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精品】蚕病的种类79

2017-10-15 18页 doc 59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精品】蚕病的种类79【精品】蚕病的种类79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蚕病的种类 蚕病的种类很多~广义上可分为传染性蚕病和非传染性蚕病两大类。 传染性蚕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侵入蚕体并在体内增殖而引起的病害~又可以通过病蚕而传染于健蚕~叫传染性蚕病(infectious disease) 。 非传染性蚕病:凡是致病因素如节肢动物的侵害、农药中毒和机械创伤等致使蚕发病~这种病害不能由蚕体作媒介而导致健蚕发病~叫做非传染性蚕病(non-infectious disease) 。 核型多角体病(Nuclear p...
【精品】蚕病的种类79
【精品】蚕病的种类79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蚕病的种类 蚕病的种类很多~广义上可分为传染性蚕病和非传染性蚕病两大类。 传染性蚕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侵入蚕体并在体内增殖而引起的病害~又可以通过病蚕而传染于健蚕~叫传染性蚕病(infectious disease) 。 非传染性蚕病:凡是致病因素如节肢动物的侵害、农药中毒和机械创伤等致使蚕发病~这种病害不能由蚕体作媒介而导致健蚕发病~叫做非传染性蚕病(non-infectious disease) 。 核型多角体病(Nuclear polyhedrosis) 病毒病(Viral 质型多角体病(Cytoplasmic disease) polyhedrosis) 病毒性软化病(Facherie Virus, 浓核病,Densovirus disease, 细菌性败血病,Septicemia) 传细菌性中毒病(Sotto disease) 细菌病 细菌性肠道病 (Bacterial disease) 染 (Bacterial gastroenteric 性 disease) 寄 蚕 白僵病(White muscardine) 生性蚕 病 黄僵病(Yellow muscardine) 病 蚕真菌病(Fungal 绿僵病(Green muscardine) disease) 曲霉病(Aspergillus disease) 病其他真菌病,灰僵病,(Grey muscardine) 的微粒子病(Pebrine disease) 原生动物病其他原生动物病 种(Protozoonoses) 如锥虫病(Trypanosemiasis) 蝇蛆病(Fly pest) 类 节肢动物病 虱螨病 (Acariasis) 非螫伤病(Sting 盗毒蛾、刺毛虫螫伤症 disease) -- 传 农药中毒 染 (Agricultural-chemical 非性 中毒症toxicosis) 寄生性蚕 (Toxicosis) 工厂废气及煤气中毒 蚕病 病 (Industrial waste gases) 生理性病害 -- ,如雌性不育、雄性不育、形态畸变、突 变死亡等, 第二节 蚕病发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蚕病的发生都是有其原因的。有的是机械损伤~有的是化学的~有的是因为饲料而引起的~也有的是因生物而致病的。例如白僵菌侵染于蚕体~则引起白僵病~而不是其他的蚕病。 在没有质型多角体病毒的侵染下~任何恶劣环境作用也不会引起质型多角体病。蚕即使食下人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也不会发病。由此可见~蚕病的发生必须有其原因。而且致病因素必须与蚕具有同一性才能引起蚕病。蚕病是致病因素与蚕体斗争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又能相互转化。 研究疾病发生原因的学科~称为病因学(Itiology)。病因学的研究~对于分析疾病的性质、发展、转归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或应用病原体治虫~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蚕病发生的条件归纳为:1.致病因素,2.致病因素与蚕有同一性,3.蚕病是致病因素与蚕体斗争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又能相互转化。 蚕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一般可分为: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饲料因素、环境因素及蚕体生理因素等。 蚕病发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示意图: 寄生及加害动物 生物因素 蚕 非病原微生物 散布于蚕室、蚕具 体 蚕各种农药、有毒气体桑叶及周围环境中 质 传 化学因素 — 及毒素 衰 染 弱 性 各种机械损伤 致死的内外伤、 病 物理因素 — — — ~ 蚕 或物理刺激 轻微的内外伤 抗 病 致 不适宜的温湿度、气流及 病 环境因素 — 光照 力 传病 饲料因素 — 桑叶质量低劣 降 低 染 因 直接影响蚕发育 ~ 性 先天性种质差异~发育阶 甚 蚕 素 体质因素 段及性别的差异 至 病 死 亡 胚种传染的蚕卵 第三节影响蚕病发生的生物因素 在传染性或寄生性蚕病中~生物因子是 最主要的致病因素。由生物因素引起的蚕病是最主要的蚕病。对生产上有很大的威胁。 引起蚕病的生物因素有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它们都属于寄生性病原~除节肢动物外~都属于传染性的病原。此外~蚂蚁、蜚蠊、麻雀、老鼠等都能直接为害蚕。蚕病的生物因素对蚕具有病原性。 1. 病原性(Pathogenicity): 通常是指某种微生物对寄主能引起疾病的能力。 2. 感染力(infectivity): 是病原体从一个蚕体引入传染到另一个蚕体的能力。它包括侵入、稳定、破坏其防御系统、取食并在其中发育或增殖和稳定的能力。具有高致病力和高感染力的病原体品系称为流行性品系(epidemic Strain)~通常可产生强烈的流行病~如果病原体缺乏两者中的一个能力~将失去其流行的特征。 3. 致病力(Pathogenicity & Virulence) :指病原体产生疾病强度或能力~亦即病原体入侵和损伤害寄主组织或体躯的能力。通常用于各种类群或种间~如CPV病毒对桑蚕有很强的致病力~但对高等动物则无害,又如CPV和NPV病毒对蚕体的致病力也不同。 致病力和感染力不一定是一致的。昆虫病原体的致病力可用人为方法来增殖。如苏云金 杆菌和甲基对硫磷混用~可协同增效,几丁质酶加入苏云金杆菌可增进毒杀杉卷蛾幼虫等。 4. 毒力: 用于表示在同一类群或种内衡量病原体的致病程度,指单位数量的病原体引起昆虫发病的能力~即病原体侵袭和损伤宿主组织的相对能力。衡量毒力大小标准常用致病中量表示~即供试个体死亡一半的剂量。如致死中浓度(LC50)、致死中量(LD50)、致死中时(LT50)等。 A. LD50(半致死剂量~50% Lethal dose): 即引起供试蚕50%个体的死亡率所需的病原微生物的量或毒物的剂量。 B. LC50,半致死浓度~50% Lethal concentration): 即引起供试蚕50%个体的死亡率所需的病原微生物的浓度或毒物的浓度。 C. ED50,半数发病剂量~50% Effective dose): 即引起半数蚕体产生某种反应所需药物的剂量。 D. LT50,半数致死时间~50% Lethal time): 引起供试蚕50%个体的死亡率所需的时间。 第四节生物因素致病作用的特点是: 1、 具有特定的侵染途径。 有母体传染~如桑蚕微粒子病能从母蛾经卵传到下一代。病毒、细菌经食下传染、真菌经皮肤传染等。生物因素是循特定的途径侵入蚕体的。如白僵菌孢子发芽后的芽管能直接穿过体壁而侵入蚕体。病毒、细菌等不能直接穿过体壁~而是通过消化道或体壁的伤口而侵入蚕体。蚕蛆蝇产卵于蚕体表~卵孵化后幼蛆啮破表皮而侵入体内并摄取营养~这种现象叫寄生。 2、 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毒力。 病原微生物一旦侵入蚕体后~必然受到蚕一系列的抵抗。如消化液中强碱性能抑制细菌及真菌孢子的增殖~血液中凝集素、颗粒细胞的作用等的等的蚕体的防御体系都可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因此~病原微生物一旦侵入蚕体后~不一定都能引起蚕病。也就是说~病原体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毒力才能引起蚕体发病。病原体通过产生毒素及其他代谢产物破坏寄主。 3、 有特定的寄生部位和排出的途径。 病原微生物侵入蚕体后~需在特定部位寄生、繁殖、扩展~并循特定途径排出体外而传播。它们是在侵入致病的整个过程中都起作用的。如CPV病毒只寄生在细胞质中形成多角体,细菌性败血病主要在血液中为害~微粒子职孢子除从粪便中排出体外~还可寄生于体壁。因此~病蚕蜕皮后的旧皮壳或病蛾的鳞毛均带有孢子。它们都是病原传染的媒介。 第五节影响蚕病发生的化学因素 引起蚕病的化学因素~如农药、烟草、工厂废气及煤烟等。通过空气或污染桑叶而传入蚕室~与蚕,包括蛹、蛾、卵,接触后~引起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蚕中毒。化学因素是非寄生性因素又是非传染性因素。 近年来~随着乡村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蚕桑环境而引起蚕中毒~是蚕桑生产的新毒害。特别是来自建材、化工、冶炼厂等含氟化物废气的排出~曾使我国主要蚕区如珠江三角洲、杭嘉湖以及苏南地区的蚕区受到严重的危害。随着化学农药的普及~特别是化学杀虫剂的广泛应用~对蚕的毒害也相当严重。伴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和新能源、新农药的发展~对蚕的毒害正不断的出现~如生物农药对蚕的危害就是一个新问~有待蚕桑生产管理人员的重视。 化学因素作用的特点是:取决于其化学性质~进入蚕体的方式和剂量~在整个中毒过程中都起作用,蚕体对某些致病化学因素有一定的抵抗力~能使毒物分解、中和或排出体外~长期接触还可产生抗药性。 常用的农药对蚕有强烈的毒性。如敌百虫对蚕的致死中量为25μg/头~烟碱则为525μg/头。但有机磷杀虫剂乐果对蚕毒性低~每头五龄蚕即使食下1000μg仍不会引起蚕儿急性 中毒。这说明导 致蚕中毒的化学因素主要取决于其化学性质,另一方面蚕对某些毒物有较强的解毒能力。此外~蚕食下微量农药或工厂废气中的氟化氢、二氧化硫等污染的桑叶~虽然当时不显出症状~但连续多次接触则会在体内积累~引起中毒或不结茧等现象。但蚕长期,指多世代,接触烟草~可获得抗烟碱,尼古丁,的蚕品种。根据蚕的抗药性原理~目前国内已选育出抗氟化氢的蚕品种。 耐受性: 蚕对有毒物质不断增强的抗药能力。 蓄积性: 蚕食下少量的毒物~毒物不断积累~毒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第六节影响蚕病发生的饲料因素 桑蚕所需的营养~均从饲料中摄取~饲料本身营养价值的高低、品质的优劣等~都直接关系到蚕营养状态的好坏。优良饲料是确保蚕茧优质高产的重要条件。 桑蚕的饲料分天然饲料和人工饲料两大类。其中天然饲料包括实用饲料,桑叶,和代用饲料,如柘叶等,,人工饲料包括合成饲料,人工配制而成~含桑叶粉末,和准合成饲料,人工配制而成~不含桑叶粉末,。 实践证明~桑叶是蚕最好的天然饲料~而人工饲料不管是从目前的经济效益还是从生产者的需求来看~均不及桑叶理想。 桑蚕是寡食性昆虫~以桑叶为食料。因此~桑叶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蚕的健康。桑树的品种、肥培管理状况、采叶期、运输和贮藏等都对叶质有一定的影响。 桑树常由于偏施氮肥、日照不足或过分密植而导致叶质变劣。主要表现为桑叶蛋白质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及酰胺增加,糖分含量减少~尤以淀粉含量明显下降~因而降低桑叶的营养价值。日照不足的桑叶或偏嫩的桑叶中含有较多的有机酸~特别是草酸~对蚕是有害的。 日照不足叶与病毒性软化病发病率的关系 病毒性软化病发病率(%) 饲育 期 日照不足桑 对照桑 春 蚕 0.9 0.8 夏 蚕 3.4 1.8 秋 蚕 12.4 2.1 除叶质外~给桑量也有关系。低温时给桑过剩会造成蚕座冷湿~高温时缺叶会使蚕饥饿~都会影响蚕的健康。 第七节 影响蚕病发生的环境因素 家蚕是变温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与环境气象因素有密切关系。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湿度、光照、气流等。这些因素直接作用于蚕~而且也对饲料条件和病原微生物等产生影响~间接作用于蚕。家蚕分布地区广~品种多~对气象因素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差别。同一品种~不同发育时期对于气象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各自有最适范围~超出或不足都会对蚕的生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蚕生长所必须的条件~如不能满足蚕的生理条件~即引起生理障碍~削弱抗病能力。 一、 温度 :温度只表现热的程度~有效积温才是表示能量的效应。家蚕的致死温度为50?。10?以下则停止发育。小蚕期对高温的耐受力较强~以后渐次减弱~五龄期最弱。家蚕在高温,30?,条件下饲养~则发育快~代谢旺盛。但五龄期高温区的总食桑量及消化量均较常温区,25?,低。其中高温区蚕对粗蛋白的消化率~则较常温区高~而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量及消化率均较常温区低。结果造成代谢失调~削弱体质。而高温条件又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因此~高温饲育条件如处理不当则容易引起蚕病。 二、 湿度 :蚕具有几丁质外表皮~体内水分的调节主要通过呼吸和排泄来进行。小蚕 期对温度的耐受力较大~以后逐龄减弱。将不同龄期的起蚕分别臵于不同湿度的高温,30?,环境中~调查其绝食死亡的情况~结果发现在多湿条件下死亡更快。但蚁蚕却相反~在高温干燥下绝食较易死亡。因此~一般在小蚕期要防止过分干燥~大蚕期要注意排湿。 空气湿度大~桑叶水分多~蚕座潮湿、蒸热~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与传播。例如~蚕座潮湿容易引起曲霉病。高温干燥~蚕座上的桑叶容易凋萎~将会造成蚕饥饿而削弱体质。一旦遭到病毒感染~就会酿成暴发性的蚕病。 三、 光照与气流 :家蚕的趋光性因品种而异。直射阳光对蚕有害~连续照射会使蚕体温上升~继而呕吐~终致昏死。室外育蚕应力求避免阳光直射。 蚕室的气流结合温、湿度而作用于蚕体。高温多湿、气流停滞将形成闷热的环境~妨碍水分代谢,高温干燥气流强~则桑叶凋萎而造成蚕饥饿等~均不利蚕的健康,另一方面是空气的成分。由于蚕的呼吸、排泄而逸散的水气、二氧化碳及氨气等~使蚕客观存在空气污浊~容易诱发蚕病。应用煤炭加温时~由于燃烧不充分或燃料中含有某些有害物质~会造成蚕的煤气中毒。因此~蚕室必须保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以利蚕的健康。 第八节影响蚕病发生的生理因素 家蚕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防御能力~并能遗传到后代~以适应其种族的繁衍和发展。这种防御机能表现为 抗逆性及 抗病力~在不同的品系及杂交形式中有明显的差异。 蚕的性别不同~抗病力亦有差异。一般以雌蚕较弱~雄蚕较强。如对微粒子病或血液型脓病的发病率~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总是雌蚕高于雄蚕。 蚕病致病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蚕病的致病因素特别是生物因素是在养蚕环境中广为分布的。因此~必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采取彻底消毒~严格防病的措施~将病原消灭并切断其传播途径~这是防病的重要前提。但生产过程中防病工作亦难避免有所疏漏。因此~充分发挥蚕抵御机能的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饲养环境良好~蚕健康~抗病力强的条件下~即使感染一定的病原微生物也不容易发病。但蚕体衰弱又遇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时~即使感染微量的病原亦会酿成暴发性的蚕病。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处理蚕体、病原微生物及环境条件的关系~采取预防措施才能收到效果。 蚕病的发生是多种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多种致病因素同时作用于蚕体时~必须有一种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 蚕病的致病因素是相互交替相互制约的。如机械创伤会削弱蚕的体质~伤口又可能成为败血病细菌侵入的孔道。由于败血病细菌在血液中繁殖而导致蚕死亡。这是病因交替转化的结果~使蚕病不断加深和发展。 家蚕是群体饲养的~在一定空间内集中数万至数十万头蚕~因此个体的体质有一定差异。发育慢的弱小蚕或迟眠蚕的抗病力一般都比较差。由此~蚕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个别的、局部的蚕开始~又由于蚕群集中~病原微生物通过病蚕体及蚕粪而传播。因此~蚕座内的传染是病蚕蔓延的主要方式。对于这些局部的病蚕应采取提青、分批的措施把病蚕隔离淘汰~必要时牺牲局部以保存群体。 第九节蚕病的传染 传染: 病原体可由病蚕通过各种途径传入健蚕~这个过程称为传染~又叫感染,Infection)。病原体传入健蚕后~不一定都表现出病理变化~还必须增殖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建立感染~当伴随着出现病征及病变时~叫做传染病。 传染源: 即病原体的来源~如病蚕的排泄物、分泌物、尸体及其他带有病原体的物质,是病原微生物的携带者。也包括受污染的水、空气等。 传染原: 指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是决定传染病性质的主要因素。病毒病则由病毒传染所致。 传染性蚕病的发生需具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才能完成,必需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通过特定的传染途径侵入蚕体~有特定的寄生部位及排出径路~具备必需环境条件。现将传染的各环节分述如下: 一、病原 传染性蚕病的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也叫传染原。它们是决定传染病性质的主要因素。如白僵病菌传染给蚕~则发生白僵病。 病原微生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的途径。 1、病蚕或患病昆虫的尸体。 2、病蚕或患病昆虫的排泄物、分泌物或渗出物。如粪便、蛾尿、鳞毛、消化液或血液等。 3、病蚕,蛹、蛾,或患病昆虫的蜕出物。如卵壳、蜕皮壳、鳞毛、蚕茧等。 4、病蛾所产的卵。 这里应该强调的是病蚕的尸体、粪便、鳞毛、卵壳等~仅仅是传染原的携带者~引起传染的根本原因是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多散布在蚕室、桑园及其他周围环境中。这些被污染的场所将成为蚕病的传染来源。 在养蚕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不断变化的。同一批次的蚕由于养蚕开始时经过彻底消毒~病原微生物会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小蚕期的传染原较少~以后逐渐增加~到五龄期及上蔟时达到高峰,从全年的情况来看~以春蚕期较少~以后逐渐增加。因此~要杜绝传染原的传染~不能企求于一次消毒就能一劳永逸。此外~桑园中患病昆虫的尸体、粪便等均可污染桑叶而传染于健蚕。因此~桑园害虫的发生情况与蚕病也有密切关系。 二、传染途径 蚕病的传染原不但适应于蚕体内寄生~同时亦适应于寄主的更换。也就是说病原微生物自宿主体内排出后~在自然环境中要经历一个阶段~再循特定的传染途径侵入新的宿主。在自然环境中受温、湿度~阳光等作用而致失活。因此~病原微生物需具备保存自己并进行再传染的特性。如曲霉菌是兼性寄生菌~卒倒杆菌可形成芽孢以度过不良环境等。现着重讨论病原微生物侵入蚕体的途径。 1、 接触传染:病原微生物直接侵入蚕体内寄生。如各种僵病分生孢子散落在蚕体表面~遇到适当的环境条件时即能发芽~发芽管借助机械压力和酶的作用~穿过几丁质的外表皮而侵入蚕体。 2、 创伤传染:当蚕体因机械作用或其他原因造成伤口时~病原微生物可以从伤口侵入蚕体。如血液型脓病的病毒~败血病的细菌都能通过伤口而侵入。但微粒子原虫的孢子是不能从伤口侵入致病。 3、 食下传染:病原微生物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桑叶~经蚕摄食进入消化道而引起感染和发病。如微粒子孢子在碱性消化液的作用下才能发芽侵入,中肠型脓病的多角体需经碱性消化液溶解后释放出病毒粒子才能感染,又如蚕卵表面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蚁蚕孵化时食下污染的卵壳而染病。这些都属于食下传染。 4、 胚种传染:微粒子原虫能寄生于母蛾及其体内的卵~通过卵而传到次代~这叫胚种传染。病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已被感染~其中一部分在卵期死亡~即便能孵化成蚁蚕亦能患病。 三、病原微生物的定位、扩展与排出 病原微生物侵入蚕体后~由于蚕体内的抵抗力弱~未能将之消灭~则病情将继续发展~病原微生物将在蚕体特定部位寄生、繁殖和扩展~并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的病症及病变。寄生在蚕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又会循特定的途径排出~进行再传染。 1、 定位:传染原侵入蚕体后~通常不立即显出病征。由于各种病原微生物长期以来形成了稳定的寄生环境~它们只能在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组织中寄生~这种现象叫定位效应。如在中肠型脓病病毒只能在中肠上皮细胞质中寄生~并在其中形成多角体,而血液型脓病病毒~则在被感染器官组织的细胞核中形成多角体,败血病细菌在血液中为害引起败血症等。 2、 扩展:当病原微生物在蚕体内定位后~营寄生生活~大量繁殖~循不同的途径在蚕体内传播~引起局部的或全身的病变~扩展的主要途径有: A、沿组织、器官扩展。如中肠型脓病病毒先感染中肠后部的圆筒细胞~渐次向前扩展~病毒性软化病的病毒~则先感染中肠前部的杯形细胞~渐次向后扩展。 B、通过血液循环。传染原侵入血液后可随血液循环而遍布全身。血液是起到将病原微生物传递的作用。由血液扩展的病原多属全身性疾病。 C、通过神经系统。细菌性中毒病的病原——卒倒杆菌~能产生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麻痹~造成急性中毒死亡。 3、 排出:传染原在病蚕体内排出~进行再传染~这是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之一。它们排出的方法上面已作过介绍。 第十节蚕体的防御机能 健康的动物有抵抗外物侵入体内的能力~昆虫也不例外。家蚕对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具有自然的防御机能~是通过长期进化而具备的本能。这对充分发挥防御机能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有重大现实意义。 蚕的防御机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壁和围食膜 蚕的体壁表面具有蜡质层及几丁质的外表皮~是防御传染原侵入的屏障。病毒、细菌、原虫等均不能直接通过外表皮而侵入。当创伤形成伤口时~血液流出体外~血液中的过氧化物酶有强的氧化作用可以抑制病原菌的入侵,血液的凝固作用又可以堵塞伤口~因此~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只有在伤口尚未愈合的情况下才能侵入。 家蚕的消化道的前、后肠均有几丁质内膜~具有表皮的功能。中肠的围食膜是由上皮细胞分泌的~含有粘多糖成分~具有保护作用。刚蜕皮的起蚕由于围食膜尚未完善~对病毒的抵抗力弱,食桑后~围食膜已趋完成~对病毒的抵抗力明显增强。 二、气门 ,右图:五龄蚕气门120倍放大,家蚕的气门呈椭圆形~周围是褐气的气门片(P)~气门片内缘着生筛板(S)。筛板在中央会合~形成一条纵的隙缝。 家蚕的气门具有筛板~能将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隔离于体外。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致病微生物能直接通过气门而感染。 三、消化液 家蚕消化液具有强碱性,PH10左右,~能抑制细菌及真菌孢子的发芽繁殖。如白僵菌孢子是不能通过食下传染的,败血病细菌及链球菌等经口进入消化道中~受消化液的作用也不易繁殖。最近~又发现桑蚕消化液中含有抗链球菌蛋白,ASP,~只有蚕体衰弱~消化液PH值降低时~才能侵染。最近~又发现消化液中含有红色荧光蛋白,RFP,及“抑病毒蛋白”等均对病毒有灭活作用。 四、血液 血液中有多种氧化酶类~如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物酶等以及溶菌酶、凝集素~有抑菌和解毒作用。当病原微生物入侵时~首先遇到凝集素的凝集作用~继而受到多种体液因子,包括免疫机制,的抵抗。血细胞中的颗粒细胞具有吞噬作用~当异物或败血病细菌、微粒子原虫等进入血液时~血细胞能大量地分化并将它们包围、吞噬。吞噬到细胞内的病原微生物可被细胞内的溶酶体消灭。 五、免疫作用 桑蚕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许多生物因素的适应性~这种特性叫先天性免疫。又由于桑蚕品系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环境不同~对各种蚕病的抵抗力亦有种系间的差异。如中国系统的蚕种对微粒子病的抵抗力较强~欧洲系统较弱~日本系统介于两者之间,又如日本系统的蚕种对僵病的抵抗力较弱~而中国系统则较强等。 此外~桑蚕受到非病原细菌侵入~如接种大肠杆菌后可以诱导血淋巴产生一系列的防御反应。并诱导提高凝集素、溶菌酶的活力~特别是诱导产生抗菌肽,一类分子量4000道尔顿的碱性多肽,~它能在体内、体外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蚕品种之间诱导产生抗菌肽的活力有明显的差异。 干扰素是一种由病毒诱导而产生的多肽~对入侵机体的病毒复制进行干扰。应用干扰素诱导物聚肌胞核苷酸,一种人工合成的核苷酸,或2',5'-寡腺苷酸~能诱导家蚕提高抗质型多角体病毒入侵的能力。 六、代偿作用 蚕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当某一局部组织、器官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损害时~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补偿调节~以保持生理的平衡。如病毒性软化病病毒浸染中肠杯形细胞~使之破坏脱落。某些抗病力强的蚕品种~可以加强再生细胞的增殖来加以补偿。 以上是家蚕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机能~它们能在蚕体的统一整体中发挥作用。 第十一节蚕病发生经过与结局 蚕病发生经过的历程~是由病原策生物的侵入引起蚕一系列的反应并出现典型的病征与病变。依照病情发展可分为几个时期~即潜伏期、发病期与转归期。这几个时期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的发展既与蚕体体质有关又和环境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一、 潜伏期:由病原微生物侵入蚕体寄生~但还未呈现任何病征~叫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因入侵的微生物种类而异~又与其数量、毒力以及蚕体的健康状态有关~当蚕的抵抗力降低而病原的数量及毒力增加时~才表现病征。因此~潜伏期仍然具有传染的可能。如卒倒杆菌的毒素中毒~潜伏期很短~仅数十分钟就中毒死亡,微粒子病的潜伏期较长~可延长到一个龄期或更长,又如中肠型脓病的潜伏期因饲养温度而异~以30?时最短~但超过34?时病毒的增殖受到抑制~潜伏期反而延长。 二、 发病期:病原微生物浸染后~出现典型性病征并产生生理功能的显著变化时~叫发病期。传染性蚕病的病征除表现典型病征外~有时会出现非典型的病症。例如软化的病征~它可能是病毒性软化病~也可能是细菌性胃肠病。如果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称单纯感染,如中肠型脓病、白僵病等~由两种不同的病原引起的两种传染病同时在蚕体内发生~称混合感染。如质型多角体病与核型多角体病~可以混合传染,有时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先行传染后又被另一种病原微生物传染~使病势加重。则前者称原发性感染~后者称续发性感染。 三、 转归期:即蚕病的结局~可能是痊愈~也可能维持病态或死亡。蚕病的痊愈是蚕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消灭~在新的基础上恢复正常的生理状况~只要在早期发现及时施于治疗是可以康复的。蚕病的另一种情况是维持病态~如曲霉病或者赤僵病的病灶经过蜕皮而消灭~但在蚕体上仍留下创痕。对一些慢性传染病也能在维持病态的情况下上蔟结茧。蚕病的第三种结局是死亡~死亡的标志是背管停止搏动。 第十二节环境条件与蚕病的发生、蔓延、流行 环境条件既作用于病原微生物又影响于蚕体。例如白僵菌孢子必需在多湿条件下才能发芽侵入蚕体~如相对湿度低于70%时~即使有大量孢子也不会发病。在高温多湿环境中~蚕体质较弱~即使感染少量中肠型脓病病毒也会引起严重的蚕病。 传染性蚕病的发展是有其固有规律的~在流行的过程中不但要有足够的病原微生物~而且环境条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传染性蚕病的流行大约可分为几个阶段~即 流行前期 ~ 从传染原的侵入引起蚕群中局部的发病~而且通常是急性的, 发展期 ~传染原得到再感染的机会~加以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的传播。如及时采取措施是可以防止其流行的。由于处理不当等种种原因~无法制止病原的蔓延~则会导致大批死亡~即成为 大流行期 。此时出现大批典型的症状~死亡率达到高峰,由于病蚕大量死亡~或通过防治将传染原消灭而进入“ 熄灭期 ”。此时~体质弱、管理差的批次均已死亡~而抵抗力强的可以保存下来。 根据蚕病发生的规律~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彻底消灭病原及切断传染途径,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蚕体质及抗病力~这是防治蚕病的指导。在做法上要充分发动群众~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深入调查~随时掌握病情~采取有效措施~将蚕病消灭于萌芽,流行前期,阶段。 原发性蚕病和继发性蚕病: 某些病原菌如败血菌可以从伤口直接进入蚕体引起蚕病~亦可通过食下中肠上皮细胞再到体腔而引起的蚕病。则前者称原发性蚕病~后者称继发性蚕病。 垂直传播(Vertical trausmission): 蚕病从上代母体到下代之间的传播~亦即亲本病原直接传给其子代的传染方式。而从上个蚕期的病原污染到下个蚕期之间的传播方式也叫垂直传播~如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春蚕病原经夏蚕连续传播到秋蚕等。 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usmission): 指蚕病在蚕体群体与群体间或个体与个体间以水平形式平行传播的形式。如蚕体蚕座传染、经口传染、体皮传染,病蚕 - 桑 - 健蚕,和桑虫传染,桑病虫 - 桑 - 蚕,等。
/
本文档为【【精品】蚕病的种类79】,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