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家庭教养方式

2017-09-18 11页 doc 28KB 30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 贵阳学院教育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贵阳市尚义小学为例 文献综述 姓 名:尚宇芯 学 号:110405402032 专业班级:11级小学教育二班 指导教师:李卫英 摘要:根据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表明,家庭和同伴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最先接触到的环境和群体,对于刚踏入学校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家庭教养方式对其的同伴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大致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纵容型、民主型,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得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交往能力,最...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 贵阳学院教育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对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贵阳市尚义小学为例 文献综述 姓 名:尚宇芯 学 号:110405402032 专业班级:11级小学教育二班 指导教师:李卫英 摘要:根据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明,家庭和同伴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最先接触到的环境和群体,对于刚踏入学校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家庭教养方式对其的同伴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大致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纵容型、民主型,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得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交往能力,最终直接影响着低年级学生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小学低年级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小学低年级学生较强交往能力能够让他们渐渐地掌握与同伴相处的各种技巧,也能够慢慢地学会谦让、宽容、互助、合作等良好的社会化交往技巧,具有良好同伴关系。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能力; 一、前言 家庭教养方式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的。戴安娜?鲍姆林德认为可以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在情感维度的接受端,家长以积极、肯定、耐心的态度对待儿童,尽可能满足儿童的各项要求;在情感维度的拒绝端,家长常以排斥的态度对待儿童,对他们不闻不问。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控制端,家长为儿童制订了较高的标准,并要求他们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容许端,家长宽容放任,对儿童缺乏管教。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接受+控制)、专断型(拒绝+控制)、放纵型(接受+容许)和忽视型(拒绝+容许)。小学低年级学生渴望和同伴相处,此时父母会教导他们怎样和同伴相处,不同的教养方式无疑会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同伴交往能力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二、概念的界定 本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概念是家庭教养方式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同伴交往能力。 (1)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在养育儿童时经常性、习惯性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它 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特点,是父母在教养儿童行为方式上的概括。 (2)同伴交往能力:指幼儿在生活学习中与他人接触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分为 1 贵阳学院教育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交往的态度、交往的方式、友好行为。交往的态度包括能主动与同伴交谈;愿意接受同伴的邀请,与同伴一起游戏并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 三、国外学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早在18世纪初人们每年就开始对每个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观察,也开始了该领域理论形成的准备阶段。法国十八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了要尊重儿童,父母要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强调教育要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按照他的天性去进行教育。坚决反对压制、摧残和灌输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在卢梭思想的影响下,裴斯泰洛齐,杜威,康德进一步研究教育方法。裴斯泰洛齐首次将教育与心理学联系在一起。认为儿童的教育第一步应该是从家里开始,也就是家庭教育的开始,提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最初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杜威在卢梭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亲子的地位平等和与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亲子地位的平等可以避免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有意无意的把自己的思想意志强加给孩子,可以培养孩子平等的观念和民主观念的影响,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的标准并不是由父母来主宰,而是由社会大众共认可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共同决定的。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70年代,鲍姆林特第一次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国内 [1] [2]学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有不同的翻译。有的为“教育方式”,有学者用“养育方式[3][4][5]” 有学者用“抚养方式”。目前普遍接受的为父母教养方式或家庭教养方式。西尔兹[6]对379个新英格兰学龄前儿童的家庭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依赖性、攻击性以及道德心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父母教养行为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笔者认为家庭教养方式理解起来有如下几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和感情,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景稳定性和明确的教养目的。二是家庭 由于家庭成员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思想立场、教养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个性特征以及家庭背景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家庭风格不尽相同,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言谈、举止和态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对子女的社会化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三是家庭教养方式是在家庭感情氛围中表现出来的。儿童的态度、感受、认知和一般行为可能反映出家庭中占优势的感情氛围。如果子女处在和谐、欢乐、紧张而有秩序的家庭,并从他们的家庭中获得安全感,将使他们顺利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和解决遇到的问。如果家庭以惩罚、混乱、过分的严厉为特征,具有一种消极色彩,子女发生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取决于父母的感情、思想文化修养和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态度。 [7]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鲍姆林特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种教养方式类型: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研究发现当父母的行为不一致时,权威型的教养行为有利于女孩子的独立性及目的性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专制型和放纵型父母的控制相比,权威型父母的控制更有利于形成男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女孩子的成就倾向。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自信、和善、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同伴热情、友好,父母的权威性体现在给儿童制订严格的行为准则,并清楚地说明对子女施加限制的原因。研究思路的特点是坚持成人塑造儿童的单向决 [8]定观。但是,拜尔发现儿童天生气质上的差异会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双向模式说,试图揭示亲子关系的双向互动机制,从而引发了整个70年代儿童个性特征对父母 2 贵阳学院教育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教养方式影响的研究,研究思路由单向决定观逐渐向双向互动观转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的相关研究从80年代开始兴起,最常见的是参照鲍姆林特的分类,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放纵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民主型。国内外心理学家运用实证法对父母教养行为的类型模式及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0世纪70年代以后,心理学研究思路逐渐出现生态化的趋势,即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情景下研究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研究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解释他们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这种方法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增进了人们对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因素的理解,打破了传统研究中实验方法占统治地位的格局,有助于对环境和行为的控制,有助于研究个体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斯梅塔纳和努契分别在1995年和1996年的研究中得出结论父母的教养行为应该遵循多方面关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原则,而不是过多的强调父母教养方式。斯梅塔纳指出,权威型的父母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儿童的哪些行为问题需要加以控 制,哪些行为需要给予宽容,父母应该尊重子女个人活动的空间。斯梅塔纳和努契所倡导的 [11]理论观点是父母控制理论。鲍姆林特主要的研究兴趣是建构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模型。2005年,鲍姆林特在权威型父母教养模式和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研究中,详细分析了具体的社会交往活动如何影响儿童的发展,强调权威型父母教养模式的普遍性影响。2000年,贝斯盖等人对美国和韩国3岁儿童的父母教养行为及儿童抑制性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儿童对父母教养行为的影响要大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母亲比父亲更容易受到儿童抑制性行为的影响。 四、国内对家庭教养方式研究 国内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分类方法是:溺爱型、专制型(专断型)、放纵型(纵容型)、以及民主型。也有的学者认为完全符合理论上阐述的这四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不同的研究会进行不同的划分。由于父、母双亲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受教育程度、所处的文化背景、职业特点、生活习惯等方面,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子女教养方式上,肯定会体现出差异性。有学者研究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生育孩子的年龄、婚姻状况等因素影响其教养方式。其中受教育程度、职业、夫妻关系等影 [3][4]响显著。青少年个体的自身的性别,非常明的显影响其父亲的教养方式,而其母亲的教养方式受到的影响不明显。母亲的血型影响其家庭教养行为。还有研究者研究发现了父母教育观念和父母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常常体现父母自己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模式和教养态度。张文新对城乡两种文化背景进行了比较,研究了这两种文化背景对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城乡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差异。在城市中,父亲对青少年孩子有更多的温暖与情感理解;而农村母亲与城市母亲在对孩子的理解与情感温暖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城市的母亲对孩子的干涉、否认拒绝、保护、惩罚严厉更多。 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中国目前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 (一)从家庭结构上看家庭教养方式现状。 3 贵阳学院教育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现代家庭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在儿童养育方式上表现为:单亲家庭养育儿童,包括只有母亲(父亲)一人养育孩子;祖父母(外祖父母)养育孩子;父母共同养育孩子;还有父母、祖父母一同养育孩子;还有再婚父母养育孩子等情况。这必然会带来不同的教养方式。 单亲家庭,父母中只有一人起主导作用;在家庭中缺少一方,在孩子的心理上就会产生缺失感。此种情况,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总是觉得自己的家庭不完整。同时由于是单亲,父亲或母亲肯定会有在教育子女的精力上投入不足的情况。往往会形成放任型的教养方式。 三代同堂的家庭在儿童教育上往往会更加的溺爱。还会出现祖父母与父母两代人教育观念的冲突,造成孩子成长更加趋向于强势一方的教养目标。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受到的关爱相对会很多。 祖父母抚养孩子的家庭。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隔代人往往会觉得更加亲近。在这样的家庭中祖父母往往只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孩子的教养往往没有原则性,极其容易在孩子身上养成各种不良的习惯。 父母共同抚养孩子的双亲家庭。这样的家庭中,在儿童的心理感受上不会出现另类感,这类家庭父母教养目的一般较为明确。对孩子的教育很容易做到宽严得当。这样的家庭中没有隔代人的溺爱,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能够及时地进行惩戒。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的家庭因为父母都是年轻人,教育观容易达成一致,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能够避免一些不良的冲突,能够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从父母教养儿童的态度看家庭教养方式现状。 在八十年代以前,由于家庭成员多、子女多、生活条件差,物质生活相对匾乏,父母一般都在为生活奔波,对子女的抚养多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为特点。只要儿童能够健康的生存就已经达到目的。在儿童的教养上基本处在无意识状态,或者可以称之为被动教养状态。在培养儿童的性格和心理方面基本没有主动的规划。到了八十年代以后,生活条件改善,父母 在物质生活方面对孩子进行极大的满足,也开始重视其它素质培开始更加关注儿童的成长, 养。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孩子家长们开始有意识的进行有目的培养。 (三)从子女数量上看家庭教养方式现状。 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孩子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父母在教育上的投入会很多。表现在儿童的品质上是:孩子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知识更丰富,多才多艺。也存在一些问题,过于偏重智慧教育,以分数来衡量孩子成功与否;忽视对子女的道德培养,忽视对子女的社会化能力的培养。往往使孩子不懂如何求知、生存、合作、发展,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大、生活能 [20]力低、意志薄弱;与同伴相处技能匾乏。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来的是自私、傲慢、缺乏责任感等。 五、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一)同伴关系定义 同伴指共同生活或者共同工作的人。小学生的同伴是指小学生在相互的交往、一起 学习、一起游戏的过程中所结识的伙伴。它应该具备年龄相仿、心理发育在同一水平线、 相对稳固、心理上有亲近感等特征。小学生同伴关系是指小学生在与伙伴共同生活、交 往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关系。 4 贵阳学院教育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二)同伴关系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必然要接触到的。通过同伴之间的交往小学生能够认 [19]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人的机会, 在共同的游戏中小学生能够逐步掌握与人相处的各种技巧,能够学会谦让、容忍、合作 [21]等等良好的社会化技能。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小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学校的生活。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可以说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许 多积极的意义。 (三) 当前小学生同伴关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生在同伴交往问题上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学校中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同学之间关系冷漠,互不关心,同学之间缺少积极有意义的交流和沟通。甚至,有的学生同班学习好几年,都没有说过一句话。 六、研究 综上可见,众多学者对学生学业成绩受家庭文化资本影响的研究积极关注和不断探索,推动了这一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的发展。但是,笔者在整理、归纳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过程中,也发现了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以后进一步地研究,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以家庭教育方式的视角对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实证研究。 许多的研究成果大多只是以家庭教育方式的视角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做调查研究,很少立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的各个层面对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亲社会行为做研究。 (二)研究范围广,缺少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个案的研究。 目前的实地研究是针对大部分儿童的研究,没有细致到低年级儿童还是高年级儿童。基于此,笔者将以贵阳市尚义小学低年级学生为例,进行该研究。 (三)描述性研究较多,理论性分析少。 学术界目前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理论性研究较多,但理论运用于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分析还比较少,大多学者着眼于描述研究对象的状况,对于产生影响的理论性分析不足。 笔者将“家庭教养方式”理论引入低年级小学生社会性行为,从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中,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可以指导家长对儿童实行正确的教养。通过研究时下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和小学生高年段同伴关系的特征,进而总结出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高年段同伴关系影响规律,正确的认识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性的培养小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及时对小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进行干预,让小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谦虚、学会宽容、学会相处,拥有和谐健康的同伴关系。 5 贵阳学院教育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6 贵阳学院教育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社会科学,1994,(4). [2]陶沙.3一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 [3] 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 心理科 [4] 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 [5]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6):96-104 [6]1 Sears R R, Maccoby E E, Levin H. Patterns of child rearing.Oxford, England: Row, Peterson, 1957 [7] D.Baumrin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 4(1, Pt.2), Jan 1971: 1 -103 [8]Joan E#Crusec, Hugh Lytton (1988) , Socializ ation and Family ,in Social Development: History , Theory , and Research, Springer-Verlag. 193 [9]林磊,董奇,陶沙,曾琦.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 育, 1996,4:56 -59:489 -493 [10]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心理科学1998,21 [11] D.Baumrind (2005),Patternsof ParentalAuthority and AdolescentAutonomy. In J. Smetana ( Ed.),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Changes in parental authority during adolescence.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61 -69 [12] Bronfenbrenner ,U(1979) .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by nature and design M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9 -294 [13]崔哲,张建新.家庭教养模式、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 学杂志, 2005,2:56 -58 [14]王中会,罗慧兰,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 志,2006(3):315 -317 [15]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 报(哲社版)2002,2:130 -136 [16]邹萍,杨丽珠.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幼儿个性相关特质发展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3:182-187 [17]徐慧主编.幼儿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18]周艳.《独生子女教育》.载《小学时代》,2003年第3期 [19]邹汉.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M〕.心理发展与教育,1982,2. [20]沈文.《独生子女现象和家庭教育》【J〕.载《独生子女》,2005年第8期 [21]杨光艳,陈青萍.同伴关系的功能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衡水学院学 报,2006,(3):61一64 7
/
本文档为【家庭教养方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