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麴鞠曲姓来源考

2017-11-15 24页 doc 76KB 95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麴鞠曲姓来源考麴鞠曲姓来源考 曲姓 读音 曲(Qū) 出处 曲姓望出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南)、陕郡(今河南陕县一带)、雁门郡(今山西北部)。 人物 曲姓适用楹联:诗书为丹桂之根教子不敢忘乎;勤俭乃黄金之本持家焉能移哉。家贵于和任年歉年丰总须经礼以时;业精于勤或劳力或劳心要必无荒无怠(这两联均为河南偃师顾县东王村曲门进士府石柱联)。曲姓历史名人,根据古籍记载,汉代有代郡太守曲谦、曲澄,太常卿曲仲尼;唐朝有曲元衡、曲承裕、曲珍、将军曲端、贞元中陈许节度使曲环;北宋有登科曲全昌;明朝有扬州同知曲从直、蒲田知县曲廉;当代有曾任北京军区...
麴鞠曲姓来源考
麴鞠曲姓来源考 曲姓 读音 曲(Qū) 出处 曲姓望出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南)、陕郡(今河南陕县一带)、雁门郡(今山西北部)。 人物 曲姓适用楹联:诗书为丹桂之根教子不敢忘乎;勤俭乃黄金之本持家焉能移哉。家贵于和任年歉年丰总须经礼以时;业精于勤或劳力或劳心要必无荒无怠(这两联均为河南偃师顾县东王村曲门进士府石柱联)。曲姓历史名人,根据古籍记载,汉代有代郡太守曲谦、曲澄,太常卿曲仲尼;唐朝有曲元衡、曲承裕、曲珍、将军曲端、贞元中陈许节度使曲环;北宋有登科曲全昌;明朝有扬州同知曲从直、蒲田知县曲廉;当代有曾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的曲保健,等等。 分布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曲姓后裔分布于陕、甘、冀、鲁、豫、京等地。 姓氏源流 曲姓是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曲(Qū)姓源流纯正,源出“姬姓”,理由如下: 1、出自姬姓,即来自鞠姓。这种来源有几个不同版本。 1).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有后名曰弃(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弃之子不窋有个儿子叫陶,生下来时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后来作了周人的首领,他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称鞠姓,即以名为姓。 2).出自战国末期燕国太子姬升,以先祖的名字为氏。燕国,属于姬姓,在战国晚期,燕易王有个儿子叫姬升,即王子升。姬升是燕易王的次夫人所生,因此虽然年长于弟弟姬哙,却属于非嫡出。在燕易王病逝后,姬升因与燕易王的长夫人所生的儿子姬哙争夺王位,结果惨遭失败,被迫躲避到了辽东东梁河(东梁河南岸),之后忿而弃姬姓而改鞠氏,称鞠升。“鞠”之一字,在古代义为“事败而好鞠之”,就是势败计穷无可奈何的意思。该支鞠氏族人就称姬升为“第一世鞠升公”,为河北鞠氏的真正鼻祖。 3).先秦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燕国上大夫鞠武,是燕国太子丹老师即太傅,据传是"鞠升"的曾孙,他推荐了名士“荆柯”。他的后人以其名字命姓,称鞠姓。他的后人以其名字命姓,称鞠姓。 以上三种鞠姓来源,终其根源,祖先均是来源于“姬姓”,武王灭纣,封(宗室)召公于北燕”,但是召公并未前往,由长子克,前往就任。 鞠改曲姓的说法有多种,大致如下: 1)长期以来,在东北和山东的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着“鞠曲一家”的故事。说是鞠姓在过去的某个朝代作大官,因为“得罪”了皇上获罪满门抄斩,鞠姓纷纷逃难,在逃难途中遇到了官军的追杀,官军问:你姓什么,答:姓鞠,由于方言的口音太重被官军错听成了姓曲,于是便躲过了一劫。还有一个故事说明初大将鞠福禄在征战中殉国,其子孙被朱元璋封在某地为定远侯云南,后来因为得罪国舅(西宫之父)获罪满门抄斩,辖地县令欲相救便问:“屈不屈,”答道:“曲”,于是便改鞠为曲。又于是在这场灾难中侥幸逃脱的鞠姓就都姓了曲,不过仅限于在活着的时候姓曲,死后续谱立碑时则必须改回姓鞠,叫做“活曲死鞠”。 2).北宋末年,鞠氏中有山东黄县冶基人鞠俨的后代鞠杲在中进士第后不久,便上书弹劾奸相张惇,结果遭到残酷报复,被获罪夷族。当时许多鞠氏族人被迫改以同音的“曲”为氏以避其难,成为现代曲氏家族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山东地区自宋朝以来就有“死鞠活曲,鞠曲一家”的传言,但在家谱上仍然记载为鞠氏。由此形成的曲氏族人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得以复姓,有一些曲氏族人复为鞠氏,还有更多的曲氏族人却“依曲为沿”,就这么称曲氏至今。 这些故事虽然看似荒诞,但是却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广为流传,据有的曲姓朋友回忆文革前曾在祖茔的墓碑上看到过“吾曲姓乃鞠氏一脉相传”的碑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清事情的原委必须得从下面的故事说起。 西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在东平王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原来是卧着的一块好端端的长方形巨石既没长腿也没人搬动却自个儿翻个身打个滚儿立了起来。东平王预感到不是好兆头(那时候的人都迷信),便在自己的宫内仿瓠山形状堆一土山,上立石像,插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妄人一个叫息夫躬(息夫,姓)另一个叫孙宠的知道后便借此大做文章,造谣中伤,以骗取皇帝的信任达到封官加爵的目的。于是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托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一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刺痛了汉哀帝,于是即不调查核实也不认真查证便立即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的人一律处死。廷尉梁相,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急忙上奏阻止,并力劝汉哀帝应重证据不要轻信口供被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判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这三位也被驱除朝廷、削职为民。鞠谭和儿子鞠閟(发“闭”音)因为避难逃避到凉州西平(古称西都,今西宁市)改姓为麴。这就是《汉书》、《风俗通义》、《资治通鉴》和《元和姓纂》上记载的“鞠谭改麴”、“避难湟中、因居西平”和“鞠麴同宗”这段真实的历史故事的来源。 自从那时开始到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鞠谭的后人始终沿两岸发展,乃湟水至成为西北地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古西州金城民彦说“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 足见其富贵和权势。在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麴氏家族出了期很多赫赫有名的战将,象同名将河北颜良文丑齐名的悍将麴义,与韩遂、马超遥相互应对抗曹操,共守西凉的战将麴演(衍)以及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仆射的麴允等。 南北朝时期西域著名的高昌国王麴嘉也出自金城榆中,麴氏高昌立国134年传承9代,最后被唐太宗的大将侯君集攻灭。麴嘉的第十世孙麴(曲)崇裕在武则天时代很有名望,被授予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到了唐代,麴姓家族有一枝从西州迁徙到江苏吴兴(今湖州),《唐书》上说:麴信陵,籍贯吴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的望江县令。时逢大旱,麴信陵带领衙属设香案日复一日的为百姓祈祷甘霖,由于他的执着感动了上苍终获大雨滂沱,缓解了旱情。同时也感动了老百姓,都自发的为他建立祠堂,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特别为他作诗《秦中吟》,诗中说道: “我闻望江县,麴令抚茕嫠;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攀辕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泣皆垂;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有一付对联这样称颂他说“祷获甘露,居易作诗歌惠政;世为豪族,西州传语望朱门”,是一个深受人民拥护的好县令。 但是,这样一个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麴氏家族到了宋代以后却突然销声匿迹,名不见经传,姓不载典籍,而且至今在中国大陆尚未发现有麴姓,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究竟哪里去了,要知分晓还得从《百家姓》说起。 据说《百家姓》自从南宋初年由钱塘县的一位儒生编辑成教材印刷发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一共流传三种版本,这三种版本的姓氏排列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都在“甄麴家封”这句上。一种是繁体字《百家姓》的“甄麴家封”, 另一种是简体字《百家姓》的“甄曲家封”,第三种是“甄魏家封”。在这三个版本中,记录“甄麴家封”的无疑是原版的延续,记载“甄曲家封”的是原版的姓氏简化版,而记录“甄魏家封”的是错版,之所以确定它为错版,是因为在上述三个版本中 的第八句记录的都是“金魏陶姜 ”,既然在前面已经编辑了“魏”姓,后面怎能重复编辑呢。从繁体的“甄麴家封” 到简体的“甄曲家封”,只是一字之差已经把麴姓转换成曲姓的过程达得淋漓尽致。 另外,曲姓宗祠有款著名的四字对联“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也可以证明这种姓氏用字的转换。一位曲姓朋友在对这付对联加的解释词上说,上联指金城“曲见”,下联指酒泉“曲珍”,并附加注释“曲见是西晋金城望族”。笔者按着这一思路查阅大量史料始终查不到“曲见”之人,经过进一步认为,所谓“曲见”者实际是“曲允”的错写,而这个曲允正是上文记载的金城豪族麴允的简写。如果这种推断成立,对联中上联的麴字和下联的曲字正是沿着“麴-曲-曲”的字形结构进行演化,其中曲字是麴字的变型,曲字是曲字的简化。 对于曲姓的起源最近看到网上有很多说法,都说:“据《风俗通》载:春秋时,晋穆侯封少子成师于曲沃,其后代便以地为姓,称曲姓。”为了求证这一论据的可靠性,笔者通篇查阅研究了现代版的《四库全书风俗通》篇,同时也查阅了《四库全书》的编辑者清代钱大昕等人的注释,又查阅了王利器为《风俗通》校注的器案。《风俗通》原名《风俗通义》,东汉末年应劭所著。《风俗通》全书三十六卷宋代已经部分失传(其中包括姓氏篇),明朝编辑《永乐大典》时根据有些典籍的记载进行了增补,经过增补编辑的《永乐大典 风俗通义》基本反映应氏原著全貌,清代的《四库全书 风俗通》篇是根据明《永乐大典》编纂而成。《四库全书》录入《风俗通》正文十卷,附加《风俗通 佚文》一卷(其中包括姓氏篇);在《风俗通 姓氏篇》中,应氏一共收录了东汉末期存在的530多个姓氏,通篇没有查到曲姓或曲氏得姓于曲沃桓叔的记载,只查到了“鞠氏,汉有尚书令鞠谭,或为麴(曲)氏(有的版本直接编辑成曲氏),音讹转改,汉有麴衍”和“韩氏,韩之先出于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万食邑于韩原,因以为氏”的记载,除此之外 连曲沃桓叔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过,不知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从哪个风俗通义中转载的。 还有人说“曲姓源出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宫”,而笔者认为,史籍记载的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宫极有可能是“专指人名”,就像孔子的学生“子路”“子由”一样。如果曲姓在当时确实已经立姓并且有正常的姓氏传续,那么这两位在《史记》上明确记录的人物连同他们的姓氏为什么在《风俗通义》、《元和姓纂》、《百家姓》这些纵贯一千多年的姓氏巨著中不予收录记载呢,事实上很多曲姓朋友也对上述观点心存疑惑,明明家传我族裔来源于鞠氏,怎么突然变成了“曲沃桓叔”“曲逆”“曲宫”的后代了呢,难怪有的曲姓朋友惊呼:“我们这个曲姓真是很特别,《百家姓》上没有,《续百家姓》上也没有,曲姓到底源出何处”~ 上述事实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含盖广阔时空的姓氏演变的历史画卷:在西汉晚期鞠谭为避祸而弃鞠改麴,麴姓经历了九百多年的发展大约在唐朝晚期到南宋晚期又逐渐演变简写成曲。这就是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的“祖上为避祸而弃鞠改曲”、 “鞠曲一家” 和“死鞠活曲”的真正来源。而且我认为,这种简写只限于姓氏演化的简写,不包含字体简化的含义,因为“曲”字同样也是一个古老的汉字,麴和曲作为汉字在古代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就象历史上的”、“曲阜“曲沃”当然不能写成“麴阜”和“ 麴沃”一样。 另外,一部修订于宣统元年的《东莱曲氏族谱》也可以证明在中华曲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鞠氏的。在这份由曲氏自己修订的族谱中“曲氏世系考”一节记载:“旧相传(曲氏)为宫保世裔鞠姓。始祖讳元英任元朝宰相,本贯黄县,茔在城北翁仲,墓表犹存。缘遭难族姓多隐名易姓流寓兹土,遂转鞠为曲。虽云考据无徵,然百古在昔先民有作详哉其言之矣。”意思是说:据相传我曲氏的远祖是一位在朝廷上位列三公九卿的宫保级鞠姓高官,这位官员因遭难而避居他乡易鞠为曲。传说虽然无从查证,但先辈们历经百代,口口相传,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不可能是无稽之谈。笔者认为《东莱曲氏族谱》中记述的这位宫保级鞠姓高官就是史志上记载的西汉尚书令鞠谭。鞠谭改麴后,麴姓一直在西北地区生活繁衍,随着家族从不断壮大到最后的没落,姓氏也在沿着“鞠麯--麴曲” 的字-形结构不断的进行演化,例如生活在唐朝前期的麴崇裕,在有的史志上就记录为“曲崇裕”,由此可以看出到唐朝前期麴姓才刚刚完成从麴到曲的演化。曲姓最早简写成“曲”是在唐代的中晚期,从河南洛阳出土的“曲元缜墓志”可以看出,到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一部分麴姓已经沿着“麴麯--曲”(新华字典中曲、麯、麴,作为姓氏都是‎‎相通的)的字形演化顺序首先简写成“曲”,而到了南宋晚期这种仅限于姓氏的字形演化才最后完成,由此,麴姓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更加便于书写的“曲”所代替。诸位试想,不然的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哪里去了, 其实,在历史上鞠姓每遇灾祸反过来都会依附于曲姓,号称“死鞠活曲”,这可能就是“鞠曲一家”情结之所在吧 长期以来,在山东半岛地区的一些鞠姓和曲姓家族中有“鞠曲一家”、“死鞠活曲”的说法。民间相传,北宋末年,山东黄县冶基人鞠俨的后代鞠杲在中进士后,上书弹劾宰相章惇,结果遭到残酷报复,获罪灭族。当时鞠氏族人纷纷逃难,后来许多人被迫改以音近的“曲”为姓,但在族谱上、墓碑上仍然记载为鞠氏,因此自金元之际就有了“死鞠活曲,鞠曲一家”的传说。还有一种说法是,元末明 初一鞠姓功臣子弟得罪国舅,获罪灭族,辖地知县欲相救,便问:“屈不屈,”答曰:“屈(曲)”,于是很多姓鞠的人便改鞠为‎‎曲。直到清代雍正年间,由此而形成的一些曲氏族人才恢复鞠姓,而更多的曲氏族人却沿袭曲姓至今。当然,这里提到的“鞠曲一家”仅限于那些由鞠改曲的,至于那些原本就曲的人则不在此列。 曲姓在莱州是一个人数非常多的姓氏,按照人口多少,仅次于王、张、李、刘、孙、杨、徐、赵、任、于,位列第11位(见《莱州市志?姓氏》的统计表),其中沙河镇的郑村一带,便是由鞠改曲的这支曲氏族人聚居的地方。郑村早在元代之前就有居民居住,清代人毛贽在《识小录》一书中曾赞美郑村“地濒大河,佳木繁荫,亦称繁富”,后来因为人口繁衍较快,分成了东郑、西郑、南郑、北郑四个行政村,居民中以曲姓居多,后来还分出了大曲家等村庄,仅沙河镇一带便有族人一千余户。这支曲姓的始祖名叫鞠进,曾任元朝的都督转运使,从黄县迁居掖县,直到民国年间县长刘国斌主持纂修《四续掖县志》时,在西郑村西南尚存鞠进的墓碑,上面还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至元二十四年”的字样。元初的元世祖和元末的元顺帝都有“至元”这一年号,前者沿用31年(1264-1294),后者仅仅沿用6年(1335-1340),所以,此处的“至元二十四年”当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即公元1287年。 得姓始祖 1. 鞠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有后名曰弃(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弃之子不窋有个儿子叫陶,生下来时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 鞠陶后来作了周人的首领,他的后代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称鞠姓。故鞠陶是得姓始祖。 2. 曲沃桓叔。成师,西周末东周初时晋国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孙,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时,封其叔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于晋之国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颇得曲沃国民拥戴。后晋臣潘父弑昭侯,而迎立桓叔,由于晋之臣民同仇敌忾,桓叔败回曲沃,于数年后(公元前732年)郁郁而终。其子曲沃庄伯亦曾兴兵攻晋,但不得结果。传至其孙曲沃武公姬时,族强势大,民心多附,他连杀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缗),尽并晋地,而代晋为诸侯,史称晋武公。武公代晋后,仍都原晋之国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后以地为氏,称曲姓,并尊曲沃桓叔为得姓始祖。笔者认为此种说法不可信,因查遍史书未见曲沃氏一说。 迁徙分布 发源 曲姓发源于今山西曲沃一带,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繁衍生息于此。战国时,三国分晋,曲姓有因仕宦关系或其他原因进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于祖居地之曲姓则由于种种原因或北徙今山西临汾一带,或南迁至今山西、河南间地的陕县一带,进而进入陕西。秦时,有御史名曲宫,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孙。两汉之际,曲姓除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繁衍迅速以外,还有一支北 迁雁门郡,并在该地逐渐形成大的聚落。魏晋南北朝时期,曲姓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族大势众,人口兴旺、昌盛,为曲姓平阳郡望、雁门郡望、陕郡郡望。隋唐两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陕州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曲环为其杰出代表。其客居陇右(今青海东郡)子孙有落籍此地者。 迁徙 唐末,曲承裕由于仕宦的原因进入安南,子孙留居当地。两宋时,特别是赵宋王朝偏安江东后,曲姓徙入南方者渐渐多起来。明初,山西曲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此后至清中叶,曲姓逐渐散居于内蒙、湖北、广西、广东、云南等广大省份。清康熙年间以后,山东、河北等地的曲姓因为谋生的原因进入东北三省,子孙遂留居当地。解放后,伴随开发北大荒、军垦、农垦之运动,有更多的曲姓落籍东北。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为中心繁衍播迁,明朝以前,主要聚居于山西境内和山西与河南交界处,明朝初年的移民运动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国北方各省扩散。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明王朝,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农民军给蒙、汉贵族、地主阶级以沉重地打击,蒙古统治集团被推翻,许多汉族地主被杀,由于封建统治者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大肆屠杀,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厮杀以及盘踞在地方上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经济残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山东、河南地区长期受到元朝军阀的摧残,以至道路榛塞,人烟断绝,多为无人之处。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如不设法改变这一状况,显然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组织生产的措施。其中屯田是很重要的措施。屯田计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以军屯规模最大,组织也最完备。而“移民就宽乡”,实行民屯也是重要措施之一,与当时北方其他省份相比,山西一带既无兵燹之苦,也无灾荒之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口数量高达400多万,比当时河北、河南两省的人口之和还要多,所以成为人口输出的主要基地。据地区周围、特别是青岛崂山一带村庄的家谱记载。大多数村庄家谱均记载,其祖先自云南迁移而来,其中曲姓村庄亦有同样记载,如沙子口街道南姜村曲氏族谱,开篇即记有:“据传,先祖于明朝永乐年间自云南大槐树里头迁移而来„„”虽是据传,但再结合周围其他村庄及有关史料记载,应该说,南姜曲姓为明朝移民,这一点基本符合史实。但有一个带普遍性的问,就是大多数家谱都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而不是山西。对这个问题,早在文革前《光明日报》就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要问祖先何处人,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文章,引证了大量的权威性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现状 如今,曲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约占全国汉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历史名人 曲宫---秦末大臣。(是否姓曲,待考,因其后近千年的史书上不见曲姓之人物.),历任御史,曾受二世之命,诏令蒙毅自杀,毅百般辩解,其知二世本意,遂杀毅。 曲 环:唐代安邑人,官至司空,封晋昌郡王。善兵法,善骑射。天宝年间(742-756年)授果毅别将。安禄山反,守邓州,平河北,败吐蕃,威名大震。后任陈许节度使,宽赋税,简条教,不三年乃五谷丰登。 曲崇裕,又作鞠崇裕,唐武则天时代人,具体生卒年不详,高昌国末帝鞠智盛的侄子,初授左豹太将军,垂拱二年(公元688年)被武则天命为中军总管,统兵十万大败越王李贞,立下大功后,被武则天封为“左武卫大将军”,赐爵为“交河郡王”,风光一时。 曲承裕---唐末人,哀帝天?年间,乘乱据有安南,领静海军节度使。 曲珍----陇干(今属甘肃)人,宋代将领。善骑射,为绥德城监押,屡挫西夏人,迁内殿崇班?又从征交趾,因功升为鹿阝延路副总管。哲宗元初,为环庆路副总管,击破西夏兵,解泾原之围,升为忠州防御使。生平不知书,而忠朴好义,善抚士卒。 曲 端:北宋人,文韬武略集于一身,惩罚了贪官污吏、奸诈小人,老百姓心里高兴,安居乐业。官宣州观察使,好读书,善作文章,长于兵略。后来被奸臣陷害,死在大牢里,人们都感到万分痛惜。 曲枢一作曲出。元朝西土人(蒙古族,非汉族,曾祖达不台,祖阿达台,父质理花台,世赠功臣,追封王爵),为元徽仁裕圣皇太后宫臣。元仁宗幼时,他入则佐视食饮,出则抱负游衍,鞠躬尽力。元武宗时任平章政事,行大司农,封应国公。仁宗即位,加太保,领崇祥院、司天台事。 曲 廉:山东篷莱人,明代官吏,明敕封大理寺评事。任莆田知县时,治理水患,兴修水利,亲率百姓复垦荒地,种植桑枣。又立社学等善举,使外流之民回归。任满后,百姓上书挽留,并立石颂其德行。 曲锐:山东莱阳县人,明代官吏。成化辛丑十七年进士。累迁为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曾因不同流合污,而被奸臣刘瑾罢职。其有治能,狱无滞囚,民人德之。恩荣坊,乃为其立。 曲敬:山东莱阳人,明朝敕封大理寺评事。昼绣坊,乃为其立。 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三国魏置,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雁门郡:战国赵置,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陕 郡:治所陕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 晋昌郡:晋分敦煌郡置晋昌郡,治所在今安西东南。辖今安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时均属敦煌郡,唐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 安康郡:即金州,古地名,西魏始置。隋改为西城郡,宋曰金州安康郡,治所西城(即今陕西省安康县)。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陕称堂:以望立堂。 晋昌堂:以望立堂。 金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安康堂。 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平阳望出; 姓启商臣。 指曲姓郡望和源流。 五言通用联 工书娴将略; 宽赋养民生。 上联:宋代镇戎人曲端,字正甫,工书而能文,娴熟兵略。官泾原路将,对外抵御西夏军,对内安定地方,以至路不拾遗。后历官宣州观察使、渭州知州。 下联:唐代安邑人曲环,喜读兵法,善于骑射。天宝年间任果毅别将,安禄山叛乱时,他参与讨伐史朝义,平定河北,又大破吐蕃兵,威名大震,封晋昌郡王。后任陈许节度使,宽赋敛,减苛政,不到三年而使境内五谷丰登。 七言通用联 工书文而娴将略; 宽赋敛以养民生。 同上。 躬率垦辟民称颂; 跋涉歼敌国始安。 上联:明代曲廉,任莆田知县时治理水患,兴修水利,亲率百姓复垦荒地,种植桑枣。又立社学,使外流之民回归。任满后百姓上书挽留,并立石颂其德行。 下联:元代曲枢,武宗时任平章政事,行大司农,封应国公。仁宗即位,加太保,领崇祥院、司天台事。 十二言通用联 尚文章,娴韬钤,敌人曳兵而走; 宽赋敛,减条例,流民襁子以归。 上联:曲端。下联:曲环。 附一:从曲氏宗祠对联看由麴到曲的姓氏演化 中华曲氏网 2012年11月14日 万家姓 首先请看曲氏的宗祠对联: 1、国王睦边功盖番境 仆射克敌誉满金城 上联典指北魏时期高昌国王曲嘉;下联典指晋代金城人官至左仆射的曲允。 2、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上联典指晋代金城豪族曲允;下联典指郡望酒泉,北齐时封安康郡王的曲珍。 3、安康世泽 陕郡家声 上联典指安康郡王曲珍;下联典指唐代陕府安邑人,官至左仆射的曲环。 4、工书文而娴将略 宽赋敛以养民生 上联典指宋朝曲端;下联典指唐朝曲环。 一、针对麴曲二姓共用一套宗祠对联的思考 前面贴的这四幅曲姓宗祠对联传播很广,翻开网页比比皆是,仔细对比阅读这四幅曲姓对联与麴氏宗祠对联一模一样,细微差别是麴氏对联用的是“麴”姓。乍一看会认为可能麴曲二姓共用一套宗祠对联,仔细想一想,麴曲两姓从字面看根本不同,曲又不是麴的简化字,怎么会共用一套宗祠对联呢,答案只有一个,共用一套宗祠对联的麴曲二姓原来同属一姓,是一家子。 那么历史上的麴姓是怎么变成曲姓的呢,我们看《百家姓》就会一目了然,老版的《百家姓》有一句叫“甄麴家封”,而新版却改成了“甄曲家封”,到此方才明了,原来是通过姓氏的字型转换才使历史上的麴姓变成现在的曲姓。有的曲姓朋友一直有疑问:我们这么大的曲姓家族为什么《百家姓》和《续百家姓》都没有记载,其实是有的,历史上的麴姓就是今天的曲姓,怎么能说《百家姓》中没有曲姓呢~ 二、从宗祠对联的内部联系,看麴曲之间的演化和传承 首先纠正一下最近在网上看到的“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的解释词。一位曲姓老先生在对这幅曲姓对联解释时说:上联指晋代金城曲见,下联指酒泉曲珍。笔者追寻“曲见”这一人名查了多部典籍也没查到晋代金城望族中有个叫曲见的,倒是查到有个叫麴允的是西州金城的世家大族,《晋书》说:“麴允,金城人也,与游氏世豪族。”《晋诗十八卷》【西州为鞠氏游氏语】中说“鞠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进一步查证,麴允是西汉末期鞠谭改麴避难湟中、因居西平(西宁)的后代,就是说他祖上原姓鞠,因为西汉尚书令鞠谭得罪汉哀帝获罪 避难西平改鞠为麴,因此老版的《晋诗十八卷》上仍然延续祖上的姓氏称鞠允,但绝大多数典籍都称麴允。麴允是西平麴氏的后代,曾做过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和左仆射,为挽救西晋灭亡驰骋疆场,忠义刚烈,西晋灭亡后自刎而死,被史家誉为忠义的化身。南北朝时期西域高昌国王麴嘉,经史学家认定也出自金城麴允之后,“国王睦边功盖番境 仆射克敌誉满金城”这幅曲姓宗祠对联说的就是这段典故,而“游氏”则是金城郡守游楷家族,能与游氏比富,麴氏的富豪程度可见一斑。 既然查不到“曲见”之人,那么曲见从何而来呢,深入探讨下去,原来曲见是曲允的错写,前面已经论证过曲姓是麴姓的字型演化,现代曲姓就是历史上的麴姓,古代的麴允现代也可以写成曲允,而“见”与“允”又字形相近,难怪这位曲老先生要把曲允错写成曲见。因此“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的上联指的是西晋金城麴允,下联指的是北齐安康郡王,豫州刺史,望出酒泉的麴珍,也就是说麴珍传承于麴允,乃一脉相承。 再看下一联“安康世泽 陕郡家声”。上联指安康郡王麴珍,下联指唐代陕府安邑人,官至皇检校左仆射,死后受封司空的曲环。关于曲环的家世经过查证,其父曲彬长期客居陇右(今青海乐都)做官,死后赠授工部尚书,曲环之孙曲元缜墓志称其祖居陕府安邑(今山西运城),这副对联说明曲环传承于麴珍也是一脉相承。 再看下一联“工书文而娴将略 宽赋敛以养民生”, 上联指宋朝曲端,下联指唐朝曲环。曲端为北宋名将,受封威武大将军,望出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父曲涣任左班殿直,在征战西夏的战役中战死,当时曲端才三岁便父荫做三班殿直。由此看来曲端传承于曲环也是一脉相承。 纵观曲氏这四幅对联的传承关系,麴允-麴珍-曲环-曲端,可谓环环相扣、榫卯相接、传承有序,尽管从西晋到北宋时间跨度长达700多年,但是按照等量置换的原理分析,西晋麴允应是宋朝曲端的先祖。 那么为什么在史典中麴允、麴珍记为姓麴,而曲环、曲端则记为姓曲,这就涉及到历史上麴曲的字型转换,新旧版的《百家姓》可以证明这种只限于姓氏的字型转换过程。由此也证明了麴与曲原本就是一个姓氏,统姓麴。再看他们的郡望,金城-酒泉-安康-陕郡-固原,根本没有提到曲沃,那么网上疯传的“曲姓是因西周曲沃桓叔的封地曲沃而得姓”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是一些看了点古书的曲姓文人根据历史典籍所进行的一种不着边际的杜撰。前文已经讨论过,曲姓是麴姓的的姓氏简化,典籍记载麴姓又是鞠姓的改姓,那么鞠曲原本就应该是一家,现代的曲姓就应该来源于历史上的鞠姓,这么庞大的曲姓竟来源于那么弱小的鞠姓心里总会感觉不舒服,加之古代信息不发达,尤其这种因为得罪皇上的隐姓埋名又难登大雅,甚至上不了家谱,只能口耳相传,久而久之传来传去便传得改了模样,由最初的“鞠麴一家”逐渐演变成“屈曲一 家”甚至“徐曲一家”等一些荒诞离奇连曲姓自己都说不清所以然的故事,于是这种牵强附会的曲沃桓叔说便应运而生。 三、曲姓在历史上的大迁徙 这要从鞠谭改麴说起。汉哀帝的尚书令鞠谭因为替皇叔东平王刘云“瓠山立石谋反事件”说情,得罪皇帝被免职,六年后,正赶上大司马王莽“迁犯者填西海”,于是率儿子鞠閟被强迁到临羌(湟源)与西平亭(西宁)一带,鞠閟更名为麴閟,是西平麴氏的一世祖,也是现代曲姓的太始祖。 麴氏在西平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三国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强大的家族武装,富甲一方,一度曾影响西北历史的强大的麴氏家族武装集团。东汉末期,西平名将麴义兵进中原,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曹魏代汉以后,以麴氏家族为首的西平部众,公开扯起“反对曹魏篡汉”的大旗,旗帜鲜明的反对曹魏政权,麴演、麴光、麴英在西平郡(西宁)先后举行三次‎‎大规模武装举事,占据郡县、割据一方,均被曹魏镇压,为了防止反叛火种复燃,曹魏当局对参与人等进行残酷的剥离与强迁,史志上记载的大规模强迁就有两次,一次迁往金城(兰州),户数不详,另一次强迁 六百户到武威、酒泉一线,这是当代曲姓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迁徙的开始,笔者推断麴允的祖上就是在这次强迁时来到金城(兰州)。而高昌国王麴嘉的祖籍,随着高昌墓葬发掘中族谱的发现,以及麴嘉第十世孙麴崇裕夫人慕容仪墓葬的发现也被众多史学家认定为金城榆中(兰州西),麴嘉来源于麴允已经成为史实。之后,到了唐代出现了曲环,宋代出现了曲端,曲姓历史名人遍布全国。 当代山东曲姓众多,很多东北曲姓家传也是来自山东。而在山东还有一个奇怪现象,就是很多曲姓集聚村庄旁边都伴有鞠姓村落,这种鞠曲共存,相生相长的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这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历史原因吗,一块墓碑的发现使探寻见到了曙光。 公元1956年在黄县冶基村挖掘出一块墓志碑,铭头为“大宋故广文助教西平郡鞠公墓并序”,墓主人名叫鞠俨,是五代后晋国子监广文馆助教。值得注意的是墓志铭头镌刻的郡望是西平郡,这说明墓主人鞠俨的祖上来自西平。鞠俨的祖上竟与麴氏为同一郡望,看来这绝不是单纯的巧合,其中必有端倪,看来只有仔细梳理鞠氏进入东莱的年代答案才能迎刃而解。经查阅《资治通鉴》笔者发现了充分的证据,据记载:公元四世纪初,东莱大地上爆发了刘伯根、王弥叛乱,公元307年,晋怀帝的太傅司马越曾派遣洛阳皇宫南宫门“公车门”的接待官,东莱黄县籍人鞠羡回乡任东莱郡长,主要任务是组织家族武装镇压王弥反叛,这种不带兵马只任虚衔的平叛,虽然客观上反映了西晋王朝已经到了日薄西山无兵可派的现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鞠羡家族是东莱的地方豪强,依靠家族的影响力足以对抗强大的王弥叛军。一般情况下,形成这种强大的家族 势力是需要多年经营的,因此推断,鞠羡的祖上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来到东莱定居,具体应判定在哪一时期呢,这得从源头说起。前文说过,西平麴氏的武装反叛遭到了曹魏当局的残酷镇压和强迁,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西平麴氏的众多人户被强行迁往金城,笔者判断正是在这次大规模强迁金城过程中,麴氏的一支转道经过数千里艰辛跋涉直接迁到东莱郡治黄县定居,由此开创了当代曲氏和鞠氏在胶东的历史存在,鞠俨墓志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正在于此。 前文所说的“鞠羡”是《资治通鉴》的记载,而在《登州府志》中却记载为“麴羡”,那么二者是不是同一个人呢,经查阅,两部文献在涉及这两个人名时记述的都是“祖孙三代皆为东莱太守”的历史事件,由此认定二者是同一个人。既然是同一个历史人物,姓氏为什么会有不同,哪个记载更趋近于真实呢,笔者认为《登州府志》“麴羡”名称记载更符合历史原貌,当代胶东庞大曲氏家族存在的现实就是最好的证明,也就是说西平麴氏在那次著名的历史大迁徙时,经过或者绕过金城迁到东莱定居最初并没有直接恢复鞠姓,仍然沿用原来的麴姓,恢复鞠姓的是麴羡之孙前燕东莱太守麴殷后代的某一支,具体时间应当判定在南燕慕容德时期青州刺史鞠仲或者其父辈,复姓的目的无非是出于对当时政权频繁更迭的政治需要和切身利益。此后,生活在宋明帝刘彧至北魏正光年间,曾做过朝廷或地方官员,籍贯为黄县都乡石羊里的鞠璋、鞠彦云祖孙,生活在晚唐到北宋籍贯为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的鞠景沂、鞠真、鞠常、鞠仲谋祖孙,生活在北宋黄县和孝乡扈顺里西野基村的鞠俨、鞠明德、鞠传式祖孙皆出其后。这就是目前胶东乃至全国曲姓普遍多于鞠姓的原因所在,也是当代胶东乃至由胶东迁徙东北各地的广大曲姓、鞠姓家庭中流传“鞠曲一家”的真正来源~ 四、说明几个问题 一是历史上曲姓恢复鞠姓不只发生在胶东一地,《大唐甘露寺尼真如碑》记载,唐朝初期末代高昌王麴智盛侄女为父祈福,自愿在长安甘露寺落发为尼,所用的法名叫鞠真如,说明这支麴氏当时已经改回鞠姓。 二是曲姓出自曲沃桓叔的说法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唐朝中晚期以后出现的个别典籍和墓碑也有相关记录,曲姓家谱的类似说法更是千篇一律,但是仔细分析,则是漏洞百出。举一例:青州博兴曲家窑曲姓宗谱的《姓氏渊源》说,曲姓是“周初曲沃桓叔‎‎封于曲沃,以地为氏”,而在同一族谱的《曲氏颂辞》中又说:“曲姓由来兮,溯源于周。其官麴氏兮,以官为氏。麴与曲之相同兮,不以麴而用乎曲.......”前后矛盾。因为地名“曲沃”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没有称呼过“麴沃”,所以麴曲不是地名的转换。毋庸置疑后者是家族的口口相传,前者乃是文人根据古代典籍的杜撰。 三是还有家传曲氏原来姓“屈”。河南南阳唐河的曲姓自述是北宋名将曲端的直系后代,并 以家谱为证,说家传原来姓屈可能是屈原的后代。实际“屈”“麴”同音,所谓姓屈者实乃姓麴也。 四是有的家谱把元朝宰相曲枢也列为曲姓先祖,这就更为荒诞无稽。经查证曲枢是西域哈喇鲁族人,祖辈生活在西土碎叶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一带,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西征,哈喇鲁酋长率部投降蒙古。曲枢之父名叫质里花台,儿子叫帖木儿,曲枢是他的汉语专用人名,他根本就不姓曲。 注:意犹未尽者请阅《鞠曲一家,一段挥之不去的历史情缘》《河北第一名将麴义及其家世》。 附二:《中华鞠氏大族谱总序言》 树有根~水有源。树高千丈~乃后土对根之哺育~江河万里~乃皇天融汇之溪流。追根溯本~人之常情也。 我鞠氏源于姬姓~是东周北燕国公族后裔。北燕国为西周成王王叔召公奭之封地~从召公封燕开始~到公元前二二二年燕王喜被秦攻灭~共传续国君四十三代。其中~传到第三十七代燕易王时~燕国发生了这样一段故事:燕易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姬昇是庶妃亚夫人所出~次子姬哙是嫡妃元夫人所出~幼子姬晟是如夫人所出。姬昇的生母原本是正妃~按照《周礼》长子姬昇应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可是出于苏秦合纵、秦燕联盟、远交近攻的政治需要~在燕文公主持下~作太子的易王迎娶了秦惠王的女儿并册立为正妃~到易王即位后又“废长立幼”剥夺了姬昇的太子名分~将姬哙立为太子~遂引起姬昇母子及其利益集团的不满。当公元前三二一年燕易王病逝时~燕国宫廷发生了争夺王位之变。宰相姬子之早有窥测王位之心~看到姬哙年少幼稚可以利用~便从中竭力支 持姬哙~姬昇夺位失败~被迫躲避到辽东东梁河北岸即后来的襄平隐姓埋名~重以周朝先祖鞠陶的名字“鞠”命姓~弃姬改鞠为鞠昇。昇公以鞠命姓~开创了中华鞠姓的历史存在~她是天下鞠姓第一人~称鞠氏的太始祖。昇公避难后~因相貌魁伟娶肃慎国凤翔公主为妻~入贅为肃慎驸马,传子期公~官授幽州尉,传子元厚公~官授挹娄太守,元厚公传三子~长子文公~官授盛都长~次子武公聘归燕国赐爵太子姬丹太傅~三子斌公无记。 上述结论不是我居庸关本人的捏造~就算借一万个胆~居庸关也不敢罔顾事实~辱没祖宗。这是在距今一千年前的南宋绍兴二十七年仲夏~仲谋公之次子砥公之七世孙性复公~为了续修洪州石岗鞠氏族谱~不远万里亲自到密州高密寻根问祖~在高密本家保存的多份唐代老谱中经过甄别筛选誊抄而来~同时誊抄的还有从昇公到北宋常公~历经一千三百年~传续四十世的鞠氏总世系。正本清源~这个鞠氏源流是真实可信的。由此居庸关断言~其他有关鞠氏来源于鞠陶或鲁之伯禽~以及直接来源于武公的说法~都是一家之言~不足为凭。 居庸关研究家族史至今已整整七年~在各界有识之士和族人的大力协助下~有幸拜谒了大约三十多部鞠氏家族谱、墓志、碑帖~结合同期史典逐一辨析甄别~鞠氏研究初见成果~基本理清了从昇公立姓至今~鞠氏家族不屈不挠顽强发展的历史脉络~著有《鞠姓的起源分衍与迁徙》三万言传世~其核心要点大略如下。 上述鞠氏源流在武公以前应是口口相传~武公以后~有存墨迹~到谭公以后应有较为完整的记录。源流中记载的“郡号汝南”~可以理解为 具体位臵或在汝南郡北太始祖昇公在做燕国太子时的封地封号~ 境与北燕国南域相重叠的一块区域~这说明鞠氏先祖在襄平以后可能居住在汝南燕地某处。到谭公时~因受到“东平王瓠山立石事件”的牵连~率子避难湟中~因居西平~改鞠为麴~其中长子孟樟公一支辗转迁徙到东莱定居~称做“死鞠活麴”~就是生者为麴~死后列谱才改回鞠姓~这支鞠氏称为“东莱鞠氏”,而次子仲珂公仍然传承鞠姓~居住于汝南燕地~称为“汝南鞠氏”。这就是《大宋故广文助教西平郡鞠公墓并序》中墓主偐公自称其祖来自西平郡~以及唐代鞠氏老谱记载的“汝南、东莱同为一宗”这种说法的真实依据。在东莱~鞠氏所改的麴姓后来有一支又恢复了鞠姓~其他大部分则沿着姓氏演化简写成了“曲”~这是当今在胶东一带盛传“鞠曲一家~死鞠活曲”的真正来源~同时也揭示了鞠氏产生两千二百年一直是小姓的根本原因。 东莱鞠氏历史聚集地:西晋羡公祖孙居掖到黄,南燕仲公居青州,北魏彦云公祖孙居黄县都乡石羊里,唐代景沂公居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五代玉闰公居高密陶哥庄,五代偐公居黄县和孝乡扈顺里西野基村,北宋彦昌公居文登文城,明代钊公居大嵩卫。汝南鞠氏的繁衍和迁徙暂无稽可查。 鞠氏早年迁徙及其再迁徙: 第十一世谭公之次孙敖公嫡传昭烈~于唐懿宗咸通二年任虔州左司理~五代后梁太祖朱晃开平元年“敕赠统兵授大‎‎将军”领兵讨寇~因功被朝廷授予执掌庐陵府衙~落籍江西吉水~至今犹存的宗嗣匾额大书“东莱世第”, 谭公之长孙敷公嫡传~第二十九世景沂公之后玉闰~由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迁居高密陶哥庄 , 第三十七世玉闰公嫡传~常公之子仲谋公之次子砥公于北宋端拱年间在洪州石岗“筑室施址~后迁宫侧”~石岗面对锦江~背靠西山万寿宫~是块风水宝地~仲谋公逝世后~“钦敕柩葬大岭鞠家林”遗址就在西山万寿宫前。砥公孝悌力田~子孙繁盛~先后发展到瑞州、吉水、抚州~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其中抚州临川的以正公于明万历戊子年官迁景邑。 第四十一世仲谋公之长子砺公携其子咏公原居开封~其直系后代杲公迁居岭南吴川县北十一都温口村, 第四十世常公之后钦林~由高密先迁洪州石岗~再迁瑞州小江南~到祖功祖德迁到后溪~祖公再迁进贤望南之黄泥垅 , 五代后晋广文助教偐公之长子~北宋随州军事判官明德公之次子传式公授爵“知江阴军事借绯”官迁江阴, 最早居住在洪州西山万寿宫前的是景祥公~其祖上何时迁到此地无从查证~到景祥公~于五代开平年间“由洪州铁柱观高洪殿前迁居平江 最后定居临湘桃林大洲~继迁巴陵凡家坳~旋移东陵柘田頓烂柴湾~ 骆坪”~至明万历年间~二十一世孙乡璠、乡璋二公北渡长江迁徙到监利、汉川、沔阳, 北宋初年~东莱养正公率族“由山左经九江迁洪州西山万寿宫”~其子石围公继迁靖安双溪~其孙善继公于北宋熙宁元年再迁麻田, 明洪武二年~德华公与妻向氏携五子从吉安府吉水县四十八都鞠家村入川落籍垫江沙河~后来发展到梁平~其子孙因“献宗扰乱”、“姚黄猖獗”有人避居滇黔, 明成化十三年孟辉公从进贤官迁云南沧川州~罢官后移居武 冈, 明弘治七年~绵阳公护驾蜀昭王入川~其家属由湖广麻城孝感乡崩土坎迁居蜀之涪陵涪云五斗坪, 明嘉靖年间~万明公率族从湖广入川落叶丰都城里斗蹬子杨柳漕。 东莱鞠氏大规模南迁发生在南宋到元初~这期间金人袭扰~蒙元入侵~战乱频繁~使得鞠氏被迫逃离家园~毁灭宗嗣~背井离乡~他们先路行到达山阳~再乘船迁徙到江淮各地~通过这次大迁徙~胶东鞠氏所剩无几。 钊公系明初军人~因军功从地处云贵川交界的乌撒卫棣大嵩卫海阳千户所~钊公单传一子清公~而清公传七子“茂盛成兴旺富‎‎贵”~七子中~其他六子暂无宗续~只有第五子旺公继承军职并留下族谱~族谱记载“原籍湖北”~而地方志却记载“原籍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旺公之后子孙茂盛~有清一代曾出现了一门七进士~钊公之后先是向北发展到文登、栖霞、莱阳一带~前清中晚期大部分跨渤海闯关东, 北宋积公从黄县东迁文登, 元末明初~鞠氏三兄弟文锡、文清、文周三公为“避红军之乱”从黄县北马野鸡沟迁居安丘„„ 以上只是鞠氏在历史迁徙中的部分有据可查的记载~列于谱序供寻根溯源之用~望后来者阅而续之。 前日~中华家族网创办人~文锡公的二十二世孙鞠庆全邀我为中华鞠氏大族谱作序~谱尚未成~何言为序~鄙言累句~以飨家门。借此对江西鞠定开~辽宁鞠向洋、鞠海峰~湖南鞠德琳、鞠雷鸣~山东鞠庆全、鞠成立、鞠维积~湖北鞠世清、贵州鞠天飞以及所有提供资料之族人谨表致意: 公元二零一四年元旦农历癸巳十二月初一后裔孙居庸关氏熏沐 拜
/
本文档为【麴鞠曲姓来源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