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阅读课的第一课时该怎么上?

2017-10-16 38页 doc 62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阅读课的第一课时该怎么上?阅读课的第一课时该怎么上? 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创设情境,激活情趣 ?放手试读,整体把握,初步认读生字 (认读生字,要注意“字不离词”,应在试读的基础 上进行。因为生字还要放到课文中去读,所以在此不必过多花费时间) ?反复朗读课文,确保读得正确、连贯 ?强化对本课生字的认读 (这里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让生字再次跟学生见面,看看学生 是不是认识这些生字了) ?识写结合,描红仿影 构筑词串,优化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识字”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国标本”第一学段的四 册课本中共编入词...
阅读课的第一课时该怎么上?
阅读课的第一课时该怎么上? 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创设情境,激活情趣 ?放手试读,整体把握,初步认读生字 (认读生字,要注意“字不离词”,应在试读的基础 上进行。因为生字还要放到课文中去读,所以在此不必过多花费时间) ?反复朗读课文,确保读得正确、连贯 ?强化对本课生字的认读 (这里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让生字再次跟学生见面,看看学生 是不是认识这些生字了) ?识写结合,描红仿影 构筑词串,优化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语文教科书“识字”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国标本”第一学段的四 册课本中共编入词串识字17课。它把一些语义相关的词语串连成几行,既形成意境,读来又 朗朗上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有情趣识字、想象的发展和美的熏陶。 如何进行课文中的生字词教学直接影响到第一课时课文学习中的效果,通常的做法是在学生 初读课文后出示课文中的全部生字新词,让学生集中认读和理解,显得枯燥乏味而又呆板。 如果把这些新词全都分散到学文的过程中学习,因为新词较多,势必会影响到对课文的解读 与感悟过程。受词串识字的启发,我们可以自己利用课文中的词语和意境构筑词串,把“词 串”引入第一课时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以上的两难问题。 一、词串能够“串”起什么? 1、词串能串起学习的经验 对于词串,学生并不感到陌生,而且特别容易引起学生对活泼多样的词串学习的体验记忆。 词串的节奏感他们是熟悉的,词串的形断神不断他们是熟悉的,甚至他们形成了对词串的语 感。如我们在上二年级下册《黑板跑了》一课时构筑的词串“心算 计算 演算/准备 开始 移 动” 与一年级下册《识字1》“春天 春风 春雨/柳树 小草 嫩芽”是何其相似啊!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就能进入词串学习情境之中。 2、词串能串起朗读的情趣 词串是有韵律的,就好像是一首小诗,入境入情地读,一组一组地读,就能读出味来,就能 在诵读中感受到词串的韵律美。这样,就把一些生字新词的学习化解到富有情趣的朗读中, 感悟和表达更自然。如《七颗钻石》一课可以选择构成这样的词串:“干涸 干枯 焦渴而死/ 清亮 清澈 喜出望外”,这样的词串学生乐于诵读,可以读得摇头晃耳,可以读出自己的理解 和感悟。 3、词串能串起丰富的想象 仅凭单个字词,是很难展开特定的想象,而词串能够提供相关的一串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 的间隔与联系为想象提供了空间,它能够激活儿童头脑中储存的“生活信息”,并将这些并不 完整的信息想象着整合起来。如《赶海》一课构建了这样的一组词串:“嘿 哎 咦 哦 哎哟”, 为什么会有这一连串的语气词呢?词与词之间又可以怎样联系起来呢?这给学生提供了无限 的想象空间。 4、词串能串起字词的意境 因为每一组词串总是围绕某个中心或目的将相关的词语串连起来,因此,学生依据这些词语 展开想象总可以构成一定的场景或意境,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整个词串的大概意思,从而 避免了孤立地分析理解字词。如《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可以构成这样的词串 :“怒吼 狂暴 疯狂 泄气”,通过想象,学生脑海中很快就能形成情绪急剧变化的画面,形成一定的意境, 并且在比较中体会出词语意思和情感的差异。二、怎样构筑合适的词串? 构筑词串的目的是便于学生在课文意境中或特定的意境中学习生字词,因此,我们在构筑词 串时,不必追求像词串识字中的词串那样押韵合辙、整齐划一,形式可以自由一些,灵活地 选取课文中的词语,关键是确定一组词语之间的联系,或是一组描写事物性质的词语,或是 一组富含感情的语气词,或是一组描述某一事物发展的关键词,或是一组生疏难读的外国人 名地名词。一篇课文一般来说可以构筑三到四组词串,在这几组词串中,应该包括课文中的 大部分生字新词,这样就可以相对集中地学习它们,其它很难归入词串的个别生字新词,我 们可以在学文或其它环节相机分散学习。总的来说,合适的词串必须选自课文,有利于诵读 正音,有利于形成意境,有利于区别理解词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有利于为后续 学习奠定基础、设下伏笔。 三、如何发挥词串的作用? 把一些新词以词串的形式呈现出来进行集中学习,认读和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其最基本的 学习要求,因此,词串呈现出来首先指名学生认读这些词语,初步整体感受字形。但词串更 突出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此,它的更多内涵还体现在其它灵活多样的运用方面。 1、在朗读中感悟词语的意思 有些词语的意思并不需要多费口舌去讲解,学生就已经会理解了,而有些词语的意思真的很 难“言传”,只可意会,用这样的词语组成的词串不仅要让学生会认读,而且要求读出词串的 韵味,读出词语的意思,这是词串教学的最大特色。《天鹅的故事》一课中可以组成这样两串 词语:“寒潮降临 北风呼啸 冰封湖面/好奇 欢呼 深情”。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引导学 生:“你们能够通过朗读来表达这些词语的意思吗?”前一组词语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你的 朗读已经让老师感到要穿上羊毛衫了,谁还能读得让大家感受到要穿上棉袄呢?”这样的词 串朗读,不仅让学生感悟到词语的意思,而且进行了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体会到如何抓 住关键词语做到深情地朗读。 2、在想象中感受词语的意象 在朗读课文或朗读词语的时候,如果能够做到大脑中有相应内容的画面,朗读和理解就显得 容易多了。利用词串中词语的相关性就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展现词语的意象、 领会词语的意思。《特殊的葬礼》一课的词串之一是这样的:“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在学生会读后就这样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学习:“在读这三个词语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 了怎样的画面?”随着学生对自己脑海中的相应画面的描述,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实际上也就 被描述出来了。然后让学生想象着画面朗读这三个词语,做到读得有情,读得有气势。 3、在表演中体会词语的生动 随着学生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他们也逐步认识到汉语里的词语不仅有画面,有的还带有声音 和动作,教师只要稍作点拨,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利用这一优势学活这些词语,因为小学生 的本性就是活泼好动、富于想象。让学生在朗读词语的时候加进自己理解的动作,使词语的 学习活化为童趣的展现。《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 异景色,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词语的时候就能尽情体会,我们让学生围绕“照耀 花瓣 景象/ 上下翻飞 翩翩起舞 团团围住”这样两组词语进行了表演读。于是学生在揣摩与表演中把这 些词语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动作,一个个形象的符号,蝴蝶谷的玩赏情趣自包含其中。最后 以“不用动作表演,你还能朗读出表演的效果吗?”作进一步的提升,促成学生语感的形成。 4、在类推中发现词汇的丰富 词串是把某些相关联的词语串连起来的,有时是意思相近的一串词语,这不仅便于大家在比 较中辨析词语之间在意思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而且还可以根据语言环境启发学生拓展这一 类的词汇,丰富词汇的表达。如《水上飞机》一课构成了词串“求救 救援 救护”,在初步理 解后作了这样的拓展:“表达救援意思的还有什么词语?去拯救并医治危险的病人可以用哪一 个相关的词语?去解救别人危急的事情又可以用哪一个相关的词语?”这样引导,学生就可 以举一反三地理解了“救助”“救治”“救急”等词语。《台湾的蝴蝶谷》中构成了词串“色彩 斑斓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首先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想象蝴蝶谷会有哪些颜色的蝴蝶?在描 述中体会词意。接着让学生说说这么多颜色丰富的蝴蝶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在拓展中 丰富词汇。 5、在说话中营造词语的情境 从课文中选择出来的词语构成的词串总是与课文中某一部分内容相联系的,因而这样的词串 就容易形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启发学生利用这些词语联系起来说一段话,这是在理解 词语意思基础上的语句组织与表达训练,这样的词语学习已经上升到了词语的运用层次。如 在学习《七颗钻石》一课时,首先从解读“旱”字入手,初步了解旱灾的意思,然后出示这 样两行词串:“水井 丛林 小狗/干涸 干枯 焦渴而死”,再配以一幅旱灾的背景图,先指导 有韵味地朗读词串,然后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发挥想象描述一下旱灾带来的凄凉景象,这就 为进一步学文奠定了良好的认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6、在串连中走进阅读的殿堂 词串的设计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整体教学思想,利用具体的语言环境丰富了字 词的表达效果,同时又能顺利、巧妙地过渡到课文阅读的学习过程,使字词学习成为解读和 感悟课文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习《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构成“脚掌 睫毛 疙 瘩/委屈 疼爱 自豪”两组词串,让学生初读课文和理解词语后,利用词串的提示说说课文 的大意,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这让学生体会到抓住关键词语就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 着紧扣“委屈”阅读课文,想想是什么使小骆驼感到委屈?接着依据第一行词串让学生描述 小骆驼外形的难看,体会委屈的心理。 孙景华老师提出的低年段阅读教学四个必须: 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 第一学段要做到四个必须: 必须抓好“认读”训练,把“正确、流利”作为朗读教学的保底工程来抓; 必须适当定位“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使之有质、有效、有度; 必须重视阅读积累,使学生活记乐背; 必须重视识字、写字教学,课堂训练要把识字、写字落在实处。 “究竟什么是课堂教学的精彩”弄明白了,那么,“怎么去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就迎刃而解 了。徐州培训会上,张庆主编对一节好课的提出了这么五点设想: 1、教学目标是否单纯明确。单纯就是教学目标少而集中(课堂教学是一个常数,落实多了势 必有些会浮光掠影)明确就是要以目标检验教学活动;2、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调动起来。课堂的成功在于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调动起来,知识能力是一种自我建构,如果没有兴趣,这 种建构无法实现。3、是否做到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也就是要突出语文的本身,不 要搞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而淹没了语文本体。4、课堂情境是否做到了稳定?有些课堂教学的情境变化太快。5、既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了?当然教学目标是一个比较活的东西,需要我 们学会灵活处理应用。 笔者听了许多语文课,发现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 象,那就是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平时与老师们闲聊发现,老师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 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名堂,总之,第一课时难以把握。阅读 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和报刊杂志,也很难找到教学研究人员、专家学者从理论的高度和实际的 操作上给一线教师明确的指点。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被忽视了,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结果 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寻味的第一课时现象: 现象之一:越位的第一课时。 场景扫描:1、教师导入课题,扣题引导学生质疑,抓住主要问题让学生读书,扣住重点或精 彩段落,师生共同研讨,有时是教师讲解,最终解决问题。 2、导入课文直奔重点或难点句段,研读重点句段,深究文本主体,理解课文。 3、揭题导入,泛读,学习课文,逐段分析讲解或学生自读感悟,直面文本„„。 共性问题:学生不能充分读书,有时只读一、二遍课文,甚至一遍不读即去理解、感悟文本, 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学习遣词造句,结果学生书读不正确、读不流畅,也就无法 深入文本,理解课文,更无法品评文字,体会情感,第一课时包办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 教师让学生学习课文越位、早熟了。 现象之二:错位的第一课时 场景扫描:1、教师课前谈话,引导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学生登台演示,或说或画 或唱„„热闹非凡,资料一个又一个地呈现。 2、教师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从字的结构、笔画、笔顺等方 面逐一指导,学生逐字描红临写,写字教学挤占了太多的教学时间。 3、教师导入揭题,引导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学生按要求读课文、反复诵读,读得摇头 晃脑,而教师置身事外,不作指点引导,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 共性问题: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资料展示课、书法指导课、朗读课„„第一课时让学生远离 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真、产生了错位,第一课时教学没有了重点, 失去了重心,随意性很强。语文不再是语文的,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 现象之三:僵化的第一课时 场景扫描: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初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分析 理解课文。 共性问题: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使用同一种方法展开教学。第一课时的教 学陷入僵化,步入模式,教师的教学失去了激情,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反思分析: 第一课时现象的存在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简 单程式化地处理,结果出现了越位,错位,僵化的现象。其实认真审视第一课时,在语文教 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 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 语文知识的坚实基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解决策略: 一、激发兴趣,拨动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 学生学习;能否中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为此,课始教师要努力 创建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 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 序幕,在走进第一课时的那一刻给学生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一片迷人的景,送来一杯醇 香的酒,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憾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 读期待。 二、放手试读,读有成效。 “书不读通不开讲”,说的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读通”应是第 一课时教学的重点,第一课时应放手让学生试读,试读可高声朗读,可静静默读,但在试读 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通过交流提供解决 的办法。试读中要让学生读重点,读难点,教师要引领学生在难读处回读、反复读,要指导 读,示范读,以期达到正确、流利的初读效果。 三、整体感知,落实基础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第一课时 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在有效试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 讨论试读体会,说出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生 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但是在进行识字写字训练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生字 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取舍的巧妙指导和引领,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呆板、重 复,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写好字,识好词,落实第一课时的基础训练。 四、抓住重点,留下悬念。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课 时,教师或简要阐述或引导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 留下悬念,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嘎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 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 去年有幸参加了常州市首届小学教师教坛新秀和教学能手的课堂教学评选工作。这次教 坛新秀和能手的课堂教学的评比,都采用封闭管理的方式,即所有参赛的选手隔天傍晚报到, 晚上抽签备课,第二天借班上课。由于是借班上课,所以本次比赛要求参赛选手执教的都是 第一课时。也许是教师平时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留恋,很多教师在第一课时的安排过程中, 仍沿袭了以前教材教法中的结构模式,安排的环节为:提题、审题——自读课文——学习生 字——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划分段落等。有些教师甚至错误地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不 能理解课文,也就是不能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其实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根据我们自己的 阅读习惯,试问,有哪个人阅读一篇文章时一定要把所有的生字与词语都理解清楚了再阅读 的? 当然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能责怪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公开教学中,有几位老师执教的 是第一课时,特别是一些教学竞赛,选手往往选择一些便于设置情境和开展活动的内容,很 少涉及第一课时的内容。实际上第一课时的教学并不比第二课时逊色,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 永正老师进行公开教学,他经常向大家展示第一课时的教学,并且我感觉他的第一课时比第 二课时还精彩,只不过好多老师只重结果,忘却了那开始的教学。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 影响是深广的,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育学生热爱我们的语言文字。为什么我们 的学生怕语文呢,从某一种角度来说,这与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关系的。拿到一篇文 质兼美的文章,学生想迫切了解它叙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可是我们的老师却偏要先来个 字词教学,正正音也就罢了,还要逐个分析它的字形,说出它的字意,什么音序呀,部首呀, 笔划呀,几次三番,学生来已激起的阅读兴趣消失殆尽。 所以说,语文第一课时是相当重要的,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对语文的喜爱适度和多种 能力的养成。那么,第一课时到底如何改?下面我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微笑着承受一 切》一文为例,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 按照学生阅读的习惯,第一课时的教学一般可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创设情境,建构阅读话题。阅读话题的建构,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调动学 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引发他们的疑问与猜测,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课题 是文章的眼睛,是可以好好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微笑着承受一切》,提题后让学生思考,根 据题目想知道些什么?因为本课题目含义是内隐的,学生想了解的内容很多,如谁承受着一 切?承受着什么?为什么是微笑着承受着一切?是怎样承受的?等等。 第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首先放手让学生试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人对事物的认 识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的,然后再到关系和结构的认识,并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于永正 教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连贯,一般来说短 课文读6到8遍,长课文4到6遍。当然,读的方式要有选择,有多种多样,可以带动问题 读,也可以出声地读,也可是默读。在这过程中,应该适当进行指名朗读,以达到检查阅读 效果的作用,如采用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等。 第三,再读课文,交流理解。在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抓住课始激起的阅读期望,引 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内容。“在第四届世界友好运动会上,发生了什么事?”根据这一问题学生 再读文章,抓住第二节有关内容,再次朗读。教师进行学生的回答,出示生字“届”,进行比 较,注意字形特点,采用调动学生已知体会其意思。结合自身实际,采用摸一摸的方法理解 “脊椎”,从而明白桑兰遭遇到的不幸。而后抓住本节最后一句“桑兰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 她的后半生将要在轮椅上度过。”提问:桑兰有什么样的美好人生?学生再读课文,结合第一 小节的有关内容,体会“美好人生”的含义,抓住“赢得了荣誉”追问,及时补充有关材料, 如登录桑兰个人网站了解桑兰取得的辉煌成绩。 第四,重点朗读,再次激疑。理解课文一二小节,让学生再次读一读,用自己的语言描 述各部分的内容,并再次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即桑兰怎样面对自己的不幸。课后让学生 进一步了解桑兰有关的事迹介绍,了解她怎样克服困难,战胜病魔的。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在感悟课文,理解内容,把生字词的教学融于文章阅读之中了,这 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以前我们一直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到现 在想来仍有它的道理,任何词语必须在语言环境中才有真实的含义,所以在教学中不能脱离 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进行空洞的生字教学。 当然,第一课时的教学还应当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和课文特点而进行调整,切不可以不变就 变万变,更不可死搬硬套。 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也不一定要分得那么死板,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 “朗读要求立体推进”的思考和实践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陈惠芳 常见这样一种语文课堂:第一课时安排读书、写字,读书的要求是做到正确流利;第二课 时安排讲解课文。据笔者观察,这样的课时安排,使学生在第一课时为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 要求而反复朗读,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最终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丧失在初学阶段;而第二 课时的讲解又是建立在反复朗读上(反复的朗读使学生对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成了对第一 课时的简单重复,只是在程度上有所深入而已。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课时效率低下 的现状。为此,笔者提出了“朗读要求立体推进”的观点,意在通过文本本身,激发并长久 维持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提高课时教学效率。 课程标准指出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由于汉语语法对时态的表述是模糊的, 在没有做具体说明的情况下,极易误导读者按内容叙述的顺序做简单的割裂的线性理解,那 就是朗读先要做到正确,然后流利,最后达到有感情。现在许多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就是这样 线形操作,忽视了学生的初验情感,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丧失在初读阶段。新课程标准提出 “课程标准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三个方面 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也说明割裂的线性的理解是不恰当的。朗读 要求的正确和流利是知识能力维度,有感情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朗读要求立体的推进正 是新课标“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的精神体现。 “立体推进”策略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初读阶段的情感体验,在初读阶段调动学生情感以较 快速度达到朗读的“正确流利”要求。另外,我们常见一些立足于文本外部激发学生阅读兴 趣的方法。比如“这篇课文老师读了三遍才读正确,那么小朋友们要读几遍才能正确呢”和 “谁愿意来和他比一比”等等,还有诸如现代化声像设备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这些方法未 尝不可,但由于是外在于文本情境,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难较持久地保持;再说,由于经济水 平的制约,课堂也不可能普遍地提供较先进的教学设备。“立体推进”策略的提出则在一定程 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立足于文本情境内部寻找激发学生读书欲望和兴趣的指导方法,试 图唤醒孩子对情感体验的需求。由于这种感情因素是来自于文本内部的,所以也就能在一定 范围内学生的思维方向(低段教学尤重规范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其注意力集中一点以图 突破,也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它的操作手法也是简便易行的,无须先进的教学设备,只须 将解读文本的成果有意识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为此,笔者分别在镇江和无锡的两所农村小 学以文本《云房子》为例进行了“朗读要求立体推进”的教学实践。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走在马路上,看到高高的房子,椭圆形的房子,还有红房子。你们肯定没有抬 起头,往天上瞧一瞧,天上还有? 生:云房子。 师:是的,天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云房子。 师:想去见一见吗?今天云房子飘到了我们这里,打开书,看一看。 师:老师给你们读两遍书的时间,你们觉得可以读好吗? 生:能。 此段实录中可见,教师发掘了文本内部情境“各种各样的云房子”所蕴涵的激发并维持学 生阅读兴趣的因素,设计出“天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云房子。想去见一见吗?今天云房子飘到 了我们这里,打开书,看一看。”从而引导学生自发的读书愿望,并在此心理预期的影响下自 然地全神贯注地去读正确,读流利。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立体推进”只是一个代号,一种抽象的概括,具有一定范围内的不确 定性,并非就一定要与具体内容一一对应和联系,它只是框定一个理解的范围,提醒你还要关 注具体的内涵。它是为了区别开对朗读要求人为割裂的线性的理解,不能对朗读各阶段的有所侧重做出鲜明的指示。“立体”也只是将原先线性的、扁平的结构变得丰满起来,富有层次感, 并没有给人三个要求“并重推进”的理解。 作者简介 陈惠芳,大学本科学历,2003年离开教学一线后就职于江苏省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网名 “非儿。”,凤凰语文网教学论坛版主。 教学感悟: 离开了教学一线,却使我有了更多接触一线教师的机会。在与他们频繁的交往中,我深深 感受到他们的辛苦与艰难。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着平凡的讲台,那份甘 守清贫的无奈和坚强,一直感动着我。也许,特级教师与名师们的水平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 来说遥不可及,但如同真正养人的是家常饭菜一样,真正对广大一线教师实用,使每一个学生受益的也正是普普通通的家常课。家常课真实、扎实、朴实。惟其真实它拒绝虚假,惟其扎实它拒绝浮漂,惟其朴实它拒绝造作。这普普通通的家常课,正是我为之努力的方向。 专家点评 一堂“新”课 杨献荣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精巧,语文实践全面充分,情趣溢满课堂。孩子通过本堂课的学习, 不仅语文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还能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待人接物的生活能力,给人耳目 一新的感觉。说其“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营造教学氛围,追求训练无痕。 孩子在富有童话色彩的教学环境中,不知不觉地、主动积极地参与听、说、读、思等活动, 在饶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历练语文能力,享受语文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 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 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心灵之路的基础。”教者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 计和控制教学信息和进程。比如,教师范读,用语调、语气、重音等暗示元素,使学生受到 情绪的感染;将“哑剧”表演移植到课堂,活化了文本,增添了教学情趣,激活了学生的思 维,不留痕迹地帮助学生建立文本语言和可感形象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建立记忆的支撑点。 这些教学,摒弃了直陈道理的琐碎分析,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 2. 整合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益。 导入课题环节,将指导学生读题,联系生活解题,紧扣题目设疑,提示解疑方法,学生自 主读书释疑融合在一起,使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到了 有效整合。教者一改常规教路,提出朗读要求的立体推进观点,将初读情感指导,并入指导 学生读通、读懂、读好重点语段这个大环节。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又使重点段的教学更 显节奏和层次;生字新词的教学穿插在教学过程之中,便于学生在教学语境中了解意思,也 便于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字形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音形义的联系,提高了识字教学的实效; 教者认真钻研教材和学生,从中寻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想像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实践点” ——“小鸟们开心极了,想一想,它们除了飞来飞去地做客,还会干什么?”提供思维和表 达的句式,引领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学生想得充分,说得有顺序有质量。 3. 活化文本语言,强化体验感悟。 通过角色表演,学生亲身体验待客和作客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全面感悟“待客和作客”的 意义,而且接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待人接物的生活能力。这是本堂课 教学的亮点所在。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内化后,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内心反 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感悟是一种综合的生活形式,它包含着认知、理解和体验。“生活 世界”为人的感悟提供了对象,认知为感悟提供了工具,而理解、体验则是感悟的必经阶段。 我们过去的教学太不重视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了。成人的观点、社会的规范等东 西,批着“知识”的外衣,以标准化答案的方式剥夺着学生特有的体验和感悟。如果剥夺了 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体验,以及在体验基础上的感悟,那么,除了死记硬背,学生还能干什 么? 阅读课的第一课时该怎么上? 看了这个题目,可能有的老师不以为然,这有什么难的?可是,我在听课中发现不少老师并 不知道第一课时该做什么。甚至听完课了听者还不明白执教老师上的第几课时,有时问到该 老师才知道是第一课时。 那么,阅读课的第一课时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呢?笔者听了一些名家的课,也看了一些名家、 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概括起来就是:读书、识字写字。也就是: 第一步:激趣谈话,揭示课题,看到课题质疑,引起阅读期待。例如:在学习《微笑着承受 一切》,老师先讲桑兰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问学生:第一次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 么?学生会提“谁微笑着承受一切?为什么微笑着承受一切?一切指什么?怎么承受的?” 等等问题。有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或看一眼就能回答,比如:谁承受?有的得深入地学习课 文才能解决。如:怎么承受?“微笑”说明什么?等等。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张庆、高万同老师说过:“书不熟读不开讲。”“注重初读,延 迟开讲。”所以,开始可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放声朗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 音,长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直至把课文读通读顺。所谓读通读顺,就是不添字、不掉 字、不错字、不倒读、不读破句。这一遍读要舍得给时间,至少让学生读个两三遍。。”学生 读得差不多了,老师可检查读书情况,指名读,课文长的多找几个同学读,其他同学当小评 委,注意听、看字音是否读准,是否流利等。遇到学生读不好的词句,老师可让学生停下来 指导读,或范读,必要时领读,对于低年级更要多范读领读。读完了,师生共同评议,老师 要以鼓励为主,并指出努力的方向。然后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写的是谁、什么事等等。比如: “《菩萨兵》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种地的事”就可以 了。 第三步:识字写字教学。教材上的生字分两类:学会的字和会认的字。学会的字要求四会: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联系课文理解字(词)意,在阅读和作文中会用。会认的字只要读准 字音认清字形知道意思就行了,不要求会写。所以,“识写分开,多识少写”是教材编排的原 则,会认的字千万不要求会写,不要增加学生负担,不抄不默不考。会写的字是教学重点, 可以让学生自学,用自己的办法记住汉字,可以进行组词、造句训练,但不要每个字平均使 用力量。可以重点指导难写的字,如《菩萨兵》中的“藏、段、播”笔画多,“区”的笔顺易 错要指导书空。最后,要留出三到五分钟让学生描红、临写,老师要注意学生的握笔和写字 姿势。有时间师生进行评议字写得是否正确匀称好看。 当然,我只是把我的想法提出来和大家商榷,不一定非得这样循规蹈矩,但是,我认为第一 课时应该完成这三个任务,为第二课时精读感悟课文,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打下基础。 特别说明:请老师们针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多提宝贵意见。 简、实、真、趣 ——低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探索 张庆先生在阅读教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经纬论”,其基本理念是:教一课书,要以指导学生读 书为“经”,以字词句的学习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使字词句的教学寓于读书训练之中。 今年,我又回归了一年级,如何在低年段落实先生的思想,怎样把低年级的第一课时上得简 单、扎实、真实、有趣,成了我想探索的一个问题。于是,选择了《北风和小鱼》一课来进 行研究。 一、简单 记得上半年徐州培训会上,张庆先生也提出了课改八字方针,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倡简”, 提倡上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因为语文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靠大 量的实践,在实践中习得语言。 本课从目标来看,只有两个要求。一是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二是识字与写字。 从设计来看,对应目标做到了简洁,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识读结合,寓识于读,把课文读 好。二是识写结合,使字形教学和写字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课堂中避开了冗余的教学环 节,为的就是节省大量的时间有效落实每一个教学目标。 从过程来看,也显得简单、平实,追求简单课堂,丰富表现以及有效教学。 二、扎实 大家都知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终 身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就语文学习而言,首先是要学会使用语言文字这个重要的交际 工具。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与写字更是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必须正确处理“识字”、“读书”、“写字”三者的关系, 坚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的做法,力求同步发展。 本课为第一教时,必须做到读通读顺,在读通阶段突出识字写字教学,遵循的便是“在语言 环境中教学识字”的原则。从自由读准提出的多读生字要求,到拿出生字词单独练习,再到 生字放到课文中读会,最后又继续巩固,让生字词在课文内外走了几个来回,真正地体现“寓 识于读”、“以识促读”。 而写字教学时,再与生字见面,此时生字就变成了老朋友。在教学字形及书写时,从笔顺认 读开始,到记忆字形,再教学读帖,辅之以写字姿势和习惯的指导,规范的生字就会出现在 学生的笔下。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养成扎实的写字习惯,影响今后做事的风格。 三、真实 语文课追求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课改实践中,加强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规律性 的认识,不断地“求是”,“求真”。这是课改成功、语文教学产生质的飞跃的前提和保证。 在 本课教学中,选择了第一课时,没有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努力不把第二课时的内容 加入进来,就是为了做到纯正,让第一课时能真正地落到实处,而不是为了公开课便变得什 么都可以装。就是要通过课堂把读的方法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会操作,做到真正能读,真 正自己会读。 四、有趣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坚持把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放到“阅读教学”的首位。喜欢阅读被《语 文课程标准》放在阅读教学起始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求我们能在学生阅读起跑线的“起点” 上,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逐步让他们把读书当做一种乐趣和 享受。 激发情趣,引起学的兴趣。从课的开始,一直贯穿着课的始终。时刻注意自己和学生的状态 和言行,以全身心投入到到课堂,以此来激发、影响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真正让 学生想,爱读。有效的评价也是激趣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 激励功能,鼓励成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激发每一 个学生的上进心。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用整个心灵去拥抱生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 学习兴趣,找到学习方法,找到自信,找到快乐。 有了简单、扎实、真实、有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思想指导,再加上孙景华老师和杨新富 校长在教材培训中提到的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为方法指导,通过自己对课堂的不断打磨,努力 使张庆先生的“经纬论”在低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内得到有效的落实。 南京三天听课随感: 第一课时,我们应该教些什么? 因为我们目前在研讨有关第一课时的教学,于是每逢第一课 时就很激动,看到了低、中、高年级的第一课时,首先对这些上第一课时的老师说一声:佩 服!因为我一直有这样的愿望,想为全校老师上一节第一课时的研讨课,不过到现在还没付 与实施。 结合自己听的这些第一课时,发现公开课上的第一课时应该说“太胖”了。不禁疑 惑:这样上下来,第二课时做什么呢?作业?拓展?写生字?没有听到一节真正让学生在第 一课时里读通读顺课文的,了解文章脉络,学好生字新词的。要么初初地检查一下,就开始 讲课,要么就直奔主题,讲完全课,给学生明理。当然这样上下来,就完整地教完了课文, 形成一个较为完美的课堂教学。 可是再想想,我听说这样一句话:“课文不熟,不开讲!”于 是就想问问,孩子们通过预习就读熟课文了吗?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有些孩子在课结束时, 课文还读得结结巴巴呢,那么课文的那些内容,道理,孩子们知道了吗?这让让我想起高林 生老师举的:课前问学生: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董存瑞怎样?(勇敢,用胸口堵枪眼) (记性太差,很难完整地记得别人的话,大意是这样的。)课后再问,答案还是一样,于是便 问:这节课你给孩子们什么了?这样想着觉得这样的课堂教学留给那些阅读能力差一点的, 理解能力慢一点的学生,这结果大概应该不足为怪了。不过非常佩服南京晓庄附小的孩子们 聪明、用功,孩子们通过预习就能将课文读得不仅流利,而且非常有感情,对比我们这里, 差一层啊,毕竟农乡差别是存在的呀! 静下心来想想,觉得高林生老师以及不少前辈说得对: 第一课时,还是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 脉络,学写好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做准备。那么,我们能让这样的内容在课堂上有效又有 味吗?这是一个难点,是我们要研讨的问题,这也许也是公开课上第一课时变胖的原因。同 样也是我迟迟不能下定决心上研讨课的原因。不禁想起,在南京时遇到一老乡说:“有些事情, 不要想得太多,想到了就去做,如果你想想得完美了,再去做,那是永远不可能的,你也就 可以不用去做了。” 是啊,不要去想得太完善,事情总是在边做边想中完善起来的,这是我 佩服本次大赛中敢上第一课时的老师的原因。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研讨的机会。 看低年段 的教学,主要是生字新词的教学,课文的内容都是通俗易懂的,但识字量却相当大,在第一 课时中觉得完全可以先让学生随课文识字,读正确生字,并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准词 语,理解词语的意思。在第二课时时集中指导书写生字新词。因为低年级是学生写字姿势、 书写习惯培养的起始阶段,用一课时来指导他们学习写字是非常必要的,再加上他们的写字 速度很慢,在课堂上留十到十五分钟是不够的,除非你只让他们写三五个字。 中年级的第一 课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在读正确生字新词的基础上,读通读顺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并抓住 几个难写、易错的字进行指导,在课堂上留十分钟,学生能够写好生字。这是行得通的,也 是我们中年级老师要去做的。就是让它有效又有味,值得我们好好探讨。 至于高年级的第一课时,我想重点该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的教学引入了。 生字教学大部分则可以放在课前的预习中完成了。老师只要在检查后,对学生存在的个别字 易错字进行分析,让学生及时描写几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写 字。 这是我对第一课时,各年段的教学一个粗浅的认识,供大家批判! 究竟什么是课堂教学的精彩?怎么去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就像我们在评价一节是否成功 的公开课,也应该有些共同的标准,无论显性、隐性。 其实,这两个话题,“究竟什么是课堂教学的精彩”弄明白了,那么,“怎么去追求课堂教学 的精彩”就迎刃而解了。徐州培训会上,张庆主编对一节好课的标准提出了这么五点设想: 1、教学目标是否单纯明确。单纯就是教学目标少而集中(课堂教学是一个常数,落实多了势 必有些会浮光掠影)明确就是要以目标检验教学活动; 2、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调动起来。课堂的成功在于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调动起来,知识能力 是一种自我建构,如果没有兴趣,这种建构无法实现。 3、是否做到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也就是要突出语文的本身,不要搞一些形式主义 的东西而淹没了语文本体。 4、课堂情境是否做到了稳定?有些课堂教学的情境变化太快。 5、既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了?当然教学目标是一个比较活的东西,需要我们学会灵活处理 应用。 我以为,精彩的语文课堂要体现这样几个特点: 其一,课堂是简单的,尤其是教师的组织引导应当得法; 其二,学生的表现是丰富的,求知欲、探究心理、合作意识,获取精神等等都能展现无疑; 其三,教学是有效的,学生能从语文的课堂上得到真正有利于语文发展的东西。仅此而已。 对于时下所谓的公开课即表演课,作秀课,我深有体会。许多更多地体现出课堂形式各样, 热闹非凡的态势,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冷静的思考和有效的升华。自然界的溪水,既有流动 喧闹之美,又不少平静柔情之美。最重要的还在于溪水本身的清澈与明朗。如果我们的教学 也能达到自然界溪水的动静结合的美妙,那对于课堂来说,也将会是一潭值得人用心欣赏、 品味的溪水。 我整理一下有关可以讨论的问题: 1、教材的解读[阅读课文需要怎样的解读?] 2、朗读指导问题[每篇课文都有朗读指导,哪一课的朗读指导在我们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深刻?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朗读?] 3、关于第一个课时的写字问题[第一课时,好多老师不让学生写字,或者说给予学生写字的 时间比较少,这个问题如何看待?] 4、到底如何解读各个学段的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教学要求与建议? 5、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的文章长短、内涵等都发生变化,其实学生年龄时刻在变, 如果从学段之角度把握住这些变化? 6、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理念到底可以列出哪几条?在这些课堂中,哪些理念真正走进了课 堂? 7、语文老师应该读哪些有关阅读教学理论方面的书?请大家共同寻找,这几十年来,真正有 价值的阅读教学理论的文章与书籍有哪些? 8、过去常规的教学方式,比如听写,查字典等,现在课堂上到底要不要,到底公开课上要不 要? 9、关于“阅读与写作”共同体问题,到底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写作的引领? 10、阅读教学,阅读理解是关键,但理解不能破坏整体,如何看到阅读教学中的整体? 11、教师范读,应该在什么时候范读比较合适?在课堂上,多位老师说,我也想读读课文, 同学们同意吗?这样的话语的价值在哪里? 12、阅读课文同样都有插图,现在插图变成了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真正的功能却削弱 了不少,如何让插图成为孩子学习语文的一部分? 13、孩子是不重复的,学习语文的方式也是不重复的。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理论体系创始人马 拉古兹,写过一首诗《不要偷走孩子的99种语文》,但现在阅读教学中暴露出的学生学习语 文的方式非常单一,缺少个性化,本来是孩子自动生成的,很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结果还 是被老师拉到了自己预设的情境中,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14、关于阅读教学的老师的提问问题?一节课到底应该有多少问题比较合适?一篇课文到底 哪些问题是应该有的,哪些随意性问题,应该换种方式产生于老师的口中?如何对待学生的 问题? 15、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如何进行科学激励?激励的行动是什么?听课着要不要给予回答非 常精彩的学生以热烈的掌声? 16、第一课时,基本的教学模式应该要吗?如果要,应该是怎样的范式? 17、第二课时,与第一课时的关系是什么? 18、孩子一读就懂的东西,做为老师知道吗?是不是在阅读课堂中,要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 调查,以便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19、古诗与文包诗到底应该怎么教?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爱上古诗? 20、阅读课堂要不要对作业进行着设计?在课堂上如何完成作业? 21、课文如何为孩子读好整本书服务? 22、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3、许多老师非常重视孩子超大声的读书,甚至是震耳欲聋。但从多个国家的阅读教学课堂 来看,很少这样。假如这样的声音把孩子的嗓子、耳朵搞坏了,是不是一种违法?课堂上的 大声读,这个度如何把握? 24、“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在阅读教学中,到底如何把握? 25、第二课时,能否多给一点静静阅读的时间,让孩子更理性地思考问题/ 26、阅读教学中的补充资料如何使用?如何唤醒学生去寻找积累资料? 27、在阅读课堂上,老师习惯使用让许多同学为某一学生挑毛病,这种方式是否会伤害孩子? 28、关键词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29、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讨论等,阅读教学,特别是公开课还可以使用吗?到底应该在 什么样的环境下使用? 30、老师的创造性阅读,如果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 31、公开课上,老师往往关注着那着优秀的学生,让他们支起老师幸福的课堂,这样做其实 与平常的课及其相似,这种做法,能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吗? 32、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到底该怎样理解? 33、四十分钟一节课,属于孩子的独立式阅读,应该有多少时空还给孩子? 34、研究性阅读在过去属于高中的阅读教学要求,小学的阅读课堂可以使用吗? 35、老师,您准备好了吗,自己的阅读教学自己最清楚,你清楚自己的阅读教学,哪一点最 亮,哪一些问题至今不能解决? 36、阅读教学有哪些课题需要我们研究? 37、fcxiehp网友提出:语文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如何映射在平时的教学中? 38、fcxiehp网友提出:学生的习作灵感来源于何处?是教师的引导,是学生的模仿,是课外 阅读的积累,还是审美,还是灵感的碰撞?习作的要求定标准的价值何在?不定标准其底线 是什么?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作文? 39、什么样的阅读课才算是好课?好多老师感觉到糊涂了,看来这是一个大问题,不得不引 起我们继续思考这个问题? 40、白丁版主提出的问题:如何解决第一课时“太瘦”、第二课时“太胖”的问题? 41、白丁版主提出的问题:阅读教学中 “写”的目的是什么? 42、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如何进行? 43、阅读课堂上的表演有效性探讨。 44、阅读教学公开课上表现的精彩有好多课堂是因为老师用好了那几位发言优秀的学生,我 在听课过程中看到这种现象说过这样的话:“这样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多是家庭教育的 原因。”阅读教学课的精彩,如果以这几个学生的精彩来判断,是不是全体学生所渴望的精彩? 45、网友邵小玲的问题:本次大赛几乎每节课都多次用上了配乐,有的画龙点睛,增色不少, 有的画蛇添足,多此一举,音乐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处理要得当,包括选曲,音量时机等等。 如何把握这个度? 46、如何看到教师课堂上的角色? 47、老师应该为自己建立什么的标准来听阅读课?
/
本文档为【阅读课的第一课时该怎么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