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分析

2017-10-05 4页 doc 16KB 8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分析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对标本实施病理检查。记录其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对21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知,标本肉眼观察平均直径(4.13?0.23)cm,呈浸润性生长且无完整包膜(或无包膜);镜检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52.38%)(P0.05),但临床分期T4患者所占比例(52.38%)显著高于其他分期(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特点,接诊疑似病例后积...
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分析
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对标本实施病理检查。记录其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对21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知,标本肉眼观察平均直径(4.13?0.23)cm,呈浸润性生长且无完整包膜(或无包膜);镜检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52.38%)(P<0.05);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临床分期T4患者所占比例(52.38%)显著高于其他分期(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特点,接诊疑似病例后积极给予全面检查确诊病情,有利于患者及时获得救治保障其疗效及预后。 【关键词】:涎腺肌上皮癌;临床特征;病理检查 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又将其称为恶性肌上皮瘤,是临床发病率较少的涎腺恶性肿瘤疾病[1]。本文为提高涎腺肌上皮癌诊治效果,特选取我院收治的21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病例选取区间2014年1月-2017年2月)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特点,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19-84岁、平均(51.23?4.16)岁,病程10个月-17年、平均(3.21?0.61)年,发病部位:腭部小涎腺5例、腮腺11例、口底部3例、颌下腺2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指定高年资专科临床医生完成相关操作,术后对标本实施病理检查。记录21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病理检查结果,将所得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后给予相应分析并得出结论。病理检查方法:标本经固定[4%甲醛(中性)]后常规石蜡切片并给予苏木精-伊红(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经光学显微镜检查后实施免疫组化染色[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SP)]。 1. 3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输入 Excel 表中(office 2003),经SPSS.19软件实现统计学分析,21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病理检查结果等数据均经,x?s表示(属计量资料、需t 2检验),等数据均经n(%)表示(属计数资料、需X检验),检验后可知若P<0.05则提示相应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21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知,标本肉眼观察可知最大直径3-6cm、平均(4.13?0.23)cm,呈浸润性生长且无完整包膜(或无包膜);镜检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52.38%)(P<0.05);21例患者标本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临床分期T4患者所占比例(52.38%)显著高于其他分期(T1 19.05%、T2 14.29%、T3 14.29%),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 表1 21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n(%)] 项目 所占比例 细胞形态 梭形细胞 11(52.38) 透明细胞 7(33.33) 混合型(梭形细胞、透明细 3(14.29) 胞) 分期 T1 4(19.05) T2 3(14.29) T3 3(14.29) T4 11(52.38)* 免疫组化 SMA阳性 12(57.14) S-100、P63、Maspin阳性 9(42.86) 注:*其他项目所占比例与之对比P<0.05。 3 讨论 肌上皮癌(myoepithelial carcinoma,MEC)发生于涎腺,由于临床较为罕见,因此误 [2]诊、漏诊率极高。研究表明,目前临床医学工作者大多认可涎腺肌上皮癌组织学起源于以下两种途径:?导管腺泡单位复合体;?润管储备细胞。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程度加剧,加之人们饮食、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涎腺肌上皮癌发病率呈一定程度升高趋势,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有学者提出,及时诊断涎腺肌上皮癌病情并提供针对性治疗是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涎腺肌上皮癌发病情况大多无性别差异且年龄跨度较大,患者多因口腔内部肿块前来就诊,由于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伴发疼痛感,除此之外并无典型临床表现。经影像学检 [3]查可知,涎腺肌上皮癌无清晰界限且密度欠均匀,周围包膜并无显著延续性,若颌骨遭受累及可见表现为虫蚀样改变。目前临床仍将病理检查作为诊断涎腺肌上皮癌的金标准,手术切除病灶后通过实验室检查可获得患者分期、分型等相关数据,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疾病 [3]诊断及治疗依据。本文研究可知,21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标本肉眼观察均呈浸润性生长且无完整包膜(或无包膜),镜检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52.38%),免疫组化表现为 -100、P63、Maspin阳性,临床分期T4患者所占比例高达52.38%,分析可能与SMA阳性或S [3]此类疾病不受重视就诊处于晚期、误诊漏诊率高等因素密切相关,此结论与廖秋林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2]研究表明,肌上皮癌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判断是否为恶性肿瘤多无较大困难,即细胞存在异型性、以肌上皮细胞为主,但由于涎腺肌上皮癌发病率较低,因此多数医务人员未引起足够重视,易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衣物患者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涎腺肌上皮癌鉴 [3]别要点如下:?粘液表皮样癌:透明细胞经阿辛蓝染色呈阴性,CEA反应呈阳性;?上皮-肌上皮癌:CEA阳性而S-100阴性;?腺泡细胞癌:瘤细胞质经淀粉酶免疫组化染色及PAS阳性。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应对涎腺肌上皮癌引起足够重视,准确掌握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特点,接诊疑似病例后积极给予全面检查确诊病情,有利于患者及时获得救治保障其疗效及预后,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1]Losito NS, Botti G, Ionna F, et al. Clear-cell myoepi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salivary glands: a clinicopathologic,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two cases involving the submandibular gland with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Pathol Res Pract, 2008, 204(5):335-344. [2]董桂芙. 41例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 24(4): 2552. [3]廖秋林,李莲花,赖日权, 等. 涎腺恶性肌上皮瘤临床病理分析[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5, 34(4): 211-214.
/
本文档为【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