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浅析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2017-10-16 5页 doc 16KB 1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浅析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及社会工作的介入浅析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浅析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摘要:伴随中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在老人中的比例在不断上升。空巢老人的问题备受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分析空巢老人的现状和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尝试从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观和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社会工作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空巢老人的规模可能将进一步扩大,空巢现象将更普遍,空巢期将明显延长,空巢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易产生抑郁失落、孤独寂寞...
浅析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浅析空巢老人的心理问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浅析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摘要:伴随中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在老人中的比例在不断上升。空巢老人的问题备受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分析空巢老人的现状和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尝试从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观和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社会工作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空巢老人的规模可能将进一步扩大,空巢现象将更普遍,空巢期将明显延长,空巢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易产生抑郁失落、孤独寂寞等心理问题,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已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将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因此,从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入手,探索出一条解决此问题的中国特色道路。 一、空巢老人现状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亲人照顾的老人,或是无儿无伴的孤寡老人,或是与儿女分开居住的独居老人。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827.4万人,占总人口的7.1%,同年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199.1万人,占总人口的0.96%,截止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一亿六千万人,占总人口的12%。空巢老人的比例在不断的上升,他们主要面临三大问题—心理、经济和生活照料问题,本 文主要从心理问题来阐述的。 二、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分析 空巢老人面临多种问题,而心理问题在空巢老人中普遍存在,如孤独寂寞、焦虑、无成就感、不再被需要、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等。 (一)产生原因。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是个人、家庭、社会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分为两方面: 1.主观因素。 (1)性格:空巢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使老人们得不到来自亲人的关心和照顾。有些老人性格内向,不愿与其他人沟通,心里问题无法倾诉就得不到及时解决;有些人在气质上是抑郁质的,神经系统不够活跃和协调,也易产生心理问题。 (2)认知:空巢老人和子女的长期分离,得不到子女的关心,使老人从自身去寻找子女不能陪伴的原因,会责备自己在某些地方没尽到,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不敢与他人交往,自我认识出现了扭曲。 (3)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的不足:有充分的沟通技巧和善于表达自己的老人,都会与子女或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家庭互动良好,能充分参与到社区中,心理发展健全。相反,有些老人不具备与他人良好沟通的条件,使自己被排斥在群体之外,在心理上受到打击,加快了心理问题产生。 2.客观因素。 (1)家庭: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是引发空巢老人心理困境的外因。空巢家庭中子女长期不在父母身边,使老人有种被子女遗弃及对子女的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感觉。老人在退休后的普遍衰老感使其觉得在自己生病时得不到及时的照顾是年老后的一种悲哀,从而无形中降低了对生活的热情。在被遗弃的意识和生活热情降低的情况下,心理问题必然产生。 (2)社区:空巢家庭中老年人在生活或情感上遇到问题时,儿女不能给予及时社区机构也不能给予老人一些生活帮助或情感支持时,老年人的失落和孤独感会更加严重。 (3)社会: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条件改善,许多子女结婚后与老人分开居住;中国素有尊老爱老的文化传统使老人因身边无子女产生深深的失落感;新闻报道中对一些空巢老人悲惨状况的报道如去世后无人发现、自杀等,会在老人的心中留下阴影。这些都可能导致老年人对空巢的悲哀感和恐惧感,影响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三、空巢老人心理困境下的社工介入策略 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帮助空巢老年人重塑面对心理危机的信念,而且要积极运用专业方法介入老年人的心理困境,寻求维护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可行方法。通过对空巢老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本文将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主观对策。 1.社工给予老人支持和鼓励。工作者通过仔细聆听老人的表述, 表达自己的同感并建立与老人的信任关系;给予老人改变人际交往状况的保证,使老人有足够的信心与他人交往;给予老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帮助或实物支持,为其寻求社会资源和援助,辅导其心理使老人感觉到工作者对他的关心,增强老人改变的信心。 2.运用认知重构法。让老人举出令他产生心理问题的具体事物,将这些问题由强到弱进行排列,工作者再运用认知重构法解决以上问题。 3.加强老人沟通技巧的学习,提高其表达能力。工作者以提供者身份出现,指导老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应注意的事项,推荐一些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的书籍,帮助老人掌握沟通技巧,树立与他人交往的信心。 (二)客观对策。 1.以“小组工作”为路径,倡导服务人性化。 社工在专业团队协助和理论指导下,利用成员间的互动和小组凝聚力,帮助老年人学习他人的改变自身行为,正确面对生活中困难,恢复自己的社会功能。 从老年人的心理和社会特点来说,老年人更需要群体活动。老人有不同的问题和需求,社工可据此组成不同的老人团体,帮助老人通过参与特定的团体活动来解决自身问题。老年人的活动小组根据小组的目标和任务分为多种类型如成长小组、学习小组、治疗小组等。在这些团体中,社会工作者可以是团体的倡导者,也可以是组织者或领导者,通过倡导或直接组织相关的老年团体领导活动。在 活动中,社会工作者须有效处理老年人参加团体的心理障碍和顾虑,真正实现老有所乐。 2.以“社区参与”为路径,倡导生活和谐化。 社会工作者通过改善老人与社区的关系,提高老人的自助、互助能力,促进其社区参与,通过老人的集体参与去改善他们生活质量。 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把社区中的老人组织起来,组成各具功能的老人团体以满足老人的各种需求。社会工作者应关注社区中所有能形成组织为老人提供照料和服务的资源,关注社区资源的动员、分配和效益最大化。其次,在老年社区工作要常推行自助和互助以加强居民自助能力,并鼓舞居民间守望相助,通过动员老人自身参与来唤起自为意识,促使他们为自身权利的实现承担责任,增强社区老人的参与意识,实现助人自助。此外,社会工作者应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染力,凭借社区群众的力量发动社区在职、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或动员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和呼吁,为社区老人提供政策法律等咨询服务,提升老人的意识并保护老人的权益。 四、结语 总之,社会工作通过专业的方法和路径介入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是一条新出路,有利于整合了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和推进“适度普惠型”养老的福利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虽有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各种困难,因为并不是所有社区都可以提供良好的社区支持,且农村地区的环境更差,实施难度更大。因此我们要呼吁政府和社会的力 量一起努力帮助空巢老人解决心理问题,真正地实现“老有所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出版社,2003. [2]李佳.空巢老人与社会服务[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0(06). [3]孟昉,黄佳豪.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状况亟待关注[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8(02). [4]崔炜.空巢老人心理困境分析与社工介入路径设计[j].社会福利.2011(01). [5]钟冬红.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的介入[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
本文档为【浅析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及社会工作的介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