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电视剧与社会思潮简述

2017-10-23 12页 doc 132KB 10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新中国成立以来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电视剧与社会思潮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电视剧与社会思潮简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电视剧与社会 思潮简述 摘 要:从1958年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到今天建国60周年日益繁荣的电视剧创作,中国电视剧创作经历了从“运动文学”与“写英雄人物”思潮、 启蒙主义思潮到大众文化思潮和爱国主义思潮四个主要的阶段。中国电视剧50年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电视剧创作是与当时的纯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也是当时政治环境、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反映。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视剧;社会思潮 从1958...
新中国成立以来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电视剧与社会思潮简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电视剧与社会思潮简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电视剧与社会 思潮简述 摘 要:从1958年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到今天建国60周年日益繁荣的电视剧创作,中国电视剧创作经历了从“运动文学”与“写英雄人物”思潮、 启蒙主义思潮到大众文化思潮和爱国主义思潮四个主要的阶段。中国电视剧50年的发展历程也明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电视剧创作是与当时的纯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也是当时政治环境、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反映。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视剧;社会思潮 从1958年至今,中国电视剧已经走过了50余年。50年间的电视剧文本为发展中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文本体系。本文试图揭示其与建国以来各种复杂的社会思潮的互动性关系。这些社会思潮都在电视剧这一文化阵地上争相进行着自我的表述,表现出一种彼此消长的态势。在当代,这种消长却又表现为一种多元的融合。因而,以思潮的流变轨迹对电视剧进行梳理,应该可以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与文艺的成长轨迹提供一个参照。 一 初创期(1958—1966年):“运动文学”与“写英雄人物”思潮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直播的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标志着我国电视剧艺术的诞生。到“文革”前夕,北 京电视台共摄制了《一口菜饼子》、《焦裕禄》、《江姐》等80余部电视剧。在长达8年的直播时期内,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共播出电视剧180余部。? 1. 电视剧与“运动文学”思潮 建国初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特别强调文学创作要紧跟生活潮流,与现实斗争保持同步,后来有学者把它称为“运动文学”。这个时期的思潮与电视的新闻敏感性相结合,涌现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作品。 1958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党救活了他记抢救上钢三厂工人丘财康的经过》一文后不久,北京电视台就立即根据报道编写剧本。9月4日电视剧《党救活了他》顺利播放。1963年8月17日播出的《火种》,以反映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为主题,播出的当天,正是美国25万黑人举行盛大示威,抗议美帝国主义种族歧视的时候。该剧紧密及时地配合了政治斗争,引起了电视观众的强烈共鸣。把握时代脉搏,紧密地和政治斗争形势结合成了当时电视剧的主要特点。 2.电视剧与“写英雄人物”思潮 “写英雄人物”是当时另一规模巨大的文学思潮。在该思潮的影响下,反映先进人物事迹、塑造英雄人物形象也成为了当时电视剧的主要任务。如1959年1月29日播出的《火人的故事》中,由朝鲜老者给三个朝鲜儿童串讲中国人民志 愿军在抗美援朝中攻占高地的英雄故事。再如《刘文学》(1960)、《小八路》(1965)、《小英雄雨来》(1965)、“文革”前最后一部电视剧《焦裕禄》(1966)等也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在当时的电视剧中,人民群众不仅成为了文艺的主要描写对象,而且被作为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公而成为了主要的歌颂对象。 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创作显然受到了当时文艺创作思潮的影响,虽然鲜明地强调了文艺的政治思想教育作用,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艺的娱乐与审美作用。在人物的塑造上,将中心或英雄人物完美化,脱离了现实主义基础。 二 复苏期(1978—1988年):启蒙主义思潮 “文革”时期,全国只有《考场上的反修斗争》(1967)、《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1975)和《神圣的职责》(1975)三部政治话语感极强的电视剧作品问世。 随着“文革”的结束,以1978年播出的彩色电视剧《三家亲》为起点,中国电视剧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复苏最初的两年,电视剧作品仍习惯性地充当着政治意识形态的共建者,自觉配合主流话语的需要。 1980年之后的电视剧,与当时的文化环境、社会心态相适应,以启蒙意识为主调,以现实主义为核心创作观,实现了对新时期现实生活的全方位折射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辅 助建构。启蒙主义思潮是贯穿1980年代中国的重要文化思潮。启蒙运动首先集中指向了人道主义。在人道主义文艺思潮的主导下,文学创作开始关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人的自然欲望”等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命题。而在电视剧创作中则表现为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主题的相互交织。? 1. 伤痕与反思题材剧与启蒙思潮 “伤痕”、“反思”思潮之中的“启蒙”对象主要是对“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的批判与反思。受时代思潮的影响,1980年代前半期,电视剧领域也出现了一批引人深思的“伤痕电视剧”和“反思电视剧”作品。其中较突出的有:电视单本剧《女友》(1980)、《新岸》(1981)、《雾失楼台》(1985)、《大林莽》(1986),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1982)、《今夜有暴风雪》(1984)、《寻找回来的世界》(1985)等。后期作品如《今夜有暴风雪》、《寻找回来的世界》,已经明显于“伤痕”式的情绪宣泄之外,附加了更深层的反思主题,从新的高度思考历史、人性,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更趋成熟。 2. 改革题材剧与启蒙思潮 当改革逐渐成为新时期的最强音,启蒙运动的关注对象也逐渐由个体命运转向了社会现实。电视剧创作开始切入现实生活矛盾和人民期待解决的时代问题。直面改革现实的文 艺创作,成为1980年代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0年的《乔厂长上任》(中央电视台)被认为是第一部改革题材电视剧。1982年引人注目的改革电视剧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央电视台),剧中带头穿喇叭裤、戴蛤蟆镜、不服领导管束又勇于献身救火的现代工人艺术形象产生了强烈的震动效果。 随着改革的发展,电视剧工作者开始创作改革题材电视剧,此时,出现了一批震撼观众心灵、得到文艺评论界高度重视的优秀作品。1983年的 《女记者的画外音》(浙江电视台),取材于工业改革,因为触及“体制”问题而名重一时。1984年的《新闻启示录》选定教育革命为切入口,把中国的改革放在世界背景上加以描绘,又把教育革命放在中国改革的背景上描绘,从而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图画。1985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新星》,采用了政论式旁白与传统结构相结合的方式,调动起观众的参与意识,取得了成功。同年播出的单本剧《巴桑和她的弟妹们》(重庆电视台)以强烈的对比性镜头,通过作家的眼睛,展示了改革中的西藏面貌。1987年,电视连续剧《葛掌柜》和《一路风尘》,也受到了观众的好评。1988年的《风尘硬汉》(哈尔滨电视台)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叙事流畅,富于情节性;《裤裆巷风流记》(江苏电视台)则描写了具有江南文化特征的苏州市民的心态和观念的变化。 3. 寻根题材剧与启蒙思潮 随着改革全面而深入地开展,人们对中国历史、社会和民族自身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寻根思潮”就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当时的一批作家或者文学理论家正式提出要回到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去寻找已经断裂的文化之根和精神血脉。正是这种思潮,在艺术的思想内容上把现实社会置于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深远背景上来透视,表现出了深沉浑厚的历史感和人生感。 1985年《四世同堂》的播出形成了一股“四世同堂热”。它的突出特点是使中国长篇电视连续剧一开始就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和中国气派。该剧鲜活地刻画出沦陷时期北平的地方风俗画卷,成为京味电视剧的开山之作。1987 年播出的《红楼梦》以影像化的电视艺术手段忠实地演绎出曹雪芹原著的精髓,是四大名著改编的成功尝试。1987年的《西游记》是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神话电视剧,它运用假定性手法和特技手段,创造了神话色彩的艺术境界。 这些电视剧中既有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又有对民族传统美德的颂扬,在外来文化的侵袭中,它们冷静思考民族心理,适度弘扬民族精神的姿态,恰好满足了当时社会的“寻根”需求,因而也成为了中国电视剧的经典之作。 三 成熟期(1988—1998年):大众文化思潮 从1989年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期。“在90年代,我们清楚地看到:大众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形态,虚无、浮躁、焦虑、自恋成为社会审美心理的突出特征,技术成为左右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大众化、商品化、娱乐化成为各类艺术作品的共同追求。”?这样,以市民的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便在1990年代之初以电视为主要载体迅速成为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 1. 主旋律题材剧与大众文化思潮 “主旋律”题材一般指那些以主流政治的意识形态为准则,带有较为明显的政治意图和宣传功能的文艺作品。随着1980年代的结束,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主旋律成为了一个难以回避的课题。它一方面要求不能与以往的意识形态话语相冲突,另一方面也不能与人们业已公认的现代生活相脱离。这样,主旋律影视作品只能在探索中前行。1990年代主旋律电视剧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 爱情元素的凸显 1990年代革命题材的电视剧在表现革命故事的同时,也以较多的篇幅展现主人公的婚恋世界。1996年《英雄无悔》贯穿了公安局长高天与三个女人之间的爱情纠葛;1996年电视剧版《雷雨》在原著基础上添加了大量的感情戏,“恋爱”情节被强化。 ?友情与亲情元素的凸显 1989年的电视剧《铁人》中,王进喜与技术员苏健之间的关系被表现为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系。这就将1970年代乃至于1980年代的叙事主题做出了转换,将友情变成了维系人们共同精神的纽带。1990年的《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里用了大量的篇幅对宋氏姐妹的亲情加以渲染,以亲情主题淡化政治主题,以人物和故事的传奇性替代了历史本身的复杂和枯燥。 ?爱国主义元素的凸显 1990年《上海的早晨》在一定程度上将徐义德的形象转化成为了当代商人的形象。他不再代表意识形态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份子而存在。1991年的《中国神火》叙述了中国核军工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在这部剧里,爱国主题成为了精神动力的支撑点,阶级斗争与其中的矛盾都被淡化或者成为衬托人物爱国情操的戏剧线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主旋律题材内容的多元化策略为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主旋律文化的契合提供了契机。主旋律意识形态以更接近普通人的方式被缝合进革命故事和爱情故事之中,改变了娱乐性缺乏、概念化倾向明显、说教色彩浓厚的弊病,为主旋律题材打开了更为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 2. 平民题材剧与大众文化思潮 1990年,由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录制的5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渴望》轰动大江南北。它通过家庭与人物的变化来书写时代,探讨现代的伦理关系。剧中浓重感伤的怀旧气氛,恰与观众面对商品大潮的冲击、金钱至上的风气所普遍产生的失落情绪相契合。自《渴望》开始,关注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命运,着力挖掘平民化生活形态的传统理念、展示具有传统伦理人格和传统美德及传统亲情观念的影视剧不断出现。关于平民生活的主题,也就成了传统文化题材的一个重要开掘方向,世俗化、平民化迅速成为电视剧核心的创作倾向。如《公关小姐》(1990)、《皇城根儿》(1991)、《外来妹》(1991)、《上海一家人》(1991)、《风雨丽人》(1992)、《爱你没商量》(1992)、《情满珠江》(1993)、《北京人在纽约》(1993)、《过把瘾》(1993)、《东边日出西边雨》(1994)、《咱爸咱妈》(1995)、《儿女情长》(1996)、《牵手》(1998)等等。编导者通过对“平民生活”的关注,显现出博大的人文关怀,也试图通过对平民生活场景和处世方式的透视,寻找曾被视为失落了的传统文化品格和人文理念。 3.历史题材剧与大众文化思潮 1990年代后期,历史题材电视剧呈现出空前兴盛的局面,出现了《司马迁》(1996)、《雍正王朝》(1998)这类态度严谨、大气凝重的历史正剧。在历史正剧中,受众游走于 大国的历史长河中,享受繁荣盛世的辉煌历史,满足“明君清官梦”。通过历史意义的解读和重组在历史的消费之中畅享种种快感。虚幻的历史影像,模糊了传统与现代,模糊了时空感,形成了一种介于理想与现实的民族国家、明君清官的盛世想象。 1990年代除了正剧外,还在合拍剧《戏说乾隆》(1991)的影响下,出现了戏说历史类电视剧,该类剧多聚焦于宫廷秘史、朝廷争斗、后宫恩怨,在历史外衣的伪装下,大肆编造贩卖关于权力和情感的故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还珠格格》(1998),该剧中帝王后妃、阿哥格格的恩怨情仇,成了最寻常的景象。在戏说剧中,历史成为了创作者、观赏者逃避今天的庇护所。“戏说”是一种打着浓厚现代生活印记的“记忆”,在这份记忆里,更多的是现代理念、现代情感。曾经的历史成了大众最丰富的娱乐对象,曾经严肃的历史人物使大众感到亲切。这类电视剧提供了一系列的伪历史形象,以唤起观众的认同。 4.青春题材剧与大众文化思潮 “青春偶像剧”这一影视类型被大量提及是在1990年代以后,在当时日韩“青春偶像剧”的影响下,最初的《京港爱情线》(1997)、《上海之恋》(1998)到后来的《将爱情进行到底》(1998)使国产青春偶像剧开始成形。 青春偶像剧是商业化运作的结果,它是为满足青少年对 偶像的崇拜心理而制作出来的电视剧。青春偶像剧丢弃了沉重的历史感,关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与人们自身利益和价值息息相关的东西,包含着应有尽有的时尚元素。对于受众来说,偶像代表着人们超越现实的渴望,人们把自己难以企及的梦想寄托在所崇拜的人物身上,而偶像本身也是通过想象对现实人物理想化的结果。 四 繁荣期(1999年至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 1990年代末至今的这十余年是一个话语和思想激烈碰撞、相互博弈、相互交融的时间段。后现代文化、新儒家文化、草根文化、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社会文化或主义都在同一时间断线上出现,它们都潜移默化地对电视剧的面貌产生着自己的影响。“这些话语背景与文化立场总是或隐蔽或明显地表现在电视剧作品的价值取向与审美意识之中,纷然杂陈、彼此渗透交融,多种力量共同作用,彼此抵消、妥协、博弈形成了当下审美文化的多样品格。”?在此背景下,新世纪的电视剧作品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是在接受方面的多样化与分众化,上个10年的众多题材都得以开拓与发展。改革剧中农村题材剧大量出现,尤以东北题材农村剧为甚;历史题材电视剧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历史正剧成为主流,红军题材引人注目;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进入品牌化的成熟阶段,以明快的节奏、新鲜的题材 受到相当大一部分观众的喜爱;家庭伦理、情感类电视剧展现出强烈的写实风格,贴近老百姓生活;反腐倡廉和法制题材对人性的描绘更为现实,对情节更为精巧;青春校园剧填补空白,反映校园生活和教改现实„„在“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 的文化战略指引下,新时期电视剧异彩纷呈。 二是在创作中重新走向宏大叙事,爱国主义思潮的表达成为了一个凸显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提升使中国人的自信增强,与外国交往的日益频繁导致摩擦频率的提高,中国人在接触国际社会后对自我身份的重新思考及再认识等等,都是导致爱国主义兴盛的原因。 ?历史题材剧与爱国主义思潮 2001年播出的《康熙帝国》与以往的历史题材剧有所不同,它将讨论重点转向了帝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康熙收复台湾,打击漠西蒙古的分裂势力等,都给观众带来了帝国昌盛时期的恢弘想象。该剧一直站在中国国家立场来解读历史和时代,充分展示了当代爱国主义思潮对该剧的影响。同样,《成吉思汗》(2004)也通过史实的取舍来迎合传统的“帝国情结”。《汉武大帝》(2005)也试图以正史的写法描绘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揭示出中国历史发展的脉搏。 ?军事题材剧与爱国主义思潮 自2000年《突出重围》开始,荧屏上出现了一批以军事演习、高科技建设为内容的军事题材作品,《da师》(2002)、《沙场点兵》(2005)、《垂直打击》(2006)、《士兵突击》(2007)、《和平使命》(2007)均为此类。在该类电视剧中情境设置都是一个仿真的军事演习,在与自设对手的假想战争中对抗阻碍中国崛起的“敌人”。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的痛苦遭遇,现实政治中的严峻形势,都使得科技强军、御敌侮于门外成为国家/民族尊严的需要。“演习片”的出现正是顺应了爱国主义这一社会思潮。《历史的天空》(2004)、《亮剑》(2005)、《狼毒花》(2007)、《我的兄弟叫顺溜》(2009)描写了在抗日战争这一历史进程中主人公抗击侵略者的传奇经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脱离开传统的表现方式,塑造了一类带有民间草莽英雄匪气、痞气特质的传奇人物。对这些性格特点的欣赏与对侵略者的仇恨交织在一起,反映出当代广大观众对于近代国家与民族苦难及复仇心理情绪的宣泄,这正是该类主角形象得以诞生的语境和受到欢迎的深层原因。 ?家族剧与爱国主义思潮 家族电视剧是指以大家族的兴衰变迁,家族成员及家族间的关系为主,以家族命运来反映自晚清以来中国历史本质的电视剧种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宅门》(2001)及其续集,该剧集描写了白家在乱世之中将百草厅发展壮大的历 史。这类描写晚清以来民族工商业历史发展的题材最受创作者关注。这类题材暗含着观众对当代中国自身工商业体系发展的信心,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在电视剧中的反映。除《大宅门》之外,2006年播出的民族迁移史诗剧《闯关东》也备受关注。该剧借助历史事件,展现了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经典画面。剧中展现的顽强的国家与民族精神,正是当前国家振兴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电视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电视的基本文本,它既能反映出社会的基本状态和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也能反映出社会基本的思潮,而这种反映又必然受制约于人们在观看中的认可,也受制约于社会思潮所提供的可能性。中国的电视剧编导在面对全球化大势之时,唯有不断地了解总结两者的互动关系,才能在未来更清醒地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保持民族自觉与文化自觉的清醒判断,融入更多的反思与批判意识,从而促进我国电视剧更加健康地发展。 注释: ?程暐:《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分期及特征》,《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 ?吴秋雅:《纪录与建构中国电视剧1978-2008年发展综述》,《当代电影》2008年第10期。 ?高鑫、吴秋雅:《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学苑出版 社2002年版,第142页。
/
本文档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电视剧与社会思潮简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