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江南四大古镇

2017-09-02 23页 doc 46KB 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3143

暂无简介

举报
江南四大古镇江南四大古镇 镜头里的江南四大古镇 作者:李国栋转贴自:风景名胜点击数:1719录入:admin 在我的旅游经历中,一个地方能让我第二次前往是不多见的。说明她在我心目中所占的位置和我对她的情有独钟,江南水乡古镇就是这样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说到江南水乡古镇,似乎人们的目光总是离不开周庄、乌镇。其实,在江浙一带还星罗棋布着许多优雅秀美、保存有真正原生态乡土气息的古镇。这些古镇虽然同样是小桥流水人家,却没有摩肩接踵的游人和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有的只是那些往来的轻舟和小桥下恍惚斑驳的人影。 水色朱家角 说实在的,去朱家角完...
江南四大古镇
江南四大古镇 镜头里的江南四大古镇 作者:李国栋转贴自:风景名胜点击数:1719录入:admin 在我的旅游经历中,一个地方能让我第二次前往是不多见的。说明她在我心目中所占的位置和我对她的情有独钟,江南水乡古镇就是这样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说到江南水乡古镇,似乎人们的目光总是离不开周庄、乌镇。其实,在江浙一带还星罗棋布着许多优雅秀美、保存有真正原生态乡土气息的古镇。这些古镇虽然同样是小桥流水人家,却没有摩肩接踵的游人和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有的只是那些往来的轻舟和小桥下恍惚斑驳的人影。 水色朱家角 说实在的,去朱家角完全是圆几年前的一个心愿。那次,由于出游时间太紧又取道苏州回京,与相距不远的千年古镇擦肩而过。从此,朱家角就成为我多年憧憬的一个地方,总想有那么一天,能亲眼目睹一下她那既古老又美丽的容颜。 机会终于来了,当我再次踏上江南水乡这片热土的时候,朱家角自然成为我此行中重重的一笔。 古韵犹存的商业老街 刚刚到朱家角往往不得其门而入,本来穿过涵大隆酱园后门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大街,可是由于人生地不熟,还是走了不少冤枉路。这倒也好,从另一个侧面让我领略了古镇的神秘与深奥。 朱家角自古就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之称,老街自然是要去的。走入街中,仿佛就走进了明清历史交错的时空里。古镇的影子,古镇的气息自此每时每刻都在与你相伴。 北大街,自古就是朱家角最繁华的地方。有上海郊外"明清第一街"之美誉,是古镇最富代性的明清建筑精华之所在,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此街狭窄如小巷,最窄的地方只有两米左右,街两边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黑瓦相接,滴水檐翘首相连,站在街心抬头仰望,头顶处仅有一线天空。因此,此街又被形 一线天"。 象地称作" 朱家角的老街属于原汁原味的那种。这里的老式民宅鳞次栉比,粉墙灰瓦错落有致,茶楼酒肆处处林立,米行肉铺百业俱全,窄窄通道曲径通幽,石板条路逶迤不断。古意盎然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成为百年来兴盛不衰的商业中心。 现在的北大街与其说是一条商业街,不如说是一条记忆历史的长廊,因为在这条街上,几个十分有名的百年老字号至今仍发挥着作用,人们透过这些鲜活的店铺,可以清清楚楚看到几百年来的兴盛与变迁。涵大隆酱园生产的双套晒油早在1915年就已经在巴拿马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过金奖,现在店前的石库门以及店里的那些柜台等摆设,还都是原来的东西。童天和国药号素以挑选精良药材,自设工场,精工炮制饮片而享有盛名,而国药号前面的石库门也是从前的原物。 北大街的清晨是最迷人的,幽静的古街巷,不见了几百年来从未中断过的商贾云集。晨曦从"一线天"里慢慢地撒进来,照亮了饱经风霜的白墙老门。店铺中早起的人们又开始为一天的营生准备着、忙碌着,倒是架在街两边窗棂上参差的竹竿和点缀在店铺之间的幡旗招牌,在默默地期待着游客的早日到来,用以延续几百年热闹非凡的情景。 沿老街继续前行,便又看到小镇上几家特有的老作坊,这些老作坊可以说是老镇寻常百姓生活的缩影,是最具有人情味的地方。铁匠铺、竹器店等依次在街巷两旁摆开,主人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一边漫不经心地敲打、编织着手中的活计,一边和好奇的游客拉着家常。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生活小景,都为我们瞬间捕捉影像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也让我痛痛快快地过了一把享有数码相机摄影的快感。 时光从桥上走过 沿"一线天"往东走到尽头,便来到上海地区现存最大、最高、最长的五孔石桥--放生桥旁。比起江南水乡其它古镇中那种小巧玲珑、体态轻盈的古石桥,放生桥可谓气势磅礴,具有大家闺秀之风采。 始建于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的放生桥,是朱家角最著名的建筑,也是古镇中上镜率最高的建筑。此桥横跨于朱家角东首漕港河上,由慈门寺僧人性潮募款修建,因性潮规定桥下只准放生鱼虾龟鳖,不得撒网捕捞,故由此得名。 作为古镇的代表性建筑,放生桥早已成为了朱家角的核心。原因是时至今 放生"二字,在日人们仍延续着自古流传下来的习惯民俗,商贩们借用此桥的"这里兜售鲜活的龟鱼,供往来的游客买来在桥下放生。而游客来到此处,看到此情此景,又想表达抒发自己友好善意的心情。二者完美的有机结合,倒让我联想到同里古镇一座单孔花岗岩石桥,桥洞的内侧刻有"放生河,禁止采捕"等字,看来我们的先人在环保意识上早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说不定当今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放飞"野生动物的作法正是从老祖宗那里学来的。 沿着不太高的石阶我开始向桥顶走去,来到桥顶,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举目四望,桥下舟楫相连,两岸古建倒影成片,水乡景色尽收眼底,心情极为舒展。要不是周围有许多游客,我真想高声大喊,朱家角,我来也。 在朱家角还有许多著名的石桥。它们就像衣服上的纽扣一样,不仅实用,而且是难得的装饰。作为古镇文化、文明的标志,桥不光是沟通两岸的交通工具,更是一道不可缺少的人文景观。 惠民桥,朱家角桥中的小家碧玉,是古镇中唯一的、也是最独特的木桥。因桥面建有木板栅栏,上盖砖瓦翘角,所以又称廊桥。廊桥造型飘逸潇洒,登临此桥,既可欣赏市河两岸整齐的石驳岸和粉墙黛瓦的明清建筑,又可看到枕河人家凭水开窗,临水购物等动人的江南水乡风情。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行军路过所造的平安桥,被称为朱家角桥中的男子汉。桥上的建筑没有一丝扭捏,走在桥上,脚下虽然发出"咭咯咭咯"的声响,但让你心里踏实,充满自信。 除此之外,用自己厚实的身躯承受日本侵略者的炮弹,被朱家角人视为他们保护神的永丰桥;因桥上有对夫妻树,恩恩爱爱很有人情味,最具亲和力的泰安桥;祈盼美好的心里愿望,保佑家族万事顺心、兴旺发达的福星桥;展示小镇市民真实生活图景的永安桥;小巧玲珑,犹如微缩景观的课植桥等。朱家角的名桥一座一座故事不同,一座一座质地不一,一座一座气质迥异。 古镇无论如何也离不开桥,正向朱家角人常说的那样,"到了角里不看桥,等于角里勿曾到。" 弄堂里的故事有几多 如果说老街、漕港河是朱家角的主动脉,那么,大小不等、长短不一的弄堂毫无疑问就是古镇不可缺少的毛细血管了。 随便走进古镇中蜿蜒曲折的弄堂,就是深入到百姓平常的生活中去了。在不经意间,一幢又一幢的老宅从敞开的大门之中闪现出来,时光顷刻间就倒流了几百年。 逛弄堂实际上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和老街相比,弄堂里行人稀少,冷冷清清,有点像聊斋中人去楼空的城。由于在弄堂里没有什么特意要拍的场景,因此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许多。 走走停停,边走边赏,到也从古弄的名字上琢磨出一定的道理。它们或因人而名,或因形状,地理位置而简洁明快,让人一看一目了然。比如,位于放生桥附近的杀牛弄,叫人听起来就有几分毛骨悚然的感觉。至于弄堂里是否杀过牛,连镇上的老人都不得而知。只知道放生桥附近原来有个码头,装卸货物都在那里。壁龛弄躲在一条鲜为人知的狭窄通道内,每隔一定距离,就在墙壁上设有壁龛,壁龛内放入点燃的油烛。据镇上老人讲,这壁龛就是现代路灯的前身。 在逛完上述几条古弄后,根据其字面含意,我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财神弄,肯定是弄堂附近有一个财神庙什么的。书场弄,以前这儿肯定就是说书的场所,如今书场虽然没有了,可书场弄的叫法一直延续了下来。一人弄,顾名思义,就是弄堂里只允许一人行走,遇有对面来人时,其中一人只能贴墙而立。 弄堂的中间分了叉,和街道连接起来呈现出一个不出头的"大"字,以前磨坊的磨拐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此弄就被称作磨坊弄。 清香四溢的古老旋律 在水乡古镇,我最喜欢拍摄的一个题材就是那里的茶馆。江南的万种风情,不仅在现代都市里绝无仅有,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境界,都能从这清而不淡的茶水中悠悠地品味出来。 每天凌晨的四五点钟,总是茶馆率先拉开水乡古镇一天的序幕。居住在镇上的老人在被漕港河摇橹的水波声摇醒后,披上晨衣,从四面八方赶往已经约定好的茶馆。八仙桌,长条凳,紫砂壶,搪瓷缸,位置依旧,喝茶的搭档也依旧。他们姿态各异,或手捧茶壶,或双手紧握玻璃杯,或干脆就焐着白搪瓷缸子,一边注视着窗外的风景,一边谈古镇的轶事,忆古镇的变迁,侃古镇的琐事。这人间的烟火气息,知心的话就在这飘荡着袅袅茶香的气氛中展开。 为了缩短我们和茶客之间的距离,使拍出的影像更生动自然,来到茶馆后,我们也像他们一样,让店老板沏上一壶茶。坐在他们身旁,在喝茶的功夫,仔细观察发生在这古老茶馆里的传统曲目。而这些见多识广的茶客,并不在乎我们的到来,继续上演"市民乐园图"中的每一个细节。 在这里,我要告诉喜欢摄影、采风、捕捉艺术灵感的朋友们,来到古镇最好能在此住上一夜,头天要打听好古镇茶馆的确切位置,仔细检查所带的摄影器材。相信到那时,你的感觉也许跟我一样,拍摄得尽兴到位,如获至宝。 朱家角旅游提示: 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之誉,坐落于上海西南青浦区的淀山湖之滨,东距上海虹桥国际机场30公里,北连昆山,南接嘉兴,318国道横贯全镇,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明朝万历年间已成为商贾云集、烟火千家的繁华集镇。 "水木清华文儒辈出",从清代金石学家官至刑部右侍郎的王昶,到上海《申报》的创始人席裕福,从御医陈莲舫到清末民初的著名通俗小说家陆士谔,从南社女诗人陆灵素到著名实业家蔡承烈,朱家角可谓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睡梦中的江南少女--锦溪 去锦溪纯属偶然,在水乡古镇西塘拍片时,恰遇一位北京旅友,交谈中得知江苏省昆山市南部的锦溪小镇素来有"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之称,且具有小家碧玉般味道,于是就有了锦溪之旅。 江南之最是锦溪 从同里古镇的历史中走来,心中的凝重还没有净然消去。直到看到锦溪古镇的石牌坊,才知道已经进入了江南水乡的另一种文化。 锦溪之名,由来一溪。相传溪水穿镇而过,两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使得满溪被映照的金光闪耀,灿若锦带,故得名锦溪。 锦溪是一座历史文明的江南古镇,远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生存繁衍;吴越春秋,伍子胥修筑苏州古城时,这里就已成为集镇;西汉末年,辅助光武帝刘秀的名将马援曾在此操练兵马;三国时期,辅佐孙权的大将张昭死后墓葬于此;唐代大文学家陆龟蒙晚年曾在此隐居,至今镇上还留有陆氏三贤祠堂;南宋初年,宋帝赵昚及宠妃陈氏为躲避战乱,在锦溪小住,后陈妃病殁,水葬于锦溪镇南五保湖。 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绵长的历史文化,在为古镇留下诸多名胜古迹的同时,也凸现出真正的水乡神韵,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吟颂的地方。"吴中才子"文徵明,"画圣"吴道子、"民国状元"朱雷章等都出生于此地,为古镇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无怪乎一代文豪沈从文先生曾深情地把这里比喻为"睡梦中的少女",而已故美术大师刘海粟则赞誉她是"江南之最"。 "水乡佛国"莲池禅院 在下榻的客栈放下随身携带的摄影包、三脚架,才感到肩膀的酸痛和双腿的沉重。回想起水乡之行一路奔波,早出晚归,两千多张影像已收入囊中,疲惫的身心一下子得到了放松。 走出客栈,往左拐就是与古镇市河平行的下塘街,看着午时的光线还很强烈,索性就沿着这种带廊棚的街道向南走去。边走边拍边赏景,不知不觉已过 了黄公桥、众安桥、普庆桥,来到了菱塘湾畔。眼前出现的是一片黄墙围拢的建筑,仔细查询随身携带的古镇导游图,方知这里便是具有"水乡佛国"之称的莲池禅院。 据史料记载,莲池禅院的修建跟当年陈妃香消玉陨于此有关。南宋隆兴三十二年(公元1163年),宋孝宗为纪念爱妃,特在陈妃水冢旁修建了这座禅院,并在寺边挖池栽荷,取名为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的整体建筑采用坐南朝北方式建造,与一般寺院坐北朝南大不相同。究其原因,原来陈妃水冢在寺庙的北方,宋孝宗为让寺庙日夜面对陈妃冢诵经护墓,特规定寺庙的建筑方向坐南朝北。 走进大门,一尊弥勒佛像正笑脸相迎。再往里走,手持各种法器的四大天王伫立两旁。仔细观看,前两尊微笑和善,后两尊横眉立目。绕到寺院后面,湖光中的陈妃水冢清晰可见。虽说陈妃已在这烟波浩淼中沉睡了数百年之久,但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洪涝水灾,即使岸上的房屋都进了水,陈妃冢从来都没有被淹没过。 在莲池禅院的后面,还有一座文昌古阁。该阁一直被称作文运昌盛的象征,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吟诗题赋的地方,也是乡民为保佑子孙"金榜"题名而供奉"文曲星君"的庙宇。文昌古阁始建于明朝,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移建至莲池禅院。此阁为三层四面式建筑,四角垂铃,阁内至今保留有南宋词人吴文英、明代诗人唐寅等登阁吟颂的千古文章。在楼顶处,还有一面铜锣,据说,凡是文运不佳之人,只要来此敲上一敲,就能茅塞顿开,金榜中第。 菱塘湾与古莲池 走出莲池禅院,便是菱塘湾畔。菱塘湾是一个近似圆形的小湖泊,弯弯的锦溪河穿过古镇中心地带,拐入菱塘湾,流进了"母亲湖"五保湖中。 据说菱塘湾在两千多年前古镇成名时就已存在,以前塘内种植的是菱,夏季,满塘碧绿的菱叶与古莲池内亭亭玉立的莲花相映成趣;中秋,菱角满塘,两岸飘香,湖面菱盆轻晃,叶间人头攒动,加上河畔倒影的古建,随风飘逸的杨柳,处处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正如清代诗人张大钧所描述的 那样:"何处清歌杂晓钟,溪头拔掉采菱翁。影摇水面凝金质,香引风中敛玉容。四时风物弦歌里,两岸人家图画中,堤柳送迎忘尔汝,棹声摇曳自东西"。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锦溪这座古镇充满了无穷的魅力,早在元末明初时就以逐步形成"锦溪渔唱"、"莲池结社"、"通神御翰"、"陈妃水冢"、"石音客帆"、"古井风亭"、"福寿残碑"、"樵楼鼓声"等锦溪八景。宋明时期又形成以"莲池结社"为核心的莲池八景:"莲池阁影"、"片云钟夜"、"迎晖普照"、"画舫晴雪"、"露台荷映"、"堤岸鸣禽"、"菱歌晓唱"、"芦荻风帆"新的"莲池八景"。其中"菱歌晓唱"、"迎晖普照"、"画舫晴雪"均在菱塘湾畔。 古莲池与菱塘湾仅隔一条石堤,它们相依在一起,共同裸露着古老水镇的清秀丽美。清晨和傍晚是古莲池最美丽的时刻,长廊、石堤、菱塘自不必说,单是池西边的景色就让人心醉神怡。那绿柳丛中耸立的楼阁,飞檐四翘,亭、树、阁相互映衬,和谐而生动。尤其是当夕阳西下,外堤旁停泊着一艘艘渔舟,高挑的桅灯在风中轻轻摇晃,整个莲池禅院的剪影倒映在水中,如同一座水中宫殿,朦胧交融,宛如瑶池。 古莲池的胜景自古就被人们"赏识",曾产生过"莲池阁影"、"片云钟夜"、"露台荷映"。清朝诗人张大钧还以此为素材,一一赋诗歌咏。其中"春风桃李湖边艳,秋月芙蕖水底清"等佳句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到古莲池自然以观赏莲花为主要目的。可惜我们去的季节早了点,没有看到盛夏古莲池中那绿裙白衫、微风摇曳时的情景,这让我多少感到有些惋惜。 古镇古迹古色古香,水乡水景水秀水清,用这样的话来概括菱塘湾古莲池及整个锦溪古镇,我想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老街古弄历史在此延伸 到锦溪旅游,你也许会被小桥流水所吸引,而我更钟情于那些与古镇河道相映成趣的老街古弄。 说起老街,以南北走向与市河平行的上塘街为主要代表。同一条街上,由于南北两段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又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从古镇老街的北入口处到中和桥,街巷狭窄而幽深,路旁的民居店铺多矮小局促并带有典 型的明清风格。中和桥以南,老街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宽敞笔直的街道,已成为古镇最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业街。林立的店铺民宅,纵横相接,排列有序,白墙黛瓦,高低错落,黑白相间,淡雅清秀。荟萃展示了几乎江南所有的工艺美术商品。丝绸、苏绣、老式家具,还有书画及各色古玩店,漫步其间,仿佛有了一种走入远古时空的感觉,古镇的繁华与荣耀有如昨日历历在目。 锦溪的古弄很多,保存得最为完好的要数丁家弄和王家弄了。丁家弄长近百米,宽不足一米,它的结构比较特别,从老街上望去,根本不像弄堂。因为数步之外便是"尽头"。但当你走近"尽头"时,会猛然发现右侧开着一个门口,拐进去一条蜿蜒的小弄伸展在你的眼前。走进静静的小弄,听到的往往是脚步声和自己的心跳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现代生活节奏的空隙中,独享着"明清"生活的悠闲。王家弄比丁家弄略宽些,长也是丁家弄的一倍。与丁家弄所不同的是,弄的两边都是庭院,整条长弄被严丝合缝地封闭起来,成为典型的民宅中的内弄。 在锦溪,无论是老街,还是小弄,在你驻足顾盼的一瞬,随时都会闪出一条古弄,你若有兴"闯"入其中,没准会有意外的惊喜。那些斑驳陆离的墙面,半露着黛色方砖,瓦棱上的野草和青苔,会向你絮絮诉说世事的兴衰。当你走进小弄深处,你的眼前可能会亮出一座小院,一个枝叶繁茂的葡萄架,一口古井,一棵参天大树。那院落里锅盆碗筷的叮当声以及木楼上飘来的吱吱嘎嘎的悠远声响,会古筝般地拨动你的心弦。 当你穿越了那些街巷,你才真正穿越了锦溪风痕雨迹的历史。目光在这些墙面上停留、阅读得越久,你才能真正读懂"江南烟雨图"的许多细节。 古镇人家尽枕河 今日的锦溪古镇,虽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与纵横交错的河道互为辉映。全镇因河成街,民居傍水而筑,条条平行的"姐妹老街"隔岸相望,河埠廊坊,古香古色,木椽木柱,俊秀清雅,呈现出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 这些古老的绕镇水道沿河人家,密密稠稠的民居宅第,灰瓦叠叠,白墙片片,布局紧凑而典雅。他们默默地传承着祖上留下来的一砖一木,每日相依相伴的不仅仅是这深巷幽弄中的老房子,也有马头墙下祖先的魂灵。 这些民宅建筑天、地、人互为照顾,从外表上看,狭小紧凑,内里却"博大精深"。不仅表现了不同时代建筑的不同特点和风格,而且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 如果说老街古弄是锦溪古镇的一大特色的话,那么,水乡沿河廊棚又是古镇的另一道风景线和繁华历史的印证了。在锦溪,无论走到那里,随处可见临水人家建有的廊棚。原来,先人为了通舟,取水,洗涤或乘凉方便,都在自家的门前搭建廊棚,并在沿河的一侧配有栏杆或美人靠椅供往来人员歇息。 造型古朴的廊棚,其实就是墨瓦盖顶的街,即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还可沿途摆摊贩卖。徜徉其中,清晨,小桥流水,绿波荡漾,临水入影,薄雾轻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穿梭,摇橹的女子身着水乡服饰,歌喉轻展,婉转悠扬。触目所见,一幅古意盎然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 廊棚在给锦溪的百姓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自身形成了一道妙趣横生的水乡景致。坐在檐下凭水临风,纳凉聊天,视野开阔,心旷神怡,便可真正到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陶然意境。 苍古的水上风景 来到锦溪的人都知道,锦溪有一条由西向东延伸的古河道,这条贯穿古镇的河道起先没有名字,因著名的天水桥横跨河面,人们就叫它"天水河"。天水河是锦溪桥文化的集中代表,古镇现存的三十六座古桥中,这里就占了三座。始建于明永乐五年的天水桥,桥柱上的两副楹联非常有名。一副为"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另一副为"愿天长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桥两侧的石缝中,许多已枯死的树根和长得翠绿的小树,向人们展示着这座桥的古老和不衰的生命。 锦溪的发展离不开水,而锦溪的繁荣可以说是离不开桥。正是这些桥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也将镇外的繁华一点点引进镇子的每一条弄堂深处。锦溪的桥 是远近闻名的,被誉为"桥梁博物馆"实不为过。原因是锦溪的桥不仅多而密,而且历史悠久,形式优美。 一座座古桥造型精美,体态轻盈,有花岗石垒,有青条石砌,或深藏绿树丛中,或袒露于清波之上。这些桥的走向因河道地势而异,或曲折逶迤,或平面如线,与陆路浑然一体。 在这些古老的石桥当中,最著名的要数镇南的十眼桥了。十眼桥是锦溪造 小桥流水人家"为特点的江南小镇是很少见到的。锦溪的型最别致的桥,在以" 三十六座桥之中,单孔石拱桥最多,而十眼桥却是个例外,它是一座多孔平板桥。桥自南向北由一孔较高的平板与九孔低平板连接而成,九柱十孔,个性十分鲜明。 十眼桥的桥身用花岗岩砌成。栏杆错落,石级参差。它的形状像长笛横吹,更像一条丝织锦带,它和水中轻荡的倒影融为一体,给人以无数美丽的遐想。站在桥上,可望见禅院的长堤回廊,古亭飞檐,听见湖面的鸥鹭长鸣,渔歌互答及轻波与芦苇的悄声细语。如站在禅院向西南眺望,十眼桥则更像挂在天际的一幅水墨画。因此,无论从桥的形式还是桥畔的风景看,十眼桥都是锦溪最美的桥。 十眼桥也是锦溪名声最响的桥。它很早就同古莲禅院、文昌阁一起成为锦溪的标志。如同提起周庄的双桥,千灯的秦峰塔,每当人们一提起十眼桥,就自然而然会想到锦溪。十眼桥在历史上的名气远比周庄的双桥大,明代诗人高启有一首赞誉五保湖畔景色的诗写道:"斜阳时思绕寒汀,何处秋风欸乃声。水漫蒹葭情不极,锦溪桥下白烟生"。诗中的"锦溪桥"虽是泛指,但其诗情无疑是目睹了十眼桥的丰姿而触发的,也许这首绝句正是诗人站在十眼桥上"把酒临风"而赋出的。 从暮色之中走出古镇,心中尚意犹未尽。锦溪,从古至今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在于她的古的基调,古的旋律,古的民风。她全方位地反映了古镇的历史文化与环境的融合过程,行之踏之,犹如在弹奏一曲别有情趣的乐曲。曲调之优美,想象之丰富,音律之醇和,更显得古镇恬淡清新,细腻宁静与祥和。 锦溪旅游提示: 被誉为"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锦溪(旧称陈墓),位于昆山市西南23公里处,东与上海市青浦区接壤,西与苏州市吴中区为邻。锦溪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北有沪宁铁路,312国道,沪宁高速,苏虹机场一级公路,南有318国道,沪青平高速,昆山南北交通主干道在此过境。水运向东由吴淞江或淀山湖直达上海,向北经张家港港可达长江口。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晚年因不愿为官而长年隐居此间。南宋建都临安时,孝宗携宠妃陈妃经此,因陈妃深爱锦溪美景,恋不忍离,后陈妃病亡,水葬于锦溪五保湖中,孝宗亦将锦溪改名陈墓长达840年。 锦溪的美食佳肴有:锦鲤、水晶虾、酱汁肉、长隆月饼、袜底酥和小苏州五香豆等。 千年古镇--震泽 坐上前往震泽的车,心中不免有些兴奋。这是因为几年前到南浔采风时,曾与近在咫尺的千年古镇失之交臂。以至于每每提到那次江南水乡之行,都有一种愧疚的遗憾。 下车后,眼前的震泽与西塘、南浔那样古色古香的水乡风貌大不相同。大街上满是林立的店铺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让人很难寻觅到"古镇"的痕迹,我开始怀疑这里是否就是我们要来的地方。 这时,恰遇一位老人从此路过,我急忙上前询问:"老人家,这里就是震泽古镇吗?师俭堂在什么地方?离这儿有多远?"我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面对我的提问,老人一边回答一边用手指着东边那座砖刻"仁里坊"牌楼。望着老人所指的方向,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我们落脚的地方是震泽新镇,在这些繁华的背后,在"仁里坊"牌楼的那边,才是震泽古镇的灵魂和最深厚最凝重的地方。 告别了老人,穿过老街入口的牌坊,我来到宝塔街上。也就前行三十米,便站在了师俭堂门前。望着精雕细刻高大的门楼,耳边又想起刚才老人说过的话,到师俭堂去大顺米行的二楼坐坐,那里既可歇脚又可品茶,味道相当不错。其实,对我来讲,上二楼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顺米行与师俭堂门楼正好隔街相望,打开大顺米行二楼的窗户,就可把门楼上方精美的砖雕作品收入镜头。 楼上老板是一位三十来岁的中年妇女,豪爽热情,美丽大方。刚一落座,四杯清香飘溢的茶水即刻摆在了我们眼前。看着杯中嫩绿的茶叶上下飘荡翻滚,脑海中想的确是师俭堂的模样和如何拍摄等问题。 稍作休息便来到楼下,买过门票,在导游小姐的引导下,开始细细欣赏这座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有着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江南水乡六进大宅门。 同样是地处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这里确没有摩肩接踵的游客,这给我的拍摄带来了一些从容和便利。在游览中,导游告诉我,师俭堂的建筑共有六大特色,其中第一大特色就是它集河埠、行栈、店铺、街道、厅堂、内宅、家庙、花园、下房等九种建筑于一身。宅院的第一进紧靠河岸码头,是主人用来做大米生意的场所,名曰大顺米行。经导游这么一讲,在看看自己此时所处的位置,正是地上铺有大青砖货仓的下方。再仔细环顾四周,只见两旁还摆放着米仓、斗、秤、斛、竹栈等当年进行大米买卖交易时的部分器具。 我问导游,刚才我们在二楼喝茶的时候,楼板正中开凿有一个一米见方的口子,周围围以齐腰深的栏杆,它是干什么用的?导游没有马上回答我的问题,并反问我一句,让我先猜一猜。是不是起着交通运输,沟通楼上楼下人员信息往来的一种通道,我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导游告诉我意思说的差不多,它的主要用途有两方面,一方面供升降收发货物,把楼上的意思及时传达给楼下,一方面随时观察楼下米行内的动静,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师俭堂的第二进与第一进紧密相连,二者之间的左右两侧有两个又窄又长对称的小天井,这种天井名叫"眉井",就好像人的两道眉毛又细又长。江南一带冬冷夏热,多阴雨天气,这样的既可通风采光,降温防寒,又能使建筑有分有合,若即若离。 南南北北走过多少深宅大院,还从来没有见过街中建宅,宅中含街,街从宅中过的现象,这也就是师俭堂内的第二大建筑特色。据说,这种建筑形式在苏浙一带的古镇中是相当罕见的。当年主人在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的山墙上开有券门,以表示宅院所处的街坊位置,粉墙黛瓦将街道纳为宅内的一个狭长天井,使家人穿街时仍有走在家中的感觉。 不知不觉跟随导游来到了师俭堂的第三进即门厅,门厅临街处的砖雕门楼异常精美。正当我不解其意而苦思冥想其内容时,导游却娓娓道来其中的含意。原来,第一幅大致是说书生蔡伯喈赴京赶考,妻子赵五娘在家侍奉公婆,蔡伯喈在京中了状元,无奈之中招为牛相府的女婿。不久,家中遭受饥荒,二老双双饿死。赵五娘一路乞讨进京寻夫,最后在牛丞相女儿的帮助下,与蔡伯喈得以团聚的故事。 穿过长长的过道和宅门,呈现在面前的便是院落的第四进敞厅。敞厅,顾名思义,向外敞开,朝南不设门墙,爽朗通风,这是我们要说的师俭堂第三大建筑特色。敞厅作为民居中规格较高的建筑物,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彰显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敞厅面阔五间,两侧经轩廊通往厢房,中间三间作为正厅,是整个师俭堂院落的中心。厅内"师俭堂"匾额高悬堂上,正厅依照官府厅堂式样营造,雕梁画栋,极具官宦气派。由于主人亦官亦商,在清同治年间直至抗日战争爆发,主人经营的丝行一直设在这正厅里,主人家的祭祀礼仪及其他商事交易活动也在此厅进行。 师俭堂的另一个迷人之处,就是随处可见、巧夺天工的"三雕"装饰。可以说,整个师俭堂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座雕刻艺术宝库。就拿敞厅朝南正对的砖雕门楼来说,门楼正上方的匾额刻着隶书"世德作求"四个大字,枋上雕的是"渔樵耕读",枋下雕的则是"竹林七贤"。再看敞厅正厅梁柱间的雕刻,上面饰有六对枫拱,俗称"纱帽翅",上面雕刻着卷叶花纹,金碧辉煌,预示着主人当年的显赫。 师俭堂的雕刻特色在第五进院落中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站在天井里,只见正间厅堂、两侧厢房底层与二楼的交接处,八只雕刻精美的木斜撑映入眼帘,这些木斜撑的柱头上雕刻着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等八仙图案,神情毕肖,玲珑剔透。再看厅堂前迎面六扇落地长窗上的木刻浮雕,上面雕刻着"武松打虎"等《水浒》故事图案,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楼台亭阁,山石花树,雕刻手法之精,雕刻构思之巧,雕刻内容之美。 在师俭堂的六大建筑特色中,有一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就是铺在主人家楼板底下的蚌壳。为什么把蚌壳铺在楼板下,据导游讲,因为河蚌壳具有极 好的防潮防湿功能,这在多雨的江南地区尤为重要。可见,当初为了师俭堂的营造主人是何等的破费心机。 师俭堂的第六进楼房为当年主人内眷日常起居之所,作为整座宅院的最后一进也是最深一进的地方,这里当年既是内宅,又是徐氏家族聚财之处。仅从六进门楼内特别安装的三档门栓就可见一斑。楼下房内设有地窖,以备储藏贵重财物,院落的东北贴墙处建有日夜守候的更楼。站在更楼上,前可环视全宅,后可瞭望河面动静。 江南多园林,师俭堂自然也不例外,这便是师俭堂的第六大建筑特色。花园名为锄经园,园内最有特色的是那座沿壁回廊,将园内亭台楼阁连成了一个整体。漫步其间,西叠假山,倚墙半亭,山石花木,垒栽得当,藤蔓交缠,悠然古意,春风秋月,别有情趣。益寿轩为锄经园的主体建筑,楼上为回文栏杆,栏外是落地长窗,推窗凭栏,园中景色尽收眼底。 出师俭堂,看时间尚早,我又沿着蜿蜒曲折的老街一路东行。只见街巷深深,河水潺潺。来到镇子的最东端,古镇弥足珍贵的禹迹桥出现在眼前。站在桥上,往西北望去,隐隐听到慈云寺里的钟声。慈云寺塔与禹迹桥交相辉映,互为对景,构成了震泽古镇特有的"拱桥塔影"绝妙景观。 震泽旅游提示: 千年古镇震泽位于吴江市西南部,与浙江毗邻,古称"吴头越尾"。前唐开埠,南宋设镇,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俱佳。震泽是湖丝精品辑里干经产地,清代年出口生丝占全国十五分之一,《姑苏繁华图》上清晰可见"震泽绸"等真实史料。 苏州南门汽车客运站有车发往震泽,由苏州经205省道向南到平望镇,再向西经318国道到震泽或由上海经328国道向西到震泽。 震泽名优特产有:辑里湖丝、辑里丝经、丝棉、丝线、绵绸、桑葚和蚕蛹、熏青豆和熏豆茶、饭糍干茶、麦芽塌饼、震泽黑豆腐干、香大头菜、红烧羊肉、糕点茶食、河鲜等。 养在深闺人初识--黎里 车到黎里古镇,已近中午。为了节省时间,避免误入"歧途",我叫司机师傅直接把车开到了客栈门口。门厅内空无一人,服务员不知那里去了。"服务员,服务员"我大声叫喊起来。其实,这样的场面出现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黎里还是一处尚未开发的古镇。等了片刻,一位年轻女服务员来到眼前,像以往一样,登记安排好房间后,剩下的时间就是边游览边拍摄了。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古镇 出客栈左拐,也就前行二十多米,便是横穿古镇的太浦河。由于事先知道黎里河道驳岸上的船缆石是江南水乡古镇中最有名的,所以也就沿着河边的老街走了下去。 黎里是一座保存较好的江南古镇,河道上横卧着23座不同结构和造型的古石桥,两岸铺面店堂多为明清时期的两层楼房并彼此相接。这些老房子大多颜色灰白,在简洁中透出了几许沧桑。和其它古镇一样,黎里镇的弄堂也很多,据说四通八达的河道竟串起了99条弄堂。那些临水的房屋虽然显得有些破旧,却处处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令人有山重水复之感。 古镇上没有任何商业色彩的添加物,没有门票和游人,没有五颜六色的彩旗和标语。幽静的河道,质朴苍老的老屋和时断时续的廊棚,长满青苔的石桥,都是这里寻常的景象,给人一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 沿河道继续前行,不知不觉便来到老街尽头,河面上停靠的几只船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否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水上人家。急忙换上广角镜头,也不管船家是否同意,就第一个跳了上去。来到船的后面,舱中的一位中年妇女和她的老母、孩子正在包粽子。正当我拍得起劲的时候,就听见那位中年妇女大喊,你怎么也不脱鞋呀。这时我才发现,此时我所处的位置正是人家休息睡觉的地方,旁边还摆放着整齐的被褥。 初次来到黎里的人,可能会认为这里不如其它江南古镇规整。但当你真正静下心来,把自己融进这个古朴幽静、清清淡淡的小镇,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在有的水乡古镇已被现代化、商品化淹没的今天,黎里却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保持着一份清闲、一份厚重、一份从容。也正因为如此,更有"天然去雕饰"的味道。 柳亚子纪念馆 拍完水上人家,顺河道西行,一座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建筑便映入眼帘,这就是柳亚子纪念馆。柳亚子纪念馆原是清朝乾隆年间工部尚书周元理的府第,宅名"赐福堂"。十二岁那年,柳亚子全家迁居到这里。 站在纪念馆门前凝望,只见门厅正前方挂着"柳亚子纪念馆"六字匾额,在往里望,二道门楣上枋有廖承志题赠的"柳亚子先生故居"横匾。 走进古宅,二厅中央是柳亚子先生的汉白玉雕像,座基上镌刻着邓颖超的亲笔题词。两侧柱子上悬挂着周恩来1945年赠送柳亚子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墨迹。东西两侧墙壁上布置了毛泽东主席和柳亚子先生的《沁园春》唱和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45年秋天,毛泽东主席赴重庆与国民党举行和平谈判,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便将九年前创作的这首《沁园春•雪》托人交到了柳亚子手里。不久,柳亚子以原韵和作了一阕词,这是柳亚子和毛泽东主席的首次唱和。这之后,毛泽东又写了"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最喜诗人高唱至,妙香山上战旗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以及"一唱雄鸡天下白,诗人兴会更无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等词,可见毛泽东与柳亚子先生之间的友谊非同一般。 柳亚子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始人。纪念馆的第五进藏书楼便是当时南社好友一起纵论国事,切磋诗文,抨击时政,抒发抱负的重要场所。来到藏书楼,楼下客厅里的字画、长台、茶几、椅子排放有序,当初这里是柳亚子先生会客的地方。著名的书斋"磨剑室"就在东首,柳亚子在此写下了近二百万字的文章和诗歌,难怪毛泽东主席以一代伟人的目光称赞柳亚子先生为"人中麟凤。" 徜徉于柳亚子纪念馆内,一面对柳亚子先生忧国忧民的思想行为肃然起敬,一面又对这里保持了原有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庭院各进之间种植的花草树木衬托出的幽雅、静谧的环境氛围而感到赏心悦目。 浮光掠影河埠头 江南的水乡,一般都是"开门便见河,出门便摇橹",因此,河埠成了水上建筑的一部分,而且是居家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百姓们在河埠上择菜、挑水、洗衣服,往来船只停船上下装卸货物,水陆交易及百姓买卖东西都离不开河埠。即使是在现代文明发展的今天,河埠仍然是黎里人生活上的一种依靠。也正因为如此,我对黎里的河埠多了一份偏爱。 黎里的河埠是用条石逐级堆砌而成,形态的大小多和临河人家的地位、贫富息息相关。巨富官宦人家前的河埠,条石整齐,宽敞大气,加工精细,造型大多为两边均可洗涤的桥式河埠。而百姓门前的河埠,则窄小粗糙,样式单调,多为单边阶梯式。但不管是何人使用的河埠,一般都离不开简洁明快而实用这个原则。 其实,在黎里还有许多位置造型各有奇巧的河埠。有的夹带在两户老宅中间,恰似两户人家世世代代织就紧密相连的情谊,有的则干脆裸露在阳光下,任凭风吹雨打,还有的位于老宅的后面,上面特制廊棚遮挡,类似小家碧玉般娇嫩。由此可见,仅河道旁的河埠,当初人们在建造时考虑的是多么周到。 在江南水乡,我还见过一种河埠。虽然也是条石组成,但石板是一端直接插入驳岸中的,一根根凌空伸出来,下面就是流动的河水,给人一种悬悬的感觉。非要生得小巧玲珑才敢在那种河埠上洗涤操作。相比之下,还是黎里的河埠给人的感觉要厚实牢靠得多。 船缆石--水乡泽国生生不息的标识 所有的水乡都离不开船缆石,黎里也是如此。据说在三华里的河道中,共有船缆石252颗,其数量和密度远远超过江南水乡的其它古镇。说实在的,要不是时间紧,我真想像数卢沟桥上的狮子一样,数一数驳岸上的这些船缆石。 吸取第一次前往水乡忘带增倍镜,以至拍摄图像太小的教训,这次江南之行不仅换上了新购置的佳能数码相机,以备随时观看拍摄效果,还根据河道中船缆石较小且又离得远的特点,特意带上了长焦镜头和增倍镜。走在河道旁,在欣赏两边古老建筑、市井风情的同时,最关心的就是驳岸上的船缆石了。 船缆石是一块块花岗岩浮雕,分别点缀在古镇的驳岸上、窗棂下、河滩边,如同金石家手下的印章,方寸之间趣味无穷,它们不仅反映了明清时期雕刻的工艺水平,雕刻的内容恐怕还和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有关。这些船缆石既是系船的极好设施,又是珍贵的艺术佳品。 船缆石除了有系船的功能外,还可以看出这户人家的学识背景。例如那些告老还乡的官员,会在自家门前码头的河道中刻上如意形状的船缆石,如果是要考学的,则将自家的船缆石刻成锦旗形状。从这些造型各异,出神入化,数量众多的船缆石上我们可以看出,黎里当年水上贸易是多么的发达。一组组古镇河道上的小点缀,日日目送船儿远航,时时盼望船儿晚归。船缆石已成为古镇中永远流淌的一首首小诗,古朴或精致,写意或雕琢,都坚实地折射着水乡人共同的生活信念。 如今,随着陆地交通的兴起,水运已经渐渐远离水乡百姓的生活,而那些线条简洁流畅,造型生动古朴,曾经系过千舟百舸的船缆石,也已经成为沉默在古镇岸边的一段陈年旧事。 在黎里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她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蹒跚而行的老人,烧火做饭的人家,摆摊买菜的村妇,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协调舒畅。 黎里是个江南古镇,但是她和其它的江南古镇是不一样的。古朴而不华丽,亲切而不陌生,真实而不做作,沉稳而不张扬,清静而不喧闹。走在她面前,你会有一种崇敬的感觉,会不由自主地驻足仰而视之。这就是黎里,不一样的黎里,她给我的印象是我在游历了其它古镇后所没有过的。 黎里旅游提示: 黎里镇位于吴江县城东南30公里处,距苏州市区40公里,南与浙江嘉兴、嘉善隔水相望,位于苏、浙、沪之要冲。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江南古镇。 黎里,和一代诗魂、杰出的民主主义战士、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柳亚子先生的名字连在一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唯一的"柳亚子纪念馆"就在镇中心。当代黎里人的骄子是倪征(日奥)先生,他荣任国际大法官,作为唯一的中国法官昂首于联合国国际法院的神圣殿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陆龟蒙、陆游,也曾云游黎里镇吟诗填词。 附:旅游提示: 我此次江南之行的采风路线为:北京、上海、嘉兴、乌镇、南浔、震泽(师俭堂)、黎里、西塘、同里、甪直、锦溪、朱家角、上海、北京。到上海后不出站直接买上海到福州的K163次车票,嘉兴站下车。 摄影采风以志趣相同者为好,人员组合一般不超过四人(便于包车和统一意见),除往返乘坐火车外,游览古镇宜采取包车形式,既安全可靠便捷,又可缩短路途上所占用的时间。 摄影采风以头天中午以前到达和第二天中午以前结束为最佳选择。这样安排不仅可以达到在古镇留宿一晚的目的,还可以充分利用早晚的光线,因为水乡的清晨和傍晚是拍摄的最好时机。 出发之前和拍摄之中仔细检查所带的摄影器材,广角、长焦镜头,三角架必不可少。在拍摄的时候,不仅要拍摄、关注镇内的民俗、风景,有时间还应到镇子的边缘去转转,早市、水上人家、茶馆等镜头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拍摄的。 此次采风共计9天,交通费用992元/人,住宿252元/人,吃359元/人,门票97元/人,合计:1700元/人。 文章导航: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百度贴吧 【上一篇】:品味浙北三镇【下一篇】:淡泊宁静说乌镇 相关文章:(爱在江南,难以离开;原汁原味的水乡,千年积淀的文化!)【收 藏本文】【打印文章】【关闭文章】 衣裳街,找不到回家的路[111] 水乡网恭祝"中秋佳节"快乐[103] 儿时的记忆:水乡渔趣[152] 育蚕时节采"乌多"[127] 海宁农村的灶画[128]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水乡网】网友评论:( www.shuixiang.com立场无关!)【发表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分享自@水乡网):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
本文档为【江南四大古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