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2017-09-19 15页 doc 83KB 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29858

暂无简介

举报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A诊疗常规 血友病A (Hemophilia A),也称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是一种由于FⅧ基因突变所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率占活产男婴的1/5,000-10,000,没有地理、种族及人种的差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 FⅧ的基因与蛋白质结构 FⅧ是一个分子量为320KD的糖蛋白,由一条重链,一个连接区及一条轻链所组成。FⅧ主要在肝脏合成,体内生物半衰期为8-12小时,在循环中与von Willebrand 因子(vWF)以非共价键方式结合成复合物形式存在,血浆浓度为...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血友病A诊疗常规 血友病A (Hemophilia A),也称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是一种由于FⅧ基因突变所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率占活产男婴的1/5,000-10,000,没有地理、种族及人种的差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 FⅧ的基因与蛋白质结构 FⅧ是一个分子量为320KD的糖蛋白,由一条重链,一个连接区及一条轻链所组成。FⅧ主要在肝脏合成,体内生物半衰期为8-12小时,在循环中与von Willebrand 因子(vWF)以非共价键方式结合成复合物形式存在,血浆浓度为0.1-0.2ug/ml。FⅧ基因位于X染色体长臂末端(Xq28)。FⅧ的功能是作为FⅨ的附因子而参与FⅨ对FX的激活。FⅧ促凝活性(FⅧ:C)减少或缺乏是血友病A发病基础。 二、 遗传特点 血友病A是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几乎特有的在男性中发病,而女性表现为携带者。然而,一些女性也可能表现出很明显的血友病症状。可能因为男血友病患者与女性血友病携带者结婚后,其女儿中有一半为血友病纯合子;另外,正常X染色体的部分或全部的丢失(如Turner综合征)或正常X染色体的偏移失活都可能导致明显的疾病症状。 【诊断】 男性患者(女性纯合子极少见),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符合X性联隐性遗传规律。 (一)症状: 出血症状是本病主要表现,患者有终身自发、轻微损伤或手术后出血倾向。重型生后即发病,多在2岁内开始爬行时发病,少数延至5-6岁。可表现皮肤黏膜出血、关节腔出血、肌肉及软组织血肿、内脏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创伤或手术后出血。关节腔出血为本病特殊表现,常发生在创伤、行走过久、运动之后,多见于膝、踝及肘关节。 (二)体征    各器官、脏器出血的相应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1. 筛选实验:APTT延长,延长的APTT可以被等量正常新鲜血浆纠正;BT、PT、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2. 确诊实验:测定FⅧ:C水平,正常FⅧ:C为50-150%。根据FⅧ:C减低程度,将血友病A分为: 分型          FⅧ:C            出血程度 重型          <1%           自发性出血,关节、软组织出血 中型            1-5%          创伤或手术后出血不止,偶见自发出血 轻型            5-25%        中等创伤或手术后出血不止 亚临床型        25-45%        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出血不止 3、基因诊断 对血友病A家系中相关女性进行致病基因携带者诊断。对确诊为携带者的女性在其妊娠早期进行产前诊断,避免血友病患儿的出生。 (四)鉴别诊断    l. 血友病B:本病的遗传特征、临床表现、筛选实验与血友病A相同,但FIX:C减低而FⅧ:C正常可以鉴别。    2. 血管性假血友病(vWD):此疾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两性均可发病。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很少累及关节和肌肉。实验室检查:BT延长,FⅧ:C正常或降低,vWF:Ag降低(2N型可正常),vWF:RCo降低(2N型可正常),血浆和血小板vWF多聚体结构缺失或正常。但不典型vWD的男性患者与轻型血友病A有时较难鉴别。 3. FXI缺乏症:本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性均可发病,自发出血少见,FXI:C降低。 4.获得性FⅧ缺乏:可见于健康的老年人、自身免役性疾病、恶性肿瘤、妊娠及产后状态。儿童少见。由于患者体内产生了抗FⅧ抗体而出现FⅧ缺乏。临床出血程度较重,皮肤黏膜、软组织出血常见,而关节出血少见。抗FⅧ:C抗体滴度升高。    【治疗】 1. 预防: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防止外伤:注意口腔卫生,正确刷牙,并防止龋齿;尽量避免手术,需手术时要补充凝血因子FⅧ;尽可能避免肌肉、静脉注射,必须注射时,注射后至少指压5分钟。禁用含有抗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2. 出血的治疗:替代治疗 ①制剂选择:新鲜冰冻血浆,FⅧ浓缩制剂。 ②剂量:输入FⅧ浓缩剂 1 u/Kg可使血浆循环中FⅧ升高2%。简单的剂量公式为: FⅧ需要量=(需要达到的FⅧ浓度-病人基础FⅧ浓度)*体重(kg)*0.5 由于FⅧ的半衰期为8-12小时,故在首剂给予之后,应每8-12小时输注首剂一半,直到出血停止或伤口结痂。 1ml新鲜冰冻血浆中含FⅧ1u。在严重出血时,要达到有效止血浓度需血浆量大,从而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故严重出血时FⅧ浓缩制剂成为首选。 ③下表列举了不同出血情况下FⅧ需要量,以供参考: 出血部位 期望达到FⅧ水平(%) 口腔黏膜、鼻出血 20-40 关节出血 30-50 肌肉出血 30-50 血尿 30-50 胃肠道出血 50-100 喉部出血 50-100 中枢神经系统出血 50-100 腹膜后出血 50-100 3. 其他药物辅助治疗 ①DDAVP(1-去氨-8-d-精氨酸-加压素):可增加FⅧ的血浆水平,用于轻型血友病患者。剂量为0.3-0.5μg/kg.次静点,12小时可重复一次,每疗程2-5次。此药也可经鼻腔滴入,剂量约为静脉给药量的10倍。 ②抗纤溶药物(氨基己酸):可用于轻型患者,亦可与替代治疗同时使用。对口腔、拔牙引起的出血效果好,在血尿、肾功能不全时不主张常规使用。 【并发症及处理】    抗FⅧ抗体:血友病治疗过程中,25-30%重型血友病患儿可产生抗FⅧ抗体。该抗体对FⅧ:C有特异的中和反应。治疗上可选用大剂量FⅧ浓缩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酰胺、IVIG,凝血酶原复合物或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也可使用血浆置换。     血友病B诊疗常规 血友病B (Hemophilia B),也称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是一种由于FⅨ基因突变所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病率占活产男婴的1/25,000-30,000。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 FⅨ的基因与蛋白质结构 FⅨ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分子量为57KD。FⅨ基因位于X染色体长臂的末端,基因长度为34kb,它的蛋白产物是维生素K依赖蛋白的一种,也是这一家族中最大的基因及位于X染色体上的唯一基因。在正常人血浆中,FⅨ以酶原形式存在,只有在被凝血酶或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形成的FⅪa激活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中的组织因子/FⅦa复合物激活为FⅨa才能发挥凝血作用。 四、 遗传特点 血友病B是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与血友病A遗传方式相同。 【诊断】 (一)症状、体征: 血友病B的临床表现与血友病A类似,临床分型也相似。但重型血友病B患者较血友病A为少;此外,女性携带者发病比血友病A高,也有出血倾向。 (二)实验室检查    1. 筛选实验:APTT延长,延长的APTT可以被等量正常新鲜血浆纠正;BT、PT、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2. 确诊实验:测定FⅨ:C水平,正常FⅧ:C为50-150%。根据FⅧ:C减低程度,将血友病B分为:重型(<1%)、中型(1-5%)、轻型(5-25%)。 3、基因诊断 对血友病A家系中相关女性进行致病基因携带者诊断。 (四)鉴别诊断    l. 获得性FⅨ缺乏:由于患者体内产生了抗FⅨ抗体,出血表现与血友病相似,但出血程度较重。可见于健康的老年人、自身免役性疾病、妊娠及产后状态。抗FⅨ:C抗体滴度升高。 2. 血管性假血友病(vWD):此疾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两性均可发病。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很少累及关节和肌肉。实验室检查:BT延长,FⅧ:C正常或降低,vWF:Ag降低(2N型可正常),vWF:RCo降低(2N型可正常),血浆和血小板vWF多聚体结构缺失或正常。 3.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重症肝病和口服抗凝剂等药物,可引起F Ⅸ合成减少,常伴其他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的减少,维生素K可纠正。 【治疗】 1. 预防: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防止外伤:注意口腔卫生,正确刷牙,并防止龋齿;尽量避免手术,需手术时要补充凝血因子FⅨ;尽可能避免肌肉、静脉注射,必须注射时,注射后至少指压5分钟。禁用含有抗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2. 出血的治疗:替代治疗 ①制剂选择:新鲜冰冻血浆、PCC(内含FⅡ、FⅦ、FⅨ、FⅩ因子)、FⅨ浓缩制剂。 ②剂量:输入FⅧ浓缩剂 1 u/Kg可使血浆循环中FⅨ升高1%。简单的剂量公式为: FⅨ需要量=(需要达到的FⅨ浓度-病人基础FⅨ浓度)*体重(kg)*1.0 FⅨ的半衰期为12-24小时,在首剂给予之后每12-24小时输注首剂一半,直到出血停止或伤口结痂。 1ml新鲜冰冻血浆中含FⅨ1u。在严重出血时,要达到有效止血浓度需血浆量大,有造成循环负荷过重的危险。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因其含有多种其他凝血因子,增加了血友病治疗过程中并发血栓的危险。 ③下表列举了不同出血情况下FⅨ需要量,以供参考: 出血程度及部位 期望达到FⅨ水平(%) 轻度出血(口腔黏膜、鼻、牙龈出血) 20-30 中度出血(关节、肌肉出血、血尿) 30-40 重度出血(喉部、腹膜后、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外科大手术) 50-80 3. 其他药物辅助治疗 抗纤溶药物:可用于轻型患者,亦可与替代治疗同时使用。对口腔、拔牙引起的出血效果好,在血尿、肾功能不全时不主张常规使用。 【并发症及处理】    抗FⅧ抗体:血友病治疗过程中,2-4%重型血友病患者可产生抗FⅨ抗体,其发生率低于血友病A发生因子Ⅸ抑制物者。治疗上可选用大剂量FⅨ浓缩剂、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或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     血管性血友病诊疗常规 血管性血友病(vWD)是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之一。1926年von Willebrand 首先在芬兰Bothnia 湾的Aland岛上发现。vWD是由于患者体内的vWF基因分子缺陷而造成血浆中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在较近的流行病学报告中,临床发病率高达125/100万,而有些轻型或亚临床型可能还没有被发现。 【病因和发病机制】 vWF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血浆半衰期为24小时。vWF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段臂末端,占12号染色体的1%,长178kb。vWF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①通过与血小板膜GP Ib和GP IIb/IIIa以及内皮细胞胶原蛋白的结合,在止血过程中起桥梁作用,协助血小板黏附并聚集于损伤血管处。②作为FⅧ的载体,结合后使FⅧ在血浆中保持稳定。 vWD的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 【诊断】 出血性疾病家族史。 (一)症状、体征: 反复自发的出血症状,皮肤紫癜、粘膜出血,特别是牙龈出血和鼻出血最为常见。女性患者常有月经过多,可发生分娩后大出血。少数患者可有关节、肌肉等部位出血现象。随年龄增长,出血倾向可减轻。 (二)实验室检查    1.测定BT、FⅧ:C、vWF:Ag定量测定、vWF:Ag多聚物、vWF:Rco、利托霉素诱发血小板聚集反应(RIPA)以确定vWD及分型。      2. vWD的分型: 临床资料 1型 2A 型 2B 型 2M 型 2N 型 3型 病因 vWF和FⅧ量的减少 vWF高分子和中分子多聚物缺乏 vWF高分子多聚物缺乏 vWF与血小板亲和力降低 vWF与FⅧ亲和力降低 vWF基因的全部或部分缺失 BT 延长或正常 延长 延长 延长 正常 延长 vWF:Ag 减低 减低 正常或减低 减低 正常或减低 显著减低 vWF:Rco 减低 减低 减低 减低 正常或减低 显著减低 FⅧ:C 减低 正常或减低 正常或减低 正常或减低 明显减低 显著减低 vWF多聚物 正常 缺乏大/中多聚物 缺乏大多聚物 正常 正常 缺如 RIPA 正常或减低 减低 增高 减低 正常 无 (四)鉴别诊断    l. 血友病A:3型和2N型vWD可以有关节和肌肉出血,FⅧ减低,与血友病A相似。鉴别要点:vWD为常染色体遗传,男女均可发病;3型vWD表现BT延长,vWF:Ag 显著减低;2N型vWD与血友病A的鉴别主要依靠FVIII/VWF结合试验。 2. 血小板型vWD:此疾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分子缺陷在于血小板膜GPIb基因突变,导致血小板与vWF亲和力增高使血浆中vWF减少,类似vWD。此疾实验室表现血小板减少,体积增大;BT延长;RIPA增高;,FⅧ:C、vWF:Ag、vWF:RCo降低;,血浆vWF缺乏高分子多聚物;患者PRP+正常vWF,血小板型vWD 出现血小板聚集,而2B型vWD不会诱导血小板聚集。 3.获得性vWD:常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可于原发疾病出现前数月至数年发生。    【治疗】 1. 一般措施:适量运动可使FⅧ:C增加,减少出血;禁用可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右旋糖苷、潘生丁、保泰松、吲哚美辛及活血化淤的中成药;对于1型及2型vWD的女性患者,雌激素可用于反复鼻出血及月经量过多。 2. 药物治疗 ①DDAVP(1-去氨-8-d-精氨酸-加压素):广泛用于轻型vWD。DDAVP对1型vWD治疗效果好,对部分2A型有效,在2B型则可引起一过性的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对3型无效。剂量为0.3-0.5μg/kg.次静点,可使FⅧ:C增高3倍,vWF增高2倍,最初2-4天,8-12小时可重复一次。此药也可经鼻腔滴入。 ②抗纤溶药物(氨基己酸 EACA):可用于轻型患者,亦可与DDAVP或替代治疗同时使用。对口腔、拔牙引起的出血效果好,在血尿、肾功能不全时不主张常规使用。 3.替代治疗 制剂选择: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vWF-FⅧ浓缩剂、vWF浓缩剂、FⅧ浓缩剂。     其它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诊疗常规 一、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即凝血因子Ⅰ,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血浆纤维蛋白原主要由肝脏合成,在凝血的最后环节,在凝血酶及FⅩⅢa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裂解形成并结合成稳定的纤维蛋白。根据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及功能的不同,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可分为遗传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一)、遗传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hereditary hypofibrinogenemia and afibrinogenemia)于1920年首次被报道,是由于纤维蛋白原基因缺陷导致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减少甚至缺如的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根据纤维蛋白原减少程度,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本病多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约为1/100万,男女均可发病,男性患病较多,其中半数有近亲婚配史。 【诊断】 (一)症状、体征: 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有终身创伤后及术后出血倾向,出生时常表现脐带出血,以后常有皮肤淤斑、鼻出血、血尿及消化道出血,关节出血不常见,颅内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患者进入成年期后,随年龄增长,出血严重程度及频率有减少倾向。 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通常临床无出血表现,可见新生儿脐带出血、皮肤淤斑及鼻出血。 由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缺如,临床常见伤口愈合延迟和不佳。     (二)实验室检查    1. 常规检查:PT、APTT均延长,可以被正常血浆或纤维蛋白原纠正。 2.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正常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为2.0-4.0g/L,引起出血的临界水平为0.6g/L。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常为0.5-0.8g/L,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常为0-0.4g/L。部分遗传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可伴有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3. 血小板功能试验: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常有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黏附试验异常及聚集率降低。 4.基因诊断: (三)鉴别诊断    l. 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本病常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DIC、原发或继发纤溶活性亢进、药物(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大剂量皮质激素)等。除纤维蛋白原减低外,尚有原发病表现,无家族遗传病史可以鉴别。 【治疗】 出血时可选择富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冷沉淀或纤维蛋白原浓缩剂。纤维蛋白原生物半衰期为96-144小时,止血水平为>1g/L。 (二)、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hereditary dysfibrinogenemia)于1958年首次被报道,是由于纤维蛋白原结构基因内的多种异常导致纤维蛋白原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缺陷,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正常。本病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多数有近亲婚配史。大多数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基因缺陷为单碱基突变,插入性突变和缺失性突变少见。基因的单碱基突变导致纤维蛋白原分子相应位置上氨基酸的置换,其中精氨酸被置换尤为常见。 【诊断】 (一)症状、体征: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临床表现不同,约一半患者可无任何症状,25%患者有出血表现,包括皮肤淤斑、鼻出血、关节出血、创伤及术后出血,部分患者表现伤口愈合延迟和创面愈合差,形成瘢痕挛缩。大约有20%患者有血栓形成,可见于下肢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动脉血栓等。部分患者有联合表现,既有出血又有血栓形成,既有出血又有伤口愈合差。     (二)实验室检查    1. 常规检查:一般TT或爬虫酶时间延长,延长的TT不能被或不完全别甲苯胺蓝或鱼精蛋白所纠正。个别病人出现TT缩短。  2. 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含量测定: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降低,但含量正常,功能/含量比值降低(多数在1:2以下)。 3.异常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电泳、碳水化合物含量测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纤维蛋白原寿命测定等。 4.基因诊断: (三)鉴别诊断    l. 遗传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降低,对输注纤维蛋白原或血浆显著效果。纤维蛋白原电泳正常可以鉴别。 2.获得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本病常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相关的肝脏功能检查异常,无阳性家族遗传病史,除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外,尚有原发病表现。 【治疗】 大多数病人无临床出血表现,无需治疗。有出血时可选择富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冷沉淀或纤维蛋白原浓缩剂。对于伴有血栓形成的患者,合理的抗凝或溶栓治疗可以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基因治疗尚在研究中。 二、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凝血酶原又称为凝血因子Ⅱ(FⅡ),是维生素依赖性酶原。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是由于凝血酶原基因异常导致血浆凝血酶原水平降低和(或)功能异常,而导致凝血障碍的一种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约为1/200万。本症分为2种表型:Ⅰ型为FⅡ促凝活性(FⅡ:C)和抗原(FⅡ:Ag)含量同时减低。称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Ⅱ型为FⅡ:C减低而FⅡ:Ag多正常,称为异常凝血酶原血症。 【诊断】 (一)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纯合子常有较严重出倾向,表现鼻出血、皮肤出血、创伤或手术后持续出血,偶见关节及肌肉出血。杂合子出血倾向轻或无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PT、APTT均延长,后者比前者延长更明显。 2. 血浆凝血酶原测定:纯合子的FⅡ:C为正常水平的2-20%,杂合子FⅡ:C为正常水平的43-75%。Ⅰ型患者的FⅡ:C和FⅡ:Ag均减少;Ⅱ型患者的FⅡ:C减少而FⅡ:Ag多正常。 3、基因诊断:凝血酶原基因的缺陷主要位于外显子8-14。 (三)鉴别诊断    l. 获得性凝血酶原缺乏症:由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肝病以及抗凝药物所致。除凝血酶原缺乏外,还合并其他多种凝血因子的缺乏,并有原发病的表现。 【治疗】 出血时可选择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或FⅡ浓缩剂治疗。FⅡ在体内半衰期为72小时,当血浆中FⅡ水平达到正常的40-50%时,即可达到止血目的。外科手术时,术前2天输注PCC40U/kg/d,术后10-20U/kg/d,直到拆线为止。维生素K对本病患者无效。 三、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此疾于1943年在挪威发现,由Owren等首先报道,又称Owren病。本病罕见,发病率约为1/100万,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部分患者可合并其他先天凝血因子异常(如凝血酶原和FⅧ缺陷)。本症分为2种类型:①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FV促凝活性(FV:C)和抗原(FV:Ag)同时减低;②遗传性凝血因子Ⅴ异常症:FV:C减低而FV:Ag正常。     FⅤ是一辅助因子,在凝血过程中,FⅤ被凝血酶激活,FⅤa与FXa、Ca2+于磷脂表面形成凝血酶原酶,从而激活凝血酶原,生成凝血酶。当FⅤ基因缺陷时,凝血过程发生障碍。 【诊断】 (一)症状、体征: 纯合子有出血倾向,可表现轻微。且与血浆中FV水平无关。表现鼻出血、皮肤淤斑、月经过多,偶见关节或内脏出血。随年龄增长,部分患者出血倾向减轻。杂合子通常无出血倾向。此外,有FV Leiden突变的患者有血栓形成倾向。     (二)实验室检查    1. PT、APTT均延长,少数患者BT延长。杂合子各项检查均可表现正常。 2. 血浆FV测定:血浆FV:C的正常值为50-150%,FV:Ag的正常值为5-10mg/L。纯合子的FV:C多小于10%,杂合子FV:C常为30-60%。 3、基因诊断:FV基因的缺陷主要发生于外显子,发生在内含子的较少。 (三)鉴别诊断    l. 获得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多见于严重肝脏疾病、原发性纤溶、DIC等继发性纤溶亢进、血循环中有FV抑制物存在以及输入大量库存血时。除凝血因子V缺乏外,还可合并其他多种凝血因子的缺乏,并没有阳性家族史,但有原发病的表现。 【治疗】 出血时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治疗。FV在体内半衰期为12-36小时,一般认为,当血浆中FV水平达到正常的25%时可达到止血目的。 四、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较为少见,发病率约为1/50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8%的患者父母有近亲婚配史。本症分为2种类型:①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 FⅦ:C和FⅦ:Ag同时减低;②遗传性凝血因子Ⅶ异常症:FⅦ:C减低而FⅦ:Ag正常。 FⅦ是在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是外源性凝血途径中的凝血因子,能被FⅨa、FⅩa、FⅫa和凝血酶所激活。FⅦ和/或FⅦa与组织因子(TF)形成复合物(FⅦ/FⅦa-TF),后者可以激活FⅩ和FⅨ,沟通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当FⅦ基因缺陷时,凝血过程发生障碍而导致出血。 【诊断】 (一)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纯合子常有较严重出倾向,表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淤斑、创伤或手术后持续出血。男性易并发关节和肌肉出血,女性可表现严重月经过多。致命的颅内出血并不少见,新生儿出生时脐带出血亦常见。杂合子一般无出血倾向。     (二)实验室检查    1. PT延长,可被正常血浆所纠正。APTT正常。 2. 血浆凝血因子FⅦ测定:纯合子的FⅦ:C水平小于10%,杂合子FⅦ:C为40-60%。 3、基因诊断: (三)鉴别诊断    l. 获得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由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肝病以及血浆中存在FⅦ抑制物。除FⅦ缺乏外,还合并其他多种凝血因子的缺乏,并有原发病的表现,。 【治疗】 出血时可选择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或重组FⅦa。FⅦ在体内半衰期为4-6小时,当血浆中FⅦ水平达到正常的10-20%时,即可达到止血目的。维生素K对本病患者无效。 五、遗传性凝血因子Ⅹ缺陷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此疾又称Stuart-Prower因子缺陷症。本病罕见,发病率约为1/50万-100万,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50%患者父母为近亲婚配。FⅩ在肝脏合成,为维生素依赖性凝血因子。本症分为2种类型:①遗传性凝血因子Ⅹ缺乏症:FⅩ促凝活性(FⅩ:C)和抗原(FⅩ:Ag)同时减低;②遗传性凝血因子Ⅹ异常症:FⅩ:C减低而FⅩ:Ag正常。     FⅩ处于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共同通路。经过内源性(FⅨa-FⅧa)和外源性(FⅦa-TF)凝血途径的激活,FⅩ转化为FⅩa,FⅩa与FVa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激活凝血酶原,使之成为具有酶解活性的凝血酶。 【诊断】 (一)症状、体征: 纯合子常有出血症状,脐带出血为早期表现之一,其他可有鼻出血、皮肤淤斑、血尿、月经过多,偶见关节及肌肉出血。杂合子通常无出血倾向。 (二)实验室检查    1. 纯合子PT、APTT均延长,杂合子可以均正常。 2. 血浆FⅩ测定:纯合子的FⅩ:C常小于10%,而杂合子的FⅩ:C大多可达40-60%。 3、基因诊断: (三)鉴别诊断    l. 获得性凝血因子Ⅹ缺乏症:可见于少数全身性淀粉样变的患者,除PT、APTT延长,血浆FⅩ水平明显降低外,其他凝血因子水平正常。本病发病机制未明,维生素K、输注新鲜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无效,少数患者对大剂量化疗有效。  【治疗】 出血时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PCC或FⅩ浓缩剂治疗。FⅩ在体内半衰期为24-40小时,故每天输入1次即可。一般认为,当血浆中FⅩ水平达到正常的10-40%时可达到预期止血目的。维生素K对本病患者无效。 六、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此疾曾称为血友病C、血浆凝血激酶前质(PTA)缺乏症。本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也均可遗传,女性常多见于男性。本病罕见,发病率约为1/10万-100万,在犹太人后裔中发病率较高。     FⅪ在肝脏合成,不依赖维生素K。 经典的凝血瀑布理论中,FⅪ由FⅫa接触活化而激活。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血小板表面是生理条件下FⅪ活化的部位,并且凝血酶是比FⅫa更为重要的FⅪ激活物。 【诊断】 (一)症状、体征: FⅪ缺乏及FⅪ:C下降并不是决定FⅪ缺乏患者出血症状轻重的唯一决定因素,出血症状的轻微与否还与所累及的组织有关,在纤溶活性高的组织出血症状较为严重。出血部位多以黏膜为主,包括鼻出血、月经过多、血尿。本病可与其他凝血因子缺陷并发,如FV、FⅦ缺乏或vWD。 (二)实验室检查    1. PT正常、APTT延长。 2. 血浆FⅪ测定:FⅪ正常参考范围是72-130%。纯合子的FⅪ:C在1-15%之间,杂合子的FⅪ:C水平在20-70%之间。大多可达40-60%。 3、基因诊断: (三)鉴别诊断    l. 血友病A、B:临床出血倾向常较FⅪ缺乏严重,男性患病,女性患者极少,血浆FⅧ或FⅨ减低可以鉴别。 【治疗】 由于FⅪ很少弥散到血管外,生物学半衰期为40-48小时,在4℃下稳定,因此可以用储存血浆进行替代治疗。输入血浆7-20ml/kg,可使FⅪ水平提高到25-50%。 七、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陷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最早于1955年报道,又称Hageman因子缺陷,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亚洲人发病率稍高。本症分为2种类型:①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乏症:FⅫ促凝活性(FⅫ:C)和抗原(FⅫ:Ag)同时减低;②遗传性凝血因子Ⅻ异常症:FⅫ:C减低而FⅫ:Ag正常。     FⅫ是凝血反应中第一个启动的凝血因子,激活FⅪ,也激活纤溶系统,增加血管通透性。 【诊断】 (一)症状、体征: 本病患者平时没有出血倾向,甚至在手术时一般也没有出血情况发生,甚至一些患者有血栓形成倾向。 (二)实验室检查    1. PT正常、APTT延长。 2. 血浆FⅫ测定:纯合子的FⅫ:C常小于10%,而杂合子的FⅫ:C大多可达40-60%。 3、基因诊断: (三)鉴别诊断    l. 获得性凝血因子Ⅻ缺乏症:可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等肝脏疾病,DIC或血浆内存在FⅫ抑制物的情况下。  【治疗】 患者一般无出血症状,无需治疗。有出血表现时可予替代治疗。 八、遗传性凝血因子ⅩⅢ缺陷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约为1/200万,男女均可患病,患者父母往往为近亲婚配。      FⅩⅢ又称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在凝血酶和Ca2+作用下,FⅩⅢ分子发生构象改变,变为有活性的FⅩⅢa,后者可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使出血停止。 【诊断】 (一)症状、体征: 杂合子一般无自发性出血,纯合子可有明显出血倾向。80%患者早期表现为脐带出血,其次为创伤后伤口血肿。颅内出血发生率可达25%。皮肤淤斑、鼻出血、关节肌肉出血、血尿少见。手术后出血极少见,多因为手术中常规输血,仅少量FⅩⅢ就可满足止血需要。25%患者伤口愈合异常,外伤或手术后数小时才出现出血症状,这是FⅩⅢ缺乏所特有的临床表现,表明患者即刻止血功能正常,但在形成血栓过程中,纤维蛋白呈可溶性,故止血后又出血。 (二)实验室检查    1. 常规凝血实验正常,但血凝块脆弱,可溶于5mol尿素、2%醋酸或1%单氯醋酸。 2. 血浆FⅩⅢ测定:纯合子的FⅩⅢ:C常小于5%,杂合子的FⅩⅢ:C水平在30-60%之间。 3、基因诊断: (三)鉴别诊断    l. 获得性凝血因子ⅩⅢ缺乏症:常继发于肝脏疾病、肠炎、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自免溶贫、SLE、DIC、尿毒症或血浆中存在FⅩⅢ抑制物。 除FⅩⅢ缺乏外,有原发病的相应表现,治疗原发病后,血浆FⅩⅢ水平恢复正常。 【治疗】 FⅩⅢ的半衰期较长,一般为9-10天,血浆FⅩⅢ水平提高到10%就可达到止血目的。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或FⅩⅢ浓缩剂可作为选择。 参考依据: 1.王振义主编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 2.黄绍良主编  小儿血液病临床手册. 3.邓家栋主编  临床血液学. 4.Scott H.Goodnight,MD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 Thrombosis: A Clinical Guide 文档已经阅读完毕,请返回上一页!
/
本文档为【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