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2017-10-17 16页 doc 34KB 2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师说》导学案《师说》导学案 高一语文 YW-10-04-000 《师说》导学案 编写人:熊 丹 审核人:王德红 时间:2010-04-09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难点: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 诵读文章,借助工具书了解文意。 分组讨论,梳理课...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高一语文 YW-10-04-000 《师说》导学案 编写人:熊 丹 审核人:王德红 时间:2010-04-09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难点: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 诵读文章,借助工具书了解文意。 分组讨论,梳理课文结构。 【知识链接】 1、解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 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 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 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 宣扬从师的道理。 2、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 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 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 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 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 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 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 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 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 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 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 1 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自读】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句读 u 或不焉fǒu 经传 n 从师 ng 聃dān 蟠 n 苌弘 ng 近谀 ........ 贻 无长无少zhǎng ..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 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 “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 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 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 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4.指出下列文言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2 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定语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介词结构后置句) 【课文探究】 1、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分析第2段: 思考:(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3、分析第3段: 思考: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 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 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4段: 思考: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 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当堂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2.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乃大惊,问所从来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余嘉其能行古道 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二、填空题 4、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 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5-8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为惑?,终不解?。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 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圣 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 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给文中空缺的????????八处选填恰当虚词(则、其、于、也、而、之、焉、乎、 矣、以、哉、所、且、者、即、夫)。 6.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与?的“惑”相同,?与?的“所以”不同 B.?与?的“惑”相同,?与?的“所以”亦相同 C.?与?的“惑”不相同,?与?的“所以”也不同 D.?与?的“惑”不相同,?与?的“所以”相同 7、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4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8、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 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竹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 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 烈的责备和讽刺。 四.阅读下面一文,完成9-12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 韩 愈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 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经之人,各执 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峻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 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 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 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 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 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9、对下面加点的两组虚词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 ? 我则行之 ?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 A.?与?的“则”相同,?与?的“于”不同。 B.?与?的“则”不相同,?与?的“于”相同。 C.?与?的“则”相同,?与?的“于”也相同。 D.?与?的“则”不相同,?与?的“于”也不同。 10、文中下列四句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是指在朝庭做官,掌管人事大权,直接辅助皇帝 的人。 B.“才峻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意为团结人才,效法古人,德行高尚,能接 受批评而不烦恼。 C.“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当面受到称赞,还不如背后无人毁谤。 D.“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想进去而又迟疑不前,想要说话而又不敢讲。 11、对文中的“大丈夫”“我”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丈夫”是指那种“奔走于形势之途”为求一官半职而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人。 B.“大丈夫”是指那种“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且美女如云的游手好闲之徒。 C.“我”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 D.“我”是“处污秽而不羞”“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廉之士。 12、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 A. 本文第一段写的是达官贵人,他们深得皇帝宠幸,在朝可发号施令,出外则前呼后拥, 居家有美女投怀。 B. 第二段写的是山林隐士,他们没有生活规律,自由自在,不闻世事。 C. 第三段写的是为求发达而攀附权贵,不知廉耻的势利小人。 D. 李愿通过对三种人的比较,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退而归隐的心情。 【参考答案】 1.A 2.B 3.B 4.略 5.而、者、其、也、矣、乎、夫、所 6.C 7.A 8.B 9.D 10.B 11.B 12D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於人,名声昭於时.坐於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於天子,用力於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於山,美可茹;钓於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於前,孰若无毁於其后;与其有乐於身,孰若无忧於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於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於公卿之门,奔走於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徼幸於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於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 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於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注释】 〔1〕阳:山的南面叫阳。盘谷:在今河南济源北二十里。〔2〕盘旋:同盘桓,留连、逗 留。〔3〕庙朝:宗庙和朝廷。古代有时在宗庙发号施令。“庙朝”连称,指中央政权机构。〔4〕进退:这里指任免升降。〔5〕旗旄(máo):旗帜。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6〕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7〕便(pián骈)体:美好的体态。〔8〕惠中:聪慧的资质。惠,同“慧”。〔9〕裾(jū居):衣服的前后襟。〔10〕翳(yì):遮蔽,掩映。〔11〕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12〕负恃:依仗。这里指自恃貌美。〔13〕怜:爱。〔14〕恶:厌恶。〔15〕车服:代指官职。古代以官职的品级高下,确定所用车子和服饰。〔16〕刀锯:指刑具。〔17〕理:治。唐代避高宗李治的名讳,以“理”代“治”。〔18〕黜陟(chùzhì):指官吏的进退或升降。〔19〕形势:地位和威势。〔20〕趑趄( ījū):踌蹰不前。〔21〕嗫嚅(nièrú):欲言又止的样子。〔22〕刑辟(pì譬):刑法。〔23〕昌黎:韩氏的郡望。唐代重 世族,所以作者标郡望。〔24〕稼:播种五谷,这里指种谷处。〔25〕窈:幽远。〔26〕廓其有容:广阔而有所容。其:犹“而”。〔27〕缭:屈曲。〔28〕徜徉: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 【背景】 这篇序文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 6 自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 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 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出三种人:一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二是“穷居而 野处”的山林隐士,三是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通过对比,对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 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友人的隐居之志大加赞赏。文章最 后一段,用一首古歌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 出欣羡之意。 韩愈的赠序非常有名,这篇尤为历代称道。苏轼《跋退之送李愿序》一文说:“欧阳文忠 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 盘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本文的写作时间比《师说》早一年,风格却大不相同;阅读时可结合这两篇文章各自的写作 背景,在内容和写法上做一些比较。 【译文】 太行山的南麓有个叫盘谷的地方。盘谷中间,泉水甜美而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居民稀少。 有人说:“因为它处在两山环抱之间,所以叫„盘?。”有人说:“这个谷,境地幽静而山势险阻,是隐居的人盘旋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隐居在这里。 李愿曾经发过这样的议论:“人们称之为大丈夫的,我太知道了。那就是要施利益恩泽于 人,让自己的名望声誉昭著于世。他们坐在庙堂朝廷之上,任免文武百官,辅佐天子发布诏 令。到了外地,就树起旗旄,罗列着弓箭,武士在前面喝道,随从把路都堵塞了,供应服侍 的人,拿着各自的东西,夹道奔驰。喜有赏,怒有罚。才智杰出之士拥满跟前,道古称今地 赞扬他们盛大的功德,教对方听起来很入耳而不厌烦。此外还有那些眉毛弯弯脸蛋儿丰满的 美人,声音清脆而体态轻盈,外貌秀美而内心聪颖,飘动着轻轻的衣襟,低拖着长长的袖子, 扑面粉白而描眉黛绿,舒适地养在一列列的后房里,失去依仗而妒忌别人受宠,为了博取怜 爱而斗美争妍。这就是那些被天子赏识、为当代出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倒并非厌恶 这些而故意逃避,只是人各有命,不可能侥幸得到。 “要是在草野之间过穷困的隐居生活,登高可以望远,一天到晚坐在茂盛的树林里悠然自 得,用清澈的泉水把自己洗得很洁净。从山上采来的,甘美可口;从水中钓到的,鲜嫩可食。 生活作息没有一定的时间,只要舒适就行。与其当面听到赞誉之辞,不如背后不遭人毁谤; 与其身体得到快乐,不如内心无所忧虑。不受官车官服的束缚,也没有遭刀锯刑戮的危险, 天下治乱不须知道,贬谪升迁一概不闻。这是那些生不逢时的大丈夫所能做的,我就是这样 做了。 “另外一种人则在公卿的门前伺候,奔走于势利途中,脚刚迈出又犹豫不前,口刚张开又 嗫嚅不语,处于污秽之中而不知羞愧,触犯刑律而将遭诛戮,即使这样还想万一能侥幸发迹, 直到老死而后已,在为人处世上哪种人贤哪种人不肖呢?” 昌黎韩愈,听了这番话而不觉心气为之一壮,就敬他的酒为他唱了这首歌说:“盘谷中间, 有你先生的家园。盘谷的土地,可以种植。盘谷的清泉,可以洗濯可以盘桓。盘谷山势险阻, 又有谁来争夺你先生的住所?又幽又深,空阔得能广为包容;又弯又曲,走过去又绕回到原 处。赞叹盘谷的乐趣啊,快乐久长。虎豹的脚迹远去啊,蛟龙逃遁深藏。鬼神守护着啊,呵 禁不祥。注意饮食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啊又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辖上好油啊还喂 好我的马,跟随先生你去盘谷啊,让我一辈子在那儿栖息徜徉。” 7
/
本文档为【《师说》导学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