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口腔黏膜病学

口腔黏膜病学

2017-10-08 37页 doc 66KB 30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口腔黏膜病学口腔黏膜病学 一:名词解释。 1:口腔黏膜病:是涵盖主要累及口腔黏膜组织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总称。口底—舌 腹的U形区、口角内侧三角形区域、软腭复合体被称为口腔黏膜的危险区 域。这些区域的损害发生恶变的危险性较高。(P1—P2)。 2:斑与斑片:都是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如果直径小于2cm 的局限性颜色异常,称之 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 的损害,称之为斑片。斑与斑片一般不 高出黏膜表面,不变厚,也无硬结改变。其颜色,常较周围正常黏膜为深,可 呈红色、红棕色或粽黑色。(P12—P13)。 3:丘疹...
口腔黏膜病学
口腔黏膜病学 一:名词解释。 1:口腔黏膜病:是涵盖主要累及口腔黏膜组织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总称。口底—舌 腹的U形区、口角内侧三角形区域、软腭复合体被称为口腔黏膜的危险区 域。这些区域的损害发生恶变的危险性较高。(P1—P2)。 2:斑与斑片:都是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如果直径小于2cm 的局限性颜色异常,称之 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 的损害,称之为斑片。斑与斑片一般不 高出黏膜面,不变厚,也无硬结改变。其颜色,常较周围正常黏膜为深,可 呈红色、红棕色或粽黑色。(P12—P13)。 3:丘疹:是指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一般直径小于1cm。基底形状为圆形 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或扁平行。口腔黏膜的丘疹,一般都由大量排 列不一的针头大小的病损组成,颜色呈灰白色或为红色,消退后不留痕迹。(P13)。 4:斑块:又译作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 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比较平滑或粗糙,可看到有沟裂 将病损分割开来。(P13—P14)。 5:疱:黏膜内贮存液体而形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P14)。 6:大疱:若疱的损害直径大于1cm,称为大疱。大疱壁的厚薄,取决于大疱的部位是上皮下 还是上皮内。大疱被膜的紧张或松弛度,取决于疱内液量多少。大疱性病损,可直 接发生或数个邻接的小疱融合而成。(P14—P15)。 7:脓疱:也是一种疱性病损,其内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除脓性口炎外,口腔黏膜的 脓疱是较少见的。 8:糜烂:是黏膜的一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其大小形状不定, 边界不清,表面光滑,较浅。(P16)。 9:溃疡: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因其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P15)。 10:萎缩:为组织细胞的体积变小,但数量不减少。可呈现发红的病变,表面所覆盖的上皮 变薄,结缔组织内丰富的血流分布清楚可见,病变部位略微凹陷,其特有的一些 上皮结构消失,被一薄层上皮所取代。(P17)。 11:皲裂:为黏膜表面的线状裂口,由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如核黄素缺乏引 起的口角皲裂。病变的部位常位于唇红部。(P18)。 12:假膜: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 集在一起形成的。(P18)。 13:痂:通常发生于皮肤,也可出现于唇红部,多为黄白色痂皮,如有出血则形成深褐色, 为纤维素性及炎症性渗出物与上皮表层粘连凝固而成。(P18)。 14:鳞屑:已经或即将脱落的表皮角质细胞,常由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而来。(P18)。 15:坏死和坏疽:体内局部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较大范围内的坏死,又受腐物寄 生菌作用而发生腐败,称为坏疽。(P20)。 16: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儿童)—带状疱疹(成人)病毒所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 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P29)。 17:Ramsay—Hunt综合征:是指带状疱疹病毒入侵膝状神经节可出现外耳道或鼓膜疱疹, 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表现为面瘫、耳痛及外耳道 疱疹三联症。(P31)。 18: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口腔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 白念珠菌又称为白假丝菌。(P35)。 19:口腔结核:是由结核分支杆菌侵犯黏膜所引起的慢性感染。由于结合分支杆菌的数量、 毒力及机体抵抗力的差异,可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1 20: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后,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 应性免疫应答。对抗原产生异常免疫应答的个体即为超敏体质者,所以出现 超敏反应性疾病不是发生于普通人群,而是发生于超敏体质者。(P51)。 21:药物过敏性口炎:是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敷贴或局部涂搽、含漱等不同的途径,药 物进入机体内,使过敏体质者发生超敏反应而引起的黏膜及皮肤的超 敏反应性疾病。药物过敏若仅导致口炎则称为药物过敏性口炎;若伴 有其他部位皮肤黏膜损害,部位较为固定,则称为固定性药疹。(P53)。 22:重型药物超敏反应:又称为莱氏综合征,可发生全身广泛性大疱,波及全身体窍、黏膜 和内脏,称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P55)。 23:接触性口炎:又称为接触过敏性口炎,是超敏体质者的口腔局部黏膜与变应原接触后 发生超敏反应而引起的一种口腔黏膜炎症性疾病。(P56)。 24:血管神经性水肿:为一种急性局部反应型的黏膜皮肤水肿,又称为巨型荨麻疹,也称为 为奎英克水肿。发病机制属I型超敏反应,特点是突然发作局限性水肿, 但消退也较迅速。(P58)。 25:多形性红斑:又称多形性渗出性红斑,是黏膜皮肤的一种急性渗出性炎症性疾病。发病 急,具有自限性和复发性。也是一种超敏反应性疾病。(P59)。 26:复发性阿氟他溃疡(RAU):又称为复发性阿氟他口炎(RAS)、复发性口腔溃疡(ROD)。 是常见的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调查发现至少人群的10%—25%患有该病,在特定的人 群中,RAU的患病率可高达50%,女性患病率一般高于男性,好发于10—30岁。(P64)。 27:白塞病(BD):又称为白塞氏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以血管周围炎为病理基 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系统性损害疾病。口腔溃疡为其基本病损。 被归于风湿性疾病,与患者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又称为口-眼-生殖器三联 征。(P71)。 28: Riga—Fade溃疡:专指发生于儿童舌腹部的溃疡。因过短的舌系带和过锐的新萌中切牙 长期摩擦引起,舌系带处充血、肿胀、溃疡。(P79)。 29:天疱疮:是一类严重的、慢性的黏膜—皮肤自身免疫大疱性疾病(直径>1cm)。临床上根 据皮肤损害的特点可以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红斑型四种类型,其中的 寻常型天疱疮发生“口腔黏膜”的损害最为多见。(P87)。 30: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该病好 发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呈慢性过程,时好时发。发病率仅次于复 发性阿弗他溃疡。(P103)。 31:口腔白色角化症:为长期的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所造成的口腔黏膜局部白色角化斑块或 斑,属于口腔上皮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基本上是良性病变。(P110)。 32:口腔白斑病:(OLK):是指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或斑片,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 方法诊断的其他任何疾病。(P111)。 33:盘状红斑狼疮(DLE):是发生在皮肤黏膜的相对良性的免疫性疾病,病损主要局限于皮 肤及口腔黏膜。女性患者多为男性患者的2倍。中青年女性多,头面 部皮肤与下唇唇红是好发部位,也属于癌前病变。 34:梅—罗综合征:以复发性口面部肿胀、复发性面瘫、裂舌三联症为临床特征。(P149)。 35:地图舌:是一种浅表性非感染性的舌部炎症。其病损的形态和位置多变,又被称为游走 性舌炎。儿童多发,尤以6个月—3岁多见,也可发生于中青年,成年女性多 于男性。(P155)。 36:灼口综合征:(BMS):是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 征,又称舌痛症,舌感觉异常、口腔黏膜感觉异常等。(P165)。 2 二:简答题。 1:简述单纯疱疹的临床表现,(P24—P26)。 一: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 为最常见的由I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损,可能表现为一种较为严重的龈口炎: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1)年龄:6岁以下儿童较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更多。 (2)部位: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均有发生,邻近乳磨牙(成人是前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 更为明显。 (3)病程:整个病程约需7—10天。可分为4期。 ?前驱期:潜伏期4—7天,出现感冒症状,经1—2天后,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牙龈出 现急性炎症。 ?水疱期: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可发生成簇小水疱,似针头大小,典型部位更明显。上皮内疱。 ?糜烂期:水疱溃破后可引起大面积糜烂,继发感染后,上覆黄色假膜。口唇周围皮肤可有 类似病损,疱破溃后形成痂壳。 ?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整个过程需7—10天。 少数情况(极度营养不良、全身虚弱的儿童),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可在体内广泛播散,引 起脑炎、脑膜炎及其他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二:复发性疱疹性口炎: (1)年龄:成年人较多见。 (2)部位:口唇或接近口唇的皮肤。 (3)病程-发病前、局部有刺痛、灼痛、痒。 (4)损害复发时,常在原先发作过的位置或其附近。 (5)诱发因素:阳光、局部机械损伤、感冒、精神紧张。 (6)一般情况下,疱可持续24小时,随后破裂,接着是糜烂、结痂。从开始到愈合约10 天,但继发感染常延缓愈合的过程,并使病损处出现小脓疱。愈合后不留瘢痕,可有 色素沉着。 2:急性疱疹性龈口炎与疱疹型RAU的区别,(P27)。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疱疹型RAU 好发年龄 婴幼儿 成人 发作情况 急性发作、全身反应较重 反复发作、全身反应较轻 病损特点 1:成簇小水疱,疱破后称为大片表浅溃疡。 1:散在小溃疡,无发疱期 2:损害遍及口腔黏膜各处包括牙龈、上腭、2:损害仅限于口腔的非角化黏膜 舌、颊和唇黏膜 3:无皮肤损害 3:可伴皮肤损害 3:简述疱疹性龈口炎的鉴别诊断,(P27)。 1)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部位口腔黏膜及颜面部皮肤。?不超过中线。?病程长,2—3周 愈合。?三叉神经样疼痛。 2)手—足—口病: ?柯萨奇病毒A16,肠道病毒所致的皮肤、粘膜病。 ?3岁以下幼儿,夏秋多见。 ?病损部位手、足、臀部、口腔。 ?皮肤-水疱-吸收-结痂-愈合-口腔-水疱-糜烂-5—10日后愈合。 ?全身低热、困倦、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3)疱疹性咽峡炎: ?柯萨奇病毒A4。?病损仅局限于口腔后面(软腭、悬雍垂、扁桃体),少发于口腔前部, 3 不累及牙龈。?汇集成簇的小水疱,疱破溃后应成糜烂、溃疡。?病程7天,全身反应轻。 (4)多形性红斑: ?急性皮肤黏膜病。?口腔为大面积的糜烂,有厚假膜、唇红尤重,形成厚血痂。 ?皮肤常对称分布于手背、足背、前壁、表现为红斑、虹膜状红斑。 4:简述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P30)。 夏秋季好发;发病前有前驱症状;部位发生于口腔黏膜及颜面部皮肤。皮损:面部出现红 红斑、水疱沿三叉神经的分支排列,但不超过中线;口腔黏膜破溃后呈溃疡面,唇颊腭舌损害不超过中线;病程较长,4—6周后愈合;成人表现为三叉神经样剧痛,病损愈合后疼痛仍可持续一段时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5:简述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常有1—3天的持续低烧,口腔和咽喉部疼痛,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特征。皮疹多在第2天出现,呈离心型分布。多见于手指、足趾背面及指甲周围,也可见于手掌、足底、会阴及 臀部。开始时为玫红色斑丘疹,1天后形成半透明的小水疱,如不破溃感染,常在2—4天 吸收干燥,呈深褐色薄痂,脱落后无瘢痕。本病整个病程为5—7日,个别达10日。一般可 自愈,预后良好,并发症少见,但少数患者可复发。 6:简述念珠菌性口炎的临床表现,(P37—P38)。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以新生儿最多见,发生率为4%,因此又称之为新生儿鹅口疮或 雪口病。病损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表现为哦乳白色绒状假膜,为念珠菌的菌丝、 孢子及坏死脱落的上皮汇集而成。病变轻时病变周围黏膜无明显的变化,重则周围黏膜充 血发红。 ?急性红斑型念珠菌口炎: 又称为抗生素口炎、抗生素舌炎。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临床表现为黏膜上出现外形弥 散的红斑,以舌黏膜多见,严重时舌背黏膜呈鲜红色并有舌乳头萎缩,双颊、上腭及口角也 可有红色斑块。自觉症状为口干、味觉异常、疼痛及灼烧感。 ?慢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 本型又称为义齿型口炎,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多见于女性。 ?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又称为慢性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念珠菌白斑。多见于颊黏膜、舌背 及腭部,有高于4%的恶变率。 7:简述艾滋病相关性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P41)。 治疗:治疗原则为去除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病,必要时辅以支持治疗。分局部和全身 两种治疗方式。 ?局部药物治疗: (1)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 (2)氯已定:选用0.2%溶液或1%凝胶局部涂布;也可与制霉菌素配伍成软膏或霜剂。 (3)西地碘:每日3—4次,每次一片含化后吞服。禁用于碘过敏者。 ?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 (1)氟康唑:首次一天200mg,以后每天100mg,连续7—14天。 (2)伊曲康唑:每日口服100mg。 (3)酮康唑。 ?支持治疗: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 ?手术治疗:对于念珠菌白斑中伴上皮异常增生的患者,应定期严格观察白斑的变化, 定期复查,若治疗结果不明显或为中度以上上皮异常增生者,应考虑进行 手术切除。 8:简述膜性口炎的鉴别诊断,(P47)。 4 急性假膜型(雪口) 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 年龄 婴儿、体弱 儿童、老人 病因 白念 金葡、肺炎双球、溶链。 病损特征 雪白色假膜紧不易剥离露出出血面 灰白色黄色假膜光滑致密高出黏膜,易试去, 糜烂面出血,病损周围炎症明显。 症状 灼烧感 疼痛 全身反应 不明显 可有发热。 9:简述药物过敏性口炎的临床表现,(P54)。 药物性口炎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口腔病损可先于皮肤损害出现。黏膜灼热发胀,继 而出现红斑充血、肿胀、水疱渗出糜烂坏死。水疱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单个水疱较大, 舌背中部好发,水疱壁薄易破裂,口内不易看到完整的水疱,疱破后可见残余疱壁,圆形 或界限清楚的糜烂或溃疡,唇、舌、颊、腭等部位均可以发生。 10:血管神经性水肿的鉴别诊断, 颌面部蜂窝织炎病因多为牙源性细菌感染,可找出病原牙。伴有全身症状,发热可达38 ?以上,白细胞计数增高。肿胀发生缓慢,病变区有红肿、发热、触痛,肿胀有可凹性水肿, 不经治疗不会自行消退;若病变发展可形成脓液,并在晚期溢出脓液;用抗生素治疗有效。 根据上述特点可与血管神经性水肿鉴别。 11:简述多形性红斑的临床表现,(P60)。 好发于青壮年,春秋季节多发,起病急,多有前驱症状(头痛、不适、咽喉痛、疲倦)。 轻型:病损只局限于黏膜和皮肤,无身体其他器官和系统的病变。 唇部损害表现为除肿胀外有或大或小的糜烂面,盖以厚血痂或脓痂。 皮肤病损常对称散在分布。好发于颜面、头颈、手掌、足背及四肢伸侧面,躯干也可 发生。常见的病损为红斑、丘疹、水疱,典型的为虹膜状红斑,即直径为0.5cm左右 的圆形红斑,中心有栗粒大小的水疱,又称为靶形红斑。 重型:少数重型患者,全身症状明显,除以上表现外,还有鼻腔、生殖器、肠道、肛门的损 害及虹膜睫状体炎。此种情况因身体各腔孔受累则称为多窍糜烂性外胚层综合征即 斯—约综合征。 本病有自限性,轻型2—3周可愈合,重型4—6周可愈合,愈合后可复发。 必须要强调的是,缺乏皮肤上的特征损害,仅凭口腔损害是难以进行多形性红斑的诊断的。 12:简述各型RAU的临床特征,(P66)。 (1)轻型阿氟他溃疡(MiRAU)。 最常见,在复发型口疮中约占到80%。 病损特点:溃疡小,一般直径约为5—10mm,数目不多,每次为1—10个。 病损部位:溃疡好发于非角化区如唇、颊等处的黏膜,在角化区的牙龈、硬腭处则少 见。散在分布。 发病过程:整个发作期可持续10—14天,具有不治而愈的自限性,不留瘢痕。 (2)重型口疮:(MaRAU).。 (又称为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腺周口疮、复发性瘢痕性口疮)。 病损特点:溃疡较大而深在,似“弹坑”,直径10—30mm,深及黏膜下层腺体及腺周组 织,溃疡周围组织红肿且微显隆起,扪之较硬,溃疡大多数边缘整齐,愈合后有瘢痕或者组织缺损。溃疡一般为1—2个,疼痛较重。 病损部位:溃疡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初始部位好发于口角,后向口腔后部移行。 发病过程:其发病规律于轻型相似,发作期较长,数周至数月后才可以愈合,有自限性,复发的间期也不确定。青春期好发。 (3)疱疹样阿氟他溃疡:(HU)。 ?病损特点:其特点是溃疡小,直径约为2mm,但数目多,有数十个之多,似“满天星”, 5 周围黏膜充血。 ?病损部位:散在分布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以舌腹、口底多见。 ?发病过程:其发病情况于轻型阿氟他溃疡相似,愈后无瘢痕。 类型 发生率 个数 部位 溃疡大小 溃疡深浅 持续时间 有无瘢痕 复发周期 80% 2-5mm 轻型 1—5 非角化黏浅 7—10天无 因人而异 膜 短 8% 10-30mm 重型 1—2 口角,渐深 1—2月有 因人而异 向后部移长 行 10% <2mm 疱疹型 数十个 非角化黏浅 中 无 因人而异 膜 舌腹 口底 13: 疱疹性RAU与急性疱疹性龈口炎的鉴别诊断 疱疹性RAU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好发年龄 中年人 婴幼儿 发作情况 反复发作 急性发作 病损特点 1:密集小溃疡,散在不融合,无发疱期。 1:成簇的小水疱,水疱破裂后融合成大片浅表 2:损害一般限于口腔的非角化黏膜。 溃疡。 3:无皮肤的损害。 2:损害可发生于口腔黏膜各处,包括牙龈、硬 腭、舌、颊、唇。 3:可伴有皮肤的损害。 全身反应 较轻 较重 14:简述白塞病(BD)的基本临床表现, ?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口腔黏膜溃疡以及眼、生殖器、皮肤病损。 ?口腔溃疡是最基本的病损,发生率接近100%。 ?少见病损可累及关节、心血管、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等多系统,发生概率较小,但后 果严重,可危及生命。 ?口腔溃疡:症状和发作规律和RAUA类似。占BD首发症状的70%—99%,最终是100% 患者发病。 ?生殖器溃疡:溃疡较大、疼痛剧烈、愈合慢。 ?皮肤病损:发病率较高,仅次于口腔溃疡。 针刺反应:约占BD临床表现的65%。是很有诊断意义的BD特征性表现,指患者接受 肌肉注射后,24—48 h后,进针处可出现红斑和小脓点,或静脉注射后出现血栓性静脉炎, 3—7天内消退。针刺反应是末梢血管对非特异性刺激的反应超敏。临床试验可用75%乙醇 消毒皮肤后,将无菌注射针头直接刺入或抽取生理盐水0.1ml注入前臂皮内,24—48小时后 观察进针点,出现红斑并有化脓倾向者即为针刺反应阳性。 15:简述创伤性血疱和创伤性溃疡的临床表现,(P79—P80)。 ?:压疮性溃疡:由持久的非自伤性机械性刺激造成。多见于老年人。残根残冠或不良修复 体长期损伤黏膜,溃疡深及黏膜下层,边缘轻度隆起,色泽灰白,疼痛不明显。 ?:Bednar 溃疡:由婴儿允吸拇指或过硬的橡皮奶头引起。固定发生于硬腭、双侧翼钩处 黏膜表面,双侧对称习惯分布。溃疡表浅,婴儿哭闹不安,拒食。 ?:Riga—Fade溃疡 专指发生于儿童舌腹部的溃疡。因过短的舌系带和过锐的新萌中切牙长期摩擦引起,舌 系带处充血、肿胀、溃疡。 ?:自伤性溃疡:好发于性情好动的青少年或患多动症的儿童。患者常有用铅笔尖捅刺黏膜 的不良习惯。 ?:化学灼伤性溃疡:组织坏死表现有易碎的白色黏膜,溃疡表浅,疼痛明显。 6 ?:热灼伤性溃疡:有确切的热灼伤史,处始为疱,疱壁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浅表溃疡, 疼痛明显。 16:简述天疱疮的临床表现,(P89)。 (1)寻常型天疱疮: ?口腔:40—60岁好发病,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口腔是早期出现病损的部位,在起疱前, 常有口干、咽干或吞咽时感到刺痛,有1—2个或广泛发生的大小不等的水疱,疱 壁薄而透明,水疱易破、出现不规则的糜烂面;破后留有残留的疱壁,并向四周退 缩;若将疱壁撕去或提取时,常连同邻近外观正常的黏膜一并无痛性地撕去,并遗 留下一鲜红的创面?这种现象被称为“揭皮试验阳性”。若在糜烂面的边缘处将探 针轻轻平形置于黏膜的下方,可见探针无痛性的伸入,这是“棘层松解”的现象, 对诊断是有意义的。 寻常型天疱疮几乎都有口腔病损,损害易出现在颊、腭、咽旁及其牙龈等易受摩擦 的部位。新鲜的糜烂面无炎症,假膜少,口腔糜烂面不易愈合,甚至全身情况好转 后,口内仍难以治愈。病情严重者,口内难以找到正常黏膜。糜烂面易感染,继发 感染则病情加重,疼痛也加重,长期的糜烂面存在,使患者咀嚼、吞咽,甚至说话 均有困难,有非特异性口臭出现,淋巴结肿大,唾液增多并带有血迹。 糜烂面边缘有残留的疱壁: 新鲜的糜烂面:假膜少、界限清楚、周围黏膜外观正常。糜烂面不易愈合。如继发 感染可出现假膜。 ?皮肤:易出现于前胸,躯干以及头皮、颈、腋窝、腹股沟等易受摩擦处。在正常皮肤上往 往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疱不愈合,疱壁薄而松弛,疱液清澈或微浊。用手压 疱顶,疱液向周缘扩散;疱易破,破后露出红湿的糜烂面,感染后可化脓而形成脓 血痂,有臭味,以后结痂、愈合并留下较深的色素,若疱不破,则可渐变为混浊后 干瘪。 用手指侧向推压外观正常的皮肤或黏膜,即可迅速形成水疱;推赶水疱能使其在 皮肤上移动;在口腔内,用舌舔及黏膜,可使的外观正常的黏膜表层脱落或撕去, 这些现象称为—尼氏征。尼氏征常出现于活跃期的寻常型和落叶型天疱疮,是比 较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方法。(揉、推、舔)。 皮肤损害的自觉症状为轻度瘙痒,糜烂时则有疼痛,病程中可出现发热、无力、 厌食等全身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体温升高,并可不断地出现新的水疱。由于 大量失水、电解质和蛋白质从疱液中消耗,患者出现恶病质、常并发感染,不易 控制。若反复的发作,不能及时有效控制病情,可因感染而死亡。 ?其他部位黏膜:鼻腔、眼、外生殖器、肛门等处黏膜均可发生与口腔黏膜相同的病损,往 往不易恢复正常。 17:简述天疱疮的治疗,(P92)。 (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为首选药物,以泼尼松为例。用药分为四个阶段: 起始(足量);控制(从速);巩固(渐减);维持(忌躁)。 起始阶段的糖皮质激素用量视病情而定,剂量范围0.5—1.5mg/(kg?d)。 轻者,泼尼松的起始量可为30—40mg/d,重者,起始量为60—100mg/d,治疗1—2 周左右若无新发病损出现则表明剂量足够,反之则需加量或配合其他免疫制剂。 泼尼松使用剂量大者,1—2周递减原药量的1/10较为稳妥,当剂量低于30mg/d时, 减量更应该慎重,减量的速速应放慢,以防止病情的复发。 直到减至15mg/d以下时为维持剂量,维持剂量不得低于5mg/d。(生理剂量)。 7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要注意防止和减轻各种并发症,常见的有消化道溃疡、糖尿病、 高血压、骨质疏松、库欣综合征、各种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等。 寻常型是天疱疮中预后最差的类型,它的缓解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的早期反应 有关,因此应该及早治疗。天疱疮死亡最多见的原因是继发感染。 18:简述瘢痕性天疱疮的临床表现,(P94)。 ?口腔:损害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但是牙龈最为多见,其次为硬腭和颊部。最典型的 表现为呈剥脱性龈炎样损害。损害早期在龈缘及近附着龈有弥漫性红斑,其上可见 直径2—6cm的水疱,水疱清亮或血疱,疱壁较厚,疱破溃后可见白色或灰白色疱 膜,膜去除后为一基底光滑的红色溃疡面,尼氏征阴性。 发生在口角区则因瘢痕粘连而致张口首限或小口畸形,瘢痕性类天疱疮因此得名。 ?眼:50%—85%的瘢痕性类天疱疮患者伴有眼部损害;单纯性眼部损害被称为眼天疱疮。 导致:睑—球粘连,眼裂变窄或消失。 ?皮肤损害:皮肤出现红斑或在正常皮肤上出现的张力性水疱,尼氏征阴性,疱壁厚,不易 破;疱破后形成溃疡、结痂。 ?其他部位:气管黏膜受累可导致气管狭窄而导致呼吸不畅;食管黏膜受累可导致食管狭窄 从而导致吞咽困难。该病病程缓慢,但是预后较好。 19:简述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表现,(P105)。 1:口腔黏膜病损: (1)部位: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大多左右对称发生。87.5%发生于颊部,其次 是舌、龈、唇、腭、口底等处。 (2)病损特点:针尖大小的白色小丘疹排列组成的各种条纹(网状、环状、半环状、树 枝状)。 黏膜可发生红斑、充血、糜烂、溃疡和水疱。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是以白色条纹、白色斑块为主。 ?按照病损形态可分为:(?) 网状:灰白色小丘疹排列交织成网状,稍高于黏膜表面。多发生在双颊、前庭沟,咽旁 等部位。 环状:灰白色小丘疹排列成细条纹,稍高隆起,呈环状、半环状。多发生在双颊、舌侧、 舌腹、唇红等处。 板块型:斑块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类圆形或不规则型,一般较硬且隆起,多发生于 舌背。 条纹状:灰白色小丘疹连接成线纹,可呈直线或波浪形,组成树枝状、先条状、条索状 病损。 多见于牙龈颊移行部,前庭沟、附着龈、口底、舌腹部、颊、腭等处。 丘疹状:灰白针尖大小的丘疹,微高于黏膜表面,散在或成簇发生,四周可有其它形状 条纹。 如此型发生在双颊、唇红部应与迷脂腺相鉴别。 水疱型:在临床上可见扁平苔藓斑纹或丘疹病变的中间,有水疱形成。疱液为透明或半 透明,疱破后形成糜烂面。 多发生于颊、唇移行皱襞及翼领韧带处。 糜烂型:粘膜充血、糜烂。在此周围有灰白色条纹或丘疹存在。 常发生于颊、唇、颊沟、磨牙后区、舌腹等部位。 萎缩型:多见于舌背‘白色斑块,因舌背萎缩略显凹下,表面光滑,呈淡蓝色。 ?按照病损基部黏膜状况分为: 8 普通型:又称为非糜烂型,光滑型。患者有刺激痛,自发痛。 充血糜烂型:除白色病损外,浅纹间及病损周围黏膜充血、糜烂渗出或溃疡。患者有刺 激痛,自发痛。 2:皮肤病损: (1)病损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位,四肢多于躯干。 (2)紫红色或暗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界限清楚,稍高于皮肤表面。将石蜡油涂于丘疹 表面,用放大镜观察,可见丘疹上有浅的网状白色条纹,称为Wickham纹。(名解)。 (3)症状:瘙痒、有溃疡时可有疼痛。 3:指(趾)甲病损: 多见于拇指;甲板有纵沟及变形;甲部增厚或变薄。 20:简述口腔白斑病的临床表现,(P113)。 中老年男性多见。 ?白斑好发部位:颊、唇、腭、舌、口底。 ?白斑分型:均质型(斑块状、皱纹纸状);非均质型(颗粒状、疣状、溃疡状)。 1)斑块状:白、灰白、乳白色。平或稍高出黏膜表面,不粗糙或稍粗糙,柔软(无不适或 轻度不适),角化较重者为乳白色,表面隆起,很粗糙,有沟列(有不适感)。 2)皱纹纸状:口底及舌腹。灰白色、白垩色,表面粗糙,界限清楚,周围黏膜正常,有粗 糙感或疼痛。 3)颗粒状:口角区多见。充血的黏膜上白色损害颗粒状突起,表面不平,有小片状或点状 糜烂,刺激痛,多伴有白念感染。 4)疣状:多发生于牙槽嵴、唇、上腭、口底等部位,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呈刺状或绒 毛状突起,质稍硬,粗糙。 5)溃疡状:增厚的白色斑块有糜烂或溃疡,有反复发作史,疼痛。 21:口腔白色角化病与口腔白斑病的鉴别诊断。(课件)。 口腔白色角化病 口腔白斑病 病因 明确的理化刺激因素 吸烟白念全身因素 部位 唇、颊、腭 颊舌唇、腭、口底 损害特征 灰白色、表浅、界不清、质软 白色斑块、粗糙、界限清楚 症状 无症状、粗糙 无症状、粗糙、疼痛 病理 上皮过度角化 上皮异常增生 22:(P115) 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白斑病 发病部位 常具有对称性 多为单一部位 病损颜色 珠光白色 白色或灰白色 病损形态 主要为白纹;在舌背可呈圆形或椭圆型不规则斑块;边缘突起于黏膜表面 斑块,但周围仍有白纹 病损质地 弹性、质地无改变 弹性降低、质地改变 皮肤损害 可伴有 无 病理特点 角化层较薄 角化层较厚 棘层增生轻或萎缩 粒层明显,棘层增厚 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基底细胞无液化变性 基底膜界限模糊 基底膜清晰 上皮下疱可见 无上皮下疱 炎细胞在固有层呈带状浸润 炎细胞散在于固有层和黏膜下层 偶见上皮异常增生 常见上皮异常增生 23:简述白斑癌变的倾向,(P114)。 9 约3—5%发生癌变,有以下情况应密切观察。 ?年龄:>60岁。 ?性别:男性多于女性,但发生在不吸烟,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恶变可能性更大。 ?吸烟:时间越长、烟量越大,恶变可能性越大。 ?部位:舌缘,舌腹—口底,口角区属于高危险区域。 ?类型:疣状、颗粒状、溃疡状易恶变。 ?组织病理:上皮异常增生者,程度越重越易病变。 ?具有白念感染者。 ?病变时间较长者。 ?自觉症状:有刺激痛或自发痛者。 24:(P123)。 病理变化 盘状红斑狼疮 扁平苔藓 角化层 过角化,不全角化,角质栓 过角化/不全角化 棘细胞层 上皮变薄,棘层萎缩较显著 棘层可萎缩,以增生为主 炎细胞分布 散在浸润 淋巴细胞浸润带 胶原纤维 变性、分解断裂 黏膜下层 血管四周有炎细胞浸润 血管周围少有炎细胞浸润 免疫荧光检查 基底膜区荧光带 基膜上下胶样小体荧光颗粒 25:简述地图舌的临床表现,(P156)。 病损部位由周边区和中央区组成。中央区表现为丝状舌乳头萎缩凹陷、黏膜充血发红、表 面光滑的剥脱样红斑。周边区表现为丝状舌乳头增厚、呈黄白色条带状或弧形线状分布。宽 约数毫米,与周围正常黏膜形成明晰的分界。地图舌往往有自限性,发作一段时间后可有间歇缓解期,此时黏膜恢复如常,经过一段间歇期后会再次复发。 26:简述舌乳头炎的临床表现,(P158)。 ?丝状乳头炎:萎缩性舌炎,上皮变薄,舌背成火红色,有浅沟裂隙。 ?菌状乳头炎:乳头肿胀、充血、灼热、疼痛不适感,突起明显,上皮薄而呈深红色。 ?轮廓乳头炎:乳头肿大突起,轮廓清晰,发红。 ?叶状乳头炎:乳头红肿,乳头间皱褶更显凹陷。 10 三:选择和判断。 1:大多数口腔黏膜病的预后是良好的。(P2)。 2:单纯疱疹病毒是发现最早的人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是有包膜的DNA病毒。(P23)。 3:单纯疱疹病毒为DNA病毒,由核心、衣壳和包膜组成。HSV分型可分为HSV—?、 HSV—?两型。(P24)。 4: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为带状疱疹的致病病原体,侵犯儿童可引起水痘,在成人及老年人 则会引起带状疱疹。(P29)。 5: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3岁以下的幼儿是主要罹患(P32)。 6:口腔念珠菌病的分型:(P36)。 (1)伪(假)膜型念珠菌病。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 (2)急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3)慢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 (4)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临床上常见的是前三型)。 7:口腔结核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人型或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45)。 8:口腔软组织的结核病损包括:口腔黏膜结合初疮、口腔黏膜结核性溃疡、口腔寻常狼疮。 (P45). 9: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称为变应原或过敏原。 10:超敏反应是引起药物过敏的主要原因。(P53)。 11:引起超敏反应的药物常见的有解热镇痛药、安眠镇静药、磺胺类药、抗生素类药,其中 以青霉素过敏者较多;超敏反应的严重程度与药物性质有关,与药物数量无关。(P53)。 12:药物过敏性口炎发病前均有用药史,治疗首先要找出可疑致敏药物,并立即停用。同时 停用与可疑药物结构相似的药物。(P55)。 13:接触性口炎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即为?型超敏反应。(P57)。 14:白塞病(BD)的基本病损为口腔溃疡。(P71)。 15:创伤性血疱和创伤性溃疡是由于物理性、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引起的病因明确的黏膜损 害。当刺激因素较强,机体反应较迅速时可引起血疱,长期慢性刺激则可引起溃疡。黏 膜血疱一但破溃和继发感染,则发生糜烂或者溃疡。(P78)。 17:天疱疮的鉴别诊断,(P91)。 鉴别要点 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 瘢痕性类天疱疮 皮肤损害 正常皮肤上发生的松弛性外观正常或红斑皮肤上发生的外观正常或红斑皮肤上发生 大疱,壁薄,尼氏征阳性。 张力性大疱,尼氏征阴性 的张力性大疱,尼氏征阴性 组织病理 棘层松解及上皮内疱 无棘层松解,上皮下疱形成 无棘层松解,上皮下疱形成 天疱疮皮损可见于皮肤的任何部位,但先躯干后四肢;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均可受累。 大疱性类天疱疮皮肤损害多见于易受摩擦的部位,口腔黏膜少见。 瘢痕性类天疱疮皮肤少见,体窍黏膜易受累。口腔内多为剥脱性龈炎表现。 多形性红斑 天疱疮 病程 急性炎症性疾病 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口腔黏膜 糜烂、灰黄色假膜 糜烂面、少有假膜 棘层松解 无 有 皮肤 红斑、虹膜状红斑,多发于手足、四肢外观正常皮肤上起水疱。躯干、头发、易 伸侧。 受摩擦处。 尼氏征 — + 大疱性类天疱疮(上皮下疱),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水疱较小,状似栗状,但不易破,破后 溃疡渐趋于愈合并不扩展,尼氏征阴性。病程常迁延至数月或数年,缓解后再次复发时, 病情较轻;除口腔外,其他体窍黏膜少有累及。 11 瘢痕性类天疱疮:(上皮下疱)。(良性)。 目前认为本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患者的病损组织,可见抗基底 膜区抗体呈线状沉积。(借此与天疱疮相鉴别)。常为IgG、C3,但是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却常 检测不到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即使出现阳性反应,其效价也较低。 上皮完整,上皮与结缔组织之间有水疱或裂隙,因此为上皮下疱,无棘层松解。 结缔组织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见有扩张的血管等。 免疫荧光直接法检查,可见基底膜区有一连续的细长荧光带。 多形渗出性红斑: 急性炎症的病损,以唇红表现最突出,皮肤表现为虹膜状红斑,四肢多见。 糜烂型扁平苔藓:牙龈:口腔黏膜白色条纹;皮损:丘疹。 白塞病:类似于RAU,眼、皮肤均可受累,其中眼部受累表现为虹膜睫状体炎。皮肤损 害为结节红斑、毛囊炎或痤疮样皮疹。 18:口腔白斑是口腔黏膜长期受机械或化学性刺激而引起的白色斑块。如:残根、残冠、不 良修复体或吸烟。(P110)。 19:白色念珠菌感染时口腔白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P112)。 20:盘状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成为蝴蝶斑。(P119)。 21:目前对唇炎的分类尚不统一,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唇炎和慢性唇炎;根据临床症状特征分 为糜烂性唇炎、湿疹性唇炎;根据病因病理分为慢性分特异性唇炎、腺性唇炎、良性淋 巴增生性唇炎、肉芽肿性唇炎、梅—罗综合征、光化性唇炎和变态反应性唇炎。(P142)。 22:沟纹舌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特别是40岁以后更明显,可能随着人体的衰老,舌 营养吸收能力降低,造成代谢障碍而产生沟纹舌。(P157)。 23:毛舌:是舌背“丝状乳头”过度伸长和延缓脱落形成毛发状损害。可呈黑、褐、白、黄、 绿等多种颜色,分别称为黑毛舌、白毛舌、黄毛舌、绿毛舌等。(P159)。 24:正中菱形舌炎:是发生在舌背人字沟前方呈菱形状的炎症样病损。多无不适症状,但也 可能出现痛、痒感。(P160)。 25:灼口综合征常不伴有明显的临床损害体征。无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变化。但常伴有明显的 精神因素,在更年期或绝经前后期妇女中发病率较高。因此有人倾向该病属于心理疾病或 更年期综合征症状之一。(P165)。 26: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播疾病,梅毒螺旋体可侵犯人体几乎所有器官, 因此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P169)。 27:青霉素是治疗梅毒最有效的药物。(P173)。 28:艾滋病是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以 CD4+ T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进行性免疫功能缺陷,并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 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20—40岁多见,病变分为窗口期(45天),潜伏期(2年半)。 29:创伤性溃疡:是由机械性、化学性或物理性刺激引起的病因明确的黏膜溃疡,病因包括 机械性刺激、化学性灼伤、冷热刺激伤等。(名解)。(P79)。 12 四:病例分析。 ?口腔念珠菌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白念株菌又称为白假丝菌,为G+杆菌,在血清中37?孵育3小时可见芽管形成,有助于白念株菌的鉴定。虽然健康人可带有念珠菌,但并不发病。据报道健康成人3%—48%带菌。当宿主防御功能降低以后,这种非致病性念珠菌转化为致病性念珠菌,因此,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其所引起的感染又称为 机会性感染或条件感染。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口干、发黏、口腔黏膜烧灼感、 疼痛、味觉减退等,主要体征为舌背乳头萎缩、口腔黏膜任何部位的白色凝乳状斑膜、口 腔黏膜发红、口角湿白潮红、白色不规则增厚、斑块及结节状增生等。糜烂较少见,仅见于口角及少数唇红部,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皲裂及糜烂。发病的主要部位是舌背、口角。 约占80%。)(P36—P37)。 ?RAU的临床特征为(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特征,溃疡灼痛明显。目前病因及致 病机制仍不明,无确切的实验室指标可作为诊断依据。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圆形或椭圆 形溃疡。具有“黄、红、凹、痛”的临床特征,即溃疡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周围有红晕带, 中央凹陷、疼痛明显。RAU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并将减轻疼痛、促进溃疡愈合、延 长复发间歇期治疗作为治疗的目的。(P64)。 ?BD:复发性口腔溃疡 + 以下任意两项。(复发性生殖器溃疡、眼疾、皮肤损害、皮肤针刺反应阳性)。(P74)。 ?创伤性血疱和创伤性溃疡具有明确的理化刺激因素或自伤、灼伤等病史,无复发史。若长 不愈合者应做活体组织学检查。治疗:尽快去除刺激因素是首要措施,包括拔出残根,残 冠,磨改过锐牙尖和边缘嵴,修改不良修复体,纠正咬唇、咬颊、咬舌等不良习惯,改变 婴儿喂食方式(不用奶瓶改用小匙喂食),手术矫正舌系带过短者。(P80)。 ?天疱疮:绝大多数病例从发生过到诊断一般历时4—7个月,本病的死亡率达到了75% 病因未明。从临床观察,天疱疮发病可能与一些病毒感染、紫外线照射、含有巯基结构的 药物(如青霉胺等)使用,微量元素、雌激素变化有关。(P87—P88—P89)。 天疱疮的基本病理变化为棘细胞层松解或上皮内疱(或裂隙)。这种单个的棘细胞较大, 呈球形,核大而深染,核周胞质呈晕状。固有层可见炎细胞的浸润,其中以淋巴细胞为主。 多数患者显示棘细胞间有IgG、C3的网状沉积,少数患者为IgM或IgA沉积,间接免疫 荧光法是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抗基底细胞、棘细胞层的细胞间质以及棘细胞的循环抗 体,一般抗体效价为1:50时即有意义。 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特征即可诊断。若口腔黏膜长期表现为 起疱、上皮剥脱或不规则糜烂、尼氏征或揭皮试验检查为阳性结果时,均应考虑天 疱疮的可能,应该即使进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检查确诊。 天疱疮发病机制的核心是“棘层松解”的出现。(P88)。 ?口腔扁平苔藓:本病以中年女性多见,呈慢性病程。病损大多数左右对称。由栗粒大小的 白色或灰白色丘疹组成的线条构成网状、环状、树枝状、斑块状病损,病变区域与正常黏 膜之间无清晰的界限。白色条纹与四周正常黏膜或有充血、糜烂或溃疡。(P107)。 必要时可进行组织活检进行确诊。 鉴别诊断: 1:舌斑:舌背部的病损。 舌背部OLP病损灰白色斑块状突起,局部柔软,弹性正常。 舌白斑为白垩色斑块,粗糙稍硬,有时有沟纹或沟裂。 2:苔藓样反应:某些患者服用甲基多巴、阿的平、氯喹、氨本唑、开搏通、奎尼丁等药物后, 口腔出现呈放射状白色条纹或白色斑块类似扁平苔藓样病损。 治疗牙体楔状缺损等使用银汞合金充填物可引起想对颊、舌黏膜发生类似苔 13 藓样反应。 当引起反应的药物停止使用,或去除引起病变处的重金属后,苔藓样病变就 明显减轻或消失。 3:迷脂症:属皮脂腺异位、错生。唇、颊、黏膜多见。黏膜上有散在或成簇为团块状的栗 粒大小的淡黄色或黄白色斑诊或丘疹,表面光滑,触之柔软。 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 治疗: 1:心理治疗:应该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全省情况,调整心理状态。如精神状态,睡眠、月经 状态、消化道情况、纠正高粘血症等。 2:局部治疗: (1)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消除感染性炎症。 (2)维A酸类药物:用于角化程度高的患者。 (3)肾上腺皮质激素:局部应用安全性高,疗效好。可制成软膏、凝胶、油膏和药膜等使 用。病损区基底部注射对糜烂溃疡型有较好的疗效,选用曲安奈德 等加入2%利多卡因各1—2ml作黏膜下注射,7—10天一次。 (4)抗真菌药物。 3:全身治疗: (1)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应该慎重:对急性大面积或多灶糜烂型扁平苔藓,采用小剂量, 疗效多为方案。 泼尼松15—30mg/d,服用1—3周。 (2)雷公藤:有较强的抗炎作用,抑制体液免疫,对细胞免疫有双向作用。雷公藤多苷片 0.5—1mg/(kg d),2个月为一个疗程,可服用1—4个疗程。 昆明山海棠:有良好的抗炎和抑制增生的作用,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 毒复作用较小。0.5g,每日3次。 (3)氯喹:主要通过稳定溶酶体膜等作用,而产生抗炎作用及减轻组织和细胞损伤。 羟氯喹较氯喹毒副作用较小,成人口服100—200mg/次,一日2次。 磷酸氯喹0.125g/d,分2次服用。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血象的变化。 (4)免疫增强剂:左旋咪唑、转移因子、聚肌胞、多抗甲素等。 (5)抗真菌药物:对迁延不愈的OLP,应注意可能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可使用治霉菌素含 漱液或碳酸氢钠含漱。 ?口腔白色角化症: 口腔黏膜增厚、发白—对应区域可找到刺激因素(机械);吸烟者叼烟卷的唇部,严重吸烟 者,上腭广泛白色角化损害,咽碱性白色角化病。刺激去除2—4周后,白色损害变浅,范 围缩小,甚至消失。 鉴别诊断: (1):白色水肿:双颊呈弥漫性半透明灰白色,用口镜拉紧颊黏膜时,白色改变可暂时消失, 柔软,无压痛,患者无自觉症状。上皮细胞有显著细胞水肿。无需治疗。 (2):颊白线:由于咀嚼时牙齿持续不断的刺激所引起的组织角化,与双侧咬合线相对应, 成年人中多见,无自觉症状,病理上皮正角化。 (3):灼伤:由于腐蚀性药物所致黏膜灼伤,病损为白色假膜,可擦除,其下方为出血创面。 ?口腔白斑病: 症状:粗糙感、刺痛,味觉减退,局部发硬,有溃疡时出现自发痛及刺痛。由于主观症状不 明显,常不能主动就医。 14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下唇唇红 (2)初起为暗红色丘疹或斑块,界限清楚,中心萎缩凹下呈盘状,边缘突起,周围有红晕 或可见毛细血管扩张。 (3)损害发展:病损面积扩大,相互融合。损害向皮肤蔓延,以至唇红—皮肤的界限模糊。 中央区出现糜烂,唇部血管丰富,因此溢出血形成血痂,有感染时为灰褐 色脓痂。在红晕外围是呈放射状排列的白色短条纹。 ?唇炎: 一:慢性非特异性唇炎: (1)慢性脱屑性唇炎:(P143)。 多见于30岁以前的女性,常累及上下唇红部,但以下唇为重。唇红部干燥,开裂,有黄白 色或褐色脱屑,重者鳞屑重重叠叠,密集成片,可无痛的轻易撕下皮屑,暴露鳞屑下方鲜红 的“无皮”样组织。邻近的皮肤及颊黏膜常不累及。有继发感染时可呈轻度水肿充血,局部 干胀、发痒、刺痛或灼痛。病情反反复复,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不愈。 (2)慢性糜烂性唇炎:(P143)。 上下唇红部反复糜烂,渗出明显,结痂剥脱。有炎性渗出物是会形成黄色薄痂,有出血时 会凝结血痂,有继发感染时或结为脓痂。痂皮脱落后形成出血性创面、灼热疼痛、或发胀发 痒,患者常不能自觉咬唇、舔舌或用手揉擦,以致病损部位皲裂、疼痛加剧,渗出越来越严 重,渗出越来越明显,继之又结痂,造成痂上叠痂,唇红部肿胀或慢性轻度增生,下颌下淋 巴结肿大。患部可有暂时愈合,但常复发。 二:腺性唇炎:(P145)。 1:单纯型腺性唇炎:是腺性唇炎中最常见的一型。局部浸润性肥厚,可较正常人增厚数倍, 有明显的肿胀感,并可扪及大小不等的小结节。唇部黏膜面可见针头大小如筛孔样排列的 小唾液腺导管开口,中央凹陷,中心扩张,有透明的黏液自导管口排出,挤压唇部则见更 多黏液如露珠状。睡眠时因唾液分泌减少和黏稠密度增加而致上下唇红粘连,清醒时又因 干燥而黏结成浅白色薄痂。 注:(课件上的内容,课本上没有)。(主要考选择和鉴别诊断、病例分析)。 盘状红斑狼疮 多形性红斑 病因 不明确 不明确,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 年龄、性别 20—45岁,女性 青壮年,与性别无关 发病情况 发病缓慢,慢性疾患 发病急骤,病程约2—6周 前驱症状 无 有,发热、疲倦等 光敏感 有 无 好发部位 口腔:下唇唇红 口腔:下唇唇红 皮肤:颜面部,以两颊部等暴露部位为皮肤:颜面、头颈、手掌、足背及 主。 四肢伸侧 口腔病损 桃红色盘状红斑,周围有白色纹射状花虹膜状红斑或靶形红斑 纹,糜烂 皮肤损害 毛细血管扩张 无 组织病理 上皮萎缩为主 表(上)皮内或表(上)皮下疱 预后 一般良好,但有极少数可转化为SLE(系良好,但可复发,重症患者可伴有多窍 统性红斑狼疮) 性损害 癌变情况 为癌前病变 不癌变 补充: 1:带状疱疹诊断上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病变区域不过中线。 2:口腔念珠菌最具特征性的诊断标志为:实验室检查发现存在菌丝。其治疗的核心为抗真菌 15 治疗。 3:口腔结核的鉴别诊断: ?创伤性溃疡:溃疡的形态与慢性机械刺激因子相符合,除去创伤因素后,损害在1—2周 左右痊愈或明显好转。 ?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状细胞癌多呈溃疡形式。溃疡基底有硬结,边缘部位比结核病损 坚硬。下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常可触及,肿大坚硬,粘连,固定。 4:超敏反应性疾病主要包括:药物过敏性口炎、接触性口炎、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形性红斑。 5:多形性红斑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情况,其中轻型一般无全身症状,皮肤病损常 呈对称散在分布。好发于颜面、头颈、足背及四肢伸侧面,躯干也可发生。常见的病损为 红斑、丘疹、水疱,典型的为“虹膜状红斑”,即直径为0.5cm左右的圆形红斑,中心有栗 粒大小的水疱,又称为“靶形红斑”。 6:RAU 的鉴别诊断及诊断依据。(P67 表格)。(考选择不考大体)。 7:尼氏征:用手指侧向推压外观正常的皮肤或黏膜,即可迅速形成水疱;推赶水疱能使其在 皮肤上移动;在口腔内,用舌舔及黏膜,可使外观正常的黏膜表层脱落或撕去。 8:天疱疮最具特征性的诊断为尼氏征(+),治疗上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 9: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好发部位为:下唇唇红黏膜。 10:地图舌的形态不固定,因此又称为游走性舌炎。 11:黑毛舌是由于舌背部丝状乳头过度伸长和延缓脱落造成的毛发状的损害,病因一般与口 腔卫生不良、过度吸烟及抗生素的长期应用、进食含色素的食物等有关。 12:白毛舌:质白色海绵状斑痣,是舌毛病的一种,主要位于舌体背中部和后部。舌背(上 面)后方的人字沟前面,是舌的丝状乳头最稠密区域。受各种因素刺激,丝状乳头尖端 的角化层不脱落,反而增生成丛毛状改变,形成毛舌。可用软毛牙刷蘸消毒剂轻轻刷洗 舌毛区。 13:临床上以黑毛舌最为多见。 20: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首选青霉素。 21:毛状白斑被认为是患者免疫严重抑制的征象之一,主要见于HIV感染者,少数患者可见 骨髓或器官移植后的患者。(P179)。 病例分析:?口腔念珠菌病。?RAU。?BD。?创伤性血疱和创伤性溃疡。?天疱疮。 ?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色角化症。?口腔白斑病。?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唇炎。 16
/
本文档为【口腔黏膜病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