2.45kPa) E、260,280mmH2O(2.55,2.74kPa) 14、压颈试验旨在检查【C】 A、小脑病变 B、大脑病变 C、脊髓疾病有无椎管阻塞 D、周围神经疾病 E、脑干疾病 15、下列哪项正确【A】 A、右三叉神经损害时张口下颌向右偏斜 B、右面神经损害时露齿口 角偏向右侧 C、右舌下神经损害时舌尖左偏 D、右展神经损害右眼球向 A、痉挛性瘫 B、肌张力增高 C、出现病理反射 D、弛缓性瘫 E、腱反射亢进 17、锥体系统病损最确切的体征是【E】 A、显著的肌萎缩 B、肌束震颤 C、肌张力增高 D、肌张力减低 E、Babinski征( ) 18、锥体束损害的反射改变【C】 A、深浅反射均亢进 B、深浅反射均减弱或消失 C、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D、深反射亢进,浅反射正常 E、深反射减弱或消失,浅反射正常 19、鉴别中枢性与周围性瘫痪最有意义的体征是【E】 A、瘫痪程度分级及范围大小 B、有无肌肉萎缩 C、肌张力增高或减低 D、腱反射亢进或消失 E、有无病理反射 20、锥体系统是指【A】 A、上运动神经元 B、下运动神经元 C、小脑皮层细胞 D、脊髓巨角细胞 E、上及下运动神经元 2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改变的特点通常是【A】 A、上肢屈肌张力高,下肢伸肌张力高 B、上肢伸肌张力高,下肢屈肌张力高 C、上下肢均为屈肌张力高 D、上下肢均为伸肌张力高 E、上下肢屈伸肌张力均高 22、检查肌张力时,患者必须【E】 A、意识清醒 B、无肌肉瘫痪 C、无肌肉萎缩 D、无肌束震颤 E、肌肉放松 23、锥体束病损时肌张力改变为【A】 A、痉挛性折刀样肌张力增高 B、强直性铅管样肌张力增高 C、强直性齿轮样肌张力增高 D、肌张力减低,学慧教育网搜集整理, E、去脑强直或去皮层强直 24、Babinski征( )提示【D】 A、病损必在大脑皮层 B、病损必在 C、病损必在脊髓 D、皮质脊髓束损害 E、皮质脑干束损害 25、Babinski征典型表现为【A】 A、拇趾背屈,其他各趾向外呈扇形展开 B、拇趾跖屈,其他各趾向外扇形分开 C、仅拇趾背屈 D、五趾均背屈 E、五趾均跖屈 26、下列哪项为锥体束损害的体征【E】 A、Kernig征 B、Lasegue征 C、Romberg征 D、Brudzinski征 E、Babinski征 27、病理反射的发生系因【D】 A、脊髓反射的弧受损 B、神经系统兴奋性普遍增高 C、基底节受损 D、锥体束受损 E、脑干网状结构受损 28、导致腱反射亢进的病损部位为【D】 A、脊神经后根 B、脊髓前角 C、脊髓后索 D、锥体束 E、锥体外系 29、哪项可能不是脊髓病变引起的瘫痪【E】 A、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B、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C、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D、一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E、一侧上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30、肌束震颤损害部位在【B】 A、上运动神经元 B、下运动神经元 C、神经肌肉接头 D、肌肉 E、锥体外系统 31、周围性瘫痪的肌张力改变特点【C】 A、折刀样增高 B、铅管样增高 C、肌张力减低 D、齿轮样增高 E、肌张力时高时低 32、下列哪项不是下运动神经元【E】 A、脊髓前角细胞 B、前根 C、神经丛 D、周围神经系统 E、皮质脑干束 33、大脑皮质运动区病变的瘫痪多表现【A】 A、单瘫或不均等偏瘫 B、完全性均等性偏瘫 C、交叉性瘫 D、四肢瘫 E、截瘫 34、导致中枢性偏瘫包括同侧中枢性面,舌瘫的病损部位【E】 A、脊髓 B、脑干 C、小脑 D、丘脑 E、 B、单瘫 C、截瘫 D、交叉性瘫 E、伴明显肌肉萎缩 36、Weber综合征的病损部位【E】 A、中央前回 B、皮质脊髓束 C、桥脑 D、延髓 E、中脑 37、Millard-Gubler综合征的表现不包括【E】 A、本侧展神经瘫痪 B、本侧面神经瘫痪 C、对侧舌下神经瘫痪 D、对侧上下肢上单位瘫 E、眼球侧视运动障碍 38、运动系统不包括【B】 A、下运动神经元 B、丘脑 C、上运动神经元 D、锥体外系统 E、小脑系统 39、脊髓颈膨大横贯性损害引起【B】 A、四肢中枢性瘫 B、双上肢周围性瘫,双下肢中枢性瘫 C、截瘫 D、单瘫 E、偏瘫 40、胸髓横贯性损害引起【A】 A、双下肢中枢性瘫 B、双下肢周围性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C、一侧下肢周围性瘫 D、四肢瘫 E、偏瘫 41、脊髓前角细胞病损的瘫痪特点【C】 A、单瘫 B、节段型分布的弛缓性瘫,伴感觉障碍 C、节段型分布的弛缓性瘫,不伴感觉障碍 D、四肢远端肌肉瘫痪 E、截瘫 42、双侧旁中央小叶及其附近中央前后回受损引起【E】 A、下肢感觉障碍 B、下肢瘫痪 C、面舌及上肢感觉障碍 D、面舌及上肢瘫痪 E、痉挛性截瘫,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及尿潴留 43、痉挛性偏瘫步态【D】 A、跨阈步态 B、醉汉步态 C、慌张步态 D、划圈样步态 E、剪刀样步态 44、当C5,T2脊髓前联合受损时可出现【B】 A、双上肢深浅感觉均减退或消失 B、双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但触觉及深感觉保留 C、双上肢及上胸部痛温觉减退,但触觉深感觉保留 D、双上肢痛温觉及触觉缺失,但深感觉保留 E、双上肢深感觉缺失,但触觉及痛温觉保留 45、脊髓病所致音叉振动觉及位置觉缺失的病变部位在【E】 A、前庭脊髓束 B、红核脊髓束 C、脊髓小脑束 D、脊髓小脑束 E、薄束与楔束 46、一侧节段性分离感觉障碍即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及深感觉保留,病变部位在【C】 A、同侧脊神经节 B、同侧脊髓后根 C、同侧脊髓后角 D、同侧脊髓丘脑束 E、对侧脊髓丘脑束 47、脊髓横贯性损害引起感觉障碍的特点是【B】 A、形状不规则的条块状感觉障碍 B、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双侧深浅感觉缺失 C、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双侧痛温觉缺失并伴自发性疼痛 D、受损节段平面以下双侧感觉异常和感觉过敏 E、受损节段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及深感觉保留 48、交叉性感觉障碍的病变水平位于【D】 A、中脑上丘 B、中脑下丘 C、桥脑 D、延髓 E、颈髓 49、一侧面部及对侧躯体痛温觉缺失的病损部位在【D】 A、中脑背盖部 B、桥脑背盖部 C、桥脑基底部 D、延髓背外侧部 E、延髓基底部 50、病变对侧偏身深浅感觉障碍,伴自发性疼痛及感觉过敏,其病变部在【C】 A、顶叶感觉皮层, B、 C、丘脑 D、中脑 E、桥脑 51、 D、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伴感觉过度 E、交叉性感觉减退或缺失 52、肱二头肌反射中枢在【C】 A、C3,4 B、C4,5 C、C5,6 D、C7,8 E、C8,T1 53、膝腱反射中枢在【C】 A、T12,L2 B、L1,3 C、L2,4 D、L3,5 E、L5,S2 54、下列对感觉障碍判断哪项不正确【D】 A、周围神经末梢性损害可出现四肢远端对称性手套袜套型深浅感觉障碍 B、脊髓半侧损害可出现病变平面以下的同侧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C、延髓外侧病损可出现同侧面部及对侧躯体的变叉性感觉障碍 D、丘脑病损可引起同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深感觉障碍重于浅感觉 E、皮层性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等复合感觉障碍 55、下列哪项不符合对感觉障碍的判断【C】 A、感觉径路刺激性病变可引起疼痛,感觉过敏和感觉异常 B、感觉径路的破坏性病变可引起减退或感觉消失 C、过度刺激性病变可引起感觉过度,表现有潜伏期及后作用 D、牵涉性疼痛系指 57、诊断浅昏迷最有价值的体征是【A】 A、对呼叫无反应 B、对疼痛刺激无反应 C、眼球浮动 D、角膜反射消失 E、Bahinski征( ) 58、用针划过患者足部外踝处,出现拇趾背屈此反射为【D】 A、Babinski征 B、Oppenheim征 C、Gordon征 D、Chaddock征 E、Schaeffer征 59、患性,60岁,走路时双脚有踩棉花感,睁眼站立稍不稳,Romber征极明显,双下肢音叉振动觉缺失,病变为【D】 A、小脑 B、脊髓后索 C、脊髓侧索 D、脊髓后角 E、大脑额叶 60、男性32岁,双下肢无力3个月,查体双上肢正常,又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高,跟膝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 ),其病变部位可能是【A】 A、胸髓 B、腰膨大 C、颈膨大 D、高颈髓 E、脊髓前角细胞 61、患者突然出现右口角抽搐,后出现右侧上肢,下肢抽动,继而出现四肢抽搐,其病变部位是【A】 A、左侧中央前回下部 B、左侧中央前回上部 C、右侧中央前回上部 D、右侧中央前回下部 E、右侧中央后回 62、患者右侧肢体无力一年余,查体右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肌力4级,右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肌力3级,其病变部位为【E】 A、左上胸髓部 B、右上胸髓部 C、双侧颈膨大部 D、左侧颈膨大部 E、右侧颈膨大部 63、男性,60岁,糖尿病多年,渐出现双手双足麻木,发凉,查体双手双足远端痛觉减退,四肢远端肌力4级,近端力正常其病变部位为【C】 A、神经根 B、神经丛 C、末梢神经 D、脊髓 E、脑干
/
本文档为【兰大一院神经病学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