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气的生理气的来源

2017-11-13 11页 doc 44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气的生理气的来源气的生理气的来源 1 一、 气的来源,一为禀受先天父母之气,称为元气,入藏于肾;其二源于后天 水谷之气,此气承脾胃之输布,充泽于五脏,而成为个脏之气。两气相合,即成为人 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二、: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另外,血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之说。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 病名: 历史沿革: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 病因病机:。 :风寒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
气的生理气的来源
气的生理气的来源 1 一、 气的来源,一为禀受先天父母之气,称为元气,入藏于肾;其二源于后天 水谷之气,此气承脾胃之输布,充泽于五脏,而成为个脏之气。两气相合,即成为人 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二、: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另外,血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之说。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 病名: 历史沿革: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 病因病机:。 :风寒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质,冬季为多,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白,脉浮紧。风热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盛之体,春季易发,以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黄涕,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特征。 分证论治: 1、 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宣肺散寒 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 风热感冒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 3、 暑湿感冒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4、 体虚感冒 ?气虚感冒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 ?阴虚感冒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汤化裁 病名: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病理因素主要为。 。 :,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多是宿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 2 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 风热犯肺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3、 风燥伤肺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内伤咳嗽: 1、 痰湿蕴肺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 痰热郁肺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3、 肝火犯肺 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方药: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4、肺阴亏耗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病名: 历史沿革:。 《证治汇补? 哮病》曰:“因” 宿痰内伏于肺,复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引触,以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根本,痰的产生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转输精微, 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哮病发生的“夙根”。此后每遇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诱因导致气机逆乱而发作。以上各种病因既是生痰聚浊之原因,又是引起哮病发作的诱因。正如《景岳全?喘促》所云:“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喘证:喘证与哮病的病因病机不同,喘证由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或劳欲、久病,致 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所致,或肺不主气,肾失摄纳而成;哮病乃宿痰伏肺,遇诱因引 触,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而成。临床表现亦有明显区别,正如《医学正 传?哮病》指出:“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谓之哮,气促儿 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哮病与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 兼哮。哮指声响而言,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 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分证论治: 发作期: 1、 寒哮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 2、 热哮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 3 3、 浊哮 治法:化浊除痰,降气平喘 方药: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 风哮 治法:疏风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华盖散 缓解期 1、 肺虚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 2、 脾虚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 3、 肾虚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 味都气丸 病名: 历史沿革:《临证指南医案?喘》云:“” 。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治疗以 分证论治 实喘 1、 风寒闭肺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 2、 表寒里热 治法:宣肺泄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 3、 痰热遏肺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 4、 痰浊阻肺 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肝气乘肺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 6、 水凌心肺 治法:温阳利水,泻壅平喘 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虚喘 1、 肺气喘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2、 肾气散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 喘脱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加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等。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根据病情的发展而表现为四个阶段。 病机关键:热壅瘀血,血败肉腐。 。 分证论治: 1、 初期: 治法:疏散风热,清肺散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 2、 成痈期: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方药:《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3、 溃脓期 治法:排脓解毒 方药:加味桔梗糖加减 4、 恢复期 治法:养阴益气清肺 方药: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 。 4 病名: ※ 中医对肺痈的认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汉代以前认为本病属虚劳病的范围;二是汉至唐代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三是宋代以后对其病机的认识和理法方药的运用日趋系统全面。 : 分证论治: 1、 肺阴亏损 治法:滋阴润肺,清热杀虫 方药:月华丸加减 2、 阴虚火旺 治法:补益肺肾,滋阴降火 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3、 气阴耗伤 治法:养阴润肺,益气健脾 方药:保真汤加减 4、 阴阳两虚 治法:温补脾肾,滋养精血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病名:。 病因病机:肺胀的病理因素主要为。 肺胀的病理性质多属。 分证论治: 1、 外寒里饮 治法:温肺散寒,涤痰降逆 方药:小青龙汤 2、 痰浊阻肺 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3、 痰热郁肺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 4、 痰蒙神窍 治法:涤痰,开窍,熄风 方药: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5、 肺肾气虚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补虚汤合参蛤散。 6、 阳虚水泛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芩散 病因病机:病因为寒湿浸渍,饮食不节,劳欲所伤,或素体阳虚,肥胖湿盛,或年老多病等,以致肺脾肾气化功能失调,三焦水道不利,水液失于正常运化、输布,停积而为痰饮。痰饮之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 鉴别诊断: 痰多由热煎熬而成,分有形、无形之痰。有形者,形质厚浊,咳咔可见;无形者,无处不到。痰之为病,病证复杂。饮主要因寒积聚而成,为稀涎,饮之为病,多停留于体内空腔或体位低下之处。水为阴邪,有阴水、阳水之分,为清液,水之为病,可泛滥体表、四末;湿为阴邪,其性粘滞,但无定体,可随五气从化相兼为病。但痰、饮、水、湿同出一源,均为水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宗旨。 5 分证论治: 。 痰饮 1、 饮停于胃 治法:和中蠲饮 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 2、 饮邪化热 治法:清热逐饮 方药:甘遂半夏汤 3、 饮留于肠 治法:攻逐水饮 方药:已椒苈黄丸。防己 悬饮 1、 邪犯胸肺 治法:和解少阳,宣利枢机 方药:柴枳半夏汤 2、 饮停胸胁 治法:攻逐水饮 方药:十枣汤 3、 气滞络痹 治法:理气和络 方药:香附旋覆花汤 4、 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泻白散或合沙参麦冬汤 支饮 治法: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 溢饮 治法:解表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 病名: 1 2、:心动过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数脉,一息七至之疾脉, 一息八至之极脉,一息九至之脱脉,一息十至以上之浮合脉,脉 率过缓型心悸,可见一息四至之缓脉,一息三至之迟脉,一息二至之损脉,一息一至之败脉,两息一至之夺精脉。 治疗原则: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养心安神,重镇安神之法。 分证论治: 1、 心虚胆怯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 2、 心脾两虚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 3、肝脾阴亏 治法: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方药: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 4、心阳不振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 水饮凌心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芩桂术甘汤 6、 血瘀气滞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7、 痰浊阻滞 治法: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导痰汤 8、 邪毒犯心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方药:银翘散或生脉散加减 病名: 6 辩证论治: :如疼痛不缓解或加重者,病情较重或进展;如疼痛逐渐缓解者,病情转好。如病程中出现躁动不安者,病情重,预后差;如不烦不躁者,预后佳,舌苔由薄转厚,颜色由浅变深者,病情进展,多属逆证;舌苔由厚腻边薄,颜色由深变浅者,病情好转,多属顺证。如无心悸、心衰、心脱并病出现者,病情轻,预后好;如出现心悸、心衰、心脱并病,说明病情重,预后差。 。 WBC WBC STT TSTQ 分证论治: 1、 心血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2、 痰浊内阻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 3、 阴寒凝滞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 4、 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营养汤 5、 心肾阴虚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 6、 心肾阳虚 治法:益气壮阳,温络止痛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 :真心痛亦称心厥,因心脉闭塞,故属临床急危重症,治疗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及时诊断、用药。一旦确诊,应做如下救治:?立即吸氧,视病情轻重?绝对卧床,避免搬动;?救治原则以通为主,兼顾正气。 病名: 1 2 3 分证论治: 1、 心脾两虚 治法: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方药:归脾汤 2、 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 3、 心胆气虚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 4、痰热内扰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方药:温胆汤 4、 肝郁化火 治法:清肝泻火,佐以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 7 分证论治: 自汗: 1、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2、肺气虚衰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3、 心肾亏虚 治法:益气温阳 方药:保元汤或芪附汤 4、热郁于内 治法:清泻里热 方药:竹叶石膏汤 盗汗 1、 心血不足 治法: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 2、 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丸 脱汗: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 战汗: 治法:扶正祛邪,针对原发病治疗 黄汗: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晨五苓散 历史沿革:《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则提出了治吐血三要法,即 《血证论?吐血》唯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故以消瘀为第二法,止吐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需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故有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唐氏提出:。 : 1 2 8 分证论治: 1、 气厥 实证: 治法:理气开郁 方药:五磨饮子 虚证: 治法:益气回阳 方药:四味回阳饮 2、 血厥 实证: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通瘀煎 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独参汤灌服 3、 痰厥 治法:行气豁痰 方药:导痰汤 4、 食厥 治法:消食和中 方药:发生在食后不久,探吐祛积,继以神术散合宝合丸。 5、 暑厥 治法:开窍醒神,清暑益气 方药:昏厥时: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 继用白虎加人参汤或清暑益 病名: 分证论治: 发作期 1、 阳痫 治法: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泻热涤痰熄风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定痫丸 2、 阴痫 治法:温阳除痰,顺气定痫 方药:五生饮合二陈汤 休止期 1、 脾虚痰盛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 2、 肝火痰热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宁心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 肝肾阴虚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大补元煎 病因病机: 分证论治 癫病 1、 痰气郁结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开窍 方药:顺气导痰汤 2、 气虚痰结 治法:益气健脾,涤痰宣窍 方药:四君子汤合涤痰汤 3、 心脾两虚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方药:养心汤 狂病 1、 痰火扰心 治法: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方药:生铁落饮 2、 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方药:二阴煎送服定志丸 3、 气血凝滞 方药:癫狂梦醒汤 9 答:一则胃脘部疼痛,不仅胃肠疾患可以引起,同时心脏疾患也可以引起。如真心痛等;二则无论哪个脏器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用辨证论治的治疗均可获得一定疗效。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胃痛与心痛相互通用 答:一、胃为阳土,喜润喜躁,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 二、不能把“通”狭义理解为通下之法,而应该从广义角度理解和运用。散寒、消食、理气、泻热、化瘀、除湿,养阴、温阳等治法,均可以起到“通”的作用,服用此类药物,应中病即止,不可太过,以免伤阴耗气,辩证的运用通法。 鉴别诊断: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硬高度警惕防止于胃痛相混,典型的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巨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真心痛常危及生命。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胃病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多无生命危险,常有反复发作史。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分证论治: 1、 胃气壅滞 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香苏散 2、 肝胃气滞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3、 胃中蕴热 治法:清胃泻热,和中止痛 方药:泻心汤合金铃子散 4、 肝胃郁热 治法: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方药:化肝煎 5、 瘀血阻滞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6、 胃阴不足 方药:宜胃汤合芍药干草汤 7、 脾胃虚寒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健中汤 : :反胃多为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不化所致,表现为饮食入胃,停滞胃中,良久尽吐而出,吐出转舒,即古人所说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而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病机为邪气干扰,胃虚失和所致,实者为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并无规律,虚者时吐时止,或干呕,恶心,但多吐当日之食。 10 分证论治: 实证: 1、 外邪犯胃 治法:解表疏邪,和胃降逆 方药:藿香正气散 2、 饮食停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 3、 痰饮内停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 肝气犯胃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方药: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虚证 1、 脾胃虚寒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理中丸 2、 胃阴不足 治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方药:麦门冬汤 《灵枢?杂病》云 分证论治: 1、 胃寒气逆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方药:丁香散 2、 胃火上逆 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呃 方药:竹叶石膏汤 3、 气滞痰阻 治法:理气化痰,降逆止呃 方药:旋覆代赭石汤 4、 脾胃阳虚 治法: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方药:理中丸加丁香、白豆蔻 5、 胃阴不足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止呃 方药:阴胃汤 病名: : 二者均见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但噎膈多为痰血瘀阻食道,乃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自觉咽中噎塞,饮食咽下梗阻,甚则饮食不下。梅核气则属于痰气交阻于咽喉,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吐之不出, 咽之不下,但饮食咽下顺利。无噎塞感,气逆痰阻于咽喉,为不形之邪。 分证论治: 1、 痰气交阻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方药:启膈散 2、 津亏热结 治法: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方药:五汁安中饮 3、 瘀血内结 治法: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方药:通幽汤 4、 气虚阳微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方药:温脾用补气运脾汤,温肾用右归丸 11 分证论治: 1、 寒邪内阻 治法:温理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 湿热郁滞 治法:通腹泻热 方药:大承气汤 3、 中脏虚寒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健中汤 4、 饮食停滞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枳实导滞丸 5、 气机郁滞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散 6、 瘀血阻滞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 病名: 历史沿革:《医宗必读?泄泻》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 1、 初起:慎用固涩药,防止闭门留寇, 2、 久泻不可用利水药:防止伤阴 3、 久泻伤阴不可过用滋补药:有碍阴气胃气恢复,应投以缓药 4、 护理:禁食患者应补液 分证论治: 1、 寒湿泄泻 治法: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方药:活象正气散 2、 湿热泄泻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 3、 暑湿泄泻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黄连香薷饮 4、 食滞肠胃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合丸 本方消食导滞为主,并能和胃除食,常用于饮食过度,素食内停,脘脾腹痛,嗳腹呕吐,泻下臭如败卵等证。 5、 肝气乘脾 治法:益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 6、 脾胃虚弱 治法:健脾益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 7、 肾阳虚衰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 病名: 历史沿革: 金元时代已经认识到痢疾能互相传染。 解词: 12 分证论治: 1、 湿热痢 治法: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若痢疾初起兼有表证可用活人败毒散,以解表举陷既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之法 2、 疫毒痢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药:白头翁汤 3、 寒湿痢 治法:温化寒湿,调气和血 方药:胃苓汤 4、 阴虚痢 治法:养阴清肠 方药:驻车丸 5、 虚寒痢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6、 休息痢 发作期: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瘀 方药:连理汤 缓解期: 1、 脾气虚弱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阳 方药:补中益气汤 2、 脾阳虚衰 治法: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方药:附子理中汤 3、 寒热错杂 治法:温中补虚,清热燥湿 方药:乌梅丸 4、 瘀血内阻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药:隔下逐瘀汤 痢疾不能进食,或呕吐不能食者,称为噤口痢。 独参汤或参附汤或参附注射液以益气回阳救逆。 答:1、热入营分:高热神昏谵语者,为热毒内闭,宜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可用犀角地黄汤,或大黄煎汤送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2、热极动风:痉厥抽搐者加羚羊角,钩藤,石决明送服紫雪丹,以清热解毒 ,凉血熄风,暴痢致脱者,应急服参附汤或独参汤,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点滴,以回阳救逆。 分证论治 实秘 1、 肠胃积热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 2、 气机郁滞 治法:顺气导滞,降逆通便 方药:六磨汤 虚秘 1、 气虚便秘 治法:补气健脾,润肺通便 方药:黄芪汤 2、 血虚便秘 治法:养血润燥,滋阴通便 方药:润肠丸加减 3、 阳虚便秘 治法:温阳通便 方药:济川煎 13 分证论治 1、 肝气郁结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2、 瘀血阻络 治法:祛瘀通络 方药:旋覆花汤加味 3、 肝经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 4、 胆腑郁热 治法:清热利胆 方药:清胆汤 5、 肝阴不足 治法:养阴柔肝 方药:一贯煎 病名: 分证论治: 阳黄 1、 热重于湿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泻下。 方剂:茵陈蒿汤 2、 湿重于热 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剂:茵陈五苓散。 急黄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剂:犀角汤 阴黄 1、 寒 湿阻遏 治法:温化寒饮,健脾退黄。 方剂:茵陈术附汤 2、 血瘀肝郁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剂:鳖甲煎丸 虚黄 治法:补气养血,健脾柔肝。 方剂:小建中汤 14 治疗原则:急剧的病机在于气滞,血瘀,痰结,故于治疗中应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坚者削之”“结者攻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贯穿调气理血的基本大法,聚证病在气分,故重在为其常法。积证病在血分,故重在理血活血化瘀,散结软坚乃其常规。积证的治疗依据病情发展,病机演变,适时调整攻补的尺度,一般而言, 分证论治: 聚证: 1、 肝气郁结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剂:发作时——木香顺气散加减 缓解时——逍遥散 2、 食滞痰阻 治法:行气化痰,导滞通腑。 方剂:六磨汤 积证: 1、 气滞痰阻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方剂: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2、 瘀血内结 治法:祛瘀软坚,调理脾胃。 方剂:膈下逐瘀汤 3、 正虚瘀结 治法:大补气血,化瘀散结。 方剂:八珍汤合化积丸 病名: 分证论治: 1、 鼓胀早期: 治法:理气和血,行湿散满。 方剂:木香顺气丸散 2、 鼓胀中期: 治法:扶正行气,化瘀利水。 方剂:扶正:四君子汤。利水兼以祛邪:调营饮 3、 鼓胀晚期: 正虚邪恋 治法:温补脾肾,或滋补肝肾为主。 方剂:温补脾肾:附子理中丸合济生肾气丸。 滋补肝肾:麦味地黄丸或滋水清肝饮。 鼓胀出血 治法:泄热宁络,凉血止血,气血耗伤者合益气固脱法。 方剂:泄心汤或大黄白及三七粉凉开水调成糊状,慢慢吞服。 鼓胀神昏: 治法:醒神开窍 方剂:湿热蒙闭心包者——至宝丹研化,吞 服或鼻饲,以清热凉开透窍。 凳杀招陌摺蘸舷阃瑁谢谭虮撬牵苑枷阄驴盖稀;蛴幂牌延艚鹛辣撬牵苑枷慊硖悼稀,部梢杂们蹇榫驳悖瘟剖让杀招陌分证论治: 外感头痛 1、 风寒头痛: 治法:疏风散寒。 方剂:川芎调茶饮 2、风热头痛: 治法:祛风清热 方剂: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 治法:祛风胜湿 方剂:羌活胜湿汤 内伤头痛: 1、 肝阳头痛:(偏头痛) 治法:平肝潜阳 方剂:天麻钩藤饮 2、 气虚头痛: 治法:益气升清 方剂:顺气和中汤 3、血虚头痛: 治法:滋阴养血 方剂:加味四物汤 4、 肾虚头痛: 治法:补肾填精 方剂:大补元煎 5、 痰浊头痛: 治法:燥湿化痰 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 6、 瘀血头痛: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剂:通窍活血汤 病名: 分证论治: 1、 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填精。 方剂:左归丸。 2、 风阳上扰: 治法:平肝潜阳 方剂:天麻钩藤饮 3、 气血亏虚: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剂:归脾汤 4、 痰浊中阻: 治法: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 5、 瘀血阻窍: 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方剂:通窍活血汤 16 病名: 辩证要点:中风病的病程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个阶段,急性期指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类可至一个月,恢复期指发病两周以后或一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区别不同时期能抓住各期不同的病理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辨证施治及调护有利于疗效的提高。 1、 起病即昏愧无知,为中脏 2、 若时轻时寐,为中腑 3、 若有瞳孔反应,迟钝,甚有呕吐,头痛,项强,代表病情加重 4、 起病神志昏愧,过一段时间 神志转清,转为中经络,为顺证,若瞳孔变化呃逆,昏愧,四肢厥冷抽搐,血证,为愈后不良 5、 瞳孔大小不等,为脑疝,昏愧为深昏迷,为逆证 12 分证论.
/
本文档为【气的生理气的来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