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针刺腹下三针治疗隐性骶椎裂所致排尿功能异常的临床观...

2017-11-23 47页 doc 88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针刺腹下三针治疗隐性骶椎裂所致排尿功能异常的临床观...针刺腹下三针治疗隐性骶椎裂所致排尿功能异常的临床观... 2003年-1期 针刺腹下三针治疗隐性骶椎裂所致排尿功能异常的临床观察 122董宇翔 韩春霞 刘 恒 (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长春 130021;2.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摘 要] 目的:寻找针刺治疗隐性骶椎裂所致排尿功能异常的最佳穴位。 方法:观察组用针刺中极、子宫穴,双,治疗隐性骶椎裂所致尿失禁、夜 尿及残留尿,对照组用针刺气海、足三里,双,穴治疗。结果:两组疗效 比较~观察组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 [主题词] 隐性骶椎裂/针灸疗法,穴~腹下三针 隐...
针刺腹下三针治疗隐性骶椎裂所致排尿功能异常的临床观...
针刺腹下三针治疗隐性骶椎裂所致排尿功能异常的临床观... 2003年-1期 针刺腹下三针治疗隐性骶椎裂所致排尿功能异常的临床观察 122董宇翔 韩春霞 刘 恒 (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长春 130021;2.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摘 要] 目的:寻找针刺治疗隐性骶椎裂所致排尿功能异常的最佳穴位。 方法:观察组用针刺中极、子宫穴,双,治疗隐性骶椎裂所致尿失禁、夜 尿及残留尿,对照组用针刺气海、足三里,双,穴治疗。结果:两组疗效 比较~观察组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 [主题词] 隐性骶椎裂/针灸疗法,穴~腹下三针 隐性骶椎裂是比较常见的病症,临床上不一定有症状,在发病的患者中,以少年儿童为多,症状有轻有重,有的只表现为尿失禁,或夜间睡眠时遗尿(尿床),病重时伴有膀胱残留尿(神经源性膀胱)。笔者采用传统的中极穴,配合奇穴双侧子宫穴,即腹下三针,观察治疗隐性骶椎裂所致尿失禁、夜尿及残留尿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共观察治疗11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经X线拍片诊断为隐性骶椎裂,并通过超声检测有无残留尿及其量,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组。观察组73例,其中男35例,女38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39岁,平均10.5岁。对照组42例,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41岁,平均10.8岁。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取穴:中极、子宫穴(中极旁开3寸)。 操作:针刺深度为1,2寸,使针感向外阴或会阴部放散,每次留针30 分钟,留针期间连接G6805治疗仪,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每日1次, 2周为一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取穴:气海、足三里(双)。 方法:针刺深度为1,2寸,针刺后,局部有酸、麻、胀、重针感即可。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连接G6805治疗仪,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每日1次,2周为一个疗程。 3. 疗效判定 3.1 主要症状、体征判断标准 结合临床症状,以夜尿、尿失禁和残留尿为主要判定依据。 夜尿:偶尔尿床1次[+],每夜尿床1次[++],每夜尿床2次以上[+++]。 尿失禁:增加腹压时(如哭、笑、咳嗽等)尿失禁[+],平时站立内裤潮湿,但不成滴[++],卧位时内裤潮湿或站立时尿遗成滴[+++]。 残留尿:50ml 以下[+],50,100ml[++],100ml以上[+++]。 3.2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无明显不适。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由[+++]转为[+] 好转:症状、体征好转,由[+++]转为[++]或[++]转为[+]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4. 结果与分析 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愈显率(%) 总有效率(%) 效 观察组 73 18 28 22 5 63.01 93.15 对照组 42 6 8 14 14 33.33 66.67 从表1可知,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相比 2χ=13.56,P,0.001;观察组的显效治愈率为63.01%,对照组的显效治2愈率为33.33%,两组相比χ=9.4123,P,0.001。两组总有效率和显效治 愈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5. 讨论 腹下三针(中极、双侧子宫穴)常用于治疗遗精、阳萎、月经不调、子宫垂脱。笔者经过十几年临床观察,发现用腹下三针治疗隐性骶椎裂所致的一系列症状效果较好,因此于近期进行了有对照组的观察治疗,通过这73例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93.15%,显效治愈率为63.01%,疗效均高于对照组(气海、双侧足三里)(P,0.001),说明腹下三针治疗隐性骶椎裂确实是较为理想和值得推广的穴位。 刺激乳中穴治疗宫缩乏力239例临床观察 朱丽清 李兆文 (漳州市中医院,福建 363000) [摘 要] 目的:寻找治疗宫缩乏力的最佳方法。方法:239例头位分娩产 妇采用刺激乳中穴治疗为观察组~取同期106例头位分娩产妇采用静滴催 产素治疗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难产率为31.80%~对照组难产率为 43.40%~两组难产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 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为17.15%~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为20.75%~经统计学 处理~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结论:及时采用刺激乳中穴治疗 宫缩乏力~可降低难产率~并不增加新生儿窒息率。 [主题词] 乳中穴 催产素难产 新生儿窒息 宫缩乏力是产妇进入产程,因精神过度紧张,或产时用力过早,产程过长引起疲劳而产生的病症,属祖国医学的“难产”范畴。笔者对239例宫缩乏力的产妇,采用刺激乳中穴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并与同期106例宫缩乏力采用静滴催产素的产妇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两组均为我院住院分娩产妇,刺激乳中穴组(下称观察组)239例,其中原发性宫缩乏力38例,继发性宫缩乏力201例;初产妇212例,经产妇27例。静滴催产素组(下称对照组)106例,其中原发性宫缩乏力11例,继发性宫缩乏力95例;初产妇90例,经产妇16例。 诊断标准:进入产程后宫缩乏力,10分钟未有2次宫缩,而每次宫缩持续时间不足30秒。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用食指和拇指提拉并左右旋转刺激产妇双侧乳头,刺激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所施加的压力以产妇仅感轻微不适为宜,宫缩间歇刺激,直至宫缩加强,达到有效宫缩。 2.2 对照组 在5%葡萄糖500ml内加催产素2.5u,7号针头静脉滴注,每分钟8滴开始,根据宫缩情况酌情增加滴数。 3. 治疗结果 1. 两组难产率比较(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难产率比较 例 分组 例数 难产数 顺产数 难产率(%) 观察组 239 76 163 31.80 对照组 106 46 60 43.40 表1 提示观察组难产率31.8%,对照组难产率43.4%。观察组难产率明显2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经统计学处理χ=4.6215,P,0.05,差异有显著 性意义。 3(2 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分组 例数 0,3 4,7 8,10 观察组 239 7 34 198 对照组 106 5 17 84 表2显示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17.15%,对照组20.75%,两组差异经统计 学处理 2=1.0005,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新生儿Apgar评分与宫χ 缩乏力所采取的刺激乳头或静滴催产素方法无关。 4. 讨论 宫缩强弱是决定难产和顺产的关键因素,也是产程中唯一可变的因素,在产程全过程保持良好的产力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气血虚弱,气滞血瘀,产妇体质虚弱,正气不足,或产时用力过早,致气乏力弱,或临产胞浆早破或下血过多,造成血虚胎干(滞产),或交骨不开(宫缩乏力、宫口慢开),又如临产时产妇心情恐惧,过度紧张以致气郁血滞,或孕妇久坐久卧,气滞不行,血循不畅,则胎体沉滞,使胎儿难下。总之,产生本病的主要机制是气血虚或气血滞,两者均可以影响胞宫正常活动,减弱分娩能力,造成难产。本研究观察的2组共345例,其中气血虚204例,气血滞101例。 乳中穴位于阳明经,又交合于冲脉,与妇产胎育密切相关。所以刺激乳中穴能调理阳明经之气血,使气血旺盛,宫缩有力,刺激乳头乳晕可鼓起正气,通达经络,调理气血,兴奋子宫,增强宫缩,加速产程。 李氏认为:通过外界机械刺激乳头及乳晕的感觉神经末梢,使冲动沿脊髓神经传至视上核及室旁核,使垂体后叶释放内源性催产素,后者作用于靶器官,引起子[1]宫收缩。而静滴催产素需要专人观察,有一定禁忌症,不能盲目应用,有关于静滴催产素引起强直性宫缩造成子宫破裂、新生儿死亡的报道,国内产科质量提高的措施之一是降低催产素催产的应用。静滴催产素可引起胎儿窘迫而行剖宫产,故难产率升高,刺激乳中穴方便简单,易掌握,不用专人观察,不受条件限制,可指导产妇及家属进行操作。本观察组有3例疤痕子宫,1例臀位分娩,未发现引起强直性子宫收缩,对婴儿无不良影响,若能在刺激时双乳覆盖热毛巾,在热毛巾上刺激乳头,效果更佳,并可减少局部疼痛。笔者经多年临床应用,认为此法的应用可降低难产率,减少催产素的应用,值得推广。 5 参考文献 [1]李慰玑.促宫颈成熟.中华妇产科杂志,1985;20(1):5 针刺治疗中风吞咽困难24例疗效观察 史朝霞 (大兴区团河医院,北京 102614) ,摘 要, 目的:观察针刺对中风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将47例随机 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采用针刺人迎等穴位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应 用常规舌肌功能训练法训练~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并 根据洼田氏饮水试验比较治疗效果。结果:针刺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 P,0.01)。结论:针刺治疗中为87.5%和56.5%~针刺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风吞咽困难效果显著。 ,主题词, 中风/针灸疗法,吞咽困难/针灸疗法 吞咽困难为中风的合并症,临床上较为常见,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不能,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笔者从1996,2001年对24例中风合并吞咽困难的病人采用针刺治疗,并设对照组23例进行比较,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47例均为门诊病人,经头颅CT确诊,其中脑梗死39例,脑出血8例,均具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在3级以上。随机分组:按就诊顺序编号,单号为针刺组,双号为对照组。针刺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48,76岁,平均64.5岁;病程最短20天,最长86天,平均35.4天。饮水试验评级平均4.1级。对照组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45,72岁,平均62.8岁;病程最短22天,最长81天,平均38.1天。饮水试验评级平均3.8级。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组 (1)取穴:主穴取人迎、廉泉。配穴取足三里、合谷、风池、百会。 (2)操作方法:人迎穴,直刺1寸,使针感向颈部上、下放射为佳;廉泉穴,针尖向舌根部直刺;足三里、合谷针用补法;百会、风池针用泻法。除人迎穴留针3分钟外,其余穴位留针30分钟。 2.2 对照组 常规舌肌功能训练法进行训练。方法如下:舌做前伸、后缩、侧方按摩颊、清洁牙齿、卷动等主动活动,同时用压舌板在舌上按压、滑动或舌抵压舌板练习抗阻运动。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周六、周日休息,治疗10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3 疗效观察 3.1 评价方法 洼田氏饮水试验(可简易评价吞咽困难程度):让患者端坐,喝下30 ml温开水, 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情况。 1级:能顺利的1次咽下;2级:分2次以上,能不呛的咽下;3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分2次以上咽下也有呛咳;5级:全量咽下困难,频频呛咳。 3.2 疗效标准 痊愈:吞咽困难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有效:吞咽困难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无效:吞咽困难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评定3级以上。 3.3 治疗效果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例(%) 总有效组别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率(%) 针刺组 24 11(45.8) 10(41.7) 3(12.5) 87.5 对照组 23 4(17.4) 9(39.1) 10(43.5) 56.5 两组疗效对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4 讨论 本病属中风、中脏腑范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载:“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指出:“中脏者,病在里,多滞九窍”,可见本病为中风重症,其病机为肝肾虚衰,精血不能上荣,加上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风、火、痰、瘀阻滞经隧,阳气不达,窍闭神匿,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本病常见于年迈之人,年逾四旬之后,气血渐衰,治疗应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人迎穴出自《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有通脉、降逆、理气之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谓其主治:“颈气闷肿,食不下”;廉泉又名舌本,为任脉与阴维脉之交会穴,可消痰火,疏舌络。二穴为治疗吞咽困难之主穴。足三里、合谷均为补益要穴,可补中益气,扶正以祛邪;风池,前人依其位于颈肌之外侧凹陷处,是风邪入中流注之处,乃搜风要穴而命名,泻之可祛风清热,疏通脉络;百会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针灸大成》),泻之可镇肝熄风,开窍化瘀。诸穴合用,共奏祛风化痰、开窍利咽之功,使气血贯通,逆气得降。 本文资料表明,针刺组治疗吞咽困难明显优于功能锻炼组,能有效地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吞咽困难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针灸配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126例临床观察 王祖杰 (南平市中医院,福建 353000) 中风又名脑卒中,泛指脑血管病。随着社会进步、人口老龄化发展,此病在当今社会里属多发病、常见病之一,致残率高。笔者自1992年开始运用针刺配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26例,其中男89例,女37例;年龄最小58岁,最大85岁;病程最短半小时,最长1个月。其中脑梗塞79例,脑出血47例。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中风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能坚持治疗的病人。 2 治疗方法 在临床上根据中风病人肌力、肌张力变化及病程长短,分为早期、软瘫期、痉挛期、恢复期。各时期因其临床特点不同,在治疗上也不相同。 2.1 早期(急性期) 此期病人处于发病急性期,应积极进行抢救治疗,使病人病情稳定为首要任务,同时进行部分康复疗法。如卧位的选择包括仰卧位、患侧卧位两种,前者要求患者双肩关节下加垫枕头,使肩关节内旋,使上肢处于正常位置;后者要求患者患侧上肢前屈90度,下肢髋关节伸直,膝关节微屈,固定踝关节,使其处于正常位置。若病人病情允许,可进行被动活动患肢,要求动作轻柔,以免加重病情。针刺治疗以醒脑开窍为主。取穴:合谷、太冲、水沟、印堂、涌泉,均用泻法,留针30分钟。 2.2 软瘫期 此期约2,3周,病人病情稳定,由于脊髓休克,致使肢体肌张力低下,出现软瘫。治疗上以恢复患肢肌张力和肌力为目的。针灸取穴:头针运动区及足运感区,体针地仓、颊车、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伏兔、足三里、三阴交、 太冲、八邪。操作:针刺合谷、曲池、足三里、太冲时促使病人上肢、下肢出现抽动,或麦粒灸井穴,使患肢抽动。后加用电针,选疏密波,留针30分钟。康复疗法:(1)自主运动:让病人用健肢带动患肢运动。(2)被动运动:医者帮助病人活动患肢并进行床上翻身训练。(3)利用诱发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姿势反应来促使患肢肌力、肌张力的恢复。 2.3 痉挛期 随着病程的进展,病人患肢肌力、肌张力进一步恢复,痉挛随之出现。此时治疗上应以抑制痉挛为主。针刺治疗以透穴为主。取穴:曲池透小海、手三里透臂中、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三阴交透悬钟、丘墟透照海、委中、八邪、八风。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康复疗法:(1)上肢屈肌痉挛解除法,医者先由近端到远端缓慢按摩菱形肌,并持续地牵拉使病人肩、肘、腕、指关节处在与屈肌痉挛模式相反的方向,并使拇指外展。(2)下肢伸肌痉挛解除法,同样按摩下肢伸肌群,并让膝关节弯曲,支撑于床上,如桥式运动。(3)利用紧张性颈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降低患肢肌张力。 2.4 恢复期 由于通过对痉挛状态的治疗,病人患肢痉挛得以解除或受到抑制,开始出现分离的主动运动。故此期应以让病人建立正常运动模式为主。通过反复强化训练增大运动感觉的输入,重建大脑运动功能。治疗上以训练病人从卧位到坐位再到站立位转移,以及坐、立位平衡、行走训练等。还有让病人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针刺治疗以对症处理。 以上各期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界限,故治疗上应灵活应用,不必拘泥于病程的变化。每天1次,15天为一疗程。6个疗程结束评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痊愈:生活自理,能重返工作岗位者36例;显效:生活基本自理,有轻度功能障碍者53例;有效:生活部分自理,中度功能障碍,大部分需家人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者34例;无效:生活不能自理,有重度功能障碍者3例。总有效率97.9%。脑梗塞与脑出血治疗情况见表1。 表1 脑梗塞与脑出血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脑梗塞 79 21 32 24 2 脑出血 47 15 21 10 1 合计 126 36 53 34 3 4 讨论 中风偏瘫是针灸科常见病,以往多采用针灸治疗,笔者从1992年开始将康复技术引入中风偏瘫的治疗中。中医理论认为“治痿独取阳明”,针灸阳明经穴具有疏通经络,通调气血功能。现代康复医学认为脑功能的恢复主要依靠大脑的可塑性机制��大脑的功能重组。康复医学以此为理论指导,对患肢进行训练,增强运动感觉的输入,促使脑功能重组,达到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参考Brunnstrom偏瘫恢复六阶段理论及其偏瘫运动功能评价法。在临床上将中风偏瘫分为四阶段,根据各阶段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在急性期,病人病情不稳定,以稳定病情为主,此时注意病人体位的选择很重要,可以避免或减少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及足下垂的发生。针刺醒脑开窍促进病人病情稳定。软瘫期用针灸刺激病人患肢穴位,起到促进患肢肌力、肌张力恢复,此时针灸作用大。康复治疗起辅助作用。痉挛期病人患肢肌张力高,采用透穴治疗可降低肌张力。再配合康复治疗达到降低肌张力,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恢复期以康复治疗为主,训练病人正常运动模式及生活自理能力。总之,将传统针灸与现代康复医学的优势相结合,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也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针灸治疗颈性心绞痛近远期效应 颜少敏 (永春县中医院,福建 362601) 颈性心绞痛又称伪心绞痛。由于颈椎病时骨赘压迫颈交感神经而出现的一种症状。该症一般多在中年以上发病,男多于女,有些病人有外伤或长时间从事伏案工作和睡眠不当的病史。笔者自1985,2000年利用针灸治疗颈性心绞痛2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6例均为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3岁,平均48.5岁;病程5周,7年,平均2.37年。对照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5岁,平均47.3岁;病程9周,8年,平均2.11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时常有颈项强紧,劳累或受寒后胸骨后闷痛,历经时间超过5分钟,平卧休息后能缓解,严重时可向左上臂前内侧放散,心电图常有ST波改变,口服硝酸甘油不能迅速缓解。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取穴:增生处的颈夹脊穴、内关、足三里、悬钟。手法:颈夹脊穴用平补平泻法,内关、足三里、悬钟用补法,针刺得气后,在被针刺穴位周围垫上约0.3 cm×2.5 cm×2.5 cm的生姜片,并在其针尾套上2 cm长的艾炷点燃,取针后在针孔上拔火罐10分钟。每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日后再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对照组用丹参片2片、心痛定片10 mg,小剂量肠溶阿斯匹林片40 mg,VitE胶丸100 mg,每日3次,10日为一疗程,休息3日后再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经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恢复正常为治愈;经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有改善为好转;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无改变者为无效。 3.2 近期疗效 观察治疗3个疗程为近期疗效。治疗组28例,其中治愈22例(79%),好转6例(21%),有效率为100%;对照组28例,其中治愈15例(54%),好转7例(25%),无效6例(21%),有效率为7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3.3 远期疗效 观察1年为远期疗效,治疗组有效的28例中,治愈后复发3例,好转加重2例,总复发率为18%;对照组有效的22例中治愈复发4例,好转加重2例,总复发率27%。远期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 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颈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心中、心下神经共同构成心丛,它是支配心脏和冠状动脉的神经。颈椎病时,由于骨赘压迫,韧带钙化等刺激颈交感神经,从而影响心神经丛而使心脏受累,也可以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脑干和延髓网状结构缺氧,从而使延髓神经血管调节中枢受累,而出现假性的心绞痛症状。 中医学指出,本症主要是由于外伤,劳损及外感风寒湿邪造成致病因素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因此,近取颈夹脊穴,佐以温针隔姜灸,能温经散寒祛湿,修复劳损,减少或解除骨赘、韧带钙化对颈交感神经的刺激,远取内关、足三里、悬钟 来补气行血,强筋壮骨,改善或治愈颈性心绞痛症状,修复异常的心电图。针法对症,则颈性心绞痛症状自愈。至于通过针灸解除颈交感神经的压迫状态的微观研究,有待于更高层次的探讨。 保健灸调整机体亚健康状态90例 马兆勤 王 萍 万红棉 (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 250012) 艾灸对机体亚健康状态的调整,不能用治疗二字概括。目前在人们生活中,虽然机体亚健康状态,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很难定位是哪一种病,但是确实存在这一现象。 笔者于2000年2月,2002年3月,采用艾灸百会、大椎、足三里等穴的方法对90例亚健康状态者(机体疲劳征)进行了保健灸,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0例,均为灸疗临床门诊保健者,其中男57例,女3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6岁;每日学习及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者80例,8小时以内10例;脑力劳动者70例,体力劳动者20例。 排除观察对象:指接收抗疲劳保健灸的人员,应是查体健康,无任何疾患情况。即抗机体疲劳应建立在超负荷工作之余出现的亚健康状态,有任何疾病者都不作观察对象。 2. 保健方法 1. 选择穴位 接收保健者取俯伏坐位,选百会、大椎、足三里、承山、气海、颈枢穴(奇 穴、位于第4颈椎棘突下)。 2.2 操作方法 取穴定位后,首先采用蓝墨水棉签定标,然后取纯艾条,点燃一端,距穴 位3 cm处左右回旋灸及雀啄灸交替使用,每穴灸5,7分钟,待穴处出现 温热舒适感觉时为度,施灸结束后用右手中指尖轻轻在穴位上叩击数下。 每次需要30分钟左右,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3. 保健观察 本组90例,在接受保健灸1个小时之内,机体疲劳迅速解除者50例,占 55.6%;接收保健3个小时之内机体疲劳较快解除者30例,占33.3%;接 收保健8小时之内缓慢解除疲劳者9例,占10.0%;无效1例,占1.1%。 总有效率98.9%。有效者在24小时之内均无反弹。 4. 典型案例 李××,男,41岁,高级经济师。2000年3月20日初诊。主诉:脑力劳动12个小时后精神不振,全身疲劳。查体:T 36.2?,P 80次/分,R 20次/分,Bp 128/80 mmHg。精神不振,机体疲倦,全身酸软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和。临床健康查体排除其它疾患。中医辨证:神气劳损。治则:养神气,抗疲劳。采用上述艾灸调整机体亚健康状态方法,灸疗1次后,自觉上述表现完全消失,且感到第2天工作精力充沛,共接受灸疗5次,身体强健有力,精力充沛,随访1年,未复发。 5 体会 机体亚健康状态(机体疲劳征),应属祖国医学神气不足的范畴。因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就是对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灵枢?平人绝谷》载:“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人的后天水谷之精气不断充养先天之精气,则人体气血旺盛,五脏六腑调和,生命力才强健,精力就充沛。择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合穴)补后天,旨在以生水谷之精气,大椎穴以鼓动振作阳气精神,百会穴为六阳之会,以升阳降浊,醒脑养神;气海穴以强壮身体,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据现代医学有关资料证明,机体无规律地过度疲劳,起初引起免疫力下降,易患感昌,逐渐出现心脑血管的早期劳损现象。因为机体过度疲劳,易消耗人体内部的气血津液,即现代医学所论述的三羧循环代谢紊乱,久而久之,无氧代谢产物自由基在体内堆积,乳酸增多,故使微循环、心脑肾受到侵害,其发展进程是机体疲劳?机体内部功能紊乱?出现心脑肾等组织器官病变。目前随着人们的工作学习节律加快,人们的第二职业不断扩大,促使人们的机体潜在能量逐渐透支,从而出现过劳死现象。对此,医学界也该有应对措施,与时俱进,使亚健康状态得到应有重视。艾灸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骨骼肌链与循经感传 蔡 虹 朱 兵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经络现象,特别是刺激某些穴位引发的沿经脉发生的“循经感传”现象是从事经络研究的科学工作者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沿经脉发生的“循经感传”现象与感觉和运动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循经感传现象是定向性的,机体呈定向排列的具 有兴奋和传导兴奋的组织除神经外还有骨骼肌。循经感传的轨迹都卧伏有骨骼肌。 骨骼肌纤维有的很长,可伸延到肌肉全长,即从肌肉的起始腱延伸到附着腱。但多数肌纤维并不能延伸到肌肉全长。一些脊椎动物骨骼肌纤维可直接接触。实验证实,针刺得气主要是针刺引起骨骼肌组织收缩,兴奋深部感受器所致。一些研究者还观察到针刺穴位可出现皮下硬结。这种硬结据认为是肌组织轻度挛缩所致。局部注射麻醉药后穴位肌电不受明显影响,但得气感已经消失。故认为得气与肌肉活动有关,得气感则与神经功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沿经可出现肌紧张带。针刺或挤压穴位时,有时沿经出现硬结,此硬结存在于肌组织中,沿经可出现肌肉疼痛。感传的深度也与肌肉的位置有关,肌肉丰满处感传位置较深,肌肉浅薄处则感传位置较浅。循经感传多呈带状,其宽的地方有时与肌腹相当,而在肌腱部位多呈条索状。针刺得气时可在本经记录到特有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与肌电活动有关,在肌肉丰满处电位变化明显,而皮下即骨的部位则电位较弱,甚至导不出来。在循经感传的前、中、后处安置3对电极,发现当感传上升及回流经过这3对电极时依次出现了相应的肌电增大与变小,取得了与主诉相一致的结果,提示循经感传伴随有肌电的活动。陆瘦燕等也观察到感传方向与肌电方向一致。还有一些人观察到感传到达某区域时出现肌肉抽动或记录到肌电。Li Sin Do则进一步观察到循经感传和循经肌电反应有很大的重合性。他认为循经肌电发放是循经感传出现的必要条件。感传途中机械压迫可使感传阻滞,肌电也随之消失。解除压迫后感传恢复,肌电又可重新出现。 “循经感传”研究的许多观察都认为感传现象与骨骼肌的活动有关,循经感传与循经肌电反应有很高的吻合率。朱兵及其同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观察肌肉的兴奋收缩对其有接续关系的另一块神经-肌肉的继发性刺激效应,以此来研究循经感传的机制。 “循经感传”现象是定向性的,机体呈定向排列,具有兴奋性和传导兴奋的组织只有神经和肌组织。“循经感传”或经脉循行的轨迹大多卧伏有骨骼肌和神经。在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中,国内外许多实验室都注意到循经感传与骨骼肌和神经系统功能正常与否、骨骼肌和神经系统活动有密切关系。 为了观察骨骼肌卧伏的位置与经脉循行和循经感传轨迹之间的关系,我们选用了5具成人及3具少儿尸体的神经骨骼肌标本,比较检查了骨骼肌间的排布联系。结果表明,在人体长肌中,有一些骨骼肌的首尾附着有一定的连续性接续和依附关系,即一块肌肉的附着腱同时又紧接下一块相互比邻接续肌肉的起始腱,或者是一块肌肉的附着腱与下一块肌肉的起始腱相互附着或咬合在一起。如果把这些具有首尾连续附着、咬合沟通的肌肉连接起来,很容易地注意到这些连续性排列的肌肉分布位置与经脉的循行路线非常相似,特别与“循经传感”的轨迹更为接近。这种解剖学的分布特点与“循经感传”生理特性之间有密切联系。 为了探讨一块肌肉的附着键与紧接下一块相毗邻接续的肌肉起始腱之间的联系(这两块肌肉一般起协同完成关节运动的功能),我们在一周龄的大鼠的膝关节观察了肌四头肌附着腱与胫骨前肌起始腱相互连接的显微解剖关系。 在11只7,10天乳鼠于常规下取双侧膝关节,用4%的福尔马林作固定(72 h以上)。组织用石蜡包埋,用Reichert-Jung CRYOCUT1800切片机切成25μm的薄片,常规HE染色,在Nikon-650显微镜下观察膝关节周围的骨骼肌结构。 结果观察到,在一些标本中,股四头肌腱的一部分直接插入胫骨前肌的起始腱中,两肌接合处在镜下呈不同颜色的分布,但二者之间并无分离;高倍镜下,股四头肌腱部分多含胶元纤维和腱纤维,呈深染色;而胫骨前肌多为肌纤维成分。即便两肌从胫骨颈部分离,两肌仍呈联合状而不分离,呈现类似二腹肌的结构形态。 根据我们的实验,循经感传与骨骼肌兴奋时产生的总和电流引起与之有关联的神经-骨骼肌继发性兴奋形成的跨神经节段、跨关节传递机制有关。也就是说,跨神经节段传递可取道于骨骼肌链形成通路,不断兴奋这条通路上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那么该感觉神经分布的区域可继发性出现感觉,该运动神经支配的肌肉可继发性兴奋收缩,从而在该通路上出现感觉和运动反应。这种连锁反应也通过骨骼肌链在关节处牵拉与之有连续附着接续的另一块骨骼肌,从而出现跨关节的感觉和运动反应。 维丁胶性钙膈俞穴注射配合电针治疗顽固性呃逆104例 刘振惠 刘宝昌 邵才建 (胜利石油管理局临盘医院,山东省临邑县,251507)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其发作呈节律性、阵发性、持续性、周期性特点。连续呃逆超过48小时或对某些疗法无效者称顽固性呃逆。笔者自1992年以来,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104例,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4例,男68例,女36例,病程最短15天,最长90天。 2. 治疗方法 患者坐位或俯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注射器2具,分别吸取 0.5 ml维丁胶性钙注射液,接6.5号针头,在双侧膈俞穴垂直进针0.8 分(约4 mm),至有酸麻胀感时快速推药,推药完毕后,针头原位不动, 将针管取下,用无菌干棉球将针头尾部轻轻塞上。在针头体外金属部分接 通6805治疗仪(中国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产),采用疏密波,缓慢将 电流调节至病人能耐受程度。留针45分钟,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 疗程间不休息。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2个疗程内呃逆停止,30天内随访无复发;显效:2个疗程内呃逆 停止,2月内复发,再重复用本法治疗痊愈;无效:治疗2个疗程病情无 变化。 3.2 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在2个疗程内呃逆均停止,其中86例在1个疗程内呃逆停止发 作,30天内随访,有13例复发,继用本法治疗1,2个疗程痊愈,有效 率100%。 4. 典型病例 刘××,男,67岁。初诊日期:1993年5月8日,自述自30岁起反复多次发作顽固性呃逆,持续时间短则月余,长则2月,间歇时间自3月,2年不等,曾用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本次发作已月余,约数秒钟1次,睡眠时亦不停止。以本法治疗1疗程,呃逆即停止,继续巩固治疗1疗程,随访2年未再发作。 5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呃逆分虚实两类,多由气机逆乱所致。现代医学则认为多由于人体血清钙离子浓度下降,使神经和肌肉兴奋性增高,冷空气突然进入体内或原发病致膈神经局部受累,迷走神经受刺激或中枢神经疾病引起膈肌痉挛所致。维丁胶性钙膈俞穴位注射,既刺激了穴位,又使局部钙浓度增加,降低了受累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加用电针疏密波使其干扰痉挛膈肌的肌电频率,因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针刺合谷、照海穴治疗慢性咽炎149例 陈 静 张幼明 (绵阳市中医院,四川 621000) 1988年8月,2001年7月,笔者运用针刺合谷、照海穴治疗慢性咽炎149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149例均属门诊患者,且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者,其中男101例,女48 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5年,最长19年,其中病程 5,10年57例,11,14年58例,15,19年34例。 2. 治疗方法 先找准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患者平卧位,常规消毒,用28 号1.5寸或2寸针针刺该4穴(双合谷、双照海),进针得气后,嘱患者 作吞咽动作直至咽部有津液上承为止,每10分钟行针1次,采用提插捻 转、平补平泻法,合谷穴偏泻,照海穴偏补,留针30分钟后出针,每日 治疗1次,10日为一疗程,休息2,3天后开始第2个疗程。治疗期间勿 食辛辣烟酒。 3. 治疗效果 149例患者中,经1,3个疗程治疗,痊愈:症状全部消失,半年后随访 未见复发117例,占78.5%;显效:症状明显减轻26例,占17.5%;有效: 症状减轻6例,占4.0%,总有效率100%。 4. 体会 咽炎,临床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虽然急性期治疗易奏效,但是急性期治疗不当或延治也可转变成慢性,而慢性咽炎的中西药治疗临床常见反复,收效甚微。 慢性咽炎是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慢性炎症,多见于中年人,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咽部有干痒、异物、灼热或微痛感。本病属中医学中“喉痹”“喉风”范畴,多由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熏蒸咽喉而致局部经脉失去濡养,气血瘀阻而致;常处不洁之境,吸入有毒之气,亦是发生本病的病因所在。临床常分为肺阴不足,肾虚火旺,脾虚湿重三型,而肺肾阴虚较为常见。 该病治疗当以调补肺肾之阴,通咽利喉为要。合谷穴系手阳明经原穴,其循行“„„下入缺盆络肺”,具有通咽利喉,宣肺清热之功,其功效偏泻。照海穴系足少阴肾经之穴,交会于阴跷脉,其循行“„„入肺中,循喉咙„„”具有调补肾阴之功,其功效偏补,两穴之经均络属于肺,过咽部,四穴一上一下,一通一补,补中有泻,以达调补肺肾之阴,通咽利喉之功。本法简便实用,不失为治疗慢性咽炎的良方。 穴位注射治疗贝尔氏麻痹后遗症期40例 宋艳平 (阜新市中医院针灸科,辽宁 123000) 贝尔氏麻痹是针灸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按发病的时间顺序可分为急性期、恢 复期、后遗症期。通常把经过3个月治疗而未能痊愈的病例归属为后遗症期,这 个时期的患者治疗效果不显著,有的遗留终生。笔者曾对40例贝尔氏麻痹后遗 症患者用穴位注射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7岁;病程最 短3个月,最长3年。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太阳、阳白、攒竹、丝竹空、承泣、地仓、下关、颊车、四白。每次取3, 4个穴,交替使用。 2.2 药物 维生素B注射液1 ml维生素B注射液0.2 ml之混合液。 112 2.3 操作 1用2 ml一次性无菌注射液,4 /号针头每次抽取混合液1.2 ml,根据临2 床症状的轻重,每次选取上述穴位3,4穴,严格消毒后,将针刺入穴位,得 气后,回抽无血再推药。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3. 疗效评定 疗效标准:面部症状、体征恢复同常人一样为痊愈;面部症状、体征有所 改善为好转;面部症状、体征无变化为无效。 疗效结果:40例中,经治疗后,均有明显好转,其中痊愈34例,好转6 例,总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 池××,女,42岁,个体经营者。2001年7月16日就诊。主诉:口眼歪 斜3月。3月前因夜间当汗受风致左侧口眼歪斜,曾就诊于×区医院针灸 科,经针刺加口服中药汤剂治疗,至今,面部症状无改变。查:左眼闭合 不全,左鼻唇沟平坦,皱眉时,左侧额头无动作。人中歪斜,左嘴角低垂, 无“倒错”现象,无肌肉痉挛症状。遂给予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注射与针 刺交替使用,均隔日1次,经过1个疗程治疗,患者面部症状明显改善, 额头能抬动少许,停穴位注射1周之后又继续第2疗程的穴注治疗,经2 个疗程治疗,患者面部症状消失,完全恢复如初,痊愈。 5. 讨论 5.1 通常贝尔氏麻痹后遗症时期,面部肌肉死板、僵硬;此时,再继续用毫针刺的手法治疗,收效非常难,而用穴位注射方法治疗,给不同穴位注入适量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B混合液,充分营养局部神经,维持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疗效112 显著。 5.2 贝尔氏麻痹后遗症期,一般面神经的损坏或缺损比较严重,穴位注射不仅能对局部穴位进行机械刺激,同时增加了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及药物对整个机体的作用,因而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方法。 5.3 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对病例的选择是关键。笔者用穴位注射治疗的贝尔氏麻痹,均是病程达3月之久,且无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动作的患者。 推拿加针刺治疗面肌痉挛30例 刘 蓉 (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四川 643020) 近几年来笔者用面部推拿加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3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均属门诊病例,30例患者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16岁, 最大68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5年。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主穴:承泣、颧髎、下关、球后,取患侧用推拿手法。配穴:肝气抑郁型 泻太冲;肝血失荣型补足三里,平补平泻血海;风邪阻络型泻风池、合谷; 肝风内动型泻百会、行间;风痰阻络型泻丰隆、风池,以上配穴除合谷取 健侧外,其余皆可取单侧或双侧。 2.2 方法 推拿与针刺同时进行,根据辨证选择好针刺穴位,选用26,28号、长1, 1.5寸毫针,患者取端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运用提插与捻转相结合的 手法使针刺得气,留针至推拿结束,中途可根据情况运针,推拿时,医者 站于患者身后或侧面,先用单手的指腹在患侧面部轻轻地慢慢地作来回直 线形或圆形的抚摩动作约1分钟,然后用一指弹法分别作用于面部各穴 位,每穴约100,150次,施术时医者应注意沉肩、垂肘、悬腕,同时配 以点穴法,每穴停留10秒左右,注意按压的方向要垂直,用力要由轻到 重,稳而持续,切忌用迅猛的暴力,接着用拔络法拔动患处约1分钟,其频 率的快慢、手法的轻重,可根据患者的舒适度而定,再用大鱼际轻轻擦摩 患处5,10次,然后用虚掌有节奏地拍击患处10,20次,拍打时以皮肤出 现微红充血为度。最后提拿风池穴20次左右,再在颈项两侧上、下往返 提拿5,10次,此种方法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1疗程后可休息 2,3天,3,5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0例患者中,治愈(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12例,占40.0%;显 效(面肌痉挛的次数和幅度明显减少)16例,占53.3%;好转(面肌痉挛 的次数或幅度较治疗前有所减轻)2例,占6.7%,总有效率100%。 4. 体会 面肌痉挛多因肝气郁结,肝血失荣,肝风内动,风邪阻络,风痰阻络所致,用推拿法局部治疗有舒筋活血、解痉之功。其辨证配穴泻太冲可疏肝理气,补足三里、平补平泻血海可养血活血;泻风池、合谷可疏风散邪;百会是足厥阴肝经在巅顶的会穴,取之与循经远取的行间用泻法可平熄亢逆的风阳;丰隆为足阳明经的别络,泻之可宜通脾胃二经之气机,蠲化浊痰,配以泻风池可奏祛风涤痰之效。本法的治疗体现了中医学的辨证观与整体观。 耳穴刺血加贴压治疗眼轮匝肌痉挛24例 胡祥华 (军委空军后勤部门诊部理疗科,北京 100720) 眼轮匝肌痉挛乃属面肌痉挛范畴,不由自主地抽搐或跳动,呈阵发性,中 医属阳明经脉病变,由风邪上扰或因心火上炎,肝风内动所致。笔者在临 床上应用刺血、耳穴贴压方法治疗该病,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观察24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4例,女10例;年龄15,40岁者13例;41,60岁者11例;病程短者2天,长者8年。 2 治疗方法 2.1 选穴 (1)主穴:神门、目、目、眼、交感、内分泌。 12 (2)配穴:肝、脾、胃、肾、心等 (3)耳尖放血。 2.2 操作方法 先将患侧耳郭皮肤用75%酒精作局部消毒,对准选好的穴位用消毒好的三棱针点刺放血3,5 滴,再将伤湿止痛膏胶布剪成0.5 cm×0.5 cm 方形小块,中心粘经消毒处理后的生王不留行籽1粒,行耳穴贴压,再用手指按压1,3 分钟,使耳郭有酸、麻、胀、痛或发热感,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3分钟为宜,每隔3天更换1次,10次为一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者为痊愈,症状明显减轻者为显效,症状减轻者为有 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 3.2 疗效分析 本组取24例眼轮匝肌痉挛患者,经过1,2个疗程治疗后,其中痊愈14 例(58.3%),显效9例(37.5%),好转1例(4.2%),总有效率为100%。 有效病例中治疗次数最少者1次,最多者10次,平均治疗4.1次。其中 好转病例1例为上法治愈后,半年内复发的病例,再次接受同法治疗又获 痊愈。 4. 典型病例 石××,女,45岁,干部,左侧眼部突然抽搐,阵发性发作,伴头部轻 度不适,于1997年10月来就诊。自述一年来时轻时重,有扩大加重趋势, 开始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以后有扩延至其它面部表情肌趋势,查:脉浮, 舌淡红,苔薄白,心、肺、脾无异常,常规化验无异常,此症多属风寒外 袭,闭阻阳明络脉。按上述方法刺激耳穴以温通经脉,祛除寒湿。治疗一 个疗程痊愈,后又巩固治疗一个疗程,随访4年未复发。 5. 讨论 中医认为眼轮匝肌痉挛的病因多与情志因素有关,多由风邪上扰,心火上炎,肝风内动,阻于阳明络脉所致。治疗原则以调理阳明络脉为主。耳穴神门、内分泌、交感穴具有镇静、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作用,结合辨证分型加肝、脾、肾、眼、目、目、耳尖放血以疏肝解痉,健脾除湿,诸穴合用,共达通则不痉,荣则不12 痉之目的。 针药并用治疗流行性急性红眼病 李伟广 (解放军75220部队医院,广东潮州 521000) 2002年8,9月,广东局部地区暴发流行急性传染性红眼病。笔者采用针刺配合内服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之中药汤剂治疗126例患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26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其中男70例,女56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65 岁;病程最短半天,最长4天。治疗前曾用过眼药水点眼者21例。所有 患者均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红眼病患者史,发病骤急,均累及双侧,眼部有 轻度或强烈异物感,流泪和眼分泌物增多,灼热,畏光,睑及球结膜下充 血明显,严重时眼睑红肿。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治疗 取穴:百会、耳尖。患者取坐或俯卧位,穴位局部用酒精棉球消毒,用三 棱针先行百会穴点刺放血,挤出1,3滴豆大血珠,再取双侧耳尖穴,将 耳前折,用经高温消毒的特别环形皮下针纵行刺入皮下,待周围皮肤无刺 痛后用胶布固定,留针1,4天,病愈后患者可自行取下。对不配合或不 适宜针刺患者,只服中药治疗,不在观察之列。 2.2 中药治疗 桑白皮15g,地骨皮、木贼、黄芩、青葙子、延胡索、金银花各10g,蝉 衣、甘草各6g,每日1剂,儿童减半,在针刺当日开始服用,连服3,6 天。 3. 治疗结果 本组126例全部治愈(眼部灼热、畏光、眼睑浮肿、眼部分泌物、球结膜 充血等症状全部消失),其中1次治愈36例,2,3次治愈77例,4,5 次治愈13例,有效率100%。 4. 体会 流行性红眼病又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或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急骤,易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和家庭中交叉传染。临床上常以4%盐酸吗啉胍滴眼液、阿昔络韦滴眼液等治疗,疗效欠佳。 耳尖为经外奇穴,治眼疾之验穴,施留针,泻阳有余而补阴不足,泻火清毒、醒目开窍;百会为诸阳之会,《医学纲目》云:百会血出治“眼暴赤肿痛”。中药桑白皮、地骨皮、甘草主目疾,治眼睑浮肿、退翳膜;木贼、黄芩、蝉衣治心火上冲,眼疾暴发;青葙子、延胡索、金银花清肝明目,凉散风热。笔者认为本法优点:?有效隔离病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在家服药,个人物品专人专用,减少病毒传播);?针药并用,两者相得益障,疗效迅速。 穴位结扎刺激疗法治愈遗尿症62例 田玉芝 王茹玲 郭爱平 吴 君 (长治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 046000) 青少年患遗尿症,屡见难治,因其发病原因系多方面的,故在治疗中常感困难。经试用羊肠线穴位结扎刺激疗法治疗62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2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25岁;病程最 短半年,最长12年,其中5年以上者28例。 临床表现:夜间熟睡后每周尿床3,4次,轻者每周尿床(熟睡时)1,2 次。发病季节,冬季为重,一年四季均有发作。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尿常 规正常。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分为3组,每次取2穴,3组穴位交替选用。每7,10天结扎一 组。 第1组:三阴交(左)、中极,第2组:三阴交(右)、关元,第3组: 肾俞(双)。 结扎方法与一般穴位结扎疗法相同,穴位选准后,常规消毒、局麻,结扎 方向与经络循行方向垂直,用大号缝皮三角针带羊肠线,结扎针距要求 2,3 cm为宜;三阴交穴须松扎,以免术后疼痛。 3.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中,经过1次治疗痊愈者18例,经过2次治疗痊愈者24例,经 过3次治疗痊愈者20例,共计62例。 4. 典型病例 (1)于××,男,12岁,学生,病程5年以上,每周尿床1,2次,严 重时3,4次,尿后醒来。全身健康检查无异常发现,尿常规正常。经三 阴交(左)、中极2穴1次结扎而痊愈,随访一年无复发。 (2)刘××,男,18岁,学生,病程12年,每周熟睡后尿床2,3次, 多者3,4次,尿后醒来。经多方治疗无效。全身健康检查无异常发现, 尿常规正常。经过穴位结扎疗法治疗5次而痊愈,随访一年来未见复发, 疗效巩固。 5. 讨论 从本组病例来看,疗效显著,且每7,10天治疗1次,减少了患者频繁奔波之苦。 关于治疗机理,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肾、脾、膀胱功能失调有关。肾主封藏,开窍于二阴,又司二便;脾在中焦,主后天之气;膀胱有贮藏和排泄小便的功能,又与肾互为表里。若脾、肾气虚,影响膀胱的功能,不能约束小便,故而出现遗尿。此外,也可因肝、胆有伏热,疏泄太过,膀胱不藏而致遗尿。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穴,但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阴肾经皆交会于此,且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在三阴交穴位上结扎,刺激量大,持续作用时间长,从而影响了肾、脾、膀胱、肝、胆的功能。肾俞穴属膀胱经,又系足少阴肾的俞穴。中极穴属任脉,但系足太阳膀胱的募穴;关元亦属任脉,但系手太阳小肠的募穴,小肠有“受盛”“化物”的功能,又与心互为表里,“心藏神”,遗尿症与精神因素亦有一定的关系。综上所述,使用三阴交、中极、关元、肾俞等穴,用结扎刺激疗法治疗遗尿症,可能系因作用时间长、刺激量大,从而调整了人体肾、膀胱、脾的功能,影响了肝、胆、小肠与心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了治疗目的。 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精髓 卞金玲 张春红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00193) 石学敏教授,世界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石学敏院士从医40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继承、发展、弘扬以针灸为主的中国传统医学,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取得了显著疗效;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获1986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级成果奖、1991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是目前中医针灸界唯一一项国家级奖项,199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石学敏院士博览群书,采众家之长,集中外之萃,学验俱丰,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被中国工程院院长、著名科学家朱光亚誉为“鬼手神针”。石学敏院士在运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等急危重症的同时,在临床上强调“醒脑”即“醒神、调神、安神”的重要性,形成了以脑统神、以神统针、以针调神的学术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神”的理论学说。 1. “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基础 《内经》称中风为“大厥”“薄厥”,“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中国传统医学历代各家认识及学说颇为不一,没有 形成统一的认识。石学敏院士在继承古代各家之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 学,针对中风病的两大症状��神志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其主要原 因是脑血管的闭塞不通,脑功能异常,亦即“元神之府”失用,脑窍闭塞 则神无所依,肢无所用,明确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因病机为“窍闭神匿, 神不导气”,确立了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大 法,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分“主方?”和“主方?”两种临床 方法。“主方?”取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和督脉水沟2穴,主要用于心神昏 瞀,意识丧失及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因患病初期,病人精神紧张,神不守 舍,故应调整心神,以利疾病的治疗,如中风的脱、闭证,惊悸,癔病, 癫狂痫,中暑,中毒导致神志昏迷等。以内关、水沟为主穴,注意了整体 的神的调整,同时根据各种不同的伴随症状,进行辨证随症加减,这样就 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主方?”取督脉上 星、印堂、百会、内关、三阴交为主穴,主要用于中风病的恢复期及非器 质性的心悸、遗尿、阳萎、遗精等。 2 “醒脑开窍”针法的处方特点 (1)开创了中风病因、病机及治则的第三阶段。中医治疗中风的第一阶 段以唐宋以前的“外风”学说为主。《内经?灵枢》认为中风的病因主要 是真气不足而邪气独留。《金匮要略》亦认为是经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 治则上以疏风祛邪、扶助正气为主。第二阶段以唐宋以后的“内风”学说 为主,不论是刘河间的“心火暴甚”、或是李东垣的“正气自虚”,还是 朱丹溪的“湿痰生热”最终都是引动了“内风”,正如清代叶天士总结的“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则上以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为主。石学敏院士经过长期临床观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血苑于上,使人薄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剖析了中风病的病位在脑,病理机制是“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灵枢?本神》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醒脑开窍针刺法就是立足于“醒脑”“醒神”“调神”。从中医治疗中风历史发展来看,如果说“风”“痰”学说是第一、二阶段的主流,那么立足于“醒神”“调神”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则开创了中医治疗中风的第三阶段。 (2)选穴配方上的创新。因《素问?痿论篇》有 “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故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历来以取阳经腧穴为主。这样就忽略了患者病变部位在脑,而脑为元神之府这一重要方面,没有从整体观的角度对中风病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醒脑开窍”针刺法大胆的改变了多年的常规选择,取以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生理功能为主的阴经腧穴,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辅以极泉、尺泽、委中疏通经络。水沟为督脉、手足阳明经之会,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取之可调督脉,开窍启闭以“醒脑”“醒神”。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之络穴,有养心宁神、疏通气血之功。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经之会,有益肾生髓之效。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可促进脑的生理功能的恢复,三穴相配可促进脑组织的代谢和修复,改善大脑的生理功能,收到“醒神开窍”之功,其余肢体穴为疏通经络之用。 (3)针刺操作手法量学上的特殊要求。在手法操作上,古代医家基于“正气本虚、风邪外入”而致中风的观点,以“疏经活络”“风取三阳”法治疗中风,故行针施术多以“补”法为主。石学敏院士基于中风病“神窍匿闭”之病机学说和“启闭开窍”针刺法的确立,提出行针施术以“泻”法为主,并对每一俞穴的操作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即先刺双侧内关,直刺1,1.5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施术1,3分钟。继刺水沟用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1,1.5寸采用提插补法,至患侧下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极泉穴直刺进针1,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穴同极泉穴,委中仰卧位直腿抬高取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3 “醒脑开窍”针法在临床的应用 “醒脑开窍”针法其核心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强调“神”的作用,在《灵枢经》中早有“粗守形,上守神”的学术思想。“神”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内核,强调人体内在积极因素的调遣,激发生命潜能,协调脏腑功能,维持机体相对平衡,和调形体和精神健康。石学敏院士多年来对“神”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进行研究,得出四点认识:神之所在,心藏神,脑为元神之府;神之所主,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之所病,百病之始,皆本于神;神之所治,凡刺之法,先醒其神,极大地丰富了中医 学“神”的理论学说,用以指导临床,屡起沉疴。例如: (1)醒脑开窍治疗中风 基于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石学敏院士确立中风病的治疗法则为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强调针刺手法量学。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辅以极泉、尺泽、委中疏通经络。配穴为吞咽困难加风池、翳风、完骨;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下垂、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手指握固或功能低下加合谷透三间、八邪;便秘加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肩周炎加肩周刺络拔罐;癃闭加上星透百会、中极、曲骨;视力障碍加睛明;听力障碍加耳门、听宫、听会;高血压加人迎、合谷、太冲;中枢性呼衰加气舍;颅压高、脑膜刺激征、头痛、呕吐加至阴刺络放血。观察13262例中风病住院患者,治愈率达49.37%,总有效率96.95%;其中1239例合并假性球麻痹的中风病患者的假性球麻痹治愈率达51.65%,总有效率96.69%。 (2)调神益气通阳法治疗胸痹 胸痹是由于气滞、痰浊、血瘀,阻遏胸阳,胸阳不展,心脉痹阻,而出现的胸闷、气短、心前区刺痛,甚则胸痛彻背,背通彻心或疼痛牵臂的一组病证。治则:调心神、益心气、通心阳;取穴内关、人中。配郄门、膻中、厥阴俞、心俞、膈俞等。胸痹为心气不通、心阳不宣、心神不宁,应用醒脑开窍法的主要穴位内关、水沟穴来调神益气,有助于通阳宣痹的功效。 (3)调神法治疗顽固性疼痛 顽固性疼痛,可见于多种疾病,缠绵难愈。古代医家认为疼痛为经脉气血不通,取穴多以局部为主。石学敏院士根据《素问?灵兰秘典》“主不明,使道闭塞不通”之意,认为:疼痛病机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经脉气血的运行又与心和神关系密切,神能导气,气畅则道通,通则不痛,“心寂则痛微”。故治以“调神法”,重用内关、水沟理气调神,“调其神,令气易行”,能收“以意通经”而镇痛之效。 (4)醒神调气法治疗癃闭 排尿功能障碍属于祖国医学“癃闭”范畴,其根本原因在于膀胱气化失权,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明确指出,癃闭一证,是膀胱本经发病,但此病与膀胱经气不利,神不导气有密切的关系,用醒脑开窍法先醒其神,配以有关穴位,关元、气海、秩边促使膀胱排尿肌功能及膀胱气化功能恢复正常,尿液则自能排出。 (5)安神法治疗小儿遗尿 小儿遗尿,历代医家多归纳为肾气不足,上元虚冷和脾肺气虚、摄纳无权两类病机。治疗多用培元补肾、健脾益气、敛肺缩泉诸法。而据石学敏院士观察,精神紧张,过度疲惫是小儿遗尿的主要诱因,其病机亦应属于“心神昏瞀、治理无权”,故立法以调节心神为主,重用水沟、印堂、百会等健脑宁心,安神益志之穴,临床收到很好的疗效。 (6)醒神通窍法治疗耳聋、耳鸣 耳聋、耳鸣是中老年人多发病,尤其神经性耳聋、耳鸣,多顽固不愈,病之日久可使患者精神恍惚、情绪不定,对本证目前国内外尚无好的办法。石学敏院士根据《内经》“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之论,提出耳聋、耳鸣的病机为“心神昏瞀、清窍不利”。故治宜健脑聪耳、醒神通窍。临床重用内关、水沟、百会等腧穴醒神开窍,配翳风、听宫、听会聪耳通窍,收到良好疗效。 (7)安神理气法治疗呃逆 呃逆虽属轻症,然持续频繁发作亦为顽疾。石学敏院士认为,呃逆病机关键在于胃气不降,而常以情绪波动,精神刺激为诱因,故尊“制其神、令气易行”经旨,取内关、水沟为主,配天突、膻中、内庭等穴,效果理想。 (8)调神启闭法治疗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其病因主要由于情志内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致。其治疗重点在于疏解肝郁,疏通气机,调神启闭。取穴:内关、水沟;根据病症加相关穴位。血瘀:活血化瘀加血海;肝郁化火:平肝熄风加太冲、三阴交;痰结:祛痰加丰隆、阴陵泉;食滞:健脾胃加足三里等。 (9)调神开窍法治疗百合病 百合病多发于女性,其发病多由情志因素所诱发,病机关键在于心窍闭阻,心神郁逆。百合病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症状繁杂,主要包括精神意识,运动感觉及植物神经和内脏等机能障碍方面病证。治则:调神开窍,调和阴阳。取穴:内关、水沟。根据临床出现的不同症状及病情的程度随症加减穴位。治疗此病症的疗效如何,不但取穴要合理而且直接取决于针刺的手法,针感和刺激量。治疗重在首次治疗效果,为数不少病例可达到针到病除之效。石学敏院士在治疗此病症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基本达到针到病除的效果。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核心在调神,祖国医学中“神”不仅仅指人的思维、意识、智慧,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切生命活力的外在表现。“神存”“神守”则人体的生命活力正常,思维意识活动也正常;如果“失神” 或“伤神”则人体出现病态或死亡。只有通过醒神、调神、安神,才能调 和阴阳,气复神使,气血调和,机体恢复正常功能。 临床实验研究表明:针刺水沟穴能直接兴奋上行激活系统,解除细胞的抑 制状态,达到复苏、镇静、止痉、镇痛之功效,内关穴可以改善心脏功能, 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从而改善全身供血情况,使全身各部分 机能得以恢复。所以从广义上探讨醒神、调神的作用,扩大了“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治疗范围,并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华佗夹脊穴挑刺放血治小儿高热惊风 刘百生 (余江县中医院,江西 335200) 已故名老中医刘良潘(1900,1974)(我祖父)精通内、儿、外、伤各科, 尤其擅长针灸、火针。特别是擅用华佗夹脊穴挑刺放血治小儿高热惊风。 因医术精湛在当地很有名气。20世纪50,60年代医疗条件差,农村很多 小儿高热惊风患者包括很多经输液多次无效者,均请他诊治,经用华佗夹 脊穴(颈、胸段)挑刺放血后,患儿很快神清、热退、抽止。 1 治疗方法 选取华佗夹脊穴(颈、胸段)。该穴在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挑刺放血 点可在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选刺,选穴范围广。针具可用缝衣服针(消 毒)或小三棱针,刺入3,5分深,挑刺放血最好每次都要有少量渗出血, 每日1次,一般1,3次即可。 2. 典型病例 1996年夏季,笔者3岁小儿因高热不退住院,静注清开灵、地塞米松等近半个月,病情仍反复发作,一天中午打完退热针“复方氨基比林”后抱回家出现神昏、目睛上视、面青黄、手足搐动。笔者立即用缝衣服针挑刺夹脊穴放血,挑刺大约10针,小儿开始大哭,手足搐动随即消失。该法见效之捷,止搐之速令人瞠目。 几十年来,余临床每遇此证,即用此法,屡用屡效。 3 体会 华佗夹脊穴位于背部,背为阳,该穴又在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督脉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经,故又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太阳主一身之表,故夹脊穴秉两经之气相助,且夹脊穴又与诸脏腑背俞穴相邻。挑刺放血可宣通督脉,疏散风邪,开窍泻热,熄风止痉,故用此法可达较好治疗 效果。 刺血治疗骨折后并发上感发热 郝建桥 (文安县医院骨(1)科,河北 065800) 上感发热为临床常见病症,骨折患者因卧床,活动受限,抵抗力降低等,尤易羁患。笔者自1999年以来,采用刺血疗法治疗本病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36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6例,女10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周;发热最低38.4?,最高40.2?。上肢骨折20例,下肢骨折16例。 2 治疗方法 取穴:少商穴,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双少商穴,挤出血3,5滴即可,每日1,2次。 3 疗效观察 本组病例经1,5次治疗,体温均降至正常,症状消失。 4 典型病例 李××,男,18岁,主因右内外踝骨折入院,经骨折整复夹板固定2天,因受凉后突发高热,达40.2?。症见面红、鼻塞、咽干、脉数,查咽红,扁桃体稍肿大,考虑上感所致。经肌注安痛定针后体温不降。因系骨折患者考虑应用激素退热对骨折愈合不利,故给予双少商穴刺血治疗,每日2次,针后汗出,30分钟后体温降至38.5?,刺血治疗2日体温降至正常。 5 体会 上感是由于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粘膜所致,常继发细菌感染。本病属中医“感冒”范畴,由于体虚抗病力减弱,当气候急剧变化时,人体卫外功能不能适应,于是邪气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经症状。骨折患者并发上感,可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影响骨折的治疗及康复。少商为肺经井穴,予点刺出血,可清肺热而利咽,泄热祛邪,法简效捷。应用此法治疗骨折后上感发热,避免了应用激素类 药物退热对骨折及伤口愈合产生不良影响。 注意:治疗本病需诊断明确,除外骨折后血肿吸收热及感染等原因所致发热。另刺血后多有汗出,宜嘱患者大量饮水,以免虚脱。 手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李群伟 (潞城市人民医院,山西 047500)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韧带及关节囊退变、肥厚等改变,刺激或压迫颈神经、神经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经和其周围软组织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 笔者自1995年5月,2002年5月在临床中用手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治疗42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6例,女26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8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5年,平均4年8个月。 2 治疗方法 取穴为手穴,颈腰点1(手背第二、第三指掌关节近第二指掌关节处),颈腰点2(手背第三、第四指掌关节近第三指掌关节处),每次每手取1穴,二穴交替使用。常规消毒后,取直径0.35mm,长50mm无菌针灸针斜刺入穴位(斜度45度),深0.5,1寸,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分钟拔针,中间行针1次,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针刺1疗程后休息3天,再针刺第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经治疗1,4个疗程后临床治愈(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症状消失,旋颈试验阴性)20例,显效(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症状消失,旋颈试验时诱发)19例,无效(症状减轻不明显)3例,总有效率为92.9% 4 体会 本病在中医归属于“头痛”“头晕”“眩晕”“耳鸣”“耳聋”范畴,年老肝肾亏虚,正气不足,筋骨失养为发病的内在因素,而感受风、寒、湿、热是引起本病的外因,主要病机为邪气羁留,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该病是由钩椎关节退行性病变,刺激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或椎间盘退变,颈椎总长度缩短,椎动脉与颈椎长度平衡被破坏所致。 手针疗法在临床上经针刺特定穴位治疗,对于调理气机,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祛风散寒有着重要作用。手针可解除椎动脉痉挛,可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改善组织缺氧状态,从而提高效果。 走罐治疗项背部筋膜炎 谭 刚 (汶川县人民医院,四川 623000) 项背部筋膜炎,又称项背部肌纤维炎,项背部软组织劳损,是由于项背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而引起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的疾病。大多与职业劳动、外伤、尤其是软组织细微损伤有关。好发于青、中年人,且难于根治。经用走罐治疗,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35例,均为门诊患者,男27例,女8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10年。X线检查无异常显示。急性者有外伤史,慢性疼痛急性发作者常因受凉劳累而发作或加剧,项、背部肌肉起止点处有压痛。 2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项、背部暴露,自然放松,用棉签将事先准备好的紫草油均匀涂在项背部,选用口径较大,罐口平滑的玻璃罐,用闪火法将罐拔上,右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慢慢螺旋式向前移动,每移动1次停留5,10秒钟,再重复擦紫草油。顺着项背肌处和督脉上下走动几次,直到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取下火罐,擦干净项背部,嘱患者3天内保持皮肤清洁,禁摩擦。1周1次,2次一疗程,治疗1疗程后统计效果。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1年后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受凉、劳累后略有疼痛;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疗一疗程痊愈14例,显效20例,无效1例,有效率97.1%。 4 体会 项背部筋膜炎属中医痹症范畴,因大多是由无菌性炎症而引起疼痛,则用药物等内治法效果甚微。走罐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可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无论是因外感风寒湿邪还是软组织细微损伤所致,都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谈谈中风后偏瘫病人出现的心理和情感问题 刘方土 (新昌县人民医院中风后偏瘫专科,浙江 312500) 中风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为世界性疾病的三大死因之一。该病在我国的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位居第二,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其防治工作一直是医学界重点攻关的课题,也是病人及广大医务人员普遍关注的大问题。我院在开展“中风后偏瘫”专科治疗中,根据10余年的临床实践,发现中风后偏瘫病人多出现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问题,现分析如下。 中风后偏瘫病人的心理改变经历五个阶段。 1 震惊期 患者对突然发生的中风后偏瘫缺乏心理准备,对进一步所造成的功能障碍也缺乏理解,因此患者可表现为震惊、慌乱。这一个阶段可为数小时或数天。 2 否认期 在中风后偏瘫震惊期后,患者逐渐领悟到自身疾病可能造成的功能障碍,由此进入否定期。患者表现为对自己的功能障碍表示否认,一厢情愿地曲解病情,不愿意了解病情的预后,以试图避免心理上的痛苦。这一阶段一般历时数天或数月。 3 抑郁期 患者一旦明白自己将成为残疾人时,可表现为极度的痛苦和悲哀,心情压抑,对所有的人或事物都失去兴趣,病人悲观失望,不愿意与他人主动接触。这一阶段一般持续数周或数月。 4 对抗独立期 病人在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对抗治疗,拒绝合作。作为针灸科医生,在治疗中风后偏瘫病人中,发现心理状态将对治疗效果的优劣产生直接的影响,中风后偏瘫病人到针灸科求治的病人,有的是对针灸十分信赖而自愿并主动求治者,有的对针灸不甚了解而经介绍或转诊来求治者,有的是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而求针灸 试治者,有的中风病人是对针灸持有畏惧猜疑或不相信心理、受别人劝说或胁迫而勉强或被迫接受针灸治疗者„„。总之,针灸临床上病人的心理状态是复杂多样的。良性的心理状态必然有利于针灸疗效的充分发挥,不良的心理状态则不利于针灸疗效的产生。“故善用针者,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中风后偏瘫病人对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己做的事自己不做,反而要依赖他人,对治疗和康复训练持不积极态度,这些均直接影响病情的恢复。 5 适应期 患者在平安经历了上述各期之后可逐渐进入适应期。表现为承认自己的残疾现实,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适应残疾,寻求减轻痛苦的方法,以适应残疾后的生活,在家中不再处于被动、依赖的地位。但这一阶段往往要几年时间才能达到,有些患者尚有可能达不到这一阶段。 此外,中风病人还可出现愠怒心理及过度期望等其他的一些心理改变。在否认期之后,有些患者会产生一种无名的怨恨,这会导致患者态度生硬,拒绝合作,对待自己的亲属,可表现得更为严重。这种“为什么让我瘫痪”的怨怒心理更需要得到良好的心理支持。在我们康复治疗的最初几周中,患者功能恢复的速度较快,而导致患者对康复寄予过高的期望,甚至会认为机体功能的丧失是暂时的。这种过高的期望往往使得患者不愿意看到恢复速度的减慢,并希望立即改变偏瘫的事实。此外患者会千方百计地寻求各种治疗,这种心理改变若不及时纠正,可能会造成患者不适当地选择治疗和乱投医的现象。 中风患者还可发生抑郁、焦虑等情感方面的问题。抑郁症在临床上我们最常见的一般在中风后6个月内和24个月时2个发病高峰期,其发病率较高。焦虑症是另外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 所有的心理和情感问题都会严重地影响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影响中风患者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对社会也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必须对中风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在中小学开展针灸疗法的体会 郭克任 王冬梅 (东北师范大学医院,吉林九台市 130507) 传统的中国针灸疗法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解除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但对常见病多发病有效,而且对疑难杂症也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一般来说针灸在中老年患者较易于接受,但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学生是否能接受还是个问号。我对这个问题询问了曾在此校任教的妻子,她说肯定不行,因为那里的孩子很有钱,净吃好药吃惯了,不能接受针灸疗法。我对她 说现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100多种疾病可以用针灸治疗而且效果很好。我带着一种疑问开始在这个学校��东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的卫生所开诊。 这是一所设在郊区的封闭式的全日制中小学校,学生多数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吃药花钱不在乎。病种很全,但多数是常见病、多发病,也有一些疑难病症及常见的西医疗法和药物疗法效果较差者,我应用针灸疗法治疗几例以后,效果很好,一个一个的在师生中传开了,不少学生主动来要求针灸治疗。最早治疗的是个患鼻窦炎的3年级小学生,经用抗生素治疗一周不见效,接受针灸治疗,用皮内针嵌针在2个迎香穴埋针,在大椎穴用5分毫针埋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黄鼻涕没有了,鼻子通气了,头也不痛了,一周后完全好了,至今没复发。这个班的老师又介绍几个鼻窦炎的孩子来针灸,用同样的方法都治愈了。 下面举几个典型案例报告如下。 1 癔病性过度换气症 周××,男,18岁,在上晚自习后接到一个电话,和对方争吵后,两手紧握,出现哮喘发作一样的过度换气病症,有惊恐和濒死的感觉。笔者立即采用针灸疗法,取合谷、水沟、鱼际,针灸后症状马上缓解,抽搐消失,呼吸平稳。这样的病例遇到3个都用同样的方法缓解了。 2 踝关节扭伤 张×,女,18岁,参加高考前体育测试时踝关节扭伤肿痛,要求针灸治疗,检查踝关节前下方肿胀有压痛,主动活动时关节疼痛,首先在健侧三角韧带处针刺,有酸麻胀后留针半小时,同时用梅花针叩刺患处至有出血点为止,针后患者活动踝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次日晨时,踝关节肿胀消失,参加百米比赛取得13.8秒的好成绩,告之起跑时稍痛,途中跑时无何不适,在跑800米前又来针灸1次,成绩亦很好,患者感到很满意。 3 小腿溃疡 杨××,男,16岁,初三学生,九个月前,右小腿下1/3胫骨前方处因蚊虫叮咬后感染溃烂形成溃疡,曾在长春市大医院诊治,用药膏和理疗注射等法均无效。笔者用梅花针叩刺溃疡周围及溃疡面,叩至溃疡周围皮肤发红,有出血点为止,同时用毫针刺足三里穴,治疗1次后溃疡面缩小,一周治疗3次,2周后溃疡完全愈合。 4 膝关节损伤 李××,男,18岁,高中一年级学生,右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创伤性滑膜炎已一年余,曾在白求恩医科大学附属三院诊治过,仍有肿胀和疼痛,体检见右膝关节肿胀,间隙有压痛,股四头肌及小腿三头肌萎缩无力,诊断为右膝关节陈旧性韧带损伤,创伤性滑膜炎。经用毫针刺健侧内外膝眼透穴,及用梅花针叩刺膝关节肿痛处,至有出血点为止,治疗7次,总疗程3周。针第一次后患肢肿痛 明显减轻,针3次后膝关节肿胀消失,痛基本消失,又针4次基本痊愈,患者可参加打篮球等体育活动。 5 痛经 在中学生中,患痛经者不少,她们苦于没有好办法,尤其严重者腹痛腰痛,恶心呕吐,不能坚持上课,笔者采用针灸疗法效果很好。田×,16岁,初三学生,每逢月经期腹痛难忍,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影响学习,取穴中极、三阴交,针后痛减,可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后每次来月经前针灸治疗,连治3天,可顺利度过月经期,又针2个疗程再来月经时,已能忍受,且能正常生活学习。 6 嵌甲 在学生中有不少嵌甲病例,去大医院手术还影响学习,笔者用鑱针剥嵌甲使其改变了嵌甲的方向后痛止病除,这样的病例有4例,全部一次治愈未复发。 于××,男,17岁,初三学生,患右足拇趾嵌甲一年余,反复发炎红肿,先用温水泡脚半小时,用太冲穴针刺麻醉后,用鑱针剥嵌甲,改变嵌甲方向一次治愈,未复发。 7 痤疮 严重的痤疮形成脓肿和瘢痕,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汪×,男,18岁,高一学生,患痤疮数年,用过各种中西药物无效,最后用雌激素治疗,仍无效。笔者用针刺双侧曲池、足三里穴,一周后痤疮病除80%,大脓疱也消失了,患者和家长都很高兴。 8 心脏神经官能症 刘××,女,18岁,心慌呼吸费力,心前区痛已2小时,查心率112次/分,节律规整,诊为心脏神经官能症,针灸内关穴,留针半小时,针后即感胸内松快,呼吸顺畅,半小时后起针,测脉搏80次/分钟,脉律齐,又坚持针灸3次痊愈。 9 低血压 此类患者表现为头晕,尤其在突然改变体位直立时,有晕倒的。食欲差,进食少,每天头脑昏沉,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典型病例,李××,高二学生,头晕头痛,四肢无力,不能坚持学习,测血压8/6kPa,脉搏细弱,平素食欲差,经常不吃饭。针双侧足三里穴,得气后留针半小时,针后自觉头晕减轻,针3次后血压已达12/8kPa,头晕消失,学习精力充沛,又针灸4次巩固疗效,血压13.5/10.5kPa,头不晕,食欲好,体重增加一公斤,精力旺盛投入学习。 10. 体会 在中小学中开展针灸疗法优点如下; (1)疗效好,多系统的疾病都可用针灸治疗,尤其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等均有卓效。 (2)只要手法得当,可做到针刺基本无痛,患者乐于接受。 (3)针灸疗法是我国医学国萃,疗效高,副作用低,几乎没什么副作用,对肝肾等器官无毒害作用,是我国医疗政策中大力提倡的疗法之一。 开展本疗法注意事项; (1)针具要高压灭菌消毒,每个人都要用灭菌的针具,防止交叉感染。 (2)手法要熟练,做到无痛进针,解除学生惧怕心理。 (3)掌握好适应症,避免延误病情。 (4)做好记录和总结。
/
本文档为【针刺腹下三针治疗隐性骶椎裂所致排尿功能异常的临床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