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二战后至两德合并前西德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2017-09-20 7页 doc 35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二战后至两德合并前西德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二战后至两德合并前西德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环规10-2班 刘宇 100224203 二战后至两德合并前西德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摘要  二战后,德国作为交战国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局面,而且美苏冷战使得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西德和东德)两个国家,尽管如此,战后德国仍然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发展,战后的国的崛起令世人瞩目,成为“经济发展的优等生”,本文将先叙述战后德国面临的困境,再将德国崛起的原因分为八个部分,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 二战后  联邦德国  发展  原因   引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经济遭...
二战后至两德合并前西德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二战后至两德合并前西德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环规10-2班 刘宇 100224203 二战后至两德合并前西德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摘要  二战后,德国作为交战国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局面,而且美苏冷战使得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西德和东德)两个国家,尽管如此,战后德国仍然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发展,战后的国的崛起令世人瞩目,成为“经济发展的优等生”,本文将先叙述战后德国面临的困境,再将德国崛起的原因分为八个部分,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 二战后  联邦德国  发展  原因   引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被认为是“一个社会混乱、前途未卜的国家”。然而,仅从1948年到1952年,联邦德国的工业生产就增长 了110%。此后其经济始终保持高速而又相对稳定的增长,不断地创造着经济奇迹。从1950年到1960年,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6%,高于所有西方工业国家,迅速地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并通过经济实力陆续实现其所追求的政治目标。 一 战后德国的分裂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第三帝国”实际上也在这一天烟消灰灭。继任的前海军元帅邓尼茨认定自己的任务是执行不可避免的投降。5月7日,在兰斯艾森豪威尔司令部里,约德尔将军(Alfred Jodl)代表德国向盟军全面投降。5月8日,经苏方要求,在柏林苏军司令部再次举行受降仪式。投降于5月9日生效。 反法西斯同盟关于战争胜利结束之后处置德国的设想,在战争期间已经开始酝酿。1943年,美苏英三国首脑在伊朗德黑兰会晤,三国首脑已经谈到了分割德国的设想。 尽管在波茨坦会议记录上看是主张德国统一的,但是事实上由于同盟国军队在其所到之处各自建立自己遵循的制度,东西方都不让对方插手自己的势力范围;再加上波茨坦协定规定战后初期不设立德国中央政府,所以德国一开始就显露出政治上将被分裂的端倪。 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占领当局宣布6月21日在德国西占区实行单独币制改革,苏联当局立即以此为理由下令封锁了柏林。柏林同整个德国一样,也分裂为了东西方阵营控制下的两个部分。1949年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同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二 、战后的悲惨景象 盟国在占领德国后,对占领区实行了非纳粹化、非军事化、非工业化和民主化的“四D”。盟国的意图是使德国今后的工业规模必须限制在相当于1938年德国工业产量和生活水平的一半,使之沦为仅具三、四等工业国的经济潜力。战败后的德国,政局混乱,经济崩溃,庐舍为墟。盟国轰炸机的连续轰炸,特别是希特勒“焦土政策”的肆意破坏,几乎使德国所有城镇都成为颓垣残壁的瓦砾场。除了物质破坏外,还有交通运输的瓦解,银行体系的崩溃及带来的财政紊乱,造成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极大混乱。 三、联邦德国的崛起之路 尽管我们的国家被分裂,德意志民族仍可以被理解为辨证的统一体。旧德国的终结和德意志局部国家的成立究竟标志着德意志历史的终结还是标志着德意志历史的一个时期,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K.D埃尔德曼 1949年9月建立的以阿登纳为总理的联邦政府,在全国人民同心协力下,联邦德国的国民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50 年代是西方通常誉之为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时期。这10 年中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4%,工业总产值从487 亿马克增加到1.647 亿马克,增长了2.4 倍。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也从233 亿美元增加到726亿美元,增长2.1 倍。60 年代这10 年中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仍有5.8%,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 倍,国民生产总值以美元计增长1.6倍。其时,联邦德国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为4978 美元,相当于美国的87.9%。在资本主义大国中仅次于美国而居第二。联邦德国还有一个世界上花费最大、设计得很周详的社会保障计划1977至1978年度全年社会福利金额总计达3000 亿马克(约合1,250 亿美元),即平均每个居民享用社会福利金2015美元。 联邦德国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复兴,有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 20年间联邦德国经济发展 西德年国民生产总值 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 西德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比重 商品输出额 1950年 981亿马克 5.4% 6.4% 83.62亿马克 1970年 9200亿马克 7.5% 9.8% 1252.76亿马克 (一)良好的经济基础 战前,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就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战争期间,德国的工业又有扩展。估计集中战前全国股份公司的72.6%,股份资本的79.8%。据粗略估算,整个西德地区由战争导致的工业生产能力的减缩只在10%左右。德国原有科技文化水平较高,战后初期西部又从东部接纳了近千万难民。这支由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廉价的熟练工人组成的庞大建设大军,为联邦德国经济复兴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和人力基础。 其实,从战后德国分裂的实际情况看.德国东、西两部分在发展经济方面的客观条件是不相同的。 首先,从历史上形成的德国工业地理分布来看,东、西部各主要工业部门生产所占份额很不一致。德国分裂后,英、美、法三个占领区的工业产量占1944年的63%,而基本原料占67%,生产资料占63%,消费品工业占60%。工业地理的这种分布状况,对东部经济的发展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到1950年底,西部已基本消除了由于国家分裂造成的工业布局和生产能力严重失衡状况,而东部却长期未能解决原料和基本材料生产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失调问题。其次,从劳动力资源来看,联邦德国在50年代有着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发展经济方面未受到劳动力市场的限制。其主要原因是,除西部地区原有人口外,到柏林墙建立之前,大约1000万难民和战俘来到西部,其中就业人口约600万,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从事独立职业的能力,是一批极其宝贵的财富。例如,1954~1961年从民主德国移居到联邦德国的居民中,约有6000名医生和药剂师,8000名司法人员,750名教授,34000名教师和工程师。他们在联邦德国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民主德国以巨大代价为联邦德国培养了各方面的建设人才。再次,联邦德国政府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在联邦德国的《基本法》中,就规定了科学研究的自由权利和联邦政府对科学研究进行鼓励的政策。对于那些敢于冒险创办高技术企业的有才干的企业家,政府为之“降低风险门槛,减轻其创业的困难”。联邦德国对于科研方面的投资是巨大的,而且增长迅速。例如60年代,联邦德国在科技研究方面的经费年平均增长率达15%,为西方国家之冠。科研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逐渐上升:1948~1949年为8.52亿马克;1962年高达43亿马克,占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1.2%。联邦德国从事科学研究和发展工作的机构多种多样,有高等院校、非高等院校和工业企业界的研究机构等。德国高校历来有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传统,众多的高等院校是科研工作的主体之一。同时,政府还采取专利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来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创新。例如,根据1951年的业余发明者所得税处理规定和1969年的税收规定修正法令,业余发明者可以取得专利,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的发明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与德国政治现代化相辅相成的,是联邦德国的经济现代化。虽然德意志民族保留的人才资源、科学技术,和美援资金的流入,特别是战后德国民众的辛勤劳动都是有利的基本的元素,但我以为真正启动并快速推进西德经济现代化的杠杆,却是一种新的经济体制——社会市场经济。饱受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经济统治之苦的广大德国民众,对集权垄断经济已经深恶痛绝,同时,联邦德国资产阶级也迫切需要一种经济理论来对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这样,以竞争为基本内容、主张自由贸易而又带有福利保障的社会化色彩的社会市场经济诞生了。按照联邦德国前任经济部长艾哈德的说法,社会市场经济是“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的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以自由竞争为核心,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主张企业要独立自主。他打起反垄断旗号,宣扬“社会伙伴关系”、“阶级调和”、“公平分配”,标榜“经济人道主义”。主张通过货币、信贷、贸易、关税、投资等经济和社会政策对经济生活给予一定限度的干预,也就是说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负有调节的任务,以充分保证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和市场的有效竞争。 艾哈德推行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做法是: 1.进行银行体制改革,把国家对中央银行的控制权交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 2.放开物价。1948年6月24日颁布的《货币改革后关于经济和价格政策指导方针的》,废除了1936年实行的统制价格的90%,取消诸如香烟、酒类等商品的定量配给制,允许其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波动而涨落。 3.企业拥有完全的自主经营活动权。企业可以不受外部干预,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产计划、经营管理、自负盈亏、确定价格、职工工资、招聘和解雇雇员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兼并、转产等。企业向银行贷款或借款均受到银行的严格监督,在大公司或垄断康采恩,银行均派员参加或常驻企业监事会,甚至担任监事会成员,以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政府不得干预企业的活动。 4.经济与政治分开,充分发挥和保证个人的经济活动和积极性。根据联邦德国《企业法》的规定,职工有选择职业的自由,有提出建议和创造发明的自由,也有对企业管理者进行批评的自由。职工升迁和考核的标准,是其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和对企业的贡献。 艾哈德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开始并不为多数人所认同。但在1948年6月20日币制改革后,艾哈德就坚决推行他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主张立即取消管制、配给制和物价冻结。6月24日,公布《关于货币改革后的管制和价格政策指导原则法》,强调取缔垄断的作用。7月又公布了《关于货币改革后固定价格和监督物价》命令,废除了几十条物价限制条例。这年10月7日和11月3日,艾哈德相继颁发了《反对哄抬物价法》和《工资法》。由于艾哈德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使联邦德国的经济得以恢复。1949年的生产是1936年的80.6%,1950年工业生产比1949年提高了60%。1950年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10.6%。工人实际收入也有较大增加。从1952年起,联邦德国经济开始进入振兴和繁荣期。 (三)稳定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 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的稳定。20世纪50年代是联邦德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缺乏现成的经济政策与实践。在战后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的情况下,要想保持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尤其需要国家实行稳定经济的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在这方面,国家主要通过就业政策、分配政策、价格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达到上述目的。50年代,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生产发展新形势,联邦德国采取了充分就业政策,保障劳动者的收入稳步增长的分配政策,防止通货膨胀的物价政策,国家收入与支出相对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及社会福利保障政策,这些政策既有助于刺激总需求的增长,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经济持续增长营造了较为有利的社会环境和国内条件。 1961年颁布的《联邦社会救济法》规定,凡陷入困境而又无权在社会保障系统内得到扶助的人,有权要求社会救济。社会救济包括为维持生计而设立的补助和针对特殊困难而设立的补助。享受这类社会保险一般无需事先缴纳费用。 社会照顾的主要内容是保护家庭、妇女、母亲和儿童。如妇女的孕期、产期保护,包括从申报怀孕到产后4个月不得解雇,产后有工资照发的假期等。儿童、中小学生等的意外事故保险,则由国家承担。这些条文和规定,至今仍是社会保险的法律基础。由于实施了上述种种法规,顾及到了劳动者的切身权益,工会在提高工资方面要求比较克制,未进行大规模的有关分面的斗争,国内政治方面也未出现影响经济发展的激烈的社会争端,从而为经济繁荣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四)欧洲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 1949年底,联邦德国成为欧洲经合组织成员,根据《彼得斯贝格》加入欧洲委员会和鲁尔国际管理机构。1950年,北约决定联邦德国承担保卫欧洲的任务。1951年4月,联邦德国加入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5年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和西欧联盟。1958年,联邦德国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美、英、法还进一步修改了对联邦德国的工业和工业技术采取的限制性措施。1950年9月,纽约外长会议将普遍禁止生产射击、砍杀和刺杀武器改变为限制生产;尤其重要的是取消了对联邦德国钢产量生产的限制。1951年又将禁止生产合成橡胶和合成燃料、限制造船和生产轴承改为仅限制生产能力;完全取消对生产重型机床、铝、合成氨和氯的限制;后又取消了对化学工业科学研究的普遍监督。这些规定对联邦德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1950年6~11月,联邦德国工业产值增长了25%,同年出口总值增长了120%。联邦德国试图通过同西欧经济一体化达到三个目标:补充战后德国由于分裂而失去的东部经济区;参与当代国际最先进的经济大循环;彻底消除经济的依附性,形成抗衡美苏两个霸权大国的第三个力量中心。到50年代末,联邦德国实现了三个重大转变,即由昔日的敌对国向西方政治盟友的转变,由非主权国家向不完全主权国家的转变,从战争赔偿国向西方市场重要合作和竞争伙伴与对手的转变。 1958年联邦德国的各种经济因素占共同市场成员国内部总量的百分比 国民生产总值 出口贸易 黄金外汇储备 钢产量 电力 百分比(%) 36.2 39.3 48.4 45.3 41.3 (五)欧美国家对抗苏联战略以及美国的援助 联邦德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前苏联的遏制战略。早在战争尚未结束之时,面对苏联在欧洲与世界上的崛起,美、英就已在设想采取“以夷制夷”的战略和策略,对付在二战中赢得巨大国际威信的苏联。他们对西占区采取了减少赔偿和停止拆迁工业设备的措施,进而采取“救济”和“援助”的办法,使德国西部尽快“复兴”。联邦德国成立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英、法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上不断为联邦德国开绿灯,进一步为联邦德国的“复兴”与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在联邦德国的经济腾飞中,美国对其经济输血影响深远。美国的援助包括两大类:一是“美国政府对占领区的救济拨款”。在1948年以前,美国对联邦德国的援助以此为主,但实际上它延续到1950年3月底,根据这一计划,美国提供了总额达16.2亿美元的各类援助。二是“马歇尔计划”。该计划是一项具有战略目标的重建计划,它的作用远远大于“救济拨款”。美国从1948~1952年总共提供了近15.6亿美元的各类援助。其作用在于:为联邦德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长期的资金来源以及解决了进口商品时的外汇短缺;恢复和促进了联邦德国同西欧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与贸易往来;有利于稳定民心以及稳定国内政局。这个计划的实施效果明显,它加速了联邦德国经济的恢复,为其后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德国50年代经济奇迹及其原因中,可以明显看出其经济奇迹的特殊性,概而论之主要有四点:1.西德是在不享有充分主权的特殊国内条件下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处境维艰的群众渴望发展经济,很容易同国家的经济政策达成共识。朝野主要政党经过争论在经济体制抉择上认识趋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和政治保证。2.选择了既有市场竞争、又有计划与调控、还考虑社会公正三者兼顾的特殊经济模式。3.经济奇迹受到特殊机遇的影响,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有力地刺激了生产和出口,西方三国采取一系列放宽限制措施,对西德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4.经济奇迹打上了东西方冷战的特殊烙印。在冷战中,西德一手抓所谓智力和德力,一手抓经济,立足增强国力。联邦德国20世纪50年代经济奇迹对其国家政治产生了颇大影响。 结语: 回眸联邦德国几十年来的政治、经济发展历程,它没有偏离总的方向和总的目标。建设社会市场经济为使联邦德国成为经济政治国家提供了经济制度上的保证和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一个曾经误人歧途的民族改弦易辙,获得新生,并迅速崛起,是难能可贵的。德意志民族在经历了历史的炼狱之后,抛弃了历史的包袱,发扬光大了民族的优良传统,终于实现了和平与民主的现代化,与世界和平、民主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同步前进,其中的启示和教益,是耐人寻味的。 参考文献: 丁建弘.《德国通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 [美] 托尼·朱特.  战后欧洲史  新星出版社  2005年 胡荣华,胡静.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及其原因 安徽文学 2007年 何兰.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诸因素探析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教研室 刘美平. 德国"经济奇迹"深层根源探究及其对中国改革之启示 北方论丛 2002年
/
本文档为【二战后至两德合并前西德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