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声无哀乐的思考

2017-09-21 3页 doc 13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声无哀乐的思考声无哀乐的思考 读嵇康《声无哀乐论》的几点思考 作者:郑向军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的音乐美学专论,集中体现了嵇康在“乐”的本体论、“乐”与情感的关系和“乐”的社会功能三方面的重要思想。开创了后人在音乐美学方面的研究的新领域,对后世在音乐美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一、对于“乐”的本体论的思考 嵇康以“和”为乐的本体,而乐的本体是出于自然的,那么声音的“和”与“不和”就是由自然决定的。“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至于爱与不爱,喜与不喜,人情之变,统物之理,唯止于此;然皆无豫于内,待物而成耳。”“音声有自...
声无哀乐的思考
声无哀乐的思考 读嵇康《声无哀乐论》的几点思考 作者:郑向军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的音乐美学专论,集中体现了嵇康在“乐”的本体论、“乐”与情感的关系和“乐”的社会功能三方面的重要思想。开创了后人在音乐美学方面的研究的新领域,对后世在音乐美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一、对于“乐”的本体论的思考 嵇康以“和”为乐的本体,而乐的本体是出于自然的,那么声音的“和”与“不和”就是由自然决定的。“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至于爱与不爱,喜与不喜,人情之变,统物之理,唯止于此;然皆无豫于内,待物而成耳。”“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克谐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声,得于管弦也。”“乐之为体,以心为主。故无声之乐,民之父母也。”这些都体现了乐之本体出于自然,这是嵇康最重要的贡献,明确的赋予了音乐一种本体论上的意义,确立了音乐的本体。认为乐的本体是超于哀乐的“和”,这是嵇康乐论的特色所在,也是它突破了以往乐论的贡献所在。 我们在读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要站在艺术本体的角度上理解嵇康的“乐”本体论,艺术的本体就是体现了真实性自然性上,这是所有研究艺术本体所追求的。嵇康的“乐”本体论是唯物的,是通过“乐”本体的阐述,揭示出人生的某种超越。在我看来嵇康的“乐”本体论体现了我们现在所说的音本体和乐本体,音本体是狭义的音乐美学观,乐本体是广义的音乐文化观。 二、对于“乐”与情感的关系的思考 在嵇康之前,儒家乐论一再强调“乐”是哀乐的情感现,而嵇康确认为作为“乐”的本体的“和”是超哀乐的,与哀乐无关。“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哀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嵇康并不否认音乐能唤起人心中的情感,但他认为音乐的本体是超哀乐的“和”,音乐虽能引起人的哀乐的情感,但作为音乐的本体的“和”是不包含哀乐的。 在读嵇康《声无哀乐论》的开始就提出了全文的论点“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以下的论述基本上是在论证他的这个观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如何来理解“乐”与情感的关系,这是一个有关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一系列环节的美学问。我个人认为乐与情感的关系主要是建立在创作者、表演者和欣赏 者的情感体验上,这种情感体验是我们生活非常重要的精神文化的内容。 三、对于“乐”的社会功能的思考 嵇康把乐的移风易俗问题分为两个方面来加以解释。一个是在他所说的远古的理想社会中的情况,另一个是这个理想社会衰败以后的情况。“夫言移风易俗者,必承衰弊之後也。”在嵇康看来,乐的移风易俗的作用,在他说的理想社会中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但在这个理想社会衰弊之后,虽然“至八音会谐,人之所悦,亦总谓之乐,然风俗移易,不在此也”。因为这时“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的现象不再存在,人们心中产生了各种贪欲,从而声音之“乐”也就不再自然的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了。“夫音声和比,人情所不能已者也。是以古人知情之不可放,故抑其所遁;知欲之不可绝,故因其所自。为可奉之礼,制可导之乐。口不尽味,乐不极音。揆终始之宜,度贤愚之中。为之检则,使远近同风,用而不竭,亦所以结忠信,著不迁也。”嵇康的观点脱离不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主要体现了乐的教化作用。 我们对于音乐的社会功能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对于社会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贝多芬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的娱乐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乐记》中指出:“夫乐者乐也。”就是说音乐即快乐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听音乐的第一目的一般不是为了学习,也不是为了受教育,而是为了娱乐。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优秀品质,陶冶人的情操是音乐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 近年来由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音乐的医疗、保健作用也愈来愈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音乐的社会功能又有了它鲜活的生命。 我对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观点再重读后有了新的认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这种渴望精神上的无限自由,是对中国情感表现说的抨击。但是我们现在学术的发展已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如何看待“乐”的本体论、“乐”与情感的关系和“乐”的社会功能三方面的观点,我认为应该是以探索性的眼光来看待,对我们有更前瞻的认识,从而提高我们的艺术思维和艺术修养。
/
本文档为【声无哀乐的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