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静则神藏,躁则神亡

2017-11-11 6页 doc 18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则神藏,躁则神亡 中医养生有数千年的传统,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理应兼收并蓄。然而历代养生经典和养生家,无不强调养心对养生的重要性。心藏神,养心实指养神,就是要调整心态。古人所说的神明为心,是指心的思维或者人脑的思维功能。中医学认为心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持全身血脉的运行,二是主持整个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故有“心为十二官之主”的说法,表明养生首先必须养心的重要性。 养心是保持全身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活动的基础,如果心的功能不正常,就会影响到各个脏腑的功能,必将发生紊乱,气血运行的道路闭塞...
静则神藏,躁则神亡
静则神藏,躁则神亡 中医养生有数千年的传统,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理应兼收并蓄。然而历代养生经典和养生家,无不强调养心对养生的重要性。心藏神,养心实指养神,就是要调整心态。古人所说的神明为心,是指心的思维或者人脑的思维功能。中医学认为心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持全身血脉的运行,二是主持整个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故有“心为十二官之主”的说法,明养生首先必须养心的重要性。 养心是保持全身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活动的基础,如果心的功能不正常,就会影响到各个脏腑的功能,必将发生紊乱,气血运行的道路闭塞,脏腑之间失去协调,整体性遭到破坏,损伤形体,人的生命就会遭到严重的危害。那如何养心呢,养好心后,关于饮食、运动等其它方面,又该如何来养生,针对这些问,本刊主编、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马烈光教授对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陈涤平教授进行了访谈。 马烈光:陈教授好,我们都知道养心对养生的重要性,所谓“静则神藏,燥则神亡”,那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养心, 陈涤平:您刚才提到了“静则神藏”,就说明要养心首先要做到心静。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家把清心寡欲、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主要内容。静是一种心态,如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是指不为名利困扰的自然静,有助于神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因此,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宁,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健康。如果一个人终日心烦气躁,顾虑重重,异想天开,想入非非,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一旦达不到个人的欲望,就终日心神不安,烦躁不定,焦虑失眠,精神衰弱,则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将随之而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所以就需要我们调养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静坐法”,确实可以驱除疲劳,消除疾病,恢复体力,净化心灵,沐浴精神,是静以养心的好方法。每天午后稍睡片刻、晚上静坐闭目养神,元有利于神清心安。 其次是寡欲养心。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指降低人们对名利和物欲的奢望。中医学认为,“妄私奢欲出于心”,奢欲不止则会扰乱精气,不利于健康长寿。所以应避免外界事物对心神的不良刺激。在社会中,人与人相处,耳目接触,都要反映在大脑里,从而影响心神。故而耳目清净,不会让烦恼的事扰乱心神,心情自然舒畅放松。凝神敛思,少私寡欲,并非无知无欲、无奋斗目标,也不是无所作为、虚度年华。而是指在学习工作时专心致志,设法克服困难,不断进取,才能消除名利欲望,思想清净,心神内守。在工作学习之余放松思想,听听音乐,看看报纸、电视,练练字等,自得其乐,兴趣盎然,自可凝神定志,不受琐碎烦事所干扰,有利于安定心神,此即所谓“动中求静,以静养动”法,这对那些离退休在家自我感觉无所事事的老年人尤为适合。 另外,潜心阅读也能养心。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欲解除诸般烦恼,莫过于求知,而读书则是求知的重要途径之一。况且看书本身对身心非常有益,一是看书必须静下来,沉浸在书海中,这时候人的思想无忧无愁、无悲无喜;二是身体坐直,有益于气血调和及头脑静养,人体外在的营卫,内在的正气互相调和,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马烈光:病从心中来,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大多数亚健康状态都和不良心态有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变化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七情过激超出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疾病发生。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见调心养心,豁达宁静,是重要的养生前提。在此前提下,对于养生中大家非常关注的饮食,您有什么看法呢, 陈涤平:关于饮食,我的感受总结一句话就是:物以喜为补。经常有朋友咨询我平时吃 些什么“秘方”、“补药”,但实事求是的说,我平时是从来不吃什么补药的,俗话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此话绝非妄言。关键是如何通过饮食达到进补,从而有益于健康呢,近年来,见诸于报端、电视等媒体的饮食养生知识可谓是“铺天盖地”,但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令老百姓无所适从。 什么是“补”:所谓“补”,当然是补充、补其不足的意思,身体需要什么营养物质就补充什么营养物质。这就比如一个中暑或严重吐泻的患者,身体最需要的是水和盐,经过补液和补充盐份就可以恢复正常;不吃早餐而出现低血糖晕厥的病人身体最需要的当然是葡萄糖,立即给予灌服适量糖水就可以恢复正常等等,诸如此类,说明一个道理,最“补”的食物往往就是身体最需要的东西。这从喜好上就能反映出来,人们则根据喜好摄入相应的必需食物元素,就能起到补益的效果,也可以说这是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依靠这种本能,人们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古代陶弘景非常擅于养生,他曾说过:“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意思是,人若不渴而勉强饮水,会使胃部胀满,若不饿时而勉强进食,则会影响脾的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损。 马烈光:我很赞同您这一观点,一个人对某种或某类食物喜好,通常表明机体需要该类食物,满足了身体所需即为补。而对食品的喜恶,首先反映在“胃口”上。脾胃的消化功能对养生保健起到极重要的作用,中医称之为“后天之本”。如果对某种食品喜好,食后消化吸收良好,对机体自然会有好处。相反,如本身就对某些食品厌恶,食后脾胃不运,那就对身体不利。 陈涤平:对,比如少部分人不喜欢吃葱啊、姜啊、蒜啊或香菜之类的调味品,尽管这些调味品在中医看来都是“良药”,阳虚寒盛体质或冬天寒冷季节,在菜肴中添加不仅可以提高食欲,还可以提高御寒抗邪能力,但这些人闻到或吃到这些食物就会感到“恶心”,当然也就谈不上吃进口以有“补益”作用了。 入们对某些食物的喜恶也是人体自我调节的一种反应。比如肝胆功能不佳者多厌食油腻,食之则口苦、胁痛,胃寒者喜食辛辣,得寒则见胃脘或胀或痛。食欲是机体生理需要所引起的心理欲求,必需食物的获得,既补充了生理上的需要,还满足了心理上的欲求,有利于人体的心身健康。 对食物的个人喜好不能强求。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是在相当长的时间渐渐形成的,既有种族、遗传、气候、环境因素,更有家庭及其生活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已知明确与致病因素直接有关,最好顺其欲求与习性,不要过分强调忌口,否则易造成生理与心理平衡失调而加重病理反应。来自不是同地区、不同家庭的人对食物的喜好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但各自身体都能健康的生存。尽管目前许多调查长寿人群的饮食习惯如何如何,长寿地区人群的偏好如何如何,我个人更认为结合自己习惯,各人的饮食按照自己的喜好、需求与习性选用则更有益身体。 此外,对于食物的忌口,要有辩证观点。比如胆固醇对机体的利与弊,与人们的心理状态与体质有很大关系,不可将所有高胆固醇食品均视之为大敌,不敢越雷池半步。过份讲究饮食的宜忌,将自己封闭在单调乏味的食谱中,心理反而受到抑郁,同样不利于健康。各人的饮食喜好常因人与时空变化而有较大差异,不可东施效肇,应采取“顺势平衡”进行调养。 当然,“物以喜为补”、“按需进食”是适应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种饮食方式。但不能理解为“随心所欲”,毫无节制地随意进食。 马烈光:养心要静,饮食要“喜”,养身要动。请问在运动养生方面,您有什么心得, 陈涤平:《张子正蒙注》有云:“动而不离乎静之存,静而皆备其动之理,敦而不息,则化不可测。”可见动和静是宇宙间事物运动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有动必有静,有静必有动,静极生动,动极复静。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必须动静相育,形神并存,才会一派生机。 在我的养生实践中,我做到动静相宜,润养身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动;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就是静。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如果绝对化就是不恰当的,生命还在于静养。有意识地做到身动心静,动中静心,才能达到形神共养。当然,动要适度,讲究科学,过度运动有损健康,长期的剧烈运动更会破坏生命的自然节律,不会延长寿命,还会加速人体的损耗与退化,很多国家级运动员退役后身体不好也说明了这一点。古人养生功“八段锦”、“太极拳”和“易筋经”,就是动中寓静养生的典范。 静中有动,则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念和追求,绝对的静,则是死寂。静而乏动,容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则损寿。《寿世保元》记载:“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只静不动是有失偏颇的,只运动不知道好好休息就更不对。正确的养生方法应该是动静相兼,刚柔相济,亦动亦静,缺一不可。但到底偏于动养还是静养,我主张因人而异,有些人特别好动,阳气又偏旺,就必须加强心的静养,否则身动、心动、气动,就会出现上火、伤阴等热性病。相反,有的人喜欢静,如睡得太多,静坐工作,时间长了,则会耗散真气,人也会萎靡不振。但大家要注意,这和中医所说的静养是不同的,气功以静养生,强调心神静虚而气动,气动借助于心静。实际上,人体内仍然处于动势,借助于心静,静极复动,人体内是一派活泼的生机动象。 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因此,动静相宜是呵护生命的重要原则。 马烈光:有句民谚说得好,“基本吃素,坚持走路,遇事不怒,劳逸适度。”这包含了饮食、运动、心态、作息各方面,很是值得借鉴。 陈涤平:这句话还是出自毛主席的口中呢,他接见日本原首相田中角荣时,谈到养生,就总结了这四句话。“基本吃素”,是指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荤,尤其少吃那些富含胆固醇的动物内脏。但少吃不等于不吃,“过犹不及”,胆固醇多了固然有害,但少了也不行。保持正常胆固醇水平,对身体是有益的。“坚持走路”,生命在于运动,而走路就是最简便易行的运动方式。走路可以活动全身,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十分有利。 “遇事不怒”,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在心情愉快时,机体内可分泌较多有益的激素和酶。这些良性物质,能促进机体血液循环,而内脏器官得到充分的氧气和营养供给,有力地促进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能使神经细胞兴奋,延缓大脑的衰老进程。以此相反,人在情绪恶劣时,体内常常分泌出不良的激素,对人体很有害。特别是大怒伤肝,经常发脾气对身体十分不利。“劳逸适度”,人老了,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处于退化衰老的过程,不像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那样充满弹性和活力,如果劳累超过了一定限度,就可能出问题,所以说休息和劳作一定要适度。
/
本文档为【静则神藏,躁则神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