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眼前有景道不尽 常论常新红楼人——评王颖卓《红楼人物新论》

2018-09-20 8页 doc 20KB 7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眼前有景道不尽 常论常新红楼人——评王颖卓《红楼人物新论》眼前有景道不尽 常论常新红楼人——评王颖卓《红楼人物新论》 眼前有景道不尽 常论常新红楼人——评王 颖卓《红楼人物新论》 2005年第5期 (总第92期) 黑龙江社会科学 HeilongjiangSocialSciences No.5,2005 Genera1.No.92 眼前有景道不尽常论常新红楼人 评王颖卓《红楼人物新论》 饶道庆 (温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中图分类号:I207.4l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937(2005)05—0133—02 尽管《红楼梦》是一部...
眼前有景道不尽 常论常新红楼人——评王颖卓《红楼人物新论》
眼前有景道不尽 常论常新红楼人——评王颖卓《红楼人物新论》 眼前有景道不尽 常论常新红楼人——评王 颖卓《红楼人物新论》 2005年第5期 (总第92期) 黑龙江社会科学 HeilongjiangSocialSciences No.5,2005 Genera1.No.92 眼前有景道不尽常论常新红楼人 评王颖卓《红楼人物新论》 饶道庆 (温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中图分类号:I207.4l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937(2005)05—0133—02 尽管《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完","论不尽"的巨着,但是当你面对那汗牛充栋的"红学"成果时,说 不定也会油然而生"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觉.王颖卓的新着《红楼人物新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年出版)似乎无法逃避"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宿命,起码在书名上是这样,尽管也已经加上了一个 "新"字.但《红楼梦》中的人物不会因为已被"论"过或"新论"过而不能再论.从读者批评角度看,文 学文本具有未定性,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有历史性的,即意义是历史地生成的."一部作品的艺术特点在 初次显现的视野中不可能被立刻感知到……,部作品实际上的首次感知与其本质意义之间的距离,或 易言之,新作品与其第一个读者的期待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以至它需要一个较长的接受过程,在第 一 视野中不断消化那些没有预料到的,出乎寻常的东西.因而,作品的本质意义就要经过很长一段时 间,直到'文学演变'通过更新形式的现实化来达到这一新视野,使人们得以理解那些曾被误解的旧形 式"L.因此,一个小说文本只要读者(批评家)的阅读(批评)未完结,它的意义也就不会完结.而从文 学研究的实际进展状况来看,虽然后出的,新的东西未必都能胜过已往的成果,但正如文学创作中同题 作品今胜于昔并不乏其例一样,文学批评中同题(相同的研究对象)论着后出转精,后来居上的事例也 经常见到.王颖卓的"红楼"人物论就是其中的一例. 王颖卓的"红楼"人物新论有下列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在细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和,并时有创 待视野不同,对小说文本的理解,阐释往见.由于读者(批评家)的理解的前结构和期 往相异,所谓"一 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也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 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尽管现代文 学批评理论如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以至现代阐释学都强调读者这一端,但作者创作的文本这一端却 不能因此而被忽略.对小说人物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小说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红楼人物新论》论贾宝 玉,薛宝钗,凤姐,贾母,平儿,紫鹃,赵姨娘等都是在文本细读后作出阐释评价,书中无论是对迎春之 "懦",凤姐之"妒",还是对可卿,探春之"清醒",赵姨娘之"万人嫌",都围绕着小说文本对人物的具体 描绘进行分析,书中随时可见的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述以及小说的引用都显示了作者在细读文本 上所花的工夫.这样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读"和"过度诠释". 文本的细读也使作者在细腻的体验中悟出许多新意,并对前贤的某些观点进行修正和补充.比如,在 《论凤姐之"妒"》中,针对历来评论者对凤姐和尤二姐俩人的一贬一褒,一谴责一同情的态度,作者提出异 议,认为这种评价是从善恶邪正的道德观念出发,对两人的品质德行作出评价.其实,王熙凤与尤二姐同 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受迫害者,都是被贾琏损害的人.所不同的是王熙凤是身受迫害而暴烈反抗的抗争者, 尤二姐则是身受此种迫害,却艳羡痴迷此种受迫害的地位和生活,甘愿为这种制度殉葬,这才是历史的客 观事实."我们尤其应该强调的是凤姐之妒在维护一夫一妻制妻子的合法权益,反抗腐朽的一夫多妻制的 婚姻制度迫害的历史价值和意义".这样的"翻案"文章不仅颇有新意,而且也有说 服力. 第二,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如实地评价人物.在小说评论中,容易对人物作出过分的褒贬,或把人 物理想化,过度拔高,赞美,或把人物妖魔化,过分贬低,丑化.这与中国古代小说人物性格单一化,形象 收稿日期:2005—06—21 作者简介:饶道庆(1967一),男,浙江苍南人,温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 133? 类型化的传统有关,当然也与批评者个人情感好恶的影响,或道德观念,政治观点等的干预相关.《红 楼梦》中的人物塑造已经打破了传统类型化,单一性的范式,而发展成为典型人物,具有多重性,复杂 性,丰富性的特点,是个矛盾结合体.诚如鲁迅先生所言,《红楼梦》"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 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除了赵姨娘等有限几个人物外,《红楼梦》中的许多人物已很难用纯粹的 "好人","坏人"或"正面人物","反面人物"这种二元对立模式作出截然的划分.比如林黛玉和薛宝钗 这一对,"红学"史上的"抑钗尊黛"和"抑黛尊钗"的笔墨官司从一开始打到现在也没有结果,而这一事 实恰好从一个角度说明了黛玉和宝钗形象的多重性,复杂性,丰富性.至于男主人公贾宝玉更是如此, 脂砚斋曾揭示宝玉形象的特征:"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孝顺),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 恶;说不得光明正大,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常);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 情痴情种."(庚辰本第十九回双行夹批)王颖卓的"红楼"人物论也特别注意到了这一特点,她在《也看薛宝 钗》中对此作出了理论阐释,并以这种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如实地评价人物的原则来分析,评判薛宝 钗,揭示宝钗形象的多重性,复杂性,丰富性.全书都贯彻了这种批评原则,比如论宝玉,《永远的贾宝 玉》一文指出: 从性.格的主导方面看,艺术形象的贾宝玉,就是以"意淫","多情","爱博"为主体特征的贵族 叛逆者,爱情追求者,人道同情者和理想主义者等性格要素相联系的结构整体,而上述四个层次的 每一积极方面,又都有着与之矛盾对立的消极方面.他背离传统,厌弃贵族家庭,但又并不否定伦 常.更无法摆脱对家庭的依附;他执着于对林黛玉的爱,但又泛爱多情,常常"见了姐姐就忘了妹 妹";他尊重,热爱,同情女儿,但也有纨绔子弟的轻浮习气;他追求理想,但又不免悲观虚无,乃至 最后"悬崖撒手"……这就形成其性格的矛盾结构. 综上,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是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思想,情欲,能力,美德,恶习 的统一体,一个活生生的人……统而总之,它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 这样的评论符合小说描写的实际,符合人物的本来面目.需要指出的是,作者也注意到避免庸俗的 " 一 分为二"分析法,该有的褒贬,价值判断是绝对不会缺少的. 第三,在人物形象研究中寄寓着思想评价.人物评论可以写成一般性的人物鉴赏文章,当然也可以 红楼人物新论》一样在人物性格,形象的分析中注入文化,思想评价的内涵.像《 王颖卓在人物研究中 所寄寓的文化思想评论既有历史,社会层面的内涵,又有情感,精神层面的内涵.比如《"清醒者"的悲 歌》一文在比较论述秦可卿和贾探春的"预见"时,揭示人物形象中蕴涵的思想意义和历史价值,"应该 说秦可卿和贾探春的预见以及为此所作的努力,寄托着曹雪芹的'补天'思想";"尽管贾府这两位仅有 的'清醒者',有志者,有才者各自都以自己的努力去弥补坍塌的封建之'天',去挽救濒于覆灭的贾府的 命运,然而终无回天之术,自己最终也没能逃脱悲剧的命运.因为故事发生的年代,正当封建社会的末 世.这个社会,这个家族已病人膏肓,不可救药,无论是可卿的东山再起之计,还是探春的兴利除弊之 法,最终也撑不住即将塌下来的天.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无法改变的".这样的思想评 价显然能增加论着的学术厚度. 对《红楼梦》一书的悲剧性质,悲剧意义的体认和阐释是作者文化思想评论的一项重要.不知 是有意为之,还是在有意无意间作出,王颖卓在"红楼"人物论中贯注着一种悲剧情怀,悲剧意识.在各 个人物论中,不管是否从"悲剧"角度立论,都或多或少要讲到人物的性格悲剧,命运悲剧或人生悲剧, 社会悲剧等.而这恰好与《红楼梦》本身那种"怀金悼玉","干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情怀相契 合.作者不仅指出人物的悲剧性,而且揭示了造成悲剧的各种根源,阐释了悲剧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 义.比如,在《林黛玉的形象及悲剧原因》一文中,作者在分析了黛玉的形象特征后又揭示了造成她的 最后总结了黛玉悲剧的意义:"作者又以极其憎恶的感情,揭示了那封悲剧的原因, 闭的时代,封闭的阶 级,封闭的围墙,封闭的思想,对美妙的年华,进步的思想,自由的爱情,是如何进行扼杀的;同时,又以诗 的语言创新的精神,礼赞了那些为追求理想,憧憬未来而孤独探求,不幸夭折的铺路者.这就是林黛玉 的悲剧价值和宝黛爱情思想不朽的意义所在."尽管《红楼人物新论》一书由于体例(人物论)的原因而 对《红楼梦》的悲剧意义的阐释不成系统,但其所论仍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能给读者带来不 少启发. 参考文献: [1]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43. [2]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43 [3]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38. ? 134? [责任编辑:王晓春]
/
本文档为【眼前有景道不尽 常论常新红楼人——评王颖卓《红楼人物新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