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权依经运病和气病的治方.doc

2017-10-13 28页 doc 53KB 37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339

暂无简介

举报
权依经运病和气病的治方.doc权依经运病和气病的治方.doc 1.五运太过不及的发病及其选用方药 ? 木运太过 病症 飧泻、注下、肠鸣、腹满、四肢重滞、善怒、眩晕、胁痛 主方 痛泻要方 防风 白术 陈皮 白芍 辅方 小柴胡汤去参、芩、枣加桂枝、茯苓、生牡蛎: 柴胡 茯苓 桂枝 半夏 生姜 生牡蛎 生甘草 ? 火运太过 病症 咳喘、咯血、嗌干、痰壅耳聋、胸胁满痛连肩背、两臂膊痛、中热、泄泻 主方 麦门冬汤去粳米加竹茹、蜂蜜:麦门冬 半夏 党参 炙甘草 竹茹 蜂蜜 大枣 辅方 小柴胡汤加瓜蒌、生山栀、葛根:柴胡 黄芩 党参 生姜 生甘草 半夏...
权依经运病和气病的治方.doc
权依经运病和气病的治方.doc 1.五运太过不及的发病及其选用方药 ? 木运太过 病症 飧泻、注下、肠鸣、腹满、四肢重滞、善怒、眩晕、胁痛 主方 痛泻要方 防风 白术 陈皮 白芍 辅方 小柴胡汤去参、芩、枣加桂枝、茯苓、生牡蛎: 柴胡 茯苓 桂枝 半夏 生姜 生牡蛎 生甘草 ? 火运太过 病症 咳喘、咯血、嗌干、痰壅耳聋、胸胁满痛连肩背、两臂膊痛、中热、泄泻 主方 麦门冬汤去粳米加竹茹、蜂蜜:麦门冬 半夏 党参 炙甘草 竹茹 蜂蜜 大枣 辅方 小柴胡汤加瓜蒌、生山栀、葛根:柴胡 黄芩 党参 生姜 生甘草 半夏 大枣 瓜蒌 山栀 葛根 ? 土运太过 病症 腹痛、清厥、体重、烦冤、肌萎、足痿、行善瘈、脚下痛、食减、四肢不举、腹满、肠鸣、溏泄 主方 肾着汤加泽泻、猪苓:炙甘草 干姜 白术 茯苓 泽泻 猪苓 辅方 ? 金运太过 病症 两胁满痛引少腹、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体重烦冤、胸痛引背、咳喘、肩背痛、尻阴股膝髀骺骺足病痛。 主方 小柴胡汤去党参黄芩大枣生姜半夏加桂枝瓜蒌白芍生牡蛎干姜五味子:柴胡 桂枝 全瓜蒌 干姜 五味子 白芍 生牡蛎 生甘草 辅方 六味汤:附片 肉桂 熟地 山萸肉 山药 茯苓 泽泻 丹皮 ? 水运太过 病症 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腹大胫肿、咳喘、寝汗出憎风、腹满、肠鸣、溏泄 主方 茯苓四逆汤:茯苓 附片 干姜 炙甘草 党参 辅方 真武汤去芍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防己木通:生姜 茯苓 白术 附片 干姜 细辛 五味子 防己 木通 ? 木运不及 病症 胠胁小腹痛、中清、肠鸣、清泻、寒热、疮疡、疿胗、疿座、咳嗽 主方 乌梅汤(丸):乌梅 黄柏 党参 桂枝 附片 细辛 黄连 当归 川椒 干姜 辅方 ? 火运不及 病症 胸中痛、胁支满痛、肩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郁冒朦昧、心痛、胁下引腰背痛屈不能伸、髋髀如别、胸腹大、溏泄、饮食不下、肠鸣、腹痛、痉挛、痿痹、足不任身。 主方 桂枝人参汤:桂枝 党参 干姜 白术 炙甘草 辅方 桂枝加附子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桂枝 生姜 炙甘草 附片 大枣 茯苓 白术 ? 土运不及 病症 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复、肌肉膶痠寒中、善怒、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食少失味。 主方 理中汤(丸):党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 辅方 真武汤:生姜 白芍 茯苓 白术 附片;逍遥丸:柴胡 白芍 当归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薄荷 煨姜 ? 金运不及 病症 咳喘、肩背?重、鼽?、血便注下、脑户连囱顶痛发热、口疮心痛 主方 百合固金汤:百合 生地 熟地 麦冬 白芍 当归 元参 生甘草 川贝 桔梗 辅方 葛根芩连汤:葛根 黄芩 黄连 生甘草;甘露饮:麦冬 天冬 生地 熟地 枇杷叶 黄 芩 炙甘草 石斛 茵陈 枳壳 ? 水运不及 病症 燥槁、癃闭、腹满、身重、濡泻寒疡流水、腰骨痛发、腘腢股膝不便、足痿清厥、 脚下痛、附肿、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膶?、目视瞮、肌肉胗发、热病膈中、痛于心腹 主方 附子理中汤:附片 党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 辅方 真武汤加防己木通:生姜 白芍 茯苓 白术 附片 防己 木通;八味汤(丸)加生 牡蛎:附片 肉桂 熟地 山萸肉 山药 茯苓 泽泻 丹皮 生牡蛎 2(六气司天在泉和分步客主加临的发病及其选用方药 2.1辰戌之纪 2.1.1岁气和客主加临 ?太阳司天 太阴在泉 病症 寒湿发、肌萎足痿不收、濡泻、血溢 方名 理中汤加竹茹赤石脂:党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 竹茹 赤石脂 ?分步 ?初气 少阴相火加临厥阴风木 病症 病温、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 方名 防风通圣散(汤):防风 荆芥 麻黄 栀子 白芍 连翘 生甘草 桔梗 川芎 当归 生石 膏 滑石 薄荷 黄芩 苍术 大黄 芒硝 ?二气 阳明燥金加临少阴君火 病症 气郁中满 方名 栀子厚朴汤:栀子 厚朴 枳壳 ?三气 太阳寒水加临少阳相火 病症 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脊闷 方名 乌梅汤(丸): ?四气厥阴风木加临太阴湿土 病症 大热、少气、肌足萎、注下赤白 方名 白头翁汤:白头翁 黄柏 黄连 秦皮 ?五气 少阴君火加临阳明燥金 病症 方名 ?终气 太阴湿土加临太阳寒水 病症 方名 2.2卯酋之纪 2.2.1岁气和客主加临 ?阳明司天 少阴在泉 病症 咳、嗌塞、寒热发、暴振慄、癃闷 方名 猪苓汤: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 ?分步 ?初气 太阴湿土加临厥阴风木 病症 中热胀、面目胕肿、善眠、鼽衄、呕、小便黄赤、甚则淋 方名 同上 ?二气 少阳相火加临少阴君火 病症 疫疠 方名 可酌选黄连解毒汤等方: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三气 阳明燥金加临少阳相火 病症 寒热 方名 小柴胡汤:柴胡 党参 黄芩 半夏 生姜 生甘草 大枣 ?四气 太阳寒水加临太阴湿土 病症 暴仆、振慄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心痛、痈肿疮疡、寒疟、骨痿血便 方名 乌梅汤(丸) ?五气 厥阴风木加临阳明燥金 病症 方名 ?终气 少阴君火加临太阳寒水 病症 病温 方名 可酌选麻杏石甘汤等方:麻黄 杏仁 生石膏 炙甘草 2.3寅申之纪 2.3.1岁气和客主加临 ?少阳司天 厥阴在泉 病症 寒中、外疮疡、内泄满、寒热疟泻、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 方名 小柴胡汤去党参黄芩加黄连茯苓防风:柴胡 黄连 茯苓 防风 半夏 生姜 生甘草 大 枣 ?分步 ?初气 少阴君火加临厥阴风木 病症 病温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肌腠疮疡 方名 乌梅丸:见木运不及主方 ?二气 太阴湿土加临少阴君火 病症 咳逆呕吐、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 方名 防风通圣散:见辰戌之纪初气方药 ?三气 少阳相火加临少阳相火 病症 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鼿衄、喉痹目赤、渴 方名 小柴胡汤去党参半夏大枣加栀子桂枝花粉干姜五味子桔梗生牡蛎连翘:柴胡 黄芩 栀子 桂枝 连翘 干姜 五味子 花粉 桔梗 生牡蛎 生甘草 ?四气 阳明燥金加临太阴湿土 病症 病满身重 方名 理中汤(丸)加茯苓附子:党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 茯苓 附片 ?五气 太阳寒水加临阳明燥金 病症 方名 ?终气 厥阴风木加临太阳寒水 病症 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咳 方名 参附汤:党参 附片 2.4丑未之纪 2.4.1岁气和客主加临 ?太阴司天 太阳在泉 病症 寒湿、腹满、身?愤、胕肿、否逆、寒厥拘急 方名 桂枝人参汤加茯苓附子:桂枝 党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 茯苓 附片 ?分步 ?初气 厥阴风木加临厥阴风木 病症 血溢、经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 方名 桂枝汤加瓜蒌根防风葛根竹茹:桂枝 白芍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瓜蒌根 防风 葛根 竹茹 ?二气 少阴君火加临少阴君火 病症 温疠大行 方名 酌选黄连解毒汤等方:见卯酋之纪二气治方 ?三气 太阴湿土加临少阳相火 病症 身重、胕肿、胸腹满 方名 理中汤(丸)加茯苓:党参 茯苓 干姜 炙甘草 茯苓 ?四气 少阳相火加临太阴湿土 病症 腠理热、血暴溢、疟胸腹满热、胪胀、甚则胕肿 方名 竹叶石膏汤去竹叶加竹茹(偏热者):竹茹 生石膏 党参 炙甘草 麦冬 半夏 梗米 胃苓汤(偏寒湿者):厚朴 苍术 陈皮 炙甘草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 肉桂 ?五气 阳明燥金加临阳明燥金 病症 寒气及体、病皮腠 方名 麻黄汤: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终气 太阳寒水加临太阳寒水 病症 关节紧固、腰椎痛 方名 麻黄加术汤: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白术 2.5子午之纪 2.5.1岁气和客主加临 ?少阴司天 阳明在泉 病症 咳喘、血溢血泄、鼿?目赤、眦疡、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 方名 麦门冬汤(偏上者):麦冬 半夏 党参 炙甘草 大枣 乌梅汤(丸)(偏于中下者):乌梅 黄柏 党参 桂枝 附片 细辛 黄连 当归 川椒 干姜 ?分步 ?初气 太阳寒水加临厥阴风木 病症 关节禁固、腰椎痛、中外疮疡 方名 荆防败毒散加黄连:荆芥 防风 甘草 茯苓 川芎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枳壳 桔梗 黄连 ?二气 厥阴风木加临少阴君火 病症 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面热 方名 小柴胡汤去党参半夏大枣加茯苓桂枝瓜蒌生牡蛎:柴胡 茯苓 桂枝、全瓜蒌、生姜、甘草、生牡蛎、黄芩 ?三气 少阴君火加临少阳相火 病症 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 方名 小柴胡汤去党参黄芩生姜大枣加桂枝白芍干姜五味子生牡蛎:柴胡 桂枝 白芍 干姜 五味子 半夏 甘草 生牡蛎 ?四气 太阴湿土加临太阴湿土 病症 寒热、嗌干、黄疸、鼿衄、饮发 方名 理中汤(丸)加茵陈竹茹茯苓:党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 茵陈 竹茹 茯苓 ?五气 少阳相火加临阳明燥金 病症 病温 方名 酌选麻杏石甘汤等方:麻黄 杏仁 生石膏 炙甘草 ?终气 阳明燥金加临太阳寒水 病症 肿于上、咳喘、血溢病生皮腠内舍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 方名 麦门冬汤加竹茹杏仁(偏于上者):麦冬 半夏 党参 炙甘草 大枣 暖肝煎(偏于下者):当归 枸杞子 小茴香 肉桂 沉香 台乌 茯苓 生姜 2.6巳亥之纪 2.6.1岁气和客主加临 ?厥阴司天 少阳在泉 病症 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形于中 方名 小柴胡汤:柴胡 党参 黄芩 半夏 生姜 生甘草 大枣 ?分步 ?初气阳明燥金加临厥阴风木 病症 病寒于右之下 方名 暖肝煎:当归 枸杞子 小茴香 肉桂 沉香 台乌 茯苓 生姜 ?二气 太阳寒水加临少阴君火 病症 热于中 方名 大青龙汤:麻黄 桂枝 炙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枣 生石膏 ?三气 厥阴风木加临少阳相火 病症 泣出、耳鸣、掉眩 方名 小柴胡汤去党参大枣加桂枝牡蛎栀子芍药:柴胡 黄芩 桂枝 半夏 生姜 甘草 生牡蛎 栀子 白芍 ?四气 少阴君火加临太阴湿土 病症 黄疸、胕肿 方名 茵陈五苓散:茵陈 猪苓 泽泻 茯苓 白术 桂枝 ?五气 太阴湿土加临阳明燥金 病症 寒气及体 方名 麻黄加术汤: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白术 ?终气 少阳相火加临太阳寒水 病症 温疠 方名 酌选黄连解毒汤等方: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表35 包括了五运太过不及的发病及其所选用的方药。表中所列病症即前面表29中的病症,是根据《素问?气交变大论》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关五运太过与不及的病 症归纳而成。表中所列主方是用治于主症、多症,而辅方则是辅助主方以治兼症少数之症。 现就方药的组成、主治、药物分量和煎服法等,一一作解于下: (1)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出于《景岳全书》 引刘草窗方。原方为泻肝补脾之剂,主治肠鸣、腹痛、泄泻、泻必腹痛等症,其病机主要是肝木乘脾、脾失运化。所以,这里我们可以借用该方来主治木运太过脾受克制而出现的飧泄、注下、肠鸣、腹满、四肢重滞等,方中的芍药以泻肝木、防风散肝胜湿、陈皮理气和中、白术补脾健运,以其泻肝木以解脾之受制、补脾气以抑肝之横逆,肝木平、脾气健,则诸症消。该方药物性味之配伍也符合《 素问?藏气法时论》 所提出的“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治则。方中各药物用量及煎服法,可取白芍6克、防风9 克、陈皮6 克、自术15克,水煎两次兑匀,分两次服。 (2)小柴胡汤是《 伤寒论》方,为少阳病主方。盖少阳属火主胆,与厥阴风木之肝相表里,肝为体而胆为用,肝胆二病可互治,故可借用本方来治疗本运太过所引起的善怒、眩晕、胁痛等症,即治胆火以泻肝木之实,取其“实则泻其子”之意。原方可去党参之甘平加桂枝之辛猛以散风邪;去黄芩之苦寒加茯苓之淡渗,以分清浊而止泄,去大枣之甘腻加牡蛎之咸平,以潜过亢之肝阳而解眩晕、胁痛等。其所用药物性味的配伍也符合《素间? 藏气法时论》 所提“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治则。本方应用时,可酌取柴胡24克、茯苓12 克、桂枝9 克、半夏9 克、生姜9克、生甘草9克、生牡蛎12克,水煎去滓,再重煎服。 ( 3 )麦门冬汤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并脉证中的一个治方,原主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用以止逆下气。这里我们借用本方治疗火运太过肺金受邪之咳嗽、咯血、嗌干、痰壅等肺为热迫而肺气上逆之证,方中麦门冬、党参、甘草、大枣养胃润肺益气,胃气得养则能生津,以达“培土生金”、气阴两长,则火邪自敛。此处所以去梗米者,以防逗留热邪;加竹茹、蜂蜜者,一清脉络之热以止血,一润肺补中以图后;方中半夏本为辛燥必品,不宜于火热之症,而此处不去半夏者是取其有降逆之功,盖肺以降为顺,降之即补之之意。方中各药味之分量可酌取麦门冬21克、半夏9克、党参6克、炙甘草6克、大枣4 枚、竹茹30克、蜂蜜30 克,水煎两次去滓,入蜜搅匀,分两次食远服。 火运太过之病症除用以上麦门冬汤外,我们还选列了小柴胡汤加味。因为小柴胡汤原治少阳证,而少阳属火,在《伤寒论》中谓:“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它与此处之症有符合之处。按症中有泄泻,应去黄芩加茯苓,而此处并未去黄岑又加葛银者,‘以其为中热泄泻,属于挟热下利,在《伤寒论》 中谓:“大阳与少旧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取其黄芩和葛根均能治热利之意;方中所以不去半夏又加瓜篓者,取其半夏有除满之功,正如《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中用半夏一样;又加瓜蒌, 取其开胸中郁热之力;加山栀,以清火邪。本方药物之用量,可酌取柴胡24克、半夏9克、全瓜蒌 18 克、党参9 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4 枚、生山栀6克、葛根24克,煎服法与上面所述的小柴胡汤相同。 (4 )肾着汤原名甘草干姜苓术汤,为《金匮要略》中治肾着之方。其病之发由于身劳汗出、衣裹冷湿而久久得之,一症见有“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这些病症均属于肾受寒湿之邪,着而不去,以致形成肾着之病,所以,这里我们可以借用本方来治疗土运太过致肾经受湿之证。表中所列病症虽与原方主治之症多不尽相符,但二者之病因均属寒湿之邪为害,取其“异病同治”之法。方中又加猪苓、泽泻者,以增强利水湿之功,二并有分清蚀以止溏泻之效。方中药物用量,可取炙甘草6克、白术6克、干姜12 克、茯苓12 克、猪苓9 克、泽泻9 克,水煎二次分服。 金运太过,肝木受制不舒,则症见表中所列的胁满痛引少腹、口赤痛、眦疡、耳无所闻等,这些病症宜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柴胡汤的原方及其主治等,上面我们已有所述。至于其加减应用,我们仍木着《伤寒论》 98 条小柴胡汤下的加减法之理。但其中加瓜蒌者, 因有胸痛引背,取其“瓜蒌薤白白酒汤”治胸背痛之意,并非“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篓”之意;同样,我们于本方中加入桂枝者,因桂枝辛温能散风邪,以治目赤、眦疡等风邪所伤之症,并非“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之意。以上加减后之方药的性味配伍法则也符合《素问? 藏气法时论》 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的治则。方中的药物用量,可取柴胡24克、桂枝9克、白芍9克、干姜6克、五味子9克、甘草9克、全瓜篓18克、生社砺12克,煎,服法与前面所述的小柴胡汤相同。 (5)八味汤(丸)原名金匮肾气丸,出于《金匮要略》。原方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的肾气微弱之证,而肾气微弱之证的临床表现不仅限于上症,而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主要借用本方来治疗金运太过肺金亢而不能敷布律液于下,致使肾气微弱,出现尻阴股腠髀腨?足病者,取其其症多位下肢,为肾所主之意。方中药物共八味,其分量可取熟地(生地)24克亏、山萸肉12 克、山药12 克、茯苓9 克、泽泻9 克、丹皮9 克、附片3 克、肉桂3 克,水煎二次兑匀,分两次食前服。 ( 6)猪苓四逆汤为《伤寒论》方,原方主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即治疗汗下后阴阳两虚、水火不济之烦躁症。今水运太过,邪害心火,出现身热烦心、躁悸等心肾不相济之证,故可用该方治疗,用附子、干姜、炙甘草以挟阳,茯苓利水,党参益气。方中药物用量可取茯苓18 克、党参3 克、附片3 克、干姜5 克、炙甘草6 克,水煎二次兑匀,分两次服。 (7)真武汤出自《伤寒论》,原主治阳虚水泛的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等。这里我们借用本方治疗水运太过的腹大胫肿、咳喘、腹满、肠鸣、溏泄等水湿阻滞阳气和水胜侮土之证。方中的药物加减,我们仍遵《伤寒论》 原方的加减法,即:气逆而咳者,加干姜细辛五味;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但因水邪过盛,尚有腹大胫肿水气之症,所以我们又于原方中加入防己、木通,以增强利水之功。各药味之性味配伍,符合《素问?藏气法时论》 中的“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治则。方中各药的用量,可取生姜9克、茯苓9克、白术6克、附片3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防己9克、木通3克,水煎二次,兑匀后分两次饭前服。 ( 8 )乌梅汤(丸)方也出自《伤寒论》 ,原方一般认为主治蛔厥证,后世又有人认为属厥阴病的总方。余曾尝试,凡厥阴病提纲中所列出之症,本方均可治之。另外,用本方治疗疮疡,也常获效。据此,我们借用本方来治疗木运不及以致燥(清气)乃盛行和火气所复的寒热错杂之症,如中清、胠胁小腹痛、肠较多,与《素问?藏气法时论》 中所提出的肝、脾、肺、心等病所的治药之性味配伍原则基本相符。本方药物之用量,可酌取乌梅15 枚(大者)、细辛3克、干姜5克、黄连8克、附片3克、当归2克、蜀椒2克、桂枝3克、党参3克、黄柏3克,水煎二次,兑匀,分两次服(煎前乌梅先醋抱一宿)。 (9 )桂枝人参汤方,在《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 中两见,一治表证误下,里虚挟表热而利下不止;一治胸痹,胁下逆抢心(胁下气逆冲胸),此二者,皆属阳虚阴盛之证。故可借用该方来治疗火运不及心虚挟寒的上则胸中痛、胁支满痛、膺背肩胛间痛,中则饮食不进,下则腹痛、溏泄等阳虚阴盛之征,盖本方有补中复阳、温中通阳以散阴邪之功。本方在《伤寒论》中叫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并加重甘草用量,在《金匮要略》中,叫人参汤,也是理中汤加桂枝。但在现行的《金匮要略讲义》 中也叫人参汤,其中却只有理中汤药味而无桂枝,从主治的胁下逆抢心之症来推猜,方药中应加桂枝为妥,此以张仲景治气上冲逆用桂枝之范例可见。方药的分量为桂枝12克、党参9 克、白术9 克、干姜9 克、 炙甘草12 克,煎服时桂枝应后下,盖后下少煎则气薄,有速行于上之功。 ( 10 )桂枝加附子汤方见于《伤寒论》 ,原主治汗多于外、津亏于内,阳不足以煦、阴不足以濡的四肢微急而难以屈伸者。今火运不及寒乃盛行,故症见腰背相引而痛、屈不能伸、髋髀如别的阳气虚弱不能濡养筋脉之证和痉挛痿痹、足不任身等土气来复之证,这些病症多属太阳经气为寒湿所侵之阳虚证候,尚无阴津亏损之证。故可借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又去芍药之阴以防助阴邪之弊,再加茯苓、白术渗湿燥湿以利阳气之司化。方中药物之用量,取桂枝9 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附片3克、茯苓9克、白术9克、大枣4枚,水煎服。 ( 11)理中汤(丸)方出于《伤寒论》,原方主治霍乱寒多不用水者,有温中补虚、止呕止利之功。今借用本方可治疗因土运不及,风木来乘,寒水侮之,而发为寒中、飱泄、霍乱、腹痛等中焦虚寒之证。其药物的用量和煎服法为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9克,水煎服,服后倾刻,喝稀粥,以助药力,仿《内经》 谓:“浆粥入胃,泻乃止”之法。 土运不及之病症除用以上理中汤(丸),主治外,还可用真武汤和逍遥散作为辅方来治疗。真武汤的来处与主治等均如上述,此处可借用该方治岁土不及,寒水之气损伤阳气,致筋肉失去阳气之煦养而出现筋肉瞤痠之症,其药物所用分量和煎服法仍遵上面真武汤中所述,只是用其原方,不再去白芍(9)克。 (12)逍遥散方,出于《和剂局方》,原方主治肝郁胁痛、头痛目眩、食少等症,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之功。今用本方来治疗土运不及肝气横逆的善怒、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食少失味等肝郁脾急之证。该方药物性味的配伍法则也符合《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的治则。方中药味之用量为柴胡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炙甘草6 克、煨姜和薄荷少许,水煎服。 ( 13 )百合固金汤列于《医方集解》,为赵蕺庵之方。原方生治咽喉燥痛、咳嗽、气喘、痰中带血、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肺肾阴亏、虚火上炎之证。此处为金运不及,炎火乃行,症见喘咳、肩背暓重、鼽嚏等肺的阴虑内热之证,故也可用本方主治。方中用百合、麦门冬、元参、二地润肺生津、滋阴清热,当归、芍药益阴养血,桔梗、贝母开提肺气、化痰平喘,生甘草清热、调和,合为养阴清热、润肺化痰之剂。各药之分量可酌情而定。若出现鼻衄等火气上逆之症者,也可选用麦勺冬汤加竹茹方,其药物组成和使用分量见上面火运太过之主治方。 (14)葛根黄芩黄连汤系《伤寒论》方。原方主治表证误下,遂挟热下利之证;后世也有用治身热而下注赤痢者。这里,我们选用本方治疗金运不及火邪乘肺,而下迫大肠的血便注下和火邪上行的头脑户囱顶疼痛之症;若下血过多者,可加阿胶9克、取其《金匮要略》中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之意。方中各药用量,可取葛根24 克,黄芩、黄连、甘草各6 克。煎服时,应先煎葛根,去上沫,再入诸药,水煎两次去滓,兑匀,分两次服。 ( 15)甘露饮也出于《和剂局方》 ,原方主治口臭、喉疮和吐衄齿龈出血等胃中湿热上蒸之证。今选用本方治疗金运不及,水气上炎的口疮等症。盖热与火同气,只是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而已。方用茵陈、黄岑清利湿热,二冬、二地、石解、甘草以补之,枇杷叶、枳壳之降以顺之,盖胃喜润而恶燥、喜降而恶升。各药之分量,可取二冬、二地各12 克,枇杷叶3克、黄芩5克、枳壳6克、石斛6克、茵陈9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 (16)附子理中汤(丸)即理中汤加附子,出自《伤寒论》,该方已于上面土运不及中有所叙述。张仲景在理中汤(丸)方的加减法中言:“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3克)”。 后世依此法来治疗脾肾阳虚的腹泻症时,常不去白术而仍加附子,故称其谓“附子理中汤”。今用本方治疗水运不及而湿土太过病症中的腹满、身重、濡泄等太阴湿土过盛之症,取其理中汤为太阴病的主方之意,再加附子以治寒疡流水,清厥足痿等阳虚之症。从本方的药物性味配伍上看,也基本符合《素?藏气法时论》 中”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的治则。 水运不及除用附子理中汤主治外,还可选用真武汤加防已、木通和八汤(丸)加牡蛎作为辅方。前者用以治疗水运不及、湿土太过、而湿阻气机的胕肿之症;但若有目闰瘛者,则为阳气不养筋肉之故、可不加防己、木通。后者用以治疗水运不及,肾阴不足,而阳无以化生的腰骨痛发、腘?股膝不便、脚下痛、筋骨并辟、目视??等阴阳两虚之证。以上两方及其加味,于上面金运水运太过中已有所述,这里不再重复作解,此处所以加牡蛎( 9 克)者,取其有益水精之功以治日视??等症。若有风木之气来复,则外而肌肉疹发(风疹)者,可用荆防败毒散冶疗;内而膈中、痛于心腹者,可用小建中汤治疗。 以上就是表35中所选用的主方与辅方,一一加以解释。下面我们就表36 中所选用的治方,按岁气之分段再逐个地加以解释。 表36 所列为六气司天在泉以及分步的客主加临的发病及其治方。表中每对地支纪年代表十年,如辰戌之纪则包括了壬辰、壬戌、戊辰、戊戌、甲辰、甲戌、庚辰、庚戌、丙辰、丙戌共十年。岁气是代表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如太阳司夭,则太阴在泉,太阴司天,则太阳在泉。客主加临是指每年因岁气而定的六步之客气加临于主气。表中之方药有总的治方,又有分步的治方,总治方为十年总症之治方,分步治方用于因分步不同而症异之加减用方,如辰戌之岁的总治方是理中汤加赤石脂,而初气之病症与十年之总病症有所不同,故可改用防风通圣散主治,等等; 辰戌之纪,太阳司天太明在泉。太阳寒水之气与太阴湿土之气相合,故病发寒湿、肌萎、足痿不收、濡泻、血溢等。诸症多属太阴病症,盖太阴脾主肌肉和四肢、主运化、主统血,所以,用太阴病主方理中汤(丸)来主治。该方的药物组成及其分量等,均于上面土运不及病症的治方中已有所述,若有血溢于上者,可于本方加竹茹9至15 克,以清脉络之热;若血溢于下者,可加赤石脂12至24克、以固之。如此,从原方和所加的药物性昧的配伍上着,基本上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所提出的“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治则。 辰戌之纪的初气为少阳相火加临厥阴风木,风火同气,故其所发病症为病温,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皆属风热之症,所以用防风通圣散以解表通里、疏风清热。该方曾主治僧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大便秘结、小便赤涩,以及疮疡肿毒、肠风痔漏、惊狂谵语、斑疹等,故此处选用本方来治疗风热肿毒之证。方中用防风、荆齐、薄荷、麻黄疏风解表,大黄、芒硝泻热于后阴,栀子、滑石泻热于前阴,桔梗、石膏、黄岑、连翘以清肺胃之热,当归、川芎、芍药和血以祛风,自术、甘草健脾益气,从而达到表解里清,则身热、头痛、肌腠疮疡等症自消。方中药物性味的配伍法则尚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的风火淫胜魄病症治则。方中各药分量可取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芍药、苍术、栀子、大黄、芒硝各1.5克,桔梗、黄芩石粉各3克:甘草6克,滑石9克,水煎服。 二气为阳明燥金加临少阴君火,火热为清凉之气所遏,则病发为气郁中满,故可用栀子豉汤主治。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原主治热扰胸中的心中懊侬症。二者表现虽不尽相同, 但其病机皆属热郁所致,故可用同一方来治疗。方中药物用量,可取生山栀6克、淡豆豉12克,煎服时应先煎桅子,后入豆豉。 三气为太阳寒水加临少阳相火,也是火为寒水之气所遏,故有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等,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因此,可用寒热并用的乌梅汤(丸)来主治。其药物性味的配伍法则也基本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寒淫所胜,乎以辛热,佐以甘苦”、“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的寒火淫胜病症之治则。方中各药之分量已如前述。 四气为厥阴风木加太阴湿土,木可克土,故病发大热少气、注下赤白等风热和湿热之症。所以,可借用治疗热痢、下重的头翁汤主治,以清热平肝止痢,况且该方在《伤寒论》中本属厥阴病方,方中的白头翁清热凉血,黄连、黄柏清热燥湿、秦皮清热燥湿凉肝以止痢。各药味之分量,可取白头翁6 克,黄连、黄柏、秦皮各9克,用一般煎服法。若偏湿,以致太阴脾为湿困,不能转输水谷之精气而发为肌足萎者,则改用理中汤(丸)主治,取其理中汤(丸)为太阴病主方之意,该方已如前所述。五气与六气,在经文中未提出具体病症,故均未选方。 卯酉之纪,阳明司天少阴在泉。阳明燥气与少阴热气相合,则灼阴耗津、故病发为咳、嗌塞、寒热发、暴振慄、癃bi等燥热之证。而猪苓汤在《伤寒论》中一治阳明病的“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的津伤和水热内蓄之证;一治少阴的“咳而呕渴,心烦不眠者”的阴虚兼水热互结之证。之热热证。二者皆属津伤阴亏之燥热证。因此,这里可借用本方来治疗。方中的阿胶育阴利水,二苓和泽泻淡渗利水,滑石去热,水利热清则诸症可消,盖本病为水热互结于里,致使小便癃闭,水上犯肺则咳,燥热上逆则嗌塞,水热互结于里致膀胱三焦腠理毫毛之气化不行而发为寒热振慄。方中各药味之分量可按等分取用,即各取9克,用一般煎服法,阿胶烊化。 卯酉之纪的初气客气太阴湿土加临主气厥阴风木,主克客(木克土)。风为阳邪,湿为阴邪,故病发为热与湿结之症,如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衄、呕、小便黄赤,甚则淋等脾肾湿热之证。所以,本证也可用猪苓汤主治,以育阴利水、清利湿热。但本证中的鼽衄一症非猪苓汤所能治者,可另选麦门冬汤加竹茹治之。用猪苓汤治疗本证时的药物用量及煎服法仍同上。 二气为二火相加,火热淫胜,则病多疫疠,可酌选黄连解毒汤主治,黄连解毒汤出于《外台秘要》 引崔氏方,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四味药物所组成,其药性皆属苦寒之品,能清上中下三焦之火邪,有泻火解毒之功。各药物之应用分量为黄连9克,黄芩、黄柏、栀子各6 克,水煎服。 三气为阳明燥金加临少阳相火,阳明清凉之气与少阳火气相合,则病发寒热。寒热往来原为少阳之主症,而少阳病之主方为小柴胡汤,故此处可借用小柴胡汤主治。小柴胡汤原方出处、药物组成及其应用分量、功用主治和煎服法等均于上面火运太过治方中已有所述。 四气为太阳寒水加临太阴湿土,四气又属岁半之后,而岁半后之主气(在泉之气)为少阴君火,故形成火热之气被寒湿之阴邪遏郁于内,因而发为暴仆、振憟、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心痛、痈肿、疮疡、疟寒、骨痿、血便等寒热错杂之证,所以这里也可选用寒热药物并用的乌梅扬(丸)主治,盖乌梅汤(丸)为厥阴病之总方,而厥阴病证也属寒热错杂之证。该方具体药物组成等,也于上面木运不及治方中已有所述。 五气为厥阴风木加临阳明燥金,秋行春令,则气和。 六气(终气)为少阴热气加临太阳寒水,冬令反得温热之气丫故病温,可酌选麻杏石甘汤等方。该方出于《伤寒论》,主治表无大热,邪热壅肺,汗出而喘之证。后世人又用此方治温病初起,以其药物之组成为辛凉解表之剂。方中麻黄与石膏相合以清宣肺中之郁热,杏仁降肺气以定喘,甘草和中,合而为清热宣肺定喘之方。各药昧之用量为麻黄12克、杏仁5克、甘草6克、生石膏24克,先煎麻黄去上沫,入诸药再煎一次,温服。如有其他温病之症者,可选用其他温病治方。 寅申之纪,少阳司天厥阴在泉,少阳为火气,厥阴为风气,风火同气。火气淫胜,则寒水来复,风热之气在外,寒水之气在内,故病发外有疮疡,内有寒中、泄满;寒热相争,则发寒热疟泻、聋瞑、呕吐;寒湿之气上乘,则上怫肿色变,此可用小柴胡汤去党参、黄芪加防风、黄连、茯苓主治。小柴胡汤方于上面木运太过治方中已有所述,这里所以去党参、黄芩者,因其有寒中、泄满之症;加防风9克、黄连5克者,以治疮疡,一取荆防败毒散中用防风之意,一取“诸痛痛疮,皆属于心”之意,加茯苓12克者,取其淡渗利水、分别清浊以止泄之意。其药物性味之配伍法则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苦发之”的风火淫胜病症之治则基木相符合。 寅申之纪的初气为客气少阴君火加临主气厥阴风木,也属木火同气,故发为病温的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疮疡等风火淫胜之证,可用厥阴病总方乌梅汤(丸)主治,该方于上面木运不及治方中已有所述,其组成药物性味之配伍基本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中风热淫胜的治则“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二气为大阴湿土加临少阴君火,二者虽属母子关系,但非同气,故病发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等火热之邪为阴湿所遏而郁于内之证,可用防风通圣散主治。该方于辰戌之纪的初气治方中已有所述,其药物牲味之配伍也符合:间《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湿热淫胜病症之治则“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热淫于内,治以威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三气的客主皆少阳相火,故病发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喉痹、目赤、渴等,可用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主治。该方于上面木运大过治方中已有所述,这里所以加栀子6 克、连翘9克者,因其有热中、血溢、脓疮、鼽衄、之故,去党参如桂枝9克者,盖耳聋、耳赤,为少阳中风之证,故加桂枝以散风邪;因其口渴,故去半夏之燥加花粉12克以清热生津;去党参、生姜、大枣加干姜6克、五味子9克者,是根据《伤寒论》 中该方的加减法,以治其咳,加桔梗9克者,开提肺气以治喉痹;加牡蛎12克者,以其少阳病多为火邪致病,用牡蛎以益阴潜阳,取其牡蛎为海水之精之意。其方药之性味配伍尚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火气淫胜之治则“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火淫于丙,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四气为阳明燥金加临太阴湿土,阳明清凉之气与太阴湿气相合,均属阴邪,故有病满身重,可用太阴病的主方理中汤主治。其中又加辛热的附子3 克者,以辛散湿、以热胜寒;以淡渗之茯苓12克及渗湿。理中汤原方于上面土运不及治方中己有所述。 五气为太阳寒水加临阳明燥金,秋冬之交行闭藏之冬令,气口乃闭,宜周密以避寒邪,调养透度,则可不发病。 六气(终气)为厥阴风木加临太阳寒水,厥阴为春木之气,太阳为冬寒之气,今冬令遇春发之气,则发而不藏,故病发关闭不禁、阳气不藏,肾气不藏而上乘,则心痛、咳,可用 参附汤主冶。参附汤出于《正体丙要》 ,原方主治阳气暴脱之证,常用治于臂阳暴脱,有回阳益气救脱之功。今用本方治疗阳气不藏而关闭不禁,以其二阴为肾所主,肾阳虚则开合无力而出现关闭不禁之症;肾阳虚则臂阴上乘于心肺,出现心痛、咳逆之症。该方药物之用量,可取党参30克、附片9克,开水煎服。 丑未之纪,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太阴湿土之气与太阳寒水之气相合,故病发寒湿、腹满、身?愤、胕肿气、否逆、寒厥、拘急等症,可用太阴病主方理中汤(丸)加桂枝即桂枝人参汤(见《伤寒论》168条主治。桂枝人参汤温中上焦之阳,以散中上焦之阴邪;再加附子温下焦之阳,以散下焦之阴邪;加茯苓,以增强渗湿利水之功。如此,上中下三焦之阳气复,则寒湿之阴邪自散,诸症目消。桂枝人参汤的组成药物及其应用分量等,火运不及治方中已有所述,另加附片3 克、茯苓12克。此药物性味之配伍法则也基本符合《素何?至真要大论》中“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的寒湿淫胜之治则。 丑未之纪的初气为厥阴风木相加,风为阳邪,风胜则燥,故病发为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等筋络失养之证,可用治疗“中风”的主方桂枝汤主治。桂枝汤原方于火运不及治方中已有所述,这里又加防风9克者,以增强祛风之力,加瓜蒌根9克、葛根12 克者,以清热生津而濡养筋脉、舒通经络;加竹茹30克者,清脉络之热以止血溢。其药物性味之配伍,符合《素问分?至真要大论》中有关风气淫胜病症的治则“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二气为少阴热气相加,故有湿疠大行,可酌选黄连解毒汤:(见卯酉之纪的二气治方)等方主治。 三气为太阴湿土加临少阳相火,又遇太阴湿土之气司天,气过盛则火熄,故病发为身重、胕肿、胸腹满等太阴湿病。所以,此处可用太阴病之主方理中汤(见土运不及病症主方)加茯苓12克主治。 四气为少阳相火加临太阴湿土,而后半年又有在泉之太阳寒水主气,故病发有腠理热、血暴溢、疟、胸腹满热、胪胀、胕肿等寒湿热症和寒热交争之证。其所用治方,若偏于热者,可用竹叶石膏汤去竹叶加竹茹,以清热止血;若偏于寒湿者,则用胃苓汤,以除湿消满胀。竹叶石膏汤原出《伤寒论》,主治病后元气受伤、津液不足、兼有余热之证,有生津益气、清热养阴之功,我们也常用本方抢疗阴虚高热之证,故此处可借用本方治疗本气病症之偏热者,其药物分量,可取竹茹30克、生石膏48克、半夏9克、麦门冬18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粳米9克,先煮前六味,去滓后纳粳米,米熟汤成,去米内服。胃苓汤即平胃散与五苓散全方,原出《丹溪心法》 ,原方主治中暑伤湿、停饮挟食、腹痛泄泻等症,有消胀行水之功,故此处借用本方治疗本气病症之偏寒湿者,其药量可取厚朴9克、苍术12克、陈皮6克、炙甘草3克、猪苓6克、泽泻6克、白术6克、茯苓12克、肉桂3克,水煎服。 五气为阳明燥金相加,阳明燥金为清凉之气,阳明又主肌肉,故有寒气及体、病发皮腠之症,可用伤寒病表证之主方麻黄汤主治。麻黄汤原出《伤寒论》,主治恶寒、无汗、脉浮紧之伤寒表证,其药物分量可取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6克、炙甘草3克,先煎麻黄去沫,再纳诸药水煎去滓温服。该方药物性味之配伍,基本上符合《素同? 至真要大论》中“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的燥气淫胜的治则。 六气(终气)为太阳寒水相加,寒水之气过盛,则病发关节禁固、腰椎痛等寒凝经脉之 证,故可用治疗寒湿淫胜之方麻黄加术汤主治。麻黄汤于上面己有所述,再加白术12克以燥内湿。 子午之纪,少阴司夭阳明在泉。少阴为热气在上,故上发为咳喘、血溢、鼽嚏、目赤、眦疡、嗌千、肿上;阳明清气在下,故下发为血泄、寒厥;寒热交争于中,故发为心痛、腰痛、腹大。所以,在治疗上若病在上者,可选用治火逆上气之方麦门冬汤(见火运太过)主治,若病在中下者,可选用寒热并用、中下兼顾的乌梅扬(丸)(见木运不及)主治,盖乌梅扬(丸)为厥阴主方,而厥阴风木与少阴君火为母子关系,属于同气,故子病也可以从母来治。该方药物性味的配伍法则也基本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的燥湿淫胜之治则。 子午之纪的初气为大阳寒水加临厥阴风木,上半年又为少阴热气司天所主,故病发有关节禁固、腰椎痛等寒邪所致的太阳之症,又有中外疮疡等少阴热气所致之症,均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黄连主治。荆防败毒散出于《摄生众妙方》 ,原方主治疮疡初起。方中荆芥、防风、羌活、独活祛风散风胜湿,柴胡疏散热邪,前胡降气行痰,桔梗、茯苓宣肺化痰,枳壳与川芍以行气血,生姜与薄荷以散寒热,加入清心火之黄连,以增强治疮疡之效,取其“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意。该方中之药味多属辛温解表之品,可兼治太阳寒邪为病之关节禁固、腰椎痛等。其药物性味之配伍也基本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中“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的风寒淫胜病症之治则。药味之用量,可取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桔梗、川芎各5克,甘草2克,黄连3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服。 二气为厥阴风本加临少阴君火,风火同气,风火上炎则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热气下注则病淋,可选用清泻少阳三焦相火郁而为病的主方小柴胡汤主治。以清风火之淫胜。小柴胡汤原方已于上面木运太过和火运太过治方中均有所述,这里又去党参加桂枝9克者,以其风火不宜补而宜以辛散之;去半夏加全瓜蒌18克者,因其热郁于上,宜去半夏之燥而加瓜蒌之甘寒以清散郁热;去大枣加生牡蛎12克者,因风火之病不宜甘腻,故去大枣之甘而加益阴潜阳之牡砺以镇之;加茯苓12 克者,以利水通淋。如此加减,在方药性味的配伍上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中“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苦发之”的风热淫胜病症之治则 三气为少阴君火加临少阳相火,二火相加,故病发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等,可选用清泻少阳三焦之火邪为病的主方小柴胡汤(见木运太过和火运太过病症之治方)主治。这里所以去党参加桂枝9克者,因其目赤为风邪,加桂枝以散之,去黄芩加芍药9克者,盖气厥心痛为寒气凝结所致,故去黄芩之苦寒,加芍药以开阴结,去党参、生姜、大枣加干姜6克、五味子9克,以止咳逆,取其张仲景治咳之加减惯例;去大枣加生牡蛎12克者,以益阴潜阳以制火邪。方中的药物及其加减后的药物性味的配伍也符合《素间?至真要大论》中有关火热淫胜之治则。 四气为太阴湿土相加,太明湿土之气于时为长夏,长夏多湿热交蒸,故病发有寒热、嗌干、黄疸、鼽衄、饮发等湿热之证。太阴为至阴,阴极阳生、阳极阴生,阳热阴寒,故病有寒热;湿热内蕴致津液不能上输,则嗌干;热气上蒸,热为血迫,则发鼽衄;湿停于中,则饮发,故用太阴病主方理中汤(见土运不及治方)主治。这里又加茵陈9克者,以除湿请热退黄,也属我们常用以治阴黄之方,加竹茹15至30克,清脉络之热,以止衄;加茯苓12克健脾渗湿,以治饮发。其药物性味之配伍也基本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湿气淫胜之治则。 五气为少阳相火加临阳明燥金,若火气与清凉之气相济则可无病,若火气偏盛则发病温,此时可酌选麻杏石甘汤(见卯酉之纪的六气治方)等方主治。 六气(终气)为阳明燥气加临太阳寒水,阳明燥气与太阳寒气,皆属阴邪,火为阴寒所遏而郁于内,则上而为肿、咳喘,甚则血溢;寒邪侵于外,则病生皮腠,内合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故本证可用治疗火逆上气之麦门冬汤加竹茹(见火运太过病症之主方)主治,以止逆下气,兼清脉络之热以止血溢,这里又加杏仁6克,可降逆气以治上肿。其中病生皮腠,内合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为阳明清气乘于肝木的肝经有寒之症,应另选暖肝煎(见《景岳全书》)主治,以温肝散寒,方中各药味之用量可取当归9 克、枸杞子9克、小茴香6克、肉桂6克、沉香3克、台乌6克、茯苓9克、生姜6克,水煎服, 巳亥之纪,厥阴司天少阳在泉。厥阴风木司天为在上,故风病行于上;少阳火气在泉为在下,故热病行于下,风火相交,故胜复形于中。因此,上中下三焦皆病,故可选清泻少阳三焦火邪之小柴胡汤(见木运太过和火运太过之治方)主治。 巳亥之纪的初气为阳明燥金加临厥阴风木,金旺则伤肝木,金为西方秋凉之气,而肝木位人体的右侧,故病发右胁下寒,可用上述暖肝煎(见上面子午之纪终气治方)主治,以温肝散寒。 二气为太阳寒水加临少阴君火,太阳寒水之客气属外,少阴君火之主气属内,故病发热中,可用外解寒邪、内清烦躁的大青龙汤主治。该方出于《伤寒论》太阳篇第三十八条,原主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的寒邪实于表、热郁于里的烦躁证。此证与本气所发病症之病机和病症皆有相似之处,,故可用同一方主治。方中各药用量,可取麻黄18克、桂枝6克、甘草6克、杏仁6克、生姜9克、大枣4枚、生石膏24克,先煎麻黄去上沫,纳诸药水煎去滓,一次服。 三气为厥阴风木加临少阳相火,风火同气,但由于是客生主,故病发为泣出、耳鸣、掉眩等母病。母实则泻其子,所以仍选用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见木运太过和火运太过之治方)主治。这里所以去党参加桂枝9克者,因实证不宜补,而风邪又宜辛散,去大枣加牡蛎12克者,因风性宜疏不宜甘腻,风为阳邪善行数变又宜镇潜;又另加栀子6克者,以其有清火之效;加白芍9克者,以收敛上亢之风邪。这样,加减后各药物性味之配伍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中“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的风火淫胜之治。 四气为少阴君火加临太阴湿土,少阴君火之热与太阴湿土之湿相合,郁而为黄疽、胕肿等症,故可用治黄疽之方茵陈五苓散主治。该方出于《金匱要略》黄疸病证篇,方中茵陈清热利湿以退黄,用五苓散方行水利湿以消肿。其药味之分量,可取茵陈9克、猪苓6克、泽泻9克、茯苓6克、白术6克、桂枝3克,水煎服。 五气为太阴湿土加临阳明燥金,太阴为湿邪,阳明为清凉之气,二者为寒湿之阴邪,故病发寒气及体,可选用治疗寒湿之邪的麻黄加术扬(见上面丑未之纪的五气、六气治方)主治。 六气(终气)为少阳相火加临太阳寒水,少阳火气主夏令,太阳寒水主冬令,今冬行夏令之气,致阳气不藏而津液外泄,故发湿疠,可酌选泻火解毒的黄连解毒汤(见上面卯酉之纪的二气治方)等方主治。 关于运气相合所致病症之治方,可参考以上表中所列运病和气病的治方,酌加选用,此处不再另列选方。 上面我们就五运六气分述了五行,干支、五运、六气、运气相合和运气的临证应用六个部分的内容。鉴于目前这方面的书籍很少,其所见者,它们在内容上,或引经据典进行归纳作解,由于文字和涵义较为古奥,使读者仍难理解,或内容和叙述虽较浅显,但仍不甚详解,恃别是实际应用方面还显不足。为此,本书在论述过程中尽量采用现代语词和一些新的表达形式进行阐述,并对运气相合的气候、运气发病的临证治方、五行和运气的生克关系等方而作了较多的补缺。总之,在书写过程中,我们主观上,力求详尽而浅显易懂,以达到学以致用。 173
/
本文档为【权依经运病和气病的治方.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