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一位由改变性格而改变命运的人

2017-12-12 7页 doc 21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一位由改变性格而改变命运的人一位由改变性格而改变命运的人 人的性格是天生的吗, 人的性格可以改变吗, 理想性格可以锤炼而得吗, 关于上述三个问题~曾国藩用他一生的实践得出了一个标准答案~这就是: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人。 据说~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进京面圣~北京城人头攒动~他们皆想一睹这位盖世功臣的风采~许多精通相术之人更是不会错过为这位湘军统帅相面的机会。然而~令北京人失望的是,曾国藩竟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糟老头。令相术之人困惑的是曾国藩本应是奸臣短命之相~为何会有这等荣耀的命运, 不管传说是否属实~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一位由改变性格而改变命运的人
一位由改变性格而改变命运的人 人的性格是天生的吗, 人的性格可以改变吗, 理想性格可以锤炼而得吗, 关于上述三个问题~曾国藩用他一生的实践得出了一个答案~这就是: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人。 据说~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进京面圣~北京城人头攒动~他们皆想一睹这位盖世功臣的风采~许多精通相术之人更是不会错过为这位湘军统帅相面的机会。然而~令北京人失望的是,曾国藩竟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糟老头。令相术之人困惑的是曾国藩本应是奸臣短命之相~为何会有这等荣耀的命运, 不管传说是否属实~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金陵攻克后~朝廷确实对曾国藩有了防范之心~倘若曾国藩没改变自己的性格~仍按照以前的性格办事~也许他真会像雍正时期的年羹尧一样被杀头。因此~曾国藩的的确确因改变性格而改变了命运。 曾国藩是一位复杂而且具备多元性格的人物。对他褒奖的人把他捧得比天还高,贬斥他的人又把他看作一文不值、不足称道。曾国藩一生历尽周折~最终走出湘江大地~成为中兴名臣。他得心应手地驾驭着各种权力~含而不露~随机 应变~他成就了最大、最全的自己。他的成功取决于他性格上的刚柔并济。他性格刚中有柔、刚柔并济、变化多端~使他自己成为近代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毛泽东称他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 曾国藩性格中的“刚”~在他四次抗旨以保湘军的事件上表现出来。“刚”是曾国藩性格的本色。曾国藩初建湘军时~水陆两军加一起只有一万余人~这时若和太平天国的百万之师相对抗~无异是以卵击石。因此曾国藩为保护他的起家资本~四次抗朝廷圣旨。 1853年~曾国藩把练勇万人的告诉了爱将江忠源。江忠源不知深浅~立刻向朝廷合盘奏出~结果船炮未齐就招来咸丰皇帝的一连串征调谕旨。第一次是1853年~太平天国西征军进至蕲、黄一带~武汉危急~朝廷接连下令曾国藩率炮船增援湖北。第二次是同年12月~太平军大将胡以晃进攻庐州~清廷令曾国藩督带船炮兵勇速赴安徽救援。第三次是1854年2月~太平军袭破清军黄州大营~朝廷再次催促曾国藩赴援武汉。曾国藩深知太平军兵多将广~训练有素~绝非一般农民起义队伍可比~没有一支劲旅是不能贸然去碰的。况且与太平军争雄首先是在水上而不是在陆地~没有一支得力的炮船和熟练的水勇~是无法与拥有千船百舸的太平军相抗衡的~甚至连兵力调动和粮饷供应都会发生困难。因而~曾国藩打定主意:船要精工良木~坚固耐用;炮要不惜重 金~全购洋炮。船炮不齐~决不出征。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 其实~朝廷催曾国藩赴援外省~不过以湖南乡勇可用~令其前去配合绿营作战~以解决兵力不足的困难。这也是过去常有的事~决非要他充当主力~独立担负与太平军作战的重任。所以当曾国藩在奏折中处处以四省合防为词~声言“事势所在~关系至重~而不能草草一出者”时~咸丰皇帝即以讥讽的口吻在奏折上批道:“看你的奏章~你简直以为自己已承担了数省军务~试问你的才能可承担此任吗,平时衿诩自夸~认为天下人才没有超过你的~但大事当前~如果你言行一致还好~倘若畏首畏尾~岂不让天下人笑话:”可见~咸丰皇帝对曾国藩是很不理解的~在他看来曾国藩不过是无知书生的好高骛远和自我吹嘘~并非深思熟虑的举动。因而~咸丰皇帝再次催促其“赶紧赴援”~并以严厉的口吻对曾国藩说:“你能自担重任~当然不能与畏葸者比~言既出诸你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朕看。”曾国藩接到谕旨后~仍然拒绝出征。他在奏折中陈述船炮未备、兵勇不齐的情况之后~激昂慷慨地表示:“我知道自己才智浅薄~只有忠心耿耿~万死不辞~但是否能够成功~却毫无把握。皇上责备我~我实在无地自容~但我深知此时出兵~毫无取胜的可能~与其失败犯欺君之罪~不如现在具实陈述~宁可承受畏首畏尾的罪名”。并进一步倾诉说:“我对军事不太娴熟~既不能在家 乡服丧守孝~使读书人笑话~又以狂言大话办事~让天下人见笑~我还有何脸面立于天地之间呢:每天深夜~想起这些~痛哭不已。我恳请皇上垂鉴体怜我进退两难的处境~诫臣以敬慎~不要再责成我出兵。我一定弹尽血诚~断不敢妄自衿诩~也不敢稍有退缩。”咸丰皇帝看了奏折~深为曾国藩的一片“血诚”所感动~从此不再催其赴援外省~并以“朱批”安慰他说:“成败利钝固不可逆睹~然汝之心可质天日~非独朕知。”曾国藩“闻命感激~至于泣下”~更以十倍的努力~加紧了出征的准备。多少年后~他还对此念念不忘~并专门请人从京中抄回原奏(因底稿在九江与座船一起丢失)~与咸丰皇帝的“朱谕”一起保存~“同志恩遇”。 曾国藩为坚持船炮不齐不出省作战的原则~不仅拒绝了清朝最高统治者咸丰皇帝的命令~也摈弃了师友之间的私人情谊。当湖北第一次危急时~他于咸丰谕旨之先~已接到湖广总督吴文 求其急速援救的函札。吴文 是曾国藩的老师~长期以来二人交谊甚厚~无论公理私情他都是应该迅速赴援的。但是~曾国藩接到吴的信函后仍不想赴援~只是由于王鑫誓报江西谢邦翰等人被歼之仇~积极要求赴援湖北~才不得不勉强同意。后来一接到“武昌解严~暂缓赴鄂”的谕旨~便乘机取消了王鑫赴鄂之行。不久太平军西征部队回师西上~吴文 接连发信向曾国藩求援~曾皆复函拒绝~并反复说明不能草草轻发的道理。吴文 终于被其说服~虽自度必 死~仍令曾国藩万勿草草而出。还特致书说:“我今为人所逼~以一死报国~无复他望。君所练水师各军~必等稍有把握~然后可以出而应敌~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轻率东下~东南大局~完全倚仗你一人~务以持重为意~倘若你有不测之险~恐怕连后来的继承人都找不到了。我虽然是老师~牵涉国家的分量还是不如你重要。希望三思。”吴文 的死对曾国藩打击极大~吴文 身任湖广总督~既是曾国藩的老师~又是他强有力的后台。若吴文 仍在~处处有人帮他说话~或许不致陷入后来那样的政治困境。可见~曾国藩坚持不轻易出省作战的方针~虽然使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其以后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基础~但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他刚硬的性格让他保存了湘军的力量~为湘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条件~也为大清江山积蓄了后备力量。且不说他的作法是否正确~但是四次抗旨的勇气和强硬~是无法不让人敬佩的。 “刚”是曾国藩性格的本色~如果他一味的刚硬下去~恐怕的确如相术之人所言~在攻克金陵之后便会命丧黄泉。然而~性格是可以改变的~虽然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对一位勤奋读书的人来说~书里的真知灼见确实能令他时时惊醒~事事警惕~只要他持之以恒~性格无疑是可以改变的~理想性格无疑也可以锤炼而得。曾国藩性格中的“柔”就是锤炼出来的~“柔”的性格使他改变了自己的命 运。 曾国藩年轻时性格确实刚而倔强~几乎达到了刚愎自用的地步~但他却时时在改变这一性格~他在致其弟的信中说道:“吾兄弟欲全其生~亦当视恼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至嘱至嘱。” 曾国藩通过不断的锤炼逐渐改变了自己倔强而近于刚愎的性格~从而使他具备了刚柔并济的理想性格特征。 我们来看一下曾国藩的“柔”。自咸丰兴军以来~团练四起~权在督抚~清代早已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而湘军在当时尤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当天京攻破后~曾氏兄弟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达于极盛。曾国藩不但头衔一大堆~且实际上指挥着三十多万人的湘军~还节制着李鸿章麾下的淮军和左宗棠麾下的楚军,除直接统治两江的辖地~即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之外~同时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也都在湘军将领控制之下,湘军水师游弋于长江~掌握着整个长江水面。满清王朝的半壁江山掌握在他的手中。他还控制着赣、皖等省的厘金和几个省的协饷。当时湘军将领已有几十人位至督抚~凡曾国藩所举荐的人~或道府、或提镇~朝廷无不授予。这时的曾国藩可谓位及三公、权倾朝野~举手投足山摇地动。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境地~曾国藩今后的政治走向如何~各方面都在为他猜测、设想、谋划。已经有统治中原两百多年历史经验的清王朝~自然不 容高床之下有虎豹鼾睡~只是一时不得不容忍,不断有来自权贵忌妒怨尤~飞短流长也是意料中的事儿,更有一些忠于曾国藩和一些利禄之徒~极力怂恿曾国藩开创大举~自己称帝。何去何从~摆在曾国藩的面前~然而~此时的曾国藩已不是只知刚硬的年轻人了~几十年性格的磨炼和洗涤~曾国藩已将近于刚愎的倔强锤炼成了刚柔并济的理想性格~换句话说~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没有了性格~他已具备了根据不同情况展示不同性格的本领。他深谙历史~他熟知自己“用事太久~兵权过重~利权过广~远者震惊~近者疑虑。”他思前想后~喜惧悲欢~万端焦急~夜不能寐。他在大喜的日子里颇有隐忧。故攻陷天京后~成为曾国藩思想上最紧张的时期。他心里很明白~如何处理好同清政府的关系~已成为能否保持其权力地位的关键。而正确认识摆脱自己目前的这种政治处境~则是他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于是~他性格里的百炼钢转化而成绕指柔~从此曾国藩的性格开始了柔韧的旅程。他令攻克金陵的“首功之臣”~统有五万嫡系部队、被清廷斥为“骤胜而骄”的老九曾国荃挂冠归里。又裁湘军十二营~同时将江忠源、席宝田两部一万余人和鲍超、周宽世两部两万余人均拨给沈葆桢辖制。这样~曾国荃所部仅剩几千人了。他奏请停解广东、江西、湖南等省的部分厘金至金陵大营~减少自己的权利。这三条措施~正中清廷的下怀~使清朝廷骤减尾大不掉之忧~因而立即——批准。在大喜的 日子里~不被胜利冲昏头脑~敏锐地看到了险象~天衣无缝地消除隐忧~这正是曾国藩柔韧性格的体现。从此~曾国藩由刚猛的“曾剃头”~一变为温厚宽容的圣相~位列三公~权倾当朝~得到了一个汉族官吏前所未有的名利和权势。 曾国藩刚柔并济的理想性格还体现在对待朋友上~他和左宗棠的交往~不能不让人赞叹。曾国藩为人拙诚~语言迟讷~而左宗棠屡恃才傲物~自称~“今亮”~语言尖锐~锋芒毕露。左宗棠屡试不中~科场失意~蛰居乡间~半耕半读。咸丰二年~已是四十一岁~才由一乡村塾师佐于湖南巡抚张亮基。咸丰四年三月又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共达六年之久。曾、左虽非同僚~却同在湖南~常有龃龊。传说~曾国藩见左宗棠为如夫人洗脚~笑着说:“替如夫人洗足。”左立即讽刺说:“赐同进士出身。”有次~曾幽默地对左说:“季子才高~与吾意见常相左。”把“左季高”三字巧妙地嵌了进去。左也绝不示弱:“藩侯当国~问他经济又何曾:”语涉鄙夷。这里曾国藩言语比较温和~既抓了左宗棠的个性特点~又指出了彼此的矛盾~但对此不发表任何议论。而左宗棠的言语~明显过于尖刻~且盛气凌人~大有不把曾国藩放在眼里、不可一世之态。左宗棠颇有识略~又好直言不讳。咸丰四年四月~曾国藩初次出兵~败于靖港~投水自尽未遂~回到省城~垂头丧气~左宗棠从城中出来~到船上探望曾国藩~见他气如游丝~责备他说国事并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速死是不义 之举。曾国藩怒目而视~不发一言。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在江西瑞州营中闻父丧~立即返乡。左宗棠认为他不待君命~舍军奔丧~是很不应该的~湖南官绅也哗然应和。第二年~曾国藩奉命率师援浙~路过长沙时~特登门拜访~并集“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为联~求左宗棠篆书~表示谦仰之意~使两人一度紧张的关系趋向缓和。如果不是曾国藩采取以德报怨的态度~用心柔和的心态包容刚硬的左宗棠~大清历史上的两位儒将~势必会交恶难辨~大清江山的左膀右臂将自相残杀。 特别能显示出曾国藩宽柔性格的~是咸丰十年对左宗棠的举荐。当时左宗棠因性格暴躁~遭人弹劾~处境艰难。左宗棠来营暂避锋芒~曾国藩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连日与他商谈。曾国藩上奏说:“左宗棠刚强英明~吃苦耐劳~通晓军机。当现在正需用人之际~或饬令他为湖南团防~或选拔做藩司臬司等官~让他管理地方~使能安心任事~定能感激涕零~报效朝廷~有益于时局。”曾国藩在左宗棠极其潦倒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同治二年三月十八日~左宗棠被授命任闽浙总督~仍署浙江巡抚~从此与曾国藩平起平坐了。三年之中~左宗棠由一个被人诬告、走投无路的士子~一跃而为疆吏大臣~这样一日千里的仕途~固然出于他的才能与战功~而如此保举~也只有曾国藩才能做到。这件事充分表现了曾国藩性格的宽柔。 据说在西北大营中~一天~左宗棠与幕宾们闲谈~他问:“人家说曾左~不说左曾~这是为什么,”没等大家回答~一个少年抢着说:“曾国藩是心目中时刻有左宗棠~而左宗棠的心目中从来没有曾国藩~只此一点~就可以知道天下人为什么说曾左而不就左曾。”此话一出~大家都非常震惊~把目光一齐投向了左宗棠。左宗棠不但没有发怒~而且来到少年面前~语调沉重地说:“先生之言是也。曾公生前~我常轻之~曾公死后~我极重之。”愧疚之情溢于言表。 曾国藩曾写过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也是一刚一柔~柔中显刚~主静藏锋~可进可退。正是这种性格使他游刃于天地之间。 然而~人们一定要牢记曾国藩刚柔并济的理想性格并不是天生的~他是通过读书实践锤炼而得。正如他自己所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人。
/
本文档为【一位由改变性格而改变命运的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