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章草到 二王 今草嬗变

2017-12-08 11页 doc 37KB 1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54469

暂无简介

举报
从章草到 二王 今草嬗变从章草到 二王 今草嬗变 1 从章草到“二王”今草嬗变 兼论“二王”草书的艺术风格 摘要 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极为重要的书体之一,它不仅强调着书写上的一气呵成,更加是对书家自身修养的一种极好的体现,草书中的章草从汉代隶书逐渐演变而来,不仅很好的完成了由正书向行草书演变的过程,同时也有了自身的书体演变,也就是章草到今草的演变,使得草书的书写变得更加妍美、自然、流畅,这无疑对魏晋时期的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家起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字 章草 二王 今草 艺术风格 一、章草产生的时间及其特点 1、章草产生的时间 草书,是中国书法...
从章草到 二王 今草嬗变
从章草到 二王 今草嬗变 1 从章草到“二王”今草嬗变 兼论“二王”草书的艺术风格 摘要 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极为重要的书体之一,它不仅强调着书写上的一气呵成,更加是对书家自身修养的一种极好的体现,草书中的章草从汉代隶书逐渐演变而来,不仅很好的完成了由正书向行草书演变的过程,同时也有了自身的书体演变,也就是章草到今草的演变,使得草书的书写变得更加妍美、自然、流畅,这无疑对魏晋时期的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家起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字 章草 二王 今草 艺术风格 一、章草产生的时间及其特点 1、章草产生的时间 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极为重要的一种书体形式,对于草书的形成时间,在赵壹的《非草书》中有记载:“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功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1。”虽然《非草书》是赵壹用来抨击草书的一篇文章,但是从上面这句话不难看出,在文中,赵壹认为草书是起于秦末年间的。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所说“汉兴有草书2。”赵壹、许慎两位同为东汉人,说法虽不甚相同,不过,时间却较为接近。从后来出土的一些文物资料来看,赵壹所谓秦末年间的“草书”,只有一些写的较为草率的秦代隶书,并为真正意义上的草书。 据华人德先生在《中国书法史?两汉卷》中所说,“现在能见到较早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草书实物,是居延破城子1973年至1974年发掘简牍中宣帝神爵(前61—前58)、五凤(前57—前54)、甘露(前53—前50)间的一些简牍。”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草书,严格的来说是始于西汉的。 2、章草的风格样式及大致发展 西汉后期的一些简牍中,已经有大量的草书出现,并且有些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草法,此时的草书已经比较了(如图1)。到了东汉,草法也相对臻于成熟,再加上其便于书写,风格古朴大方,因此,草书也成为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书体。由于草书是由秦汉时期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的,因此,在形式风格上也同样会有隶书的影子,单个字虽笔画之间连带有序,但是通篇看来,字与字之间依然独立而不相连贯,就其这样的风格来看,与后来出现的今草不同。今草的字与字之间通常是连带有序,气韵通常,为了与后来的今草区别开来,人们就把由汉代由隶书演变而来的草书命名为“章草”。 章草在东汉极为流行,发展到了魏晋时期,有了明显的变化,从皇象的急就章《玉烟堂帖》(如图2)和索晋的《月仪贴》(如图3)不难看出,章草已经由最初的自然,古拙慢慢变得修饰感强了起来,增添了几分程式化;同时,也可以从其他书家的作品中看出,字与字的连贯性更加加强了起来,形成了后来的今草。这样便形成了章草、今草发展的两条较为清晰的脉络。 二、“二王”书法的师承脉络及其今草风格 1、王羲之书法 (1)、王羲之书法的师承脉络 2 相传今草为东汉书法家张芝所创,今已无从考证。但从张芝的《冠军帖》(如图4)来看,的确已经发展到了极为成熟的今草。《冠军帖》为刻帖,从风格与笔法行文上来看,依照华人德先生所说“应是东晋、南朝人所书,甚至有的是唐人所作”不无道理。 当然,无论《冠军帖》是否为东汉书法家张芝所作,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就是章草从西汉有来,经过东汉,一直发展到了魏晋,对后来的钟繇、卫门书派以及“二王”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二王”羲、献之书多以今草见长,但是其今草中夹杂着的章草意韵却非常明显,甚至有些就是章草,从这一方面便不难看出,今草就是章草的延续和变异。书体的延续与演变不是靠其自身而完成的,而是靠一代人传承于另一代人完成的。因此,书体的延续与演变是与师承关系密不可分的。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学理论著作《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 所描述: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 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3。” 可见,王羲之少年的书法的确为卫夫人所授。刘涛先生在《中国书法全集18?王羲之王献之一》卷中,对于王羲之的师承关系,有过明确的考证,所述到:“王羲之书法的师承,大致的线索是少学卫夫人,得正书的技法。十四五岁许,改师伯父王廙,得众体之技法。二十岁以后,正书、行书宗尚钟繇,草书则效法张芝4。”这样一来,王羲之的书学成就,以及其学书脉络,便清晰可见。 如果从王羲之的师承关系看来,直接授教于王羲之的两个人,一个是卫夫人,一个就是王羲之的叔父—王廙。南朝齐王僧虔《论书》中所述:“王平南廙,是右军叔。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5。”南朝梁庾肩吾《书品》中所述:“王廙为右军之师。”由此可见,王羲之在少年期间短暂的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便师从于其叔父王廙,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述“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 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6。”所述的“遂改本师”想必说的就是王廙。王廙与卫夫人书法渊源同为钟繇,并且都擅长于正书,但是卫夫人只是“正体尤绝”,而王廙则是“诸体兼擅”。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王羲之少年虽从师于卫夫人,但是更大的成就与提高,则是改师王廙之后。无论是卫夫人,还是王羲之叔父王廙,都是从师于钟张,因此,在王羲之后来的习书过程中,一直是推崇钟、张,以钟、张为法,一方面是因为钟、张是两晋书家公认的楷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二位老师都是师法钟、张。 了解王羲之详细的师承关系之后,便不难看出,王羲之虽然只是直接师从于卫、王二人,但王羲之也无形地受着其他方面的影响。卫夫人乃卫门书派中人,卫氏家族之善书者比比皆是,卫觊乃卫氏书学的代表人物,有大量的文献记载表明,卫觊精工古文、篆、八分、章草,可见,卫觊好古体书风。卫觊之子卫瓘更是西晋一代草书大家,其章草《州民帖》(如图5)自然洒落,不拘一格,被当时称为“草稿”书,目的是为了区别于当时比较程式化的章草。卫瓘之子卫恒,作书论《四体书势》,而卫恒之从女卫夫人则为逸少之师,由此可见,王羲之虽年少跟随于卫夫人,但是其受之影响却为之深远。 从王羲之叔父王廙来说,王廙之书师法于钟、张,而钟尤擅行、楷,张尤善章草,这一条师承脉络必然也会对王羲之今后的书法艺术风格,尤其是草书风格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正是这两条大的师承脉络,直接把王羲之与钟、张、卫门书学联系到了一起,再加上一些东汉至魏晋的书家,尤其是各草书家的书作的流传,如张芝、蔡琰、崔瑗、皇象、钟繇、卫氏书学、索靖、陆机等草书大家,无疑是王羲之创造个人书法艺术风格的基础与前提。 (2)、王羲之今草风格特点 王羲之的书学成就在历代文献中,都有很多记载,《晋书?王羲之传》中所述:“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 3 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6。”由此可以看出,王羲之在当时,书法就已经有很大的影响力,并且说羲之“尤善隶书”,这里所说的隶书,实指我们今天所说的正书、楷书。南朝 宋书法家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说到:“王羲之,晋右将军、会稽内史,博精群法,特善草隶。羊欣云:„古今莫二?。廙兄子也7。”在这里,又提到王羲之精善“草隶”,可见,王羲之的楷书与草书在当时已经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了。 除此之外,在张怀瓘的《书断》中也有类似于羲之诸体皆能这样的话语,那么,既然王羲之诸体皆能,尤善草书,那么,王羲之的草书,尤其是王羲之的今草风格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正如刘涛先生所考释的一样,王羲之学习书法,少年从师于卫夫人,得正书的技法,十四五岁时,从师于伯父王廙,得众书体之技法。二十岁以后,正书、行书崇尚钟繇,草书则效法张芝。卫夫人乃西晋卫门书派中人,卫氏家族乃西晋时期的儒学望族,尤其在书法方面形成了自身的面貌,卫夫人作为卫氏书家之后人,自然也得意于书法。张怀瓘所说“四世家风不坠”并没有包含卫夫人在内,是因为卫夫人为卫氏宗族中人非家门中人,但是说到书法,卫夫人自然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了。最早在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所称扬卫夫人,曰“晋中书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钟繇乃正书之祖,而卫夫人又“善钟法”并且还有钟繇传授于卫夫人笔法的传说,那么,可见卫夫人传授于少年时王羲之的楷书笔法,就是“钟法”了,至于王羲之在卫夫人的传授之下正书受其影响有多大,如今卫夫人的书迹已如凤毛麟角,不得见矣,因此也无从比较了。但是,后来王羲之的正书与行书都崇尚于钟繇,虽如今钟繇的行书不得见,但就其《宣示表》(如图6)、《贺捷表》中不难看出,王羲之的楷书,的的确确实得益于“钟法”,但是又在钟法之基础上加以个人风貌的建立,难怪南朝齐书法家王僧虔在《论书》中记: 亡曾祖领军洽与右军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右军云:“而书遂不减吾。”亡从祖中书令珉,笔力过于子敬。书《旧品》云:“有四疋素,自朝操笔,至暮便竟,首尾如一,又无误字。子敬戏云:„弟书如骑骡,骎骎恒欲度骅骝前。”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忿。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张翼书右军自书表,晋穆帝令翼写题后答右军,右军当时不别,久方觉,云:“小于几欲乱真。”张芝、索靖、韦涎、钟会、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 从此段的开头不难看出,王羲之的“俱变古形”。在某些程度上来说,正是他的这种艺术理念,才成就了王羲之后来主流书派的地位,这也正是探究其小草艺术成就的出发点。 王羲之的书迹,据《二王等书录》以及北宋《宣和书谱》所示,草书数量最为丰富,在王羲之的草书之中,完完全全用章草书写的至今也只有一件《豹奴帖》(如图7),字形宽扁,颇有古意。当然,在王羲之的众多草书之中,最为得意的仍旧是其自成一格的今草。正如刘涛先生所称:“王羲之的今草是第一代今草的样式”这句话确实不为过。今草,尤其是二王小草的基本法则,基本上是从章草逐渐演变而来的,只不过是在其原形的基础上剔出隶书中的波画,使字形略为宽扁的章草字形变得修长起来并且加以字与字之间的纵向连带,这样,今草的面貌也就初露端倪了。王僧虔在《论书》中记:“亡曾祖领军洽与右军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右军云:“而书遂不减吾。”这句话再次说明王羲之变制今草的能力,既是借古又是开新。在王羲之的小草书迹中很容易看出其放逸欹侧的艺术风格,他的书作面貌,不再是程式化地依照着每个字的草法结构而教条地运行,而是在快速移动的笔锋之间表现出极强的“险”势,并且时刻表现出那种“临时从宜”而“不主故常”的妙趣。 如果传说今草为张芝所创,那么王羲之的今草则是在扬弃了章草与张芝今草书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更为潇洒烂漫 的草书形式。就其使转而言,王羲之今草的使转内敛,其用笔之势不仅仅是一种流畅之美,更加具有一种遒逸之感。王羲之今草笔频牧梢拼蠖嗵逑衷谝蛔种冢 钟?4 字之间多不连带,其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关系主要是呈现于笔势之上,乃神采上的一气呵成,而并非是形态上的连带,即唐太宗所谓:“状若断而环连”,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王羲之在作草书时,更加强调的是单字意识,于是章草书作中的字字独立于今草书作中的流畅、纵逸笔势,字字相互映带这两个看似不易相协调的特征在王羲之的今草书作中得以融会贯通。 王羲之的今草书作无论在用笔上,还是在结构的变化上,都达到了一种极致。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称赞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其点画的形与势,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长或短、或方或圆,微妙的变化含在其中,在丰富的变化中又能够俯仰相宜、欹侧有致、长短合度、方圆中矩,正如刘涛先生所说:“字字生动、遒媚、隽逸,论技巧,近乎绝技,论自然,直如天成。” 王羲之富有魅力、流美、遒劲的笔致,也是在其一定的结构形态中展现出来的。今草书的结构法则,在张芝的今草书里基本已经定型,张芝今草书的结构是在其使转运笔之间形成的,而王羲之的今草书则是更加注重单字的形致,或大或小、或纵或横,皆疏密有致,错落大方。虽然注重单字的形致美是王书的一大特点,但是对于技法精熟的王羲之来说,又并不排斥笔势在书写过程中的统摄作用。这样一来,王羲之的今草书便给人一种“随势生发”的感觉,而随机的变化,无论笔法还是字法,都能够控制在规矩之中,不仅赋予了单字动态的节奏感,还使字与字之间在笔势上贯通一脉。王羲之的今草书,可以说是技法与才情、理智与情感被高度地统一到了一起。 王羲之的今草书是多面的,无论是书体还是技法,他都是集大成而穷变化,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曾说:“右军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王羲之的今草书学不仅是一种风格,而是一个风格的体系,正如刘涛先生所云:“在这个博大体系里,有严肃,也有飘逸;有对比,也有和谐;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法则,也有自由,于是,各种倾向的书法家,古典的、浪漫的、唯美的、伦理的,都把它当做伟大的典范,每个书法家都可以在其中汲取他所需要的东西。” 2、王献之书法 (1)、王献之书法的师承脉络 王献之的书法师承脉络,远远不向王羲之那样复杂,因为王氏一门善书者极多,有加其父王羲之书法成就极高,因此,他自幼便得到其父王羲之的亲授,书法也自然师承于其父。王献之学书,大约在七岁前后。据说,王献之七、八岁时王羲之密从后拔其笔而不得,便感叹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献之诸兄弟俱善书法,而王献之则更秀于其诸兄。献之书艺虽师承其父羲之,但是就其父子的书法风格却并非完全一致,王献之后来研习张芝的草书,这一点对于他后来在书法上的“改变,别创其法”意义尤为重大,他更是建议王羲之改体,将张芝变章草为今草的经验用于创制行草书。可以见得,王献之在师从其父时,就已经注意到了张芝的草书,从中可以推见,王羲之在教授王献之书法时,并未限制他向前贤求法,其视野与思维还是较为开阔的。不仅这样,在虞龢的《论书表》中还有记载: 谢安尝问子敬:“君书何如右军,”答曰:“故当胜。”安云:“物论特不尔。” 子敬答曰:“世人哪得知~” 由此可见王献之的书风特点是与其“高迈不羁”的性格特点息息相关的。 (2)、王献之今草风格特点 王献之的小草风格是由其父影响得来,因嗽谄湫〔菔樽骼锞哂忻飨缘耐豸酥挠白樱推湫〔菔樽鳌吨钌崽贰?断纫固防纯矗洹吨钌崽罚ㄈ缤?)的风格面貌类似于王羲之的《诸贤帖》(如图9),而《先夜帖》(如图10) 则更近乎于《初月帖》(如图11)。 王献之的小草艺术风格虽同王羲之同出一辙,但就其自身面貌,也是独具一格,如《十二月帖》(如图12)就与王羲之的小草风格迥异,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首行的“十二月”三字作行楷书,第四字便转为行草书,笔势连带。第二行七字,前六个字一笔贯通而下,优游疏朗,后面几字则是连多断少,形势宏逸。宋代书法家米芾亲见《十二月帖》墨迹本后大加称赞道:“此帖运笔如火筋 5 画灰,连属无端未,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8。” 对于王献之的草书,张怀瓘在《书议》里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这种恣肆、欹侧的草书风格后来被唐代书法家徐浩名为“破体”。总之,王献之的草书虽然具有同王羲之一样的草书脉络,但是就其个人的书风特点,在王羲之的基础上则更加追求“破板”“破正”的新的艺术风格。 与王羲之相比较而言,王献之的今草书更注重技巧、更流美、更飘逸,其贯通一脉的逸气更为丰富,从而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后世称其“二王”。 三、从章草到“二王”今草及其艺术风格之异同 1、从章草到“二王”今草简述 章草,是兴起于汉代的一种书体形式,关于章草是何时为何人所创造,为何又冠以章草之名,长期以来中说纷纭,各执一词,各持所据,尚无定论,在此也不便于过多加以考证。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到:“有隶草9,是隶书的变体,书写比隶书更简易。两汉文字除汉元帝时,史游作章草,东汉末,张芝作今草,刘德升作行书,字体有些改革,其余沿用秦文字,并无新创”。范文澜先生的这种说法无疑是出自唐代张怀瓘《书断》一书,其记载: 按章草,汉黄门令史史游所作也。卫恒、李诞并云:“汉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谁。”萧子良云:“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藁法,非也。”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隋渐以行之是也。” 据《书断》所说,史游即章草之祖,张芝变为今草,即今草之祖,并称章草即隶书之捷,今草亦章草之捷也。这种说法非常明白地阐述了草书系统是由所谓的“隶草”变为章草,由章草变为今草的。历来虽然对史游是否作章草,张芝是否作今草有所怀疑,但是对于草书的这一条发展脉络来说,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由此可见,章草,这种书体形式的由来,的的确确是从最早的隶书演变而来的。 对于张芝是否创造了今草这一点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张芝所存世的作品当中既有章草,又有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10”。这一点足以说明在汉代,今草就已经出现了,不仅如此,从崔瑗的《贤女帖》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那时的草书已经大致形成了后来的今草书风貌。当然,此时的今草还尚为“古体”,与王羲之的“今体”草书还略有不同。 到了魏晋时期,最有名的草书家莫过于钟繇、皇象、索靖、陆机与卫门书派。钟繇之草书今虽不多见,但是就其小楷书作而言,字势扁宽且笔画之间略带有隶书的波画之意,由此可推见,其草书书作也会带有隶书之意。虽然钟繇草书如今尚不得见,但对于吴国书法家皇象的书作,从其章草《玉烟堂帖》不难看出其当时的书风特点,在严格的草法之中明显的带有隶书的波画,字与字之间几乎不相连属,单子独立,这与最早西汉出土的早期草书并不相同。由原来最初的自然、古拙、不加修饰的章 草书变得程式化、修饰化起来。因为皇象是与钟繇所处于同一时代,因此,书风上也略微接近,形成了那个时代的书法特点。 索靖乃西晋著名的书法家,字幼安,敦煌(今甘肃)人。张芝姐姐的孙子。官征西司马、尚书郎,封安乐亭侯,谥曰庄。工书法,尤擅章草,传张芝草法而变其形迹,骨势峭迈,富有笔力。前人评谓:“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徐姿,张不及索11。靖亦自重其书,自名其字势力银钩虿尾”。 6 所书《出师颂》很著名。著有《草书状》一篇。索靖传世之书如今也已是寥寥无几,但就其《月仪帖》、《出师颂》(如图13)、《七月帖》(如图14)不难看出,此时的章草书更多地是秉承了西晋前期较为程式化的章草风格,字与字之间依然是带有古隶的写法,字与字之间依然不相连属,波画明显。 西晋时期名家的草书作品墨迹,只有陆机的《平复帖》(如图15)保存了下来,《平复帖》是现如今我们可以见到的最早而且最为可靠的西晋名家墨书真迹。从其所写的笔画来看,点画简率,好像为秃笔所书,横向的笔画短促,有俯仰之势,纵向的笔画长,是向左背右的弧形,偏长的字形,上窄下宽,字形颇有奇趣。但是,依据《平复帖》的草法来看,略微不正规,其草书古朴大方,不加修饰,与皇象、索靖的章草不甚相同。陆机的草法,北宋时称其为“章草”,但是想在看来,《平复帖》无论从行笔还是从字法上来看,都与章草有所区别,并不能简单地定其为章草书作。 魏晋时期,儒学大族大多都为书法世家,而在众多的书法世家之中,卫门书派以早播声誉、时望高崇、传承绵长而雄视各家。卫门书学中,具有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卫凯、卫瓘、卫恒三代人。卫氏以书法显名,始于卫凯,南朝羊欣说卫凯的“草体微瘦,而笔迹精熟”。卫瓘的书法,妙在草书,被世人称之为“草稿”体。从卫瓘的《州民帖》中不难看出,卫瓘的“草稿”书在结构、风格上的确与章草有所不同,表现出了一种“流便”和“妍媚”的倾向,显然在用笔上扩张了章草的笔势,把章草横向的笔势变为“纵引”,因此改变了章草的笔法,从而导致了草书的形态变化。卫恒是卫瓘次子,他写草书,能章草、草稿二体,有其父之风。卫恒还有书学著作《四体书势》一篇,是西晋重要的书学著作。 东晋书家之中,最为有名望者,首推“二王”。“二王”今草书可谓是借古开今的“变体”,无论是“二王”的今草书,还是其为数不多的章草书,都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创新。就“二王”自身的今草与章草来说,更多的只是草法上的不同,笔法、章法还是较为相一致的。“二王”的草书具有自身独有的风格特点,同时,也可明显地看出其出法于章草的艺术源流。 除此之外,魏晋时期所保存下来的楼兰残纸中既有如同章草一般的残纸文书,又有类似于卫瓘“草稿”书一样的《华玄残纸》(如图16),由此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章草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演变与发展。 从东汉至魏晋的几位书家书作中便不难看出,草书的演变并不是简单地直线运动发展的,并不能单纯地认为今草就是由隶书——章草——今草发展演变而来。最初的章草的确是由于隶书逐渐演变而成的,但是发展到了后来,章草由最初的那种古拙、随意、烂漫的草体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较为理性化、程式化的具有明显隶书波画的章草书。另一方面,由于平常书写的章草,一潦草笔势就流贯,.
/
本文档为【从章草到 二王 今草嬗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