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古代的时间称呼-天干地支(整理版)

2017-09-07 7页 doc 20K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古代的时间称呼-天干地支(整理版)古代的时间称呼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
古代的时间称呼-天干地支(整理版)
古代的时间称呼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 1时)。 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昼夜时辰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背阳地面则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在欧美国家,以1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计算。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1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 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2时(下午24时) 13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 在夜12时以前为前1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12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1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古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俗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今时间 23-1时 1-3时 3-5时 5-7时 7-9时 9-11时 古时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时 23时 0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古时辰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俗称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黄昏 人定 今时间 11-13时 13-15时 15-17时 17-19时 19-21时 21-23时 古时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时辰 中国古时把1昼夜分为12段,每段叫做1个时辰,合现在的2个小时。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11点算起,第1个时辰是子时,半夜11点到1点。 时辰 子时 23点到1点 丑时 1点到3点 寅时 3点到5点 卯时 5点到7点 辰时 7点到9点 巳时 9点到11点 午时 11点到13点 未时 13点到15点 申时 15点到17点 酉时 17点到19点 戌时 19点到21点 亥时 21点到23点 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 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阴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 纪时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12段,每段叫做1个时辰,合现在的2小时。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称,从夜间11点算起,第1个时辰是子时,半夜11点到1点。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 地支对应的生肖、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纪时的时刻、五行、阴阳列表如下。 地支 生肖 节气时间段 近似阴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时刻 五行阴阳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时-1时 水 阳 丑 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时-3时 土 阴 寅 虎 立春-惊蛰 正月 2月 3时-5时 木 阳 卯 兔 惊蛰-清明 二月 3月 5时-7时 木 阴 辰 龙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时-9时 土 阳 巳 蛇 立夏-芒种 四月 5月 9时-11时 火 阴 午 马 芒种-小暑 五月 6月 11时-13时 火 阳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时-15时 土 阴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时-17时 金 阳 酉 鸡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时-19时 金 阴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时-21时 土 阳 亥 猪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时-23时 水 阴 每年都有一个生肖,在该年出生的人就“属”这个生肖。人的岁数是12的倍数即为本命年,因为当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组合 地支有六个组合,称为“六合”,有四个由三个地支组成的局势,称为三合局和全会方局,这种地支组合之后,亦会变化成不同的五行,因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地支除了会合化局之外,地支还有互相冲克及相刑,故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 地支六合: 子丑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为阴阳中正合化土 地支三合: 申子辰合成水局 巳酉丑合成金局 寅午戌合成火局 亥卯未合成木局 地支三会: 亥子丑会北方水局 寅卯辰会东方木局 巳午未会南方火局 申酉戌会西方金局 地支相冲: 子午相冲 丑未相冲 寅申相冲 卯酉相冲 辰戌相冲 巳亥相冲 地支相破: 子酉相破 午卯相破 巳申相破 寅亥相破 辰丑相破 戌未相破 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 丑午相害 寅巳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 地支相刑: 寅刑巳 巳刑申 申刑寅 为无恩之刑 未刑丑 丑刑戌 戌刑未 为持势之刑 子刑卯 卯刑子 为无礼之刑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为自刑之刑 其他用处 地支主要用来排序。 有些古代的典籍用地支来分章节,如《康熙字典》等。 西方数学刚传入中国时,中国的数学家用天干地支代表字母,十二地支分别代表k-v这12个字母,大写字母用代表小写字母的汉字加口字旁表示。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予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
本文档为【古代的时间称呼-天干地支(整理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