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刘氏来历

2018-06-19 50页 doc 147KB 5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刘氏来历刘氏来历 [刘氏来历] 刘氏的来源大致有五。 首先,据《元和姓纂》与《新唐书?宰相世系》介绍,刘姓源于一个姓刘名累的人,其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这是刘姓的最早起源。而刘累又是帝尧陶唐之后,所以刘是古帝唐尧后裔之姓。 刘姓第二支出自姬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说:“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 另外三支则分别是:北魏时少数民族改姓刘;刘邦赐娄敬、项伯之族姓刘;西汉初年公主下嫁匈奴单于,所生的小单于也冒姓刘。 [刘氏名望] 刘姓为中国第四大姓,其政治名人特别多,在中国历史上,刘姓者称帝称王的多达66人,是...
刘氏来历
刘氏来历 [刘氏来历] 刘氏的来源大致有五。 首先,据《元和姓纂》与《新唐?宰相世系》介绍,刘姓源于一个姓刘名累的人,其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这是刘姓的最早起源。而刘累又是帝尧陶唐之后,所以刘是古帝唐尧后裔之姓。 刘姓第二支出自姬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说:“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 另外三支则分别是:北魏时少数民族改姓刘;刘邦赐娄敬、项伯之族姓刘;西汉初年公主下嫁匈奴单于,所生的小单于也冒姓刘。 [刘氏名望] 刘姓为中国第四大姓,其政治名人特别多,在中国历史上,刘姓者称帝称王的多达66人,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 刘邦建立西汉,刘秀建立东汉,刘备建立蜀汉,刘渊建立汉国„„刘崇建立北汉,直至刘豫受金册封,曾被称为“齐帝”。另外,刘邦建立西汉后,大搞“大封同姓”,同姓封地,为刘姓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姓历史悠久,其出现的学者名人也特别多。西汉刘安与别人合编《淮南子》;刘向撰成《别录》,是中国目录学之祖;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著《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唐代刘知己著《史通》,是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清末小说家刘鹗著了《老残游记》„„ 此外,刘姓还有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如刘义庆、刘禹锡、刘长卿、刘熙载、刘永福、刘大白、刘半农、刘胡兰等。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刘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四,是当今中国的第四大姓。 京口刘氏从刘子羽的第28代孙开始,使用的名排派和字行派: 名排派:世嘉国泉荣,炳增锡永盛。纯良正善学,本立恒常生。 字行派: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凤岗刘氏20字的字派: 一守敬日,公季汉中,德士伯卿,夫唯汝淑,宗孟仲初。 南宋时,又由著名学者朱熹赠了一个16字的续派(“员”字为第21世): 员世希哲,尔谦则良,克敦孝友,景用必昌。 明朝末年,刘淮春续订了一个16字的字派(“文”字为37世): 文行忠信,大道孔彰。家修廷献,长发其祥。 华容刘氏六十余字字派: 宗隆宝皋。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祖如世可希,好学师允在。惟子守承应,克绍迪友怀。 启佑宜以德,秉国重斯才。运器资道量,煦类悦群来。敛修清节懋,丰施乐利偕。 湖南宁乡南塘刘氏32字派语: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少奇家族字派: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开七公派下《刘氏通谱》公议派文(江西、湖南两省刘开七公后裔民国时期合修通谱时所订立的字派) : 巨族同修谱,光前裕后清。存仁多发富,积善自成名。 添福承宗祖,迎祥列彦英。诗书宏世泽,礼乐振家声。 美事全忠孝,良谟尚读耕。相传千万代,永远绍彭城。 字辈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 的部分。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 堂号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 堂号是什么,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以地名作堂号: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王姓的“太原堂”、“琅琊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等。这些堂号,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是有关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讲的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在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有。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这一类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德鼓吹外, 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意。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都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后裔的“屏山堂”。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堂号的类别和特色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恧在,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堂号不仅书写于宅院厅堂、宗祠祖庙、族谱封面,而且也题写于店铺、字号、书斋别墅、文集书画及日常生活用具(如车舆、灯笼、钱袋、家什)上面,用以区分姓氏族别,作为本族标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如李姓郡(望)号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汉中、代北、鸡田、柳城等30余个;王氏有:太原、琅琊、京兆、元城、汲郡等地38个;张姓有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中山、安定、河内等40余个。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叼,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 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 以地名命名堂号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颖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 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室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以传统伦理为堂号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决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名之为“百忍堂”。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礻右曾的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寄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绩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 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杨氏堂号 由上面的介绍可以得知,堂号并不是按照字辈来确定的。 杨氏堂号主要有: 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的肇姓始祖杼公兴旺发祥之地,故用此堂号。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 此外,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光裕堂”、“赐书堂”、“崇本堂”、“清白堂”、“务本堂”、“绍兴堂”、“瑞本堂”、“绍先堂”、“河东堂”、“栖霞堂”、“秦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等。 “刘”乃大姓。一般做过皇帝的姓氏都是大姓 俗称“沂水西南乡,无刘不成庄。”据刘氏家谱记载:“吾刘氏原籍无考,相传明初自江南海州十八村迁出时,兄弟三人渡海,一止琅琊白茅,一止济南青城,”刘璟在“沂水西南乡芦阳北埠庄”“结芦而居”。 “刘氏起家寒素,自来沂后,世业耕读。越数传,族姓日盛。”清朝初年,刘璟的五世孙刘翰明(字翊之)任大名府知府,从此刘家成为贵族。其子刘琈“躬自俭约,崇实戒华,日教耕课读,范子弟于规矩中。”此后沂邑刘氏“族属繁延,人文蔚起。或策名朝宁,润色鸿猷。”“至保家世务本业者,比户而然。” 因族人修起了八处楼房之故,刘璟的后裔不知何时被冠以八楼刘的名号。据老人们的回忆,高湖、南沿麓、梭庄东、东师古、果庄、岸堤、垛庄 、北庄曾经各有一处,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防止日伪盘据,尽行拆毁。 刘氏“原谱存大宗支处,经地震房屋倾圮,谱落其中,阅数日寻得之。前数幅已残缺无存。”康熙五十年,刘璟的八世孙刘棪“于族中搜得旧存草谱一册,上溯自失名祖所自出,祖讳璟,璟子五人,失名祖居四。长支五传后无考,三支一传后无考,二支、四支、五支并列。” 棪等“谨据此册推八世,璟祖为始,祖之下分支编次,后续者其次之。”刘璟的九世孙刘恒吉“沿门汇集阅月,始将宗派妥叙。” 道光十五年,刘璟的十世孙刘遵和又续家谱,“拟命名字,遵汝家矩曰厚乃长敦本务实衍启聿望”并刻印。光绪二十年,刘璟十五世孙刘升厚重续并印。文化大革命中,家谱欲被当作“四旧”烧毁,幸由刘姓后人经手,遂偷出保存至今。2005年,刘璟十六世孙刘乃三、刘乃进费尽周折,搜得家谱,续本支后刻印。 据先父刘禹田(讳曰佃)记录,刘氏家族命名字为“遵汝家矩,曰厚乃长,源本敬慕,启绪衍祥 ,庭 重理法,训式义方,尚守诚笃,用锡善良。矩、厚、慕、绪、法、式、笃、锡等字用在名字的末尾,其余的字用在名字的中间。” 近闻沂南县崇文堂家谱坊欲为族人重订家谱,遂书《说明》以遗之。 十五世孙刘钢厚沐手敬撰于2005年11月 姓氏来源 1 出自伊祁氏,帝尧(伊祁放勋)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后裔因以为氏。裔孙刘累,能驯化龙,侍奉夏后,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赐为御龙氏。此为祁姓之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士氏,周朝初年,周成王灭刘氏唐国,把唐遗族改封到杜原(今陕西西安市南杜陵)建杜国,最后一任国君杜伯周宣王时无罪被杀,杜伯之子杜隰叔逃到晋国,隰叔子杜蒍在晋国任士师之职,后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其孙晋国大夫士会因国内动乱出奔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 3出自姬姓。其源头有二:一说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王季之子(周成王叔祖父)于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刘聚,相传为刘累故居,因得名),其后裔以邑名为氏,形成姬姓之刘。另说是: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封其小儿子到刘邑,号称刘康公。其后代亦以邑为氏,是为姬姓刘的又一来源。这两支姬姓刘氏后代均无显族。 4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姓刘或赐姓刘。 [编辑本段] 其他渊源 一、赐姓刘氏, 据史书记载: (1)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刘敬后人也繁衍成刘姓一大支脉。 (2)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为感谢项伯救命之恩,封其为射阳侯,赐姓刘;项伯遗族受刘邦封侯的有三人,也皆赐姓刘。其后代繁衍成刘氏一大支脉。 (3)东汉舞阳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 (4)宋真宗继位后,因刘皇后从小无亲,为龚美之父收养,真宗赐龚美姓刘,认其为弟。 二、改姓刘氏: (1)王朗冒名汉成帝之子刘子舆,自立为帝。 (2)安定三水人卢方,诈称武帝曾孙刘文伯,自立为帝,据平凉等地。 (3)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冠。为刘备义子,改姓刘。 (4)唐代宦官俱文珍,冒姓刘,名贞亮。 (5)北汉君主刘继恩,原姓薛,因是刘承钧的养子,改姓刘。刘继恩之弟刘继元,本姓何,亦改姓刘,后继帝位。 (6)元末陈友谅败亡后其后代有改姓刘的 (7)明代宦官刘瑾本姓谈,冒姓刘。 (8)留氏改刘氏:后坡刘氏为永春留氏族裔,于宋末元初的动荡中易姓为刘;另《清源留氏族谱》载:第三十九世留天禄,泉州路录事,因军情严重,不仕,复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为刘,为本支始祖。 (9)嘉庆年间天理教领袖林清又被称作刘金刀、刘安国、刘林。 三、少数民族刘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的民族融合,也反映在姓氏的演变上,刘姓是颇为典型的一例。 (1)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於冒顿(音mo du墨读)为妻,冒顿姓挛 (音luan di銮低)。按匈奴习俗,贵者皆从母姓,所以挛 氏子孙皆姓刘。十六国时期的汉国建立者刘渊、前赵国建立者刘曜、大夏国建立者刘屈孑(即赫连勃勃)都是匈奴贵族。 (2)汉光武帝刘秀子刘辅被封为沛王,其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败于匈奴,被囚于独山下(今辽宁海城县境)。刘进伯子名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至其六世孙名刘罗辰者,随北魏孝文帝迁徙洛阳。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将大部分独孤氏改为刘姓,(另一部分仍保持独孤姓,如李渊和杨广的外祖父独孤信)成为当时鲜卑贵族最显赫的八姓之一。 (3)突厥沙陀刘姓 ?唐德宗时,沙陀人内附,定居于今山西大同一带,长期与汉族杂居,不少人改汉字姓。沙陀刘氏两度建立政权:后汉(刘知远建立)和北汉(刘崇建立)。后虽国亡,但以其帝王之尊,皇族后世散居北方各地,成为刘姓又一支脉。 (4)契丹刘姓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金代“移喇氏”后人也有改刘姓的。(“移喇氏”即契丹国姓“耶律氏”的满语译音) (5)回族刘姓 中国回族形成于宋元之间,初无固定姓氏,入居中原后,回、汉杂居,很多人使用汉字姓。刘姓是从古兰经经名译音"辽艾辽艾"(汉语义为珠宝)转音而来。明初以后,随着回汉民族间人文交融,内地回民普遍使用汉字姓,其中刘姓不少。元朝将领刘哈喇不花子孙后裔也有融入回族的。 (6)蒙古族刘姓 ?元代,元仁宗为蒙古族人呼图克特穆尔取汉人姓名,因其母为汉人,姓刘,故叫刘汉卿。 ?明初,朱元璋推行汉化政策,给一些少数民族贵族赐汉姓,其中赐给蒙古贵族萨尔图姓刘名允信。 (7)满族刘姓 ?满族人刘姓始于元代。女真人写古伦氏迁居中原,改姓刘名国杰。 ?清代满族人大量入关,接受汉文化。康熙、雍正时,八旗子弟纷纷改用汉姓。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基本与汉族人同化,普遍使用汉字姓,其中有刘姓。 (8)维吾尔族刘姓 维吾尔族刘姓形成于元末明初。元代在河南为官的维吾尔族人在元亡后,其后裔多改姓。刘姓维吾尔族人现居河南渑池县尚有5 0 0 余人,一小部份移居到西安等地。 (9)高山族刘姓 高山族人本无固定姓氏,清乾隆二十三年,朝廷赐给高山族七个姓(卫、金、钱、廖、王、潘、黎)。从日本侵占台湾到台湾重回中国期间,高山族人多依托当地汉族人,认其姓为己姓,据统计共有7 9 个姓,其中有刘姓。 (10)傣族、景颇族刘姓 明初屯田戍边的汉族官兵,其子孙后代与当地民族通婚,逐渐演化为少数民族,但保留原有的汉姓氏。据近年云南腾冲刘氏收集到的3 5 1 个族谱中发现,有七支刘姓演变为傣族、景颇族。 (11)朝鲜族刘氏。朝鲜族人口近百万,居住在吉林省延边自治州的鲜族人有80万,其中刘姓人口数量位居30左右。据了解,在韩国有200多个姓氏,其中刘姓人数排在第三十四位。 (12)京族刘氏。京族原称为越族,人口近两万,有31个姓氏,居住在广西南疆诸岛,刘姓人口数量在京族中占20,,是这个少数民族的第一大姓。越南的刘姓有三类,一类是完全融入越南民族的刘姓,一类是越南族人使用汉字姓刘 氏而形成的刘姓,再一类就是近代以后移民越南的华侨、华人。不过,今天这几种不同的刘姓已很难区分了。 (13)藏族刘氏:在藏族人中,自古以来是有名无姓,但有自己特有的家族名与部族徽号: 如:德格家族、卡隆家族、兰齐默家族、罗隆尼卡家族、穆尼德吉家族、卓克勒逊家族、吉桑切家族、乞木乌格家族、格西措慕家族、巴登绒布家族、曲羝轮珠家族,喀居丹增家族,巴朗结赞家族,仁青格多家族、瓦热卡巴家族、聂荣克玛家族、贡那家族、康葛吉玛家族、索郎宗尕家族、勒旺家族、贡勃土司家族等其汉姓均为刘,当代名人有曾任四川人大副主任的来自于德格家族的萨朗仁波切(刘子寿),著名摄影家卡隆-兰齐默家族的扎西更登(刘华),世界著名藏族艺人来自勒旺家族的洛桑顿珠(刘多吉) 编辑本段] [ 迁徙分布 刘姓,以邑为氏,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刘姓人口在6000万以上,称得上是“遍地流(刘)”。刘汉王朝共历四百二十六年之久,刘姓人口在西汉年间就有十多万,在全国五千多万总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当时就已经成了大姓。 从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编辑本段] 刘氏政权 政权全存在时期 创始人姓名 历代刘姓领袖 名 刘国 帝舜时期~商 豕 商 刘式 刘式~,~刘累~, 韦国 西唐国 商晚期~周初 杜 周初~周宣王时期 刘, 刘,~刘姬贡~?~杜伯~, 国 刘国 周代公元前599年~, 刘康公 刘康公 刘夏 刘挚 刘卷 刘桓公 ~, 汉朝(西刘邦、刘盈、刘恭、刘弘、刘恒、刘汉、更启、刘彻、刘弗陵、刘贺、刘病己、始、东刘奭、刘骜、刘欣、刘衎、刘婴、刘前202年——220年 刘邦 汉) 玄、刘秀、刘庄、刘炟、刘肇、刘隆、 刘祜、刘懿、刘保、刘炳、刘缵、刘 其 志、刘宏、刘辩、刘协 它地方 诸侯国 其它地方诸侯国 见词条: 汉朝刘氏诸侯国 刘望国 (公元23-23) 刘望 刘望 建世朝 (25-27) 刘盆子 刘盆子 梁汉国 (25-27) 刘永 刘永 刘纡 刘子舆(23-24) 刘子舆 刘子舆( 王郎) 国 刘文伯( 卢方) 刘文伯(25-37) 刘文伯 国 蜀汉 221年——263年 刘备 刘备、刘禅 山阳公刘协 刘康 刘瑾 刘秋 国 (220-309年) 刘协 阿知王刘阿知 都贺王刘都贺~, 日 (289~,) 刘阿知 ~原田氏(割据)、秋月氏(割据)、本东汉高桥氏(割据) 使主 神凤国 (公元303年) 刘尼 刘尼(丘沈) 刘芒荡(309---309) 刘芒荡 刘芒荡 国 刘渊 汉-前赵刘渊、刘和、刘聪、刘粲、刘曜、(刘304年——329年 刘曜 帝国 熙) 刘显国 (351---352) 刘显 刘显 刘康国 (公元353) 刘康 刘康 刘黎国 (389---389) 刘黎 刘黎 刘率善公元416年 刘虎 刘虎 国 刘去卑 刘诰升爰 刘乌路孤 刘务桓 铁弗 (,~391) 刘去卑 刘阏陋头 刘悉勿祈 刘卫辰 胡 (407-431) 刘勃勃 赫连勃勃( 刘勃勃) 赫连昌( 刘夏 昌) 赫连定( 刘定) 楚国 455—455 刘浑 刘浑 刘举国 公元473年 刘举 刘举 刘裕、刘义符、刘义隆、刘劭、刘骏、 南朝宋 420年——479年 刘裕 刘子业、刘彧、刘昱、刘准 、(刘子勋)、 (刘义宣) 刘获国 527年 刘获 刘获 刘燕国 531年 刘灵助 刘灵助 刘敬躬542年 刘敬躬 刘敬躬 国 稽胡 神嘉 525年—535年 刘蠡升 齐 圣武 577 刘没铎 刘蠡升、刘没铎 国 刘霸道611年 刘霸道 刘霸道 国 刘元进613年 国 刘元进 刘元进 皇国 614年 刘迦论 刘迦论 614年 稽胡刘 国 619年—620年 刘龙儿 刘龙儿(刘苗王)、刘季真 定杨国 (617-620) 刘武周 刘武周 天造 (622-623) 刘黑闼 刘黑闼 燕 911---913 刘守光 刘守光 后汉 947年——950年 刘知远 刘知远、刘承祐、(刘赟) 南汉 911年——971年 刘隐 (刘隐)、刘岩、刘玢、刘晟、刘鋹 北汉 951年——982年 刘崇 刘崇、刘承钧、刘继恩、刘继元 越南占宋朝时期(在位十五刘继宗 刘继宗 婆王国 年) 大齐 1130---1137 刘豫 刘豫 刘永昌1214年 刘永昌 刘永昌 国 汉国 1465年 刘千斤 刘通(刘千斤) 安民国 1622年 刘永明 刘永明 刘守分1644年 刘守分 刘守分 国 大明国 1853-1855 刘丽川 刘丽川 (1777年~1884年) 兰芳共罗芳伯 刘台二、刘乾兴、刘阿生、刘亮官 和国 (1895年) 台?永清唐景嵩 刘永福 国 卡隆部 ,~7 世纪 聂赤赞普 刘.额尔德尼.桑切坚赞~1聂赤赞普~, 吐 7 ~9世纪 ~31达布聂赛~32囊日论赞~33松赞蕃帝国 干布~弃芒论芒赞~都松芒布结~弃迭 9世纪以后~, 祖赞~墀松德赞~牟尼赞普~牟如赞普~ 拉 墀德松赞~墀祖德赞~朗达玛~沃松、永达克王 丹~, 国 古 格王国 辽国 辽:耶律阿保机(刘亿)、耶律德光、 东耶律阮、耶律璟、耶律贤、耶律隆绪、丹 耶律宗真、耶律洪基、耶律延禧 北907~1125 东丹:耶律倍、{耶律阮}、耶律安辽 926年-982 端、耶律娄国 移 1122---1123 北辽:耶律淳、耶律定、耶律雅剌契丹 里、耶律术烈 1161年-1162年 后 移剌契丹:移剌窝干(耶律窝干) 1196年-1196 耶律阿保机 契丹 后契丹:耶律德寿 1213年 - 1233 东 东辽:耶律留哥、耶律薛阇、耶 1124年-1218 辽 律收国奴 、耶律古乃 1216-1219 西 西辽:耶律大石、耶律夷列、耶 辽 律普速完、耶律直鲁古 后 后辽:耶律厮不、耶律乞奴、耶辽 律金山 、耶律统古与、耶律喊舍 回鹘汗Iylle.YURKOLLO 国 公元744~848 刘(药罗葛骨力裴刘(移剌)(药罗葛骨力裴罗~? 罗 河 公元,~1036 药葛罗仁美~, 西回鹘 药葛罗仁美 刘(移剌)(奥斯曼?加齐、乌尔汗、奥斯曼奥斯曼?加齐 穆拉德一世、巴耶赛特一世、穆罕默土耳其1280~1922 Iylle.OSMAN 德一世......等共40君主 帝国 KHAN [编辑本段] 历史名人 刘 邦:即汉高祖,江苏沛县人。于公元前211年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 向: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是我国目录学之祖。 刘 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 一了全国。 刘 备:即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公园221年正式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 刘 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 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所著《天论》三篇,为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及辩证法哲学著作。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为韩侂胄客,不识侂胄之败事,识力远不及辛弃疾。又屡试不第,漫游江、浙等地,依人作客,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后布衣终身,去世于昆山,今其墓尚在。著有《龙洲集》、《龙洲词》。 【刘三妹】亦称“ 刘三姐 ”。 传为 唐 代著名的 壮 家女歌手,善唱山歌,有“歌仙”之称。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刘三妹》:“ 新兴 女子有 刘三妹 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 唐中宗 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今称„歌仙?。” 何其芳 《毛泽东之歌》:“ 毛主席 说:„ 刘三姐 反压迫,是革命的。?” 【刘三姐】见“ 刘三妹 ”。 [编辑本段] 郡望堂号 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7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是汉高祖的后代。 2,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5,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6,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 7,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8,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 9,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10,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11,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12,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 13,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 15,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16,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17,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 18,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 1,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2,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 3,藜照堂: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 [编辑本段] 刘姓宗祠通用对联 〖刘姓宗祠门楣题辞〗 禄阁流光 彭城世德 “禄阁流光”是出自刘向的故事。刘向,西汉人,字子政,初为谏议大夫,宣帝招名儒俊材。元帝时为中垒校尉,博学通经。据无名氏《三辅黄图?阁》载:“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黎杖,叩阁而进见。向喑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与说开辟前事,出天文地理书授之。问名,曰:太乙之精,闻卯金之子好学,下观焉。”刘向著述有《洪范五行传》、《列女传》、《列仙传》、《新序》、《说苑》等。 “彭城世德”出自汉高祖刘邦的事典。 ----------------------------------------------------------------- 〖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刘国; 望出彭城。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刘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1、3-?、?》、《三、历史名人?刘邦》和《四、郡望堂号?彭城郡?彭城堂》等)。 彭城世泽 汉室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刘姓的望族居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市,汉高祖刘邦的老家。下联“汉室”,典指西汉、东汉两朝,都是刘家王朝的天下。 术通象纬; 药采天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初大臣刘基,字伯温,浙江省青田人。元末进士,曾官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后弃官隐居,著《郁离子》,揭露元末暴政。至正年间到应天,劝说朱元璋脱离韩林儿,独树一帜,并为他筹划用兵,参与机要。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博通经史,善写文章,尤其精象纬(象数谶纬)之术。著作有《诚意伯文集》等。下联典指东汉剡溪人刘晨,相传永平年间和阮肇同入山采药,迷路遇两个仙女,邀他们到家中,吃胡麻饭,睡前行夫妇之礼。半年后回家,子孙已经七代了。 术通乾象, 喜入天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雕龙名著; 殿虎英风。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朝梁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刘勰,字彦和,莒县人,世代居京口,早年立志好学,家贫不娶妻,跟从沙门僧佑钻研佛教理论。梁武帝时,历官奉朝请、东宫通舍人等,深为昭明太子萧统倚重。晚年出家为僧,法名慧地。南齐末年,写成《文心雕龙》五十篇,论述各体作品的特征和历史演变,探讨创作、批评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文学和时代的关系等,系统完整,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杰出著作。下联典指北宋大名人刘安世,字器之,学者称元城先生,熙宁进士,不做官,从学于司马光。司马光任宰相时,推荐他为秘书省正字,官至谏议大夫。刚毅直率,使贪官畏慑,被视为“殿上虎”。著有《尽言集》等。 唐朝正字; 汉室传经。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刘晏,引《三字经》:“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下联典指汉?刘向受帝命于天禄阁校正《五经》同异,其子刘歆继承父业,整理六艺群书,成《七略》。 阮嵇作友; 丰沛发祥。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刘伶与阮籍、嵇康为友。下联典指沛人刘邦建立汉朝。 业承西汉; 派衍南塘。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南塘镇刘氏宗祠联。此宗祠联比较简短,全联典指南塘的刘氏,是西汉皇族的后裔。 彭城世泽; 松柏家声。 ——秀月(笔名)撰香港特别行政区松柏塱刘氏宗祠联 松柏塱原是一个穷乡僻壤,在数十年前,满地都种了松树及柏树,而“塱”字下面加一个“土”字,正是指这个地方有很多肥沃的泥土,可种植树木及开发田地,因之而名松柏塱。今日的松柏塱还剩下十馀株松树。最早迁进来居住的人为松柏塱兴建了数座祠堂,每逢新年都贴上对联。黄氏宗祠“玉堂富贵;金屋荣华。”简氏宗祠:“敦诗说礼;厚德深仁。”邝氏宗祠:“宣维海雪;城溯庐江。”以上的祠堂是由现居民的祖父母们共同建造的,用的材料是最简陋的砖瓦,并涂上漆油。直至今日,横列筑成的数座祠堂,已具体证明居民对于先人们精神存在着一种崇敬的心。 彭城世泽; 铁汉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彭城堂”通用堂联。 彭城世德; 禄阁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彭城堂”通用堂联。 汉高故里; 古宋遗风。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汉里堂”通用堂联(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2、堂号?汉里堂》介绍)。 ----------------------------------------------------------------- 〖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藜阁家声远; 彭城世泽长。 ——佚名撰刘姓宗祠“藜照堂”通用堂联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唐?刘锡禹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刘禹锡《陋室铭》句联。 一门五都督; 三科两状元。 ——佚名撰江苏省姜堰市旧城刘氏宗祠联(1) 全联典指姜堰乡下的刘氏家族,在明清两个朝代先后出过五名都督和一对兄弟状元。历史记载着刘氏家族的兴旺。刘状元故里位于姜堰市桥头镇雁子墩东边的孙家庄。府宅东、北、西三面临水,相传这里“风水”好,为《水龙经》中的“二重龙水型”,解曰:二水二重龙,如带复如弓,为官家富足,清职显门风。刘状元府建于乾隆五十一年,府门朝南,门前有石雕门墩,活动式铜门槛。屋子古意深深,木质门窗上的油漆早已褪尽,变得黑不溜秋。院子里凹凸不平的青砖石板上长出许多青苔,透过灰尘依稀可见府门两边的朱漆金字楹联(见下《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桥头镇雁子墩孙家庄刘状元府联》)。 天禄家声远; 彭城世泽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刘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 〖刘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海隅文藻振世; 顺昌旗帜惊人。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魏代“建安七子”刘桢,有文名。下联典指 宋?刘锜镇守安徽顺昌,破金兀术数十万兵。 ----------------------------------------------------------------- 〖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三章早沛秦川雨; 五夜长明书室灯。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字季,沛县人。曾任泗水亭长。秦末陈胜起义时,他起兵响应,称沛公。初属项梁,后与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同为反秦主力。公元前206年,率军攻入秦都咸阳,推翻秦朝的统治。废除秦的严刑苛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除秦代苛政,深得民心,得到秦人的拥护。项羽入关,他被封为汉王。随即与项羽展开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六国旧贵族,发展农业生产,制定了《汉律》。下联典指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字子政,沛县人。曾官谏议大夫、中正,屡次上书劾奏宦官、外戚专权。成帝时,任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曾在天禄阁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又著有《洪范五行传》、《说苑》、《新序》、《列女传》、《五经通义》等。 刘娘申哀真命薄; 徐女泣告果心贞。 ——李文郑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的三妹刘三娘,文章清新挺拔,嫁给东海人徐悱。徐悱死,刘三娘为他写祭文,言词凄怆,令人读之落泪。徐悱的父亲徐勉,想写哀辞,读了三娘的文章,便不再写了。下联典指宋代龙游人刘愚,字必明,历任江陵府教授、安乡县知县,颇有惠政。后辞官,在城南筑草庐著书。其妻徐氏,娘家原打算将她嫁给富人家,她泣告母亲:不愿做富人家的妻子。于是嫁给了刘愚。一次,刘愚带金子回家,她发怒道:“我以为你是贤人,怎么拿别人金子回来,马上给人家送回去~”刘愚忙拿出书本给她看,说是教书的报酬,这才罢休。 先代蒲鞭昭德泽; 后人藜阁继书香。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华阴人刘宽,字文饶,桓帝时官南阳太守,为人温和仁义。吏民有过错时,只用蒲鞭惩罚,表示耻辱而已,始终不让人受苦刑。“蒲鞭”,是用蒲草做的鞭子。下联典指西汉刘向,相传他在天禄阁校书时,有个穿黄衣、执青藜杖的老人,吹杖头火焰,为他讲开天辟地的故事。当问老人名字时,老人自称“太乙之精”。 守本忿耕读第一; 尽人伦孝友俱先。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 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 功垂淮海冠裳肃; 泽派罏山俎豆馨。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闽侯县南屿镇罏峰刘氏宗祠联。罏峰刘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中期,坐落在南屿镇罏峰南麓刘厝街,坐北朝南,木石砖混合结构,总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祠堂前广场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广场上竖立长约10米的附斗旗杆一对(已毁)。正厅前上横柱悬挂“万代如见”四字金匾,正中龛殿摆放列祖列宗神位,龛前供桌宽大气派。祠堂第二院落中间为过道,两旁建有屋房,供休息、议事之用。第三院落,要登上十几层石阶梯,石阶顶砌一面横墙,横墙中开一月型门,月型门上端写有“七业俱兴”四字。进入月型门,内建有一大厅堂,左堂正门上额悬“藜光书室”四字金匾,旧时是供族内子弟读书的私塾。整个祠堂气势恢宏,肃穆庄严。祠堂内历经近四百年的沧海桑田,进行了多次修建。20世纪60、70年代被改作队(村)办企业的生产场所,损坏严重,1994年由民居台湾的三十三世孙留绍英出次人民币40万元进行全面整修。 无欲常教心似水; 有言自觉气如霜。 ——明?刘宗周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天启初礼部主事刘宗周自题联。刘宗周,山阴人。 世号五忠光世第; 家传七业振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地区刘氏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福建省刘氏分支在宋代有刘颌、刘纯、刘铪、刘子羽、刘珙5人被谥为“忠”公的历史,下联典指刘氏在晋朝时,著名学者刘殷的7个儿子分别攻读“五经”和《史记》、《汉书》,后来都功成名就的典故。 六代大夫一二品; 九重恩遇百千秋。 ——清?刘凤诰题江西省萍乡县芦溪镇刘氏宗祠联 五百年衣冠旧第; 十七世弓马名家。 ——佚名撰江苏省姜堰市旧城刘氏宗祠联(2) 兄弟状元天下少; 公孙宰相世间稀。 匾额:状元及弟 佚名撰江苏省姜堰市桥头镇雁子墩孙家庄刘状元府联 —— 刘状元府门厅内挂着一块顶头匾,写有:“圣旨状元及弟。”门厅对面建有宅神龛,两边为砖雕双狮盘球。宅神龛上方均为砖雕八仙过海和武戏文图案。三间卷檐九架梁做为客厅,屋山尖上安有6根卷须兽头。房屋布局为前后五进,东西两边有十间厢房,正所谓“五进十厢”。靠西河边建有荷花池、假山等。院子里有两口水井,井台均为花岗石所建。东边一口井,水为咸味,西边为淡味,至今仍可饮用。据史书记载,桥头镇孙家庄一门刘氏家族,明清五百年间武功显赫,将才辈出。刘福春为明苏州卫指挥副使,永乐年间始迁姜堰;刘应祚为顺治九年(1652年)武进士;刘卜师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武进士;刘梦鳌为乾隆十二年(1747年)武举人;刘梦金为乾隆十七年(1753年)武传胪,先后任参将,协镇和台湾总镇;刘维馨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武进士,后任参将、协镇。然而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十七世纪乾隆年间,刘氏家族出现同胞兄弟状元刘荣庆、刘国庆。清乾隆四十九年九月(1784年),刘荣庆在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登上榜首,荣获一甲第一名武状元,被授予一等侍卫,官至从一品,嘉庆十六年(1811年)任直隶宣化镇总兵,后官至贵州提督、广东陆路提督。相传当年刘荣庆考中武状元时,京城捷报传到了刘荣庆的家乡,邻居百姓争相传颂,为家乡出了状元感到荣耀。刘氏家中更是喜气洋洋,登门道喜的乡邻络绎不绝。其中一位白发老人看到刘荣庆的弟弟刘国庆,信口说道:“年轻人身强力壮,一表人材,将来跟你哥哥一样,也中个武状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国庆不假思索,脱口而言:“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敢说敢做,要中就中个武状元。”人们沉浸在兴奋之中,只当刘国庆年少气盛,说句玩笑话,不当一回事。谁知刘国庆是个有抱负和志向的血性男儿,从此发愤攻读兵书,练功习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刘国庆在殿试中登上榜首,荣获钦点武科举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后多次升迁,官至山西大同镇总兵,正二品。刘荣庆、刘国庆同胞兄弟双双成为武状元,在中国科举史上实属罕见,从此传为佳话,流传于世。 五行金木水火土; 世裔公侯伯子男。 ——南宋?朱熹撰广东省潮州市东津乡桃坑村刘允祠联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至1200年)晚年游历潮州、揭阳时,曾留下了不少墨宝。这位硕彦名儒似乎与潮州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到一地必泼墨挥毫、吟诗作赋:他作诗于揭阳飞泉岭、刻字于揽胜亭、撰文于京岗隐相堂、题匾于潮州金山南麓……为潮汕增添了一批珍贵的文物。朱熹还在潮州东津桃坑刘允祠(也称“刘氏家庙”)中题下了这副对联。这副对联悬挂于祠堂中厅之圆石柱上。用半圆状硬质木板制作,真书正楷,黑字金底,落款是“朱熹敬题”。一代大儒朱文正公为什么要在刘祠题写此联,据《刘氏族谱》载:”朱熹曾尊龙图公为师之故也。“龙图公”即刘?(1108至1150),刘允长子,曾任“龙图阁学士”,世称“刘龙图”。刘?任潭州(今湖南省长沙)知州期间在当地设帐授徒,深为理学家朱熹所景仰,尊之为师。朱熹从福建来潮,特前往桃坑刘允祠拜谒并题写了此联。联语嵌入“金公”二字(刘允为刘?之父,北宋海阳县东津人,生卒年约1077至1126年,潮州前八贤之一,历任化州、桂州知州,刘允去世后,宋高宗赠谥“上柱国左金紫光禄大夫”,族人尊称为“金紫公”)以示对“金紫公”刘允的敬重,并褒赞其荣耀家世。潮州桃坑刘氏家庙连同朱熹楹联在抗日时期毁于兵燹,因而朱熹对联一直鲜为人知,幸好《刘氏族谱》没有失传,朱子名联不致湮没,近年刘氏后人在潮州东津古祠原址重兴“刘氏家庙?敦睦堂”,祠堂正厅大石柱重新挂上仿真的朱熹楹联,同时新挂出的对联还有刘允手书的对联(见下)等。朱子名联由此得以存世流传。 门闾高大容车马; 山水盘旋啸凤凰。 ——刘允手书广东省潮州市东津乡桃坑村刘允祠联 一等人忠臣孝子; 二件事耕田读书。 ——佚名撰台湾省屏东县万峦乡五沟水刘氏宗祠联 万卷珠玑朝汉室; 一天星斗照彭城。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刘氏宗祠联 ----------------------------------------------------------------- 〖刘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妙侣无双,押衙全义; 清才第一,嘉偶安贞。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刘震获罪,其女无双没入掖庭,古押衙义救无双,使其与表兄王仙客成夫妇。下联典指宋?刘愚殿试第一,其妻徐氏未嫁时,母欲以嫁富家子,徐氏泣曰:“不愿为富人妻”。 寡鹄申哀,三娘命薄; 飞燕得宠,列女传成。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刘孝绰妹刘三娘嫁徐悱,悱卒,三娘作文祭之,极其哀婉。下联典指汉?刘向因赵飞燕姐妹淫乱而著《列女传》。 食德服畴,用资祖泽; 象贤迈种,克振家声。 ——佚名撰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刘坂村刘氏宗祠“思敬堂”堂联(1) 刘坂村刘刘氏宗祠思敬堂址在漳浦霞美刘坂村,庙北向南,三进两庑两厢二天井,二三进各大楹三开间,一进开左右耳门,三仙双坡悬山屋顶,为土木抬梁结构,祠宽11.66米,深75米。思敬堂始建於明代,历朝有修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道光六年(1826年)再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刘坂族长聘请台湾嘉义人黄柄施为堪舆师,实地堪察,对思敬堂分金坐向、宽深高低、出水穿坪等工程,写出旗课(祠堂改建意见书)。二十九年鸠工动土。 说礼敦诗,丕承先志; 贻谋燕翼,垂裕后昆。 ——佚名撰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刘坂村刘氏宗祠“思敬堂”堂联(2) 刘坂开基祖刘金山,生於宋庆元元年(1195年)。金山之祖刘韶、居莆田涵江,其十三世祖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进士,天宝八年(749年)任泉州别驾。刘韶第九世孙刘大槐,迁居漳浦。刘金山原居同安嘉禾留坂,为了创业他从银同到金浦,先居旧镇洪埭,旋觉地不足以聚族,遂登棠山,见层峰挺秀,长坂沃衍,前临鳌江,后障天马,山峦叠嶂,遂弃洪埭而居甘棠(现在刘坂总地名)。现在刘坂刘姓聚居村庄有刘坂、庙边、围内、人家、东平、陂下、过田、陈苍、大厝、土楼、竹林、岭下、山前、后山、户头、下楼等大小十六村,总人口一万余。 ----------------------------------------------------------------- 〖刘姓宗祠九言通用联〗 好善乐施应贲旌重典; 急公奉上允称帼遗微。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 一等官人,荣秘丞声外; 五行尊敬,高兴士文章。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代秘书丞刘孝绰,七岁能为文,称为神童。他的辞藻,为世所宗。每作一篇,好事者咸讽诵传写。有文集数十万言。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事典。 ----------------------------------------------------------------- 〖刘姓宗祠九言以上通用联〗 敷政南阳,太守蒲鞭示辱; 校书天禄,老人藜杖炊光。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逮乡侯刘宽,字文饶,华阴人。桓帝时为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吏民有过,但用蒲鞭示辱而已。下联典指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前77-前6)的事典。刘向,博学多识,著有中国历史最早的分类目录《别录》,还有《新序》、《说苑》等。 纵观古代,执政将近七百载; 累计先君,为王已逾六十人。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刘氏在中国历史上,称帝者先后有66人,执政共历650多年。 禄阁校书,藜焰照十行之简; 玄都种树,桃花赋千植之诗。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沛人刘向事典。下联典指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少聪颖,十一岁中进士,后又中博学宏词科,官监察御史,尝与好友柳宗辅助王叔文革新政治,是当时进步的思想家,但怀才不遇,累遭贬谪,诗文成就很高。诗作中有不少讽喻诗,最有名的是游玄都观两首:“紫陌红尘佛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百由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秘阁校书,藜临照十行之脊; 玄都种柳,桃花赋千植之诗。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云阳县刘氏宗祠联。云阳县刘氏最大、最多的宗祠当为“藜照堂”,以此堂命名的有访仙东洋祧及其分支运河镇大留庄刘氏和胡桥夏墅、麦溪刘甲等,祠内均有这副刘氏宗祠的通用楹联。 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德起; 欲光门弟,还是读书积善来。 ——佚名撰浙江省泰顺县泗溪镇刘氏宗祠联 堂势尊严,昭奕代祖功宗德; 孙枝蕃衍,承万年春祀秋尝。 ——佚名撰浙江省泰顺县泗溪镇刘氏宗祠联 孔氏弦歌,鲁国新声闻壁内; 汉家箫鼓,祖庭余韵在人间。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联。 三馆六曹十七科,竞称前辈; 一官万里两千石,遂老斯人。 ——佚名撰江西省芦溪县芦溪镇刘氏宗祠联 藜阁启书香,人文奕禩源流远; 蒲鞭留惠政,世胄云礽似续长。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联。 敦本本自踪,须向祖宗绵旧德; 步云云有路,好从诗礼问前程。 ——刘定逌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葛阳镇刘氏宗祠联。上联言道德传家。下联言凭诗、礼而步青云。 家从别驾肇金钗,簪笏先后三十世; 派出涵江开碧海,频繁俎豆八千秋。 ——佚名撰福建省漳浦县霞美镇刘坂村刘氏宗祠“思敬堂”堂联(3) 刘坂刘氏思敬堂挂有一对府灯正面书刘府,背面书殿中执法。该族裔刘霖,是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山东监察御史。刘霖侄儿刘正中,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刘坂早年有不少人渡台定居。二战日本投降后,刘先雄带儿子少伯居台北,少熙、少许居宜兰,长子少惠在刘坂,少伯兄弟一九八五年曾返乡认祖。刘坂围内村姑刘笑,招婿游亚庆(台籍),20世纪80年代全家35人回台定居,多次回刘坂探亲认祖。 派衍南溪,聚族安居,由宗以来七百岁; 里兮康乐,保世滋大,荣封所被九重恩。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县源南乡源溪村刘氏宗祠联 源衍南陂,瑞谒金芝,燕翼贻谋积八世; 溪环北阁,祥凝甫草,鸿基永奠庆千秋。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县源南乡源溪村刘氏金甫公祠联 流环章贡,秀峙崆峒,幸山川别开生面; 世衍俊宗,家诒顾及,大门第赖有传人。 ——佚名撰江西省赣州市虔城藕塘里刘家祠堂[大门楹]联 “二水环流,三山秀峙,堂哉皇哉,动人瞻视,人杰地灵,以续以似”。这是坐落在虔城藕塘里刘家祠堂的祠赞。古老的建筑物被赣州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刘家祠堂实际上是赣邑刘氏总祠。从祠的构思和格式来看,是属于祠庙合一,堂馆并存的古代建筑风格。它的规模之大、取材之精、之美,在当时的虔州城为数不多。从发掘出的祠铭中有一段记载:“章贡精华、崆峒清淑、寐庙巍 峨、楼台高矗”。这座名祠是从清代同治八年着手策划,经十年的筹躇,尤以举人刘安倬趁赴京会试大考的机会,收集各地建筑资料,特别是京城祠庙的建筑式样,并与在京的虔人官员才子商讨,为建祠绘制蓝图。在虔城以刘安倬、刘拱辰为首,组织43人的建筑班子,发动城乡内外捐资银元壹万零陆佰伍拾捌元。于城西购买错杂民居50余亩。从光绪五年四月动工,至光绪六年十月竣工,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祠记称:“天下事有志竞成耳”。这座古建筑背北面南,其原貌是三进大厅,戏台建在大门之内,大厅两侧有治事厅、祭器库、两廊为钟鼓楼。祠有肖墙、庭院、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仪门、耳房。右边和后院有水塘、花园、亭、台、楼、阁。现存的大门是斗拱式的飞檐建筑,这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祠堂大门写着这副对联。戏台面对大厅、可容千人观戏,台柱有诗“妆成离合悲欢以无为有,演出伦常纲纪作古证今”。房子采用百年杉木为柱,梁柱雕花彩绘、檐瓦釉花,屋顶净瓶、石狮、宝鼎装饰堂皇。至今屋顶宝石红光尚见。当时近祠的萍沼荷池、菱塘柳柏掩映如画,雉堞回抱,诗曰:“一带林塘堪供诗料,四时花鸟足助天机。” 尚书恩泽,学士词章,奕世犹留佳话在; 星岫云环,沙河水绕,此间宜有夏声来。 ——苏若湖撰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大坦地二号刘氏家庙联(1) 刘氏家庙于1900年建成,坐北向南,分前后两进,左中右三路,砖木结构,用长条花岗石为墙基,高出地面约1米后再砌青砖墙,硬山顶。庙的中路前后间之间有天井,两旁有廊,前座为头门,基本保存完好,但两侧石砌的包台已改建成房间。面阔3间15米、进深3间9.27米。门顶有一石额,上书“刘氏家庙”四个楷书大字,无款。后座面阔3间15米、进深3间13.75米。前后金柱保存有两副对联,保存完好,其一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顺德苏若湖撰。另刘永福所撰一联,款署“庚子孟秋,永福谨志”。庙左右两路均阔8.5米,进深与中路同。右路原有一忠义祠,奉祠黑旗军在抗法战争中阵亡将士之灵位,祠已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毁。刘氏家庙是刘永福驻军沙河时居住的寓所。沙河至今还有以刘永福命名的“永福路”、“永福村”。除刘氏家庙外,刘永福在广州还留下了不少有意义的遗迹。比如,白云山能仁寺前的山石上,还刻有他率部上山游闲时写下的造型奇特的虎字石刻;华南理工大学西北角耸立的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的刘义亭等。广州的刘氏家庙作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妥善保护,以此激励后人,进行革命历史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系出临明,朔天禄石渠,代有人文光祖德; 族隆桃水,看朱霞白鹤,於今伟望缵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 读书务得大,要礼义廉耻,无亏可称士品; 立身有何奇,行孝弟忠信,为事方是人家。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沛丰堂”通用堂联。 策马从南越归来,构数椽用妥先灵,敢说声威留穗石; 整旅入神京捍卫,把两字偏贻同姓,合存忠孝耀彭城。 ——刘永福撰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大坦地二号刘氏家庙联(2) 念先人须善嗣先人弓裘,必教泽如清溪,吏才如零溪,方无惭出处; 入此庙在求通此庙肸蠁,惟束顽以宗法,合敬以祭法,庶不忝烝尝。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刘氏宗祠联。盖县人刘畤兄弟曾讲学清溪,又刘霖溪长城宦皖南有循良之绩,清溪霖溪皆祖此祠也。 -------------------------- 御龙世泽 殿虎家风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 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 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 ,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 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 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 ,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 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 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 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编辑本段] 当今刘姓概况 时代在不停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 创造过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经过先辈们数千年的经营、创造、弘扬,到21世纪初的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代表辉煌的东方文明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主要成员之一的刘姓,他当前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他的最新面貌又是怎么样的,这大概也是每一个刘姓成员都想了解的问题。 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往往都有构成这个民族主体的所谓大姓,如英国的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Smith、Johnson、Carson;法国的Martin, Bernard、Dupont;德国的Schultz、Mueller、 Shmildt;苏联的Ivanov、Vasiliev、Deternov等等。刘姓,则是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大姓之一。 在中国民间,很早以来就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另外历史上也有"刘天下,李半边"说法。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刘姓的人口众多,分布广泛,早已在为中国人的共识。 据1987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人员杜若甫、袁义达在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千分之五随机抽样资料以及1970年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所作的综合分析,刘姓为全国10大姓之一,人口数仅次于李、王、张3姓,排在第4位,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4%。据此推算,到公元21世纪初的今天,刘姓在中国地区的人口总数,约有6500万。如果考虑到中国人口的实际总数(有估计为15亿),再加上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和已完全本地化的刘氏后裔,则世界刘氏人口总数应该在8千万以上。 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国本土地区,此外还广泛地分布世全世界各地。在海外的刘姓,又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和东部周边国家,如东南亚南洋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印支三国;又如南北朝鲜、日本;其次则是北美、澳大利亚;再其次是欧洲和南美,非洲则是世界上刘姓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在中国本土,据不完全的统计,刘姓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南部,如在北方,刘姓与李、王、张3姓一同为中国北方大姓,约排在第4位;而在中国东南,刘姓的人口所占的比例相对要小在于在北方与中南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也排在前20位之内。 有统计表明,刘姓人口在中国北方的北京市排在第4位,在辽宁、陕西二省也均排在第4位;而在华东的上海则排在第12位,在广东省排在19位,在福建省排在第12位,在台湾省排在第9位或8位;在四川省排在第4位。 如果从人丁繁衍、人口数量来说,现代刘姓是北方强于南方的话,那么从宗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显赫来说,则明显地是南方刘姓胜过北方刘姓。(补数据)而在南方刘姓中,又明显以湖南、四川、湖北、江苏等省的刘姓最为兴盛,如湖南的刘少奇家族,四川的刘湘家族、刘伯承家族,湖北的刘华清家族,江苏的刘海粟家族、刘淇家族。 刘姓成员以汉族为主,但也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壮族、土家族等20多个民族之中,此外还分布于高丽民族、日本民族、越南民族等多个外国民族之中。, 从宗族支派上看,当代刘姓中,除少数成员明确属于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姓为汉字姓刘氏之外,绝大部分都自称源于汉代皇族,是由2000年前那支曾创造过两汉文明的古老丰沛刘氏一脉发派繁衍而成,都是汉之子孙、刘邦及其兄弟的后裔。在民间,甚至出现了"汉后无二刘"的说法,意思即天下刘姓都是汉朝皇族后裔。(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似乎不准确。) 虽然现代刘姓大都属于"汉室之后",但具体来说,又分为几大宗派,而且各个宗支所占比例也不一样。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现代刘姓主要有以下几个较大的支系:一是楚元王刘交后裔彭城刘氏派,该支刘氏分布范围较广,南北东西都有,但以北方较多。二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中山刘氏派,这一支刘氏人数众多,但主要分布在南方,以闽粤台地区最多,其次是浙江、江西、两湖、广西、海南、港澳、云贵川,另外在东南亚南洋的刘姓,也以源出中山的客家刘姓居多。三是长沙定王刘发后裔长沙刘氏派,该派刘氏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系当年留在长沙国的一支,如安成侯刘苍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两省,并辐射到邻近的鄂、川、江浙、两广、云贵等省区;南支则是当年北迁南阳的东汉皇室后裔,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华中、华北、华东地区,另外还辐射到朝鲜、日本等国。四派为梁王刘武后裔刘氏,这一支刘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山西、陕西和山东、江苏一带,人数较少,如今刘邦故乡汉里堂刘氏就是梁王后裔。五为代王刘参后裔刘氏,该支刘氏也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江苏、山东一带,人数较少。六是淮南王刘安后裔刘氏,这支刘氏主要分布在今安徽省,再辐射到邻近省区,人数也较少。此外,还有属于荆王刘贾后裔和代王刘仲后裔等派的刘姓。 [编辑本段] 郡望堂号 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5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1 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 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 是汉高祖的后代。 2 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 4 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 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5 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 中山靖王刘胜。 6 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 文所开基。 7 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8 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 西汉 长沙定王刘发。 9 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 ,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10 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 所开基. 11 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 12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 氏。 13 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 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 苍之后。 15 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 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16 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 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17 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 定王刘发。 18 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 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 1 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 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 郡望堂号的正宗。 2 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 3 藜照堂: 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 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 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 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 *姓启刘国;望出彭城。 [编辑本段] 大陆各地刘姓分支介绍 北方刘姓 2.1 北京刘姓 据北京市1978年人口调查资料统计,北京市共有2225个姓氏,刘姓为全市10大姓之一,人口总数仅次于李、王、张3姓,占全市人口总数的7.7%,排在第4位。依此推算,则今天北京市刘姓人总数约有95万人(全市1989年总人口1240万)。 2.2 河北、天津刘姓 河北是刘姓的重要发源地。当年尧帝之子受封于刘,肇基刘姓,这个刘地邑,就在今河北唐县。作为今天世界刘姓中的主体宗派--中山刘氏和客家刘氏,也是发源于河北的刘姓中山国。 天津市是中央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素有"渤海明珠"之称。在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人口总数仅次于上海、北京、重庆。总面积1191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52.6万人,其中市中心地区369.3万人,辖13个区、5个县。 刘姓也是天津的大姓。早在近代,天津刘氏就有一支家族以工商业起家,成为天津工商八大家之一。 河北黄骅滕庄刘氏: 形成于明代,来自山东,以刘五老为入冀开基始祖和族谱第一世祖,以刘五老之孙刘泽为本支始祖。 据刘常山、刘恩道先生提供、清雍正二十一年刘照邻主修的河北省黄骅市《刘氏族谱》记载,黄骅滕庄刘氏开基始祖刘五老,原籍山东省莱州府即墨县金钯齿刘庄人氏。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靖难之后,刘五老奉诏率领家人子弟北迁,从山东即墨迁到河北省,落籍于河北省沧州府城东60余华里的沧县将相乡(今河北省黄骅市毕孟村)。刘老五的后裔后来世代居住在河北,散处于河北沧县、青县、保定、通州、宝坻、天津以及外省的哈尔滨、山海关、盐山、包头等地。至今,这支刘氏最多的已传到刘五老的第24代,人口已达万余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南部地区。刘氏族人从事农、工、商者都有,其中明朝时有刘子延,字体仁,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官任慈溪知县、工部主事、承德郎。 这支刘氏家族在清雍正二十一年首修族谱时,制订了一个16个字的四言派语:"世守中合,习北元吉;文明延祚,永存成式"。 刘老五的孙子刘泽,又从黄骅市毕孟村迁到黄骅市滕庄乡李官庄村。现将李官庄村刘氏两位资料提供者的祖先递世系抄录如下: 1刘五老?2刘真行?3刘泽?4刘祈?5刘思睦?6刘永良?7刘观?8刘九河?9刘国发?10刘世美?11刘瑶?12刘文旺?13刘清?14刘玉麟?15刘凤亭?16刘常山 1刘五老?2刘真行?3刘泽?4刘祈?5刘思睦?6刘南刚?7刘邦宠?8刘允康?9刘养儒?10刘凤翔?11刘福恩?12刘子榛?13刘全立?14刘义?15刘长安?16刘其廉?17刘朝宗?18刘恩道。 天津大港刘氏: 天津建市前属于河北省,因而天津刘氏大多自认为河北刘氏。如天津市大港区刘岗庄刘氏,就是属于河北沧州聚馆刘氏一派。 据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天津敦睦堂《聚馆刘氏家谱》记载,聚馆刘氏来自山东即墨,该族因有"二十世源分即墨,五百年派沿沧江"的宗联。聚馆刘氏形成明代,以刘洪为该族开基始祖。谱载该支刘氏是唐代著名将领刘巨容的后裔。刘巨容生2子:刘德、刘量。刘量立军功,任临河尉,生3子:刘汾、刘回、刘迪。刘迪因功封麻城国公,因此迁居麻城。刘迪娶绕州牧代叔伦之女为妻,生3子:刘亦、变、刘信。刘信生14子,其中第九子刘荣胜官任州牧,又生5子:刘义逵、刘义传、刘义宗、刘义江、刘义荣。刘义荣生子刘仁彻,刘仁彻中进士,官任大理评事,生子刘大显。刘大显,字文丕,赠通议大夫,夫人许氏,生3子:刘省一、刘省二、刘省三。刘省二,又名刘定,宋中宗皇祐年间高中状元,官任吏部尚书、朝议大夫,至夫人黄氏,生3子:刘一三、刘一二、刘一六。刘一六公迁山西晋城,官任直秘阁、朝议大夫赐紫金鱼袋,生5子:刘五一、刘五二、刘五六、刘五十一、刘五十二。其中,刘五六公又名刘高,字念伦,官任河南中宪大夫,生3子:刘七三、刘七四、刘七八。刘七三官任资政大夫,生3子:刘丁二、刘小三、刘小六。其中,刘小六,又名刘落,夫人汪氏,生2子:刘伯一、刘伯三。刘伯三,字渊曜,生子刘三一。刘三一生子刘千四。刘千四在山东莒州做官,后因官留信山东莒州,生子刘万三。刘万三,又名刘仕进,字连三,号儒贤,又迁于山东即墨,为即墨刘氏开基始祖。刘万三生3子:刘洪、刘汉、刘清。其中,刘汉一支留居即墨;刘清后裔居军粮城。大老刘洪,于明朝永乐二年(14 个儿子和2个侄儿随驾北迁,落籍于直隶沧州东北乡聚馆,成04年)奉旨率领4 为聚馆刘氏的开基始祖。到今天,聚馆刘氏后裔人丁兴旺,广泛分布于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2.3 山西刘姓 山西是刘姓的发源地之一,因为当年尧帝的主要活动地区就在今天的山西。另外,有许多刘氏族谱认为,山西洪洞是刘氏的最早发源,并说当年刘姓的得姓大始祖、尧帝的儿子源明的封地--刘,就在洪洞。笔者虽然不敢赞同这一说法,但 却相信山西确是先秦时期也即刘姓滥觞时期刘姓远古祖先们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 山西洪洞刘氏: 此洪洞刘氏是山西地区比较古老的刘姓宗族之一。但据康熙五十四年(1754年)洪洞《刘氏宗谱》记载,现在的"洪洞刘氏之先为汉诸王孙,其世次不详矣",因此,该族以明朝人刘祥为可知一世始祖,到康熙年间修谱时已传十三代,到今天大概已传到二十四、五代。 洪洞苏堡刘氏: 此支与上一支同姓不同支。据民国二十一年洪洞《刘氏宗谱》记载,这支洪洞刘氏宗族形成于明朝初年,来源于汝南。明朝初年,刘氏"有老翁同汝南携三子入滋",其中长子刘道韵、二子刘怀翁。此后5个半世纪以来,洪洞苏堡刘氏族大丁繁,枝繁叶茂,而且"自金吾公以诗书科第显,后先辉映,衣冠蝉联甲天下",蔚然而为山西刘氏望族。该族自乾隆时始创修宗谱,此后同治四年、光绪二十三年、二十六年、民国二十一年,均有续修。 山西太原刘氏: 据《太原文存》卷8《刘氏族谱序》记载,太原刘氏形成于明朝,以刘信为开基始祖。刘信,明成化时人。 山西芮城刘氏: 形成于明朝初,以刘敏为开基始祖。该族以"孝悌堂"为堂号。至明嘉靖时,有第7世孙刘良臣,始创修芮城《刘氏家传》,明万历时刘良臣的儿子续修。清康熙时,刘敏第十四世孙也即刘良臣的第七世孙刘士锡,再次重修《芮城刘氏家传》。 山西岳阳(今古县)刘氏: 据清咸丰时手抄本山西岳阳《刘氏宗谱》记载,该支刘氏家族形成于明初,以刘美天为开基始祖。刘美天在洪武年间定居岳阳县金堆里石佛叠,传到第七世时分为四大房,分别居于岳阳县罗家山、弱柳、凌云、邓家山等地。清朝乾隆58年(1793年),四大房始合宗祭祖,创修族谱。现在,这支刘氏家族已传到开基始祖刘美天的第24代。 山西徐沟太常村刘氏: 据民国二十六年手抄本《太常村刘氏系图》记载,该支刘氏形成于明初,开基始祖刘仲礼,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徐沟太常村。到今天,该支刘氏已传到始祖刘仲礼的第27代。 山西交城刘氏: 据民国末年刘学光编交城《刘氏世谱》记载,这支刘氏家族原籍江南,明朝初年徙居山东省济南桓台县等地,清朝光绪十五年以后,才陆续迁入山西省中南部八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有一支又由屯留迁入交城瓦窑村落籍,此后 到今仍居于此。这支家族现在已传到第23左右。据族谱记载,该族历史上较著名的人物有刘麟,曾任直录河间府通判;刘泰华,曾任下德骑尉、候迁守备;刘志通,曾任安徽怀远县丞;刘得洪,任江西浮梁知县,补用知府。 2.4 辽宁刘氏 辽宁刘氏有汉族、满族、朝鲜族等族。 据80年代国家有关部门的资料统计,辽宁刘姓是全省10大姓氏之一,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9%,排在第4位。据此比例推算,现全辽宁全省人口万,其中刘姓若有万。 辽宁北镇满族刘氏:1941年刘恩铨、刘名仁等重修北镇《刘氏宗谱》记载,这支刘氏宗族本是汉族,原籍山东登州府栖霞县俗名山后大户刘家。据先人传述,与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均系同族,与宰相山东诸城刘墉更属一派。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因"山东诸邦烽烟相望,吾一世祖忠公,携家避乱,乘筏匿岛。居无几,遂飘泊乎洪涛巨浪中,经旬日而入于辽东,至盖川西十里海山寨居焉。"后遂加入满族,属汉军正黄旗人。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又迁居海城县前三台子、新河屯两处居住,直至今天,仍世代居此。到20世纪中叶,这支满族刘氏已传到第二十代,发展350户2500多人,分布在前三台子屯、新河屯、大二台子屯一带,为当地望族。族谱还记载,该族"移居盛京、安东、吉林、龙江、锦州、盖县、盘山县等处之户人口非常稠密,可以称为兴旺族耳"。 这支刘氏宗族的一世祖刘忠死后葬在海山寨东北山,传到六世祖刘德进,生子4人,后裔因此分为4大房。从一世到十五世"多以耕讲工商为业,忠厚传家。入军政两界充差者,率皆显耀门第,颇极一时之盛。"这个宗族在清嘉庆八年、咸丰七年、民国三十九年先后编修了宗谱,并订立了一个16字的字辈: 汝应学养,名显文登 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到今天,该族已传到了"文"字辈、"登"字辈。 江苏刘氏 江苏是汉家刘氏的发源地,中华刘姓的摇篮。当年的汉朝皇族,就是从江苏丰沛地区崛起于世的。后来,江苏的彭城--今徐州市,更成为天下刘姓公认的郡望。历史上,江苏地区刘姓也是名人辈出,族姓盛兴。一直到现代,江苏刘姓在整个刘氏族姓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此处特将江苏刘氏从华东地区刘姓中单独抽出作为一节向读者介绍。 丰县刘氏 汉皇故里刘氏 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金刘寨,就是当年的刘邦出生的丰邑中阳里,当地人又称之为汉皇故里。这里有一支刘氏家族,世代守护着汉家祖先的陵墓,他们自称为汉皇故里刘氏。 据(丰县)中华刘氏宗亲会会长刘恒心行生提供的《古丰刘氏族谱》和《汉祖流史》记载,汉皇故里刘氏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出自汉文帝第二子、汉景帝之兄梁孝王刘武。本族以刘邦为一世始祖,以梁王刘武为分派祖,以刘武的第6代孙灵乡侯刘欣为回归丰县汉皇故里开基始祖。 正史记载载,公元前168年,刘武由淮阳王改封为梁王。当时仍留住长安,直到公元前161年才正式就国来到河南,肇基刘氏梁藩王族。刘武所建的汉代梁王国建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统辖从河南开封到山东泰安一带的40多坐城市。梁国疆域辽阔,土地肥沃,是西汉中期势力最大的几个藩国之一。 梁孝王刘武生梁共王刘买,刘买生梁平王刘襄,刘襄生梁贞王刘毋伤,刘毋伤生梁敬王刘定国,刘定国生14个儿子。 第五代梁王刘定国的第十个儿子刘欣(族谱误作"刘欣")封陵乡侯(族谱误作"灵乡侯"),从睢阳移居沛郡丰县金刘砦汉皇故里,世守汉朝皇帝祖陵墓地,后裔遂繁衍成今日汉家刘氏的正宗之一--江苏丰县金刘砦汉里堂刘氏,又称古丰刘氏或丰沛刘氏。 陵乡侯刘欣在汉成帝建始二年被削爵免为庶民,从此留在汉皇故里祭扫祖墓,专尽孝道。他的后裔到宋代有第45代孙刘运太,开始纂修汉皇故里刘氏的第一修族谱。后来,因金兵和蒙古相继入侵中原,古丰地区也战果纷飞,刘氏族人为避战乱,一度失散避乱南迁。后来战乱平息,一部分刘氏族人又重返故里,继续承担起守陵扫墓的责任。 汉皇故里刘氏堂号为"汉里堂"。历史上,汉皇故里刘氏曾5次撰修族谱:宋代第54代刘运太首修,明代第51代祖刘廷立二修,民国二十三年刘作检三修,1962年刘万邦四修,1995年刘恒心五修。 宋代刘运太创修族谱时,订立了24字的汉皇故里刘氏四言派诗: "运继昌期,家修廷献。安兴基业,尊崇西汉。宗德万怀,应水泗玉。" 其中,"运"字派是刘邦的第45世。民国二十三年刘作相三修族谱时,又续订了如下16字的字派: "本敬作法,恒念相承,远绍明训,恪守仪型。" 此字派与首次所颁字派相接,"本"字派为刘邦第69代。1962年刘万邦再续订如下16字字派: "忠厚显著,永庆升平。唯善吉祥,世续繁荣。" 汉皇故里刘氏到今天已传到刘邦的第77,全族人口约有6万人。族人主要从事农业。 汉皇故里刘氏自汉高祖刘邦至中华刘氏宗亲会会长、汉皇祖陵管里处主任刘恒心会传递世系如下: 1刘邦?2刘恒?3刘武?4刘买?5刘襄?6刘毋伤?7刘定国?8刘欣?9刘孝?10刘贡?11刘晨?12刘炜?13刘然?14刘熙?15刘陵?16刘隆?17刘 泰?18刘光?19刘崇?20刘乾?21刘符?22刘元康?23刘弘圣?24刘淳?25刘裕?26刘祥?27刘邕?28刘权?29刘祖哲?30刘立显?31刘洪昭?32刘群范?33刘敦诚?34刘谕铭?35刘后起?36刘贤明?37刘孝慈?38刘义礼?39刘谨遵?40刘记敬?41刘福海?42刘泽纪?43刘延庆?44刘传仁?45刘运太?46刘继荣?47刘昌意?48刘期明?49刘家龙?50刘修磊?51刘廷立?52刘献麟?53刘安康?54刘兴成?55刘基建?56刘业立?57刘遵德?58刘崇文?59刘西安?60刘汉川?61刘宗尧?62刘德远?63刘万成?64刘怀桢?65刘应祥?66刘汕配?67刘士禄?68刘官配?69刘本键?70刘敬思?71刘作检?72刘法崇?73刘恒心?74刘伟。 江苏沛县刘氏 沛县刘园藜照堂刘氏: 据世界刘氏宗亲总会秘书长兼(沛县)中华刘氏宗亲总会会长刘忠新先生提供的资料,沛县刘园藜照堂刘氏属于西汉皇族,出自汉高祖刘邦长子齐王刘肥、城阳景王刘章一支。这支刘氏家族以"藜照堂"为堂号,以刘邦为族谱第一世始祖。 刘园刘氏传递世系如下: 1刘邦(汉高祖)?2刘肥(齐王)?3刘章(城阳景王)?4刘喜(城阳共王)?5刘延(城阳顷王)?6刘义(城阳敬王)?7刘武(城阳慧王)?8刘顺(城阳荒王)?9刘勋(高广节侯)?10刘贺(高广哀侯)?11刘福(高广质侯)?12刘吴(高广侯)?13刘畋?14刘般?15刘瑾?16刘沇?17刘耿?18刘憍?19刘*(亢+鸟)?20刘詻?21刘距?22刘富?23刘凗?24刘模?25刘耀?26刘珩?27刘钺?28刘澧?29刘椿?30刘光?31刘基?32刘镇?33刘渭?34刘轲?35刘炎?36刘坤?37刘锺?38刘广业?39刘锜?40刘法?41刘树?42刘煇?43刘垣?44刘录?45刘琥?46刘焕?47刘信?48刘定家?49刘盛?50刘慈?51刘满?52刘和亭?53刘杰?54刘茂?55刘禄?56刘致?57刘朴?58刘锏?59刘岭?60刘子龙?61刘恕太?62刘爵一?63刘礼?64刘学道?65刘士棠?66刘玉璋?67刘效春?68刘彦德?69刘敬汉?70刘凤奎?71刘忠新、刘忠保、刘忠国、刘忠家、刘忠智、刘忠杰。 沛县朱王庄藜照堂刘氏: 沛县朱王庄刘氏是沛县有名的望族大姓,相传属于中山靖王刘姓大宗,出自三国蜀帝刘备次子刘永。但刘氏明确可知的始祖,则是明朝初年的刘元、刘真、刘冠、刘启4兄弟。 据1998年刘鸿爱主编的(沛县藜照堂五修)《刘氏族谱》记载,最早迁回刘邦当年发迹起家的根据地沛县开基始祖,是刘备的曾孙、刘永的孙子刘乾玄。 当年刘备的次子刘永受封为为思王,后改封为甘陵王。蜀汉亡国后,刘永随后主降魏,徙居洛阳,被削去王爵,贬为乡侯、奉车都尉。刘永生子名叫刘晨,刘晨,字耀辉,娶妻张氏,生3子:刘乾玄、刘乾镇、刘乾清。 魏晋之际,洛阳一带战火频繁。后来又发生"八王之乱",洛阳再度成为兵荒马乱之乱。迁居于此的蜀汉刘氏皇族,为了避难,又开始向四处迁散。刘晨的次子刘乾镇和三子刘乾清均南迁江浙和福建,而长子刘乾玄则迁回沛县故里,落籍沛县西北老刘庄。从此,这支刘氏皇族就以庶民的身份在沛县世代居住下来,形成沛县的刘氏望族。他们以刘邦为本族始祖,以刘乾玄为回归沛县开基祖。 刘乾玄的后裔,第10代有刘永祥,唐太宗贞观时官任青州知府;刘永祥的儿子刘贤,显庆年间进士,官任滕县县令。第15代有刘崇,长庆年间官任彭城刺史。宋代有刘赞,宋宁宗嘉定二年中武举人,后官封荡邑将军。沛县刘氏传到明朝初年,有刘元、刘真、刘冠、刘启4兄弟,相传是刘乾玄的第29代孙,则成为沛县藜照堂刘氏4大房的房祖。族谱所记自刘备到刘元的传递世系如下: 刘邦……?刘胜(中山靖王)……刘备?刘永?刘晨?1刘乾玄?2刘殷?3刘祁玉?4刘昀?5刘*(四+助)?6刘熜?7刘璠?8刘行本?9刘麒?10刘贤?11刘迪?12刘衍?13刘懋?14刘崇?15刘盩?16刘恒信?17刘朝举?18刘俊臣?19刘孝祖?20刘荃?21刘漳?22刘耀?23刘馨?24刘彤?25刘赞?26刘颙?27刘纲?28刘熙?刘元、刘真、刘冠、刘启。 刘元的后裔,主要居住在沛县刘田寨、刘码头、刘园、曹文家、魏娄、王小娄、河南新乡市等处;刘真的的裔,则主要分布在沛县孟桥、刘岔娄、刘邦店、沛城西关、石灰窑等地;刘冠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沛县丁庄、城子庙、刘香庄、马口和山东巨野、郓城等地;刘启的后裔,则主要居住在沛县庙道口、东刘庄、秦岗等处。 沛县藜照堂刘氏世为古沛望族,虽然没有出过特别有名的人物,但英贤俊杰,代不乏人。如刘真之子第二代刘昌,字岐周,明代太学生,官任九江府经历、修职郎。晚清时有刘士友,曾响应曾国藩办团练,抵御盗赋,被授予五吕军功。现代有刘连群,字子昭,为江苏著名画家;刘志华女士,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常委委员,中国十大女杰之一,全国妇联执委。 沛县刘氏以"藜照堂"为堂号。历史上曾5次修谱,创修于明洪武初年,清康熙六年二修,民国六年三修,公元1962年四修,1998年五修。民国三修族谱时,刘氏宗族订立了如下12个字的字派:"昭鸿运,庆履祥。遵祖训,延绪长。"其中,"昭"字派是刘元兄弟的第17世。公元1962年四修时,又续订了如下12字的字派:"建家政,诗书良。为忠厚,冠汉乡。" 时到今日,沛县藜照堂刘氏已发展到数万人,最多的已传递到刘元兄弟的第22代"祥"字派。 附:沛县刘氏长房长支世系: 刘熙?1刘元?2刘震?3刘藩?4刘显筠?5刘进修?6刘尚能?7刘龙田?8刘玑?9刘天彰?10刘晶?11刘志财?12刘会?13刘士京?14刘际维?15刘梦鹤?16刘盛光?17刘昭礼?18刘鸿成?19刘运峰?20刘庆佳。 江苏雎宁刘氏 据江苏雎宁刘氏宗亲研究会会长刘滋凤先生提供的资料介绍,江苏雎宁刘氏有多个支派,他们大都是汉代刘氏皇族的后裔,但属于同宗不同支派。其中,最大的支派是雎宁城北的潘村刘氏,约有5万人之多。现将各支介绍如下: 雎宁永思堂刘氏: 江苏雎宁永思堂刘氏又称"东刘家"或"潘村刘氏",形成于元朝,来自江苏沛县刘家寨,以刘清为入雎开基始祖。 据刘滋凤先生提供的1993年重修永思堂《雎宁刘氏族谱》和1998年永思堂《雎邑沛郡刘氏宗谱》(续修本)记载,江苏雎宁刘氏与沛县刘园刘氏、刘田寨刘氏属于同宗,雎宁永思堂刘氏是沛县藜照堂刘氏的分支。 雎宁永思堂刘氏开基始祖刘清,原籍江苏沛县刘家寨,是刘邦的和51代孙,出自沛县刘园刘氏第44世祖刘录之后。自刘到刘清的传递世系如下: 44刘录?45刘松?46刘贤佐?47刘坊?48刘鉴?49刘济?50刘荣?51刘清。 大约在元朝中叶,刘清因避战乱面逃离家乡,落籍雎宁朱家集东凌家集。关于刘清迁雎,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当年刘清逃荒来到雎宁,在当地凌举人的宅后休息。正值凌举人在后堂打瞌睡,梦见一只白虎而惊醒。此时家人来报,说有一后生睡在宅后石碾上。凌公将刘清叫来询问,见其身材魁梧,颇有贵人之相,联想先前所梦,认为此人必非凡人。凌公因此有意与刘清结交,先将他留在凌家避难,后又将独生女嫁给他,招他为东床快婿。刘清因此落籍雎宁,成为雎宁刘氏的发派始祖。 刘清入赘凌家后,在凌举人的教导下苦心攻读,后来在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考取进士,步入仕途。他初任松江府(在今上海市)同知,6年后升为知府,最后升任元朝行人官。刘清去世后葬在凌家集庄南,他的见载于《雎宁县志》。 刘清娶妻凌氏,生4子:长子刘子成,元末举人,官人江西吉水知县,未归籍,据传有子孙分枝在江苏宿迁;次子刘子云,贡生,官任山东诸城知县,未归籍,据传清代著名宰相刘墉是他的后裔;三子刘子实,后裔世居雎宁;四子刘子京,随母姓出嗣凌氏,因无子,又由凌氏族人承嗣为后,因而雎宁有凌刘一家的传说。 雎宁刘氏第二世刘子实生7子,长子刘智。因元未战乱,刘智兄弟逃难离散,其他6人不知流落何方,独刘智一人避居县城东北庄园内。此后,刘氏世代聚居于此,族人因称当地为潘村"东刘家",后简称"潘村刘家"。 雎宁永思堂刘氏无论从人文兴盛和家族显赫方面,都要远远超过他的祖族沛县刘园藜照堂刘氏。 历史上,雎宁永思堂刘氏书香传家,人文蔚起,科甲连绵,是江苏著名的书得世家和名门望族。据不完全统计,这去刘氏家族从始祖刘清开始,元、明、清3代共出了2个进士、8个举人、32个贡生、8个监生、10个廪生、126个国子监太学生、203个秀才;20世纪又出了3个博士、2个硕士、6个研究生、7人留学生、169个大学生、163个大专生、105个中师生、176个中专生。见载于《雎宁县志》的人物,多达60余人,除刘清、刘子成、刘子云父子外,还有四世刘翱,官任礼部员外郎。五世刘锡,明朝杭州同知;刘铨,任德安府岐五引礼舍人。六世刘沛,任直隶霍州同知。七世刘守约,明朝顺天府、应天府两任副使。八世刘吕,任河防官,政绩卓著,诰封征仕郎。九世刘宗翰,万历贡生,官任五河县儒学教谕,诰封奉政大夫;刘宗圣,官任光禄寺丞;刘宗尹,任河防官,诰封怀远将军。十世刘永懋,任文华殿中书舍人;刘万礽,官任济宁知州;刘永泰,任六安州儒学训导;刘永庆,明天启举人,明天启、崇祯时"天下十八俊"之一,历任浮生知县、开州知州、杭州盐道。十一世刘自睿,官任中书舍人。十六世刘殿勋,官任六品千总;刘馥亭,光绪时进士,官任翰林院编修。民国以来,有十九世刘荣铎、二十一世刘益柱,都是黄埔军校毕业。十九世刘荣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十九世刘星(荣),任安徽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二十二世刘滋彬,任安徽省水利厅副厅长。二十一世刘谦益,任安徽省安庆地区专员。二十一世刘益忠,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二十二世刘滋萱,任台北市政府秘书处人事办公室主任。 值得一提的是,该族现有大学教授10人,中学教师73人,小学教师162人,工程师87人,真不愧是书香世家。 雎宁永思堂刘氏人丁也极为兴旺,据统计,该族现在户数约1万,人口多达5万余。族人分为5大支派,主要集中在江苏雎宁县,广泛分布在雎宁、宿迁、新沂、邳县、铜山、灵壁、泗县等7个县200多个村庄,还有寓居港、台及海外。 该族刘氏堂号为"永思堂",是因族人怀念开基始祖刘清而取名,寓意为"生思其养,死思其祭"。现祠堂已无存。因家族兴旺,书香相继,永思堂刘氏非常重视族谱的修撰,自元朝末年先人创修《世系谱》,至今已12次续修。在清嘉庆四年(1799年)第六次续谱时,雎宁永思堂刘氏订立了如下12字的字派: "良延荣保,益滋廉方,笃厚肇隆。" 上述字派是从刘清第17代开始,到"隆"字派是第28代。1993年第十一次续谱时,该族又续订了如下12字的字派: "英才崇尚,礼贤为本,泽惠恒长。" "字派。 时至今日,雎宁刘氏最多的已传到开基始祖刘清的第26代"厚 雎宁蕃村刘氏刘滋凤家族传递世系如下: 1刘清?2刘子实?3刘智?4刘翱?5刘锡?6刘泾?7刘积?8刘芳?9刘思朋?10刘嘉佩?11刘光宗?12刘玿?13刘壮辰?14刘梮?15刘资始?16刘 隆璧?17刘名传?18刘延化?19刘荣俭?20刘保玉?21刘益俊?22刘兹凤?23刘华廉、刘民廉、刘君廉。 雎宁刘圩刘氏: 属于沛郡刘氏大宗,形成于明代,迁来山东,以刘三公为开基始祖。 据记载,刘三公(名字失载)原籍山东微山县塘湖乡枋头村,明嘉靖年间由山东迁居雎宁刘圩。刘三公生4子:刘伯惠、刘伯麟、刘伯从、刘伯时。 刘圩刘氏在微山时为青藜堂,分支雎宁后堂号为"崇经堂"。自清嘉庆年间创修族谱,该族至今已先后5次修谱。刘圩刘氏从开基始祖刘三公的第八世到第三十三世,使用如下32个字的派语:"克广学政,敦守和平。启培昌裕,继世锡荣。肇基建树,布泽遐宏。宪法章作述,奉典循声。" 雎宁刘圩刘氏现已传到刘三公的第20代,人口繁衍到1万多人。族人主要颁在江苏雎宁其次是宿迁县,再扩散到邻近各县。 雎宁高作小河刘氏: 属于沛郡刘氏大宗,形成于明朝中叶,迁自江西邳州,以刘应石为入雎开基始祖,以刘问为邳州始祖。 谱称,雎宁高作小河刘氏开基始祖刘应时,原籍江苏邳州联防乡艾山西村人,明中时逃荒迁入雎宁,入籍雎宁县高作社(今高作乡后刘村前刘组),俗你小河刘。他的祖先邳州刘氏原籍江苏沛县,邳州始祖刘问元朝末年由沛县迁来邳州,邳州堂号为"清爱堂",分支雎宁后改为"青藜堂"。 雎宁小河刘氏族人现传到开基始祖刘应时的第20代,人口约5000人。族人主要分布在雎宁、宿迁二县以及邻近县市。 雎宁小河刘氏在清嘉庆年间创修族谱,公元1997年又续修族谱,并订立了如下40字的派语:"光兴俊廷,锡宏广建。纪圣述贤,鹏轩浩乾。文明昭瑞,永世敦传。孝悌廉昌,韶慧其祥。家训伦理,厚续恒长。"其中,"光"字派是开基始祖的第十二代,"俊"字又作"荣","锡宏广建"一句又作"良丕从先"。 雎宁城东汤刘刘氏: 形成于明朝后基,来自山东,以刘三公为开基始祖。 雎宁城东汤刘刘氏开基始祖刘三公,真名失传,原籍山东青州,明朝后期,因避战乱与兄弟3人一同南迁,独刘三公一个落籍雎宁。刘三公生4子:刘文斗、刘文升、刘文元、刘文魁。 城东汤刘刘氏在雎宁的堂号有"尚德堂"、"藜照堂"、"青藜堂"、"尚未藜堂"等。族谱创修于清中期,1998年四修。第开基始祖刘三公的第9世至第44世,城东汤刘刘氏使用如下字派:"允守振清,恩庆光荣。邦靖德正,朝永昌明。树义延培,庭良绍兴。志远宏伟,继贤盛隆"。其中,"允守"二字又作"克毓"。 现在,该支刘氏已传到开基始祖刘三公的第18代,人口约有3000多人。 雎宁城西刘楼刘氏: 形成于明末,来自河南洛阳,以刘国朝为入雎开基始祖。 谱称,刘楼刘氏开基始祖刘国朝,原籍河南洛阳西关,明朝末年自洛阳东迁入苏,先迁下邳(今古邳镇),后转辗迁移,经高作再迁雎宁县,落籍雎宁城西5里定居,后族人世代居此,因称当地为"刘家楼"或"刘楼"。 刘楼刘氏现已传到开基始祖刘国朝的第19代,全族人口约1000余人,族人主要分布在雎宁城西刘楼和响水县马飞雄庄两地。该族堂号为"永思堂",历史上曾四次修谱,字辈谱自14世到29世共16字如下:"敦本思敬,绍廷克光。荣培希守,世泽延长。" 雎宁凌城刘氏: 凌城刘氏形成于清朝中期,因族人居住在凌城街而得名,迁自泗州,以刘茂文为开基始祖。 据族谱记载,雎宁凌城刘氏开基始祖刘茂文,原籍泗州青田,清朝中期由泗州迁来雎宁,落籍雎宁凌城。凌城刘氏现已传到开基始祖刘茂文的10多代,有人口1000余人,族人主要居住在凌城街南关。 凌城刘氏堂号为"屏山堂",族谱创修于清道光年间,续修于1931年,自开基始祖第7代到22代,使用如下16字派语:"其业宜广,维士则良。本仁祖义,喜尔寿昌。" 雎宁王集林庙刘氏: 属于彭城刘氏大宗,形成于清中期,来自江苏徐州铜山,以刘大公为开基始祖。 据族谱记载,本族开基始祖刘大公,本名失传,原籍徐州铜山,清代中叶自铜山迁来雎宁,落籍雎宁王集林庙。 刘大公后裔现已传到第15代,人口发展到2000多,族人主要分布在雎宁王集林庙、梁声、赵集、杨集和苏塘柴湖等处。 本支刘氏堂号为"彭城堂",1998年创修族谱,并订立了从开基始祖第9代到第44代的32字派语:"金华开启,福庆勋宣,忠桢崇祥,百世其昌,贵坤献锦,新建久远,学奎武扬,宇元安长。" 江苏吴县洞庭刘氏 洞庭刘氏以洞庭山得名。洞庭山,一名包山,即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太湖中西洞庭山。 据江苏省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二年刘世祺所编《洞庭刘氏族谱》记载,洞庭刘氏形成于南宋初,"世籍彭城,派延汴邑",来自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以刘*(日+永)为开基始祖。 洞庭刘氏开基始祖刘昶,字仲明,号柏亭,原籍河南汴梁。靖康之难,金兵入侵,刘柏亭扈驾自汴梁南迁。 刘伯亭生3子:刘金、刘石、刘丝。刘丝考中宣和年间(1119--1125年)进士,官任仆射。靖康二年(1127年),刘丝奉父随宋高宗南渡,迁居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岱心湾立业,后裔世代居此,形成洞庭刘氏。刘金、刘石则仍居汴梁。 刘丝娶夫人周氏,生3子:刘巨丞、刘巨相、刘巨卿。其中,二子刘巨相生子刘昂,刘昂迁居常州县。刘巨卿生2子:刘吉、刘泰。刘吉生2子:刘谷、刘足。刘谷生2子:刘台、刘各。刘台生子刘承事,刘承事生子刘三九承事,刘三九承事生3子:刘十三员外、刘十四员外、刘十七员外。刘十四员外生的儿子叫刘四十一将仕。刘四十一将仕生2子:刘七四、刘七六。刘七四官任佥判,生2子:刘元子一、刘子三。刘元一生5子:刘贵一、刘贵三、刘贵四、刘贵五、刘贵七。刘贵一生子刘仁一,刘仁一生子刘谦一,刘谦一生子刘忠一秀。刘谦一的从兄弟刘敬一秀长子刘升,字伯昂,生子刘旭。刘旭生子刘瑶,刘瑶生子刘秉文,刘秉文生子刘禄。刘禄的儿子刘容,字汝思,号小楼,生子刘承烈。刘承烈生子刘士英,刘士英生子刘时伟,刘时伟生子刘昭德。刘昭德是清康熙时人,赠儒林郎,生子刘世祺。刘世祺,字鹤年,号榨斋,贡生,曾主持编修了洞庭刘氏第一部族谱。刘世祺生子刘绪本。刘绪本,字缵元,号载园,太学生,官任候选州同。刘绪生子刘宏*(土+岑),此为刘氏第28世。时到今日,洞庭刘氏大概已传到第40代。 江苏徐州铜山刘氏 据1996年刘继平主修的徐州利国熬严祠《刘氏族谱》记载,本支刘氏主要分布在徐州铜山县利国,现有人口1388人。郡望为彭城郡,堂号是"青藜堂",分祠是"熬严祠"。本族自第5代到第24代使用如下20字五言字派诗:"永保宗祖训,勤忍刚正宏,传家维孝友,为善本忠行。" 江苏盐城新兴刘氏 据刘守华、刘其海提供的江苏盐城新兴《刘氏族谱》(七修)记载,本支刘氏形成于元朝末年。开基始祖刘极,是汉高祖刘邦的第51世孙。刘极原籍江苏沛县,元朝末年因避兵乱,自沛县迁江苏盐城龙冈,后又迁盐城新兴场。 该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盐城市城区新兴、永丰以及建湖、射阳、阜宁等地,现有人口约5000人。郡望为彭城郡,堂号是"藜照堂",分祠是"新兴"。本族自开基始祖刘极的第20代开始,使用如下四言字派诗:"世守其德,义孝承先;人如达立,家必兴贤;弘扬廉洁,荣耀超前;书海恒慧,昌盛万年。"时至今日,刘氏最多的已传到刘极的第26代。现将刘极至刘其海的传递世系抄录如下: 1刘极?2刘肇基?3刘承业?4刘*(山+由)?5刘光世?6刘文举?7刘富 刘濡?11刘应震?12刘振所?13刘锐生?14刘恺成?15?8刘纪?9刘玠?10 刘道怀?16刘芳?17刘以纯?18刘殿元?19刘学鸿?20刘世贵?21刘守定?22刘其海。 江苏响水六套刘氏 响水六套唐庄刘氏形成于清初,来自淮东马罗乡,以(第十六世祖)刘悦为来响水开基始祖,以刘毅为本支一世始祖,以刘邦祖父刘仁为族谱第一世始祖,以汉初太上皇刘煓为第二世祖。 据刘兴华先生提供的清同治十二年(1872年)江苏响水县六套乡唐庄村《刘氏族谱》记载,本支响水刘氏是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刘仁的第31代孙刘高廉,始隐居润东谏壁。65世孙刘无极,宋崇宁三年进士,官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封荆国公,因议事与秦桧不合,解组后隐居雩山。刘无极生9个儿子:长子刘敞,居雩山;次子刘政,居谏壁;三子刘敏,居大沙;四子刘效,居大缺;五子刘毅;六子刘枚,居刘巷;七子刘敓,居润城;八子刘敧,居丹阳;九子刘敌,居杨州。第66世刘毅,字玄一,开封祥符县大夫,自润东迁居开封马店村,为响水刘氏本支第一世始祖。刘毅的孙子翰林学士刘德夫、尚书左丞刘正夫,又因随宋高宗南渡,自开封迁居云阳滥泥泓。刘毅的第16世孙刘茗,又于公元1551年自滥泥泓迁居淮东马罗乡。再到清朝顺治二年,刘毅的第20世孙刘悦,又自马罗乡十里四团二甲迁居江苏省响水县六套乡唐庄村开基立业。 到公元1994年,响水刘氏已传到开基始祖刘悦的世孙14孙,也就是刘毅的第33代,楚元王刘交的第96代。全族人口约1300人,族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盐城市北6个县,其中又以浜海、响水最多。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代表人物有刘兴标,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常委;刘怀邦,刘仲三,任浜海县县长。 响水刘氏族谱所载传递世系如下: 远古世系:1刘仁?2刘煓?3刘交?4刘夷?5刘戊?6刘记?7刘*(讠+介)?8刘柫?9刘昅?10刘轩?11刘卫?12刘班?13刘宽?14刘宠?15刘儒?16刘谏?17刘典?18刘植?19刘峻?20刘抗?21刘潢?22刘相明?23刘懿?24刘谧?25刘靖?26刘惔?27刘毅?28刘*(石+长)?29刘桓之?30刘准?31刘高廉?32刘芳?33刘俨?34刘曾办?35刘若弼?36刘弘基?37刘勖?38刘刚?39刘志宁?40刘行伶?41刘峤?42刘彤?43刘湛羽?44刘安恒?45刘乾曜?46刘至忠?47刘抱贞?48刘晏?49刘赞?50刘霞?51刘墀?52刘允章?53刘审琦?54刘光义?55刘禹尔?56刘著?57刘全照?58刘盖?59刘尧年?60刘焕?61刘献奇?62刘烨?63刘沆?64刘*(扌+卞)?65刘无极?66刘毅。 近代世纪:1刘毅?2刘嗣明?3刘育(德夫)?4刘显祖?5刘得方?6刘旒?7刘论?8刘惠?9刘士居?10刘季和?11刘泰?12刘忠?13刘铣?14刘溥?15刘宷?16刘茗?17桥?18刘志聪?19刘相?20刘悦?21刘君显?22刘子鸿?23刘万?24刘文高?25刘德?26刘开有?27刘珣?28刘芹芳?29刘孟待?30刘怀连?31刘兴华?32刘国良?33刘建刚。 上述世系中,近代世系应基本可信,而远古世系则属杜撰。该远古世系将31代刘准当作南北朝时的宋顺帝,但刘顺之前的世系却与《宋书》所记不符。因此,响水刘氏开基始祖刘悦本人在顺治六年写的《本源考》中,也承认刘无极 以上"世次之源流或详或略,不无传信传疑之外",只有刘毅之后的世系,才是"确可有据"。 1 彭城郡、2 沛郡、3 弘农郡、4 河间郡、5 中山郡、6 梁郡、7 顿丘郡、8 南阳郡、9 东平郡、10 高密郡、11 竟陵郡、12 河南郡、13 尉氏郡、14 广平郡、15 丹阳郡、16 广陵郡、17 长沙郡、18 临淮郡 其它还有:高平郡、东莞郡、平原郡、琅邪郡、兰陵郡、东海郡、宣城郡、南郡、高阳郡。 堂号: 刘姓堂号众多,大体也可分为地名堂号、典故堂号、教化堂号和其他堂号。现就笔者所见刘姓堂号开列于下,以供读者参考。 地名堂号:彭城堂、沛国堂、汉里堂、沛丰堂、弘农堂、河间堂、中山堂、梁郡堂、顿丘堂、南阳堂、东平堂、东莞堂、平原堂、广平堂、广陵堂、临淮堂、琅邪堂、兰陵堂、东海堂、丹阳堂、宣城堂、南郡堂、高阳堂、高密堂、竟陵堂、长沙堂、河南堂、颖川堂、太原堂、东莱堂、任城堂、高平堂、高堂堂、中山堂、西蜀堂、沙甸堂、安成堂、尉氏堂、南华堂、前溪堂、梓溪堂、燕翼堂等。 典故堂号:御龙堂、邦声堂、汉室堂、敬胜堂、道胜堂、蒲编堂、屏山堂、五忠堂、八贤堂、铁汉堂、墨庄堂、清爱堂、藜照堂、黎煦堂、黎照堂、藜阁堂、藜光堂、青藜堂、燃藜堂、然藜堂、光藜堂、兴藜堂、尚藜堂、宝藜堂、天禄堂、禄阁堂、校书堂、太乙堂、泰乙堂、然乙堂、表照堂、七业堂、传经堂、明经堂、授经堂、崇经堂、儒林堂、存著堂、惇典堂、郡马堂、青云堂、金莲堂、花薮堂、冰鉴堂、二粟堂。 教化型堂号:尚德堂、馨德堂、厚德堂、崇德堂、俭德堂、树德堂、恒德堂、一德堂、德新堂、德声堂、德馨堂,正伦堂、序伦堂、叙伦堂、敦伦堂、聚伦堂、彝伦堂、清伦堂、义伦堂、五伦堂,尚义堂、旌义堂、集义堂、立义堂、崇礼堂、崇让堂、恭让堂、强恕堂、忠定堂、忠贤堂、忠乐堂、武忠堂、怀贤堂、仁视堂、仁粟堂、仁本堂、立本堂、敦本堂、笃本堂、隆本堂、务本堂、宗本堂、报本堂、元本堂、本源堂、敦睦堂、敦厚堂、敬睦堂、磐宗堂、九睦堂、思成堂、思孝堂、再思堂、永思堂、静思堂、念祖堂、奉先堂、亲亲堂、怡怡堂、庆元堂、直介堂、佩三堂、守三堂、远庆堂、崇庆堂、继先堂、文明堂、孝友堂、忠孝堂、孝享堂、漫德堂、馀庆堂、衍庆堂、延庆堂、善庆堂、具庆堂、集乐堂、诚意堂、诚敬堂、世荣堂、嘉善堂、继志堂、源仁堂、聚奎堂、崇高堂、永古堂、复古堂、崇古堂、存古堂、集本堂、明禄堂、嘉会堂、思远堂、悠久堂、永言堂、敬爱堂、上升堂、文英堂、谱寿堂、八字堂、见复堂、振藻堂、如在堂、世锦堂、集英堂、两全堂、绳武堂、华先堂、谨厚堂、德馨堂、肃纪堂、道胜堂、贻远堂、暎武堂、馀荫堂、聚芝堂。 其他堂号:泰来堂、曙光堂、永昌堂、永常堂、永泰堂、永复堂、永忠堂、永正堂、仲宣堂。 [编辑本段] 刘氏政权 创始人姓政权全名 存在时期 历代刘姓领袖 名 刘国 帝舜时期~商 豕韦 商 刘式 刘式~,~刘累~, 国 西唐国 商晚期~周初 杜国 周初~周宣王时期 刘, 刘,~刘姬贡~?~杜伯~, 刘国 周代公元前599年~, 刘康公 刘康公 刘夏 刘挚 刘卷 刘桓公 ~, 刘邦、刘盈、刘恭、刘弘、刘恒、刘启、刘汉朝(西彻、刘弗陵、刘贺、刘病己、刘奭、刘骜、汉、更始、刘欣、刘衎、刘婴、刘玄、刘秀、刘庄、刘东汉) 炟、刘肇、刘隆、刘祜、刘懿、刘保、刘炳、 其它前202年——220年 刘邦 刘缵、刘志、刘宏、刘辩、刘协 地方诸侯 其它地方诸侯国 国 见词条: 汉朝刘氏诸侯国 刘望国 (公元23-23) 刘望 刘望 建世朝 (25-27) 刘盆子 刘盆子 梁汉国 (25-27) 刘永 刘永 刘纡 刘子舆国 (23-24) 刘子舆 刘子舆(即王郎) 刘文伯(即卢方) 刘文伯国 (25-37) 刘文伯 蜀汉 221年——263年 刘备 刘备、刘禅 刘协 刘康 刘瑾 刘秋 山阳公国 刘协 (220-309年) 阿知王刘阿知 都贺王刘都贺~,~原 日本 刘阿 (289~,) 田氏(割据)、秋月氏(割据)、高桥氏(割东汉使主 知 据) 神凤国 (公元303年) 刘尼 刘尼(即丘沈) 刘芒荡国 (309---309) 刘芒荡 刘芒荡 南匈奴 304年——329年 刘豹 (刘豹)、(刘猛) 汉- 刘渊 刘渊、刘和、刘聪、刘粲 前赵帝国 刘曜 刘曜、(刘熙) 刘显国 (351---352) 刘显 刘显 刘康国 (公元353) 刘康 刘康 刘黎国 (389---389) 刘黎 刘黎 刘率善国 公元416年 刘虎 刘虎 刘猛、刘路孤、 刘库仁、刘眷、刘显、刘独孤部 270年—387 刘路孤 罗辰 刘去卑、刘诰升爰(刘训儿)、刘乌路孤(刘刘去卑 铁弗 (,~391) 虎) 刘务桓 刘阏陋头 刘悉勿祈 刘卫辰 刘勃 胡夏 (407-431) 赫连勃勃( 刘勃勃) 赫连昌( 刘昌) 勃 赫连定( 刘定) 楚国 455—455 刘浑 刘浑 刘举国 公元473年 刘举 刘举 刘裕、刘义符、刘义隆、刘劭、刘骏、刘子南朝宋 420年——479年 刘裕 业、刘彧、刘昱、刘准 、(刘子勋)、(刘义 宣) 刘获国 527年 刘获 刘获 刘燕国 531年 刘灵助 刘灵助 刘敬躬国 542年 刘敬躬 刘敬躬 刘蠡升 稽胡 神嘉 525年—535年 刘没 齐国 圣武 577 刘蠡升、刘没铎 铎 刘霸道国 611年 刘霸道 刘霸道 刘元进国 613年 刘元进 刘元进 皇国 614年 刘迦论 刘迦论 614年 稽胡刘国 619年—620年 刘龙儿 刘龙儿(即刘苗王)、刘季真 定杨国 (617-620) 刘武周 刘武周 天造 (622-623) 刘黑闼 刘黑闼 燕 911---913 刘守光 (刘仁恭)、(刘守文)、刘守光 后汉 947年——950年 刘知远 刘知远、刘承祐、(刘赟) 南汉 911年——971年 刘隐 (刘隐)、刘岩、刘玢、刘晟、刘鋹 北汉 951年——982年 刘崇 刘崇、刘承钧、刘继恩、刘继元 越南占婆宋朝时期(在位十五年) 刘继宗 刘继宗 王国 大齐 1130---1137 刘豫 刘豫 刘永昌国 1214年 刘永昌 刘永昌 汉国 1465年 刘千斤 刘通(刘千斤) 安民国 1622年 刘永明 刘永明 刘守分国 1644年 刘守分 刘守分 大明国 1853-1855 刘丽川 刘丽川 (1777年~1884年) 兰芳共和罗芳伯 刘台二、刘乾兴、刘阿生、刘亮官 国 (1895年) 台?永清唐景嵩 刘永福 国 卡隆部 吐蕃刘.额尔德尼.桑切坚赞~1聂赤赞普~,~31帝国 ,~7 世纪 达布聂赛~32囊日论赞~33松赞干布~弃芒 拉达 7 ~9世纪 聂赤赞普 论芒赞~都松芒布结~弃迭祖赞~墀松德赞~克王国 牟尼赞普~牟如赞普~墀德松赞~墀祖德赞~ 9世纪以后~, 古格朗达玛~沃松、永丹~, 王国 辽:耶律阿保机(刘亿)、耶律德光、耶律 阮、耶律璟、耶律贤、耶律隆绪、耶律宗真、辽国 耶律洪基、耶律延禧 907~1125 东丹 东丹:耶律倍、{耶律阮}、耶律安端、 926年-982 耶律娄国 北辽 1122---1123 北辽:耶律淳、耶律定、耶律雅里、耶 移剌 律术烈 契丹 1161年-1162年 耶律阿保 移剌契丹:移剌窝干(耶律窝干) 后契 1196年-1196 机 丹 后契丹:耶律德寿 1213年 - 1233 东辽 东辽:耶律留哥、耶律薛阇、耶律收国 1124年-1218 奴 、耶律古乃 西辽 1216-1219 西辽:耶律大石、耶律夷列、耶律普速 后辽 完、耶律直鲁古 后辽:耶律厮不、耶律乞奴、耶律金山 、 耶律统古与、耶律喊舍 [编辑本段] 刘姓宰相 历代刘姓宰相(丞相、大学士、政权全名 存在时期 总理) 在位皇帝 景帝 刘舍 西汉 前202年—9年 武帝 刘屈牦 刘演 更始 (公元23-25) 更始帝 刘赐 刘子舆(本名王郎) 23-24 刘林 朝 光武帝 刘隆 和帝 刘方 安帝 刘恺 安帝顺帝 刘授 安帝顺帝 刘憙 顺帝 刘光 顺帝 刘崎 顺帝 刘寿 东汉 (25~220年) 桓帝 刘茂 桓帝灵帝 刘宠 桓帝灵帝 刘矩 灵帝 刘嚣 灵帝 刘逸 灵帝 刘宽 灵帝 刘郃 灵帝 刘弘 灵帝献帝 刘虞 汉长沙国王 长沙相刘越 汉赵国王 赵相刘君 汉平原国王 平原相刘琬 两汉诸侯国 汉平原国王 平原相刘备 汉东海国王 东海相刘馗 汉任城国王 任城相刘儒 汉任城国王 任城相刘繇 汉鲁国王 鲁相刘公客 汉东海国王 (东海相刘宽) 汉甘陵国王 (甘陵相刘虞) 明帝 陈矫(刘矫) 三国魏 (220-265) 废帝(齐王) 刘放 武帝 刘毅 西晋 (265~316年) 怀帝 刘暾 刘宣 刘殷 刘粲 刘曜 汉 (304年—329高祖 (未核实:刘欢乐 刘聪 刘年) 前赵 裕 刘乂 刘隆 刘述 刘均 刘雅) 冉魏 (350—352年), 冉闵 刘群 刘琦 安帝 刘柳 (尚书右仆射) 安帝 刘耽 东晋 (316年-420年) 安帝 刘道怜 安帝 刘穆之 安帝恭帝 刘裕 刘义康 文帝 刘义庆 文帝 刘义宣 文帝 刘宏 文帝孝武帝 刘恢 文帝孝武帝 刘延孙 孝武帝 刘秀之 孝武帝 (420年,479南朝宋 刘遵考 孝武帝 年) 刘义恭 文帝孝武帝废 帝 刘昶 前废帝 刘祎 前废帝明帝 刘休仁 明帝 刘休范 明帝 刘秉 后废帝顺帝 魏晋刘宋诸侯 魏陈留王 陈留相刘阜 晋淮南王 淮南相刘颂 晋江夏王 江夏相刘岵 晋广陵王 广陵相刘牢之 晋琅邪王 琅邪相刘弘 宋南康王 南康相刘兴祖 宋南康王 南康相刘勃 太武帝 刘洁 北魏 (386,534) 文成帝 刘泥 废帝孝昭帝 公元550年北齐 刘洪徽 —577 武成帝 (385——400 西秦 年;409——431乞伏国仁 独孤匹蹄(左辅) 年), 西魏 (535年-556年) 文帝朝恭帝朝 独孤信 静帝 刘昉 (556年—581北周 年) 孝闵帝朝 (独孤信) 高祖朝 刘文静 太宗朝 刘洎 高宗朝 刘祥道 高宗朝则天朝 刘仁轨 高宗朝则天朝 刘齐贤 则天朝 刘袆之 (618年~690, 中宗 刘景先 705~907唐朝 睿宗 玄宗 刘幽求 年) 武周 代宗 刘晏 (690年 德宗 刘从一 -705年) 德宗 刘滋 宣宗 刘瑑 懿宗僖宗 刘邺 僖宗 刘瞻 僖宗昭宗 刘崇望 昭宗朝哀帝朝 独孤损 (桀)燕 (911---913) 应天帝刘守光 刘操(即刘海蟾) (公元923年至后唐 明宗 闵宗 末帝 刘昫 936年) 后晋 936年--947年 出帝 (刘昫) 英武帝 刘继文 北汉 (951年-979年) 英武帝 刘继颙 高祖殇帝中宗 刘浚 南汉 (917---971) 殇帝中宗 刘弘昌 中宗 刘弘杲 仁宗 刘沆 哲宗 刘挚 (960年—1127北宋 年) 徽宗 刘正夫 徽宗 刘昉(龙图阁大学士) 太宗 朝 刘居言 太宗世宗朝 赵延寿(刘延寿) 圣宗朝 刘晟 圣宗朝 刘慎行 圣宗朝 刘京 ****** (另:辽代耶律氏兼称刘氏) 太祖朝 耶律欧里思 太祖朝 耶律苏 太宗朝 耶律牒蜡 (907年, 穆宗朝 耶律娄国 辽国 1125年) 穆宗朝 耶律敌禄 后辽国 穆宗朝 耶律寿远 (1216-1220) 穆宗朝景宗朝 耶律沙 景宗朝 耶律挞烈 圣宗朝 耶律瑶升 圣宗朝 耶律吾剌葛 圣宗朝 耶律涤洌 圣宗朝 耶律合葛 圣宗朝 耶律迷离己 圣宗朝 耶律章瓦 圣宗朝 耶律硕老 圣宗朝 耶律喜罗 圣宗朝 耶律挖温 圣宗朝 耶律善补 圣宗朝兴宗朝 耶律洪古 兴宗朝 耶律查葛 兴宗朝 耶律贴不 道宗朝 耶律涂孛特 道宗朝 耶律陈留 道宗朝 耶律蕊奴 道宗朝 耶律燕哥 道宗朝 耶律颇德 道宗朝 耶律巢哥 道宗朝 耶律王九 道宗朝 耶律铎鲁斡 道宗朝天祚帝 耶律斡特剌 朝 耶律俨 天祚帝朝 耶律淳 天祚帝朝 耶律乞奴 后辽国 太祖太宗 刘彦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海陵王 刘筈 (行台右丞相) 金国 (公元1115 , 刘 麟(尚书右丞副丞相) 年-1234年) , 刘玮(尚书右丞副丞相) (1127年—1279南宋 , 刘忠斋 年) (另:耶律氏兼称刘氏) 耶律楚材 蒙古帝国时代 (1271年—1368元朝 耶律铸 年) 世祖朝 刘秉忠(参领中书省事,副 世祖朝 丞相) 宋国 (1355,1366) 小明王韩林儿 刘福通 (1331,大夏国 太祖明玉珍 刘祯 1366) 宪宗 刘定之 宪宗 刘珝 宪宗孝宗 刘吉 孝宗武宗 刘健 明朝 (1368-1644) 武宗 刘宇 武宗 刘忠 光宗熹宗 刘一燝 思宗 刘鸿训 思宗 刘宇亮 鲁王 刘中藻 (1644年—1662南明 鲁王 刘沂春 年) 永历 刘麟长 顺治 刘正宗 乾隆 刘统勋 乾隆 刘纶 (1636年—1912清朝 年) 嘉庆 刘墉 嘉庆 刘权之 嘉庆 刘凤诰(文华殿大学士) 1917年-1917 溥仪 刘廷琛(内阁议政大臣) 宣统(复辟) 大韩民国 (1945—,) 刘彰顺 谷牧(刘家语,国务委员副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刘延东(国务委员) 中国台湾 刘兆玄(“行政院长”) [编辑本段] 历史名人 ◎ 刘累 Liú Lèi 刘累是远古部落联盟陶唐氏首领尧的后裔,是被史学界所认同,被所有刘姓所 信奉的刘姓始祖。 ◎ 刘康公 Liú Kāng Gōng 姬姓刘子国的第一任国君(前592---前544(在位49年)),周王封刘邑与王弟季子,王季子称刘康公。 ◎ 刘邦 Liú Bāng [Liu Bang] (前256—前195)字季。西汉(前206—23)王朝的建立者,汉高祖。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故人亦称沛公。(前202年)正月甲午,刘邦于泛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定国号为汉,史称西汉。 ◎ 刘彻 Liú Chè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西汉的第七代皇帝。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族皇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刘安Liú An (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淮南王。曾招宾客一同撰写《鸿烈》(后世称《淮南子》)。《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刘安因谋反之事败露而自杀。据记载,刘安是豆腐以及很多养生之道的发明者。 ◎ 刘向 Liú Xiàng (约前77—前6)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现在江苏省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撰成《别录》一书,为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另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等书。 ◎ 刘歆 Liú Xīn 刘歆(约前50-23[1]),字子骏,西汉末年人,刘向之子.刘歆在天文学及古代典籍分类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并在当时积极推行古文经学。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 ◎ 刘秀 Liú Xiù 汉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字文叔,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 刘洪 Liú Hóng (约130-196年),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今山东蒙阴县)人,约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生,约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卒,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 刘协 Liú Xié 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9月19日),字伯和,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是189年至220年。于220年被迫禅让帝位给曹丕,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封地为山阳公国,共历四任山阳公,309年山阳公国灭亡。 ◎ 刘备 Liú Bèi 刘备,字玄德。(150—222),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 刘禅 Liú shàn 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 ◎ 刘徽 Liú Hūi 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汉菑乡侯后裔,山东淄博淄川人[1]。 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注《九章算术》(九卷)[2],后撰《重差》,作为《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唐初以后,《重差》更名为《海岛算经》。此外刘徽还著有《鲁史欹器图》,《九章重差图》,唐代失传。 ◎刘伶 Liú Líng 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 刘琨 Liú Kūn 刘琨(271,318),西晋爱国将领。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也是著名的诗人、音乐家。成语“闻鸡起舞”的人物之一。 ◎刘渊Liú Yuān 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牢之 Liú Láo Zhī 东晋北府兵将领,淝水之战中率精兵5000夜袭驻洛涧(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东)的5万前秦军,并分兵断其退路,使前秦军腹背受敌,迅速崩溃,争渡淮水,前秦梁成等10名将领阵亡,士卒损失1.5万人。 ◎ 刘裕 Liú Yù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生于兴宁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 刘勰 Liú Xié (约465—532) 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主要著作《文心雕龙》,发展了前人进步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比较完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 ◎刘义庆Liú Yì Qìng (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著有《徐州先贤传》,编有《幽明录》、《宣验记》等,但皆已散佚,现只存《世说新语》一书,流传于世。 ◎刘过Liú Guò 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刘焯Liú zhuó (544-610),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 刘焯精通天文学,他发现隋朝的历法多存谬误,多次建议修改。公元600年,他创《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性,创立“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现的地点和时间,这都比以前诸历精密。“定朔法”、“定气法”也是他的创见。《皇极历》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的岁差,与现行数值非常接近。他所创的《皇极历》天文历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 刘文静 Liú Wén Jìng (568-619) 唐初开国功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字肇仁。因功封鲁国公。后被李渊冤杀。 ◎刘禹锡Liú Yǔ Xī 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 刘仁轨 Liú Rén Gǔi 刘仁轨(602年,685年),唐代名臣,抗倭名将,在“白江口之战”中率水军尽灭日本海军。有“中国抗倭第一人”之称, ◎ 刘海仙 Liú Hǎi Xiān 指刘海蟾,五代时人。传说中的准财神。相传他在终南山修道,成了神仙,是全真教供奉的五祖之一。民间流行的他的画像是披着长发,前有短发覆在额上的一个道士。故后世称前有短发覆在额上的发型为刘海。 ◎刘金定 Liú Jīn Dìng 北宋著名巾帼女将(与穆桂英齐名),高琼之妻。曾大败南唐军,为宋军平灭南唐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宋建立后,刘金定随丈夫高琼北上抗辽,助丈夫镇守雁门、宁武、偏头三关等重地,后不幸战死。 ◎ 刘錡 Liú Qí 刘錡(1098,1162)中国南宋抗金将领。字信叔。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建炎十年,金统帅完颜宗弼(即金兀术)以大军进攻,刘錡率军大败金军于顺昌。 ◎刘克庄 Liú Kèzhuāng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刘克庄早年与四灵派翁卷、赵师秀等人交往,诗歌创作受他们影响,学晚唐,刻琢精丽。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刘松年Liú Sōng Nián 南宋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秉忠Liú Bǐng Zhōng 元代政治家、作家。初名侃。字仲晦。原籍瑞州(今江西高安)。刘秉忠不仅是元朝初年的大政治家,他学问功底深厚,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使人和散曲家,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咏自适。一生在天文、卜筮、算术、文学上著述甚丰,计有《藏春集》六卷、《藏春词》一卷、《诗集》二十二卷、《文集》十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镜》二卷等。 ◎刘福通Liú Fú Tōng 刘福通(1320,1365)颍州(今安徽阜阳)人,元末红巾军首领。至正十五年(1355年)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皇帝,称小明王,定都亳州。建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他历任平章、丞相等职,掌握大宋的军政大权。后被朱元璋命部将沉于江中溺死(一说在安丰阵亡)。 ◎ 刘基 Liú Jī (1311—1375) 字伯温,元末明初青田(现在浙江省文成县)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官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 ◎刘墉 Liú Yōng 今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与当时的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齐名。 ◎刘永福Liú Yǒng Fú 著名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乙未战争中指挥台湾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协助巡抚唐景嵩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国号永清)并作为继任代总统为保卫台湾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铭传Liú Míng Chuán 抗法抗日民族英雄,台湾首任巡抚,台湾近代化的奠基人。 ◎ 刘锦棠 Liú Jǐn Táng 镇压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的功臣,新疆第一任巡抚。 ◎ 刘光才 Liú Guāng Cái 清代名将,在固关阻击战中刘光才率忠毅军共打死打伤法、德侵略军一千八百多名,其中有军官多名。 ◎刘鹗 Liú ě 清代小说家,写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刘放吾 Liú Fàng Wǔ 缅甸仁安羌一战中击败日军的重要功臣。刘放吾以1个团的兵力抗击日军1万余人,迫敌弃尸1200多具后向马圭逃窜。是役,刘团长救出了当时已经绝望的英缅军第1师和装甲第7旅官兵7000多人、马1000余匹和300余辆各种车辆,还救出了被日军俘去的美籍记者和传教士500余人。仁安羌解围战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中国军队在异域御敌首次取得辉煌战果的一次战役,并作为以少胜多、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光辉战例而载入史册。 ◎刘伯承 Liú Bó Chéng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原名刘明昭。开国十大元帅之一。 ◎刘亚楼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新中国空军的第一任司令员。 ◎刘震 抗美援朝作战中,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 在 衔。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空军学院院长、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书记(后为第二书记),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刘兆玄 笔名上官鼎,现为台湾"行政院长"。 ◎刘家语 又名谷牧,前任副总理、国务委员。 ◎刘克峰:著名数学家,现任浙江大学数学中心执行主任兼数学系主任、光彪讲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教授。 ◎刘德华:著名香港歌星、影星。 ◎刘青云:著名香港影星,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 ◎ [编辑本段] 历史著作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 ◎《战国策》:由西汉文学家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 ◎《说苑》:西汉刘向撰。 ◎《别录》:西汉刘向撰,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洪范五行传论》:(汉)刘向撰 ◎《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有刘向所撰辞赋33篇 ,今仅存《九叹》一篇 ◎《五经通义》:(汉)刘向撰 ◎《新序》:(汉)刘向撰 ◎《列女传》:(汉)刘向撰 ◎《谏营昌陵疏》:(汉)刘向撰 ◎《战国策叙录》:(汉)刘向撰 ◎《洪范五行传论》:(汉)刘向撰 ◎《七略》:(汉)刘歆撰 ◎《移让太常博士书》:(汉)刘歆撰 ◎《三统历谱》:(汉)刘歆撰 ◎《尔雅注》:(汉)刘歆撰 ◎《钟律书》:(汉)刘歆撰 ◎《九章算术注》三国魏刘徽撰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 临川王刘义庆编撰 ◎《唐书》八十卷:唐刘知几与朱敬则等撰 ◎《史通》:唐刘知几撰 ◎《隋唐嘉话》:唐代笔记小说集。撰者唐代刘餗字鼎卿,刘知几之子 ◎《迩言》?十二卷:宋刘炎撰 ◎《藏春集》元代刘秉忠 郁离子》 明代刘基撰 ◎《 ◎《覆瓿集》 明代刘基撰 ◎《写情集》 明代刘基撰 ◎《犁眉公集》 明代刘基撰 ◎《春秋明经》 明代刘基撰 ◎《百战奇略》 明代刘基撰 ◎《时务十八策》 明代刘基撰 ◎《火龙神器阵法》明代刘基撰 ◎《滴天髓》 明代刘基撰 ◎《老残游记》清代刘鹗 撰
/
本文档为【刘氏来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