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制度史

2017-12-02 18页 doc 37KB 1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制度史中国制度史 陈小霞 1108030216 国政二班 中国政治社会分析 《中国制度史》读书笔记 一、出处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把社会经济部分分成农工商业、财产、钱币、饮食、衣服、宫室、婚姻和宗族等八个题目,宗族部分又分成国体、政体、户籍、赋役、征榷、官制、选举、兵制和刑法等九个题目,通过对它们的阅读,能够深化对古代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认识。 二、摘抄及评论 管子治国曰:“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治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凡为...
中国制度史
中国史 陈小霞 1108030216 国政二班 中国政治社会分析 《中国制度史》读书笔记 一、出处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把社会经济部分分成农工商业、财产、钱币、饮食、衣服、宫室、婚姻和宗族等八个题目,宗族部分又分成国体、政体、户籍、赋役、征榷、官制、选举、兵制和刑法等九个题目,通过对它们的阅读,能够深化对古代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认识。 二、摘抄及评论 管子治国曰:“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治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凡为国之急着,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疆,兵疆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疆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又曰:“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 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 这段话可以说是很深刻地道出了为什么封建统治者们那么重视发展农业问题了。发展农业不仅有利于富国、强兵、扩张~而且可以解决无业游民问题~有利于维护统治。孟子也曾言‚有恒产而后有恒心?~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这是因为统治者利用农民安土重迁的思想来稳定社会秩序。 安土重迁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一大特点~它与封建宗法制度相结合~为封建社会稳定奠定基础。安土重迁~意即安于故土~不轻易搬迁的意思。《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在农耕文明的时代~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还是一家人人生的希望。不同于工业和商业~农业的生产资料---土地是不能流动的~所以~农民只能依附于土地~将其当作‘安身立命’的根本。农民的‘土地情结’由此可见一斑。既然如此~那么除非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人们才会背井离乡~否则~就会世世代代都扎根于那片土地。除此之外~安土重迁所衍生出的地缘性、血缘性家族观念强。‚生于斯~长于斯?将人与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家乡不过是家族的放大化而已~在人们的努力奋斗过程中~最大的奋斗目标也不过是‚光耀门楣?、‚衣锦还乡?罢了~并且地望~籍贯~落叶归根~认祖等词汇都反映了这一点。 土地私有制之缘起,盖有四端:一曰先占,如垦辟荒地是也。古之分地,后遂变为私有者,当属此类。二曰劫夺。胜者以败者为奴,没收其财产为己有是也。 1 陈小霞 1108030216 国政二班 中国政治社会分析 大而灭国,小而亡家,皆属此类。三曰兼并。则私产既兴之后,恃其财力,以攘夺人者也。四曰由公产变为私产。私有制既兴,一部落之公财,散而为家族之私财。家族管理财产之权,在其族长。久之,财产遂变为族长所独有。 在吕思勉看来~‚贫富不齐为致乱之原?~而贫富不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兴起。以上摘录的是土地私有制兴起的原因~吕思勉将其总结为四点:先占、劫夺、兼并、由公产变为私产。其中土地兼并尤为严重~使得越来越多的土地集中在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少~甚至没有~‚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造成了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贫富不均又是许多社会革命的根源~因此~均贫富成为了中国的社会思想中的重点课题。《论语.季氏》提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原则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除此之外~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力图实现‘耕者有其田’。其中~孙中山平均地权的就是政府照地价收税和照地价购买~价由地主定~值百抽一~并且地为素地。定完地价后~以法律规定:从定价那年起~地皮的价格再涨~那所加的部分归为公有。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政府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土地国有。即使这一纲领中本着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原则从理论上否定了地主的封建土地所有权,但是这种以征收地价税、涨价归国的逐步解决土地问题的手段不能满足农民反封建、分土地的要求,因而注定这是失败的一次尝试。 然金在当时,特以供王公贵人之用,不则富商大贾或资焉,与平民实绝无关系。 金之渐见其少,始于南北朝时。 魏书释老制:兴光元年,敕有司于五假大寺内,为大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万五千斤。天安中,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 在关于钱币这一章节中~吕思勉提出~中国传统社会的货币是银本位而不同于西方的金本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上文的摘录中就有介绍。要想成为一国的本位货币~那么它就必须具有广泛的流通性和普遍性~而这一点恰恰是金在中国古代不能做到的。同时~关于金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许多人认为古代黄金多~到了后世就变少了~这与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起有关。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的~在佛教盛行期间~金的消耗量极大这点是毋庸臵疑的~但是~问题是~金的数量多少从最根本上取决于金矿的多少。 中国货币制度之所以不完善~很大的原因在于中国国情。中国疆域辽阔~各地的习俗不一~因而政府的控制力量无法达成统一~政府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统一货币以及完善货币体系。 古人饮食必祭者,曲礼郑注曰:“祭先者,君子有事不忘本也。”疏曰:“君 2 陈小霞 1108030216 国政二班 中国政治社会分析 子不忘本,有德必酬之,故得食而种,种出少许,置在豆间之地,以报先代造食之人也。”周官膳夫注:“礼,饮食必祭,示有所先。”释文引干宝云:“祭五行六阴之神,与人起居。”案:古人最重报本,干说非也。今者人习于谷食,不知始教饮食之功。观墨子、吕览言古伤生者之多,追想古代茹毛与菜之苦,则知孔子之“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礼亦宜之矣。古人凡事皆隆先圣之报者以此。 古人最重本~这点从祭祀的饮食方面便可知晓。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古人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在此等大事面前~仍‚示有所先?~由此可见一斑。相比之下~现代人就远远不如古人~即使我们的饮食习惯等进化了很多。 在古代政治中~祭祀尤为重要~将饮食与祭祀结合起来~在相当程度上等于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而这正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古人常将烹饪方法与治国之道结合在一起。《老子》曰:‚治大国烹小鲜?。韩非子阐释道:‚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虚静而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十分小心谨慎~如同烹饪小鱼那样不可随便搅动之。除此之外~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为‚肉食者?~平民为‚蔬食者?、‚藿食者?。饮食还被与教育挂钩~五代时魏州人刘赞~父为县令~毎食~其父‚自肉食~而别以蔬食食赞于床下~谓之曰:‘肉食~君之禄也。尔欲之~则勤学问以干禄~吾肉非尔之食也。’?‚由是,刘,赞益力学~举进士。?社会上形成了‚学业未成~不听食肉?的风气。 公费吃喝并非现代社会所独有~其也是汉唐饮食生活史上一个突出现象。封建统治阶级以种种名义进行公费吃喝~唐代百官上朝有所谓‚廊下食?~‚常参官每日朝退赐食~谓之廊餐。?宰相办公有所谓‚堂飧?。与现代的公费吃喝待遇不同的是汉唐的公费吃喝还自有一套‚理论?~高宗时有的宰相‚以堂馔丰余~欲少损。?感到花费过多~浪费太大~提出降低一点~但是遭到反驳:‚此天子所以重枢务、待贤才也~吾等若不任职~当自引避~不宜节减~以自取名。?所以说~不管是假借什么名堂~公费吃喝现象的禁止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淮南子本经训云:“古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弗能及,上之雾露弗能入,四方之风弗能袭,土事不文,木工部 。”“堂大足以周旋理文,静洁足以享上帝,礼鬼神,以示民之俭节。”又谓:“凡乱之所由生者,皆在流遁。” 宫室不仅仅是住所~更有甚者与政治相关联。明堂制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明堂在中国古代礼制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明堂的称谓始见于西周~并为后世历代帝王所仿效~集宗教~政治~教化作用为一体。 马一浮曾言‘明堂是圣人根本大法~即德教之根本大义~一切礼制~无不统摄于此’。由此可见~明堂的存在意义超出了建筑范畴~上升至人与神的沟通媒介~反映出周人的分封制度和其‘敬天保民、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统治思想。古代君权的合法性并不是来自于人民~得到人民的认可~而是来自于虚无缥缈的神~‘君权神授’。因此~当君主想要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时~必须借助于神意~而明堂制度则很好地满足了君主的需求~因而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可以说~明堂及明堂制度是古人天人合一观念 3 陈小霞 1108030216 国政二班 中国政治社会分析 在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制度化与实体化~其意在构建政治秩序~论证君主权力的合法性以及维护君主的政治权威。 离婚之律,后世略与古同。清律云:“凡妻无应出及义绝之状而出之者,杖八十。虽犯七出,有三不去,而出之者,减二等,追还完聚。若犯义绝,应离而不离者,亦杖八十,若夫妻不想和谐,而两愿离者,不坐。” 婚姻的重要性~从‚洞房花烛夜?被列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便可知晓。而上文所摘录的是关于清代离婚制度的状况~我相信通过对古代离婚制度的认识~可以深化对古代女子权力的了解。 与现代社会相同的是~古代婚姻中也存在着离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许可离婚、专权离婚、限制离婚等。反映在方式上~则是以‚出妻?为主~以‚义绝?‚和离?以及‚呈诉离婚?为补充。出妻~即只要妻子犯了‚七出?之一条~那么丈夫就有权力强制休妻。《大戴礼记.本命》记载:‚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从这条制度上看~古代的妇女是十分具有悲剧性的~是维护夫权和封建家长制而被牺牲的产物~其婚姻和家庭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受其控制的~对人生和未来的希望悉数寄托在丈夫身上~丧失了自我的独立人格。因此~在古代~男子娶妻娶贤的标准之一就是妻子的不干预~但是~与其说男子的‘妻妾成群’是妻子的放纵~不如说是男子本身好渔色~利用社会对他们的宽待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私欲。相对于‚出妻?而言~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道德~还存在着一种制度—‚三不去?。 三不去是三种即使妻子有‚七出?的理由而丈夫不得将其休弃的法定事由。‚三不去?的具体内容按照《大戴礼》所记载的就是: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以及前贫贱后富贵。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强调‘糟糠之妻不下堂’的缘由~因此~三不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已婚妇女的权力~为其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除此之外~‘和离’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的婚姻特征。和离是一种夫妻双方协商一致的契约离婚制度~强调情合~合则聚~不合则散。此外~还承认妇女拥有对自己嫁妆的占有权~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种进步的表现~符合婚姻生活自身的发展要求~财产公证避免了因金钱等物质性东西给婚姻生活带来不稳定因素~这也为现代合意离婚提供了制度设计和法律文化传统。 尽管如此~这些离婚制度对妇女的保护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由于儒家思想一直以来占据主导地位~‘家和万事兴’也深深植根于人们的脑中~再加上为了维护小农经济下的家庭稳定~对离婚也有严格的条件限制。而且~婚姻的解除不仅仅只关乎于婚姻的双方~还牵扯到了两个家族的体面与利益~因此~秉持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则~一般会选择‘和离’作为解决办法~但是对于妇女来说~她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就是‘男尊女卑’~‘从一而终’~要她们主动提出和离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尽管婚姻生活会有诸多不如意之处~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谱牒所以明统系,统系明则氏族淆。然必社会先有重视氏族之心,而后谱牒之法,得以维持。否则非以伪乱真,即阙而不举矣。此晚唐以后,谱系之所由不 4 陈小霞 1108030216 国政二班 中国政治社会分析 可复问也。自宋学盛行,人有敦宗收族之心,而谱牒之篡修复盛。至于今日,苟非极僻陋之邦,极衰敝之族,殆无不有谱。 研究谱牒对于文化研究、探索极具重要意义~尤其对于考据学来说。什么是谱牒,谱牒就是对宗族制度与宗法关系具体形态的记录~每一宗族都有自己的谱牒~或刻于卜甲~或铸于钟鼎~或写于绢帛~或书于竹筒。可以说~无谱不成族。谱牒資料不仅对于研究古代宗族制度有所裨益~还对地方史、家庭结构与功能、社会结构、妇女地位、民俗学、经济史、科技史、宗教史等问题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提供了大量的資料。但是~由于这些谱牒资料都是私人记载的~难免有华而不实~名不副实的情况出现。基于‘光宗耀祖’的心理~谱牒上很多记载的都是家族成员的风光事迹~更有甚者~会捏造一些事实。因此~当利用这些资料时~要注意甄别~保持一定的批判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宗法的被废除~现代社会几乎没有人会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记录家族的重大事件。但是~基于谱牒的使用价值~谱牒之学不应随着宗法的废除而消失。 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众,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由前而说,盖出于部落之互相吞并。由后之说,则出于一部落之向外拓殖者也。一部落之拓殖于外者,于其故主,固有君臣之分;异部落之见慑服者,对其上国,亦有主从之别;此天子诸侯尊卑之所由殊,而元后群后之所以异也。自彼此无关系之部落,进而为有关系之天子诸侯,则自分立进于统一之第一步也。 吕思勉关于国家性质的划分实际上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吕思勉看来~封建社会性质的国体是由部落之间的吞并以及部落向外扩张逐渐形成的~上面一段话很明显地概括了吕思勉关于封建制国体的思想。其将国家形成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部落、封建以及郡县时代。照我们现在的看法来说~秦以后的郡县时代实际上就是地主封建制~而封建时代则是等同于领主封建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大抵上是因为划分标准不一~不存在着绝对的是非对错。 封建制和郡县制主要涉及的就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封建制和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都有一定其存在的合理性。什么是封建呢,柳宗元在他的《封建论》中就在提到~‘分封建国’就是封建。顾炎武在论及封建与郡县的利弊时指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也就是说两者都是对于一国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进行的尝试。以古鉴今~现代的中国在权力归属、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又该如何处理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 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很大程度是是因为权力的再分配~即纵向上政府间的放权和横向上国家向社会放权。其中主要的是纵向上政府间职能的划分显现出三级结构:上层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全面发展战略,中层是县、市一级政府~其政策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发展,至于下层则是乡镇政府~其政府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公共服务。除此之外~进行地方行政层级改革也有关于权力分配~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转变~有利于扩大县级政府的权限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5 陈小霞 1108030216 国政二班 中国政治社会分析 政体之分类。至今繁杂极矣。然推诸古代,固不如是。欲讲古代之政体,我谓亚里士多德之说,仍可用也。亚里士多德以治者之多少,分政体为三:曰君主政体,以一人主治者也;曰贵族政体,以少数人主治者也;曰民主政体,以多数人主治者也。予谓昔以多数人主治之事甚少。所谓多数少数,亦就一阶级言之耳。中国 政体,于此三者,亦均有形迹可求。特其后君主之治独存,而于二者,遂消灭而不可见耳。 以上是吕思勉借鉴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分类: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其实~吕思勉只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对政体分类的其中一条标准来划分: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权人数的多寡~而忽视了另一条标准:政府的宗旨~即统治者是只照顾统治者自身的利益还是照顾到全邦的公共利益。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第二条标准恰恰是衡量政府好坏的准则~是照顾到公共利益而成为‚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还是由于只照顾到统治者们的利益而成为‚错误的 。? 但从实际情况上看~吕思勉的这种选择也是有好处的~因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 为如果是判断掌权者人数的多寡的话~至少有一个相对客观且易于衡量的标准~但是要衡量一个政体服务于谁的利益的话~则是比较难把握~除非借助其他的判断指标~而这个指标的合适性又难以考察。 中国政体的演变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古代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近代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直到发展至今天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较于前两个阶段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更具有民主性。尽管如此~人大制度也存在着很多弊端~其中主要的是人大与党、人大与政府的关系、人大行使权力的法律效力以及选举制度发扬民主方面存在问题。因此~要想实际发挥人大的作用~必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代表选举制度~科学行使人大职权。 内则:子之生也,“夫告宰名,宰告诸男名,书曰:某年,某月,某日,某生。而藏之。宰告闾。闾书为二,其一藏诸闾府,其一献诸州史。州史献诸州伯,州伯命藏诸州府。”是凡一人之生,闾府及其家,皆有记录也。 古代户籍,盖亦惟州闾所藏,为全国人口总数。此外诸官所记,盖亦取与职事有关。虽其所记,或仍与人口总数相近,然其清查之意,则已不为人口而为财用矣。 户籍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封建统治者之所以重视户籍制度~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以维持社会稳定。古代中国要想发展~其基础还是在于农业的稳定和进步~而大面积的土地开垦则需要足够数量的农业劳动力~因此统治者为了维持统治需要控制人口流动~将农民长期强制的束缚在土地上。因为‘脱籍’是十分困难的~‚脱籍?不仅本人要治罪~而且亲属乡邻以及执掌户籍的官吏都要治罪。我们所说的‘士农工商’就是户籍阶层~带有很明显的阶级性质。因此~户籍制度通过层层管制加上连坐制度~将每一座城镇、每一个村庄、 6 陈小霞 1108030216 国政二班 中国政治社会分析 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毫无遗漏地编入国家行政网络之中~以此加强政府的统治基础以及维持政治稳定。 除此之外~户籍制度也是统治者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实行兵制的基础~有利于经济收入来源的稳定。赋税、徭役、兵制制度都是以人口的管理为基础的~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户籍管理作为重要的统治工具~作用越发显得重要。 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 民年六十以上开除,十六以上添注。康熙五十二年,诏嗣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丁赋之额,以五十年册籍为准。雍正间,摊入地量,地丁始合微。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主要有四种:战国秦汉时期的租赋制、魏晋至隋唐的租调制、中唐到明中叶的两税法、明两税法至鸦片战争前的一条鞭法和地丁合一。通过对它们的了解~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转变的特征~其最突出的是征税标准由原来的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除此之外~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渐向由货币为主转变~赋税种类逐渐简单化以及征税时间固定化。在这里主要对以土地为征税标准的地丁合一加以简要介绍。 地丁合一不仅有利于经济收入来源稳定~还有利于调节封建统治者、地主与自耕农之间的矛盾。在明以前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国家一直以土地和人丁为双重标准征税。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恶化~人口数量的激增、户籍制度的变化以及大量农民背井离乡、抛弃土地~要想直接向农民征收人口税更加困难。康熙之所以强调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以丁之多少为课税标准~会逼跑贫户~隐匿人口~造成岁收不确定。因此清代实现地丁合一~也叫摊丁入亩。摊丁入亩上承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赋役法~简化了赋税制度~与此相似的是地丁合一正式废除了人丁税~将丁银摊入到地亩中~开始了单一的以土地为标准征税。 摊丁入亩有其存在的时代合理性~但其本质上作为一种赋税制度~它仍然反映了残酷的剥削性。摊丁入亩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惟一标准~改变了赋役不均的严重情况~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丁税的废除~并且其实行有助于封建国家税收来源的稳定~巩固统治。 尽管如此~它仍是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下层穷苦百姓的工具~不论其给统治者带来多大的利益~百姓们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更有甚者更加恶劣。除此之外~废除人头税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人口的增长~相对的~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胜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资源有限的社会没有足够的能力满足快速增长的人们的需求~社会幸福感下降。 商税起唐藩镇,五季诸国,征榷尤繁。宋兴,所下之国,必诏蠲省,然仍其制而不废。其法:凡州县皆置务,关镇亦或有之;大则专置官监临,小则令、佐兼领;诸州仍令都监、监押同掌。行者赍货,谓之“过税”,每千钱算二十;居 7 陈小霞 1108030216 国政二班 中国政治社会分析 者市鬻,谓之“住税”,每千钱算三十,大约如此。然无定制,其名物各随地宜而不一焉。常税名物,令有司件析颁行天下,揭于版,置官署屋壁,俾其遵守。贩鬻而不由官路者罪之。 《史记.王宗世家》:‚韦昭曰……榷者~禁他家~独王家得为之。?‘榷’~本以为独木桥~后被引申为专利、专卖、垄断。征榷制度其实本质上就是商品专卖制度。其存在和发展不仅局限于中国的地域范围~也扎根于西方经济。以上摘抄来自于吕思勉对宋朝征榷制度的简要介绍~通过对其了解~明白为什么不同于西方经济的是~资本主义萌芽迟迟才在中国出现。 相比较宋以前的征榷制度~宋朝的征榷制度更加严格。宋朝对其发展不仅在于禁榷物品种类增多~而且立法更加严苛。除了原有的茶等种类~还增添了许多新的物品。除此之外~还制定了更加严酷的法律~与私贩者问罪。宋之所以对商品的控制这么严格~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减少因民间私贩造成的收入流失~保证政府的禁榷收入来源稳定~维持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相对而言~这种制度却造成了很大的弊端。禁榷制度最大的害处在于它凭借政治权利攫取了对商品的控制权~垄断价格~排斥私人经营~减少民间商业资本的流通~严重阻碍了中国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同于中国的是~ 官制一门,在制度中最为错杂,此由历代设官时有变迁,即其制不变着,其职亦或潜行改易。最初因事设官,即因事立名,不难循名而知其职。变迁既甚,则或有其名而无其实,或无其实而有其名,于是循其名不能知其职之所在。而骈枝之官错出,与固有之官之分职,又多出于事之偶然,而无理之可求,则知其弥艰矣。 官制是政权的组织表现形式~之所以研究官制~主要是为了研究政体~开阔政治视野~并为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 官是一个沟通皇权与百姓的媒介~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必须明确规定官僚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官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作系统~不仅与如何操作发挥其治理功能有关~更涉及到了皇权与高官、官与官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官员作为一个生活个体~有其七情六欲~再加上其拥有平常人所没有的权力~更有极大的可能因其私欲而违法乱纪~造成重大的破坏~因此为了限制和约束官员们的私欲、稳定秩序~统治者们苦心策划一整套严密的官僚体系~职权分离。例如~唐代宰相制度多变~最初以尚书仆射~中书令及门下侍中行使宰相权力~后来则以三品、四品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头衔的职位做宰相做的事情~官与权分~职与衔离。因此~‘名不副实’现象在古代官制中时非常常见的。 郡国选举及中正官人之法,既已极敝,则其势不得不令人投牒自举,而加之以考试。而隋、唐以后科举之法兴焉。科举之法,始于隋而盛于唐。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 唐世科目,本以秀才为最高,后废不举,常行者为明经、进士两科。 8 陈小霞 1108030216 国政二班 中国政治社会分析 科举制是最为人知晓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存在和发展有着其时代的合理性~同时~其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早期科举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也发生变革~到了后来~只有明经和进士两科成为了主要科目。可以说这是为了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而做出的改变。科举之所以选择从民间提拔人才~主要是为了打破贵族世袭现象~整顿吏治。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扩大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能对官员组成结构进行调整~除此之外~还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因此中第成了读书人最大的目标~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热爱读书的风气。并且~相对于奴隶社会官职世袭的‚世卿世禄?制~汉代的‚任子?制度和后代作为科举制补充的‚荫子?制等~科举制明显显得更加公正和公平。 尽管如此~到了后来~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僵化~其弊端也逐渐明显。科举制本是皇权扩张的工具~统治者利用世人‘飞黄腾达’‘光耀门楣’的心理笼络和控制读书人以巩固其统治。‚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这人生四大喜事成为当时世人对科举制的一种普遍心态。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鼓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造成当时的读书人普遍持有一种态度: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种心态甚至造成孔乙己这样的科举制的悲剧性产物~更有甚者~会造成家庭伦理悲剧。很多戏文中都有提到寒门学子为了得到恩师的青睐~抛弃苦苦等候他的妻子~另娶恩师的闺女。在古代的婚姻制度中~有一种保护已婚妇女的制度叫‘三不去’~其中之一就是‘糟糠之妻不下堂’~这种情形下~寒门学子的所作所为祸害的是两个女人的一生。除此之外~考试内容的僵化使得读书人只会‘之乎者也’~ 并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写照~完全与社会实践脱勾。不仅如此~科举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官场腐败。因为科举制存在着举荐这一环节~容易造成师门裙带关系。并且‘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恩师’的盲从~结党营私更易盛行~使得官场更加黑暗。 很多人都在抱怨中国的制度~认为它存在着很多不合理性~但是相对于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而言~高考制度至少已经进步了很多~更加的公正和公平~它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能设计出来的最好的人才选拔办法。 宋初,鉴于五代藩镇之弊,务为强干弱枝,诸州兵之强者,悉宋阙下,以补禁旅之阙。其留本州者,罕教阅,给役而已。又立更戍之法,以免兵擅于将,且使兵不至于骄惰。然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且厢兵皆升为禁军。又每逢水旱,则以募兵为救荒之计,故兵数日广。 军队对于加强、巩固统治来说极为重要。历来军队在一国之中的地位是超然的~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而且还可以解决无业游民的问题。因此~通过上文的摘录~我们就可以对宋朝的兵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主要特点是士兵职业化、军队领导机构多元化、以及军权集中化。 宋朝的军队的一个很显著地特点是职业化。宋朝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军和厢军~全部由职 9 陈小霞 1108030216 国政二班 中国政治社会分析 业军人组成~给予高待遇~不可再从事其他工作~专心从事于军事训练。我国古代对军人的征集主要有‘民兵制’、‘征兵制’、‘府兵制’、‘募兵制’和‘世袭兵役制’等形式~各个朝代士兵的征集方式不同。到了宋代~其士兵的来源主要是采取招募的方式~其招募的对象多样~不仅包括普通百姓~还有一些饥荒时的饥民、罪犯等。 这种做法大大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现代国家军制也是采取士兵职业化的方式。王安石变法中实行保甲法的目的~除了‚除盗?、 ‚省养兵财费?之外~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与募兵相参?部分恢复征兵制。 除此之外~军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私产~这样加强了皇权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对皇权的威胁。为了防止‘陈桥兵变’事件的重演~宋太祖分职分权~将天下的兵籍、武官的选任等由枢密院掌管~而三衙主要负责训练兵士~在派禁军出征的时候~临时选出一个管理统领军权~在打完战之后再将军权归还给三衙~实现握兵权、调兵权以及统兵权的分离。虽说军队领导机构多元化能稳定皇帝的心~但是也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在宋代‘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很常见~这对于兵家乃一大忌。决定战争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将领的才能~但是如果连士兵的情况都不了解~那又如何调兵遣将、征战沙场, 古语有曰:“出于礼者入于刑。”由今思之,殊觉无所措手足。所以然者,一以古代社会拘束个人之力较强,一亦由古之礼皆原于惯习,为人人所知,专较后世之法律为易晓也。古者“君子行礼不求变俗”,亦以此。后世疆域日扩,各地方之风俗各有不同,而法律不可异施,个人之自由亦日益扩张,则出礼入刑之治不可施矣。此自今古异宜,无庸如守旧者之妄作慨欢,亦不必如喜新者之诋訾古人也。 中国古代法律与道德关系紧密。吕思勉在提到法律进化时指出‘礼与法之渐分’是进化的原因~由此可见~在早期礼与法是相交织的。之所以会出现道德与法律相交织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文化环境有关。这里所指的道德并非现代的德行~还包括社会习惯等要素。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一直占据着封建社会思想的主导地位~其影响甚至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些思想在古代执行法律时应用得很广泛。不仅如此~对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来说~即使没有太多的法律加以限制其行为~他仍需要遵守当时的社会~以其做到‚师出有名?。事实上~古代的皇帝的权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至少没有大到随心所欲、任意生杀的地步~当他想要处罚或罢免一些官员的时候~他仍需要找一些理由来证明其做法的正当性。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历来都是中西方法学探讨的热点。不同于西方靠法律的权威性统治~中国更多的是依靠道德教化。西方社会十分强调法治~主张通过人们对法律惩罚的恐惧来控制民众~是一种他律行为。相比较而言~中国并不那么依赖于法律~而是主要通过社会生活中人人所认可、接受的习惯、道德来约束和教导百姓~是一种追求自律的行为。‚三令五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是用法律的恐怖性~而是对百姓的再三教化~使他们自身从内心里接受这样的观念~并习以为常来稳定社会秩序。这种使人自律的方式比他律这种只治标不治 10 陈小霞 1108030216 国政二班 中国政治社会分析 本的方式要更具作用~但是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两种方式的结合。 在制定法律和实施过程中是否应该考虑到道德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道德问题是否应该法律化。一般来说~道德是法律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道德所要求或所禁止的~往往是法律作出相关规定的重要依据。我国逐渐形成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社会主义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评价法律善恶的重要标准。但是~也存在一些道德问题是法律所无能为力的~例如法律不能规定是否应该乐于助人或扶危济困等。因此~在实际的法治生活中~应该恰当处理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1
/
本文档为【中国制度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