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2017-09-18 16页 doc 34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2397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
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营养堪忧,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很好的生活照顾,有的留守儿童饱一顿饿一顿,好一餐差几餐是常事,有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 二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乏,学习成绩逐渐下滑。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有效的家庭管理和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有些隔代的祖辈或者外祖父 (母)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有些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正常管理和教育,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按时完成,敷衍应付,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的留守儿童完全靠自己支撑生活和学习,随着农活、家务活的增多,一边要学习,一边又要照顾自己甚至姐弟(妹)的生活,根本没有精神和热情用心学习,导致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先是逃学最后发展到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障碍,影响正常发展。 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个性特征上,他们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性格内向、感情脆弱、失落自卑、自暴自弃、脆弱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有的还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影响着正常的成长发展。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约束不够,违法违纪现象逐渐上升。 “留守儿童”中相当一部分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另外,留守子女对年老隔代的关系较疏远,对长辈的教育往往不会很顺从地接受,而且这些长辈也可能因本身各种原因而无法担负起对这些儿童进行行为控制和社会化教育的重担。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没有自控能力,难免出现行为偏差甚至发展到犯罪。从现在的情况看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逐年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不爱换衣服、挑食挑穿、懒惰自私、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要挟威胁,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 从 老师的管理,说谎骗人,阳奉阴违,小偷小摸,逐渐就变成了“问题儿童”。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学习上“留守儿童”一般成绩差,厌学现象突出;“留守儿童”内心情感比较孤独,缺少亲情,缺少情感与心灵关心,导致心理上发展不平衡、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平时语言不多;“留守儿童”品德行为习惯较差,散漫、缺乏约束,在学校表现较好一点,回到家里监护人根本无法管理,不少人存在违纪违规 现象;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结交不良朋友,易被人引诱学坏,由于家长不在家,容易受到别人伤害。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教育缺位和失当;“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 三、解决的办法 1、在各级政府方面 政府要高度重视,政府要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要明确各有关职能部门在留守儿童工作方面的责任和任务,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实施方案,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校方面 (1)创设条件,建立寄宿制学校校舍,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2)学校要创新管理模式,加强留守儿童文化阵地建设,让儿童有阅读和开展娱乐的场所,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远离父母的儿童真正的感觉到“有人爱、有人护、有人帮”。 (3)教师兼当“留守儿童”的家长,每位教师联系8-12名留守孩子,为孩子服务,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关心他们的学习。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针对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管理。 (5)学校要肩负起保护职能,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交给他们青春期知识,明白各种正常的生理变化,让他们不惊慌、不恐惧,正确面对,正确处理,学校要强化对留守孩子的教育义务,防止教师、同学歧视留守儿童。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6)及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告知家长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召开家长或监护人座谈会,交给他们科学教子的。 (7)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 (8)、建立、激励机制,把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纳入班主任、教师考核内容,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班主任、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留守孩子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表彰,特别是进步显著的学生要大力表扬,以激励留守孩子奋发向上的精神。 3、家长方面 (1)提高广大父母照顾子女的意识,尽可能多回家看看,在家期间要多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变化,引导和鼓励孩子自尊、自信、自强。 (2)在外尽量与孩子经常取得联系,掌握孩子必要的心理状况,与孩子在交流中增进感情,在沟通中渗透教育。 (3)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代理监护人,现阶段很多的家长往往是把孩子交给家中年长的父母照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广大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对孩子的教育水平是有必要的。 4、社会方面 组织优秀社区工作人员或乡村善良能干的村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离退休老师建立“乡村留守儿童之家 ”,建立“代理”家长制度,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亲情、母爱,为孩子健康成长贡献大家的力量。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是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任务。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为广大务工人员解除在外务工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营养堪忧,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很好的生活照顾,有的留守儿童饱一顿饿一顿,好一餐差几餐是常事,有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 二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乏,学习成绩逐渐下滑。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有效的家庭管理和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有些隔代的祖辈或者外祖父(母)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有些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正常管理和教育,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按时完成,敷衍应付,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的留守儿童完全靠自己支撑生活和学习,随着农活、家务活的增多,一边要学习,一边又要照顾自己甚至姐弟(妹)的生活,根本没有精神和热情用心学习,导致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先是逃学最后发展到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障碍,影响正常发展。 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个性特征上,他们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性格内向、感情脆弱、失落自卑、自暴自弃、脆弱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有的还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影响着正常的成长发展。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约束不够,违法违纪现象逐渐上升。 “留守儿童”中相当一部分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另外,留守子女对年老隔代的关系较疏远,对长辈的教育往往不会很顺从地接受,而且这些长辈也可能因本身各种原因而无法担负起对这些儿童进行行为控制和社会化教育的重担。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没有自控能力,难免出现行为偏差甚至发展到犯罪。从现在的情况看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逐年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不爱换衣服、挑食挑穿、懒惰自私、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 要挟威胁,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 从 老师的管理,说谎骗人,阳奉阴违,小偷小摸,逐渐就变成了“问题儿童”。 产生问题的根源 1、家庭教育落空。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终身教育也是最直接的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的发展,它比学校教育更直接更重要。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留守子女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一方面,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留守儿童”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得到了满足,但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的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祖辈在儿童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许多误区。其一是祖辈觉得儿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对儿童过分溺爱,养成了儿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很难和儿童交流,在学习方面也不能给儿童任何帮助,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儿童,新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更加不利,站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儿童进行管束,儿童也很难在亲戚中产生归属感。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完全落空。 2、学校管理不力。 从现实生活中已经表现出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是将子女的教育完全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又由于学生多,每个班都是几十人,教学任务偏重,可以说绝大多数教师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来管理和特别地关爱留守儿童,即使想对他们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关爱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时间也很少,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也难以管理和帮助得很细。 3、社会影响严重 留守儿童绝大多数都是农村的孩子,而农村社会教育又很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以外的不足;同时,一些娱乐场所管理不严,只顾获利,不管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正规教育。表现在互联网、 电视、电影、录像、书刊等文化传媒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又没有大人直接管理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有些留守儿童每天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政府管理不细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认真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和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提出了怎样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和关爱,甚至还要求政府、居委会、学校落实专人管理,作为代理家长等等,但事实上落实到人、到边的少,有的是形式上存在而实际没有做任何有效的工作,有的是短暂存在代理家长过几天就又没有人管理了。 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1、政府应加大投资,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为打工子女解决入学难的问题。 各大中小城市都应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尽可能地让打工的农民都能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读书学习。政府应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限制,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好是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因为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加强和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没有寄宿制,即使办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政府应加大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文体设施投入,并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为留守儿童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由学校、老师及同学群体进行及时的补偿,让他们享受到每天大家庭的温暖,切实解决他们在双休日和节假日无人监管的问题。 3、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 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同时拿出部分转项资金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管理的困难和具体问题。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居、(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三是政府整合社会上各种力量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同时拿出部分转项资金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管理的困难和具体问题。 4、家长要切实担负起抚养子女的义务,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作为家长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最好是把子女带在身边上学,使打工和抚养子女两不误,让他们能够真正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即使没有将子女带在身边读书,也要经常与学校 和 老师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子女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5、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留住当地农民就近务工。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各地都应广劈门路兴建工矿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或研发农产品生产、销售基地,拓宽农民就业门路,从而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近务工,做到赚钱养家两不误,以此减少外出务工现象,从而减少留守儿童,创造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这也是各级政府值得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直接影响到若干年后一代人的素质问题,也关系着一代人是否健康成长的问题。 原文已完。下文为附加文档,如不需要,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 构建乡镇和谐交通管理执法环境心得体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与民方便的原则,与每一个行人、驾驶员和家庭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了对人的生命尊重、对守法公民的尊重以及对交通执法人滥用职权的惩戒,为整个社会构建了一个完善的交通安全防范体系,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法律保障,然而,自2004年5月1日实施以来,在实际贯彻过程中,不少基层的民警却反映由于新法处罚幅度的提升,受处罚违法行为人意见较大,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农村道路,执法难度更大,执法民警与违法行为人冲突现象时有发生,执法“难”问题日益突出。 我队在经历了几次的群众对抗执法冲突后,围绕构建一个和谐的交通管理执法环境,组织专门人员深入辖区开展调研,在认真摸清辖区交通安全状况,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建立基础台帐,全面原因;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氛围;实行人性化管理,尽量化解被处罚群众的敌对情绪;调动群众参与交通的积极性,开展“群防群治”;延伸各种交通安全管理业务到基层,进一步便民利民;加强警民沟通,强化廉政监督,开辟出一 条有效的农村道路交通。 一、充分摸清辖区交通安全状况,建立台帐,掌握第一手材料 要建立和谐的交通管理执法环境,首先要摸清辖区的交通情况及其特点,充分做好交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所要掌握的辖区交通情况包括:辖区人口数,辖区总面积,道路总长度(包括等级道路及非等级道路)、名称和等级,行政村及自然村数量,各种车辆型号、数量,专业驾驶员人数,分布规律(即每个村有多少部车辆及驾驶员),这些车辆主要从事何种营运,其运输时间、路线呈何规律,该辖区的客流、物流有何特点等等,充分掌握这些第一手资料后进行整理,制订详尽的台帐,掌握了这些材料将为创造和谐的执法环境奠定坚定的基础。 二、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方式,为构建和谐的执法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 群众交通安全意识的高低、是否理解并支持决定着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而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虽然大部分是取决于自身文化素质,但是也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宣传工作紧密相连的。近年来,我队非常重视乡镇交通安全宣传,废除以往形式单一老一套做法,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以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吸引广大农村群众接受教育。在近年的工作实践中,我队总结出以下行之有效的宣传途径: (一)自身执法宣传。交警的执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载体。一个有着严整的警容风纪、规范化的执法程序的执勤民警队 伍本身就是很好的“交通安全宣传牌”,在执法过程中最忌讳的是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喝斥违法行为人等等行为,这样就会令群众对公安交通部门产生排斥感,自然就“敬而远之”了。我队特别注重执法解释工作,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时先进行交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指出违法行为人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及其所存在安全隐患,对自身及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了哪些危害,违反了交通法规具体条款等等,让违法群众心服口服,自觉自愿接受处罚,交通管理工作自然顺利展开。 (二)新闻媒体宣传。新闻媒体具备了群众接受率高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民警经常抱怨工作又累,群众又不支持,从事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吃力不讨好”等等,这与新闻媒体利用率少,缺乏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是分不开。我队充分利用抚松电视台遍布各乡镇、农村,收视率高的特点,在抚松电视台警务报道专题节目中开辟专栏,将公安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成效、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交通案例及经验教训、民警在开展交通管理工作中的苦与累镜头分类系列播出。让人民群众全面了解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拉进民警与群众的距离;让人民群众了解交通安全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人民群众了解参与交通活动时要遵守的交通规则,如何避免不安全的因素造成的危害;……久而久之,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与交通文明意识也得到提高。 (三)开展交通安全共建活动。我队结合创平安大道中交通安全共建活动,经常组织民警深入设在事故高发路段或重点道路边上的村庄、企业、学校等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交通安全图片展、交 通安全知识竞赛、播放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碟片、上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制作交通安全宣传栏等各种形式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坚持把交通安全知识送进村、厂、校。通过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充分提高了这些地区交通参与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使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四)举办交通安全教育展示厅。交通违法行为人之所以违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通常是因为他们不懂其行为违反了相关交通法律法规或者虽然知道交通违法了但心存侥幸心理,不懂其行为会造成相应的危害。我队在各中队设立一个交通安全教育展示厅,悬挂交通安全知识、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挂图,播放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光碟。在查获每起交通违法行为,准备对其进行处罚前首先要求违法人接受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的交通安全教育。通过教育让违法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危害性,自觉接受处罚,且促进其在今后参与交通活动时会更注意交通安全了,这比起“重处罚轻教育”的效果要好很多。 (五)开展丰富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寓交通安全教育于娱乐中,大、中队经常组织娱乐宣传教育活动。例如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在交通安全共建村、厂、校,提前数天发给参与人一些交通安全知识资料让他们学习,数天后,在这些共建单位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就资料里的内容问答,答对的参与者奖励一些小奖品,这种活动容易提高群众了解交通安全知识的兴趣与主动性。又比如赠送安全头盔。对一些不戴安全头盔的违法人在查获之后,赠与安全头盔,原本以为会受到严厉处罚的违法行为人不仅没受到处罚,还意外获 赠,那还有什么“理由”不戴头盔呢,丰富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经常开展,让辖区群众受到经常性的交通安全教育,久而久之,安全意识也会有所提升。此外,在一些人流聚集地开展交通安全图片展、播放交通安全教育碟片、散发交通安全传单等等活动也能收到很好宣传教育效果。 三、实行人性化管理,尽量化解被处罚人的抵触情绪 在不少群众眼里,交通民警就等同于“罚款的警察”,为了消除这种误解,除了大力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极力提高辖区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外,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强化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人性化管理措施。作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尽量减少交通违法行为、遏制交通事故。安全是“目的”,“手段”未必要罚款。 为改变以往在群众眼里公安交警“以罚为主”的交通管理方式,大、中队经常性的开展交通安全劝导活动,对驾驶两轮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车辆违法停放、闯禁行路线等轻微交通违法行为在被查获后不再进行罚款,而是让交通违法人参与交通执勤劝勉其他人遵守交通法规、协助维持交通秩序来代替处罚,这既扩大了交通管理人员队伍,也改变了以往在群众眼中以罚为主的公安交警形象,既做好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又能够适应农村经济落后的民情,也能增强对交通违法人的交通安全教育,以教育代罚款,达到减少交通违法行为、改善交通秩序的目的。 四、调动群众主动参与交通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开展“群防群治” (一)成立各类型车辆“协会”自治。我队分片划区在农村基层鼓励各种类型的车辆驾驶人员成立协会等组织开展自治管理。目前,抚松全市按乡镇划分成立了客运车队、货运车队、农用车队等13个,在协会的内部再根据区域(我们管辖的区域——各乡镇——各行政村)的划分成立了相应的分支机构(即“分会”),层层而下,形成了一个类似“金字塔”型的管理机构,这些协会的“管理者”直接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负责签订安全责任状、定期组织交通安全教育等等,协会的管理章程里也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如:严禁非法载客上路,严禁未无证驾驶无牌车辆等等,他们拥有了充分“自治权”,并相互监管。不仅节省了警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让这些驾驶人员有了“自治”的感觉,调动其参与交通管理的工作积极性。 (二)组织交通安全义务巡逻队。各中队与辖区团组织联合召集优秀青年组成道路交通义务巡逻队,负责各辖区的交通安全工作,开展对占道晒粮、路边堆放砂石建筑材料、乱摆摊设点、非法载客等行为进行劝导,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创造良好的交通执法环境。 (三)组织联勤执法队、各部门齐抓共管。交通管理工作并非仅仅交警部门的“独角戏”,交通管理工作直接面对群众、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尤其在乡镇基层,警力少、管理线路长,单靠交警一部门只会出现心有余力不足的现象,政府与各职能部门的支持起着关键性作用。争取当地政府、党委的支持,联合各职能部门组建一个联勤执法队,齐抓共管交通安全工作,开展社会化交通管理,不仅可以相应解决乡镇基层中队警力不足的问题,还可以相互弥补职能 的欠缺,效果尤佳。 五、延伸各种业务到基层,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农村基层之所以存在大量的无牌无证车辆,很大原因上是因为地处边远,进城培训驾驶证、车辆挂牌不方便,所以虽然很多乡镇基层中队大力强强整治,但是仍然治标不治本,很多车辆还是在被处罚后不及时参加培训驾驶证、车辆挂牌,而交通管理工作也很容易陷入一种僵局——整治力度大却收获小,辖区的交通违法率仍居高不下。抚松交警我队自2003年开展“贯彻十六大,全面奔小康,公安交警怎么办”大讨论以来,开展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延伸车管、驾管业务到基层,组建流动车管站、驾驶证培训班,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乡镇为边远地区群众挂牌、年检、培训驾驶证让正规购买的车辆方便挂牌,让愿意参加驾驶证培训的驾驶人员方便培训,这样一来便可以使辖区的无牌证车辆大大减少,不仅赢得群众对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便民利民措施的肯定,促进和谐交通管理环境的建设,同时也可以降低辖区的交通违法率。 六、加强警民沟通,强化廉政监督 近年来,我们大、中队积极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管理对象等在人民群众中带有号召力的人士为廉政监督员,经常性召开通报会议,向监督员传达新的法律、法规和通报部署开展的专项整治活动,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并充当警民沟通的共同桥梁。群众有什么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这些代表向我们反映,而我们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开展的一些专项活动的精神也通过这些代表公布。在执法工作展开时,遇到 一些群众“不理解”的责问时,这些代表便会发挥作用,对这些群众解释我们的工作目的等等,消除误会,使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与群众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建立廉政监督机制、开展民主评议行风等有利于强化警民关系的活动,不仅可以加强警民的沟通,更关键的是也给自己树立一面“镜子”,通过廉政监督,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工作开展中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即使改正或补救,以利于和谐执法环境的构建。
/
本文档为【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