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2017-09-26 11页 doc 27KB 2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 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诗作颇多,其中以其二百多首感伤诗最为出色。感伤 诗的分类尚存争议,但就其感伤诗而言,其实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事物牵于外”和“情 理动于内”两类,作为“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的感伤诗,白居易的真实感触和心态 多是通过这类诗歌来展现给读者的。其主题有的写仕宦生涯的拘束和失落感,有的写 人生经历的孤独和无常感,有的写孤苦多病的深刻体会,有的则写对自然人事规律的 清醒认识和矛盾心态,体现出以儒、释、道三者一体著称...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 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诗作颇多,其中以其二百多首感伤诗最为出色。感伤 诗的分类尚存争议,但就其感伤诗而言,其实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事物牵于外”和“情 理动于内”两类,作为“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的感伤诗,白居易的真实感触和心态 多是通过这类诗歌来展现给读者的。其主题有的写仕宦生涯的拘束和失落感,有的写 人生经历的孤独和无常感,有的写孤苦多病的深刻体会,有的则写对自然人事规律的 清醒认识和矛盾心态,体现出以儒、释、道三者一体著称的白居易真实的心路历程。 作为白居易诗歌中较有诗味诗意的感伤诗,其艺术特色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语言的表 达,情感的流露上,都切近他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白居易的感伤诗中始终贯注着他 的真情实感,所以大多是“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不是理智、客观、冷静的俯视 自己,而是感性的、情绪化的融入了自己的身心。正因为此,他的诗歌才具有一种感染 人的力量。 [关键词] 白居易;感伤诗; 明白晓畅; 情景交融; 淡雅清婉 On BAI Ju-yi's sentimental Poems (College of Literatur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wu,730070) [Abstract] 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poems by Bai Ju-yi quite a lot, which with its more than 200 sentimental poem best, sentimental poetry classification is controversial, but the sentimental poetry, in fact, can be summed up as " things hold outside" and " reason to " two categories, as " of encounter in shape with chants of " sentimental poems, Bai Ju-yi's true feelings and the attitude of many by this kind of poetry to show readers. The theme of writing and some offici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sense of loss, some write life experience of loneliness and sense of impermanence, some write alone sickly profound experience, some writing on natural personnel law awareness and contradictory mentality, reflect th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three one is Bai Ju-yi true journey. As in Bai Ju-yi's poems are more poetic flavor poetic sentimental poetry,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 content selection, language expression, emotions, are close to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inner world. The Bai Ju-yi's theory of poetry in his sentimental poetry always give his one's real feelings, so most is " I view things " "me state ", is not rational, objective, calm 1 down myself, but perceptual, emotional into my body and mind. Because of this, his poetry has an infection of human strength. [Key words]:Bai Ju-yi;sentimental poetry;lucid elegant;scenes 对于白居易的感伤诗,前代学者的研究总括起来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让其置身于源远流长的感伤文学的长河中去考察,自宋玉的《九辩》到潘岳、江淹、庾信再到白居易、李商隐最后到纳兰性德、黄仲则等都纳入了“感伤—言情”这一传统,是人们一贯的探讨方向;另一种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传统分类于现在的西方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分类存在争议。但就白居易感伤诗独立出来而与其他诗人或其他诗类比较研究的相对较少,其实白居易的感伤诗除此之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与他的讽谕诗的“意在言外”的特点有着明显区别,其感伤诗已经摆脱了自初唐以来功利化的倾向,开始转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身世的感叹和对短暂生命的无奈,表现领域开始转向人的内心情感世界的抒发。这些诗或格调凄迷,或思绪辗转反侧,诗句质朴通俗,简易精致,有些长诗凄美的风格更是无往不收,呈现出了阴柔清婉、落寞感伤的诗调。白居易的感伤诗无论从字到句,从用韵到章法的巧妙运用都相当娴熟,为当时及后来诗歌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贡献毋庸置疑的。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分类及主题 (一)感伤诗的分类 白居易感伤诗的命名来源于他的《与元九》“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由此可将其感伤诗题材分为“牵于外”的感伤诗和“动于内”的感伤诗两类,前者意在感物道情,又可分为“牵于事”和“牵于物”两类,后者旨在人生感慨,又分为“动于情”和“动于理”两类。在白居易所创作的二百零一首感伤诗中,数量最多的是“动于情”的题材,这也正说明了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的诗人气质,同时也说明感伤诗是偏重抒发内心感情的诗。这种感伤情绪始终充溢 2 于白居易诗歌创作的生涯当中,几乎覆盖了其诗作大半。其它如讽谕诗、闲适诗及杂律诗虽是白居易的重要诗作,但还不能说是其代表作品。在当时及后世,使他享受盛名的流行作品是以《长恨歌》、《琵琶行》等为代表的感伤诗。 (二)感伤诗的主题 ,、拘束和失落——抒写宦海沉浮 白居易的仕宦生涯中的拘束和失落感,即“承家”与“事国”的理想在现实面前都是不能如愿的,这使白居易充满了失落和无奈。最典型的如《五古?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写出了他在宦海变幻无常的命运下抱负难以实现,失落的情绪和无奈选择“中隐”的生活方式的被动状态。再如“身为三品官,年已五十八。”“早晚重来游,心期罢官后。”“不知明日休官后,逐我东山去是谁,”等诗句,都流露出了宦海沉浮下的失落感。还有许多诗篇如《杂曲歌辞 悲哉行》、《自问》、《食饱》等诗中显现出的往往是追求自由、向往退隐,在现实中处处感到受压抑、受拘束的心情。 ,、孤独与无常——抒发人生苦短 白居易自幼孤苦多病,使得他对人生苦短有着深刻体会,感伤诗中有一大部分写自己的孤苦人生,如“病知心力减,老觉光阴速”,“头痛牙疼三日卧,妻看煎药婢来扶”,“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肘痹宜生柳,头旋剧转蓬。恬然不动处,虚白在胸中。”“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等诗句看见白居易体弱多病,再加远离家园亲人的贬地岁月,失亲离友更促成了他感伤诗中孤独和无常感。比如《五律?唤笙歌》:“露坠委花槿,风吹败叶荷。老心欢乐少,秋眼感伤多。芳岁今如此,衰翁可奈何。犹应不如醉,试遣唤笙歌。”诗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用“老心”、“秋眼”和“衰翁”三个词对衰老的无奈和感伤,种种景象都散发出孤凄的氛围,透露出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受。 3 ,、清醒与矛盾——抒发天命难违 白居易诗中处处流露出哲理的思考,然而与此同时,他又为之忧伤、感慨,这样两种看似矛盾的心态一直伴随着他。比如《寄黔州马常侍》“闲看双节信为贵,乐饮一杯谁与同。可惜风情与心力,五年抛掷在黔中。”再如“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皆怀王佐道,不践陪臣秩。自古无奈何,命为时所屈。”“坐愁今夜醒,其奈秋怀何。”等诗句中的“无奈”、“醒”、“屈”、“可惜”和“志”的字词,最能看出作者清醒后的理性思考,但是自己清醒的认识面对眼前的一切都只能无能为力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天命难违的哲理思考。 二、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色 (一)情景交融,含蓄蕴藉 《唐宋诗醇》评:“香山居士,古体多以铺叙畅达见长,短篇间以含蓄蕴藉生姿。”。白居易的感伤诗有的是长篇歌行,有的是短篇。部分短篇通过有限的语言营造意境,以简约的笔墨勾勒景物并熔铸主观的意绪,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效果。“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真景物,即目之所触、心之所及的景象,绘景逼肖自然,真感情,即对人生真切体验的情感。感伤诗的意境是通过秋天萧索之景与孤苦心境的遇合而产生的,将真切的人生体验圆融在眼前的兴象之中,创造出凄清空明的诗境。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四溟诗话》),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白居易对诗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物我同一,浑然融成一片,诗人巧妙的让世界万物具有了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例如《秋江送客》: 秋鸿次第过,哀猿朝夕闻。是日孤舟客,此地亦离群。 濛濛润衣雨,漠漠冒帆云。不醉浔阳酒,烟波愁杀人。 诗中通过秋鸿、哀猿、孤舟、蒙蒙细雨、漠漠浮云汇聚成一幅悲凉 4 的画面,令人愁绝,情调悲切。全诗皆为景语,情寓景中,无一字写愁情,然愁情尽露,才赡思新,得意处辄题,妙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明代江进之《雪涛小书》中说:“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扩多少。”白居易善于使用多种化境技巧,如拟人、用典、比喻、练句、白描等,开掘出更为新颖的诗境,写得含蓄蕴藉,韵味醇厚。如他的长篇七言歌行《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 5 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二)言浅思深,情致曲尽 薛雪在《一瓢诗话》中称“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风人之能事也。”指白诗有平字见奇,常字见险的特色,元稹也在《白氏长庆 6 集?序》中说“感伤诗长于切”。指出了白居易的诗语言讲究质朴通俗,直白浅露,朴字见色。他自己也在《新乐府序》中阐述自己创作主张时说:“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和言近意远,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这种对言辞浅直晓畅的追求,使其诗平易自然,却不失韵味,情感浓淡变化如墨竹般富有节奏感和跳动感。如其《自河南经乱》“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这首诗诗歌语言特点是“白”,“白”而有味,这是很难做到的,这首自然平直、毫无雕饰的诗中,再融入时代背景,可以看出诗人伤战乱,想家人,道出了那一时代人民的心声。 白诗情意深赡。白居易是封建的人道至上主义者,在他的身上同时可以看到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佛家的慈悲观念,这对诗歌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平易晓畅、恬静自然,铺陈其事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流露出他的恻隐之心、慈爱之怀、友情之思和终生追求的爱好不能实现的遗恨。白居易的一生又结识许多了朋友故交,无奈命运坎坷无所依,生涯飘泊无长居,造成多次与亲朋分别离异,在孤苦寂寞中度时光,感伤诗便成了他表情达意的最好方式,他总是能够调动浅显的词语来表达自己深致的情意,如《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畬烟。赖此东楼夕,风月时翛然。凭轩望所思,目断心涓涓。背春有去雁,上水无来船。我怀巴东守,本是关西贤。”几句中“盐火”、“畬烟”、“风月”“轩”“目”等无关事物并没有使其流于庸俗乏味,而是巧妙地将素朴的诗句和感伤的诗统摄起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之情,显得别有一番风味。 (三)淡雅清婉,凄伤动人 白居易感伤诗的风格是阴柔中带有清婉、落寞中含有感伤。一些短诗如《溪中早春》、《渭村雨归》、《曲江感秋》等写的淡雅清真、婉约含 7 蓄。长诗歌行,如《寄行简》、《不二门》、《寄唐生》、《百韵寄微之》和《琵琶行》等清新淡雅,格调凄迷,体现出了白诗的特色,具有一种清淡之味,用白描的手法、平淡朴素的诗句勾勒景物,写得纯真自然,情景浑然于一体,诗境清明闲淡。《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一个“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简洁巧妙、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婉约凄切,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婉转悱恻,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语言凝练,细腻感人,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白居易感伤诗清而不淡,秀而不媚。如他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回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全诗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诗言简意富、诗浅味深的特点。此诗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白居易的感伤诗可以说是人生的一部悲歌史,如:《初入三峡有感》悲命途之蹇舛,《琵琶行》悲身世飘零,《长恨歌》悲男女别恨,《早秋曲江感怀》悲人生易老。悼亡诗和伤吊历史的诗作写得情调凄伤,哀婉动人,通过情景描写和回忆历史,抒发因亲友离逝的切肤之痛和对人物不幸的同情。《哭王质夫》作于元和十年,开篇以自己与友人分离已久,生前分别时的怏怏不乐,内心的酸楚。接到讣告之后,开始是惊疑不信,再是声泪俱下,“怜君古人风”至“生世仍须臾”六句,感慨王质夫有古人遗风,可惜身世蹇滞,生命短促。最后以毒蟒、娇狐“皆享千年寿”,而王质夫有德之人却寿命短暂,反衬自己因失去友人的扼腕痛惜,对生命无常的疑惑。全诗满纸辛酸,有悲哀,有敬佩,又有怨愤。 总体而言,白居易的感伤诗摆脱了传统的儒家诗教观的诗歌主张, 8 又走出了其闲适诗过分强调诗理的弊病。当然,部分观点指出其一些感伤诗作写得相对比较肤浅,思想空洞,如和元稹的书信往来中有些诗为了格式往往内容空泛,长律诗有些同一意思的句子也重复累赘,就感伤诗本身来说,由于其情感表达的随意无束,也有不够深厚、不耐回味的缺点也值得进一步思考,这是我们不能回避也无须回避的问题。但从整体上来审视白居易的感伤诗,无论历史地位还是美学角度欣赏,其价值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沈松勤、胡可先、陶然(唐诗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3]孙学堂(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4]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元稹白居易诗译选,江苏:凤凰出版社,2011,3-4。 [5]陈友琴(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 [6]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
/
本文档为【《论白居易的感伤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