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国学教案---礼记中庸最终版

国学教案---礼记中庸最终版

2017-09-19 5页 doc 16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国学教案---礼记中庸最终版国学教案---礼记中庸最终版 《礼记中庸》教案 百花中学 冯莎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选段内容,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语言,能举一反三,从礼记中庸中学到的处事原则用于实践中。 3.情感目标:体会国学思想内容的精妙博大,能正确评价中庸处事之道。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记选段内容,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能举一反三,从礼记中庸中学到的处事原则用于实践中。 2.难点:学会鉴赏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伯夷的故事 殷商王朝时期有两个大大的忠臣,他们是兄弟,哥哥叫伯夷,弟弟叫...
国学教案---礼记中庸最终版
国学---礼记中庸最终版 《礼记中庸》教案 百花中学 冯莎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选段内容,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语言,能举一反三,从礼记中庸中学到的处事原则用于实践中。 3.情感目标:体会国学思想内容的精妙博大,能正确评价中庸处事之道。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记选段内容,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能举一反三,从礼记中庸中学到的处事原则用于实践中。 2.难点:学会鉴赏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伯夷的故事 殷商王朝时期有两个大大的忠臣,他们是兄弟,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周武王伐纣的时候,伯夷、叔齐去反对,说殷是君,周是臣,以臣弑君,你这是犯上作乱,不可以的~周武王没听他的,去把殷纣王灭了。于是伯夷、叔齐,就跑到首阳山上住着,说是饿死也不吃你们周朝的米。结果有一天,来了一个人,跟他俩讨论这个问题。这人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宴会厅的小米,固然是周天子的;首阳山上的野菜,难道就不是,这哥儿俩一想,也是,这野菜也吃不得啊~结果就饿死了。 (2)“坐怀不乱”柳下惠的故事 曾以美女“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做事有2个原则。一是“不羞污君”。二是“不卑小官”。哪怕那君主是昏君、暴君,他也去做官,不以这样的混蛋领导为耻辱,叫做“不羞污君”。给他的官位再小,也去做,叫做“不卑小官”。和乡亲们一起,哪怕这些人都是道德品质低下的,都是有道德污点的,他也不离开,他跟你笑眯眯的。在柳下惠看来,他是他,我是我。他有毛病,不等于我也有啊~难道他的恶劣品质,会像麻风病、梅毒一样传染到我吗,不会的。那我干吗不跟他们在一起,我跟谁都可以在一起,好人坏人我都来往。没关系嘛~ 提问:同学们都赞同他们两个人都的做法吗,是我们所说的中庸之道吗,为什么, 明确:走极端化了。伯夷“太极端化了”,柳下惠“太随和”了,他们的清高和随和, 都过了头。由此可见,中庸是不走极端。不符合中庸之道。 二,文本研读 1.展示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重点字词的解释 ?天命之谓性:据郑玄说,上天把仁义礼智信赋于了人。 ?见:古“现”字。 ?中也者二句:郑玄说:“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乐,礼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 3.翻译句子 上天赋于人的叫做性,遵循粤天赋于的性而行动叫做道,把道加以修伤并使众人仿效叫做教。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也自觉地警惕谨慎,在人们听不见的地方也仍然战战兢兢。没有什么隐秘可以不被发现,没有什么小事可以不被显露,所以君子在二人独处的时候也十分小心谨慎。人的喜怒哀乐尚未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而又处处合乎,叫做和。中,这是天下的最大根本;和,这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达到了中和,就会天地有条不紊,万物发育生长。 4.给“中庸”下定义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为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持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与自然界相处时能做到和谐,持续发展。 5.应用拓展 (1)人与人--和而不同 教师展示 提问:“在家庭,你是如何与家人相处,在学校,你是如何与师长、同学相处,在社会,你是如何与他人相处,” 明确:在处理人与人群体关系方面,中庸要求和而不同。 贫而乐、富而好礼、温而厉、恭而安,将矛盾双方的对立和差异相互融合、渗透,各以对方作为自己的补充,双方互相地加以限定或修正,这样使社会统一体呈现出一种完美的状态,其中包含着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 在孔子看来,与人相处时,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能与人和睦相处,又能保持独立思想和不同的见解。和而不同不是取消不同,归于同一,而是在于尊重不同的人,与其相互切磋、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共同完善,更不是表面迎合附和,背后搞阴谋分裂的同而不和。任何人要有良好的群体关系,就不能偏执于一端,一切言行举止均以适度为宜,否则就容易走入极端。过分的恭敬,会使人劳累;过分的谨慎,让人觉得畏缩;过分的勇敢,显得鲁莽;过分的直率,又显得尖刻,令人难以忍受。所以说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是通向真正的和谐之路。 (2)人与自然--致中和 教师展示ppt几幅滥砍滥伐树木和黄河咆哮泛滥的图片 提问:在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自然界受到哪些伤害。 明确:保护自然你我有责,人与自然相处也讲究中庸。 教师展示ppt-------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中庸要求致中和。中庸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孔子从高山流水感叹岁月流逝,将其比喻为奔腾而去的流水,但他从湍急的流水中感到的是自然、社会、人的和谐一致而不是对立僵化,从中可以推测到孔子把自己融入自然,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要让自然能够和谐发展,也就是《礼记?中庸》中所讲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孔子关于维护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和自然生态平衡的论述,为我们今天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当今社会,经济竞争的加剧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骤然变得异常严峻,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物种锐减、森林资源稀缺、淡水供应不足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人类不仅要承认人的价值和权利,而且要承认其它一切自然物的价值和权利;人类不应该凌驾于大自然之上,剥夺其它生物的需求和生存权利,而是应该在保持人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为依存。在中庸理念中,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关 系。 6.学习小结:关于“中庸”的两个结论 第一,中庸是人与人的和而不同 第二,中庸是人与自然的致中和 7.布置作业 找找看看你的身边有哪些事情体现了“中庸之道”, 8.板书 礼记中庸 人与人--和而不同 中和、稳定、中庸 和谐 人与自然--致中和
/
本文档为【国学教案---礼记中庸最终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