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浅析庄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庄子的“无为”思想

2017-09-30 7页 doc 20KB 1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浅析庄子的“无为”思想浅析庄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庄子的“无为”思想 [摘要]战国中期,社会矛盾无比尖锐,统治阶级昏庸无道,导致人欲横流,臣杀君、子杀父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黑暗现实,庄子认为只有以“无为”为指导,效法“自然”,社会才能安定,人们才能顺其自然,才能实现自我生命的放飞,最终达到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 [关键词]无为;有为;法自然;无为而治 [作者简介]邱淅闻,苏州职业大学基础部教师,硕士,江苏苏州215000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2―0187―03 ...
浅析庄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庄子的“无为”思想 浅析庄子的“无为”思想 [摘要]战国中期,社会矛盾无比尖锐,统治阶级昏庸无道,导致人欲横流,臣杀君、子杀父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黑暗现实,庄子认为只有以“无为”为指导,效法“自然”,社会才能安定,人们才能顺其自然,才能实现自我生命的放飞,最终达到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 [关键词]无为;有为;法自然;无为而治 [作者简介]邱淅闻,苏州职业大学基础部教师,硕士,江苏苏州215000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2―0187―03 一 庄子(前369―286),名周,宋国蒙人,生活于战国中期,这是一个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转型时期。当时周王朝逐渐衰弱,各诸侯国之间战乱频繁,在这么一个急剧转型、动荡的时代,敏感的知识分子便奋勇而起,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反对礼乐,提倡兼爱;杨朱反对兼爱,提倡为我;孟子反对杨墨,提倡仁义;老庄反对仁义礼乐,提倡无为……虽然老庄都反对仁义礼乐,提倡无为,但庄子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而仅非“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于是老庄在“无为”上的分歧就显现出来了,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为治国”,庄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为治身”,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根本的区别。 二 庄子和老子一样,强调所谓的“道”。老子所说的“道”不是物质实体,恰恰相反,它是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总根源,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庄子对老子所讲的精神性的“道”,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认为先于天地、早于万物、高于一切的存在就是“道”。“道”产生鬼神、天地、万物,同时又存在于这一切事物之中,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内在原因。而且庄子比老子更进一步说明“道”的无所不在,“道”不但无所不在,而且是无始终而永存的――“道无始终,物有生死”(《庄子?秋水》)。这就是“物”不及“道”,因为“物”是有生死的,而“道”是无生死的;“道”是本,而“物”是末。这里,庄子学派基本上承袭了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的“道”论。 由此可见,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两人都讲天道无为,但两者的出发点截然不同。老子的哲学是以自然之道为基础,以无为之术为旨趣,形成与孔、墨有为主张迥然异趣的人生智慧。“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老子哲学的精髓,老子常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的体现,最终结果是“无不为”。“无为”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不能直接理解为“什么事都不干”或是“无所谓”,他是强调顺应事物的本性而活动,强调按规律办事,自然而然的意思。“无为”从面上看似乎有点消极,其实不是这样。老子从事物变化中悟到了事物否定的辩证法,“无为”是建立在“反者道之动”的基础上的。他讲柔是为了克刚,讲弱是为了胜强,讲退是为了能进,讲屈是为了伸,讲大智若愚是为了比小智更聪明,讲无为是为了无不为。所以说,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要人善为,顺其自然的为,不做违反自然的事。 与此不同的是,庄子的“无为”,指的是顺应自然而不作不为。庄子的“无为”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其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要达到无待无累的逍遥境界,也就是说让自我存在能够处于绝对自由的至乐天地。我们知道,庄子哲学的最终目的是把追求“天人合一”作为 人生的至高理想,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的极重要的道德。为了追求这个“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境界,庄子提出了“无为”的建议,把“无为”作为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知北游篇》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显然两者的“无为”思想是有区别的,因为他们两者哲学的出发点不同。老子哲学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关注的是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问,所以他的“无为”实质上是“无为治国”;而庄子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他关注的是在沉重的黑暗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问题,所以他的“无为”实际上是“无为治身”。 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有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哲学家,目击了春秋战国时代,国事纷乱弄得国破人亡,庄子认为这都是由于统治阶层的繁扰政策所导致。庄子认为凡事若能顺其自然,不强行妄为,社会自然就会趋于安定,所以庄子“无为”的主张,是鉴于过度的“人为”所引发的。在庄子看来,凡是严刑峻法、仁义道德、功名利禄、知巧机变以及权谋术数,都是扭曲自然的人性,扼杀自发的个性。他认为,“无为”利天下,“有为”害天下。“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庄子提倡“无为”,反对一切的“有为”。在他看来,凡事都要能适其性,不要拔苗助长,“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庄子?骈拇》)。庄子相信人的本性淳朴,无须教化,如果把仁义道德强加于人头上就会像把凫腿增长、把鹤腿截短,遏制了人的本性,成为痛苦的根源。把自然自发的东西变成人为的东西,庄子称之为“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它的结果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在“无为”思想的指导下,庄子强调“法自然”。所谓“法自然”,就是要求人们效法天德,维护自然之德的完美,要以自然为法,一切顺应自然,不用人为干扰天为。他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因此,不要以人的有目的活动去对抗自然命运,不要以得之自然的天性去殉功名。“无以心捐道,无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强调不要用思虑损害大道,提倡不用人为干扰天为。 在《应帝王》中,庄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日:‘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人为必然毁坏自然;为了不毁坏自然,必须禁绝人为。这同《大宗师》中提出的“无以人助天”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都强调要杜绝人为,要顺乎自然,不作不为。《秋水篇》说:“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日: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这里说的“牛马四足是谓天”之“天”,指“天为”;所说的“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之“人”,指“人为”。其意是说,所谓天为,类似牛马生有四足的情况;所谓人为,类似给马络首、给牛穿鼻一类的事情。 通过这些,庄子强调要保持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就要树立“无以人灭天,无以 故灭命”(《庄子?秋水》)的思想。在庄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有自己发展变化的特定规律,人们正确的做法是顺应它们的本性,遵循它们的规律,不要刻意妄为,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发展,保持它们自然的禀赋和天真的性情;否则,必然会违背 事物的规律,扰乱自然界的秩序,给原本和谐的自然界带来纷乱,甚至造成灾难。所以,一切都要任其自然,不用人为地破坏天为。 三 庄子和老子一样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它强调君主治国应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所谓“无为而治”就是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庄子则非常痛恨政治,是一个淡泊功名利禄的典范,他关注的是如何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高居于百官之上的相位在庄子眼里不过如“腐鼠”一样,不屑一顾,庄子的“无为而治”,就是要求帝王无为,让人民各作其事,让他们“确乎能其事而已”,人民能在帝王不妄加干涉的情况下,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不同的社会职业,完成社会的分工合作,自然而然就可以收到天下大治之效了。 庄子强烈反对用正规的政府机器来治天下,主张“无为而治”才是最好的治。“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庄子?在宥》)在宥,就是听其自然,不加干涉,它是一个与“治”相对的概念,在庄子眼里,唯有前者才是可取的,后者是应该摈弃的。 庄子认为一切法律、道德、、政府的目的,都是立同禁异。那些竭力立同的人,动机也许是完全值得钦佩的。他们发现有些东西对他们有好处,就迫不及待,要别人也有这些东西。可是他们的好心好意,却只有把事情弄得更惨。《庄子?至乐》篇有个故事说:“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鲁侯以他认为是最尊荣的方式款待海鸟,的确是好心好意。可是结果与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同样,政府和社会把法典强加于个人以同其事,也会导致与其出发点相反的结果。 因此庄子认为应以“无为”为根本来治理天下,“如此则在上位者清静无为,而臣下任事,自能各得其所。能法天下之自然无为,自能使万物自化,天下自治。而礼仪法度,为欺德之行,吾人若被仁义理法牵拌,便不能游于逍遥自得,所以庄子主张‘退仁义’、‘摈礼乐’,人人不丧其真,率性全理,达到‘心斋坐忘’,即无己且离形去智的境界,自然与道混同。帝王不以礼义治国,摒弃一切法度,无心作为,则人民自然感化;清静不扰,人民自然正当。国与国之间,不伐不夺,不往不来;万物之间,浑然一体,各得其乐,成一和谐状态。”庄子向往古朴、自然的社会,追求浑然、自由的人生,于是他在老子“小国寡民”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理想国――“至德之世”。庄子富有诗情地描述“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粱,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庄子?马蹄》)“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庄子?肱箧》)“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庄子?盗跖》)庄子向往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理想社会,表现了他对充满荆棘和矛盾的现实社会的鄙视和愤慨。但是,真正的原始时代并不是庄子所描绘的那样充满着和谐和温馨,所以这种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至德之世”是人类落后蒙昧的原始状态,却恰恰反映了当时那些像庄子一样要求冲破现实桎梏、追求新生活的“士”的愿望。 四 庄子哲学探求的是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的方法,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无为”就是实现这种自由的途径。“无为”带有庄子个人式的超然和达观,如果说儒家的伦理责任时刻约束和抑制着知识分子们的性情,使他们处于不断的紧张之中,那么庄子的“无为”、“精神自由”,时刻使知识分子舒展自己的性情,率性称情而行,从而使自我存在能够处于绝对自由的至乐天地。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哲学是对人生进行有系统的反思。是的,哲学也许对现实生活产生不了直接的帮助,但它却是一种思维的锻炼。对于庄子的自由思想,我们如果从实用的角度去衡量,可能很不具有说服力。但我们应该吸取的是庄子自由思想中流露出来的丰富的人生智慧与旷达潇洒的人生态度。不管对于身处何年何代的人来说,庄子的无为思想与整个庄子哲学一样,无疑都是一剂开拓心胸的良药。 [责任编辑:石上流]
/
本文档为【浅析庄子的“无为”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