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南阳的发展成就

2019-04-18 9页 doc 32KB 9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南阳的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30年南阳经济发展成就辉煌 2010/04/12 12:5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勤劳的南阳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高扬加快发展主旋律,大力发扬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的精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使南阳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市圆满完成了“六五”--“十五”计划,提前实现了第二步现代化战略目标,在总体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胜利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为建设富强...
南阳的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30年南阳经济发展成就辉煌 2010/04/12 12:5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勤劳的南阳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高扬加快发展主旋律,大力发扬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的精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使南阳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市圆满完成了“六五”--“十五”,提前实现了第二步现代化战略目标,在总体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胜利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为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年来,南阳贯穿始终的鲜明主题是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最引人注目、令人振奋的成绩是经济建设的显著成就。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南阳坚持从内陆传统农业大市这一基本市情出发,紧紧围绕“富民强市”、“财政增收、城乡居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先后确定并实施了“科技兴宛、教育为本”,“中心突破、南联北靠、周边开放”,“27字经济发展战略——农业奠基、工业立市、科教兴宛、开放带动、城乡一体、富县富民奔小康”,“农业产业化”,“持续高效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和绿色城镇体系”,“建设人文南阳、数字南阳、信用南阳、绿色南阳”,“建设中国中部地区交通枢纽、河南新的经济隆起带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带动和创新推动战略,强力推进传统农区工业化、新农村建设、中心城市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四大突破”等一系列总体战略规划及,并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途径,突出抓好经济工作和重大项目建设,从而使全市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78年,全市经济总量仅有18.43亿元,30年间连续跨越几个大台阶,1986年突破50亿元、1992年突破100亿元、2000年突破500亿元、2005年更是一举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7年南阳经济总量已达到1406.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8.7倍,年均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0.37亿元增加到335.42亿元,增长5.5倍,年均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从5.90亿元增加到714.78亿元,增长37.4倍,年均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16亿元增加到356.37亿元,增长39.6倍,年均增长13.6%。人均生产总值由226元增加到12991元,年均增长9.7%。 在30年的发展进程中,全市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56.3:32.0:11.7调整为2007年的23.9:50.8:25.3,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的转变升级。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199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二一三”格局转变;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二三一”的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实现了向较高层次的跨越。 30年来,南阳加快发展经济,努力扩大财源,地方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规模达到96.1亿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83亿元,比1978年增长28.6倍,年均增长12.4%。随着经济建设加快,南阳的经济地位明显提高,经济总量在全省稳居第三位,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作为全省经济发展“一体两翼”中的重要一翼,在河南占据了举足轻重位置。 二、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南阳围绕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一系列改革,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开放了农产品统购销市场,搞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合理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及生产布局,并通过强力组织实施“一调、二转、三突破”;“三改”、“五化”、“三大历史任务”,“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系列加工、规模效益”、“农业奠基”、“持续高效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等发展战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生机和活力。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33.6万公顷发展到2007年的45.07万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7.9%,比1978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的71.15万千瓦发展到2007年的791.95万千瓦,增长10.1倍;全年农村用电量由1978年0.68亿度增长到2007年的15.1亿度,增长22.3倍,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的20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75.97万吨,增长2.8倍。 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1978年全市粮食、油料、棉花总产量分别为209.88万吨、2.71万吨、5.52万吨,到2007年已提高到560.90万吨、98.87万吨、12.06万吨,分别增长1.7倍、35.5倍、1.2倍。其中粮食产量已连续两年突破100亿斤大关。粮食亩产由1978年的125.38公斤提升到338.57公斤。2007年全市粮食总产占全省的11%、全国的1%;棉花占全省的19%、全国的2%;油料占全省的20%、全国的4%;肉类占全省的13%、全国的1%。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近几年,全市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0.8万亩,总面积达561万亩。16家畜牧企业通过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宛西制药等7家企业被列入国家和省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7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均销售收入达1.84亿元。随着年屠宰生猪100万头,加工各类肉制品10万吨,河南龙大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和新野科尔沁10万头肉牛产业开发等项目的建设,南阳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将显著增强。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07年,全市117个乡镇所辖4500个行政村中,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实现了村村通邮、通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市新建、改扩建乡村敬老院289所,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30%以上;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830万人,参合率达到91.3%; 加大乡镇卫生院投入,进一步改善医疗条件;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车。 三、工业化进程加快 工业崛起势头强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阳坚持把工业经济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先后提出了主攻“两粗一低”、改变“三低一慢”、“1122工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等发展战略,积极推行放权让利、承包经营、产权改革、企业重组改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积极推进传统农区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实施工业“发动机计划”,促进工业经济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发展,2005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50%,在传统农业区工业化方面迈上新台阶。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4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0%,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工业规模迅速扩大,骨干企业成长较快。2007年全市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11.61万家,是1978年(1299家)的89.4倍,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达到1159家。工业门类涉及到39个大类,产品达3000多种,初步形成了纺织、医药、机电、油碱化工、冶金建材、汽车配件、光电、电力、生物能源等支柱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全市大中型企业发展到108 家,工业企业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24家,南阳油田成为首家突破百亿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亿元企业达到162家。天冠、新纺、龙成、防爆、二机和中光学6家企业进入全省百户重点工业企业行列,宛西制药、福森、普康、二胶、中南金刚石、迅天宇和金光数显7家企业进入全省50户高成长型企业行列。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641.40亿元,比1978年的4.93亿元增长了41.3 倍,年均增长13.8 %,快于GDP增长速度3.0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51.32亿元,12个行业年实现增加值超过10亿元。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7.24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69.1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90.81亿元。工业产品结构趋于多样化。酒精、防爆电机、PS版、洁霉素、汽车后桥轴管、进排气管、天然碱等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全市已获得4个中国名牌、29个河南名牌和30个河南优质产品称号,名牌总量位居全省前列。2007年生产水泥1218.88万吨,比1978年增长49.8倍;发电量66.16亿度,增长51.1倍;生铁147.51万吨,增长36.9倍;酒精80.38万吨,增长50.24倍;纱59.8万吨,增长12.3倍;交流电动机631.75万千瓦,增长36.2倍。 “发动机计划”项目已成为工业发展的强大引擎。2007年确定的46个“发动机计划”项目,总投资186.6亿元,至2007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97.45亿元,2008年第二批“发动机计划”项目共55个,总投资169.2亿元。“发动机计划”项目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促进南阳工业快速发展。鸭电二期2X600MW超临界燃煤发电工程已于今年4月全部并网发电,投产后年可实现发电量66亿千瓦时,产值20亿元。一期工程投资2.4亿元的中电投方城风力发电项目工程顺利开工建设,建成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3129万元,利税486万元。中联水泥南阳分公司日产6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顺利投产, 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利润1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大幅增加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以来,南阳有计划、大规模地进行了投资建设,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用,有力地支撑了南阳经济发展。1978~2007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9.59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9年投资总和的164.3倍。仅2001~2007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2372.45亿元,占整个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总量的73.9%,7年的投资相当于前22年投资总量的2.8倍。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99.63亿元,是1978年的243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54.23亿元,是1978年的192倍。 重点项目建设提升了南阳经济发展规模和层次。改革开放以来,以鸭河口电厂、普山电厂、方城风电、抽水蓄能、南阳热电为代表的电力建设;以天冠集团为代表的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建设;以中光学、二胶、金光数显为代表的光电产业;以迅天宇为代表的多晶硅及光伏产业;以二机石油、防爆电机等为代表的机电装备及先进制造业;以安棚碱矿为主的碱硝化工;以南纺、新纺、雪阳为代表的纺织业;以龙成、淅铝为代表的特种钢及冶金工业;以宛西、普康、福森为代表的制药业;以中联水泥为代表的新型建材工业等大型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投资对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仅2007年全市3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就达到172个。 城市基础建设大大提升了南阳城市形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阳城市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1978年到1994年的16年间,先后修建了北京大道、工业路、梅溪路、文化路、百里溪路、东环路等十余条城市主次干道,建成了南阳大桥、卧龙大桥,强化了城市公交、园林、供水、供气事业,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础。到1994年,市区发展到31平方公里,人口增至29万人。1994年“撤地设市”又为南阳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1994年以来,按照“拉大框架、完善功能、丰富内涵、提升品位”的要求,每年投入1亿元以上的资金用于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建设的拥有水面万余亩的白河游览区,解放广场、中心广场、火车站广场等大型公共绿地,滨河路、卧龙路、白河大道、独山大道等数十条高城市道路,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煤制气厂、市第四水厂等重点市政工程,新修建了南阳大桥,修膳了卧龙大桥和城市主要干道,进行了“城中村”改造,先后投资2900万元,对中心城区86条背街小巷进行了改造,使城市整体功能日趋完善。目前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80平方公里,人口80万人,13年间分别增加了49平方公里、51万人。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仅2001年以来,南阳交通运输业投资累计完成393.48亿元,成为南阳交通发展史上步伐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横贯南阳7县市区的宁西铁路于2003年底试车运营;2004年底竣工通车的许平南高速公路结束了南阳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南邓、信南、宛坪、岭南、驿宛等高速公路相继开工并建成通车,2007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508公里,居全省第一位,占全省的11.2%;国道312线、207线、209线和省道豫01线、02线在全市纵横交织,被交通部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2004年,南阳—上海航线、南阳—北京航线相继开通,南阳与北京、上海、广州三大航空枢纽港的直航线路全部开通,南阳成为全省三大航空港之一。随着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的全面形成,南阳正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一个新的交通枢纽。 五、商品市场繁荣活跃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尤其是“十五”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活跃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南阳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62.15亿元,比1978年增长63.9倍,年均递增15.5%。特别在“九五”和“十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4.5%和13.2%。2005—2007年,年均增速仍高达16.7%,消费市场十分活跃。如今的南阳,一座座具有时代气息和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商场不断涌现,连锁超市、专卖店、便利店遍布大街小巷,市场商品琳琅满目,丰富多样,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使广大顾客在购物的同时,享受着现代时尚生活。 积极实施大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空间,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从2002年以来,已连续七届举办“两节一会”,招商引资活动成果卓著,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1978年到1984年,全市利用外资还是一片空白,1985年河南省第一家“三资”企业西施兰有限公司在南阳注册成立,到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已达10.44亿美元,年均增长30.8%。对外贸易活力不断增强,外贸出口发展势头迅猛。1989年-2007年全市外贸出口年均增幅高达52.9%。2007年实现外贸出口4.99亿美元,是1989年的2078.7倍。2007年全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27家,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14家,其中龙成汉冶钢铁有限公司成为全市首家年出口超亿美元企业。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出口产品档次提高,2007年全市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51亿美元,占到全市出口总额的50.3%。 六、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30年来,南阳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宛”战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创造出一大批科技成果。科研机构由1978年的13所,发展到2007年的154所,科技人员总数由1029人发展到13035人。仅“十五”时期就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198项,专利719项,获取专利620项,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筹集经费累计达到11.44亿元。地方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大幅增加,科技投入由1980年的35万元增加2007年的17403万元,增长了496.2倍,科技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南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相继建立了一批重点实验室;自2000年,南阳天冠集团建立起我市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来,全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达9个,建站数量在全省18市及省直单位中位居第二。 改革开放为全市教育事业揭开崭新一页,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由1980年的4965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87286万元,增长了56.8倍,现已形成了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幼儿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体系。积极探索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事业英才辈出,桃李满园。南阳师专、中原技校分别升格为南阳师院和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理工学院专升本,南阳卫校升为南阳医专。2007年底,全市有小学3917所、普通中学560所、普通高校4所、成人高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92所,各级各类在校学生达到190万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9%。 改革开放促进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市有文化艺术单位30个,表演团体17个,有图书馆13所,文化馆16个,博物馆14个,广播电台14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座,电视台1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8%,有线电视用户56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相继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等称号。“南阳作家群”的影响日益扩大,作家二月河的“帝王”系列作品享誉海内外。曲剧《惊蛰》在全省第九届戏曲大赛上荣获金奖。 全市的医疗卫生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大为改善。2007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62个,卫生技术人员31766人,执业医师6703人,床位数19981张。其中医院82个,病床数18533张。乡卫生院224个,卫生技术人员7563人,床位数5628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展到所有县市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3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由1978年的509元,提高到2007年的15996元,增长30.4倍,年均增长12.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80元增加到10713元,增长37.3倍,年均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5元提高到4014元,增长60.8倍,年均增长15.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0.88亿元增加到578.50亿元,增长658.6倍,年均递增25.1%。同时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呈现总体升级态势。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276元,比1978年增长168倍,年均递增19.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37元,比1979年增长23.7倍,年均递增12.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8%,整体上已经处于从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时期。城乡居民家庭对现代化耐用消费品的拥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并逐渐向高档化发展。2007年,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电123台、洗衣机拥有100台、家用电冰箱86台、沐浴热水器47台,移动电话150部。2007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86台、冰箱14台、洗衣机65台、摩托车54辆,移动电话80部。与此同时,家用电脑、轿车等高档消费品也逐渐进入中高收入居民家庭,拥有量不断上升。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与1985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9.5平方米增加到2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1.6平方米增加到达27.4平方米。 改革开放30年,是南阳辉煌的30年,是全市人民团结拚搏、艰苦创业获得巨大成就的30年,是南阳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30年。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中部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部署的进一步实施,特别是南水北调、交通、核电、光电、新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南阳必将走向新的辉煌! 一个经济繁荣、生态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足的新南阳,正在中原大地上迅速崛起!(编辑:王彦霞)          
/
本文档为【南阳的发展成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