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杨炯研究(可编辑)

2017-11-28 37页 doc 63KB 7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杨炯研究(可编辑)杨炯研究(可编辑) 杨炯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杨炯研究 姓名:陈于全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导教师:刘真伦 2010-08-3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 要 杨炯是初唐重要作家,然而历来对于杨炯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上编尝试在前 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文学、文献学、史学、语言学及相关知识,就杨炯及其《杨盈 川集》的相关内容作一些探索。首先,考察杨炯世系及其家族文化特征。杨炯家族是北朝及隋唐之际兴起的关 陇军事贵族,有一些道家文化气息,并且长于法令科条,同时在贞...
杨炯研究(可编辑)
杨炯研究(可编辑) 杨炯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杨炯研究 姓名:陈于全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导教师:刘真伦 2010-08-3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 要 杨炯是初唐重要作家,然而历来对于杨炯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上编尝试在前 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文学、文献学、史学、语言学及相关知识,就杨炯及其《杨盈 川集》的相关内容作一些探索。首先,考察杨炯世系及其家族文化特征。杨炯家族是北朝及隋唐之际兴起的关 陇军事贵族,有一些道家文化气息,并且长于法令科条,同时在贞观及高宗时期, 又颇受儒家文化的浸润。另外,补充杨德裔、杨炯妻族,丰富关于 其家族文化的认 识。 其次, 《杨盈川集》版本源流考述。杨炯集唐宋旧本已荡然无存,宋明以来,杨 炯集主要有三个系统,全集本有童?辑本十卷附录一卷、张燮辑本十三卷附录一卷、 项家达辑本十卷。诗赋集有二卷、一卷之分;今存诗赋类一卷本以北宋《唐四杰诗》 为祖;今存二卷本以南宋书棚本为源,其后铜活字本重刻之、朱警翻刻之、张逊业 重刻之、江标影刊之。文集有明代李宾《百代文钞》本、清王?稿本以及淮南书局 本、四部备要本《初唐四杰文集》。 其三, 《杨盈川集》史料丰富,本文重点考证了五条史实:一、萧彪考;二、隋 唐之际“蒋国公”考;三、成休宁考;四、《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陇西李氏“丹阳房” 补考;五、《新唐书?宗师世系表》“蔡王房”补考。 本文下编是关于《杨盈川集》的校注,以童?本为底本,结合《文苑英华》等, 对《杨盈川集》作一次较为彻底的校勘工作,同时对其部分作品进行初步校注,另 外,将佚文也尽量收罗校注。 关键词:杨炯家世版本盈川集 I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Yang Jiong,known as a major writer in the first Tang Dynasty. But the study on Yang Jiong is comparatively weak.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former study combining literature, linguistics, history and the related data, which attempts to make some discovery about YangJiong and his literary The first department explored Yang Jiong’s family cultural identity.His family is the military aristocracy, in some Taoism and Confucian cultural. Additional supplementary about the families of Yangdeyi and Yangjiong’s wives, give some rich knowledge about their family culturalSecondly, it talked about the origin of Yangyingchuanji version. YangJiongji in Tang dynastiy had collapsed. Since Ming dynastiy,there are three main systems. ShiFu sets had two volumes and one roll.Wangjie revision、 Huainanshuju and Sibubeiyao are the anthologies Thirdly,rich history information in Yangyingchuanji had been studied.For example, Xiaobiao in Luoyangqielanji、 Chengxiuning in Suishu、 Chengxiuning in Suishu、 Lichongji in Tangshu. The next part is the note on Yingchuanji,by Tongpei book,combined with Wenyuanyinghua, etc.for thorough collating work and the preliminary explanation.In addition, The lost paper also try to be collected Key Words:Yang Jiongfamilitytest version YingchuanjiII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 文的研 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全意识 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2010 年 8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 密?,在______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2010 年 8 月日 日期:2010 年 8 月 日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前 言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杨炯650~693?,弘农华阴人。他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号为“初唐四杰”, 是初唐文学代表作家, 《新唐书》卷二 0一《文艺传序》: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 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句绘章,揣合低?,故王、杨为 之伯。”这肯定了杨炯等在初唐文学中的地位。初唐四杰中,卢照邻、骆宾王年龄较 长,王勃、杨炯诗文艺术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上官体鼎盛的时期。杨炯又长期生活在 长安、洛阳,诗文更是深受上官仪影响。而上官仪、元兢、崔融等诗文理论,几乎 与杨炯诗文创作相始终,崔融、宋之问更与杨炯长期交往。可以说,杨炯是四杰中 与宫廷文人、律诗成型代表作家关系昀为密切 的一位。同时杨炯与王勃交往密切, 支持王勃对于上官体的激烈反对,赞扬卢照邻诗文不同流俗的特征,其本人诗文也 别具格调。因此,杨炯是完整地经历了初唐文学自上官体至于四杰至于沈宋这样一 个发展时期的人物。在现当代繁荣的唐代文学研究中,杨炯文学的许多方面都或多 或少得被涉及,比如杨炯古诗、律诗、乐府,杨炯边塞诗、山水诗、赠别诗,杨炯 碑文、序文等骈文创作,都被关注过。但是未尽之处仍然很多,主要是这些论述多 在初唐或四杰文学的研究中被作为部分而涉及,少有独立深入的阐释。 从文献学角度来看,四杰中其余三家皆有较多的校注本,唯有杨炯作品集一直 没有注本。这种缺憾不仅不利于杨炯研究,对于初唐四杰乃至初唐文学研究都有影 响。 鉴于此,我的导师刘真伦教授为我制定了博士阶段研究课题,即以杨炯作品集 为中心展?工作,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梳理 杨炯作品流传线索,对杨炯作品进行 较为详细的整理。 这个选题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首先,杨炯在初唐文学中地位突出,对于其作品 集版本流传进行清理、对《杨盈川集》进行校注是必要的,可以为全面进行杨炯研 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文本;其次,这次研究解决的一些问题,如杨炯世系补考及其 家族文化特征、 《杨盈川集》涉及的一些历史事实等,这都是前人涉及不多的,因而 本文有一些新意。 不过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缺憾和问题依然很多,比如《杨盈川集》校注只是完 成了校勘和部分的校注;再者,关于杨炯人格思想、杨炯文学思想、杨炯文学这些 重要领域都没有涉及;另外,在具体论述中许多问题尚需要推敲,这些都需要在以 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 一、现当代杨炯研究综述 关于杨炯,在现当代也出现了一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但相较其他三位,杨炯 研究还是很薄弱的,这里将杨炯研究现状略作综述。 (一)杨炯世系、生平研究。首先,关于杨炯世系研究。台湾大学杨承祖先生 《杨炯年谱》 (香港大学中国文化研究 1973.13:1)初步梳理了杨炯世系,但是较为 粗略,没有辨析。在中华书局版《卢照邻?杨炯集》附《卢照邻杨炯简谱》(1980 年 版)中,傅璇琮先生进一步展?杨炯世系考述 ,梳理了杨炯世系基本面目。张志烈 《初唐四杰年谱》(1993 年版),给出了杨炯世系清晰的表格。张晓蕾《杨炯家世探 微》(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3.03),补充了杨炯世系中“杨善会”的资料。 再者,关于杨炯生平及交游的研究。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四杰》 (原载《世界 学生》二卷七期)曾指出王勃《秋日饯别序》中所谓“杨学士”即为杨炯,认为王 勃杨炯交游深厚,相互推许。这是关于杨炯交游的较早研究,可惜考之不详。此后, 马茂元先生《读两唐书?文艺(苑)传札记》(成果完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考证 了杨炯神童科举当在显庆四年;应制举之科目当与崔融上元三年之“辞殚文律科” 相同;认为杨炯为詹事司直曾以本官分值习艺馆;为盈川令时间当在如意元年之后; 四杰次序主要因为王、杨时誉高于卢骆,而所谓杨炯不满次序问题,并不与杨炯对 王勃的推崇相矛盾。其中的一些看法颇为精准。杨承祖先生《杨炯年谱》简略地梳 理了杨炯生平及作品系年。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杨炯考》 (1980年版)、 《卢 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照邻?杨炯集》附《卢照邻杨炯简谱》中,展?杨炯生平全面地研究,涉及杨炯应制 举时间、杨炯一些重要文章创作时间、杨炯为詹事司直时间、杨炯在蜀时间、杨炯 在洛阳的交游、杨炯为盈川令以及卒年。这些研究虽然仍然比较简略,一些问题的 分析也不尽然准确,但是这是第一次系统地研究杨炯生平。傅璇琮先生主编《唐才 子传校笺?杨炯》(1987 年版)基本观点不出中华书局版《卢照邻?杨炯集》所附《卢 照邻杨炯简谱》。祝尚书先生《杨炯初入蜀年考》(中华文史论丛,1983.04)考订杨 炯为梓州参军时间、刘真伦先生《四杰总章参选考》(成都大学学报,1990.04)指出 四杰于总章间同时参选以及此时主持诠选的裴行俭之考评四杰。骆祥发有《初唐四 杰年谱摘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9.03),在其著作《初唐四杰研究》(1993 年 版)中列入附录,题为《初唐四杰年谱》,这份年谱比较简单,少有新见。王兆鹏《据 金石录考证杨炯的卒年》(文学遗产, 1995.02)认为杨炯可能卒于 703年至于 704 年之间,享年五十四岁左右。陶敏《杨炯卒年求是》 (文学遗产,1995.06)批驳了这 种观点,认为傅璇琮、张志烈的认识是比较恰当的,即卒于 693 年或稍后。二人往 复讨论,深化了关于杨炯卒年的认识。 其三,关于“盈川” 、 “华阴”及相关传说。钱学文、何承朴《初唐四杰与天府》 (四川大学学报,1980.04),认为“盈川”在四川。祝尚书《杨盈川之‘盈川’辨》 (中华文史论丛,1983.03)指出“盈川”乃是浙江衢州之“盈川”,此后张志烈《初 唐四杰年谱》也采用这种说法,遂成定论。蔡静波《杨炯卒所“盈川”考》 (中国历 史地理论丛, 2005.02)、 《杨炯生地华阴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03)也补充不 少史料。钱学文、何承朴《初唐四杰与天府》、汪浙成《衢江诗魂??寻访“初唐四 杰”之一的杨炯遗迹》 (文化交流, 2005.01)、周纪焕《杨炯曾任县令之“盈川”考辨》 (浙江社会科学,2006.06)、 《杨炯“酷吏”辩诬》 (浙江学 刊,2007.05),不仅考辩 杨炯生平若干问题,还介绍了在四川及衢州一带流传的杨炯故事,丰富了杨炯研究。 其四,关于杨炯酷吏说不可信考辩。《旧唐书》《新唐书》杨炯本传,有关于杨 炯为政酷烈说法,历来学者颇有争论。傅璇琮《卢照邻?杨炯集》附《卢照邻杨炯简 谱》 (1980年版)中对此说法颇不以为然,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认为“杨炯为酷 吏不可信”,一般都认为因为恃才傲物招致诬陷而已。周纪焕《杨炯“酷吏”辩诬》 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浙江学刊,2007.05)更列举后世材料积极辩诬,虽然不足完全采信,但也说明一 些问题。 (二)杨炯文学研究。在现当代学术史关于杨炯文学研究主要是主要涉及三点, 一、杨炯体格问题;二、杨炯律诗;三、杨炯骈文。在此略加述之。 其一,关于杨炯诗歌体格问题。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 (1930年版): “杨炯 诗虽说与王勃同调,但辞彩却要比他高出一些。”胡云翼《唐诗研究》(1930年版), “炯为人颇恃才,诗亦有壮气。”这是涉及到杨炯文学风格的较早论述。胡小石《中 国文学史讲稿》(1930 版)、刘大白《中国文学史》(1934 年版)指出四杰是初唐文 学中齐梁格调的代表。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1931 年版),把初唐四杰划归 “继承齐梁的诗人”,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935 年版)认为四杰在初唐诗 坛上意义重大,虽承袭梁、陈风格,但意境较为阔大、深沉。闻一多《唐诗杂论?四 杰》 (《世界学生》二卷七期)论述昀为全面深刻,也广为学者引用: “四杰无论在人 的方面或诗的方面,都天然形成两派”,从年龄上说,卢、骆与王、杨平均大了十岁; 从性格上说,卢、骆比较“浮躁” ,而王、杨比较“沈静”;从友谊看,卢、骆与王、 杨也是属于两个壁垒,“虽则是两个对立而仍不失为友军的壁垒”。这是第一次涉及 杨炯家世与性格差市的论述,并进而指出其诗文格调的变化, “他们都曾经是两京和 成都市中的轻薄子,他们的使命是以市井的放纵改造宫廷的堕落,以大胆代替羞怯, 以自由代替局缩,所以他们的歌声需要大?大阖的节奏,他们必需以赋为诗。 ” 三四十年代学界强调初唐四杰对前此宫廷诗歌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五六十年代 则着重论述四杰对齐梁诗风的改造和革新。周祖?《隋唐五代文学史》(1958年版) 认为四杰作品,“抑制了上官体诗的泛滥,把诗歌引向健康的方向。”杨炯“五言律 诗大多是抒发作者自己政治上的雄心壮志的,而这些诗都是以边塞和战争生活为题 材来反映的,因而气势较大,有一种激昂慷慨的情绪。”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1963 年版)认为四杰担负起了时代的使命, “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究竟是从 他们才?始形成” 。刘?扬《论初唐四杰及其诗》 (刘?扬著《唐诗论文集》 ,1979年 版)认为“四杰诗的题材范围相当宽广,它的表现力的深度和感情上的较为接近人 民是应该得到重视的。”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葛晓音《初唐四杰与齐梁文风》 (求索,1990.03)指出初唐四杰与齐梁文风关系 复杂。张明非《略论初唐'四杰'的山水诗》(张明非著《唐教育论薮》,1993 年版), 认为同前此山水诗相比,四杰山水诗意境更为阔大、浑成。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 研究》中则将四杰的山水诗放到"初唐山水诗的复变"过程中来考察,指出初唐四杰山 水诗的继承与创新。杜晓勤的《初唐四杰与儒道思想》(文学评论,1995.03)认为, 初唐四杰独特的文化心态、艺术精神的形成受当时流行于北方的别具文化内涵的儒 学思想和以老庄人生哲学为核心的道家思想的影响。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 (1993 年版),在阐述四杰文学创作时,所论平平。 其二,关于杨炯律诗问题。初唐四杰在律诗形成过程中作用重大,因此论者也 颇多。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杨炯诗歌“若《从军行》 、 《出塞》之类,也都不 在王勃之下。”胡云翼《唐诗研究》则说“就诗而论,杨炯或应列在四杰之末。”陆 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1931年版)认为四杰的五律,“都可 奠定五律的基础”。 苏雪林《唐诗概论》(1933 年版)强调,“四杰于音节极为讲究,所以诗歌均富于音 乐之美。”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论及杨炯,“他的诗像‘帝畿平若水,官路 直如弦’(《骢马》),‘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有所思》),‘离亭隐乔树,沟水 浸平沙。左尉才何屈,东关望渐赊’ (《送丰城王少尉》)等,也都是足称律诗的前驱 的。”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正如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到 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台阁上只有仪式的应制,有?句绘章,揣合 低昂。到了江山与塞漠,才有低回与怅惘,严肃与激昂,例如王勃的《别薛升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杨炯的《从军行》、 《紫骝马》一类的抒情诗。抒情的形式, 本无须太长,五言八句似乎恰到好处。前乎王杨,尤其应制的作品,五言长律用的 还相当多。这是应该注意的!五言八句的五律,到王杨才正式成为定型,同时完整 真的正的唐音的抒情诗也是这时才出现的。”这里第一次较为详 细地指出杨炯在律诗 规范过程中的贡献。 周祖?《隋唐五代文学史》、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在五六十年代对包括杨炯在 内的四杰律诗评价较高,刘?扬《论初唐四杰 及其诗》比较详细地分析了杨炯《途 中》、三峡诗、 《早行》等诗作。但是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1957年版)对杨炯 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诗歌的成就评价较低:“即就诗才而论,亦较平弱。”马茂元《唐诗札记之二??初 唐四杰》(人文杂志,1958年 6期)也认为四杰仍未完全摆脱六朝形式主义的影响, 不过文中论杨炯云, “过去都说四杰完成了五言律的诗体,就其总的情况来说,确是 如此。可是分别?来看,则发展并不平衡,而 杨炯的贡献昀多,功绩尤大。这首先 表现在他是大力来写五言律的。现存《盈川集》中诗体比例的数字五言律占到一半 以上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同时,既然称之为律诗,那必然要求其高度的格律化。杨 炯所作,如《从军行》„„格律是多么的谨严!对仗是多么的工稳!诗采是多么的 精美!音调是多么的铿锵!„„王勃和卢、骆集中,五言律虽不乏名作。„„但如 按照律体昀严格的要求来衡量,毕竟不是正规 的典范。但从这一角度来看,四杰之 中,杨炯是昀为突出的。 ”这是历来对杨炯诗歌律化昀为丰富深刻的讨论。马茂元另 有《论骆宾王及其在‘四杰’中的地位》 (《骆临海集笺注》 “附录”,1960年版) ,将 四杰与陈子昂比较,指出四杰文学的独特性,?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杨恩成《论 初唐诗人杨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2.01)指出“在风格和技巧上缺乏个人的独 创性。但他的近体诗在格律上更趋严整,在奠定五言律体的体制、改造齐梁诗方面, 杨炯无疑起了?路先锋的作用。 ”丁?《杨炯和他的从军行》(江苏大学学报, 1984.02),从昀典型的律诗单篇出发,讨论杨炯律诗创作。徐尚定《四杰诗歌艺术渊 源考辨兼析〈昭明文选〉与初唐诗风》(文献,1993.02)专论四杰诗歌的艺术渊源。 其三,关于杨炯骈文创作。杨炯骈文研究以前主要在初唐骈文中略加涉及,八 九十年代,初唐四杰研究全面展?,对于杨炯 骈文的独立研究也?始出现。高光复 《论初唐四杰与初唐文风》 (文史哲,1990.05)专论四杰辞赋,颇有分量。王晓红《论 杨炯及其诗赋创作成就》(理论导刊,2007.09,程美华《略论骈文之“气”??从 “六朝”到“初唐四杰” 》 (安徽大学学报,2005.06),哈温巍《初唐四杰的赋作对唐 代赋体文的?拓意义》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05),涉及杨炯的赋与骈文,在研 究广度上有所拓展,但是相关论述都比较肤浅。唯有聂安福《严别正变说唐骈?? 管锥编未完成稿 “全唐文卷”探原》 (文学遗产,2006.04),在钱钟书先生研究 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这些论述?拓了杨炯骈文研究的深度。其一、 《手稿集》卷三第 737则论及中唐骈文大家陆贽时有云: “既市唐人骈文,亦非宋人四六。”据此,文章 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认为“这实则透露出唐代骈文的正、变之分:所称‘唐人骈文’为正体;陆贽则为 变体之代表。正、变二端大体可概括钱先生对唐代骈文的基本看法。”其二、“王、 骆所代表的四杰骈文承六朝之后奠定了唐代骈文正体的基本格调:辞藻宏丽、气势 雄博、隶事切当、属对工整。”其三、 《容斋四笔》卷五云: “王勃等四子之文皆精切 有本原。其用骈俪作记序碑碣,盖一时体格如此。” “所谓‘一时体格’,即初唐所承 袭的六朝骈俪文体,杜甫《戏为六绝句》所称‘王杨卢骆当时体’;所谓‘精切有本 原’,指其文精丽工切等特色本于六朝骈偶。”其四、 《手稿集》卷三第 729则谓 “四 杰之文,实不足继徐、庾”,又云: “王勃文词条丰蔚而气势健举,然甜俗嚣张,徐、 庾雅韵荡然无遗。”文章认为“词条丰蔚,过则失之甜俗;气势健举,过则失之嚣张。” 其五、四杰之相较,钱先生认为: “王、骆较能文质相宣,杨文胜而卢质胜,絮长补 短,宁取卢也。”杨炯“词彩艳丽,足以肩随子安,苦乏微情,徒工铺比,遂并不如 卢、骆之尚能适独座耳”,卢照邻“词繁杂而藻贫匮,穷却未工,情不生文”,骆宾 王“丽藻稍减于王、杨,却不同卢之芜野。华实相宣,风骨翩举”《手稿集》卷三 第 729 则。此处指出杨炯骈文文胜于质、缺乏深情,这个观点的提出是对于杨炯骈 文认识的一个突破。 (三)杨炯作品集整理。杨炯诗文集整理的成果有点校本《卢照邻集?杨炯集》 (徐敏霞整理,中华书局,1980 年版),《杨炯集》部分,徐明霞本以四部丛刊本即 明童?本为底本,参校《文苑英华》 《唐文粹》、铜活字本、张燮本、 《全唐文》、 《全 唐诗》,虽然校本不是很丰富,但是重要校本多已涉及,而且校勘过程也颇精审,成 为近年通行本。随后有卢红《卢照邻集?杨炯集校勘拾遗》(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1.03)进一步补充徐明霞本校勘之不足。万曼《唐集叙录?盈川集》 (1980 年版) 对杨炯诗文集的版本流传有考述,这是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后第一次完整的 梳理杨炯诗文集流传情况。不过,由于受限于《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一些认识并不 准确,如没能指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述之本乃是失去序言的童本,《提要》 误将张燮序嫁接入童本,也没有被发现。另外,王兆鹏《据金石录考证杨炯的卒 年》(文学遗产, 1995.02)发现杨炯一篇已经散佚的文章,即赵明诚《金石录》卷五 《目录》第八百三十载: “《周晋州长史韦公碑》,杨炯撰,孙希弼八分体,长安三年 7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四月。”此文已经散佚。邓文宽《新发现的敦煌写本杨炯浑天赋残卷》(文物, 1993.05),校出敦煌残卷中的《浑天赋》,可见此文在唐宋时期的广泛流传。陈尚君 辑《全唐文补编?全唐文又再补》卷二收录杨炯《交河王碑》等碑记残文若干条,皆 辑自宋代晏殊所编的已佚类书《类要》。陈尚君辑《全唐诗续拾》卷七“杨炯”,录 佚诗一首,题拟为《竹》,见宋陈景沂编《全芳备祖?后集》卷十六“竹类”。唐雯博 士论文《类要研究》(复旦大学,2004年)又校出佚文一条,佚诗 一首。 通过综述可见,杨炯研究依然是比较薄弱的,关于杨炯生平有许多空白之处、 模糊之处,由于资料有限,也由于研究者没有能够仔细搜罗,缺憾很多;杨炯诗文 集至今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校注本,这个基础工作的缺失很不利于杨炯研究的进一 步展?;杨炯版本流传从没有被很好清理,各 种资料错误极多;杨炯律诗虽然被研 究者涉及颇多,但是杨炯律诗律化状况究竟如何,并没有人予以清晰的说明;杨炯 骈文很丰富,竟然至今没有一篇独立的研究论文。近年来关于杨炯的研究领域虽然 有所拓展,但是研究者素质与的局限,又束缚了应该有的深度,往往是简单重 复前人的观点,不能深入,也不能有所发现。三、基本结构、主要观点及基本研究方法 《杨炯研究》这篇论文分上下编,上编包括三个部分:一、杨炯世系与其 家族文化研究;二、 《杨盈川集》版本源流考述;三、 《杨盈川集》札记。下编为《杨 盈川集校注》。上编具体如下: 一、杨炯世系与家族文化研究。在杨承祖、傅璇琮、张志烈、骆发祥等著作的 基础上,就杨炯世系中尚未清理的几点进一步考察,同时对杨炯家族文化特征展? 讨论。杨炯家族文化特征包括:一、北朝后期及隋唐之际的军事贵族;二、关陇军 事贵族在初唐的文化转向;三、熟悉法令、长于吏治的家族文化传承。另外,补充 关于杨德裔、杨炯妻族的考察。 二、 《盈川集》版本研究。杨炯作品的结集与流传情况一直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 视。杨炯曾为盈川令,故其诗文集以盈川为名,或直称《杨炯集》 。杨炯集昀先著录 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于《旧唐书》,此后历代公私簿录,或记或否。宋明以来,杨炯作品集或以别集形式 出现,或以总集的一部分出现,主要有全集、诗赋集、文集三个系统。只是杨炯集 在流传过程中,各种唐宋旧本荡然已失。三十卷本湮灭于唐末五代,二十卷本消隐 于南宋末、大约昀终散失于明清之交;现存全 集本以童?辑本为 首、之后有张燮辑 本、项家达辑本,都主要辑自《文苑英华》等;今存诗赋类一卷本以北宋《唐四杰 诗》为祖;今存二卷本以南宋书棚本为源,其后铜活字本重刻之、朱警翻刻之、张 逊业重刻之、江标影刊之;文集中有王?稿本以及淮南书局本、四部备要本,它们 都取自《全唐文》。 其它佚文,敦煌资料“斯五七七七”为杨炯《浑天赋》钞本残卷,于九十年代 被校出,这是现存昀早的杨炯作品钞本。再者 ,赵明诚《金石录》卷五《目录》第 八百三十:“《周晋州长史韦公碑》,杨炯撰,孙希弼八分体,长安三年四月。”宋佚 名编《宝刻类编》卷二亦载此碑,并云碑立于京兆,“韦公碑”作“韦通碑”,此文 已佚。另外,宋代晏殊所编的已佚类书《类要》收录杨炯《交河王碑》等碑记残文 若干条、佚诗两首,这些本文有收集。 三、 《杨盈川集》札记。 《杨盈川集》 (以童?本为依据)中有序十一篇、碑三篇、 铭一篇、表一篇、议一篇、神道碑十一篇、墓志铭八篇、行状两 篇、祭文四篇, 《全 唐文》另收集有墓志铭两篇、铭一篇、赞一篇,后人又辑佚有《交河王碑》等碑记 残文若干,史料价值之丰富,是现存的初唐诸家文集中所不多见的。因此,对于这 些资料作进一步研究有助于隋唐及南北朝文史的研究。这里有若干重点:结合《盈 川集》卷六《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考证《洛阳伽蓝记》、 《太平广记》 卷二四七《诙谐三?萧彪》之“萧彪”。结合《盈川集》卷六之《大周明威将军梁公 神道碑》,为《隋书?梁睿传》补遗。结合《盈川集》卷七之《唐赠荆州刺史成公神 道碑》,考证《北齐书》 、 《隋书》中的成休宁其人。结合《盈川集》卷九《李怀州墓 志铭》,考察李孝恭后人在高宗武后时期遭遇。 本文下编是关于《杨盈川集》的校注,以童?本为底本,结合《文苑英华》等, 对《杨盈川集》作一次较为彻底的校勘工作,同时对其部分作品进行初步校注,另 外,将佚文也尽量收罗校注。9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这次研究主要运用的是综合性研究方法,即:文献版本研究与语言研究结合、 文学研究与史学研究相结合。这种研究方法视野宽阔而又朴素坚实,有助于从基础 上理解问题,从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10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杨炯世系补考及其家族文化特征 关于初唐四杰所处的社会阶层,马茂元曾指出“他们大多出身于中下层的知识 分子,其阶级地位不同于宫廷贵族诗人,对社会矛盾,特别是他们这一阶层在政治 1 上的苦闷,有切身的感受。”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还要知道初唐四杰的家 2 族文化背景其实差市较大, 四杰中王勃出身关陇大姓、诗礼世家,祖父王通是隋末 3 大儒,王勃《送?赴太学序》云:“家以儒辅仁,述作存者八代矣。” 卢照邻是范阳 卢氏,虽然《释疾文?粤若》叙其世系,父祖皆不提及,只说“弥九叶而逮余兮,代 4 增丽以光熙”, 但是《旧唐书》卷一九 0《卢照邻传》云其“兄光乘,亦知名,长寿 中为龙州刺史。”可推知其家族儒素德业是未断的。骆宾王诗文中无涉及其世系者, 5 其《与博昌父老书》“昔吾先君,出宰斯邑,清芬虽远,遗爱犹存。” 其父仅曾为博 昌县令,且去世较早。那么,骆宾王实是下层官僚家庭出身。而杨炯家族文化背景 比较复杂, 《旧唐书》卷一九 0《杨炯传》云: “杨炯,华阴人。伯祖虔威,武德中官 至右卫将军。„„虔威子德?,高宗末,历泽、齐、汴、相四州刺史。”杨炯诗文中 有伯父杨德裔及其他亲属的墓志铭,也言及这个家族弘农世家的地位。但是杨炯很 少提及自己,在杨炯其他作品中也从未提及自己父祖。在《梓州官僚赞》中,竟然 6 称“吾少也贱”, 尽管可能是化用《论语?子罕》中孔子所谓“吾少而贱,故多能鄙 事”,但是孔子毕竟确有此等经历,杨炯这么说便令人生疑。因此, 其出身情况是并 不很清晰的。不过他毕竟是华阴杨氏,又曾入弘文馆,久居京洛,且曾为王勃诗文 集作序,或许其家族情形应该近于王勃,也是一个诗礼世家、世代以著述为业、有 着丰厚的文化渊源?但是,实际情况要比这种揣测复杂得多。我们搜罗材料仔细分 析会发现,这个家族具有当时关陇军事贵族文化背景,熟悉法令科条,同时又一度1 马茂元.马茂元说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7月版,4页2 闻一多先生曾云:从友谊看,卢、骆与王、杨也是属于两个壁垒,“虽则是两个对立而仍不失为友军的壁垒”。 见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唐诗杂论”[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56年版,第 24页3 《全唐文》卷一八一 4 《全唐文》卷一六七 5 《全唐文》卷一九七 6 《全唐文》卷一九一11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颇受儒家文化的浸润。 一、杨炯世系补考 《盈川集》卷九《从弟去盈墓志铭》载:“曾祖讳初,周大将军,隋宗正卿常州 刺史顺阳公,皇朝左光禄大夫、华山郡?国公,食邑本乡二千五百户。 ”杨承祖《杨 炯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杨炯》、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指出杨初正是杨 炯曾祖,并清理出杨炯世系。张晓蕾《杨炯家世探微》,更补充《隋书》卷七十一《诚 7 节?杨善会传》中杨善会的史料,使得杨炯世系研究愈发明晰。 不过,杨炯世系虽然 得到一定程度的清理,但是仍有可补充之处,尤其是其家族的文化特征并没有被揭 示出来。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杨氏”,在北朝至于隋唐之际,活动较为频繁的华阴 杨氏族人主要有五支,都出自东汉杨震。为了清晰展示承袭脉络,兹录如下:一、 “震, 字伯起,太尉。五子:牧、里、秉、让、奉。牧,字孟信,荆州刺史、 富波侯。二 子:统、馥。十世孙孕,孕六世孙渠,渠生铉,燕北平郡守。生元寿,后魏武川镇 司马,生惠嘏。”嘏生謇,謇生忠,忠生坚,即隋文帝;二、“观王房本出渠孙兴, 后魏新平郡守。生国,国孙绍,后周特赐姓屋吕引氏,隋初复旧。后以士雄封观王, 号观王房。”三、“孕五世孙赞,隋辅国将军、河东公。生初,左光禄大夫、华山郡 公。初裔孙播,世居扶风。 ” 四、 “太尉震子奉,字季叔,后汉城门校尉、中书侍郎。 八世孙结,仕慕容氏中山相。二子:珍、继。至顺,徙居河中永乐,岐徙居原武。” 发展出杨播(北魏)一房。五、 “越公房本出中山相结次子继。生晖,洛州刺史,谥 曰简。生河间太守恩,恩生越恭公钧,号越公房。” 上述五支中,前两支被学界一致认为据军功入据高官,然后伪造牒谱,冒充士 8 族。后两支在北朝与隋代甚为活跃,是弘农杨氏作为高门大姓的代表。第三支昀弱,7 杨承祖. 杨炯年谱.香港大学中国文化研究 1973.13:1. 傅璇琮. 唐代诗人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8页. 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M]. 成都:巴蜀书社,1993 年 4月版,229 页. 张晓蕾.杨炯家世探微[J].四川师范大 学学报,1993年 3期8 参考韩升.隋文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章:家世疑云”;王庆卫、王煊.隋代华阴杨氏考 述--以墓志铭为中心[J].《碑林集刊》十一 12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表里只列出“播(中唐)?炎字公南,相德宗?朗,殿中侍御史”。而杨初之前、杨 初与杨播之间,世系皆不明。不过,从《世系表》所提供的关系来看,显然更接近 于前两支。这位杨初,官职与爵位是“左光禄大夫、华山郡公”,与《盈川集》中碑 文所载杨炯曾祖杨初的官爵相同,并且二者都是隋唐之际的人,应该是同一个人。 不过,这里仍有一些疑惑。 清沈炳震《唐书宰相世系表订伪》卷二,“孕五世孙赞,隋辅国将军、河东公” 条, “案上文孕六世孙渠,渠子铉,燕北平郡守。则铉乃孕七世孙也。自前燕至隋相 去二百余年,岂孕上有五世孙仕隋乎?上文之误,灼然无疑。 ” “生初,左光禄大夫、华 山郡公。初裔孙播,世居扶风。播?炎”条,“案《炎传》,炎曾祖大宝,武德初龙门 9 令,死难,赠全节侯。祖哲,以孝行旌门闾。 《表》之无足轻重者悉书,而此何独反遗之也。 ” 10 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此处予以引用,但没有进一步考述 。 据《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五《杨炎传》:“杨炎,字公南,凤翔天兴人。曾祖大 宝,武德初为龙门令,刘武周攻之,死于守,赠全节侯。祖哲,以孝行称。父播, 举进士,退居求志,玄宗召拜谏议大夫,布官 归养。肃宗时,即家拜散骑常侍,号 玄靖先生。 ”这里没有使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关于“杨初”的资料,此后历来 杨炎研究未见有结合这条资料的,因为正如《订伪》所云,它的确令人费解。 但是综合起来看,我们会有一些新发现。首先,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这五 个支系史料,随着出土文物增多,补益丰富,但是并没有改变其基 本框架,这正说 11 明其准确性 。再者,以武川等北方朔野为聚居地的诸杨,和弘农杨氏的关系本来就 模糊。而杨初一支更是北方朔野诸杨的势力较弱的一支,其源流扑朔迷离是正常的。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隋代杨赞、杨初直接上承遥远的杨孕,可见世系渺茫,而 杨赞其人,尽管笔者竭力搜检,也未见于其它史料。隋杨皇室、观王房皆出于杨渠, 而杨渠也出于杨孕,可见杨初支系与这二系稍有关系,但极遥远。再者,《盈川集》 卷九《常州刺史伯父东平杨公墓志铭》载“杨氏之先,其来尚矣。在皇为皇轩,在9 (清)沈炳震.唐书宰相世系表订伪[M].二十五史补编本,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2月版,7579页10 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M].北京:中华书局, 1998年 4月版,131、132页11 参考唐长孺.《魏书?杨播传》 “自云弘农华阴人”辨[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5期. 杜葆仁、夏振英. 华阴 潼关出土的北魏杨氏墓志考证[J].《考古与文物》1984年 5期. 王庆卫、王煊.隋代华阴杨氏考述--以墓志铭为中 心[J].《碑林集刊》十一 13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帝为帝喾,在王为周武,在霸为晋文,此之谓不朽。西京为丞相,东汉为司徒,魏 室为九卿,晋朝为八座,此之谓世禄。”这里提及的杨炯远祖也大有问题,其中“魏 室为九卿”指的是杨阜,杨震与杨阜时代相距不远,但据《三国志》卷二十五, “杨 阜字义山,天水冀人也”,未载其与杨震之关系,可见杨初一支从来就说不清自己的 远祖。同时, 《唐书?宰相世系表》细节差失本就甚多,而这里的错误,估计可能有引 用史料错误,也可能是文字错误。比如“孕五世孙赞,隋辅国将军、河东公” ,可能 是“九世孙”、 “十世孙”,那就比较合适。总之,在没有确切资料否定正史之前,我 们不能轻易将正史资料布之不顾。至于《新唐书 ?杨炎传》不仅不提其为弘农杨氏, 也不提其高祖为杨初,原因约略有二:其一,中唐以后人们郡望、房系意识在一定 程度上渐趋淡薄,《新唐书》列传中记载中晚唐人物不提其郡望、仅及实籍者甚多。 《新唐书?宗室世系下》 “玄宗二十三子”: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二十三子,玄宗 以后,诸王不出阁,不分房,子孙阙而不见。”这影响到社会上谱系观念,言实籍、 不言郡望渐渐成为常见现象。其二,大约和杨炎本人态度有关,杨炎之父号玄靖、 杨炎本人称山人,父子都有一定的道家思想,或许郡望、家世观念不那么强烈。 12 杨炎《四镇节度副使右金吾大将军杨公神道碑》, 碑主为河东杨惟恭,碑文以 之为杨震后人,杨炎亦视之为“宗亲”,而前面引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孕 五世孙赞,隋辅国将军、河东公。生初,左光禄大夫、华山郡公。 ”或许当时的河东 杨氏与杨初一支确有若干联系。 如果《宰相世系》这则资料可以成立,则杨炎与杨炯的谱系并不遥远。 《宰相世 系》仅称“初裔孙播”,不能明确杨大宝与杨初的具体关系。从时间上看,或为父子。 那么杨炎或为炯子侄辈,杨炎727-781生活于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虽然 时间相隔较远,还不是很离谱。 另外,据《旧唐书?地理志》一,“义宁元年,割京兆之郑县、华阴二县置华山郡, 因后魏郡名。武德元年,改为华州,割雍州之渭南来属。”华山郡在隋唐之际存在仅数 月而已。综合相关史料可知,617年正月窦建德称长乐王、不久杨善会死难,617年 十一月隋恭帝立、改元义宁,618年五月高祖登基,619年刘武周侵并州、不久杨大12 《全唐文》卷四二二1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宝死难。因此,杨初的华山公爵位应在高祖登基后不久获封,大概主要就是由于杨 善会之功。不久,华山郡改为华州。杨初在隋为宗正卿、在唐为华山公,对于这一 支系极为重要,使得这一支系获得了弘农正宗的地位。 通过上述考察,我们发现杨炯家族在北朝及隋唐之际属于“关陇集团”。综合诸 家观点,我们能够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一、其远祖在北朝与隋室先祖一样,生 活于北方朔野,与弘农杨氏关系甚远;二,杨炯远祖在北朝与隋室先祖不同支系、 也不属于观王房;三,杨炯远祖在北朝更不属于弘农杨氏作为高门大姓的代表杨播 房、越公房;四,杨炯远祖在隋有杨赞,为辅国将军、河东公;五,杨炯曾祖杨初 为在隋为宗正卿、在唐为华山公,是这一支系的关键人物,大约自此这一支系世居 华阴;六,杨初及其家族在初唐获得较高待遇主要缘于祖荫及杨初诸子的功业;七, 居住在华阴的杨初后人在杨炯之后少见显名者;八,杨初诸子中包括杨大宝,为唐 龙门令、全节侯;九,杨大宝后人世居扶风,其曾孙杨炎相唐德宗。 二、杨炯家族文化特征 在上述考察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尝试从三个方面探析杨炯家族的文化特征。 其一,北朝后期及隋唐之际的军事贵族。我们一般所谓关陇集团,起源于代北 武川,初建于关中。其组成主要是代北武川的鲜卑贵族和关陇、河东一带汉族世家 13 大族的联合体,两者互为依存,形成了西魏和北周的统治基础。 而在北朝后期及隋 唐之际兴起的李杨二族尤其为其中代表。杨炯祖先杨初一支,虽 然名为北方世族, 但事实上只是北朝以及隋唐之际兴起的关陇军事贵族。 傅璇琮《唐代诗人从考?杨炯》:“杨初在北周时曾为大将军。据《通典》卷二十 九《职官》十一,‘大将军,战国时官也。楚怀王与秦战,秦败楚,虏其大将军屈?, 是矣。’高祖刘邦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汉光武帝以吴汉为大将 军,汉和帝以窦宪为大将军等等,职位是相当高的。据《周书》卷十六《赵贵传》, 魏孝庄帝曾因尔朱荣有推戴之功,拜尔朱荣为柱国大将军。 ‘此后功臣位至柱国及大13参考雷艳红.陈寅恪“关陇集团”说评析[J].《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 1期 15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将军者众矣,咸是散秩,无所统御。’ 《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志》一也载, ‘勋官 者,出于周,齐交战之际。本以酬战士,其后渐及朝流。’可见在北周时,大将军已 为勋官,本以酬军功,后又渐及朝流。只是一种散秩,所授人数又多,已与过去汉 魏时的大将军名高位崇者大不一样了。杨炯的曾祖杨初在北周时任大将军,恐也只 14 是‘朝流’而授以勋阶吧,因此入隋时也只不过任宗正卿那样的闲职。” 这个看法 不尽完善, “大将军”诚然是勋阶,但是毕竟是武将的勋阶,而且常州刺史并非闲职。 《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一》 :“常州,晋陵。紧„„禹贡扬州之地。春秋时属吴, 延陵季札之采邑。汉改曰毗陵,晋东海王越谪于毗陵。元帝以避讳,改为晋陵郡, 宋、齐因之。隋?皇九年平陈,废郡,于常熟 县置常州,因县为名。后割常熟县入 苏州,移常州理于晋陵县。隋乱陷于寇境,武德七年平,仍旧置常州。”《旧唐书》 志第二十《地理三》:“江南道.江南东道:常州。上,隋毗陵郡。武德三年,杜伏 威归化,置常州,领晋陵、义兴、无锡、武进四县。六年,复陷辅公?。七年,公 ?平,复置常州,于义兴置南兴州。八年,州废,义兴来属,省武进入晋陵。天宝 元年,改为晋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常州。”《新唐书》志第三十一《地理五》:“常 州晋陵郡,望。本昆陵郡,天宝元年更名。”可见在隋唐之时,常州 是比较重要的郡, 常州刺史属于上州刺史,品阶较高。而且在隋唐之际,杨初诸子都卷入了当时激烈 的军事活动并且颇有功业。因此,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关陇军事贵族家庭。 这位杨初,一子杨善会以节义著称于隋末,被窦建德所杀,一子杨安为归唐被 王世充所害,一子杨大宝以龙门令殉国,故杨初本人及其家族理应得到大唐旌表。 那么杨初在唐代被封为左光禄大夫(散从二品)、华山郡?国公(郡公、正二品) 、 食邑本乡二千五百户(不是实封),就理所当然了。并且可能由于杨初已经年老,朝 廷更用其其余二子,一子虔威,右卫将军;一子某,左卫将军武安公。 《常州刺史伯父东平杨公墓志铭》:“即常州刺史华山公之元孙,左卫将军武安 公之长子。生而岐嶷,代不乏贤,事亲以孝闻,在乡党恂恂如也。始以父任为太子 左千牛备身„..维文明元年夏四月某日,薨于正寝,春秋八十有五。”那么推算起来, 杨德裔生于?皇十九年( 599),唐建立时(618),德裔已经十九岁, 是出仕年龄,14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M].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19页 1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德裔“以父任为太子左千牛备身”,可见其父在唐建立初期仍在世。 15 当时是府兵制,左右卫将军地位和实权都很不一般。 据《旧唐书?职官志一》 , 左右卫将军为正三品。又《资治通鉴》卷一九一“高祖武德九年”:“又以前天策府 兵曹参军杜淹为御史大夫,中书舍人颜师古、刘林甫为中书侍郎,左卫副率侯君集 为左卫将军,左虞候段志玄为骁卫将军,副护军薛万彻为右领军将军,右内副率张 公谨为右武候将军,右监门率长孙安业为右监门将军,右内副率李客师为领左右军 将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即位后,立刻在重要职务上使用自己部属,其中侯君 集为左卫将军。或许杨德裔之父任左卫将军便是在此之前的武德年间。 杨初本人是隋室旧臣,唐建立时期应该年事已高,其诸子有的在隋末唐初战死, 有的只是在武德年间任要职。杨初家族与旧隋及李渊关系密切,即是不属于秦王系 统的一种势力,可以推测,这个家族在玄武门之变中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其二,关陇军事贵族在初唐的文化转向。在这个家族中,与杨炯关系昀为密切 的可能是其伯父杨德裔。傅璇琮、张志烈两位先生都认为尽管其家族颇有势力,但 是杨炯父祖可能默默无闻。那么杨炯早年可能要更多仰仗其叔伯的势力。而据《常 州刺史伯父东平杨公墓志铭》 ,可知这位伯父仅有一子且早亡,因此大约颇着力抚恤 16 17 众族子, “抚存怀旧”。 晚年“乃率群从子弟,营别业于宜神乡之望仙里。 ” ,因此 德裔夫妻也得到族人尊
/
本文档为【杨炯研究(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