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论文

2017-09-30 6页 doc 18KB 3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886

暂无简介

举报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论文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论文 摘要:青少年犯罪被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三大公害,是我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普遍关注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其原因,并指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分析其原因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内容。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心理学原因 综述 一、研究背景 1.内涵界定 少年犯罪一词,是由英文Jurenile Delinquency翻译而来的。也有学者引用日本法例,译为“不良少年行为”。从法律定义来看少年犯罪,是指少年违反刑事法令或少年法的犯罪行为而言;但如果从社会定义来看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论文 摘要:青少年犯罪被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三大公害,是我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普遍关注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心理学的角度了其原因,并指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分析其原因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内容。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心理学原因 综述 一、研究背景 1.内涵界定 少年犯罪一词,是由英文Jurenile Delinquency翻译而来的。也有学者引用日本法例,译为“不良少年行为”。从法律定义来看少年犯罪,是指少年违反刑事法令或少年法的犯罪行为而言;但如果从社会定义来看少年犯罪,则指少年偏离社会的偏差行为而言。从广义来讲,包括少年犯罪行为及少年偏差行为。而少年犯罪的主体则包括12岁以上18岁未满的犯罪少年及虞犯少年,7岁以上未满l2岁的少年有触犯刑法法令的行为者,依刑法需使用少年保护事件来处理。 2.研究目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人们为逐渐摆脱贫困而欣喜的同时,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事实:未成年人犯罪正在急剧增长。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近些年来,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多达15万!青少年犯罪率高,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这一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青少年的犯罪问题,重新解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采取有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二、主要研究内容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问题,我国学者已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而从心理学角度的研究则主要从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入手。 1.从普通心理学角度的研究 杨素华等学者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 青少年的思维虽然已经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思维方法上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往往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很容易被坏人拉拢、利用,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另外,由于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意向,想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产生对社会的抗拒性,与社会道德和法律要求背道而驰,导致犯罪。 (2)情绪情感与意志发展的不平衡,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随着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其情绪情感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一了。青少年虽然意志品质有了显著发展,逐步减少了依赖性,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毅力,但是,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特别是不能很有效地控制激情的爆发,很容易导致激情犯罪。 (3)低级的、不切实际的过度需求,是青少年犯罪的内部 动力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内容的丰富,个人的各种欲求和需要也在增加。如果青少年的需求过分,家庭的经济条件不能适当地予以满足,那么他们就容易产生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与满足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就会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 实所接受,于是就产生某些偏执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主要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同时,由于反抗的迁移性,有的不只对自己仇恨的人进行报复,转而对社会进行报复,危害极大。,1, 2.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 很多学者都选择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袁凤芝学者就是其中之一,笔者认为他的研究较为具体,很有代表性,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青少年犯罪的十大原因: (1)易受暗示心理 青少年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同时,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极易接受一些坏人的引诱,从而误入歧途。 (2)从众心理 青少年意志比较薄弱,在遭到讽刺、挖苦、打击、冷漠、轻视等外界压力下,常会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主动或被动地使自己的行为与团伙行为保持一致。由于从众心理的影响,在缺乏正确指导或在不良的社会交往的情况下,青少年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3)好奇心强 在青少年时期随着青少年生理的逐步发育,开始产生朦胧的性意识,而目前学校、家庭、社会对性教育普遍存在忽视的倾向,他们接受不到这方面的正确知识,把性爱与性欲等同起来,而对异性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致使他们受到一些黄色淫秽刺激后诱发犯罪行为。 (4)逆反心理 一个人进入少年期后,从心理上要求摆脱成人的监护,独立地支配自我的意识非常强烈,他要求大人尊重自己,老师、家长如果严加限制青少年的独立意识,他们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一旦他们走向街头,加入了坏团伙,就很容易走上邪路。 (5)逞强心理 青少年精力充沛、旺盛,同时,也爱在同伴中显示自己的能耐,逞强好胜,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这种欲望在不良因素的引导下很容易使青少年无意当中违法犯罪。 (6)模仿心理 青少年好奇心很强,对成人社会中的各种事物,不仅好奇,而且还想探秘。但同时,他们又缺乏相应的道德认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当他们从文学作品和影视节目中接触到暴力、黄、赌、毒等内容的描写介绍时,便会模仿其中罪犯的言行,走上犯罪道路。 (7)寻求刺激心理 有些青少年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对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感到极度乏味,整天无所事事,精神空虚,百无聊赖。为了寻求刺激、好玩而实施偷盗、放火等犯罪行为。 (8)报复心理 这种心理常产生在一些心胸狭益、自尊心过度膨胀,缺乏道德修养的青少年身上,它通常与人受惩罚和批评后而产生的否定情绪联系在一起,一旦它演变为犯罪动机后,则常产生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9)“拜金”心理 由于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及家庭教育的失误,有些青少年养成了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恶劣品行,并使他们产生对金钱的崇尚心理。这种心理不仅会直接导致青少年的道德败坏,还会在当他们的无端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促进他们实施诈骗、盗窃等犯罪行为。 (10)嫉妒心理 父母注重对孩子进行竞争意识的灌输,竞争能力的培养本是无可厚非的,但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培养孩子的合作性和集体意识。由于家庭教育的偏差,导致有些青少年缺乏必要的道德修养,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不合群、嫉妒心强等个性品质。由于对他人的地位、学识、荣誉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而使青少年失去理智,导致犯罪。,2, 三、结论 1.研究中肯定的方面 (1)在目前看来,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都能以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增加了其研究的科学性。 (2)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值得肯定的是,目前的研究正是从横向角度不断地扩展范围,力求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深入的研究。 (3)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结果已被运用到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教育中去了,从某种程度来说,原因决定过程;与此同时,过程还可检验出原因的准确性,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研究中的不足 (1)目前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都只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仅仅是本上空洞的说教,缺乏实际的调查研究,有一定的片面性。 (2)由于学者们过于关注原因的横向性,不断扩展范围,却忽视了原因的纵向性,即研究不够深入,不能究其实质。 3.研究展望 第一,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探究,不仅要从理论上给予导向和指导,还要结合实证调查的方法,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找出原因。 第二,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理论指导实践,才是理论最有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素华闫向东(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及预防对 策(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袁凤芝(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3)( ,3,孔君山 晓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发因素分析(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4,姚篮(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及对策(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5,翟恩波(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及其预防(中小学教师(2004,(6)( ,6,冯丽(当前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1)( ,7,刘邦惠(犯罪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1)(
/
本文档为【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