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的调查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的

2017-09-20 28页 doc 56KB 16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190

暂无简介

举报
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的调查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的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的调查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的 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的调查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目的: 课题研究结论: 课题调研项目: (1) 了解叛逆心里及其利弊 由于我们现在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正在泛滥的时刻,每位同学都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叛 逆,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叛逆心理以及它的利弊! 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 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 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以上位者自居的...
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的调查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的
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的调查结题课题研究的目的 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的调查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目的: 课题研究结论: 课题调研项目: (1) 了解叛逆心里及其利弊 由于我们现在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正在泛滥的时刻,每位同学都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叛 逆,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叛逆心理以及它的利弊! 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 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 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以上位者自居的方式抵消长辈对他们带来的威压感。正是由 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 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 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 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疏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它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 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 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 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2) 了解叛逆心理的表现及其危害 很多家长总是在互相抱怨和自己的孩子越来越远了,其实,这是应为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孩子 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他们有很多的事情都不想和自己的父母来交流甚至是和父母吵架、摔门 而走,就此现象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叛逆心理的一些表现,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孩 子是不是已经 进入了叛逆时期,以此来更好的帮助孩子度过! 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如果父母 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认为 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他们反感和愤怒;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 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你叫他往东,他一 定往西,就是存心不让大人顺心,也不让自己听从大人的!觉得自己很有主见! 那么又有什么养的危害呢 “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 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 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从而走向极端。这在杨女士的小孩身上就得到体现。据杨女士说,她和丈夫忙了一 天后回到家,身心疲惫,与儿子很少交流,而对儿子的一些行为看不惯时,便会忍 不住予以责骂,使儿子的对抗情绪逐步升级,从沉默寡言到明显对抗。 处于“逆反 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老师、父母越恼火, 他们越反感,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 杀亲案(如徐力杀母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 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3) 了解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的一切都让父母感到这么不可思议,到底为什他们会产生这种 心理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 学生自身方面 高中生大脑的发育健全,思维的独立性、 批判性大大增强,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 高中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进而形成日益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 社会因素分析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受社会压力与不良习气影响。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更受大众传播媒体影响。 叛逆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有主见、很酷、有个性的行为,看到周围同学这么做也跟着学, 就盲目的从众,可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会导致周围关心他人的伤害。现在社会越来越 讲究个性化,自我化,导致叛逆的心理更加厉害。其实有个性和叛逆并不是一回事。 家庭因素 • 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 • 单亲家庭、夫妻关系不和,矛盾突出的家庭;青少年期缺少家庭关爱也是易发群体, 极易发生心理叛逆;而且往往叛逆更加彻底和敌对更加严重。 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 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 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 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问卷调查表明,有19.21% 的高中生不满老师用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 (4) 了解叛逆心理的对策 广大家长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具有叛逆心理的孩子总是束手无策,甚至害怕孩子会走上歧途 而过分约束他们,反而是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那么,面对这样的叛逆小孩,家长和老师该 怎么办呢? • 1、提高认识 • 中学生应充分认识这个阶段的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的弱点。因为在这阶段中学 生情绪容易冲动,看问题还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什么时候都坚持 认为自 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对待问题情绪化,总是与他人唱反调。中学生应不断地 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辩是非的能力。多采纳别人的好建议, 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走向死胡同,学会冷静,客 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高中生随着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不遗余力地追求个性,让自己变得很 另类。 • 2、加强交流和沟通 • 和父母沟通 • 和 老 师 沟 通 。 和同学交流。 • 3 让个性更加坚强 • 5、受了委屈,心中不愉快,有时可以发泄一下,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剧烈运动, 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不要积累在心中,要象回收站的垃圾一样及时清空。 • 6.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1、课题的提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我发现初一的学生比较听话,基本上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老师比较省心,但是进入初二,学生的逆反心理逐渐增强,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产生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努力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逆反心理定义:学生个体的一种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 龄特征。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特点与成因,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初中生安全度过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1、初二学生“逆反心理强”现象的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2、结合课堂内外,在分析学生“逆反心理强”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再对问题进行梳理,寻找相应的对策,并对制定的对策进行论证,最终形成有效措施纠正学生的逆反心理。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在“准备阶段”和“研究阶段”中分别做一次): ?制定调查问卷,调查、了解经常出现“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的人数 比例; ?通过问卷、访谈,了解、分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强的原因; 2、行动研究法(主要在实施过程中使用): ?及时发现“逆反心理强”的学生,寻找相应的对策并进行验证实验。 ?对经常有你“逆反心理”的学生单独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针对产生“逆反心理”不同的原因,探索不同的且有效的教育措施。 3、个案研究法(主要在研究过程中使用) 对经常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4、文献研究法(主要在实施过程中使用) ?阅读书籍、杂志,了解消除逆反心理的方法,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 ?做读书笔记,积累资料。 5、经验总结法(实施过程与结题阶段中使用): ?总结学生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氛围中易出现“逆反心理”的现象; ?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研究成果,筛选得失,记录有价值的东西; ?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历程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课题准备(2011.6--------2011.9) ?制定研究方案,完成课题方案的开题论证。 ?通过调查、访问、问卷等手段了解学生“逆反心理强”的原因,找一些典型事例制定出“逆反心理强”的对策。 ?准备一些前期研究的相关书籍,每天坚持读书、学习半小时。每学 期做二篇读书笔记(2011年9月、2011年11月、2012年1月、2012年3月各写一次),一篇500字左右的读书心得或教后(研究)心得,记录有效的理论和自己的心得。 2、第二阶段:课题研究(2011.10-----2012.4) ?确定调查的对象、范围,探究学生“逆反心理强”的原因,制定出学生“逆反心理强”对策,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初中生安全度过中学阶段。 ?及时积累、整理并上传资料; ?中期调查问卷研究,了解研究的情况,并进行适当调整; ?对经常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个案跟踪研究;每学期撰写2个课例分析、教育故事或随笔(2011年10月、2011年12月、2012年2月、2012年4月各写一次)。 ?撰写研究阶段小结。 3、第三阶段:课题总结(2012.5--------2012.6) ?整理各个阶段的,撰写结题报告。 ?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论文。(2012年6月完成)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经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通过归类、整理,我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如下成果。 (一)、初二学生逆反心理强的原因 初二学生是逆反心理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年龄阶层,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他们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也与家庭、学校 等因素的影响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初二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 处在“心理断乳期”的每一位初二学生,表现欲强,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始膨胀起来,都希望在父母面前是好孩子,在教师面前是好学生,在同学面前出类拔萃。当他们在某些事情上受到挫折时,由于心理准备不足,不能很好的看待挫折,不能将这种挫折转化为动力,而是简单地认为自己不是好孩子,不是好学生,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由于整日沉溺于痛苦和烦恼之中而不能自拔,所以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与实力,并丧失信心,甚至对自己持否定态度,开始消极地对待周围的一切事物。 初二学生情绪体验强烈,且情绪变化大,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行动草率。一旦遇到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受挫、家庭变故等消极刺激,很容易产生不满、厌烦等不良情绪和对抗行为。 初二学生好奇心强烈,喜欢探索、接受新事物、新知识。一般,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心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碰的东西,就越是想碰。即所谓的“禁果逆反”。成人越是禁止少年做某事,结果适得其反,少年做某事的愿望越强烈。某些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被列为少年禁看,少年越是想方设法去看。好奇心驱使他们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偷吃“禁果”。 成人感的出现是初二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生理的迅速发育,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小孩了,希望得到成人的 理解和尊重,得到社会认可,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要求成人平等以待,遇事民主协商,充分信任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主。这是初二学生个性发展的转折点,是审视成人、考察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但在多数情况下,成人和社会忽视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要,在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他们会产生自卑、焦虑、敌对的情绪,心理上疏远成人、拒绝成人,心灵的大门紧闭,反抗行为或我行我素的行为日益增加。 2、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 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3、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在这个场所里由于教育者的某些不得体的行为,出现了学生与教师“对着干”的情况。据我校初二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教师的行为不当引起逆反心理的占87%。其原因分析如下: (1)教师教育方式不当: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面对中考升学的压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很高,不能全面客观的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只是简单地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当学生考试的成绩不理想时于是就出现了如下一幕:因为我的成绩不理想——教师就讽刺、挖苦我,还停我的课,叫我反思,甚至请家长——凭什么要停我的课,要请家长,我错在哪里,我又不是故意考不好——我没错,就不反思。这样的情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于是学生对这位教师,对他所教的这门课产生了对抗心理,甚至故意对抗,不愿意再好好地上这位教师的课了。再比如:当学生在课堂上犯错时,教师喜欢当全班同学的面训斥,甚至言语里还带有讥讽之意。而这换来的不是学生好好地继续听课,而是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学生的自尊心以及人格受到严重打击与伤害。调查发现,随意停学生的课、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强制学生写检讨,动不动就请学生家长等都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育学生的方式。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 人才观;没有意识到教育学生要“情感教育、心理教育”双管齐下;也没有意识到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个体差异以及人格地位,而是以“教师”自居,高高在上,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采取不平等的态度,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导致了学生认为教师的教育不是教育,而是故意跟我过不去。于是学生采取了不服从,依然我行我素的态度。 (2) 教师处理问题的态度不公正: 教师在处理两个犯错学生的问题时,不是抱着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去认真调查了解事情的原委,而是主观臆断,不负责任地完全凭着自己的个人情感和所谓事实情况来判断孰是孰非,偏袒“好”学生,批评“差”学生。这种偏心严重伤害了被批评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同时也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造成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于是对教师的批评采取置之不理甚至当面顶撞的态度。 (3)教师教学方式陈旧、老套: “唉,又上某某课,真是无趣,一节课不是罗罗嗦嗦讲个没完,就是不停地叫我们记笔记,没有一点意思”。现代的中学生不再满足于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而是渴望有一个充满活气的课堂,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陈旧、老套,毫无新意,这样就不能抓住学生的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上课时学生的参与兴趣低,不配合教师的教学,消极被动。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削弱或丧失学习这门课的动机,对这门课 的教师也会产生不满情绪,否定甚至完全否定他所不满的教师。为渲泄不满情绪,他们便会以怪异的声音或行为来干扰课堂秩序。 (4)教师的要求脱离了学生实际: 当教师对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时,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完全不顾一个初二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有些要求其实已经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和心理承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这门课的教师产生厌恶感,甚至影响到对这门课的学习,出现故作学态,装模作样,甚而逃避学习,拒绝学习的情况。如:教师每天布置大量的作业,默写、背书、抄写、计算等等,悉数上阵。学生每天就忙于应付这些作业,可谓“无心也读圣贤书”啊。时间一长,少做作业,抄袭作业,拒做作业的现象就开始出现了。再比如:教师上课拖堂,仅有的课间十分钟也被教师无情地占据了。当这位教师为赢得课后这短短几分钟而“喜形于色”时,却不知道这一举动已经引起大多数学生的不满。如果此情形反复出现,每当这位老师上课,学生就会条件反射——又要拖堂了。试想“我最讨厌上某某教师课”的意念悄然生之于心,那课还能有效吗, (二)、初二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 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思维的独立性与思维的批判性密切联系着。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 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2、指导家庭教育优化 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 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原理——适度原理。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即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子女的实际,否则家庭教育的功效就会消弱。 首先,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厉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必须得到改变,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总之,适度原理对家庭功效的正常发挥、优化家庭教育、改善父母子女关系、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3、投入真情,密切关系 亲密的师生关系也是改善初二学生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也并非合情合理,但是由于感情因素存在,便无形地左右人们的某些言行,令你无法解释清楚。这就是感情的魅力。对于生理和心理均不成熟的初二学生来说,他们的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是很大的。他们喜欢什么,憎恶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制约着他们的言行。教师都有体会,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狂热地喜欢某门功课,除去兴趣爱好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教师对学生更多地付出自己感情的话,相信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说不清的厌恶、反感,逆反心理就会减少、淡化甚至消除。这里所说的投入感情,不是表面上的装模作样,不是口头上的许诺应付,而是实实在在地投入真情实感。教师的心里要时时装着自己的学生。他们成绩落后了,我们帮助他们找出原因,设法赶上。他们心里有心事时,我们要帮助他们解开疙瘩,轻装上阵,快乐成长。他们遇到困难了,我们也要热心相助,解决困难。总之,教师应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保驾护航。 4、多表扬,少批评 多表扬,少批评是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赏识教育理念一脉相承的。爱之深,责之切。教师出于对学生负责之心,对于学生的期待是很高的。发现学生的错误决不姑息,这并没有错,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不及时鼓励和表扬,认为做到了是应该的,只把 注意力放在学生的错误上,不断地批评他们,最后只会导致学生的逆反。逆反心理强的学生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强大,什么事都不在乎,实际上他们内心深处很脆弱,很敏感。他们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也需要别人对他所作所为作出肯定和赞许。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进行赏识教育。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要善于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此我们都要拿出放大镜来进行“小题大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优点不断受到强化,这一行为就能得以持续保持下去,并且逐步泛化到其它的行为当中,最后内化成为一种态度稳固下来形成习惯。《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曾风靡日本,其中的主人翁小豆豆每次听老师对他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时,她就非常开心,也觉得自己的确是个好孩子,并不断向好孩子方面发展。这个曾因叛逆厌学退过学的小豆豆就是作者本人。她现在是日本著名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 5、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要经常接触学生,加强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落实到位。教育的内容要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他们能感同身受,有时代特色。教育方法要做到情理交融,从情入手,以理服人。可采用正面说理、榜样示范、小组讨论、辩论、社会调查、观看录像、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教师应注意提升自身素质,防止教育失误,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避 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要热情待人,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他们,发扬民主,倾听学生的心声,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班级,开展各项班级活动。教育要求要合情合理,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处理每一件事情。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说的自己要首先做到。遇事尽量冷处理,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6、要加强初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定期对初二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帮助他们认识青春期心理发生的变化、出现的新特点,自觉抵制逆反心理的产生。 指导学生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增强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遇事就能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看待,并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也可避免过激行为和对抗行为的发生,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学会悦纳自己和别人,遇到不公正的事要会调节自己。要让他们有意识地学习逐渐学会和应用全面的、冷静的、客观的、公正的、科学的、多角度的看待和分析问题。我们周围的许多事情都存在多面性、复杂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多和学生沟通,让事情明朗化,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逆反。要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表达之间的意愿,对父母、老师以及周围的人要有意识地做相应的了解,理解他们提出的各式各样的要求,既要学会包容父母的缺点、毛病,还要看到他们苦口婆心、望子成龙的一片痴情,更要承认父辈们历经风雨、见多识广、懂得取他们之长补自己之短。 五、对本课题研究的反思 1、由于本课题研究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各阶段之间在研究中的联 系并不一定那么严密,再就是初二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包含诸多方面,同一个学生往往同时存在几个方面的逆反心理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有着相互的联系,而且这些心理问题在不断地相互转化着,因此,我对本课题的研究并不意味着结题而终止,要在漫长的历程中一直研究下去。 2、初二学生逆反心理强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彻底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培养。期望通过较短的时间,较少的投入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是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研究目的。 3、《初二学生“逆反心理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实践经验表明,倾教师之所爱,尽教师之所能,是走向学生心灵的捷径,也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教师只有倾注了自己的“爱”,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教师只有竭尽了自己的“能”,才能更好地引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健康成长 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应。 (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也没有多大意义,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德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改变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到消失。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个体方面的因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首先,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其次,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 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最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其次,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长辈们的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他(她)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再次,父母的教育方法。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寄予相当的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在教育方法上却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使子女长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当中,一旦他们的心理再也无法承受时,他们的所有积怨都会随之暴发而来,由恐惧演变成为逆反,轻者不听父母的话,对着干;严重者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是形成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首先、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其次、老师对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是比较关注的,对后进生也是比较关心的,而对大多数的中等学生就相对容易忽视。由于教师的冷漠或不公正,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再次、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或是大发雷霆,或是一味地讽刺、挖苦,造成学生内心的不服气。 三、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育者应面对现实,应正确地引导其向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化和发展。首先,要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逆向论证.提高中学生对错误思想的鉴别能力;其次,改变教育方式,运用辩证思维。 (二)学校要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学校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减少教育失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效;改进教育学方法,建立以学生心理经验为基础、与教材逻辑经验紧密融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形成适应学生心身实际,充满情趣的新教育; 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教育的熏陶性、潜在性特征,减少学生自我统一性与学校教育情景的直接、剧烈冲突的发生。 (三)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勇于自责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就是教师教育方法的失当,违背了学生的心理规律。因此,教师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直面自己的失当,并及时查找原因,改进方法。 (四)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立体教育模式 家庭、社区、学校在教育学生总体思想、教育方法、方向引导上要一致,要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舆论。要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要加强联系,及时促进三者的协同一致发展,尽量消除其中的不和谐音调和消极因素,从而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在青春期产生的困惑感,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感和成就感。 最后,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用教育者真诚的爱去感染与激励学生,特别是对于学习落后、思想和行为偏傲的学生,决不能讽刺挖苦甚至粗暴对待,而要用火热的心去亲近和温暖他们,打开他们情感的闸门。唯有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融洽、思想沟通的时候,教师的教育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才会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公务员之家 总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主观和客观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冷静对待,努力寻求解决的正确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逆反心理 本质 表现因素 [论文摘要]当代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常常使教师和家长表现出难以应对的困惑,以致使他们的教育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挫折和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应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问题,便值得我们正视和探讨。本文阐明了逆反?心理的本质,指出了逆反心理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的种种体现,论述了应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在对青少年的施教中,老师和家长普遍感到当代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正使许多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挫折和影响。为此。揭示逆反心理的实质、分析其成因、寻求解决它的对策等问题便摆在我们面前。 一、逆反心理的本质 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突出的表现是内心世界更为丰富。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多地进行反省,“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等等,这些有关“我”的问题常常萦绕在他们的心头。记日记是他们的明显表现。到了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基本稳定。这一时期,青少年普遍存在着反抗心理。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逆反心理”期。 关于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可谓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一种说法比较一致:“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简言之,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长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认知信息的比较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其心理结构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心理因素构成的。进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二)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因此抽象地谈论它的积极与消极是不正确的。 (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而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二、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个别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的某些不完善之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和 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出现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三、应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由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的影响制约而形成的: 1(主观因素 (1)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的影响 由于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及相当敏感的特殊时期,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渐增强,他们迫切希望当 家作主,从而摆脱成人自居而急于表现自己的非凡与成熟,因而对任何人、任何事物都采取挑剔的态度。也正是由于青少年感到或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法为成人们所重视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所以才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上采取了极端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形成与外界对峙的局面,从而确立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2)学生认知水平的偏差影响 青少年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知的偏差度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持己见,走极端。这些学生自尊心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失败后可能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显得意志薄弱;对老师、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3)学生主体内部的综合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综合心理因素主要指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过强,过分强调自我,受好奇心的驱使,偏激片面地看问题等。这是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对社会生活中出现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独立地用自己 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直,对老师家长的教导,常常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番,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疑问。加上他们较少保守思想,富于想象,往往在学习中提出一些与师长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设想和看法,并亲于尝试一些在教育者看来是不可能或不必要的新做法。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2(客观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 第一,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学生原有的需要。人的各种行动都是以满足个人(社会)的某种需要为前提的。在学生还没有产生一定的需要以前,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他们的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此外,当学生产生一定需要以后,对他们提出的过高过急的要求也是难于被接受的。 第二,对学生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他们强烈地要求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我们对这个问题决不能掉以轻tb。有人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他们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但是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 第三,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育者对问 题的不同处理,表明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如果在处理问题时不从实际出发,坚持统一标准,碰到问题只凭主观臆测就作处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这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第四,教育者的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师不能因材施教,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加以引导,也容易产生逆反情绪。 第五,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教给学生。就其本身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二是展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但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自己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种矛盾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和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上和家庭中的一些逆反现象都会直接或问接影响着他们,尤其是一些后进生更容易接受那些不利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 会导致子女过大tb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式、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比如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包括不正之风,都可能影响敏感的学生,以致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总之,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也同样是教育学生所不可忽视的。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的是对同辈群体的依赖。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问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青少年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也容易使其逆反心理的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应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具体措施 1(了解学生,正确对待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的一种正常表现,是青少年中的一种普遍行为。这一时期,教师应“对症下药”,不应盲目作为。了解学生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对待其逆反心理行为,与他们做朋友,是应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前提。一方面,教师可利用上下课时间,对有逆反心理行为的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多种正规的方式了解其tb理变化;另一方面,教师可找个别学生聊天,通过聊天发现其反常行为的根本原因,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切忌盲目指责、批评学生或不尊重学生。 2(以情动情,消除疑虑 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以及大量的社会现象都说明,感情在无形中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与做法。而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且又正处于“反抗”时期的青少年更是需要教师对感情的倾注。要淡化或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我们的教师不能采取简单和偏激的行为,而应做到以情动情,以心换心。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和爱,从而对教师消除疑虑,真正从内心接纳教师、与他们做朋友并分享自身的忧与愁,这将有利于改变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3(创造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要共同重视学生逆反心理问题。要认识一致,互通信息,改变不适当的教育方法,控制消极因素的刺激。家庭中,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学习型家庭;学校可通过开展多彩的教育活动等,为我们青少年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社会要 竭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让青少年处处感到是温暖、处处感到是关心。从而严格警惕自己言行的出格,力求化,以此来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疏导 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者是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得心药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它为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素质的培养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我们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小组辅导等等。通过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将会使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得以有效的疏导和排解。 综上所述,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其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饿反映。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它的本质,认识它的表现,懂得其影响其产生的因素,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就能有效地加以克服,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 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的调查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目的: 课题研究结论: 课题调研项目: (1) 了解叛逆心里及其利弊 由于我们现在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正在泛滥的时刻,每位同学都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叛 逆,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叛逆心理以及它的利弊! 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 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 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以上位者自居的方式抵消长辈对他们带来的威压感。正是由 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 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 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 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疏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它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 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 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 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2) 了解叛逆心理的表现及其危害 很多家长总是在互相抱怨和自己的孩子越来越远了,其实,这是应为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孩子 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他们有很多的事情都不想和自己的父母来交流甚至是和父母吵架、摔门 而走,就此现象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叛逆心理的一些表现,让父母知道自己的 孩子是不是已经 进入了叛逆时期,以此来更好的帮助孩子度过! 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如果父母 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认为 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他们反感和愤怒;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 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你叫他往东,他一 定往西,就是存心不让大人顺心,也不让自己听从大人的!觉得自己很有主见! 那么又有什么养的危害呢 “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 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 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从而走向极端。这在杨女士的小孩身上就得到体现。据杨女士说,她和丈夫忙了一 天后回到家,身心疲惫,与儿子很少交流,而对儿子的一些行为看不惯时,便会忍 不住予以责骂,使儿子的对抗情绪逐步升级,从沉默寡言到明显对抗。 处于“逆反 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老师、父母越恼火, 他们越反感,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 杀亲案(如徐力杀母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 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3) 了解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的一切都让父母感到这么不可思议,到底为什他们会产生这种 心理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 学生自身方面 高中生大脑的发育健 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大大增强,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 高中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进而形成日益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 社会因素分析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受社会压力与不良习气影响。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更受大众传播媒体影响。 叛逆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有主见、很酷、有个性的行为,看到周围同学这么做也跟着学, 就盲目的从众,可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会导致周围关心他人的伤害。现在社会越来越 讲究个性化,自我化,导致叛逆的心理更加厉害。其实有个性和叛逆并不是一回事。 家庭因素 • 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 • 单亲家庭、夫妻关系不和,矛盾突出的家庭;青少年期缺少家庭关爱也是易发群体, 极易发生心理叛逆;而且往往叛逆更加彻底和敌对更加严重。 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 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 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 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问卷调查表明,有19.21% 的高中生不满老师用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 (4) 了解叛逆心理的对策 广大家长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具有叛逆心理的孩子总是束手无策,甚至害怕孩子会走上歧途 而过分约束他们,反而是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那么,面对这样的叛逆小孩,家长和老师该 怎么办呢? • 1、提高认识 • 中学生应充分认识这个阶段的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的弱点。因为在这阶段中学 生情绪容易冲动,看问题还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什么时 候都坚持 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对待问题情绪化,总是与他人唱反调。中学生应不断地 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辩是非的能力。多采纳别人的好建议, 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走向死胡同,学会冷静,客 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高中生随着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不遗余力地追求个性,让自己变得很 另类。 • 2、加强交流和沟通 • 和父母沟通 • 和 老 师 沟 通 。 和同学交流。 • 3 让个性更加坚强 • 5、受了委屈,心中不愉快,有时可以发泄一下,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剧烈运动, 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不要积累在心中,要象回收站的垃圾一样及时清空。 • 6.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
本文档为【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的调查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