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现代作家简介

2017-09-07 46页 doc 85KB 2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现代作家简介中国现代作家简介 经典文章 2007-12-30 20:10 阅读100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 国作家简介 中国现代作家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秋夜》是《野草》中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阿Q正传》写与1921年,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郁达夫(1896-1945)...
中国现代作家简介
中国现代作家简介 经典文章 2007-12-30 20:10 阅读100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 国作家简介 中国现代作家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秋夜》是《野草》中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且介亭杂文》等。《阿Q正传》写与1921年,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创造社主要成员。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常常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或在某种人物身上投上自己的影子。 叶圣陶(1894-1988),又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抗争》、《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等。叶圣陶是在“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个十年中,以“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论》)为主要特色的作家。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fu2)甘,1904年生,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中长篇小说《灭亡》、《新生》、《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寒夜》等。《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这部小说自1931年问世以来,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家》描写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以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血泪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代表作有中长篇小说《蚀》(三步曲)、《子夜》、《腐蚀》,短篇《春蚕》、《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等。《子夜》是茅盾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发表于1933年,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这是一部企图从正面来展开30年代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全貌并揭示出各个部分之间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作品。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主要作品有《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nuo2)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男女之爱、亲属之情、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翠翠这一少女形象,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与极至。青山绿水和古朴的环境,造就了翠翠清澈秀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依循古老的法则、传统的方式生活着。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 吴组缃(1908-1994),安徽泾县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千八百担》,长篇小说《山洪》等。 艾芜,原名汤道耕,1904年生,四川新都县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南行记续篇》,长篇小说《山野》、《百炼成钢》等。艾芙早年曾在云南西部的群山中度过一段流浪生活,以这为基础,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山峡中》是他早期作品中的名篇。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成员。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等。《断魂枪》发表于1935年。小说故事背景是晚清时期。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闭关锁国、老大自居的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地社会,资本主义的狂风震撼着古老中国的传统生活、传统文明。“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湖南湘乡人。主要作品有《张天翼小说选集》、中 篇《清明时节》等。张天翼是左联时期涌现出来的现实主义讽刺作家。他善于用轻松明快的笔调,暴露和讽刺生活中的庸俗、可笑和丑恶。1983年发表的《华威先生》就是他出色的代表作。 沙汀,(ting1)原名杨朝熙,1904年生,四川安县人。主要作品有《沙汀短篇小说选》,长篇《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等。《在其香居茶馆里》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围绕兵役问题,描写了一个边远小镇统治阶级内部狗咬狗的矛盾,揭露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英,黑龙江呼兰县人。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上篇小说《呼兰河传》、短篇集《牛车上》等。《小城三月》描写了旧时代封建婚姻制度下一个少女的恋爱、婚姻悲剧。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 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安平县人。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杨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全传》等。《荷花淀》是孙梨在1945年创作的优秀短篇。作品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善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川人。创造社主要成员。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恢复》等,历史剧《屈原》、《虎符》、《蔡文姬》等。《凤凰涅磐》选自诗集《女神》。 冯至,原名冯奉植,1905年生,河北涿(zhuo1)县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冯至是沉钟社的诗人,早期诗作以格调幽婉、韵味浓烈著称。写于1925年的《我是一条小河》,便是这样一首抒情诗。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又名亦多,湖北浠水县人。新月社诗人。四十年代积极参加民主运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等。诗篇《死水》作于1926年4月,主要抒发诗人留美回国后因目睹种种现实惨状而引起的悲愤心情。诗人在国外时激情地歌唱着“如花的祖国”(《忆菊》),可是现实给予他的只是荒凉与破败,混乱与杀戮,使他经受着莫大的痛苦。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作品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的“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早期的诗虽也不乏描写现实生活具有清新气息的偏什,但大多数均沉溺于个人情感之中,情调比较低沉。《雨巷》发表于1928年,诗人在低沉的调子里,抒发自己沉重的情绪。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徐志摩与1921-1922年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对剑桥的感情很深。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县人。作品有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长诗《向太阳》、《火把》等。1932年7月,艾青团从事爱国运动在上海被捕入狱。在狱中正式开始诗歌创作,《大堰河——我的褓姆》即其中之一,带有自传性质。诗人以真挚的感情,抒发了对哺育他长大的褓姆“大堰河”的怀念,揭示了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的善良灵魂,通过对她痛苦而悲惨的一生的描写,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与不义。《手推车》作于1938年初,是艾青名作之一。 陈敬容,曾用笔名蓝冰、成辉等,1917年生,四川乐山人。主要作品有诗集《交响集》、《盈盈集》等。陈敬容是“九叶”诗派的女诗人,抒情诗《铸炼》写于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的抗战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转折时刻。 臧克家,1905年出生,山东诸城县人。主要作品有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之歌》、《生命的零度》等。臧克家的诗多以旧中国农村生活为题材,因而被称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 阿垅(1907-1967),原名陈守梅,又名陈亦门,浙江杭州人。著有诗集《无弦琴》,评论集《人与诗》、《诗与现实》等。阿垅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46年间在成都编辑文学刊物《呼吸》,《孤岛》即作于此时。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原籍长乐县),女作家,文学研究会成员。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寄小读者》是一本书信体散文集,是冰心1923年至1926年旅居美国时写的。贯穿全书的,是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讴歌和赞美。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文学研究会成员。主要作品有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是作者思想十分苦闷的时期。 瞿秋白(1899-1935),原名双,又名爽、霜,江苏常州人。文学作品有散文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杂文集《乱弹及其他》等。《一种云》写于1931年。他以瞿秋白特有的昂扬的战斗风格,揭示出旧中国无比黑暗,呼唤着革命胜利的前途。 丽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黄昏之献》、《鹰之歌》、《白夜》等。丽尼的散文以抒情见长。《鹰之歌》抒发了对被反动派残酷杀害的女友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陆蠡(li2)(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天台人。1942年,他作为留守文化生活出版社负责人,被日本敌特机关逮捕,在狱中英勇不屈,最后被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陆蠡:《池影》)。作者极写自己对绿色的爱恋和怀念,实际上是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的追求。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xie4)林,江苏泰兴县人。作品有《西林独幕剧集》、《妙峰山》等。《压迫》是丁西林1925年创作的一出独幕喜剧。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著作有话剧剧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雷雨》以二十年代的中国城市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悲剧。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县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等。《桃园》是一篇以美和爱为主题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王阿毛。她是一个病孩,但她的心中总是充满着美,充满着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永远有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她喜欢枝叶繁茂的桃树,而不喜欢它的凋谢。秋天到了,她渴望在桃园中有橘树。她不理解世界上为什么有不和谐的行为:她父亲打她母亲,而母亲则把父亲关在门外。 小女孩的父亲王老大种植着桃园,对他的孩子倾注着深厚的爱,甚至把他的酒瓶连同打酒的钱去换她所要的“桃子”,但他并不理解他的孩子的爱美的心理。小说表现了功利观念会破坏美的思想。 台静农(1903-1990),安徽霍丘县人。未名社成员,以写乡土小说见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拜堂》描写了年轻窘困的汪二与已有身孕的寡嫂草草拜堂成亲的情景。 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湖南临灃人。主要作品有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水》,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的成名之作。 许地山(1893-1941),原名许赞坤,福建龙溪人。文学研究会成员。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散文集《空山灵雨》等。《春桃》写于1934年,是作者的后期作品,它以很强的现实性改变了作者早期作品充满异国情调、宗教色彩的倾向。 张爱玲(1920-1995),生于上海,祖籍河北丰润。其成名作《倾城之恋》和代表作《金锁记》均收入小说集《传奇》中。 钱钟书,1910年生,江苏无锡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 鬼》等。《围城》表现抗战环境下,一群远离抗战烽火的知识分子在恋爱、工作、日常交往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以及由此显现出来的空虚、贫乏的精神世界。小说把婚姻比作“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不啻讽刺了人伦中的夫妇关系,也象征当时的人生有着“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取的去处”的困厄。 路翎,原名徐嗣兴,1923年生,江苏南京人。“七月”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饥饿得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短篇小说集《青春的祝福》、《求爱》、《在铁链中》。《财主底儿女们》全书计八十万字,分上下两部。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县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短篇小说集《禾场上》等。《暴风骤雨》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小说描写了东北地区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xing1),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著有诗集《尝试集》 及剧本《终身大事》等。《尝试集》出版于1920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作于1919年的《上山》是其中较好的一篇。在诗歌形式从旧向新变化方面,胡适曾作于一些开创性的努力,有些诗尚能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句子长短不拘,形式比较自由,《上山》即是其中的一首。但他大多数诗篇没有摆脱旧诗词的影响,如他自己说的“总带着缠脚时代的腥气”。 殷夫(1909-1931),原名许祖华,笔名徐殷夫外,还有白莽等,浙江象山县人。“左联五烈士”之一。作品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等。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徽无为县人。著有诗集《未明集》、《中国牧歌》、《给战斗者》等。《给战斗者》作于1937年底。这是抗日战争初期一首鼓动人民奋起斗争的战歌,全诗共分七节。诗篇以无比愤怒的心情控诉日寇的侵略暴行,激情地高唱“七七”事变后中国“复活的歌”,歌颂着“呼啸的河流”、“叛变的土地”、“爆裂的火焰”,回叙民族光荣悠久的历史,描绘人民辛勤劳动的和平生活,号召人民挺起胸脯,拿起武器战斗到底。 鲁藜,1914年生,福建同安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时间的歌》、《星的歌》等。鲁藜为“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泥土》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杜运燮,1918年生于马来西亚吡叻(bi3le4)州农村,原籍福建古田,,九叶诗人之一。著有《诗四十首》、散文集《热带风光》等。《山》这首诗一起手便突现了山心态的矛盾。 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如乐、林玉堂,福建龙溪县人。二十年代参加语丝社,为《语丝》杂志的长期撰稿人之一。三十年代先后创办和编辑《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杂志,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杂文和小品文集《翦拂集》、《有不为斋文集》、《无所不谈合集》及英文写的小说《京华云烟》等。 丰子恺(1898-1975),浙江省崇德县(今崇福县)人。画家,散文家。散文集有《缘缘堂随笔》、《子恺随笔录》、《缘缘堂再笔》等。《给我的孩子们》是《子恺画集》的代序。文中记叙的内容正是他画集的主题,如“瞻瞻的脚踏车”、“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等。 夏丐尊(1886-1946),浙江上虞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平屋杂文》等。《白马湖之冬》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夏衍,原名沈端先,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主要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细菌》、《考验》,报告文学《包身工》等。《包身工》是夏衍在上海工厂区进行了两个多月地调查以后写成的。 宋之的(1914-1956),原名汝昭,河北省丰南县人。主要作品有话剧剧本《雾重庆》、《群猴》、《保卫和平》,报告文学《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 李广田(1906-1968),山东邹平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灌木集》等。《山之子》写泰山上一个普通的山民,一个哑巴。作者称他为“山之子”。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是以采摘泰山悬崖上的百合花为生而坠涧身亡的。他为了奉养老母、寡嫂及家人,继承了父亲和哥哥的以生命为孤注的生涯。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也表现了“山之子”的纯朴善良、勇敢大胆、强毅不屈、富有冒险精神的性格。 梁实秋(1901-1987),原名梁治华,生长在北京,原籍浙江杭州。主要作品有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等。此文是抗战期间(1940年)梁实秋与友人一起住在重庆北碚(bei4)时所写。 聂绀弩(gan1nu2)(1903-1986),湖北京山人。作品有《聂绀弩杂文集》、《绀弩散文集》、《绀弩小说集》等。《蛇与塔》是一篇杂文,谈关乎白蛇和雷锋塔的思想。 冯雪峰(1903-1976),原名冯福春,笔名画室、何丹仁等。1922年与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创立湖畔诗社,合出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曾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主要作品有诗集《真实之歌》,杂文集《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以及《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等。 田汉(1898-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人。是戏剧团体“南国社”的创办人。主要作品有话剧剧本《名优之死》、《回春之曲》、《丽人行》、《关汉卿》等。 陈白尘,原名陈增鸿、陈征鸿,1908年生,江苏淮阴县人。主要作品有剧作《石达开的末路》、《结婚进行曲》、《岁寒图》、《升官图》等。三幕讽刺喜剧《升官图》,曾被观众誉为暴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新官场现形记”描画蒋介石统治集团的“百丑图”。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 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胡 凯:男,1961年10月生,江西吉安人,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1984年、1987年先后获得南京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87.9-1990.3攻读博士学位,1990.4—1991.11被国家教委选派留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研究院(CSIRO),1992年12月获南京大学与澳大利亚联合培养博士学位。1992年7月留校任助教。1993年10月晋升讲师、硕士生导师。 1995年3月晋升副教授。1998.11—1999.10在德国Tuebingen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4月晋升教授,2002年3月任博士生导师。1992.7—1994.7兼任地球科学系本科生政治辅导员。1994.9—2001.11任矿床地球化学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2001年12月起任地球科学系系主任,兼任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高校地质学报》和《石油勘探与开发》编委。 曾获得的科技奖励与学术荣誉: (1) 1987年获首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2) 1993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3) 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3); (4) 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6); (5) 1995年被南京大学评定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6) 1996年获江苏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 (7) 1996年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届“侯德封奖”; (8) 1996年被江苏省教委授予“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荣誉; (9) 1996年被江苏省地质学会授予“优秀青年地质工作者” 荣誉; (10) 1996年当选为全国科协大会代表,出席北京第五次全国科协代表大会; (11) 1997年首批入选江苏省委组织部“333工程”培养对象(第三层次); (12) 1999年获江苏省第二届“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 (13) 2003年获江苏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 荣誉; (14) 2003年获南京大学“先进工作者” 荣誉称号。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冰心出生后只有7个月,便随全家迁至上海,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曾经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 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满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 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其中就有英国著名作家迭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读《块肉余生述》时,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出走,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饿交迫的时候,冰心一边流泪,一边扮着手里母亲给她当点心的小面包,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自己是幸福的~ 辛亥革命后,冰心随父亲回到福州,住在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一座大院里。这里住着祖父的一个大家庭,屋里的柱子上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叔父们写下的。这幢房子原是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家的住宅,林氏出事后,林家怕受诛连,卖去房屋,避居乡下,买下这幢房屋的人,便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老先生。在这里,冰心于 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学堂读书的女孩子。 1913年父亲谢葆璋去北京国民政府出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引起社会文坛反响的小诗《繁星》《春水》,并由此推动了新诗初期“小 诗”写作的潮流。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在去美国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上,冰心与吴文藻相识。冰心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学位,吴文藻在达特默思学院攻读社会学,他们从相互的通信中,逐渐加深了解,1925年夏天,冰心和吴文藻不约而同到康耐尔大学补习法语,美丽的校园,幽静的环境,他们相爱了。 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吴文藻则继续留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的博士学位。冰心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于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成家后的冰心,仍然创作不辍, 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 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1932年,《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由北新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作家的全集。1936年,冰心随丈夫吴文藻到欧美游学一年,他们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在英国,冰心与意识流现代派小说创作的先锋作家吴尔夫进行了交谈,他们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谈论着文学与中国的话题。 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在日本期间,冰心和吴文藻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冰心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知识分子,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追求光明,永不止息。在抗日战争时期,她与周恩来就有过接触,应约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周恩来曾邀请 她访问延安,虽然未能成行,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解放战争时期,冰心拒绝参加“国大”代表竞选,支持亲属投奔解放区。新中国成立之初,她身居日本,心向祖国,坚决支持吴文藻毅然摆脱国民党集团的正义之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形势鼓舞下,吴文藻、冰心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难,于 1951年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从此定居北京。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吴文藻、冰心夫妇,并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肯定和慰勉。冰心感受到新中国欣欣向上的民心,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去。期间,她先后出访过印度、缅甸、瑞士、日本、埃及、罗马、英国、苏联等国家,在世界各国人民中间传播友谊。同时她发表大量作品,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新生活。她说:“我们这里没有冬天”,“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她勤于翻译,出版了多种译作。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扎》等,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冰心受到冲击,家被抄了,进了“牛棚”,在烈日之下,接受造反派的批斗。1970年初,年届70的冰心,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冰心与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翻译任务。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人,通力全作完成了《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的翻译。在这段国家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冰心也和她的人民一样,陷入困顿和思索之中。在十年“文革”的动乱中,尽管受到不公正对待,她坦然镇静地面对一切,坚信真理一定胜利。她时时密切关注社会主义祖国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她曾在《世纪印象》一文中写到:“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实践证明,冰心是长期与党患难与共的亲密朋友。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祖国进入新的历史 时期,冰心迎来了奇迹般的生平第二次创作高潮。她不知老之将至,始终保持不断思索,永远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1980年6月,冰心先患脑血栓,后骨折。病痛不能令她放下手中的笔。她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她当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之独特,都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出现了一个壮丽的晚年景观。年近 九旬时发表的《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都是用正直、坦诚、热切的拳拳之心,说出真实的话语,显示了她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她身体力行,先后为家乡的小学、全国的希望工程、中国农村妇女教育与发展基金和安徽等灾区人民捐出稿费十余万元。她热烈响应巴金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捐出自己珍藏的大量书籍、手稿、字画,带头成立了“冰心文库”。冰心作为民间的外交使者,经常出访,足迹遍布全球,把中国的文学、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带到世界各个角落。她为国家的统一和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1995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八卷本的《冰心全集》,同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出版座谈会,赵朴初、雷洁琼、费孝通、韩素音、王蒙、萧乾、谢冕等出版座谈会并发言,高度冰心巨大的文学成就与博大的爱心精神。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写作了七十五年。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 1995年曾因此经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赞赏。 冰心同时是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建国以来,她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顾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至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至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和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副会长,中国妇女联合会常委等职。她总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孩子的博大爱心,关注和投入各项活动。她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92年12月24日,全国性的社会学术团体冰心研究会在福州成立,著名作家巴金出任会长,此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活动。为了为了宣传冰心的文学成就和文学精神,由冰心 研究会常务理事会提议,经中共福建省委和省政府批准,在福建省文联的直接领导下,在冰心的故乡长乐建立冰心文学馆。内设大型的《冰心生平与创作展览》,冰心研究中心,会议厅,会客厅等,占地面积13亩,建设面积4500平方米,1997年8月25日正式落成开馆。 1999年2月28日21时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在她报病危之后,亲自到医院看望冰心的人,其中就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同时代表江泽民)、李岚清和中央各部门的领导、有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和作家代表。 冰心逝世后,党和人民给她以高度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也就是说,冰心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孩子、祖国和人民,献给全社会和全人类。冰心的名言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的一生言行,她的全部几百万的文字,都在说明她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的爱心和对人类未来的充沛信心。她喜爱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她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喜爱玫瑰花的神采和风骨。她的纯真、善良、刚毅、勇敢和正直,使她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中国人民为有冰心这样的文学大师而自豪。 1999年3月19日,在八宝山第一告别室,人们以独特的方式送别冰心。这里没有往日的肃杀,没有黑纱,没有白花,充溢着灵堂四周的,是大海一般的蔚蓝和玫瑰一般的鲜红。告别室的门前,大红横幅上写着“送别冰心”四个醒目的大字,灵堂内摆满了鲜花和花篮,冰心老人安卧在鲜花丛中,花丛前是冰心生前共同为中国文学事业奋斗的好朋友、中国作协主席巴金的花篮和家属们精心编织的大花篮。冰心生前最喜爱红玫瑰。她在一个世纪的生涯里,始终如一地将玫瑰一般的爱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这个美好的世界。于是,热爱冰心的人们从昆明、从广州空运来了二千余枝最鲜的红玫瑰,以玫瑰的方式向冰心做最后的告别。 灵堂正面在一片浅蓝色和蔚蓝色的背景之下,衬托出冰心老人手书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几个大字,周围是松柏,是用红玫瑰织成的红心图案。走进灵堂,耳边响起大海的波涛声,还有海鸥翱翔的欢叫声,管风琴与小号的幽雅旋律从遥远的天际飘摇而来……这是冰心最喜爱的外孙陈钢精心为姥姥准备的音乐。他从美国赶回来时,特意带回来大自然的音乐素材,由李焕之的儿子经过音乐合成而成,乐曲分为“大海”“生命”“光明”和“晚霞”四个乐章。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丁关根、李铁映、贾庆林、温家宝、乔石等送来了花圈。李瑞环、李岚清、丁关根、王光英、程恩远、吴阶平、何鲁丽、许嘉璐、王兆国、赵朴初、钱伟长、陈俊生、孙孚凌、经叔平、罗豪才、张克辉、王文元、雷洁琼等领导同志前来向冰心老人告别。 冰心去世之后,唁电如雪片一般飞来,表示哀悼的,既有文学界的老前辈、也有充满童心的小读者,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朋友,此时,灵堂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前来向冰心作最后送别的,他们中有的是专程从外地赶来送别冰心的,前来送别的多达数千人。正在参加中国作协第五届第四次全国委员会议和中国文联第六届第四次全国委员会议的作家艺术家们也来向冰心老人告别。福建省副省长潘心城等,代表家乡人民向冰心送别。向冰心送别的每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枝红玫瑰,向冰心老人三鞠躬,然后轻轻地将红玫瑰搁在冰心老人的身边,渐渐地冰心在一片红玫瑰的海洋中升腾、升华。 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 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1902,1988), 现代作家、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原籍浙江杭县(今余杭)。1902年 1月17日生。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19年以后开始写诗。在清华学习期间,与同学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1923年 8月赴美留学,翌年进哈佛大学研究院,1926年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后转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主任,讲授"文艺批评"。同时兼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的编辑,经常发表小品评论,后集为《骂人的艺术》。此书和后来的《雅舍小品》、《秋室杂文》,都以文笔幽默风趣形成独自的风格。梁实秋是新月社主要成员。1928年3月《新月》(见新月社)杂志在上海创刊,他在《新月》上发表文章,鼓吹文学没有阶级性,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时还宣传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鲁迅和其他左翼作家曾多次撰文与之论战。1931年梁实秋任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193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爆发后,他只身南下,辗转入川。曾在重庆《中央日报》编辑副刊,提出文学可以与抗战无关的主张,受到进步作家的批评。1948年移居香港,后到台湾,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37卷,于1967年出版。 梁实秋的著作大多为理论批评,有《文学的纪律》、《浪漫的与古典的》、《文艺批评论》、《偏见集》、《文学因缘》等 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1868年1月11日出生,1940年3月5日病故于香港九龙。曾被聘为焦作工学院名誉校董。 蔡先生6岁入私塾读书。从18岁到22岁,他读书十余万卷,其中重要书籍还作了批注。在这期间他学习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拉丁文等,并广泛浏览各国思想家的书籍,养成了他不主一家、兼收并蓄、新旧贯通的治学精神。23岁在浙江乡试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补行殿试,任翰林院编修。30岁蔡先生由北京回到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即校长),36岁曾被推为光复会会长。41岁前往德国求学,46岁任国民教育总长,任满7个月后辞职到德国再做学生,后又转往法国读书数年。51岁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气象一新,声名赫赫。63岁主持中央研究院的工作,在这期间,蔡 先生被焦作工学院聘为名誉校董,并为“焦工同学录”题词:“好学力行”。 蔡元培先生在哲学方面的著作有:《哲学要领》、《哲学大纲》、《哲学纲要》;在伦理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学史》;在美学方面的主要论文有:《以美育代宗教说》、《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美术的起源》、《美术的进化》、《美学的进化》及《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等;其他方面的著作有:《石头记索隐》、《娇怪学讲义录》、《文变》等;还写过《修身教科书》五册,民国初年被各中学普遍采用。 蔡先生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无穷财富。孙中山先生曾对蔡先生大加赞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给蔡先生以很高的评价,认为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代、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奋斗了40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蔡元培先生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秦牧(1919-1992),广东省澄海县人。现代作家。少年时代曾侨居新加坡。三十年代末开始发表作品。写作范围颇广,但以散文为主。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花城》、《长河浪花集》、《花蜜和蜂刺》、《秦牧散文选》等,文论集《艺海拾贝》、《语林采英》等,以及长篇小说《愤怒的海》,儿童文学集《巨手》等。一九九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秦牧全集》十卷本。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 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林微因简介 福州在中国近代史上出了许多名人,才女林微因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林徽因,原名徽音,福建闽侯人。l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1920年4—9月随父亲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入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结婚,1929年出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31年应聘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参校,1946年以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作为建筑学家,新中国成立伊始,林微因于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1951年设计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纹饰和浮雕图案。林徽因是我国建筑方面的著名学者。她的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和著作等身。 林徽因同时又是作家和诗人。她业余创作了许多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学作品,其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颇有声誉,曾出版有《林徽因诗集》,中国现代作家丛书之一——《林徽因》。 下面摘录她的三首诗,从中可以看出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女的文学天赋。 无题 什么时候再能有 那一片静; 溶溶在春风中立着, 面对着山,面对着小河流, 什么时候还能那样 满掬着希望; 披拂新绿,耳语似的诗思, 登上城楼,更听那一声钟响, 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 才真能懂得 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 昨天的静,钟声 雨后天 我爱这雨后天, 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 风吹: 吹远了香草,落叶, 吹远了一缕云,象烟—— 象烟。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 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 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中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_____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就是这样一位才女,在她的少女时代与徐志摩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徐志摩初识才女林徽音是在风景如画的宁静的伦敦康桥,那年,他24岁,而林微因只有16岁。那时候,徐志摩早就为人父为人丈夫了,而林微因已和梁思成定了婚约。然而这位风流才子徐志摩仍疯狂的追求着林微因,爱着林微因。他受困于感性的驱使,将狂烈的爱情之火烧熔理智,对林微因穷追不舍……在妻子生下第二个孩子以后,于1922年3月向妻子张幼仪提出离婚,抛弃了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这个才华横溢冲动任性的诗人,他用他不顾一切的爱和多情,让中国近代史上杰出而又完美的女性林徽因刻骨铭心地伤过、痛过…… 这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后来眼看追求林微因无望,徐志摩认识了陆小曼并与陆结婚。可是婚后因陆小曼生活放荡不和睦而离异。徐志摩依然恋着林徽因,直到1931从香港赶回北京听林徽因演讲而在飞机上遇难。林徽因对徐志摩也是一直有感情的。徐志摩死后,林徽因将徐志摩遇难飞机的一 块残片长久地挂在卧室内,并写了多篇文章怀念他。 当然,林微因实际上是深爱着梁思成。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林两家是世交,梁思成与林徽因两小无猜。1922年,在父辈的安排下,他们又相爱了。林徽因喜欢和梁思成在一起,他们无论是出身教养还是文化构成都很相似,性情、趣味的相投使他们的交流十分默契,以至许多年过去后,梁思成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权威专家,当谈起他最初为什么选择搞建筑的时候,梁思成竟说是为了林徽因。 也许是上帝,让梁思成与林微因结了一段美丽的姻缘~于是,中国建筑史和爱情史上都有了他们最灿烂的一笔~ 林徽因是一位中西文化融合造就的新文化女性。可惜这位杰出的女性,1955年4月1日病逝于北京,终年51岁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许地山译事 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 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翻译过《吉檀迎利》(文言文,未发表)、《在加尔各答途中》(载《小说月报》12卷4号)、《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载《小说月报》22卷1号)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等等,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这本著作与他深厚的文学、翻译功底是分不开的。 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由北平中华乐社于1932年10月出版),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许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写到的他演奏、研习、教授音乐和谱曲的事都鲜为人知。他在广州文庙当佾生之前就开始研究音乐。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虽然他所从事的工作似乎与音乐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乐和音乐教育),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对英、德、法、俄罗斯、苏格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音乐倾注的热情尤其多,他译的这十曲名歌就是一个佐证。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摇篮般底摆》之外,都是情歌。有写热恋时真挚而灼热的情感:"炙热的手互相执持。嘴唇颤动不息。微音优美直像歌乐,从我这里发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罢~》);有写恋人别后的相思:"野鸟在清唱,野花正在开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静如睡,虽然想见底欢乐可以消灭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归"(《罗鲁孟》);有写生活中的恋旧情结:"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不放在心里么,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和旧的时日么, 旧的时日,我爱,旧的时日,我们要为它喝一杯。"(《你能忘记旧时朋友么,》)。从他译的这十曲歌词和《前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挚爱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间情怀。如果没有对艺术的虔诚,没有丰富人生经历作基础,是很难想象他能译出如此雅致多情的世界名歌。对许地山而言,翻译也就是艺术的创作。所以许地山与他 所敬佩的音乐家柯政和相会面后,谈起音乐教育,有着相同的见解,柯政和约他翻译西洋乐曲,他便一口答应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册的《前言》中说:"民国十五年,我从欧洲回国,过槟榔屿,到华侨办底学校去找几位旧同事,我们已经别离十几年了。可是那学校所授底唱歌不但与十几年前一样,并且和我在小学时代所学底不差只字,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教新的,他们反都问我那里来底新的。这个越使我觉得非赶办音乐学校不可。可是我底 音乐兴趣虽然有,我底音乐底知识却够不上提倡,这事非专门家去做不可。" 这里,我们不难体会到许地山对普及音乐教育的用心良苦,我们看到许地山确实用他的笔为我们翻译,介绍了好的西洋音乐作品。 许地山的翻译风格 谈及此,我想引许地山《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中的一段话加以探讨:"这译本是依1912年麦美伦公司底本子译底。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直译,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写出来。至于原文底辞句,在译文中时有增减,因为编译民间故事只求其内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译述这22段故事底动机,一来是因为我对"民俗学"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兴趣,每觉得中国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从印度辗转入底,多译些印度底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助,二来是因为今年春间芝子问我要小说看,我自己许久没有动笔了,一时也写不了许多,不如就用两三个月底工夫译述一二十段故事来给她看,更能使她满足。" 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体会许地山翻译的风格--朴素而真实,正如他的人一样。当然,翻译的风格是与翻译文本的文体息息相关,许地山对此是驾轻就熟的,《孟加拉民间故事》一书的翻译便是朴实的。这里另附一首许地山译的德国民歌,以此我们可领略他熟捻的翻译技巧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 夜曲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鸣。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西天一片云影,黑暗像要下临。停住罢~别走近来遮片刻底爱光阴,停住罢~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呜,是夜莺底幽呜,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地山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传播异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其译作《孟加拉民间故事》和《二十夜问》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洋名歌的翻译也对中国普及音乐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落花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从教,诲人不倦。他的早逝,确是文学界、学术界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他所热情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是难能可贵、深入人心的。他的译著也将永远烙渭生辉。 许地山译作年表 1( 在加尔各苔途中 (泰戈尔著) 1921年4月 《小说月报》12卷4号 2( 可交的蝙蝠和伶俐的金丝鸟 1924年6月 《小说月报》15卷6号 3( 月歌 1925年6月《小说月报》16卷5号 4( 欧美名人底恋爱生活 1928年11月《小说月报》19卷11号12号 5( 孟加拉民间故事 [据戴伯诃利编译的《孟加拉民间故事》("Folk Tales of Bengal" Lal Behari Day)1929年11月第1版,1956年8月第6版,商务印书馆 6( 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泰戈尔著)1931年1月《小说月报》22卷1号 7( 乐圣裴德芬的恋爱故事 同上 8( 文明底将来 1931年《北京晨报》 9( 二十夜问 [据贝恩编译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 F.W. Bain)第1卷译] 1955年1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10( 太阳底下降[据同上书第8卷译] 1956年5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华生。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郑振铎 郑振铎(1989—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出生于贫苦的家庭,1917年,靠亲友帮助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读书,毕业后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1920年 11月,和茅盾、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刊》。1923年后,长期主编《小说月报》,积极倡导写实主义文学和为人生的血泪文学,并致力于翻译介绍苏联及各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他在 1921年写的《文学的统一观》,是我国最早从理论上提倡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篇论文。他在同年写的《整理中国文学的建议》,是我国最早从理论上提出运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文学遗产的论文。他撰写的80来万字的巨著《文学大纲》,可以说是第一部真正的世界文学通史。 郑振铎在30年代出版的70万字的巨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是解放前国内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学史专著。同时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也是我国第一本民间文学史,而且迄今尚无可以替代之书。 郑振铎在文学以外的文化领域所作出的贡献,也是令人钦佩的。40年代主编的《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玄览堂丛书》《明季史料丛书》《中国古明器陶俑图录》等都是对我国文化领域的巨大贡献。他50年代编选的《中国古代木刻画选》《宋人画选》等,在80年代数次荣获国 际最美图书奖。 解放后,郑振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 10月 17日,在率领我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富汗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不幸因飞机失事逝世。 贾平凹(1952,)作者简介: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1997年获法国女评外国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自然。 於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贾平凹与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 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贾平凹在他最新的长篇小说《高老庄》后记里,夫子自道地说:我是失却了一部分我最初的读者,他们的离去令我难过而又高兴。”这是实话,也是明摆着的事实;老贾又说,“我得改造我的读者,征服他们而吸引他们。”这也许仍将是事实,然对于我而言,我却更愿相信:强弩之末的贾平凹已无法通过征服来吸引我了,虽然我仍将是他的读者。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看一位曾被认为是最具有天赋、最有特色的大作家如何一步步地走火入魔——这也许是一桩如同英雄末路、美人迟暮般的残忍快事。 “子路决定了回高老庄,高老庄北五里的稷甲岭发生了崖崩”。将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和一次自然界的突变整合到一起,这便是《高老庄》开篇第一句,读起来还真有点横空出世的感觉,很容易让人想起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什么的。高老庄这个古怪的村庄是省城大学教授高子路的故乡,他此次携再婚之妻西夏回故乡的目的是为父亲做三周年的祭奠。在高老庄,他们将与子路那个离婚未离家的前妻菊娃、地板厂厂长王文龙、残疾却有异赋的儿子石头,以及子路小时的同学蔡老黑、苏红和无数令西夏遐想的碑文相遇。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神神鬼鬼、饮食男女,最后归结为一场变迁时代里的乡村混战。看上去倒也煞是热闹,但前松后紧的结构,游离不明的暗示与隐喻,人物性格上的矫揉造作,过份纠缠于一些下作举动的津津乐道,都使得这些热闹在很大程度上只让人感到了沉闷和压抑。 作为象征意义上的高老庄,是子路生长于斯的故乡,那里的人据说都是最纯正的汉人,却长得十分矮小粗鄙,一代不如一代。因而子路为了“更换人种”,为了一种迥然的生活,早年有幸离开了高老庄,并成为堂堂大学教授;但当他多年后再次回到这一偏远的小镇时,旧的文化、旧的环境和旧的人群却使他一下子又倒退到了从前,恢复了种种毛病,如保守、自私、下作、窝里斗、虚伪等等。从这一层面上讲,老高庄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旧的文化的衰败的人种和退化”(贾平凹语)。这样的立意自然有着与作者水平相当的深刻反思意识。然而反映到小说的具体撰写中,我们却更多地看到了混沌、絮乱、矫情和牵强附会。比如小说中曾多次出现的飞碟、神秘的白云湫、未卜先知的残疾儿石头、一块据说是死者馈赠的发 卡,作者显然想赋予他们和它们某种象征和寓言,但缠七杂八的琐事描述和牵强的象征本身都是如此力不从心,犹如一个竭力想加快速度却不慎走火入魔的练功者,他的胡言乱语不但让我们领悟不到真正的练功心法,反而会导致我们和他一起走火入魔。(同时,这些魔幻主义色彩的物什,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了《废都》中那头哲学家般的画蛇添足的牛——败笔是也!) 而小说结尾处,当城里人西夏毅然要留在高老庄,而乡下人子路只得独自回城时,我只读出了两个苍蝇般的文字:矫情! 无可否认,贾平凹一直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异数。《高老庄》的语言依然让人读起来有行云流水之势,保持了他惯有风格。但令人伤怀者仍是平凹在《后记》和他与孙见喜的谈话中多次表示,“我的努力是要走出这人工的编排,即使是聪明绝顶的作家,他笔下的故事无论多么美妙,也不及上天安排的真实人间那么大和谐大有序,这是历史的大壮大美。我总想偷偷接近这个境界。”追求自然是对的,可就《高老庄》来看,贾平凹依然徘徊于《废都》、《白夜》和《土门》等作品的阴影中,他还远没有跳出走火入魔的太虚幻境 ,用孙见喜和他开玩笑的一句陕西话来说,那是“前头死顽缠,后边鬼吹火。”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中国文学体裁分类大全 经典文章 2007-12-30 17:01 阅读7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 1(诗歌 (1)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着的一种文体,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其主要特点是: ?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善于从感情上打动读者。?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中国的旧体诗、词、曲的一句就是一行)。 (2)诗歌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诗歌可分为若干类别。 按国别分,可分为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中国诗歌按时代分,可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中国古代(诗歌按体例分,分为诗、词、曲;中国古代的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l字以上);(1997年全国已考)元曲可分为小令和套数(又叫套曲);新诗又可分为自由诗和用旧形式写成的新诗。 (3)古代诗歌与新诗 古代诗歌是泛指古代文学长河中用文言写成的韵文,即这一历史时期的诗、词、曲。新诗指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以后出现的诗歌。 (4)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1996年全国、2001年春季已考)古体诗主要是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其主要特点是每首诗行数不固定、每行 诗字数不固定、每首诗的用韵不固定;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它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主要指初唐形成的律诗和绝句,其主要特点是每首诗行数固定、每行诗字数固定、每首诗的用韵固定。 (5)诗、词、曲的区别 诗、词、曲都是韵文,其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它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灵活,句中经常添加衬字等。 (6)新诗中的自由诗和旧体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提倡并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中用白话写的大致押韵、形式自由的诗叫做自由体诗,如《天上的街市》、《大堰河——我的保姆》、《王贵与李香香》等。与新诗相对的,用文言写成的格律诗以及词、曲统称为旧体诗,如毛主席的《七律?长征》、《沁园春?雪》、陈毅的《梅岭三章》等,这些形式是旧的,但其内容是现代的,人们习惯地把它比作“旧瓶装新酒”。 (7)歌、行、吟 “歌”、“行”、“吟”是古体诗的标志,都指古代诗歌体裁,它们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等一般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8)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指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以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但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9)律诗与绝句 律诗与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又叫“截句”,每首诗只有四句,偶句押韵和押平声,它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每首诗共有八句,除了偶句押韵与押平声外,颔联和颈联都必须对仗。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10)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抒情诗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来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常常是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即使有某些片断的景物描写,也是为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来描述事件、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与抒情诗相比,叙事诗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说理诗从广义上讲包含在抒情诗中,它主要是借助景物描写来阐述深刻的道理。 (11)词牌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题是就内容而言的,它是词的内容的精炼,是一首词的眼睛。词牌是就形式而言的,是一首词曲调的名称。 (12)豪放词与婉约词 豪放词和婉约词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代表作品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内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李清照的《声声慢》、柳永的《雨霖铃》等。 (13)散曲 散曲是金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其体式和词相近,都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它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全套曲必须有同一个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顺序一般倒写。各“煞”前有配曲,最后用“尾”结束全曲。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只含“天净沙”一曲,是小令。再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它含有属于“般涉调”这一宫调的八支曲子,其中“哨遍”是这套曲的第一支曲的曲牌名,它又是全套曲的曲牌。(1998年全国已考) (14)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元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在结构上包括四折一楔子。每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一幕,每折戏只能用一个宫调,如《窦娥冤》就是旦本戏,而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是人物的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末(男子)、外末(老年男子)、净(花脸)、旦(女角色)、正旦(女主角)、卜儿(老妇人)、丑(小花脸或大花脸)等。 (15)宫调、曲牌 宫调是音乐术语,是音乐的一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曲牌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不同的是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如《窦娥冤》中的《耍孩儿》、《鲍老儿》、《叨叨令》、《端正好》、《=滚绣球》、《一煞》、《二煞》等都是曲牌。 (16)旦、末、丑、外、仆儿 旦、末、丑、外、仆儿都是元杂剧中的角色名。旦扮演女主角,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净又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等。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外扮演老年男子。卜儿扮演老年妇女。 (17)科、白 科和白都是元杂剧剧本的组成部分。“科”也叫作“介”,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称式、武打和舞蹈动作等。“白”就是宾白,是剧中的说白部分,在元杂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宾白又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等。 (18)对联 对联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上联最后一个字一般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9)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言代表字,四言就是每句诗四个字;五言即每句诗五个字,七言即每句诗七个字,杂言即每句诗字数不等。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最多。 (20)押韵 无论古诗还是新诗,都是讲求押韵的。所谓押韵,是指诗歌词赋的某些句子的末尾一字用韵母桂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2(小说 小说是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2)小说的情节 小说的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3)小说的环境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 (4)小说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小说分为不同的类别: 按篇幅及其容量分,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按内容分可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 按写作体例分,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 按语言形式分,可分为文言小说、白话小说等。 (5)小说的发展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到先秦两汉,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我国古代小说萌生于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的小说初具规模,主要作品有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 唐代出现了传奇。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著名传奇有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逢故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长篇小说。这一时期,我国的古代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一批不朽的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6)我国古典小说的特点: 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3(散文 散文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现代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古代散文是指除韵文以外的所有文体。 甲.现代散文 现代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兼有抒情、议论成分的散文,称为叙事散文,它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回忆录、游记等,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抒情散文是指以表现对生活的感受、抒发思想感情为主的散文,如朱自清的《绿》、《春》等;议论散文是以议论、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的散文,杂文、小品文都属于此类,如《文学和出汗》、《为自己减刑》等。 乙(古代散文 古代散文的外延是相当广的概念,赋、骈文、辩、说、论、奏议、序跋、赠序、铭、祭文、杂记、童话、民间故事、寓言、传说、传奇等,都属于散文的一类。 (1)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骈文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它以四六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影响内容的表达,唐韩柳提倡古文运动,骈文渐衰。教材选有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3)原 原是推究本义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等。 (4)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种错误论点,或辩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等。 (5)说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云:“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所学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马说》、《师说》、《捕蛇者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等。 ’ (6)论 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韵术》云:“论者,议也。”《昭明文选》载:“论有两体,一日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每篇后面的太史公日……。二日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7)奏议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日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日章,以谢恩;二日奏,以按劾;三日表,以陈情;四日议,以执议。”奏议包括疏、表、对策等分支。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8)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的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等,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教材中 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9)赠序 古代送别以诗文相赠,所送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10)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11)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灵时所诵读的文章谓之祭文,其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祭祀死者的祭文的内容主要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12)杂记 杂记主要指山川、景物、人事杂记和笔记文。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指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文章,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等。 ?笔记文,即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章,诸如历史掌故、遗文轶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都属于其中的一类,如《世说新语》、《梦溪笔谈》等。 (13)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诧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1日常生活,也可以记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 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14)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象,便于接受和转化。选人教材的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15)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经过很多人不断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学形式。民间故事的特点是: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艺术感染力强。它内容上来自民间,反映的多是民间生活。有的民问故事常有神话幻想情节,充满神奇色彩,如《渔夫的故事》、《牛郎织女》等。 (16)寓言 寓言即带有劝谕或讽谏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手法,语言简洁锋利。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例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等。 (17)传说 传说是长期在民间流传而形成,带有某种传奇色彩。幻想成分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自然物貌的故事。如英雄人物的传说、西湖的传说、黄鹤楼的传说。有的是以特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有的则纯属幻想虚构。人物和事件的传说,大都是颂扬、赞美性的,以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自然景物的传说,则近于优美的叙事散文。 (18)传奇 传奇是小说的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而得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柳毅传》、《南柯太守传》等。又因为“传奇”多为后代的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 宋元戏文、元人杂剧、明清戏曲也有称为“传奇”的,如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的《还魂记》,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等。 (19)史书体例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要线索,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南宋袁枚的《通鉴纪事本末》。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通史》。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4(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这里所说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即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体。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体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可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和舞剧(如舞剧《红色娘子军》)。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可分为独幕剧(如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多幕剧(如曹禺的《雷雨》)。 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分,分为历史尉(如郭沫若的《屈原》)、现代剧(如丁毅、贺敬之的《白毛女》)。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 毛女》)。
/
本文档为【中国现代作家简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