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专题三汉朝至元朝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2017-10-31 50页 doc 224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0122

暂无简介

举报
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专题三汉朝至元朝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专题三汉朝至元朝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专题三汉朝至元朝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一、选择题 1((2013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唐代时期,曾出现“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象,与此相伴随,各地相继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藩镇)。导致上述局面的原因是 A(节度使膨胀 B(安史之乱 C(吐蕃的攻掠 D(藩...
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专题三汉朝至元朝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专题三汉朝至元朝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专题三汉朝至元朝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一、选择题 1((2013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唐代时期,曾出现“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象,与此相伴随,各地相继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藩镇)。导致上述局面的原因是 A(节度使膨胀 B(安史之乱 C(吐蕃的攻掠 D(藩镇割据 【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和结合所学,导致材料中局面出现的原因应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2((湖南省长郡中学2013届高三第五次月考)金榜题名源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于 A(隋朝、唐朝、唐朝 B(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 D(隋朝、唐朝、北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的发展。根据所学,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始于隋朝、唐朝、北宋。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唐朝武则天时期科举制中创立殿试;宋太祖时规定所有及第的人都成天子门生。本题选D项。 3((北京市西城区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御史台 【答案】C 【解析】考查 三省六部制。注意关键词“审定”“ 驳正违失”,唐朝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审议,故选C。 4.(2013年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试卷历史试题5题)阅读下表: 上表反应出的主要问题是 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答案】D 【解析】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变。从秦到汉是两级到三级,而到隋又回到两级,再到唐又出现三级,说明中央集权有强也有弱,故D正确。 5.(2013年广东省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联合考试文科综合试题12题)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弟子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由此汉初统治者 A(废除郡县制 B(设置中朝 C(实行察举制 D(分封诸侯王 【答案】D 【解析】考查汉初郡国并行制。刘邦认为秦朝实行郡县制,故“内亡„„、外亡„„”,为避免这种现象,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诸侯王。 6.(2013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24题)“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C.监察适用于监督宰相 D.谏官的职责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 【答案】D 【解析】材料大意是——宰相的建议听取不听取在于皇帝,谏官的意见听不听在于宰相,皇帝的得道失道则要听取谏官的。三者之间相互制衡,谏言才能起到作用。谏官,是用来约束皇帝言行的,不是用来约束宰相的。据此本题选D项,说明谏官的职责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 7.(2013年浙江省杭州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11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答案】A 【解析】本题选自2010年江苏高考卷。此题考查的是对元朝中央机关的理解。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土番,时间是元朝,而且跟佛教有关,应该理解为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 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宣政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8.(2013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15题)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答案】B 【解析】考查对封建政治的理解。关键信息: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秦废分封、行郡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官员的职位不再世袭,而“封建”的现象出现,说明官僚政治也有其弊端。ACD无从体现。 2013年汕头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第一次测评12题)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9.( 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由此可见,隋代 A(实行了科举制度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 【答案】C 【解析】“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说明了隋代中央对地方官员任免权控制的加强,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A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0.(2013年江西省六校高三年级联考25题)新华网《从“市管县”到“省管县”:地方政府改革展现新图景》一文指出:„„我国宪法确定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省、县、乡三级体制,而目前实行的却是四级行政体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在浙江开始试点,迄今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实行郡县两级制 两汉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国下有县、邑等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除州制,恢复推行郡、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A选项未针对材料具体问题进行剖析,排 。历朝执政能力和效率并没有不断提高,而是曲折发展的历程。排除B。西汉的分封制除A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C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11.(2013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三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1题)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由材料中“文人学士集团”和“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度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但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故选C。 12.(2013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15题)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的大意是:宋朝官制的设置、名称都是沿用唐朝的就制度。然而三师、三公不常设置,宰相不专门从三省长官中选出。中书省、门下省被排斥,另外中书省设置在宫中,被称作政事堂,与枢密院一起掌握大权,由此分析,说明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13.(2013年陕西省西安市高三五校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试题26题)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 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沿革。汉朝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制和征辟;察举制是从乡间推荐“孝廉”注重的是人的品德故C项不正确,此题应该选择C。 14.(2013年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5题)秦汉时期建立和健全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奏事制度、廷议制度和监察制度。其中廷议制度规定:“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度或由廷议作出决定”。此规定表明秦汉时期 A(中央集权制完善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绝对皇权已经形成 D(议会制初步确立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廷议制度是官员集体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皇帝决策失误。从廷议制度规定可以看出,皇帝决策受到廷议的影响,故B正确。本题也可排除法,A是隋唐时期,C是明清时期,D项中国古代没有出现议会制。 15.(2013年江西省鹰潭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题24题)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材料信息的大意是:“朝中本来设置中书省、门下省,以相互监督检查,中书省起草诏令制敕如有差误,则门下省当予纠驳指正。人的见解各有不同,如果往来辩论,务求准确恰当,放弃个人见解从善如流,又有什么不好呢,近来有人护己之短,于是产生仇怨隔阂,有的为了避开私人恩怨,明知其错误也不加驳正。顺从顾及某个人的脸面,造成万民的灾患,这是亡国的政治。”可见,唐太宗希望发挥门下省封驳的职能,让各部门长官集思广益,共商国策。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尚书省的要求,排除C;D项与史实不符;只有D项符合题意。 16.(2013年江苏省南京市二模历史试题1题)司马光《资治通鉴》:“初,(晋)智宣子将以瑶为后(继承人),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迭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文中智果之言表明他 A(反对立嫡以长 B(主张立君以仁 C(反对任人唯亲 D(提倡实行分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材料信息的意思是:“当初,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美发高大是长处,精于骑射是长处,„„虽然如此却很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 亡。’但智宣子没有采纳。”可见,智果主张立君以仁。故选B。 17.(2013年江苏省南京市二模历史试题4题)《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行省 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 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行省制度。从材料信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最初,行省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故选A。B、C与史实不符;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18.(2013年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七次月考试文科综合试题24题)黄仁宇曾指出:“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指 A(行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分封制 【答案】C 【解析】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 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郡县与封国交错存在,形成‘斑马式’结构。 19.(2013年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七次月考试文科综合试题27题)某朝廷讨论调兵平叛时,一位官员说:“这些地方军队平时自行抽税养兵,当命令其出兵时,却又向朝廷要粮要饷,讨伐时还常借故迟缓不前,甚至和叛贼勾结。所以动员这些军队必须审慎,否则只是多耗钱财而少功效。”该官员最可能是 A(汉代周亚夫 B(唐朝李德裕 C(宋朝王安石 D(清朝曾国藩 【答案】B 【解析】唐朝中期,地方设置的藩镇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0.(2013年安庆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12题)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答案】D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都省”和“十省”指中央和地方关系,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其余选项都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角度。 21.(2013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4题) “„„”发迹的阶梯是赙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而发达。”这种制度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均田制 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准确把握“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而发达”等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分析各选项,只有科举制符合材料所述,科举制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 22.(2013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合考试24题)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D(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 【答案】D 【解析】“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大意是:宰相的建议听取不听取在于皇帝,谏官的意见听不听在于宰相,皇帝的得道失道则要听取谏官的。三者之间相互制衡,谏言才能起到作用。谏官,是用来约束皇帝言行的,不是用来约束宰相的„„。 23.(广东省韶关市一模文综合历史试题13题)宰相张九龄向唐玄宗上书后,“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成为唐中期后官员选拔的重要原则,其本质说明 A(郡县制的开始 B(刺史制的完善 C(科举制的缺陷 D(中书门下制的实行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指没有在地方州县任职的经历,就没有担任中央台省官的资格。张九龄敏锐地发现,官员任用上重内官、轻外任的积弊,导致地方官员升迁几率小,责任感降低,地方治理水平下降;导致中央负责决策的官员不了解 地方实际情况,下情壅蔽,制定政策如同闭门造车。本质说明了科举制的缺陷,本题选C项。 24.(2013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4题)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扩大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及权限 B(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 A C(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 D(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 【答案】C 【解析】秦汉以来,地理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这种安排无疑是自古以来区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 惯例的体现。然而,客观上又容易被地方长官当做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 2013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2题)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25.( 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答案】B 【解析】本题选自2011年江苏高考卷,考查了元代行省制度。《南台备要》是元代记载御史台制度、事务等的书籍。材料大意是说江浙行省遇到“调兵剿捕”的时候,行省官员若要将事务不管大小轻重都向中央一一请示禀报,可能会延误事务的处置。如今凡是“调遣军情”和动用国库等紧急的事情,不需要再禀报,交给行省官员自行处理。据此,材料反映了当时元代的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本题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与中央权力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也未体现;地方只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平时各类事务仍受中央节制,所以ACD三项说法错误。“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 26.(安徽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3题)右图所示为 《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 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点。隋朝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取代了原先的九品中正制,自创立后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结合本题图示可了理解到,进士的出身分布广泛,但主要是士族子弟,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了多个阶层但存在一定局限,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要入仕人数有限。本题选D项,ABC三项说法与所学不符。《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 B、C表述错误。 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A、 27((山东省日照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模块考试)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chóu同‘仇’)耻最甚而奠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哪一场事件?( ) A(中唐安史之乱 B(北宋亡于女真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中唐安史之乱等四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背景的理解。中唐安史之乱是由于地方势力过大造成的,而不是由于“国家集权太甚”,故A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主要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造成的,故C、D错误;为了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北宋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最终被女真灭掉,故B项正确。 28((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 A(尚书省 B(参知政事 C(枢密院 D(军机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北宋中央政权机构,材料中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机构应是军政机构,根据所学符合的C项枢密院,管理国家军务。 29((江苏省无锡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汉初的封建,居然就名存实亡,怕也是汉初的人所不能预料的。”下列哪些措施的实施使汉初“封建”很快“名存实亡”, ?诸侯不得自治民补吏 ?令诸侯各以国邑,分封子弟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 A(?? B(?? C(?? D(??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汉武帝处理王国问题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属于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是采取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故此题应该选择A。 30.(2013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 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 【答案】C 【解析】“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大意是:当今,天下的形势像得了严重的浮肿病:小腿粗得差不多像腰围,脚指粗得差不多像大腿。平时都不能伸屈自如,一两个指头抽搐,浑身就觉得无所依赖。丧失了今天的机会而不医治,一定要成为难治的顽症。以后即使有扁鹊那样神医,也都无能为力。再联系所学,《治安策》是贾谊就诸侯国等问题向汉文帝的上书。本题选C项。 31.(2013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5题)《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由此可见 当时 ?分封制仍然存在 ?儒家思想已经影响选官制度 ?世家子弟失去优先为官特权 ?选官的对象和内容比较开放 A(?? B(?? C(??? D(??? 【答案】A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关键信息:武帝、元光无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分别体现了分封制、察举制。 32.(2013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25题)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与察举制相比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 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 【答案】A 【解析】考查考生比较分析能力。知识点: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题干强调九品中正制的“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的作用,BCD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 33.(2013年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四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试题12题)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没有一种文明可以毫不流动地存续下来;所有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以下历史现象不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美国三权分立政体的确立 B(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 C(晚清新思潮的萌发 D(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 【答案】B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明的相对封闭性。布罗代尔认为所有文明都是相互碰撞的结果,而中国的科举制完全是自身的产物,选择B项。 34((南通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是指 A(郡县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 【答案】B 【解析】考查古代选官制度。从材料中“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 有足够的学养”等可知选择B项科举制。 35((吉林市普通中学201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 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的选官制度。解答问题关键词语“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确立于西汉武帝时的察举制,选拔依据是孝廉、秀才等,“孝”“ 廉”符合材料,本题选B项。 36((安徽省池州市2013届普通高中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 【答案】B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唐朝后期”、“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结合唐末藩镇割据的阶段特征,选择B项。 37((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三省六部制 ?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A(?? B(?? C(?? D(??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黄宗羲在材料中论述了古代中央政治制度中相互牵制情况。据此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分割和限制了丞相权利;宋代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设“通判”一职。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没有体现“权利牵制”;清代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与材料也不符。本题选A项。 38.(南京市、盐城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A 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是察举制。A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项反映的是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C项反映的是察举制;D项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故选C。 39.(山西省太原市2013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写道:“所有文明都是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刺激作用得到了丰富。”以下历史现象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 B(罗马万民法的出现 C(隋唐科举制度的形成 D(晚清新思潮的萌发 【答案】C 【解析】考查文明的多样性。布罗代尔的意思是所有的文明都受到经济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中国科举制是以农为本的中国独创的制度,与贸易无关,更与外来者无关,选C。 40((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4(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朝内阁制的理解。根据题干信息“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说明内阁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权威。 41((湛江市2013年普通高考测试)《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 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王沈年轻时就具有才华,但出身寒门,被豪强所抑制,升官无望。这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标准造成的。故选B。A项题目没有反映。C项与题意无关。科举看才能,D项表述错误。 ((湖北省黄冈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42 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中的“条侯一中尉一丞相”的升迁顺序可知选官制度由血统向才能转变。 43((浙江省宁波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A(分封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材料“分权制度”中国古代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而且体现集体决策的就是唐朝的三省部制。 44((安徽省蚌埠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1.某中央官员在忆及其早年入仕经历时说,他顺利通过礼部考试,却未能通过吏部测试,不得派任官职,只好暂时接受地方政府首长聘任,担任僚佐。据此判断该官员可能身处哪一时期 A(汉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从材料中“顺利通过礼部考试,却未能通过吏部测试:可知当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可排除A。材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唐朝的进士科,是做高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但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做官,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故选B。 45((惠州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13(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这件事最可能发生在哪一时期 A(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宋元 D(明清 【答案】B 【解析】考察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从信息“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表明这属于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它存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正确答案为B。 46((茂名市2013年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设立了一个新的职务,当时全国共计13人出任这一职务,负责全国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的监察工作。这一职务是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门下省给事中 D(通判 【答案】B 【解析】考察中国汉代行政机构的设置 由材料信息“全国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监察”可以判断为考察的是地方的监察官员,符合的为B。 47((浙江省绍兴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测)3.《元史》记载:“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扬州。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迁于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诸郡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从上述史料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行省的管理区域时有变化 ?元朝的行省制度时行时废 ?路和府是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 ?行省设置和调整由中央政府决定 A(??? B(??? C(??? D(??? 【答案】D 【解析】考查元朝行省制。材料涉及元朝行省管辖区域的变化,并未提到行省制度的时行时废,排除?,选D。 48((浙江省绍兴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测)4.《清史稿?职官志一》:“初设议政处,令巩阿岱等为议政大臣,参画军要。„„用兵西北,虑儤直者洩机密,始设军机房,后改军机处。”下列关于军机处叙述正确的是 A(起迄年间为清朝雍正到咸丰 B(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中央政治机构 C(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D(由官品较低官员组成,专门“参画军要” 【答案】C 【解析】考查清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处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参与机要,上传下达,但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选择C项。 49((浙江省绍兴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测)图1“秀才看榜图”是明清时期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主要是因为 图1 A(四书五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B(朝廷用考试扩大其统治基础 C(商品经济发展到了较高水平 D(读书考试是做官的重要途径 【答案】D 【解析】考查科举制。“秀才看榜图”成为明清时期的常见社会现象,反映出科举制在 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原因就在于这是人民进入仕途最重要的途径,选D。 50((2013年西安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25(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针对这种现象,他所采取的措施是 A(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军权 B(各州公文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 C(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 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 【答案】C 【解析】考察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解。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吸取五代灭亡的教训,即武人掌权,飞扬跋扈,导致地方割据,所以他派文臣到地方坐知州。 51((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三省六部制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A(?? B(?? C(?? D(??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 “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可看出,材料反映的制度体现了官员的互相牵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符合这一特点。故答案为A项。 52((广州市执信中学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答案】C 【解析】考查唐朝科举制。图中可知科举的人才选拔范围已扩大到了寒门和小姓子弟,但仍然以士族子弟为主,还不完善,选择C项。科举制并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53((广东省粤西北“九校”2013届高三联考)毛泽东在《七律?读〈 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百代多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论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以下最能说明“百代多行秦政法”的是 A(西汉建立后刘邦封同姓子弟为王 B(汉武帝令各郡国举孝廉,向中央推荐 C(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中央机构 D(明朝实行八股取士,选拔士人,完善科举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秦政法”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A是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D从选官制度讲,C从行政制度讲,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主要措施,题目要求“最”能说明,故选C。 54((广东省粤西北“九校”2013届高三联考)亚里士多德说:“谁说应该让一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下列不能体现此思想的是 A(雅典公民大会 B(英国议会 C(明朝内阁 D(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兽性”的因素指专制主义。所以亚里士多德反对君主专制主义。故选C。 ((湖北省稳派教育名校联盟新课改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唐代以三省首长“品55 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指三省首长)职,而假以他名。”这种做法的影响不包括 A(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B(使三省首长职责模糊 C(降低了行政效率 D(提高了办事效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要理解题干古文的含义,再根据其信息来做综合判断。题干古文的大概意思是讲述三省的长官地位较高,不轻易给别人权力,所以皇帝为了牵制他们,就任命了其他官员进行牵制,只是用了其他官名而已。增加官员,互相掣肘,必然 影响办事效率,所以选D。 56((山西省晋中市2013届高三12月四校联考)科举考试到中唐时,要考判案的能力。自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而州府申辩说:“群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自居易在判词中写道:“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这表明了 A.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何较高 B.自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 C(自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 D.自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 【答案】B 【解析】考察对科举制的理解。关键信息是:“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说明此时的科举考试是有一定限制的,限制一些出身低微的,所以C错误;A错误因为唐朝时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工商业者的地位不会太高;“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说明白居易主张不分贵贱选拔有用之才,故C正确。D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来。必修一第3课。 57. (江西省红色六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段言论产生的背景是 A.战国时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B(秦朝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C.汉武帝时打击诸侯王割据势力 D.东汉时王充对神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统一思想的措施。从关键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可以看出该言论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自西汉董仲舒,其背景为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时期,故选C。 《国史新论》中纵论58. (江西省红色六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钱穆在 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欶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 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三省六部制。从关键词“首长制”到“ 委员制”可以看出相权的削弱,故选D。 59.(吉林市2011-2013学年度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观念,„„特别是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不但在封建社会是进步的,还超越时空、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 ,(世袭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提取关键词“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科举制是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60((福建省厦门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查历史试题)1905年清朝一道奏折中写道:“口口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其中口口所缺文字是 A(专制 B(科举 C(维新 D(革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是清朝的一道奏折,可排除A项,封建官僚不可能提出要求废除”专制”的奏折;CD项也不成立,1905年时清王朝没有推行“维新”,也没有革命发生。从“士人”、“ 得第之心”等信息,可以联系到材料口口所缺文字是科举。 61((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完颜绍元《天下衙门》一书中写道:“老百姓就用这‘威武富贵贫贱’六个字来形容分曹办事的州县六房书吏。”依据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分工,“贫”应该指的是 A(兵房 B(礼房 C(户房 D(工房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武”是兵房,凡兵役征募、地方武装编组等;“贫”是礼房,承办考试、祭享、礼乐、旌表这一类事务;“贱”是工房,掌管城墙、官廨、桥梁、道路修建整治等,乍听都是执役,故名之“贱”;“富”是户房,一个地方的户籍、田赋、财税、婚姻等。本题选B项。 62((北京市丰台区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汉书?王子侯表》记载汉朝某一时期,淄川王国分为剧、怀昌等十六个侯国,赵王国分为尉文、封斯等十三个侯国„„。这一时期在位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材料信息可知,王国被分为许多侯国,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63((北京市丰台区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朱子语类》写道:“每事先经 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 缴驳„„若 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这种分工体现了 A(防止独裁的民主理念 B(宰相之间的程序性制衡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废除丞相之后的新举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材料信息反映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A不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制度,并非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故C不正确。丞相制度废除于明太祖时期,而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唐时期,故D不正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体现了宰相之间的程序性制衡,故选B。 64((北京市丰台区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右图为“唐朝后期形势图”,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不相符的是 ((( A(黄河流域仍是王朝统治中心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经解决 C(地方势力类型多样 D(地方割据势力较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后期的政治。图片反映了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政局。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B与史实不符,符合题意。 65((北京市丰台区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常出现品序较低的皇帝近臣参与军国大事的现象,下列属于这种现象的是 ?汉武帝建立中朝 ?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 ?宋初设置“中书门下”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A(??? B(??? C(??? 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符合题意。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与材料中“皇帝近臣参与军国大事”无关,故选D。 66((2013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教学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官僚贵族富豪 平民 贫民 子弟 69(6, 6, 15(7, 8(7, 由上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答案】A 【解析】考查察举制。察举制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都体现了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但从表格情况看,也有不少平民、贫民通过察举制跻身仕途,这是对世卿世禄制的突破,选择A项。 67((2013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教学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 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化地方权力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考查中央集权制度。材料反映出元朝地方官员的权力制衡,但应该认识到最终还是集权于皇帝,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选择A项。B项只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68((江西省九江市2013年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饯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选官制度。汉代选官制度因阶级少,升迁机会优越,故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向公众开放的科举制的转变,有利于庶族地主和普通百姓参与政权。体现了庶族地主的崛起和士族地主的衰弱,是阶级阶层变化的结果。故选C。 69((永州市201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解题须阅读分析材料,把握材料观点,“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说明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ACD并未从材料中反映出。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史学家钱穆指出:“此70 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文献、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A. 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B.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C. 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 ,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杜佑《通典?选举典》)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根据题干“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是指通过考试进行人才选拔的科举制。A项反映的是官位可以世袭的世卿世禄制度,B项反映的是汉代出现的根据人才品行进行选拔的察举制,C项是南北朝时期根据门第出生进行人才选拔的九品中正制。 71((长沙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 从材料看,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明清时期,43, 的进士出身贫寒家庭。由此可见,科举改变了一部分人的命运,促使了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故选C。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材料信息无法反映与传统等级和门第的对比,故B不正确;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二、非选择题: 1.(2013年江苏省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21题)(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 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材料六 1855年文官改革令在英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择优取士的崭新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因而也是不列颠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起点。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2分)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2分)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3分) (4)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5年英国实行文官制度的原因。(3分) (5)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2 分) 【解析】本题考查选官制度。第(1)问,从“皆世族”的信息可以看出其选官的主要依据。联系所学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可知其依据的具体制度。第(2)问,从材料二“惟问中正” 和材料三“ 余为中正”可以看出其主要依据是九品中正制的相关规定。共同特点应和科举制开放公开的选举特点相比较来思考。第(3)问,比较型的题目要先寻找角度确立比较项。如选官的标准、范围、开放程度等。再比较两者在这个角度范围内有什么变化,组织语言作答。第(4)问,注意关键时间信息“1855年”,英国此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回顾此时期相关的知识点作答。第(5)问,影响注意两个角度要答全,即对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影响,和对西方相关制度的影响。 参考答案:(14分) (1)主要依据:血缘;(1分) 制度:嫡长子继承制。(1分) (2)原因:身为中正;门第高贵。(2分) 共同特点:封闭性、垄断性。(2分,答出一点即可) (3)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 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 选官范围:不断扩大; 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3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4)中国科举制;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3分) (5)从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演变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1分)中国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1分) 2.(2013年陕西省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文科综合试题41题)41((12分)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 故,汉代,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而国家疆域亦逐步扩大~社会文化亦逐步普及。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此在秦、汉完成之。,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惟其如此~‚考试?与 ‚铨选?~遂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之两大骨干。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则一惟礼部之考试与吏部之铨选是问。此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摇~宰相,政府首领,所不能动者。若于此等政治后面推寻其意义~此即礼运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之旨。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 评材料中钱穆关于中国古代汉唐用人制度的核心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对于材料所述选官制度作用要从积极、局限方面来认识,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第一种答案:材料观点正确。汉代选官就有了公开客观的标准,使“民众”与“政府”逐步接近。隋唐以来,科举制通过“竞选”,实现了官员的“民众”化,有利于“天下为公”;而官员日益的“民众”化推动了王室与政府的分离,也使政府日益“民众”化。作者较客观地评价了汉唐用人制度对政府变化的推动作用。 第二种答案:材料观点不正确。在中国古代皇权专制下,“王室”是国家政治的中心。用人制度的“民众”化,只是“王室”统治策略的变化,其真实意图不是为百姓,而是为“王室”统治服务的;政府也不是“民众”的政府,而是“王室”的专制工具。作者显然是夸大了用人制度改革的作用。 第三种答案:综合第一种和第二种答案,只要能自圆其说且言之有理,即给相应的分数。 评分标准: 一等(12,9分):?紧扣评论对象,对材料观点的态度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8,5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对材料观点的态度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对材料观点的态度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3.(2013年广东省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联合考试文科综合试题39题)(24分)公平、公正既是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诗人赵嘏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你认为太宗皇帝的“长策”是指什么,(2分)并做简要评价。(4分) (2)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为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有何意义,(2分) (3)19世纪以来,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欧洲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分别做出了怎样的反应,(6分) (4)为改善农民的政治、经济状况,在过渡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解析】考查古今中外和谐社会问题。第一问考查科举制及其影响。从积极、消极两 个角度分析即可。第二问考查罗马法,把握时间信息即可。第三问考查19世纪以来欧洲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社会思想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把握时间信息结合此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社会思想的成熟以及文学等领域的成就即可。 第四问把握过渡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两个关键时间信息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两个角度解答即可。 参考答案: (1)长策:科举考试。(2分) 评价:科举考试打破了长期以来按照门第选拔人才的弊端,有利于公平公正选拔人才,它给社会底层的有才之士一种希望,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求知欲,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但这一制度到明清时期已经僵化,严重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4分,其它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措施:编制《十二铜表法》。(2分) 意义:限制了贵族随便解释习惯法的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是罗马法的渊源。(2分,其它表述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政治家:建立和完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法律制度,保障社会下层的权益;建立福利国家。 思想家: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 艺术家:推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作品。(6分,每一种反应只要答出2个要点即可给2分,其它表述符合要求或举出例子也可) (4)过渡时期:政治上,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1分)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或建立合作社)。(2分) 改革开放时期:政治上,依法行政和推行乡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2分)经济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废除农业税。(3分)(评分说明:其它表述符合题意要求也可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5分。) 4.(2013年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40题)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日本发表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唐代和宋代在历史发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依据这些差异,或变化,~内 藤湖南总结说:‚总而言之~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由此他提出了‚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的唐宋历史观?。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三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畀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内藤湖南和钱穆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认识。(8分) 【解析】第一问根据材料从世卿世禄制破坏、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法律变化并不断地完善来概括。原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回答。第二问对比两则材料可以找出异同点。第三问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说明宋代社会不同于以往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25分) (1)(12分)表现: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2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2 分)法律发生变化并不断完善。(2分) 原因: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分) 分封制遭到破坏;(2分)争霸战争和改革的推动。(2分) (2)(5分)同:都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在宋代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2分) 异:钱穆认为宋代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由封建贵族社会转化为封建平民社会。内藤湖南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3分) (3)(8分)认识:宋代社会发生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重大变化。 政治方面:(2分)?选官制度:科举取士进一步扩大,以科举制为基础或途径,平民兴起,底层不断上升。(或北宋重文轻武。) ? 阶级关系上: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 经济方面:(2分)?城市经济繁荣。?四川地区最早出现纸币“交子”。?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 生,到宋代日益普遍化。 文化方面:(2分)精英的宮廷文化让位于通俗的娱乐文化。表现为:?文学方面:文 学由诗的兴盛到词的兴盛,词更能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反映了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绘画方面:由宗教政治画到山水花鸟画、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演变。(或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音乐方面: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通俗艺术较盛。 思想方面:(2分)由唐至宋,学术思想由禅学到理学即新儒学。 (以上四个方面,答出其中的任意一个要点,即可赋2分。) (2013年广东省韶关市二模文综合历史试题38题)(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5. 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迄今为止~现代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转变。按照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市定的研究~中国的‚唐宋之变?~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也揭开了现代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变和大转型的序幕,第二次和第三次大转型分别为西方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胡鞍钢 王绍光 周建明 韩毓海合著~韩毓海执笔《人间正道》 材料二:李世民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 材料三:宋代统治者是‚重商主义?者~太祖赵匡胤曾经表示 ~应‚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至神宗时~居然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朝廷的价值取向与16世纪的欧洲皇室相当类似。 ——材料二、三均摘自穆晓军著《财经简史——人类财经文明的演进和经验》 (1)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史实论证唐宋的“现代”大转型。(6分) (2)用史实分析15至18世纪促使西方崛起的原因。(6分) (3)社会主义的兴起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概括指出其在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的实践结果。(8分) (4)你认为宫崎市定是采用何种史学范式立论的,试说明理由。(5分) 【解析】第1问回答前需根据材料一对“现代大转型”说法进行理解,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来回答,政治方面: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三衙,体现了权利的制约与平衡;经济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的出现等;文化方面:科举制度完善、市民文学发展等。第2问属于综合性试题,可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西方崛起因素。第3问对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和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概括,可回答: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因斯大林模式僵化长期得不到改变,最后失败。中国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第4问考查史学范式,可根据理解和掌握,酌情回答。 (25分) (1)史实论证:政治: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三衙,体现了权利的制约与平衡。(2分,任一个史实1分,论证1分) 经济:土地买卖、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告的出现、货币经济的普及、货币的虚拟化(纸币的出现),促使市场经济的发达。(2分,任一个史实1分,论证1分。焦炭冶铁技术的突破和迅猛发展、造船与瓷器生产技术的突破,标志着第一次现代能源和制造业革命;陶瓷之路开辟,一个由中国带动的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开始形成。若此答同样赋分) 文化:科举制度消灭了贵族制度,开放了社会等级。(2分,史实1分,论证1分。儒家思想更专注于个人化思想性、民间文化发达,文艺复兴全面昌盛;三大发明定型和外传,推动欧洲社会的转型。若此答同样赋分) (此问满分为6分。) (2)原因:经济: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西方崛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分,史实1分,分析1分)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民主制度的逐步建立,为西方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前提。(2分,史实1分,分析1分)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的不断解放,为西方崛起扫除了思想障碍。(2分,史实1分,分析1分) 科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西方的崛起。(2分,史实1分,分析1分) (以上任答3点皆可,此问满分为6分。) (3)实践结果: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因斯大林模式僵化长期得不到改变,最后失败。(4分,采点和采意给分) 中国: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4分,采点和采意给分) (4)史学范式:文明史观。(2分)理由:从唐宋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文明成果得出结论。(3分,SOLO分层给分) 现代化史观。(2分)理由:从唐宋政治、经济、文化的今古变化(或现代化的特征)得出结论。(3分,SOLO分层给分) 全球史观。(2分)理由:从唐宋政治、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得出结论。(3分,SOLO分层给分) (三种观点任答一种,同样给分) 6.(2013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三第二学期统一练习文科综合试题37题)(36分)在中外历史发展长河中,社会精神风貌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 图17 (1)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社会怎样的精神风貌,(5分) 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记述了一些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社会观念的变化。 文艺复兴时期 启蒙运动时期 社需要上帝的感化和拯救~这充其量不把政府视为人的意志所创造的一会 过是一种口是心非的说法罢了。 种设臵~政府不再被认为是上帝施予人观类历史的神授之物一部分。 念 从前~贫穷备受尊敬~……此时~对希望有一种国家~使身在其中的一 正当享有财富的颂扬声不绝于耳。 切人都有成员感和共事感。 (2)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哪些观念,(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有怎样的进步。(4分) 大萧条对家庭的严重影响~可从加利福尼亚失业委员会1932年11月发表的一份中得知梗概。这份报告说:‚失业与失去收入已经破坏了许许多多家庭~使这些家庭成员……失去自尊心~摧毁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与可雇佣性……许多家庭外表上依然未变~但道德上崩溃了~他们感到没有安全~没有立足点~没有前途。……由于家庭蜕化变质~出现许多罪行:偷窃、殴打、甚至凶杀~卖淫显著增加~……喝酒和酗酒的人增多。?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第5卷 (3)依据材料,概括经济危机给美国人精神造成的影响。(2分)结合罗斯福薪政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对转变美国人精神状况起到的作用。(7分) 辛亥革命之后的20年间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变化时期,社会上出现各种主张。 (4)上述主张反映了哪些时代主题,请在每一主题后列出相关主张的所有序号。(12分)选择一个主题,阐述其时代背景。(2分)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思想演变。 (1)玄奘西游、景教流行说明唐朝时期开放、兼收,李白的诗反映了唐朝的豪迈,三省六部制反映了唐朝继往开来,开拓创新。 (2)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推崇人文主义精神,从材料中对现世的态度,人民的权利等角度分析“观念”;从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比较,启蒙运动主张建立理性王国等角度分析回答第二问。 (3)从材料信息可知,大危机使人们精神颓废,道德迷失;联系罗斯福新政在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内容回答第二问。 (4)从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实现近代化等角度分析,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7(贤臣、清官、天使都是人们对于理想执政者的称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 之治薄?。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 一一摘自《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经验》 (1)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 (2分) 材料二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一一《清官考辩》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4分) 材料三 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 一一摘自《<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人民日报》1965年12月29日, (3)材料三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历史上“清官”现象的?(2分)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 (2分) 材料四 美国1 787年宪法的奠基人麦迪逊曾说: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刺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对政府进行‘‘控制”,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什么构想?(2分) 这些构想对近代中国政治变革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解析】第一问中,三人都认识到“贤臣”对于国家的重要性;造就“贤臣”的思想因素,主要应从中国古代倡导清廉、贬斥贪腐的思想主张和理论学说等方面去考虑;造就“贤臣”的政治因素,主要应从政府对于官吏的选拔、监督和制约等方面去考虑。第二问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二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材料突出了君权对官员命运的决定作用,这种现象根源于君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三中,作者把历史上的清官放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上,单纯从“忠君”的角度认识他们的“忠”、“清”、“廉”;所以,材料三用的是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历史上清官的评价有失公正,不够全面。第四问中,对政府进行“控制”,指的是制约政府权力、避免专制独裁,启蒙思想家倡导的“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都主张制约政府权力;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构想为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答案】(1)共同点;任用贤臣是治国安邦的关键。(2分) 历史条件:传统主流思想倡导“仁政”、道德、气节; 科举制度的实行(或监察制度、谏官制度的制约等)。(2分,言之成理,一条即可) (2)现象:皇帝是否支持成为清官政治上沉浮的关键。(2分) 根源:君主专制制度。(2分) (3)方法:阶级分析法。(或阶级斗争思想、“左”的思想等)(2分) 缺陷: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历史问题(不实事求是)。(2分) (4)构想: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社会契约;实行法治等。(2分,任2点) 影响:为近代中国先进分子的政治变革和救国道路探索提供了思想武器,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分) 8((26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森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加之后来人工修筑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形成了保护中国古文明的屏障~也为自己营造(了发展空间和时间。 材料二:农业是中国的社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显著特点:一是庞大的人口~二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连续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考古证实~从商朝就形成的书面文字具有特殊意义~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尽管所持方言不同~却能认知同一文字的共同意蕴~这是最早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文明保持统一和连续性的重要支柱。……共同以大儒学共融的理论……如影随形地左右着中国文明覆盖区域人,包括朝鲜日本,的思想和行动~是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精神和理论基础。考选用人制度是保证中国文明连续的组织基础……。两千年多年来~从综合考试发展到从隋朝开始有固定文本和儒学为宗的科举制~不仅保证了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而且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了政治和思想上高度统一。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哪几类因素将中国文明与其它文明隔绝,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4分)(至少答出四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文化、科技方面举例说明传承下来的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化。(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文化保持连续性的主要原因。(8分) 【解析】第一问第(1)小问根据材料从山脉、大洋、沙漠、长城等因素来判断。第(2) 小问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回答。积极方面可以从免受入侵,促进发展角度思考,消极方面从不利于中外交流角度思考。第二问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生产工具、政府政策、水利工程等方面思考。第三问回答对今天有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化。第四问可以根据材料四概括。 【答案】(1)(8分)因素:自然因素(1分):有山脉、大洋、沙漠等(2分) 人为因素(1分):有长城(1分) 影响:使中国少遭外侵;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时间、空间;但阻隔了中外交流,不利中国文明的发展(3分) (2)(4分)因素:自然条件;品种改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水利兴修;重农措施(任答4点得4分) (3)(6分)传承的文化:省、县制;文字、思想伦理、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医学(言之有理即可) (4)(8分)原因:封闭的环境;家族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文字、学说,考选用人制度的 作用。 9((2013年西安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系双聘教授本杰明〃艾尔曼, Benjamin Elman,说:‚虽然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这种传统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如今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制度~这是从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尽管其内容改变了~但它的技术、方法和规制都被延续了下来。从这个方面看~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结合所学知识评论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史论结合)(12分) 【解析】考察对科举制的评价。做题时一定要结合材料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结合材料就是首先要领会材料中作者的观点,然后阐述自己对该观点的看法,最后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关键信息是:“从这个方面看,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第一步:提炼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得4分; 第二步: 阐述自己对该观点的看法,得4分; 第三步:结合史实说明自己观点,得4分c 10((山西省晋中市2013届高三12月四校联考)(13分)钱穆先生认为,元代社会经济、文化水准高出春秋时代百倍,但政治上却是倒退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元)中叶以后,杂剧家悉为杭州人。„„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现在)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一一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材料二 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臵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的三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并且监视附近各桥梁的守卫是否尽忠职守~如有失职~则严惩不怠。 一一,,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三 ,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王国维认为杭州成为元杂剧中心之地的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归纳元朝杭州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据材料一、二,概括当时城市的主要特色。(5分) (3)据材料三,你是否认同钱穆对行省制度的看法?并说明你的理由。(2分) (4)据上述材料,分析古代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主要作用。(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考察的主要知识点是,古代的商业及城市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问关键信息是:“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科目,一旦(现在)废之,于词曲发”,或结合教材经济重心的南移。(2)问繁荣应从规模、商品种类以及市场的分布来概括。城市的特色材料一注重文化,材料二注重经济。(3)问有材料可知钱穆的观点主要是:地方权利受到中央的压制,中央权力大于地方。“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地方发展受阻。所以评价此观点时同意的话可从局限性说;不同意时可从积极性说明。(4)问可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分析政府的作用。 【答案】(1)古都,是文化中心;前朝文人相对集中;元代废科举,儒士移情于词曲。(如果答出“经济重心南移”同样赋分)(3分) (2)打破市坊界限;市场规模大;商品种类多;交易量可观;。注重市场管理。(任3点3分)文化中心;商业中心。(2分) (3)认同: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2分) 不认同: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分) (4)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经济管理;促进文化繁荣。(3分) 11((江西省红色六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15分)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我们既然有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政府形式~……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立宪体制不愧为现代世界所产生的最稳定持久的政治结构。它经受了领土大扩张、对外战争、痛苦的内乱和国际关系的考验。…… 我将向国会要求对付危机的最后手段——向紧急状况开战的广泛行政权力~如同确实遭受外敌入侵时应该授予我的大权。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临时约法》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 有关法律、法规文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5分)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 些方面,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4分) (3)根据材料二、 你认为罗斯福所指的 “立宪体制”在罗斯福时期以及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起了什么影响,(3分) (4)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不同时期的法制建设对政治民主化建设所产生的重要影响。(3分)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罗斯福新政。《临时约法》等相关知识。第(1)问回顾所学知识可以作答。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走向衰弱的表现,注意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外关系寻找多角度作答。全球史观注意把中国当时的政策放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去理解。第(3)问,从有效信息“向紧急状况开战的广泛行政权力”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这种国家干预的政策措施,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整起了重大的影响作用,注意从利弊进行辨证解答。 【答案】(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者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2分)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1分)。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分) (2)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1分)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1分)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社会面临深重的危机。(2分) (3)变化:罗斯福新政后扩大了行政权力。(1分) 影响:这种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广泛施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增强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同时,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2分) (4)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确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3分) 12((北京市石景山区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2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并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6分) 材料二 图1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图2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机构示意图 (2) 材料二中图1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分)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直接表现是什么,(2分)综合上述图示,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答案】(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2分)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2分) 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2分) (2)皇帝至高无上,皇权高度集中;(2分)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2分)皇权专制不断加强。(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采用‘世卿世禄制’”,“ 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回答。第二小问,抓住分封制下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和郡县长官选拔的积极影响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图一是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皇权的集中。第二小问,图二中留步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丞相被废除。第三问,抓住中国古代皇权不断集中的趋势回答。
/
本文档为【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专题三汉朝至元朝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