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血液与血液循环

2017-09-25 36页 doc 67KB 10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血液与血液循环血液与血液循环 第二章 血液与血液循环 ,,, ◎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血液的有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内容提要:介绍血液的机能、组成、血凝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和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本章重点:血细胞的机能。 ◎本章难点:血细胞的机能。 ◎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提问、讨论、power point 课件演示 第一节 概 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结缔组织的一种。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子为40%—50%,女性为37,48%。 红细胞比容在生理生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血液与血液循环
血液与血液循环 第二章 血液与血液循环 ,,, ◎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血液的有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内容提要:介绍血液的机能、组成、血凝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和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本章重点:血细胞的机能。 ◎本章难点:血细胞的机能。 ◎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提问、讨论、power point 课件演示 第一节 概 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结缔组织的一种。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子为40%—50%,女性为37,48%。 红细胞比容在生理生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激烈运动中,由于排汗增多,导致血浆失水,因而使红细胞比容增高。因此,如欲测定运动后血浆成分的变动时,必须同时测定红细胞比容,以辨别所测数值变化的意义。 二、内环境:细胞外液。 三、血液的主要机能 (一)自稳态的维持 血液作为机体内环境的主要成分,它对维持自稳态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维持血液中水、氧、营养素的含量和渗透压、温度、酸碱度以及血液有形成分的相对稳定。 如:人3000千卡/日,而体温变动范围不超过0.50C,这就是血液循环的作用。 (二)运载与联系作用 1、营养物质的运输:包括由消化道吸收的葡萄糖.氨基酸.脂肪.水、盐,以及由肺所吸收的氧送到身体各部分,供给组织器官进行代谢所需的物质。 2、代谢废物的运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及其它酸性物质送到肺或肾排出体外。 3、联系作用:血液把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送到全身,起着联系和调节作用,这就是体液调节。 (三)防御机能 1、细胞防御:白细胞能吞噬侵入体内的微生物和坏死组织。 2、化学防御: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抗体),如抗毒素、溶菌素等,能够抵抗和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抗原),使机体免于发生传染性疾病,这又叫免疫作用。 3、血液的凝固:机体受损伤时,造成出血,血液即迅速凝固,防止继续出血。 血友病患者,由于血液不易凝固或不凝,即使受到小的创伤也会流血不止,甚至危及生命。 四、血液的物理特性 1、颜色:血液的颜色决定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因而呈红色。如果血液中含氧多,呈鲜红色(动脉血);如果血液中含氧少,呈紫红色(静脉血)。 2.比重: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浓度,其次取决于血浆蛋白的浓度。 正常人血液的比重为1、05—1、06之间,红细胞越多,血液的比重越大。 3、粘滞性:此性决定于液体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力。 血液的粘滞性高低决定于红细胞的数量,其次取决于血浆蛋白的浓度,前者更为重要。当红细胞增加时血液的粘滞性就升高,严重贫血的病人血液的粘滞性下降,大面积烧伤病人,血浆中的水分大量渗出血管,血液的粘滞性就升高。正常人血液的粘滞性是水的4—5倍。 、渗透压 4 渗透压:溶液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扩散的力量,称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 渗透压是溶液本身的一种特性,任何一种溶液都有一定的渗透压,它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分子或颗粒的数目多少,而与溶质分子或颗粒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溶液中溶质的分子或颗粒的数目越多,它所形成的渗透压越大。晶体物的溶液,溶质分子小,在溶液中大部分又能起电离作用,颗粒数目多,渗透压大。胶体物的溶液中,溶质分子较大,在溶液中又能起聚合作用,而形成更大的颗粒,因此颗粒数目少,渗透压也小。 晶体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一部分是由溶解于血浆中的低分子物质(如无(1) 机离子、尿素、葡萄糖等)所形成。 作用:晶体物质比较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和组织液两者之间的晶体渗透压保持动态平衡,以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机能。 (2)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这类高分子物质所形成的。 作用:这种渗透压虽然较小,但因胶体物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能直接影响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水分交换,对保持血浆水分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时,组织液的水量将增多,从而引起水肿。 在体温370c时,血浆渗透压为7、6个大气压(5776mmHg),其中胶体渗透压只有20—30mmHg,其余全是晶体渗透压。 等渗溶液:与血浆总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相当于0、9%的NaCL或5%葡萄糖溶液。 高渗溶液、低渗溶液。 5、血浆的PH值 血液的酸碱度经常保持相对恒定,只在一个狭窄范围内变动。酸碱度的变动如超过一定范围将危害机体的正常机能,如过酸或过碱都可引起机体的酸中毒或碱中毒。 正常人血浆的PH值在7.35—7.45之间变动,平均值7.4。耐受范围6.9—7.8。 缓冲系统,具有抗酸、抗碱的作用,每一缓冲对由一种弱酸和这种酸的盐组成。 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为:NaHCO3/H2CO3,Na—蛋白质/H—蛋白质,Na2HPO4/NaH2PO4。 红细胞中的缓冲对为:KHb/HHb,KHbO2/HHbO2,KHCO3/H2CO3,K2HPO4/KH2PO4, 最重要的NaHCO3/H2CO3=20/1,血浆的PH值就能维持在7、4,但也要靠呼吸和排泄系统的配合。 HL+NaHCO 3 NaL+H2CO3, (食物)Na2CO3+H2CO3 2NaHCO3 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NaHCO3,通常以100ml血浆中NaHCO3的含量来表示碱储备的量。碱储备的单位是用每100ml血浆中CO2的毫升数。正常约为50—70%。 意义:碱储备是一个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它能反映身体在运动时缓冲的能力,从而了解体内的代谢情况。 经常锻炼的人血液的缓冲能力强,CA的活性高。 第二节 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血量:是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总量。 —8%。如一个60公斤的人约为4、5升。 正常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 循环血量:人体安静状态下,大部分血量在心血管中流动着。 贮存血量:潴留在肝、肺、腹腔静脉、皮下静脉丛等,流动缓慢、血浆少、红细胞多。血库的血液只占体重的1%。 失血不超过血量10%,对正常的生理活动无明显损害;超过20%,引起生理活动障碍,血压下降、大脑活动受影响;超过30%,血压大幅度下降,危及生命,这时需要急救,输血或输液。 第三节 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一、红细胞 (一)形态、数量和机能 呈双凹圆形,直径约为6—9um,边缘厚中央薄,边厚形态:成熟的红细胞无核, 2um,中央厚1um,其表面积约为128—145um2,这种形态比圆形面积增加20—30%,人体所有红细胞面积之和为350m2。红细胞这种形态不仅增加表面积,而且使内部的每部分都与外表相接近,从而提高了运输气体的效率。 数量:正常成年男子为450—550万/mm3,平均500万/mm3,女子为380—460万/mm3,平均420万/mm3。 同一个人的红细胞数比较恒定,一般增减不超过10%,红细胞数还有年龄差异。 机能:(1)运输O2、CO2,(2)缓冲作用。 (二 )血红蛋白的组成和机能 组成:1珠蛋白+4血红素(含铁)?1血红蛋白 机能:氧离作 用 Hb+O2 HbO2 氧合作用 氧合作用与氧化作用不同,Fe2+不变。 Hb+CO2 HbNHCOOH 正常值:我国正常成年男子:12—15g/100ml血液,女子:11—14g/100ml血液。Hb值与红细胞数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能影响红细胞数的因素都影响Hb。久居高原地带的人和运动员的Hb含量比一般人高。 Hb正常值随年龄、性别而有生理性的变化: (1)Hb从6.7岁以后逐渐升高,男子值至30—35岁达最高水平,以后逐降。(2)女子Hb则在13岁达到第一次高潮,以后逐降.20—30岁维持于较低水平。30—40岁,又逐渐升高达到第二次高峰,但仍低于男子。 二、白细胞 (一)形态、数量 形态:无色、有核、体积比红细胞大、直径10,20um,根据形态差异分类: 数量:正常人安静时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5000,10000个,mm3,平均7000个,mm3,。中性粒细胞最多,淋巴细胞次之,其他白细胞都较少。白细胞的数量生理变动范围大:下午比上午多,运动时比安静时多,进食后多,炎症多。 (二)白细胞的特性 概括为四种:渗出性、变形运动、化学趋向性、吞噬作用: ?渗出性:血液中的白细胞可以从毛细血管壁的内皮细胞之间逸出管外. ?变形运动:白细胞以变形运动的方式在组织内游走,40um/分,为身长的三倍。 ?化学趋向性:组织中有许多化学物质能引起白细胞趋向它或避开它。 ?吞噬作用:白细胞能将微生物、细菌、体内的坏死组织、衰老的红细胞以及异物等粘着?包裹?消化?分解?从而杀灭,能起到净化机体的作用。 (三)运动时白细胞的变化 肌动白细胞增多:运动引起的白细胞增多。 并分为三个时相: ?淋巴细胞增多时相:白细胞总数略增,淋巴细胞增多,原因是血库释放和淋巴结释放(在轻微劳动和赛前出现。 ?中性粒细胞增多时相:白细胞总数明显增,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此相是有训练的运动员在进行长时间中等强度或大强度运动后出现。 ?中毒时相:包括再生阶段(白细胞总数大大增加,噬酸性粒细胞消失);变质 此相是没有训练的人进行长时间阶段(白细胞总数减少,白细胞被大大破坏). 的、强度较大的运动,引起造血器官机能下降的不良反应。 三、血小板 (一)血小板的形态、数量 形态:体积很小(直径2,3,4um)在循环血中呈圆盘形或椭圆形;在体外,血小板与玻片接触时,即有伪足伸出,形状变得不规则。从发生 的过程看,血小板是从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质脱落下来的,虽然无细胞核,但当其生存和活动时,即要消耗O2又要产生乳酸和CO2,它是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细胞。 数量:我国健康成年人,10,30万,mm3,平均15、6万,mm3,其正常变动范围为9,25万,mm3,血小板计数常随机体情况不同而变化,如饭后、运动后、以及组织损伤大量出血后均见增加。 (二)血小板的机能 主要机能是:?促进止血加速凝血,?具有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的作用,?还有促使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的作用: (1)粘着和聚集作用: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而暴露出胶元组织时,血小板就粘着在其上面,然后由受伤组织和血小板本身释放出ADP使血小板聚集成团。如果破损的是毛细血管或小静脉,血小板团就能成为止血的塞子将创口堵塞而止血。 (2)释放活性物质 血小板可释放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使血管壁平滑肌收缩,管腔变小,血流减慢,促进止血。 (3)释放与凝血有关的物质 血小板破裂或聚集时,可释放一些物质加速凝血,如血小板磷脂(或称血小板第三因子)和组织凝血活素,能加速在受伤血管周围形成凝块,以堵塞伤口。 (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剧烈运动后,血小板数、血小板的平均容积都明显增加,血小板活性增强,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趋势也增加。 第五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1.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液凝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许多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凝血的基本过程,一般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 ?凝血酶原致活酶的形成 凝血酶原致活酶是由多种凝血因子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的,在血液中形成血浆凝血酶原致活酶,由组织因子参与形成组织凝血酶原致活酶(因外伤或其他原因使组织液混入血液所引起的凝血) 血浆凝血因子,血小板因子 凝血酶原致活酶 血浆凝血因子,组织因子 凝血酶原致活酶 ?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血浆中的凝血酶原,在肝中合成,合成过程中V K是必须催化因素。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的形成 纤维蛋白元 纤维蛋白 血液凝固的这三个过程是连续进行的,速度很快,它所需时间约2,5分钟左右。近年来,由于血液分析化学的进展,已发现大约30种血液凝固因子,其中重要者有13种,上述三个过程个仅仅是凝血过程的摘要,是有意简化了的。 二、纤维蛋白的溶解 在正常血管内,有时也会有轻度血凝,但由于血液内存在着纤维蛋白的溶解系统,使血凝过程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变为可溶的纤维蛋白分解物,使已凝固的血块重新化为液体。 1、纤维蛋白的溶解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在各种激活物的作用下被激活,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 纤维蛋白溶解酶。 第二步: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物 纤溶酶是一种特异性不高的水解蛋白质的酶,此酶还能水解凝血 因子?、?,从而抑制血凝的作用。 2、纤维蛋白的意义 限制血凝过程的发展和对保持心血管内血液处于液体状态都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现认为心肌梗塞和动脉硬化的发生,可能与纤维蛋白沉积过多有关(纤溶过弱)。 【小结】 1. 细胞外液是机体的内环境,其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它会影响细胞的生 命活动。 2. 等渗溶液相当于0.9%NaCl,5%的葡萄糖溶液。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 液称为高 渗溶液;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1. 由于运动员血容量增加与红细胞良增加相比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增加血浆 量为前提的,所以血细胞容量的相对指标如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 蛋白含量等比一般人有降低的趋势。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 的变形能力增加。 2. 在正常情况下,心血管内经常有少量的纤维蛋白的形成,并覆盖在毛细血 管内面,是维持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纤维蛋白不断生成,又 不断溶解,两个过程处于动态平衡。运动训练能改善人体的纤维蛋白的溶 解能力。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碱贮备 运动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内环境 二、问答题 1、试述血液的组成和机能。 2、试述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功能。 3、正常人体血液的PH值是多少,血液是怎样维持PH值相对恒定的。 4、血液重新分配在体育运动中有何生理意义。 血液循环 ◎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内容提要:本讲主要介绍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其评定,各类血管的生理特点,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本章重点: (1)心肌的生理特性。 (2)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其评定。 (3)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 ◎本章难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提问、讨论、power point 课件演示 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中沿着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心脏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血管的作用:?运输血液。?分配血液。?物质交换(毛细血管) 血液循环的功能:?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运输激素,起体液调节作用。 (复习,提问)心脏的一般结构:四个腔室: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房室间有房室瓣。右边是三尖瓣,左边是二尖瓣。每一心室与动脉间有半月瓣,右心室与肺动脉间是肺动脉瓣,左心室与主动脉间是主动脉瓣。瓣膜的功能是保证血液在心 脏内朝着一个方向流动,防止血液逆流。 (复习,提问)血液循环的分部: 肺循环: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体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中、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小、中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第一节 心脏的功能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 构成心脏的细胞有两种: 一种为普通的心肌细胞:如构成心房壁、心室壁,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另一种为自律细胞:为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细胞,组成了心脏内特殊的传导系统。它们失去了一般心肌细胞的收缩能力,而具有自动节律性。传导速度比一般的心肌快。 1、自动节律性 自动节律性:组织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作用下,能够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切断心脏的一切神经支配或将心脏自体内取出置于适宜的培养液中,心脏在一定时间内仍能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 心肌的自律性起源于自律细胞,自律细胞存在于窦房结、结间束、浦肯野氏纤维等部位。其中以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为正常心脏活动的起搏点。窦房结自律细胞的自律性频率,约为100次/分。健康成人安静心率低于(75次/分)左右,这是因为在整体内,窦房结的自律性经常处于迷走N的抑制影响下。其他自律组织成为潜在的起搏点或异位起搏点,在异常情况下,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也可 发生兴奋引起部分或整个心脏活动,产生异常节律。 低于60次/分为心动过缓,高于100次/分称心动过速。若窦性心率时快时慢称心律不齐。 耐力训练导致安静心率减少的机制,是由于训练导致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加所致,所谓迷走N紧张性是在安静状态下,迷走N中支配窦房结的神经纤维持续发放低频率的冲动,使窦房结处于一定程度的抑制状态。这种训练的生物学意义,一方面使人体增加了心力贮备,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心脏的做功量。 2、心肌的传导性 传导性: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传导性。即心肌细胞上任何一个部位产生兴奋,都能沿着细胞膜扩布到整个细胞,并能由一个肌细胞扩布到相邻的肌细胞。 传导机理:也是靠局部电流自我传播,但骨骼肌的扩布只限于细胞内,而心肌细胞的兴奋可以扩布到其它相邻心肌细胞,这和心肌的结构有关;相邻心肌细胞连接处有闰盘,此处两层细胞膜呈锯齿状排列,两层膜间的间隙宽度不等,有的100-200埃,有时几乎完全紧贴在一起。闰盘对电流的阻抗很低,局部电流可以顺利通过,因此,目前认为,心肌组织是机能性合胞体。 传导途径:窦房结(0.4m/s)?结间束?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蒲肯野氏纤维(4m/s)?心室肌(1m/s) 。 整个传导时间为0.22s 房室交界延搁的意义: 从心房心室传导,延搁时间较长,可达0.1秒,其意义在于使心房和心室不同时发生收缩,心房收缩可进一步将血液挤入心室,使心室在收缩前有充分的血液充盈,有利于射血。 3、心肌的兴奋性:心肌细胞同其它可兴奋细胞一样,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从动作电位去极化到复极化-55mv(0-3期) 复极化达-55--60mv,强刺激可引起膜的部分去极化,产生局部兴奋,不产生动作电位。 相对不应期:复极-60mv--80mv,强刺激可产生动作电位,出现扩布性兴奋,此期产生的兴奋叫期前兴奋。 超常期:-80mv--90mv,此期引起的动作电位,其去极化较正常缓慢,振幅较正常为低。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常有一段较长的间歇期。 产生原因:在正常情况下,由窦房结产生兴奋,并使心肌规律的舒缩,但在病理和实验条件下,心肌组织可以在窦房结传来的正常节律性兴奋以外再接受病理的异位起搏点的刺激或人工刺激。如果这个刺激正好落在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结束以后,下一次正常节律兴奋传来之前,就可使心肌产生一次额外的兴奋和收缩,期前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如果由窦房结传来的正常节律性兴奋恰好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则不能引起反应,当不应期已过,由窦房结传来另一次 兴奋时才能发生反应。 4、心肌的收缩性 心肌的收缩性与骨骼肌基本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Ca2+是心肌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对细胞外液中的Ca2+ 的关键因素。心肌肌质网、终末池很不发达,容积很小,细胞外液中的Ca2+通 浓度增加时,心肌收缩力也增过肌膜和横管转运进来,故当细胞外液中的Ca2+ 大。 ?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 原因:a、心房和心室内特殊传导组织的传导速度快。b、闰盘的存在(低电阻区) 意义:心肌的同步收缩可大大提高心室的泵血效果。 ?不发生强直收缩: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0.3秒),一直延续到机械反应的舒张期快结束,在此时期内,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细胞产生扩布性兴奋和收缩,因而心脏不会发生强直收缩。骨骼肌的绝对不应期仅0.01秒左右,远短于收缩期,故可产生强直收缩。 意义:这一特性使心脏能保持收缩和舒张交替发生的节律性活动,对心脏的充盈和射血是至关重要的。 二、心动周期与心脏的泵血过程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即构成一个心动周期,心动周期的时程长短与心率有关。在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比舒张期短,心房收缩期比心室收缩期短,以75次/分计算,一个心动周期历时0.8秒,其中心房收缩期0.1s,舒张期0.7s,心室收缩期0.3s,舒张期0.5s。 由此可见,心房和心室舒张的时间都比收缩的时间为长,心室心房共同舒张的时间为0.4s,因而心脏在每次收缩后能得到充分舒张,有利于血液回心及心肌能充分休息而不易疲劳。 心率增快,心动周期缩短,但舒张期的缩短更为显著,因此心率增加时,心肌工 作时间相对延长,休息时间则相对短。 2、心率:通常把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称为心跳频率(简称心率) 正常成人安静心率为60-100次/分,平均75次/分。 心率的生理差别: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生理状况,初生儿心率很快,130次/分,以后渐慢,到15-16岁接受成人,女性比男性稍快,每分快3-5次,安静时,睡眠时减慢。 运动时,情绪激动时加快。常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平时心率较慢。一般体温升高1?,心率每分钟加快约10次。与体位有关:从卧位到坐位到站位心率加快。 (二)心脏的射血过程: 心动周期开始于房缩期。 在心脏的泵血活动中,心室所起的作用比心房更重要,故常以左心室为例来说明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左心室的一个心动周期包括收缩和舒张两个阶段,每个 阶段又可分为若干时相。 根据左心室内压力、容积的改变、瓣膜开闭与血流情况、可将心室从收缩开始到舒张结束划分为几个时期: 1、心室收缩期:包括等容收缩期、快速和减慢射血期: ?等容收缩期: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开始升高,当室内压一旦超过房内压时,心室内血液出现由心室向心房返流的倾向,但这种返流正好推动房室瓣使之关闭,血液因而不能倒流心房。但这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故半月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闭腔,又因血液是不可压缩的液体,这时心室肌的强烈收缩导致室内压急剧升高,而心室容积并不改变,从房室瓣关闭,直到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而使主动脉瓣开启的这段时间,称为等容收缩期,持续0.05s左右。 ?快速射血期:等容收缩期间室内压升高到超过主动脉压时,半月瓣被打开,等容收缩期结束,进入射血期。射血期的最初1/3左右的时间内,心室肌仍在作强烈收缩,由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很大(约占每搏输出量的2/3左右),流速也很快。与此同时,心室容积明显缩小,室内压继续上升达峰值,这段时间称为快速射血期(0.1s)。 ?减慢射血期:由于大量血液进入主动脉,主动脉压相应升高,随后由于心室内血液减少,以及心室肌收缩强度减弱,心室容积的缩小也相应在变得缓慢,射血速度逐渐减慢,这段时间为减慢射血期(0.15s)。 以往认为,在整个射血时相内,心室内压始终高于主动脉压,这种压力梯度,是推动血液由心室流入的脉冲力量,但最近用精确的压力测量方法观察到在快速射血期的中期或稍后,心室内压已低于主动脉压,不过心室内血液因为受到心室肌收缩的作用而具有较高的功能,依其惯性作用送着压力梯度继续射入主动脉。 2、舒张前期(0.03秒):从心室舒张到半月瓣关闭这段时间。 3、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0.06s):从半月瓣关闭到房室瓣开放,心室容积不变。 快速充盈期(0.11s):房室瓣开启,心室继续舒张,室内低于房内压。 减慢充盈期(0.2s): (三)心音 心音:是由心肌收缩引起血流振荡和瓣膜关闭所产生的声音。 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一般可听到两个心音,分别叫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1、第一心音: a、形成原因:?由于心肌收缩,房室瓣关闭。?心室内压力突然变化使血液和心壁振荡所引起。?由于室内压上升时使瓣膜叶片和腱索紧张,以及血液由心室射入主动脉其速度较大于主动脉内血流,两者相碰撞振动了主动脉根部和管壁而发生的声音。 因此,第一心音不是单纯的瓣膜关闭声,还夹杂有胸壁的振荡音。 b、特点: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0.12s)。心肌收缩越强,第一心音越响。 c、意义:标志着心室收缩(心缩期)的开始。第一心音性质的改变,可以反映心肌收缩的情况和房室瓣的功能状态。 d、听诊区:二尖瓣听诊区(胸前壁第五肋间隙与左锁骨中线交点内侧) 2、第二心音: a、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心室舒张期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时,血液在大动 脉根部及心室内振动所引起的。 b、特点: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 c、意义:?它标志着心室舒张(舒张期)的开始。?第二心音性质的改变,可反映动脉瓣的功能状态和动脉压的高低。 d、听诊区:在主动脉和肺动脉听诊区(第二肋间隙胸骨左右两缘) 、第三心音:有的运动员、尤其是儿少出现 3 形成原因:在心室舒张后,室内压低于心房内压,房室瓣刚一开始时,瓣膜发生摆动而引起的。 三、心脏功能的评定(心脏的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心脏做功量、心力贮备) (一)心输出量:(指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每搏输出量:心室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用SV表示,简称搏出量。正常人安静状态下约为60-80ml,平均70ml。 每分输出量:心室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用Q表示:Q=心率×搏出量=75×70=5000ml。 心输出量的生理变异: 女子比男子低约10%,老年人比青年人少 情绪激动时增加15-100%,妊娠后期可增加40-80% 中速步行可增加50%,极重体力劳动增加5-7倍。 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可增加到25-35L/分。 心输出量是限制人体运动能力(特别是耐力运动)的最重要的因素。换言之,发展与提高耐力运动员的心泵功能,是提高耐力运动成绩的重要方面。据报导,世界上优秀耐力运动员的每分输出量可达40 L,即为静息时的8倍。 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 心输出量的多少是由SV和心率所决定,而SV又取决于心肌收缩力和静脉回流量,所以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心肌收缩力,静脉回流量和心率。在正常情况下,这三个因素是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心输出量的。 1、SV 心率不变时,心输出量与SV成正比。SV又受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及心室收安静末期排血量两种因素的影响。 ?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 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流量越多,则Q也越多。因为心脏有一种自身调节作用。 运动时SV的增加,不服从上述规律,而是因为运动时心肌每次收缩更有力,收缩末期容积比平常小。 ?心室收缩期的排血量 此量与心肌收缩力大小有关,具体表现为SV的多少。 2、心率 如果每搏输出量不变,则Q与心率正相关(在一定范围内)。若心率过快,心舒期缩短,心室充盈不足,结果使SV减少Q也减少。 如:阵发性心动过速病人,心率可超过180次/分,引起Q减少,出现循环机能不全的症状。 反之,若心率太慢(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即使SV可能增加,但由于每分钟射血次数太少,结果Q也减少。 最高心率=220-年龄 心率储备=最高心率-安静心率 、静脉回流量 3 心脏所以能常向大动脉射血,是因为血液能不断从静脉回流入心房。所以Q的增加则以静脉回流量增加为前提的,在正常情况下,静脉回流量与Q保持动态平衡。 影响静脉回流量的因素,主要取决于静脉血压与右心房内压差。 运动时,?交感一肾上腺系统的作用,使静脉血管广泛收缩,提高静脉充盈压,加速血液回流。?心室舒张吸力、呼吸动作、回肢肌肉对静脉的挤压作用,这些都有助于静脉回流。 (二)心指数 心输出量是以个体为单位计算的,身材矮小和高大的人,新陈代谢总量并不相等,因此用Q绝对值作为指标,进行不同个体之间心泵功能的比较是不合理的。实验 资料表明,人体静息时的Q并不与体重成正比,而与体表面积呈正比。 心指数:习惯上把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输出量称为心输出指数,简称心指数。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 一般身材的成人,体表面积大约为1.6-1.7m2,以安静时Q5-6升,则心指数为3.0-3.5l/min/m2。 生理差异: 10岁左右,静息心指数最大,可达4L/min/m2以上。 以后逐下,到80岁左右,2L/min/m2。 (三)射血分数--评定心脏泵功能的另一指标 正常成人,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为145ml,收缩末期容积为75ml,搏出量为70ml。由此可见,每次搏心室内血液并没完全搏出,而只搏出一部分。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射血分数=SV/心室舒张末期容积(ml)×100%。 健康成人为50-60%。心肌收缩力越强,SV增大,心室中留下的血流愈少,射血分数越高,反之,射血分数降低。 应用射血分数评定心脏泵功能意义在于: 单纯用SV作指标不考虑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是不全面的。当心脏在正常范围内工作时,搏出量始终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相适应,如果舒张末期容积增加,SV也相应增大,射血分数基本不变。但是,在心室扩大,心脏功能减退的情况下,SV绝对值可能和正常人无差别,但它并不与已增大的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相适应,心室能够将室内血液泵出的比例明显下降。故若只考虑SV而不考虑射血分数是否 改变,则可能对心脏泵血功能作出错误判断。 奋力运动时,由于心肌在交感N变力性影响,使收缩更有力,SV增加,射血分数可增加到65%。 心肌收缩力受N和激素的影响,当交感N兴奋时,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增多,两者都可促使心肌膜对Ca2+内流加速,心肌收缩力加强,射血分数显著增加。 (四)心脏作功 搏功:左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单位为g.m(克/米)。 搏功(g.m)=搏出量(cm3)×(1/1000)×(平均动脉压,平均左房压mmHg)×(13、6g/m3) 每分功(kg.m/min),搏功(g.m)×心率×(1/1000) 例:搏出量70ml,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平均左房压6mmHg,心率75次。求出左心室搏功为83.1g.m;每分功为6.23kg.m/min。 右心室的搏出量与左心室相等,但肺动脉平均压为主动脉平均压的1/6,所以右 。 心室的作功量也只有左心室的1/6 用心脏的作功量来评价心脏的泵血功能有重要意义。 (五)心脏泵功能贮备(心力贮备)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增长的能力。 心脏的贮备能力取决于心率和SV可能发生的最大的适宜变化。 搏出量贮备: 1.心室舒张贮备:安静时为145ml,最多达165ml左右。 ,心室最大射血后,尚留在2.心室收缩期贮备:安静时,收缩末期容积为75ml 心室内血为余血,约20ml左右。 安静情况下,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与余血量之差,即为收缩期贮备,75ml-20ml=55ml。表明,收缩期贮备是搏出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四、心电图(体表心电图)ECG或EKG (一)心电图的描记 临床上常选用一些统一的体表区安放电极,组成常规应用的12个导程,经典的标准导程占3个,记录电极放置位置(由负到正) 标准?导:右臂?左臂 标准?导:右臂?左腿 标准?导:左臂?左腿 另外还有9种附加导程: (二)心电图各波的意义: 心电图的意义: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从不同导联上描记出来的心电图波形虽各有特点,但基本上都包括一个P波、QRS波群、T波、T波之后还可能出现一个u波。 分析心电图的意义:主要是观察各波的幅度和经历的时间是否正常。以及有无异常节律和波形等。 心电图纸上的小方格长度均为1mm。竖线代表电压,每小格为0.1mv,横线代表时间,每一小格代表0.04s。 各波的意义及特点(波形、方向、幅度、时间) P波:反映左右心房的去极化过程。正常P波为园屋顶形,历时0.06-0.11s,幅度不超过0.25mv。 QRS波群:反映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典型的 QRS波群包括紧密相连的Q、R和S三个波。先是一个向下的Q波,接着是一个向上的高而尖的R波,最后是一个向下的S波。但在不同的导联中,这三个波不一定都出现。正常QRS历时0.05-0.1s,这个时间代表心室肌兴奋扩布所需的时间。各波的幅度在各个导联中差别中较大。 T波:反映心室复极化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波幅一般为0.1-0.8mv,在R波较高的导联中,T波的高度不应低于R波的1/10。T波历时0.05-0.25s。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 u波方向与T波一致,波幅大多在0.05mv以下,历时0.1-0.3s,此波意义不清。 P-R间期(P-Q间期):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之间的时程,为0.12-0.20s。P-R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故又称为房室传导时间。在房室阻滞时,P-R间期延长。 -T段:是指QRS波群终了到T波起点的线段,正常时与基线平齐,代表心室各S 部分已全部进入去极化状态,心室各部分之间无电位差存在,曲线又恢复到基本水平。 简单介绍动态心电图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血管生理 第二节 从功能的角度看,血管系统可分为四段: ?阻尼血管(或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1-2组分支,其功能除运输血液外,还使来源于心脏的动脉压的巨大波动通过阻尼作用而逐渐变小,并使心室间断射血变为连续血流。 50-500um,是造成?阻力血管:它相当于小动脉的末梢和微动脉,其管径介于 血流阻力的主要部分。它对调节动脉血压和各器官的血流量起着重要作用。 ?交换血管:这相当于毛细血管和微动脉,管径小于30um,血液和组织间液之间的气体和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扩散而进行交换。 ?容量血管:它是指静脉系统的血管,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口径较粗,故容量大。据计算,在安静状况下,循环血量中有60-70%的血液容纳在静脉中。(血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一、动脉血压:指血液对动脉管壁产生的侧压,即血液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壁上的压力,即压强。 (一)动脉血压的基本概念 血液在血管系统中向前流动的原动力来自心室收缩。左心室收缩所产生的能量,是推动血液通过体循环血管系统的原动力;右心室收缩所产生的能量,是推动血液通过肺循环血管系统的原动力。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只有心室收缩的射血期才有血液从心室射出,在心舒期是没有血液射出的。所以,心室的射血是间断的,但在血管系统中血流是连续的。尽管如此,动脉系统的血压仍然受到心室舒缩的影响而表现出波动。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压上升,其上升达到的最高点称为收缩压。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其下降达到的最低点称舒张压。 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平均动脉压:在整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的动脉血压的总平均值.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因为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舒期长于心缩期,故不能简单地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和 除以2来求得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代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水平,直接关系到身体各器官的血流量。 动脉血压在血液循环过程中,逐渐转变为推动血液流动的动能而被消耗,所以当动脉血流经主动脉、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到微动脉时,动脉内压已大大低于主动脉血压,当血流达到小动脉时,已无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分。 (二)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其生理变动 一般说的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但因大动脉中血压降落很小,故通常将在上臂测得肱动脉压代表全动脉压。 我国健康青年人静息时收缩压为100-120mmHg。 舒张压为60-80mmHg。高于140mmhg,高于90mmHg。 生理变化: 性别差异:男子的血压比同年龄女子的要高。 年龄差异:年幼者较成人低,老年人常较高。 体重:肥胖者的血压较中等体格者稍高。 进食、吸烟或饮酒后,血压稍高。 安静睡眠可使收缩压降低15-30mmhg。 情绪激动时可使血压显著升高 由卧位转为站位时,由于重力关系,血压下降(身体不好者)。 (三)动脉血压的成因: ?心室收缩射血 。?外周压力。?大动脉的弹性 -80ml血液,此时由于血一般情况下,心脏每收缩一次,左心室向主动脉射出60 液质点的相互磨擦以及血液与血管的磨擦而产生阻力,阻止血液顺利地从主动脉流向外围。另外由于外围阻力使心室的射血不能一下子全部流向外围。 心缩期只有每搏输出量的1/3,约20-30ml血流向外周,其余2/3的血流在主动脉内,对主动脉管壁产生侧压力,并拉长了管壁的弹性纤维,使动脉管壁被动扩张,这不但缓冲了对主动脉管壁突然增大的压力,而且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把一部分能量以势能的形式贮存在被拉长的弹性纤维中,于心舒期,靠管壁的弹性回缩继续推动血液向前流动,所以主动脉管壁的弹性使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在血管中的连续血流。 由此可见,无心室收缩射血无能源,不能形成动脉血压,无外周阻力,心室收缩的能量全部转为动能,推动射出的血液迅速流向外周,因而不能对动脉管壁产生压力。 主动脉管壁的弹性对血液循环的作用: ?把心室收缩对释放的一部分能量以势能的形式贮存起来,于心舒期推动血液继续流动,使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连续血流。 ?缓冲动脉血压的变化,使心室收缩时动脉内血压不致过高,舒张期动脉内血压不致过低。 (四)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动脉血压的形成,主要来自心输出量的和外周阻力两方面的因素,故凡是能够影响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易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循环系统的血液充盈程度,也影响动脉血压。 1、每搏输出量 如果SV增多,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液增多,主动脉和大动脉内中血液增多,血管壁所受到的侧压也更大,故收缩期动脉血压(收缩压)的升高更为明显。舒 张压也有升高,但不如收缩压明显,这是因为收缩压升高对动脉管壁扩张得更大,心舒期弹性回缩力也更大,推动血液继续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加快,因此,到了舒张末期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中虽然比SV增加前有所提高,提高不多,这样舒张压提高的幅度便不如收缩压大,而且脉压增大。可见,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与搏出量的多少。 人体运动时,不论是动力性运动或静力性运动,搏出量都是增加的,故运动导致收缩压升高是无疑的,收缩压升高的幅度与SV增加的数量有关。据目前文献报说,剧烈运动中的收缩压一般升高到170-180mmHg,国外个别报升高到200mmHg的。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如果心率加快,SV和外周阻力不变,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减少,因此心舒期末主动脉和大动脉内存留的血液增多,使舒张压升高。由于动脉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在心缩期内有较多的血液流至外周,故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明显,脉压比心率增加前减少。相反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的幅度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 如果每搏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心舒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在心缩期,由于动脉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明显,故脉压也相应减少。外周阻力的改变主要是由于骨骼肌和腹腔脏器阻力血管的口径改变改变,动力性运动时,骨骼肌中大量血管扩张,但腹腔脏器的血管收缩,故总的外周阻力变化不大,故舒张压变化不大。但如全身性剧烈运动时,腹腔血管的收缩不能完全代偿活动肌肉中血管的扩张,则全身总的外周阻力降低,使舒张压降低。静力性运动中,肌肉中的血管受到持久的挤压,腹腔脏器血管在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影响下发生收缩,故全身总外周阻力剧增,致使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主要影响脉压) 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 儿少时期,动脉管壁弹性较大,心室收缩射血时易扩张,所以收缩压较低,心室舒张时,弹性回缩力较大,舒张压较高,脉压较小。到了老年时期,大动脉血管中平滑肌与弹性 纤维被逐渐增生的胶原纤维所代替,血管逐渐硬化,管壁弹性变小,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管不易扩张,所以收缩压较高,心室舒张时弹性回缩力较小,舒张压较低,脉压增大。但一次运动中,动脉管壁的弹性不会发生改变,故它对运动时血压的变化无甚影响。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循环血量与循环系统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系统足够地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是相适应的,血管系统的充盈程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只有在大失血后,循环血量大为减少,此时血管系统调节性收缩尚不足以代偿血量的减少,将使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使动脉血压降低。以上除4、5两因素在运动中无明显变化外,运动中每搏输出量,心率和外周阻力都发生变化,所以运动中动脉血压的是这些变量综合的代数和分析时宜全面考虑诸因素的作用。 (五)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意义:动脉血压是推动血液流向各组织和器官的动力,器官流量与血压成正比。如动脉血压过低,器官血流量少(如肝、心、肾、脑),缺O2血,发生功能障碍,甚至赞成严重后果,动脉血压过高,心室射血时阻力 加大,心脏负担增加,久之心功能不全,同时动脉血压过高常使血管内膜受脶,甚至出现脑溢血。 (六)动脉脉搏 动脉脉搏:每一心动周期中,由于大动脉内压力和容积的变化,所形成的动脉管壁的周期性起伏称为脉搏。 脉搏开始发生在动脉的起始部,然后,搏动沿着动脉管依次向全身各动脉传播。因此,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可在外周动脉上出现一次搏动。脉搏波传导的速度比血流速度快,成人的脉搏波的传导速度为4-15m/s,因此脉搏频率与心率一致,脉搏波沿阗动脉管壁向外财传播过程中,振幅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常用桡动脉,中医上用手指的触觉、压觉分析桡动脉脉搏的频率、深浅、强弱以及其他特征。 运动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中,则常把脉搏当心搏用于运动者进行运动强度分析和医疗保健监护等。 二、静脉的机能 静脉与其相应的动脉比较,具有管壁较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少,管腔较大,容量较大,血流较慢,以及四肢静脉内有瓣膜等特征。 容量血管(静脉)的主要功能:?输送从毛细血管网流来的血液返回心脏。?容 70,血液) 纳血液(60, 当血液从左心室射出,经过克服动脉系统,特别是小动脉末梢和微动脉和毛细血管网的阻力后,左心室收缩所赋予的能量已经消耗所剩无几了。因此到了静脉系统,其血压已很低,微静脉内血压只有15,20mmHg。右心房作为体循环的终点,血压最低,接近于零。 中心静脉压:通常将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室射血能力和静脉回收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心室射血能力强,能及时将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射入动脉。则中心静脉压就较低。反之,若心室的射血能力弱,中心静脉压就高。 静脉回流的动力是外周静脉压心静脉压之间的压力差,但由于静脉血压较低,管壁较薄,所以静脉回流铁受其他因素影响: 1、心脏的舒缩活动 心室收缩时,向下方牵拉心房,心房和腔静脉的容积扩大,压力降低,抽吸血液入心房,同时血液射入主动脉和肺动脉。心室肌收缩力量越强,存留在心室内的血液越少,排空越完善,心舒期心室内压越低,抽吸心房和大静脉的血液越快、越多。如果心功能不全,心室的收缩力量弱,抽吸力小,排空不完善,淤积在右心房和上、下腔静脉的血多,静脉血回流受阻。 2、重力和体位 立位时:心脏水平面以上的静脉血因重力的吸引而易于回流。心脏水平面以下的静脉血必先克服重力的影响才能回流。 卧位时:重力不影响静脉血回流。 由卧位变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心脏水平面以上回流加快,以下回流减慢,又因静脉管壁易扩张,大量血液淤积于静脉中,回流减少。 由卧(蹲)到立时,由于血液淤积于下肢,回心血少,心输出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致使及和视网膜暂时贫血,出现头晕,眼发黑,甚至昏倒等现象。健康者通过加快心率调。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骨骼肌的收缩与舒张具有挤压静脉血回流的作用。 人站立不动时,足背静脉压可达90mmhg。 走路时,足背静脉压可达25mmhg,因下肢肌肉收缩、挤压,静脉血管血液回流加快。 肌肉松驰时,静脉血压也降低,由于外周静脉中有瓣膜阻止血液返流,故静脉压的降低可以促进毛细血管血液流入静脉。 4、呼吸运动 吸气时,胸腔扩大,胸内压下降,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心房扩张压力下降,容积增大,有利于外周静脉血回流入心。 呼气时,胸腔缩小,胸内压加大,使外周静脉血回流减慢。 5、静脉管壁的收缩 神经系统兴奋使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引起静脉管壁平滑肌收缩,可促进静脉血回流。 、毛细血管的机能 三 毛细血管的形成:小动脉一再分支,其血壁平滑肌逐渐减少,直到完全消失,成为毛细血管,只有一层内皮细胞组成。 -0.7mm,粗:直径5,20um。 长:平均0.4 功能:物质交换 1、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内皮细胞间有粘合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很高通透性(水、水分子物质、少量蛋白质分子),大分子物质不可通透。血液就是依靠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2、毛细血管的开闭(交替进行,安静时只20,开放) 毛细血管开闭受毛细血管前扩约肌的控制,此肌受局部代谢产物的控制。肌肉(扩约肌)收缩时?代谢产物增多?毛细血管前扩约肌张?毛细血管开。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血液循环量总是与人体的代谢水平相适应。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的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会发生相适应的变化,使心输出量和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得以满足当时新陈代谢的需要,并保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心血管活动的调节途径可区分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方面,它主要是对心率、心肌收缩力、血管平滑肌紧张度和循环进行调节。 一、神经调节 1、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使心搏加快加强,右侧心交感神经主要支配窦房节和心房肌;左侧的心交感神经主要支配房室结、房室束以及心室肌。在整体内,交感神经经常有低频神经冲动的发放,即称为交感紧张性,一旦切断两侧心交感神经,心率减低,心肌收缩力减弱,尤以心率减慢为显著。 2、迷走神经心支:迷走神经心支属付交感神经纤维,它对心脏的作用是使心搏减慢减弱。迷走神经紧张性比交感神经紧张性更为明显,当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后,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 1、缩血管神经:引起血管壁平滑肌收缩的神经称为缩血管神经,缩血管神经都是交感神经中的肾上腺素能纤维。缩血管神经分布极广,全身各部分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以至微循环的平滑肌,都受缩血管神经支配,小动脉和微动脉的平 滑肌相对发达,故受缩血管神经的作用最明显。当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加强时,由于这些阻力血管的收缩,血流阻力加大,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就明显升高。 2、舒血管神经 一般血管只接受缩血管神经的支配,因此,只要缩血管神经发放的冲动减少,血管平滑肌即松驰。 此外,有少数器官,如脑、唾液腺、胃肠道腺体和外生殖器等,血管除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外,还接受付交感舒血管纤维的支配。付交感舒血管起调节器官组织局部血流的作用,对循环系统总的外周阻力影响很小。 (三)心血管中枢 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是在延髓的腹外侧部分。延髓腹外侧心血管中枢神经元发放的轴突在脊髓中下行、支配与调节脊髓灰质侧角交感节前神经元的活动。心迷走中枢位于延髓背核和疑核。 在延髓以上的脑干部分,以及大脑和小脑中,都存在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 它们在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中所起的作用较延髓心血管中枢更加高级。 在大脑中,特别是边缘系统的一些结构,如颞极、额叶眶回、杏仁、膈和海马等部位,都能影响下丘脑或脑干其它部位的心血管中枢的活动,并和机体各种行为相协调。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时,除引起骨骼肌收缩外,还能引起骨骼肌中血管舒张。 刺激小脑的一些部位也可引起心血管活动的改变,说明小脑也存在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元。 (四)心血管反射 在整体内心血管活动经常接受来自外界和机体内部各种刺激的影响。这些刺激作用于外部或内部感受器,由其传入神经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心血管中枢部位,再经传出神经而作用于心脏和血管,引起心率和心力的改变,以及身体各部分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实现对心泵功能和血量分配的调节,并表现出血压的变化。 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简称减压反射) 人和许多哺乳动物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血管外膜下,分布有丰福的对压力非常敏感的神经末梢。这些末梢膨大为卵园形,分别称为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颈动脉窦的传入神经(即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延髓 主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加入迷走神经?延髓 投射到延髓及下丘脑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心交感神经、心迷走N、交感缩血管神经)?效应器(心脏和血管) 动脉血管升高时 压力感受器冲动脉多?兴奋延髓迷走中枢?抑制心搏 ?抑制延髓交感中枢?阻力血管舒张 动脉血压降 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冲动减少 抑制延髓迷走中枢?加强心搏 兴奋延髓交感中枢?阻力血管收缩 动脉血压升高 因为刺激压力感受器以后,其传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反应是血压下降,因此又 将这一反射称为减压反。 依靠这一反射,使得人体静息时,心率不致过快,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减压反射是体内典型的负反馈。 减压反射的意义: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可反射性地使血压升高和降低,这对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这种反射对动脉血压的突变作用明显,对血压缓慢变化不敏感,故对高血压患者不能起到缓冲和防护作用。 这种反射在体位变化时,大量失血,大量输血液时,起重要调节作用。 2、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其实也是一些神经末梢。 血浆中 PCO2?或[H+]?或PO2?,都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但这类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首先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加快加深,通过呼吸的改变而继发的引起心血管功能的改变。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脑和心脏的 动脉血压升高。 血流量增加,内脏器官血流量减少,从而 在正常情况下,化学感受性反射对呼吸起经常性调节作用,但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却很小。只有在缺O2窒息,失血、酸中毒等异常情况下,才对心血管活动发挥比较明显的作用,使血压升高,改善血循环。 、本体感受器反射 3 骨骼肌的肌纤维、肌腱、关节囊内有本体感受器。肌肉收缩时,这些感受器受到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目前已认为强烈的肌肉活动一开始,心率立即加快,是神经反射所引起的,而本体感受性反射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体液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是指血液和组织液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活动的调节。血液和组织液中对心血管活动有调节作用的物质;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激素;第二类血液中的气体分压,即PO2、PCO2以及与CO2有关的H+浓度;第三类是组织代谢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如激肽素、组织胺、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等。 (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髓质所释放的激素中,肾上腺素占80,,去甲肾上腺素占20,,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中则几乎全部是去甲肾上腺素。这部分递质释放后大部分又被交感神经末梢摄取,用以重新合成去甲肾上腺素,只有极少量进入血液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腺素对心脏和血管都有兴奋作用。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收缩 ,(舒张骨骼肌中血管) ,,(几乎所有血管) 心脏 ,, , 心率 , 外因阻力 不变或略 ,, Q , 血压 不变或略 ,, 应指出,以上仅仅是从单一因素作出的分析,事实上,在整体内,不可能是单一激素的调节作用,而是许多激素和其它活性物质,连同神经系统的各种反射调节的共同作用分析时必须从多因素加以考虑。 (二)血液气体的分压 血浆中PO2降低或PCO2高,除作用于颈主动脉化学感受器和心血管中枢以外,还能直接抑制心肌和降低血管平滑肌的紧张性,使心跳变慢,血管扩张。血浆中[H+]增加引起的效应与血浆中PCO2升高是相同的:人体安静时,由于血液的缓冲作用,〔H,〕不致有大的改变,故〔H,〕的调节作用不大。但在剧烈运动中(无氧运动),〔H,〕增加可能是参与心血管活动调节的一个较重要的因素。 (三)血管活性物质 1、肾素――血管紧张素: 肾素是肾脏的肾旁血细胞在入球小地动脉的血压降低或血钠降低时所分泌的一种酶。 血管紧张素原(血桨中)?血管紧张素 血管紧张素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从而使心率加快,心 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 在正常情况下,血中少量血管紧张素被酶破坏,但大量失血后血压下降,肾血流量减少,肾素大量分泌,血管紧张相应增加。是机体抵抗因失血而低血压的一种应急措施。 2、组织胺:是组织损伤或炎症对释放入血的一种活性物质,对微动脉和微静脉 都有舒张作用,并增加毛细管通透性。 3、前列腺素:是存在于全身几乎所有组织中的一类脂肪酸类物质,它具有舒血管作用,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前列腺素释放入局部组织中,对局部组织的血流进行调节,据报道剧烈运动时,肌肉等组织释放的前列腺素增加,结改善局部肌肉血流可能有一定作用。 、激肽类物质是一类舒血管物质。在腺组织分泌对同对释放这物质,故对腺体4 组织的局部血管有舒张作用。 【小结】 1.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同时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2. 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 3. 评定心脏功能常用的指标有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心力贮备及心 脏做功。心脏泵功能的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4. 心电图对了解心脏活动情况和诊断心脏疾病有重要价值。 5.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不同机能也不同,物质交换是通过微循环来 实现的。 6. 在不同的生理状况下,完整机体的动脉血压是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 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循环血量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
/
本文档为【血液与血液循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