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整理版]理解《荷塘月色》中作者情绪改变的两处关键

2018-04-25 4页 doc 15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整理版]理解《荷塘月色》中作者情绪改变的两处关键[整理版]理解《荷塘月色》中作者情绪改变的两处关键 从两个句子理解《荷塘月色》的两处关键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郑桂华 《荷塘月色》虽然是一篇经典课文,但教学中对文章主旨、意蕴的把握常失之笼统,我认为教师可抓住文中两处微秒的表达,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情绪的变化轨迹,从而细致、准确地理解作品内涵。 第一处是第二节的最后一句话:“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这一句之前的文字介绍的,是作者对从家到荷塘这一段小路的平时印象。从生活常识来看,这条小路毕竟属于美丽的清华园的一角,且又是作者经常走过的,以朱自清对生活和自然美的细...
[整理版]理解《荷塘月色》中作者情绪改变的两处关键
[整理版]理解《荷塘月色》中作者情绪改变的两处关键 从两个句子理解《荷塘月色》的两处关键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郑桂华 《荷塘月色》虽然是一篇经典课文,但教学中对文章主旨、意蕴的把握常失之笼统,我认为教师可抓住文中两处微秒的表达,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情绪的变化轨迹,从而细致、准确地理解作品内涵。 第一处是第二节的最后一句话:“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这一句之前的文字介绍的,是作者对从家到荷塘这一段小路的平时印象。从生活常识来看,这条小路毕竟属于美丽的清华园的一角,且又是作者经常走过的,以朱自清对生活和自然美的细腻感受力,则这条小路无论如何也应该是有些可爱之处的,但在他的笔下,小路的景象却有些惨不忍睹: , 材质——煤屑铺就的; , 形状——曲折的; , 交通价值——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 周围的环境——普通植物杨柳,还有更无名的树木; , 感觉——阴森、可怕。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条小路不过是一个隐喻,它是充满烦恼的家庭生活、工作压力与人事纠结并存的工作环境、难以看透的社会时局,也许还有那么一点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躁动情结的代表,这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处的环境,也是“我”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心理背景。而作者经常走过的这条小路,时时让我感到生活的“实在”,正是构成诸多现实无奈的一部分。 而这一切,在今夜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今晚却很好”。但好到什么程度呢,作者文章中一句也没有交待~其实无非依旧是煤屑铺成的曲折的路,依旧是普通树木遮盖的路,依旧是没有人声的寂静的路。但为什么“今晚却很好”呢,不是因为有明亮的月光,而是有了内心预期,希望看到“日日走过的荷塘”在今夜的“另有一番样子”;有了逃离现实的心理准备,趁周围的人已经睡去而偷享独处之乐,于是,这条小路就成为通往自由精神家园的时光隧道。 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人暂时可以摆脱俗世的纷扰,带着欣赏的偷偷地重新走过这段小路时,原来的寂寞,便化为宁静、曲折化为婉转,连以往的阴森可怕也如古代青铜器上的兽纹一样,会化作神秘而狞厉的美感了。 理解到这一层以后,接下来的荷塘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致,已经无须我们费心猜想。据说,不少人看了朱自清描写的荷塘月色后,曾经按图索骥到清华园寻找清幽,结果自然是大失所望。这就是没有弄明白精神自由、艺术想象与生活现实的关系,或者说没有很好地挖掘“今晚却很好”的表达作用。 第二个关键处是文章的最后一节的结尾文字:“——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如果说上文中的小路是通往精神自由境界的通道的话,那么荷塘就是“我”享受独处时光、任思绪自由飞翔的自在家园。可惜,这精神家园只在万籁俱寂的荷塘边,只在古人诗词中,只在自己的艺术想象中。连在下意识中,作者都知道这精神家园不能久留,“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就如当年鲁迅所说,没有人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般人不能,何况是已经有些名声、地位的朱自清呢~ 理解该处文字首先要理解破折号转换的语意是什么。有人认为“破折号前面的句号应该删去”,这显然是没有理解“这样”指代的内涵。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语意的转换,“这样想着”不止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而是前面作者一系列的联想和感慨,想起“采莲的事情”,想起《采莲赋》里年轻男女嬉游欢笑的场景,想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还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感慨等。简而言之,破折号所表示的转换是本文逻辑中一次根本性的转变,其作用和前文的第二节最后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是作者从现实世界进入个人世界的转折点,此处则是作者从“个人的心灵世界”(荷塘)回到“现实世界”(家)的转折点。 这段文字中有两个词语特别需要关注:“猛”和“不觉”。“猛”有“忽然”“突然”的意思,“不觉”表明“没有意识到”,这两个词语表明作者从“荷塘”回到“家”是一个不知不觉的过程。“荷塘”令人沉醉,以至于“我”在回“家”的整个过程中都在联想与之相关的情境;而“家”则更为强大,在自己不知不觉之中就习惯性地回到“家”中。理解这两个词语有助于理解该文两个核心意象“家”与“荷塘”的内涵。 理解此处文字还需要关注引文中的分号。作者用分号而不用句号,给读者的感觉是这两句话的语意连接更紧凑,前后关联更紧密。如果用句号,不觉回到家门口的行为与进门看到家中的景象就成了各自独立的语意,彼此有一定的独立性。“我”是“不知不觉”回到家,并且“轻轻推门进去”,可家中却是“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我”对“家”的本能情感与“家”对“我”的无视对比意味更强烈,带给读者的震撼与思考也就更强烈更深入了。 在分析这段文字时,我们不妨将“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与开头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的情景联系起来看,我们会越发感受到“家”这一核心意象的内涵——现实就是如此的无奈。一方面我们看到做母亲的无论多么劳累,还是需要关心孩子,哪怕这个关心是无效的;另外一方面,儿子希望得到母亲有效的呵护,但是“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的母亲已经无力提供更为温馨的关爱了;而一个“颇不宁静”的丈夫对于妻子会期待一些什么呢,我们也是可以想象的;一个“颇不宁静”的离开家一段时间的丈夫回到家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我们也是可以想象的。如果我们的想象里推测力不够的话,我们可以联系《荷花淀》中的一个情景——“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 还没回来” 想一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课文,这篇课文可教性很强,教会学生从课文关键处理解、分 析作品之妙,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所在。
/
本文档为【[整理版]理解《荷塘月色》中作者情绪改变的两处关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